《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2024-05-01

《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精选4篇)

篇1:《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情景设计中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围绕生活、化学、社会三个话题,力图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融合了STSE新型教育模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生活,这正是本节设计的主要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是以前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化学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酸雨及温室效应的实验模拟,认识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理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模拟,训练实验的分析、探究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世博会为载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感受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视角。

本节重中之重是过程与方法,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性运用教材,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问题,掌握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变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

(2)难点:实验设计及探究。

本节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从化学理论的`角度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这些环境问题。实验设计与探究是通过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和思维的过程,并且重视交流与合作,因此其作为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情景激学,通过自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采用情景激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基于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借助实验探究法升华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览世博乘坐绿色巴士情景的创设导入课题,以化学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二)学生讨论,认识环境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以环节一的情景为铺垫,呈现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被提上日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图片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

(三)模拟实验,寻求解决途径。

实验一,酸雨的形成,老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达到模拟自然情景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利于记忆,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和硫粉后可以观察到酸性石蕊试纸和pH试纸都变红了,由这种实验事实得出酸雨pH小于7,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样的结论,接着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观察总结酸雨危害。

实验二,温室效应。实验一侧重教师活动,实验二则侧重学生活动,在实验一中有了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在这里强调分组合作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亲自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一定时间后,设计好的同学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没有设计好的同学以我提前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因材施教,操作结束后,由同学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再次通过播放一组图片资料归纳温室效应危害。

(四)走进世博,感受新型能源,

承接环节一情景,展示世博场馆:中国馆,不仅带学生领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介绍中国馆多方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伦敦零碳馆,除了采用太阳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利用了生物质能发电,图中的风帽还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日本馆,依然带学生感受新型能源在场馆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了将化学应用于社会,开拓学生视野,学会用从化学的视角看生活。新型能源中除了太阳能,生物质能还有哪些呢?最后整体介绍新型能源,图文并茂,促进理解,升华理性思维。对于新世纪的我们,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话题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并且,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篇2:《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氢氧燃料电池:2H2+O2=2H2O

二、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1。酸雨成因:a、硫酸酸雨

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b、硝酸酸雨

NO+[O]=NO22

2NO2+ H2O=HNO3+HNO2

2。酸雨的危害:

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使湖泊、河流酸化,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危及人体健康。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四、新型能源

氢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六、参考文献

【1】裴传友,熊言林,阮志明。检验烟花爆竹燃放中产生的的实验。设计与思考[J]化学教育,20xx,29(3):59

【2】吴兴华,袁诗海。酸雨模拟实验设计。化学教学,20xx。 05:9―10

【3】陈锦。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的商榷【J】。化学教育,20xx,29(10):61

【4】娄进,刘小敏。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1

【5】A。K。贝茨[美]。《气候危机――温室效应与我们的对策》。1992,03,第1版

【6】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xx,(02)

篇3:《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第8节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能量守恒的概念,同时这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应当在唤起学生初中时期对于能量守恒感性认识的同时,借助对机械能守恒的定量的分析,充分理解能量守恒的定律,加深对于能量守恒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参与能量守恒定律问题的探讨,体验从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移现象形成能量守恒概念的过程

2、认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能够区分它们的使用范围、局限性,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的科学的伟大的力量

3、学会用能量守恒的观念解决日常物理问题,形成对地于科学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用具

1、单摆的实验展示

2、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在第8节中学生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吗,无论我从什么样的高度阻挡物体的摆动,在空气中摩擦力足够小的情况下都能保证在摆到另一端时高度与初始是一样的,而这个也就说明机械能是守恒的。

今天我们从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在空气中运动,单摆肯定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既如此,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比如3个小时,那么那里它的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由于除了重力与弹力做功外,物体还受到空气的摩擦力的作用,因此不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概念。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现在机械能是不守恒了,那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是挥发了?还是变成其它类型的能量?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那么这个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学生)转化成了热能(老师)对,是热能。机械能通过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能,机械能并不是减少了,而是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其实,机械能不守恒的实例还是很多的,生活中触手可及,下面同学们再看看这样的一些物理情境,请帮老师分析其中机械能的增减或是转移情况,如果是转换的情况,请务必说明转换成的其它能量的类型。1)刘翔在110米栏比赛前后

2)

汽车从山脚沿着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到山顶的过程

显然对于第一个跑步的物理情境,刘翔在运动的前后动能发生改变,起跑的时候速度是零但是冲刺的时候速度很大,可以接近10m/s,显然,动能是增大的;至于重力势能呢?也是增大的,因为起跑的时候重心相对更低。所以在这个物理情境中,刘翔的机械能是增加的,既然是增加的,那么除了重力做功弹力做功外肯定还有其它力做功。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摩擦力。摩擦力做功转换成了脚面与地面的热能,耗散到空气中去了,这部分耗散的空气可以使周围的水汽吸热气化转换成其内能 对于第二个物理情境,希望同学们自行思考解决,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

3、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能量是守恒的。

怎样理解?

1)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就像我们初中化学学质量守恒的概念一样,在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的总数始终不变,只是组合不同

2)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集合不变,在能量的集合中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存在是有一定条件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例:一个斜面高度h=3m,倾角30度,考虑从顶点处释放一个质量为1kg的小球,求其下滑到低端时的速度的大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时间3分钟)

同学们,通过求解,你们能告诉我这三种方法哪种更方便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4、能量是守恒的,就是不会消失,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成永动机呢?使能量不断循环而不消失?

看看前人设计的永动机。(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

事实上,即使不考虑到力矩的问题,上面的永动机也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在机器运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力的作用,而这点注定不可能实验机器的“永动”。

在机器对能量的损耗过程中,不能实现永动,必须要有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 传统的生物质能(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太阳能、水电能、风能、地热能、核能)

对于能源同学们首先要明白,人类社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为代表的一次性能源日益枯竭,促使人们找寻更多的可利用的新能源。能不能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如:乙醇添加汽油,在美国玉米是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对其进行发酵可以得到大量的乙醇

在深海地区存在许多可燃冰,即固态的甲烷或是其它有机可燃的气体,由于海洋面积巨大,如果对其利用技术成熟,可以山极大缓解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

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水其实也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那么就可以直接对氢气进行燃烧得到动力

所以,需求一种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要集合全人类的意志,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对现有能源有效开发利用做到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减少浪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次性能源有哪些?可循环能源有哪些? 一次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循环能源:太阳、水、风

5、课堂总结

1)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篇4:《能源》的说课稿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七、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八、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九、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需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

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① 分布广

② 煤种全

③ 质量优

④ 开采易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震动最大?

(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

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2)石油、天然气、核能

第二课时 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指导学生阅读图3.8,让同学们讨论山西省三类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上一篇:k3上市会流程下一篇:伤情鉴定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