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2024-04-18

论白居易的女性观(精选12篇)

篇1: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形成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一、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二、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2010年10月25日----2010年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 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2011年1月1日---2011年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 2011年2月21日----2011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 2011年4月19日---2011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11年5月23日----2011年5月26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篇2: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

通过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谱系、女性构成性、女性阅读策略等方面来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亦如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构成,没有他者的参与,其主体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外在性的他者才能辨认出主体的踪迹.

作 者:冯文坤 FENG Wen-kun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5;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M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2(1)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 女性主义 译者主体性

篇3: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悲剧女性

阅读白居易的诗歌, 很容易便会发现白居易对女性的悲悯。在他眼中女子是柔弱的、无反抗之力的可怜之人。所以白诗中很多都是为女子鸣不平, 他发扬了孔子的“诗可以怨”的特质, 尤其是为女性怨, 他为无助受难的贵妃怨, 为私奔被弃的普通妇女怨, 为年老色衰的可怜歌女怨, 为一切可怜的女子怨。

但是这并不是说白居易思想已经超然到把女子与男子放到同等地位的高度, 只能说比同时代的其他男性, 其他文人思想更开放, 更前卫。尽管, 他的女性意识的部分觉醒多半靠的是他那一颗悲悯之心和对女性不幸遭遇的同情, 而非真正意识到女性的独立的社会地位, 甚至有些时候封建礼教对他的影响是占上风的, 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了他诗歌中的积极的成分。即使仅仅是一点与封建制度相抗衡的倾向, 也足见白居易作为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

白居易对女性的怜悯是普泛的, 无论是宫廷女子, 平民女子还是风尘女子, 他都没有歧视和轻视。而且白居易在写这些女子的时候, 并没有把自己完全摘除在外, 他的悲悯之心决定她无法完全的超然世外, 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施以微薄的同情。他总是设身处地为这些苦命女子着想, 对于女子们的痛他总是能够感同身受, 真心的同情她们。

白居易诗歌感情的真挚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 绝对不是那种那种无病呻吟, 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长恨歌》的创作便是源自他自身的爱情的幻灭。他与湘灵的爱情在母亲的干涉下无奈放弃, 于是他把自己的经验形象化, 结合李杨的爱情悲剧创作出了这样一首长恨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一反过去大家对杨贵妃的痛恨谩骂, 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对这个女子的同情。天生丽质, 美貌绝伦这是天生的, 她无法选择;帝王的恩宠赏赐, 她无法拒绝;君王的离弃, 她无法埋怨;封建男权社会强加给她的罪名, 她无法反抗。在这里, 她不是玄宗荒淫的原因, 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她只是一个无法改变命运的可怜女子。白居易更是想创造出了一个神仙之境, 贵妃成了仙子, 成了爱情至上, 至死不渝的代表。诗人在这里已经由写杨贵妃扩展到了所有的女性, 所有封建男权社会下, 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只能任人宰割的女性。表现了对超远身份等级的理想爱情的憧憬。白居易作为一个男子, 作为封建男权社会的受益者, 能够为普通女子的自由忠贞爱情立言, 即使只是精神层面的向往也不失为是一种伟大的突破, 甚至可以说是向封建制度发起的精神冲击。

说到平民女子的悲剧命运, 《井底引银瓶》则是其中代表。它是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为了自由爱情和人私奔结果倍受屈辱和痛苦的故事。在诗中白居易并未对女子有过多的指责, 更多的是描绘男女爱情的甜蜜和私奔后女子的悲惨经历, 诗人的关怀不受控制的呼之欲出, 是一首为可怜女子写的怨歌。在这里他把女子塑造成了为自身屈辱悲愤呐喊的勇敢女子, 在那个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社会, 敢于自己决定爱人, 便是女子的抗争;在被夫家羞辱之后, 她没有沉溺痛苦, 逆来顺受而是把她的愤懑不满全都倾吐出来, 还以自己的经历奉劝天下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她的自由勇敢都是悲剧人物超出常人的气概。从他塑造的这个可怜又有些悲壮色彩的女性可看出诗人的感情倾向, 他同情那个为争取自由爱情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女子, 他写这首诗更多的是警示女子们, 没有任何保障就与男子私奔的关系就像井底的银瓶一样易碎, 是万万要不得的。可见白居易不认同那样不负责任的男子, 不视女子的幸福为草芥, 对不幸女子他也愿意出言提醒, 尽量把她们的伤害降到最低。

风尘女子的典型代表则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她曾经是艺冠长安的歌女, 年老色衰后门前冷落甚至被商人丈夫冷落。诗人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美妙着墨颇多, 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这样就把琵琶女塑造成了超越于常人的技艺高超的人物, 接下来再描写不幸时也会加重人物的悲剧性, 更让人怜悯同情。琵琶女不仅拨动了琴弦, 更是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他没有因为对方是风尘女子就轻视她, 反而把她当做自己的风尘知己。因为如果鄙视一个人的话, 根本不可能拿自己与她相比 , 而会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恶语相向。但是白居易没有这样, 他甚至从琵琶女的悲惨遭遇联想到了他自己仕途受打击, 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即使面对风尘女子, 他对女性的悲悯也依旧如故。他并没有以身份的高低, 性别的差异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而是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到的是封建社会中被侮辱的乐伎的悲惨命运, 更是封建社会的女子共同的命运, 即命运不受自己掌控。

可见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的生活都是身不由己的,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宫廷贵妇, 普通人家的女子还是以色侍人的风尘女子都免不了依附于男子, 被男子离弃的命运, 似乎那个时代的女性共同的悲剧, 即使不被抛弃成为牺牲品, 结局也不会很好。《观刈麦》中那个贫困女子确实没有被丈夫抛弃, 但是她却只能带着孩子拾穗充饥。即使悲惨的爱情没有把她们摧毁, 繁重的租税也会把她们摧毁, 古代女子的命运似乎总被阴郁笼罩着, 压得人喘不过气。看到白居易的诗歌则会让人心里一暖,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原来那个时代并不完全是麻木不仁, 阴郁无光的, 原来女性的悲剧命运并非没人注意到, 也并非没人同情。

白居易笔下的女性, 很符合悲剧的本质的定义:“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 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 (命运) 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人来承担责任, 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1】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都是不能由个人力量决定的, 在封建礼教社会的压制下, 她们是如此的渺小与卑微, 遇到问题时男人却总是要把这些柔弱的女子推出来, 要她们承担一切后果。但是白居易笔下的很多女子又不是那么怯懦的, 她们似乎比其他很多受男权社会压抑的女子更勇敢, 更敢于抗争, 即使仅仅只是有抗争的苗头, 即使这些抗争的苗头是微弱的, 对于整个封建统治秩序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但并不影响她们的悲壮, 她们的周身已被笼罩上一层悲壮之美。

白居易的女性诗能够成为经典, 靠的不只是他出色的文笔, 还是他对女性的悲悯同情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更是他笔下柔弱无助又不失悲壮的女性, 让我们的身体在怜悯、恐惧紧缩基础上产生一种振奋的扩张感, 仿佛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得到了舒展。

从白居易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我们更能反过来重新认识一下白居易其人。白居易始终以一颗同情之心在看妇女甚至看世界。如果说上面的三首诗还不足以说明, 我们再列举一些, 《上阳白发人》、《陵园妾》、《母别子》、《太行路》、《采莲曲》、《长相思》……不胜枚举。如果说一首两首同情女性的诗, 我们说是诗人的文人情怀在作祟, 但是这么多的诗, 只能说明诗人是真正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在关心女性, 同情女性。从中也能看出诗人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 贵妃与明皇的爱情悲剧已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 但他偏偏想象出一个神仙故事让他们的爱情变成一种纯澈的爱情可见他希求在不圆满的人生里寻求圆满生活的人生追求。贫民女子拾穗充饥, 让无功无德不干农活的诗人不由惭愧难当, 可见诗人很具有反思精神, 不会被安逸冲昏头脑……诗如其人, 诗中可以见出一个人内心的真性情, 白居易的悲悯之心, 人道主义之情也在诗中显现无遗。

同时, 诗人的关怀也是普泛的, 女子只是他关怀范围中的一类人, 他对贫苦的百姓也报以同样的怜悯。他身在官场, 却少见官场中人的恶习, 而是真正做到忧民之所忧, 甚至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度。想想早在唐代的白居易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固然, 白居易不是最完美的诗人, 他没有李白的豪放飘逸, 天真自由;没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没有王维的流动空灵 , 诗渗禅意。但是白居易就是白居易, 他有他的胸襟和气度, 他对女性的悲悯是那个时代无人能够匹敌的。我喜欢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又十分刚正的他;有着一颗悲悯之心, 又十分乐观的他。

参考文献

袁世硕, 张可礼:《中国文学史》上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4: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观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氓》中被抛弃的妇女,《伯兮》中思念远戍的丈夫的妇女,《静女》恋爱中的女子等。唐代是诗歌一个繁盛的时代,杜甫、李白也写过许多有关女性问题的诗篇,但无论数量还是深广度都不如白居易。白居易关注各阶层的女性生活,有描写农妇、弃妇、宫女、妓女等诗篇。从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看,整体上白居易还是有着比较进步的女性观,他对那些遭遇不幸的妇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一、对不幸农妇深切同情

中唐时战争频繁,老百姓兵役、徭役等都比较沉重,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困苦,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有的饱受战乱困扰,离乡背井,家破人亡;有的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去做妓女。唐代很多诗人都十分关注劳动妇女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写出了很多同情劳动妇女的诗篇,如李白的《长门怨》,杜甫的《新婚别》等。白居易亦如此,他关心民瘼,写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名篇,其中也有部分专门写贫苦农妇的。如: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位贫苦农妇的形象,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作者对自己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的感慨,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不幸农妇的同情。在《策林》、《缭绫》、《红线毯》等作品中,都描写了农妇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还有关于女性婚姻、嫁娶方面的作品。由于在唐代男子娶妻十分看重女方门第,豪门、富于家庭的子女好出嫁,而家境贫寒女子的婚姻却面临很多困难。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秀罗。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蜘躇……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议婚》)

在《议婚》中,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附达官显贵的恶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劝人们娶妻宁择不易嫁出的贫家女,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由此可见,当时有些劳动妇女因为贫困嫁不出去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二、对弃妇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

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里,妇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贵族妇女,有时也摆脱不了年轻时被玩弄、人老色衰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对男性却没有什么约束,抛弃不满意的妻妾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谴责。唐代诗人对被丈夫抛弃的妇女是十分的同情,《全唐诗》中题目带有“弃妇”、“弃妾”字样的诗共有十多首。白居易的《太行路》就是这样一首诗:

太行之路能推车,若比人心是坦途……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再如《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苦声苦……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在《太行路》中,诗人以少妇的口吻,倾诉了妇女被遗弃的苦难,道出:“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余由他人。”这两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广大妇女人格上处于依附地位的黑暗社会生活现实。①“生而为人,实在不要作女儿身。女人可怜,一生中的苦乐,全由男子安排,多悲哀,少欢乐”。这两句诗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命运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人对当时妇女问题的总体认识。

《母别子》描写了骠骑大将军因为战功获得二百万金钱的奖赏,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人,于是将原来的妻子抛弃了。弃妇哭诉道:“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同时还有《井底引银瓶》、《琵琶行》、《妇人苦》、《续古诗十七首之七》等作品,都对负心人予以谴责。《井底引银瓶》中叙述妇女为了爱情私奔,结果却无处可去的不幸,并劝诫痴情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妇人苦》批评了在婚姻上男女的不平等,男子可以喜新厌旧,女子却从一而终,女子丧夫要终生守寡,男子丧妻却可以很快续娶,诗人对女子的地位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对宫女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宫女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宫里特有的现象,尤以唐代为最。宫女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性奴隶,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皇帝可以随意把她们作为物品一般赏赐给他人,甚至处死。这就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宫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她们的命运也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全唐诗》中涉及宫女的诗就有800多首,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以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苦……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日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诗人并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40余年的幽禁遭遇,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的绝望之情,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以满足自己淫欲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控诉。这位悲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那么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再如《陵园妾》:endprint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从鬓疏,红玉肤消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馋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宫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日开,未死此身不令出……三千人,我尔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代法律规定,凡遇皇帝皇后死亡,宫人没有生子的,全部发配到先皇陵墓守陵。这是十分残忍的,《陵园妾》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群体。

此外还有描写宫女悲惨命运的,如《请拣放后宫内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

四、对妓女的矛盾心态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歌妓大行其道,唐代官员、地主阶级、富商大贾都普遍拥有家妓,蓄妓的风气非常盛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把这些当作是“风流韵事”,产生了很多描写妓女的诗篇,《全唐诗》中描写妓女的诗就有1000多首。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第七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就有85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白居易也有很多家妓,并写了许多相关的诗篇。从他写的妓女的诗来看,白居易对妓女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当时建士大夫多少,而且看到他对妓女的态度是很矛盾、复杂的,有时表现出对妓女的同情和宽厚,有时则不然,如《感旧石上字》:

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再如《不能忘情吟》: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相顾,杨柳之再拜长跪而致辞。辞曰:“主乘此骆五年,凡千有百日,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无违无失。今素貌岁丑,未至衰催……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兮。”

白居易将家妓的名字刻于石碑上,可以看出他对家妓还是比较尊重的。细细品味《不能忘情吟》这首诗,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多情”。但是《不能忘情吟·序》中说道:“乐天既老,又病疾,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籍在经费中,将放之。”诗人在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这样他的俸禄就会减少,不得不节省开支。可见,白居易“弃骓兮而别虞兮”是出于无奈,但多少还是有些绝情。还有《听催七妓筝》,诗人从弦筝的哀愁中,体会出这名妓女痛苦的内心世界,使他头发都白了,不忍再听下去。白居易85首妓女诗中,也有相当诗篇在对待妓女的态度上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如《江楼宴别》: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妓女们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薄薄的舞衣歌袖,作者也明知道这种天气寒冷,却因为“樽酒未空欢未尽”,力劝“舞腰歌袖莫辞劳”。由此看出,这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妓女们的痛苦之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所秉持的女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他对农妇、弃妇、宫女寄予的深深的同情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人抨击白居易对女性残忍、伪善,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注 释:

①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华泉.白居易诗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7〕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9〕张浩.试论白居易妇女诗的思想意义[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篇5: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春题华阳观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

篇6: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宿简寂观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古 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

秋光引闲步,不知身远近。

夕投灵洞宿,卧觉尘机泯。

名利心既忘,市朝梦亦尽。

暂来尚如此,况乃终身隐。

篇7:白居易观刈麦答案

(2)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3)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7、(1)“力尽不知热”反映了刈麦者的矛盾心理,并非是他们不知热,而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得忍着、挺着。

(2)繁重的赋税逼得一些农民失去田地,即使是有田的农民将来也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田地。

篇8:论彭学明散文中的女性观

一、彭学明女性崇拜思想的形成

女性观是对女性存在的本质、女性解放的涵义和女性解放的道路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女性是人类生命的创造者 ,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女性”曾是可怜与卑微的同义词。男尊女卑, 是封建道德伦理的主调, 对女性的歧视,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已溶解到父系文化的历史中, 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 女性形象总体比男性更为真情、更纯洁、更美好, 得到的同情与赞美更多。如《红楼梦》中对女性的赞美。彭学明和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同构, 他认同了传统文化里对女性的同情。彭学明女性崇拜思想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经历、家庭及个性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形成具有主要作用, 它往往形成个人无意识而潜伏在主体潜意识里。彭学明是苗族, 出身成长于湘西苗族和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农村, 从精神到性格都形成了地道的少数民族特质, 深受巫楚文化影响。湘西巫楚文化盛行, “巫楚文化作为文化概念是指远古至先秦时代楚民族区域的巫文化及其遗留。”从本质上看, “它是原始拜教文化或自然情感文化。”1巫楚文化生殖崇拜观念渗入土家族、苗族的社会生活, 造就了苗族男女交往、婚姻关系和性生活的民主与自由, 相对于儒家教化下的汉族女子 , 湘西女性恋爱交友较多自由 , 湘西女性比汉族女性受到的歧视要少。彭学明的少数民族气质使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少, 更多的是感受女性的温暖和关爱。湘西女性善良、勤劳、坚韧、淳厚, 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将其个性、美德渗入彭学明的灵魂 , 成为他女性崇拜形成的现实原因。彭学明体验到的家庭亲情首先是来自女人,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的女性亲人是爱的源泉和美的化身。他出身前就遭父亲嫌弃, 母亲霸蛮保住了他, 却被迫离婚, 然后母亲带着他和兄弟姐妹们四处流浪。由于“父爱”的缺失, 母亲只能以一己之力,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 给予他无私的母爱。母亲善良、勤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教育、影响着他。湘西由于生存环境恶劣, 湘西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经历着各种生活磨难 , 由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没有汉族严重, 所以湘西女性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较高。湘西女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 挑起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她们把自己生命本性的善良、纯朴本质深入到孩子的内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的心灵。湘西女性容忍, 不怨天尤人, 各自承担着自己一份注定命运的性格, 使得彭学明时常用一种纯良、向善、浪漫的诗意来解释他笔下的女性, 湘西女性善良、勤劳、坚韧、淳厚都让他感受到了女性之美, 成为创作之源。

二、彭学明散文中的女性形象

彭学明散文中最精彩的女性是一些生活在湘西农村的普通的劳动妇女, 如《娘》中母亲、《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中的老母亲、《酉水背沙女》中的背沙女、《湘西女人》中的女人们, 她们默默地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 , 喂猪养鸭 , 挑水种菜 , 渍麻纺纱 , 推磨碾米 , 无事不能, 亦无事不做。他们勤劳坚韧, 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 辛苦操劳一生, 用勤劳的双手坚韧顽强地向生活抗争, 他们重情重义善良淳朴, 对家庭和子女们无私奉献。彭学明着力表现的, 是在艰辛劳动中的女性美”。《庄稼地里的老母亲》:“母亲又在刨地了。从早到晚, 母亲总是这样老起个身子在地里忙碌。母亲和乡亲们背着背桶, 挑着水桶, 提着提桶, 下河打水, 灌田浇地。山路又高又陡, 九曲十八盘, 庄稼人的日子弯来弯去, 没个尽头。母亲, 提水如蚁爬行。手酸了。脚麻了。全身的汗水紧贴着肉背流成艰辛的泪了。可母亲依然走着, 爬着, 甚至挪着, 把水从山脚提来, 淋在庄稼上。蓝天丽日下, 母亲的满头银发, 格外夺目。庄稼地里, (下接第184页) 母亲是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诗人母亲, 在以一种精神喂养她的儿女们。”他在《酉水背沙女》里写道“她们像一支艰难爬行的驼队, 昂着头, 驼着腰, 挺着腹, 一步一步顽强行进。长流不息的汗水, 湿了又干, 干了又湿, 一身一身, 一阵一阵, 结出了白花花的盐茧, 晒出了油渍渍的水垢, 在女人们的衣服上布展。酉水河呀, 你是背沙女儿的坚韧和汗水流成的河 ! ”在《娘》中他更是大段大段地描写娘辛苦劳作的场面:“娘深一脚浅一脚地, 把干旱一寸寸犁开, 娘在疾风里耕风, 娘在暴雨里播雨, 娘在惊雷里排雷。娘一次次摔倒, 娘一次次站起”。苦难没有压倒湘西女人, 她们用自己羸弱的肩膀背出生活的希望, 正如《娘》中对母亲的赞美“娘是中国乡村最朴实顽强的骨头, 是中国女性最坚韧的品性”。彭学明还浓墨重彩地赞美了湘西女人爱情之美。彭学明在《湘西女人》里直接赞美湘西女人多情:“湘西的女人美丽多情, 会酿造爱情。湘西的女人唱歌时, 歌里的子弹能击倒一颗铁打的心。湘西的女人跳舞时, 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远去的背影。”。在《踏花花》里我们看到湘西女人踏花时勇敢地爱情表达:“她从头到尾地把爱人吻了个干干净净, 现在, 她爱这男人胜过一切。世俗、权力、钱币, 都无从夺走她对着男人的心”在《湘西女人》里“当女人的铃香摇近时, 情人站起来, 对着她们打一声响亮的吆喝, “喔——喔!”亮丽的湘西女人就都竖了耳朵, 亮了眼睛, 笑笑对, 一齐响应“喔——喔!”如是男人又“喔”, 女人又“喔”, 整个河谷一片“喔”声。不是山誓海盟, 没有花言巧语, 湘西的女人跟男人, 就这样面对我们宣传爱情。”在《边边场》和《踩花鞋》、《挑葱会》《整后生》、《苗寨踏步》、《苗妹妹》等很多散文里可以感受到湘西女人在爱情中的女性美。她们的爱情是浪漫美丽, 她们的感情真实奔放, 没有伪饰, 没有造作, 在真诚和热情中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活力。在《踩花鞋》里湘西女人是大朵大朵的少女, 正坐在一片草地。她们是汉字, 是音符, 是水彩, 等待喜爱的情人前来, 当情人跑来时, 调皮的少女们早就转身跑了, 只留下一片青草和笑声。湘西女性不仅仅美在爱情里, 更是美在朴实、自然、健康中。“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 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 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 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 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 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 (《湘西女人》) , 在彭学明眼中湘西女人自然、朴实、健康、他们从不描眉涂唇, 从不施粉化妆, 从不矫揉造作,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朴实, 是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因而让他发出对女性由衷地赞美“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纯最真最善最美最举世聪颖的人”。

摘要:彭学明散文以赞美、欣赏的笔调塑造了湘西女性, 他热情赞美湘西女性的美好、善良、坚韧。湘西女性是一切美好价值的象征, 是作家的理想和美好情感的载体。从彭学明散文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女性的赞美和讴歌, 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湘西女性形象来表达他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和崇敬。

关键词:彭学明,女性,赞美

注释

篇9:浅议白居易的女性观

首先,白居易虽然对女色惑人进行了讽谕并提出警诫,但同时也强调了男性的责任。

在《长恨歌》的创作中,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悲剧持有明显的同情态度。虽然他对女色惑人发出了讽谕,并确实曾欲“惩尤物”,但并没有把惑国的责任全归在杨贵妃身上。在诗歌中,白居易同样指出了唐玄宗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多年御宇求不得”,由此才有后来的“一朝选在君王侧”。可见,诗中同样强调了唐玄宗的责任。女色固然可以惑人,但是如果男人个个都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怎么还会有惑国一说呢?

《李夫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其诗前段主要写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怀念,结尾发出了“伤心不独汉皇帝,自古及今皆若斯”、“人非草木皆有情”的感叹,对充满人性味的人间痴情表现出一种理解态度,只是认为若给帝王造成致死难忘的感情伤痛甚至影响到朝政时,还是“不如不遇倾城色”的好。可见,白居易并没有让女性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他也强调了男性自身的责任。

其次,白居易在对女性婚姻命运的热切关注中,批判了婚姻门弟观念,并对被男子或男子家人遗弃的女性表现了深切的同情。

婚姻的等级制度历来是封建礼教的一个组成部分,“门当户对”的门阀观念是封建婚姻中难以改变的标准,经济地位成为决定婚姻对象的决定因素,这种门第关键使寒家女无人聘问。针对这个问题,白居易曾叹息“寒地生材遗校易, 贫家养女嫁常迟”(《晚桃花》)。在《议婚》中,诗人从物质生活决定婚嫁命运的严酷现实出发,对比了贫女与富女的不同遭遇,为贫女鸣不平,同时,也对富家女“轻其夫”贫家女“孝于姑”的不同品行有所褒贬,体现出白居易重人品的婚姻观念,体现出他对女性美好品德的尊重,这在批判婚姻门第观念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井底引银瓶》的题下小注虽是“止淫奔”,但诗中却把女主人公作为正面人物进行描写,她有着美丽的外貌和活泼的性格,因对爱情的憧憬而毅然与男主人公私奔,但“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频繁”,最终被男家赶出家门,弄得她想回娘家也是“悲羞归不得”。这位女子与男子相比,大胆地反抗封建礼教,具有较强的婚姻自主意识。诗人对她虽有“淫奔”之微词,但也有着明显的同情。作者塑造出的这个女子形象及其命运也引起人们的深思, 正是封建礼教及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这位美丽的女性。同样,在《母别子》、《太行路》、《续古诗十首》其七中都有类似的不幸的女性。

再次,白居易对失意宫妃及普通宫女的命运表现出同情态度,对后宫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批判。

白居易对失意宫妃及宫女的同情,从上一部分分析的《上阳白发人》可见一斑。另外还倾诉了她们的绝望“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蒸笼坐到明”《后宫词》)、她们的无奈“不知遗旧爱,何处作新恩?”(《怨词》)等等。同样由于对宫女不幸命运的同情,白居易歌颂了唐玄宗“怨女三千放出宫”(《七德舞》)的举措。并且,在他的以宫女为题材的作品中,没有以欣赏宫女舞姿为内容的。

这种“怜幽闭旷怨”的主题在白居易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王昭君二首》中,诗人对其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怜悯之情: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然而王昭君的悲剧已过去几百年了,而惨无人道的后宫制度非但没有废除,反而愈演愈烈。老百姓们只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疤痕”(《过昭君村》),以毁容来表达她们对后妃制的抵触情绪。

最后,白居易在作品中揭示了劳动妇女恶劣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对劳动妇女深切的同情。

在《繚绫》、《红线毯》、《观刈麦》中表现很明显。更可贵的是,诗人的同情已到了自愧的程度。在《观刈麦》中,他通过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温饱与贫妇的赤贫之对比,发出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叹,表现出他作为正直官吏所具有的自责和良知。

篇10:论白居易的女性观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绝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篇11:评辜鸿铭的女性观

评辜鸿铭的女性观

本文主要通过对辜鸿铭的<中国妇女>一文的研究,分析辜氏女性观的文化内涵及利弊.

作 者:罗雪松 LUO Xue-song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刊 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3(1)分类号:B82关键词:辜鸿铭 女性观 利弊

篇12:由《易经》浅谈中国的女性观

摘要:中国历代社会的女性观问题,是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为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人们的惯性思维是以自己所处时代为背景,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判断来定位女性观,而男尊女卑是这种女性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封建礼教制度使得女子的身心都被禁锢,女子一直是处于顺从的第二位,“三从四德”的规范制度约束着女性的举止言谈。而不论社会还是家庭,都是以父权,或者说是以男性的意志为基础构成的。在这种体系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有女儿、妻子、母亲三种。在这三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女性被视作繁衍下一代的生育工具。由于受这种既定模式的而整个社会也是以这种性别角色来界定女 性,形成社会化女性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以及地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两性关系以及传统的女性观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男女性别角色关系的本源就可以归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故从《周易》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女性观问题是非常有价值。关键字:《周易》;中国;女性观; 正文:

《周易 》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是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易经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是中华文化之根,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其精髓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我们许多日常语言还在直接使用着《周易》的原文,同时《周易》的哲理主张同样影响和作用着中国人的心理意识,行为习惯甚至思想方式。从《周易》角度观察易学女性观的源流,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中国人关于女性观的源头及其流变。作为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传统女性思想仍然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由传统女性观塑造的“贤妻良母”仍然是主流大众所欣赏的形象,“男主外、女主内”仍然作为首选的家庭分工模式,这都是正因为传统妇女思想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女性发展才会困难重重,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易经》来分析中国的“女性观”非常重要。

一:《周易》的作者与性别观念。

据易学家们研究,《周易》中的八卦即卦画是最先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才出现卦辞与爻辞。而关于八卦的出现,《周易·系辞传》这样说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根据《系辞传》的说明,八卦乃是以天下万物为取象而编成的,既包括天象内容,也包括地象内容,更包括人事内容。不唯八卦如此连六十四卦也是取象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社会的。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周易》六十四卦确实是各有其取象,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也许这正是后世解释《周易》往往异彩纷呈、莫衷一是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八卦及六十四卦在后来学者的眼中便成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制定方针政策的原则。

八卦的出现与人类观察天象自然和人事社会的现象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八卦是人类阅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这种阅读是否是科学的或者中立的,是否是不带有包括性别在内的任何立场的?我认为,肯定会与阅读者的性别、阶级、立场等有关。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意识形态都不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产物,那么《周易》作为人类观物取象的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哲学思辨,当然摆脱不了创造者本人所拥有的性别、阶级、文化以及由此而界定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性别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不同,对《周易》的编创和解释同样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即便在今天也不例外。如《周易·咸卦》的卦象是良下兑上,《卦辞》为:咸,亨、利、贞,取女,吉。”历代均解为少男仰慕少女而主动追求,女子心中为之所感,因而阴阳能够相交,这时娶女是吉利的。这种理解显然基于乾为阳为刚为主动,坤为阴为柔为从的传统文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如果撇开男主女从的刻板观念而分析《咸卦》的卦象,不过是两个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心意相通,彼此钟情,这个时候谈婚论嫁肯定是吉利的。这种解易倾向在当代易学研究中也颇有表现,如王明先生即认为《咸卦》是取象于少年男女热恋中的爱抚动作,从初六到上六,非常像一男子自下至上抚摸女子的形状。这种解释与人种学家解释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突出男性打猎直立行走的作用如出一辙。

因为《周易》的作者的阅读立场既不是中立的也不是科学的,那么他在阅读 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时,往往会采用先入为主的态度,以八卦进而六 十四卦来演绎万事万物时,总是将所有好的吉的因素都归于自己,将所有不好的 不吉的因素都归于与自己相对立的群体。在《周易》中以君子为天为乾、以小人 为地为坤,就是受作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以男性为天为乾、以女性为地为坤,则 是受作者性别立场的影响。前者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后者反映了作者的性别 立场。不过因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周易》对性别文化的影响而非对阶级观念的 影响,因而阶级立场对作者推演《周易》的影响就不再赘述。因为作者本身的性别立场,《周易》中形成的性别观念与他本身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周易》所创建的阴阳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它从人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出发,将自然与人事的所有事物两两对立地套入了六十四卦之中,继之以阴阳符号分别代表两两对立的人或事。男女两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性别属性也理所当然地被套入在阴阳体系里面,占据了社会文化中心地位的男性自然而然地也占据了阴阳体系中的核心位子,成为刚健的、主动的,具有决定权和领导权的阳性,而女性则成为柔弱的、被动的,只能被主宰和被控制的阴性。男性是阳性的,因而男性是优越的,女性是阴性的,因而女性是低贱的,男阳女阴的思想就这样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

二:从《周易》中涉及女性观的诸卦看女性观。

《周易》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唐代的虞世南非常推崇《易经》,他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本文尝试从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关女性观的诸卦出发,研究中国传统的女性观。

1.从《坤》卦谈女性性格修养。

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为《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代表了天体,做人要效仿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坤卦代表了大地,代表了女性,也代表了柔顺,是“天下之至顺者。”

《坤》卦效法大地,大地默默地承载万物。女性也应修炼自己的性格。俗话说“一个女人等于五十只鸭子”,现实中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可是女人的天性喜欢说话,如果一定要说,第一,说比较重要事情。第二,说那些正面的、肯定的事情。至于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不说为好。至于指责丈夫的怨言,少说为好,如果一定要说,次数不能过多。指责的话,居功自傲的话点到为止,不可过多重复,令人生厌。“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刚强,老子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厚的钢板,在不断地滴水之下,最后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业用的“水刀”,把水加速能把钢板切开。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像练太极拳,在练的时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就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外圆内方的,内在永远是方正的,一个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养做好了,自然是外圆内方,形成了至静而德方,还加一个条件“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轨,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这是说人的修养,是怎样的人有如此修养? 《乾》卦是君道,是领导人修养,《坤》卦则是臣道,“小则里长行君道,里干事行臣道,”里长和里干事分别是职位名字。这是讲君道和臣道的事,就是君君臣臣。就“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要柔顺,要承上启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这就教我们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场,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国女性的品德,是夫唱妇随,是阳刚阴柔。

2.谈《咸》卦中的女性观。

在《易》中,自《乾》卦到《离》卦被称为上经,而自《咸》以下的三十四卦则被称作下经。而《咸》和《恒》二卦作为下经之始,也是由于其明人伦之始,阐夫妇之义。正如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道:“咸、恒,夫妇之道,生育之本,故为下篇之首。”

《咸》,作为下经之首,主旨在于阐明交感、感应之义,实为揭示男女交感之理。乾坤为天地万物之本,咸恒则为夫妇人伦之始。《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为二物,须男女交合方成夫妇,从《咸》卦的卦画来看,为下艮上兑,对阴柔居上而艮阳刚居下,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故《咸》为交感是刚柔相交感,少男少女相交感。在《系辞上》中,《易》探讨世界变化发展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互交感而生变化,一切相对的二物相互感应方而化生万物,而《咸》正是讲男女相交感之道,故与《易》之主旨相呼应,由于相感是人之动也,所以《咸》卦之六爻以人体设喻来进一步阐明交感的不同情况。从初六感足拇到六二感其腓,九三感其股,九五感其胸,以及最终的感其辅颊舌。在断定六交吉凶时,也是看与其相对应之交是否得应。而六交中只有九四交是“贞吉悔亡”,而其可具有“贞吉”的美德是由于它守持正固,落实到男女交感上则为二者相交感需“守正”。虽交感之理不局限于男女之事,然而天下之理一也,殊途而同归,百虑而至一。物虽有万殊,统之以一,则无所不感矣。感,是相互交感,为动,故有感必有应。所应又可化为感而又有应,由此不息。正如《易》之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咸》卦将《易》之阴阳相交感之理阐明,同时表明封建社会男女、夫妇相处应守持正道,少男先礼于少女,然后女再应于少男,而男女相感须“正”方可贞吉而悔亡。

3.《恒》卦中的女性观。

《咸》卦是讲男女交感之义,以男礼下求女,交感则以欢快愉悦为主。而《恒》卦则是男女交合结为夫妇,讲夫妇相处之道。《恒》以常为义,讲恒久之义,需以正为本。故夫妇相处之道则为守正处恒。从卦画看《恒》为下巽上震,刚震上而柔巽下,故刚尊柔卑之次序乃恒常不变之理,而卦中六交皆能有所相应,亦为恒久不变之理。阴阳相应又阳尊阴卑,再一次应照《易》之主旨。整个《恒》卦倡导守正不易,施正不已之道。同时也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之道和夫妇之道制定了规范。爻辞中说道:“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恒久保持柔美的品德,应当守持正固;妇人可获吉祥,男子必有凶险。深刻反映出了古代的“妇德”、“男权”思想。说明了古代礼教规定妇女应从夫,从一夫而终,也是对妇女的一种制约。妇女应遵“顺从”之妇道,而男子则应以义制事,不可如妇人之顺从。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男权思想。《序卦》曰:“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为恒也。”将男主外女主内定为人之恒常之理,男尊女卑定为夫妇相处之道,这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妇德、男权思想,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制约,这同时是与《易》之阳尊阴卑,阴柔主顺从之义的易学阴阳观分不开的。

4.《家人》卦中设计的女性观。

《咸》卦是男女交感而成《恒》卦之夫妇之道,《家人》卦则是讲男女交合组成家庭之后的“治家“之道。《家人》卦的卦辞是“利女贞”,家由夫妇组成,家道本应为夫妇之道,是夫妇二人共同治家,但此处却独言“利女贞”,利于女子守持正固,女正则家道正也。男子守持正固是个人自身守正,而只有女子守持正固才能使家正。由《家人》卦可知,女主内,男主外,而女子的守持正固就是 严守妇德,顺从为妇德,只有妇女坚守妇德,家道才不会失。《彖传》曰:”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阳尊外阴卑内,正合天地阴阳之理,而此处所讲的家道,其实也表现了男权绝对至上的道理,深刻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制约,以顺从为妇德,以男严女顺为治家之道,在今天都应该加以批判。而《家人》卦之所以重要不仅由于其阐述治家之道,还由于其由治家内而及于外治国的思想,这与《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大学》中由修身起步,自内向外推广至天下平,而《家人》亦由家正而及外治天下定。《彖》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夫妇、父子、兄弟都各守其道,那么家道就可正,而此治家的道理,跟治天下之道是一样的。

5.《归妹》卦涉及的女性观

《易》中涉及男婚女嫁的重要的一卦就是《归妹》卦了。此卦依然在讲女子出嫁的事宜,规定女子出嫁应当严守正道,守顺以成内功,方可获吉。正如《彖传》所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将男婚女嫁看作人类繁衍生息的开端,也体现了《易》之天地阴阳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之恒常不易的道之理。女归,以柔顺为本,是阴最终以阳为归宿,也只有阴阳相交,万物才得以延续,故将“归妹”称为天地之大义也。本卦一开始便反映出古代礼教对女子的“约束”性质。

上述几卦中有不同,又有联系。总体来说,《周易》中反映出,万物之道实际上都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而男女也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又男女之道为人伦关系之本,有男女而后有夫妇、父子、君臣等关系。男女之道又是效法乾坤之道而为,故女性之道,就是效法坤道而成。然坤以柔顺为常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德效法乾健而行,主顺从,故推坤道以明妇道、臣道,都是处下而顺从于上者,含晦其美。而坤德主顺从适时而动,含章以贞,故为女子之道:柔顺、贞固、顺育万物也。三:原始易学阴阳观的现代价值。1.“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

“和谐”,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思想。继承发扬这种基本精神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生生之谓易”是将宇宙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运转的整体,而“生”则作为天地的首要特征,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互配合而成,阴阳二气相交而万物得以生也。《易》是强调阴阳相应相交的和谐性,而这种“和谐”并不是完全统一,而是在承认对立和矛盾的基础上的和谐。我认为《周易》中生生不息的和谐生命观,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生生之谓易”的和谐生命观对于今天人与自然的相处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今天的我们,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肆意的破坏自然,毁坏生态平衡,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致使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而今天政策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周易》的这种和谐思维的充分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周易》恰恰符合这种时代主旋律,探究并充分理解吸收其中的精髓,对于今天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男女阴阳观念的现代价值

男女阴阳观念对现实有很大的价值。阳代表男性,阴代表女性,“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了阴阳缺一不可,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男女二者的缺一不可,也体现了两者具有互补性。看当今社会,男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性在招聘中仍处于劣势地位,不是因为某些工作女性胜任不了,而是社会上仍把女性与“柔弱”等词联系在一起。再者,因为“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还承担着另外两个重要角色一“妻 子”、"母亲”,虽然男性也同样承担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是自传统观念以来,家庭就应该是由女性来照料的,而怀孕生孩子的事情也确实只能由女性去完成,这就需要占据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女性所需要的产假等照顾家庭的时间,会减少企业创造效率的时间,而在强调效用性的当今社会,这些都是会去尽量避免的。故在选择一份工作由谁胜任的时候,这些条件也就成了无形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实际上,男女应该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层次上,就像阴阳是一个相互的互补关系。既然阴阳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所以在今天社会里,在对待男女关系时,也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有句俗语说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就正好是这种互补性的体现。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的,即使能做到,也会耗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如果互补搭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性中所缺乏的阴柔面可以由女性来填补,同样女性中所缺少的阳刚之气亦可以由男性来充实。这样阴阳才能平衡,由于物极必反的道理,单独的阳盛或者阴盛都会造成反效果,使事物发展走向极端,而只有阴阳的相互配合互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无限循环往复下去。

我认为,身处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女性,应改变传统的女性观念,以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面对现代社会。要注重吸收传统男性和女性观念中优秀品格,做到事业和家庭兼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整、丰富、全面发展的新女性。要大力倡导男性、女性价值的平等性、一致性,树立男女共同发展,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易译注》 黄寿祺 张善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李宝玉;

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吴根友 《周易研究》1992年第四期; 4.《从易经的坤卦谈女性的性格修养》 李文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25卷第七期;

5.《第二性:易经中婚姻、婚俗的历史文化透视》 李晓英、宁新昌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三期;

6.《略论先秦典籍中“男女有别”与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 章艳丽; 7.《论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白自东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总第54期);

8.《男尊女卑的历史考察》 杨国宜; 9.《男尊女卑的形成》 赵东玉;

上一篇:写猫说明文作文下一篇:管窑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