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知足保和”——论白居易的浅俗诗风

2022-09-12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诗人, 现存诗三千余首。平易浅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 当然这里所说的浅俗, 并不是肤浅庸俗之意, 而是语言平易近人, 人人能够领略其意。刘熙曾在载《艺概》中评价:“常语易, 奇语难, 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 常语难, 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 此境非易也”。就白居易的诗歌而言, 详细地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 其文学意义和人生意义始终联系在一起。早年的白居易对下层人民的温寒生活极其关心, 写过许多平易浅俗的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 虽然晚年的他心态以闲适为主, 但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兼济之志并未缺失, 应该说他内心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伴随着他的一生。由此平易浅俗的这种诗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处世观。

1 从“兼济”“独善”看白居易的浅俗诗风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 在思想领域, 儒、释、道三教盛行, 大多文人取其所需, 周流于三教之中。儒学做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营养输入了当时众多文人的血液中, 同时也渗透到了当时的文坛。白居易作为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习染下, 他的思想杂糅着儒家、道家和佛家, 极为复杂。白居易从小聪慧绝伦, 饱读诗书, 儒家思想在白居易的思想意识中, 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正因为如此, 儒家的仁政思想在白居易早期“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上一表无遗;而且晚年虽以闲适思想为主但也并未缺失兼济之志, 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对当地老百姓有益的事情。

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贫困落迫的家庭环境培育了白居易强烈的“兼济天下”之志, 内心滋生了关注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真情。由此他十五岁便写下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数行乡泪一封书”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 早期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由于当时最高统治者对他的信任则进一步坚定了“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儒家主导思想, 同时这一时期他也写了内容上多能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深入反映人民疾苦, 大胆揭露政治黑暗的讽喻诗, 如《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在“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的文学主张, 以及“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的政治思想影响下, 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疾苦, 讽喻世事黑暗的诗歌, 如《卖炭翁》、《观刈麦》等。

其传记有云:“居易儒学之外, 尤通释典精义。”其实三教中, 佛教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 江州之贬对他的打击颇深重, 我想也就是从那时起, 佛家思想成了他当时为人处世的主导思想。“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苟知此道者, 身穷心不穷” (《我身》) 从此诗词可以显现出在仕途的坎坷后白居易对自我人生进行了反省, 而且可以感觉到白居易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转变。禅宗奉行“平常心是道”, 认为日常生活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础, 禅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 白居易接受了这种思想, 由此他写了许多看似吃穿住行, 微不足道而琐碎的日常世俗生活, 实则超越自我, 体现了他随缘任运, 知足保和的佛教生活的诗, 例如“秋来转觉此身衰, 晨起临阶盥漱时。……光阴纵惜留难住, 官职虽荣得已迟。……” (《新秋早起有怀元少尹》)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盥漱等琐事表现了伤愁叹老之意, 题材虽然琐细, 但是十分真切自然;此外还有《归田三首》、《玩菊》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期也写了很多有名的闲适诗, 如《暮江吟》、《忆江南》等, 在此期间, 他还参访了很多有名的寺院僧人, 更以弟子的身份向禅师请教, 还写了很多与禅佛有关的诗歌, 例如《留题天竺灵隐两寺》、《游天竺山》。

如果说为官让白居易“兼济天下”思想直根于思想深处, 那么可以说为官也让他动摇了安身立命的人身准则。由于后期仕途的坎坷, 在被贬江州司马以后, 他改变了对神仙道教的怀疑态度, 对于这一点从白居易的诗歌上很能看出, 从早期的“……神仙信有之, 俗力非可营。……悲哉梦仙人, 一梦误一生” (《梦仙》) 到后来的“晓服云英漱井华, ……身不出家心出家” (《早服云母散》) 。这期间还写下了千古绝唱的《琵琶行》, 借此诗抒发了他对于自身坎坷命运的感伤乃至对“兼济天下”之志的质疑, 从中又可看出老庄的知足观在漫漫渗入当时迷茫的白居易的思想中。此后道教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更是表露明晰, 无论是对衰老、疾病、死亡的关注, 还是对自己生命的流逝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颇高, 例如白居易诗歌中以“病”为题的诗歌, 据我所知有“卧病”、“咏病”、“病中”等;“大都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 (《简简吟》) ;“花非花, 雾非雾。夜半来, 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期云无觅处” (《花非花》) 从这两首最能表达对生命脆弱无常的咏叹生老病死诗中可以看出, 与初唐诗人的诗相比他的诗里没有夸张的自我意识, 能感觉到的只有对生命的渺小和脆弱的感慨。道教重视物质, 享受人生态度, 由此白居易还写了不少渲染日常生活的慵懒和肢体的舒适的闲适诗, 如“空腹一盏粥, 饥食有余味。……从目直至昏, 身心一无事” (《闲居》) ;“栽松满后院, 种柳荫前墀” (《春葺新居》) , 在白居易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生活环境, 充裕的物质以及愉悦的精神的注重以及追究, 同时对自我心理、处世态度的调适。

综观白居易的一生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为思想主轴, 辅以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立身行事, 不但造就了他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超脱的心境, 而且使他的诗歌由积极到闲适, 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却仍不失平易;风格别致, 并融入了生活感受, 哲理性强, 字字含情, 句句合理, 脍炙人口。

2 从“天人和谐观”看白居易的浅俗诗风

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云雨霜, 奇峰怪石禽鸟虫鱼构成了自然界, 也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永恒的家园。自然如亲人、朋友, 可以健身养性, 我们追寻着大自然, 可以说自然和我们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佛禅的归宿无一不是以高山流水为凭依的大自然, 大自然就是凡尘中烦躁灵魂的一个最好的最为适宜美妙的归宿。白居易一生耿介孤直, 在沉浮不定的仕途中, 从宫廷一步步走向了山野, 灵魂也从积极、热情一步步归复于宁静、恬淡的大自然。他以具体、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明了的诗歌阐述了万古颠扑不破的天人和谐的真理。他的三千八百多首诗歌中, 涉及自然的当不下四百余首, 这些诗词里蕴涵着深刻的天人和谐思想。

2.1 自然如同亲人挚友, 给予脆弱心魂以生命与永恒

白居易的一生可谓沉浸于美妙的自然之中, 即便是在社登仕途时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这类讽喻现实黑暗的诗歌的时候, 他的灵魂乃至他的诗笔也未曾忘却过肥美却又淡雅的大自然。早年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离离”的古原草开头到以“妻妻”的古原草结尾, 通过一棵生命力顽强, 长势繁茂的野草而表达了友谊如草, 永不磨灭的情怀, 使白居易为历代文人凡俗熟识, 能够看出白居易的诗永存着一种生命力的。通过“……绕廊紫藤架, 夹砌红药栏。攀枝折樱桃, 带花移牡丹” (《伤宅》) 来揭露长安达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以“云南睽” (《伤友》) 来感慨世态炎凉, 比喻交友不终。

在白居易沦落天涯, 心境极为不好之时, 美丽的大自然给予诗人以安慰, 并唤起了他对人生的省悟:“人生何所欲, 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不如归山下, 如法种春田” (《归田三首》)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在白居易的诗笔下, 真率、平易、恬静、清新神怡的大自然不仅给予了他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他慧美的德行:“竹似贤, 何哉?……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则思砥砺名行, 夷险一致者。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养竹记》) 。白居易通过他通俗易懂的诗词生动、具体地证明了“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静, 智者动;智者乐, 仁者寿”这一古老的哲学理论。

2.2 亲近自然, 归依自然, 从自然中享受生命

“雁齿小红桥, 垂檐低白屋。……为君倾一杯, 狂歌竹枝曲”。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诗歌描写了初生新竹的壮貌形态, 表现出了诗人的悠闲情趣;“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山高地深, 时节必晚”的自然规律, 而且深刻地描写了诗人感情的变化。整首诗立意新颖, 平淡中显示了新奇令人赞叹不已。

本着对天人和谐观的原则, 白居易不仅写了很多与自然有关的诗歌, 还写下了不少再造自然的诗歌, 最为世人所熟识的有《栽竹》、《栽新竹》、《栽松》等等, 可以说白居易的天人和谐观达到了及至。白居易将自然注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同时自然也给予了他诗歌的平易、恬静、宁静、幽雅这一独特风格。

有了高山流水, 佛家的顿悟与慈悲普渡, 道家的无为而治与长生不老, 儒家的“有道则现, 天道则隐”才有了依凭;有了清新恬静的大自然, 在躁动的尘世中苦苦追寻解脱的灵魂, 才找到了最为美妙的归宿。因为有了两者的结合, 所以成就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风格虽然平易浅俗却注入了生命力。

摘要:在唐代文学史上, 白居易向以其平易浅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纪录了他的人生历程。早期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后期在仕途的艰辛和重压之下, 娱情与山水排解满腹惆怅。山水之美, 赏心悦目, 儒、道、释思想融为一体作用于诗人心中, 闲逸乐天又使其山水之吟独具灵气。可以说诗人的思想极其心态在其诗歌创作的题材与形式上一表无遗, 也使其诗歌具有不尚雕饰, 不务奇险, 一任自然, 平易浅俗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诗歌,平易浅俗,佛禅,兼济天下,天人和谐

参考文献

[1] 胡遂.文学评论——从“平常心是道”看白居易平易浅俗诗风[J].2007, 2:37~41.

[2]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中的佛教意境[J].2005, 6:36~37.

[3] 罗萍.白居易与道教[J].2001, 1:54~57.

[4] 远尘.白居易与佛教[J].2004, 11:34~35.

[5] 仇必鳌.白居易“为时为事”主张的历史传承及现代意义[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5, 4 (2) :94~95.

[6] 杨东明.白居易思想演变轨迹初探[N].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3 (3) :21~25.

[7] 葛丽英.浅谈佛禅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2 (4) :75~77.

[8] 唐佳.浅析白居易晚期诗风之嬗变[N].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2) :73~74.

[9] 何斓.试论白居易思想对“白俗”之影响[N].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9~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乐天知命,知足保和”——论白居易的浅俗诗风】相关文章: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浅论管理论文04-13

论白居易后期创作心态05-02

论白居易的女性观04-18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05-02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04-22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02-22

王保和个人整改措04-20

新农保和老农保合并08-31

李白诗风特点05-14

李杜诗风比较04-07

上一篇:浅谈地铁车辆大、架修工艺设计下一篇:强水敏地层水平井投球分段压裂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