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4-04-07

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共8篇)

篇1: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12年起,连续5年对航运相关企业实施奖励政策,鼓励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采取加大航运金融支持力度、促进航运业要素集聚、鼓励引进航运人才、着力拓展港口腹地、实施用地用海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福建省航运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意见指出,对在福建省注册的航运企业新增的船舶运力,属自有并经营(不含省内过户运力)、合法经营3年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25元/载重吨及以上奖励。对在福建省注册、自有并经营的运力在10万载重吨及以上的航运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每增加5万载重吨再奖励50万元,奖金总额最高可达200万元。对在福建省注册、自有并经营的运力在2万载重吨及以上的航运企业,按企业当年新增运力对地方级税收的贡献额,前两年给予80%奖励,后三年给予40%奖励。

意见支持航运企业建造或购置船舶,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贷款额度和自有资金比例限制。对信用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航运企业建造或购买的1万载重吨及以上、船龄在5年以内、国家船检认可的节能减排船舶,每艘船舶按年贷款利息的20%及以上给予补贴,补贴年限长达5年。单艘船舶累计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鼓励银行开展造船企业在建船舶、船台(坞)、龙门吊等财产抵押贷款业务,对其抵押贷款利息的30%给予补贴。

为促进航运业要素集聚,意见规定,对在福建省新注册的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航运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品开发等航运金融服务企业,实际到位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金额可达500万元。对在福建省新注册的航运经纪、航运信息、航运咨询、航运人才服务、航运仲裁、船员服务等航运服务企业,按当年实际到位资金的2%给予奖励,奖励期限长达5年,累计奖励可达50万元。对在福建省注册的船舶管理企业、国际船舶代理企业、无船承运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其主营业务缴纳税额在全省同行业前10名的,按企业当年对地方级税收新增贡献额,前两年按80%给予奖励,后三年按40%给予奖励。

对下述的引进航运人才,每年按其当年在本地缴纳个人所得税款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在福建省注册、自有并经营的运力在5万载重吨及以上的航运企业的副总经理及以上高级管理人才、大副和大管及以上任职资格的海机务专职管理人员;年船舶配员300人以上的船员服务管理机构、海员外派机构引进的航运业紧缺的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以上职务高级船员;在福建省开展航海类教育的大专高职以上层次院校引进的航运专业教师,且须具有航海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轮以上任职资格。

意见鼓励支持已投产的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单位与福建省航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拓展港口腹地。对在福建省沿海新增集装箱远洋干线营运1年以上,且每年挂靠36航次以上的航运企业,按每条航线5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经由福建省沿海港口进出的省外海铁联运集装箱,每年给予承揽海铁联运集装箱的货代公司100元/标箱奖励。

意见指出,实行优惠的用地用海政策,对重点开发的港区、作业区公共码头项目和港口物流项目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其余土地出让金按出让地块所在地基准地价的70%执行。对重点开发的港区、作业区公共码头项目建设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地方分成部分减征30%。(来源:赢在科技网)

篇2: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30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涉及财政奖励、补贴的各类企业,除货主单位、开辟集装箱远洋干线的航运企业外,必须在我省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船舶类型为沿海及远洋集装箱船、多用途船、杂货船、散货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油船(包括沥青船)、木材船、冷藏船。

第三条

本办法涉及航运企业的资质、运力、航线开辟、人才、码头用海用地等事项的认定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涉及财政奖励和补贴事项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涉及企业、个人缴纳税收贡献奖励的,由所在县(市、区)财政负责兑付,涉及省级、设区市级集中一定比例的,按同比例返还给县(市、区);土地出让金、海域使用金减免由各级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

第二章 申报条件及申报材料

第四条 鼓励航运企业做大做强

(一)新增自有并经营的船舶运力连续合法经营三年及以上的,由省内造船企业新建的船舶按每载重吨35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余按每载重吨25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自有并经营的运力规模达到10万载重吨及以上 的航运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自有并经营的运力每增加5万载重吨再奖励50万元,累计奖励金额不超过200万元。每艘船舶仅参与一次奖励运力规模计算。

(三)自有并经营的运力规模在2万载重吨及以上的航运企业,新增自有并经营的船舶运力连续合法经营一年及以上,按新增运力对地方级税收的贡献额,前二年(24个月)给予80%奖励,后三年(36个月)给予40%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不同事项分别提供,下同):水路运输许可证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船舶营运证或国际海上运输船舶备案证明书,国内交易船舶须提供船舶营业运输证注销登记证明书或船舶登记注销证明书,进口或新建船舶须提供国内水路运输登记事项证明书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批件。其中,上述

(一)新增运力为省内新建的需另附造船合同,(三)需另附新增船舶的海运费发票、运输合同及企业所得税完税证明。

第五条 加大航运金融支持力度

(一)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贷款额度和自有资金比例限制,支持航运企业建造或购臵船舶。

(二)对2012年以后购臵(非省内购臵)、建成或新开工建造1万载重吨及以上、船龄在5年以内、符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节能减排标准、我省航运企业自有并经营的船舶实施贷款利息补贴,其中省内造船企业新建的船舶,按年贷款 利息的30%补贴,其余船舶按照年贷款利息的20%给予补贴,补贴从2012年后发生的第一笔贷款起算,期限5年,单艘船舶累计补贴不超过500万元。利息补贴以实际利息为计算基数,但实际利率高于当年1月1日五年期银行基准利率的,以按五年期银行基准利率计算的利息为计算基数。对船舶融资租赁(仅限于新建船舶)的利息补贴参照贷款利息补贴执行。

以上贷款或融资租赁服务必须由金融机构或商务部认定的融资租赁机构提供,其中融资租赁机构与承租方就同一标的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必须明确约定融资金额及利率,申报证明材料:水路运输许可证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船舶营运证或者国际海上运输船舶备案证明书,金融机构贷款须另附贷款合同、借据、付息证明和受贷方的付息凭证,融资租赁须另附融资租赁合同、付息证明或承租方的租金支付凭证。

(三)鼓励银行对我省注册资金不低于1亿元的造船企业开展在建1万载重吨及以上船舶、万吨级以上船台、5万吨及以上船坞、龙门吊等财产开展抵押贷款业务,对其抵押贷款利息的30%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为5年,每家企业累计补贴不超过500万元。利息补贴以实际利息为计算基数,但实际利率高于当年1月1日五年期银行基准利率的,以按五年期银行基准利率计算的利息为计算基数。申报证明材料: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资格许可文件,银行贷款合同、借据、付息证明和受贷方的付息凭证。

第六条 促进航运业要素集聚

(一)在我省新注册、实际到位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及以上,具备相应的经营资质的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航运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品开发、航交所等主营业务为航运业服务的航运金融服务企业(自注册起12个月缴纳税额达到20万元及以上),按照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家企业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申报证明材料: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资格许可文件,注册资金证明,自注册起12个月的完税证明。

(二)在我省新注册取得经营许可,且主营业务为航运经纪、航运信息、航运咨询、航运人才服务、航运仲裁、船员服务等的航运服务企业(自注册起12个月缴纳税额达到2万元及以上),按当年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期限为5年,每家企业累计奖励总额不超过50万元。

申报证明材料: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资格许可文件,注册资金证明,自注册起12个月的完税证明。

(三)对在我省注册的船舶管理企业、国际船舶代理企业、无船承运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其主营业务纳税额在全省同行业前10名的,按照企业当年对地方级税收 新增贡献额,前二年按80%给予奖励,后三年按40%给予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或国际船舶代理、国际海运辅助业、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资格登记证,本和上企业完税证明。

第七条 鼓励引进航运人才

对在我省注册、自有并经营的运力规模在5万载重吨及以上的航运企业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个人所得12万元及以上的副总经理及以上)、海机务专职管理人员(大副、大管及以上的任职资格);年船舶配员300人以上的船员服务机构、海员外派机构引进的为我省航运企业服务的高级船员(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轮以上职务);我省航海类教育的大专高职以上层次院校引进的航运专业教师(具有航海专业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轮以上任职资格),每年按其当年在当地缴纳个人所得税款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航运企业提供水路运输许可证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船舶营运证或者国际海上运输船舶备案证明书;船员服务机构、海员外派机构提供经营资格许可文件;大专高职及以上院校提供资格许可文件。所有人才均须提供任职文件、身份证、劳动合同、上完税证明。高级管理人才另须提供个人年所得达12万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 纳税申报单;大副、大管及以上海机务专职管理人员、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及以上高级船员另须提供适任证书、船员服务簿及服务企业就业证明;航运专业教师另须提供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证明文件或者远洋航区一等大副、大管及以上的适任证书。

第八条 支持省货省运

(一)对在我省新落地的涉及煤炭、矿石、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运输的投资项目,在项目前期由省发改委负责牵头,省交通运输厅配合,引导、协调本省自有运力满足项目需求的航运企业与项目单位加强合作,开展供需对接,商定相应的货运份额;对在我省已投产的大型临港工业,由省经贸委负责牵头,省交通运输厅配合,鼓励支持项目单位与我省航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我省航运企业承运物资。

(二)经我省港口进出的煤炭、金属矿石、石油、粮食大宗物资由我省航运企业且注册在我省的船舶(含光租)承运的,按货运量增量部分(年增量不低于10万吨),每年给予货主单位每吨1元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本和上内贸货物水路货物运单,外贸货物海关放行单,货物海运提单,码头企业提供的装卸证明,与我省航运企业签订的运输合同,承运船舶的营运证或国际海上运输船舶备案证明书。第九条 着力拓展港口腹地

(一)对在我省沿海港口新增集装箱远洋干线营运1年以上且每年挂靠我省沿海港口36航次以上的航运企业,按每新增一条航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首航报告,港口装卸服务协议,每航次列表。

(二)对经由我省沿海港口进出的省外海铁联运集装箱,每年给予承揽海铁联运集装箱的货代公司每标箱100元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集装箱铁路货物运单,航运或港口企业出具的相关证明。

(三)对我省港口企业通过水水中转和海铁联运方式承担外省大宗货物装卸的,每年给予每吨0.3元奖励。

申报证明材料:

1、水水中转内贸货物提供水路货物运单或货物交接单,外贸货物提供海关放行单、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重量证明书;

2、海铁联运提供的材料包括:对于整船通过海铁联运运输的货物:货主单位提供以到港时间为准的整船货权证明(包括海关放行单、货物交接单、货权转移书)、火车站(或铁路运输代理公司)出具的铁路运输证明、第三方检验机构提供的整船重量证明;分批运输的海铁联运货物由火车站(或铁路运输代理公司)出具的铁路运输证明(车皮发运明细清单);零星运输的提供整汇总清单和南昌铁路局路货物运单复印件或扫描件。

第十条 实施优惠用地用海政策

(一)对重点开发的港区(作业区)公共码头项目以及港口物流项目建设用地,除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可以划拨方式使用的以外,其余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按出让地块所在地基准地价的70%执行。

(二)对重点开发的港区(作业区)公共码头项目建设用海海域使用金,除上缴中央财政的海域使用金外,地方分成部分的海域使用金减征30%。

申报证明材料:项目立项核准批复文件,项目法人简介,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身份证,涉及用地的附用地红线图,涉及用海附海域批准通知书或海域使用权证书。

第三章 申报、审批和兑付程序

第十一条 申报、审批、兑付程序

航运金融服务企业、造船企业、高校、省属企业直接向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他向辖管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设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涉及财政奖励和补贴的,按规定程序申请预算,分别在成品油价格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一般预算中安排。资金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财政审核后拨入省交通 运输主管部门,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公示结果,及时拨付资金。涉及税收贡献额(其中各企业提供的完税证明必须由具体负责征收的税务机构加盖公章确认)奖励及用海用地减免的由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出具相关的认定文件,企业或机构持认定文件到县(区)级财政部门办理税收奖励兑付手续或者省、县级土地或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减免手续。

申报材料均为复印件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受理申请的单位应当核实原件,并盖章确认复印件内容与原件一致。

第十二条 申报、审核时间

一年分两次申报,企业或机构申报时间截止每年3月20日和9月20日;初审部门上报时间截止3月30日和9月30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审定后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后,无异议的,出具认定文件后下拨奖励资金。

第四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三条 企业或机构伪造相关证明、违反财经纪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扶持资金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弄虚作假套取奖励补贴资金的企业或机构,一经查实,追回上的奖励资金,三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并将相关企业或机构及其责任人列入不诚信名单并给与公开通报,造成资金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管理机构未认真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相应配套的航运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航运业做强做大。

第十六条 省级资金来源中,由省级财政和成品油价税改革转移支付各承担50%。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五年。有效期截止前已经实施的项目可顺延享受政策。

第十八条 本办法中若干词语的释义:

(一)自有并经营的运力:指取得船舶所有权登记且由船舶所有人经营并处于适航状态的船舶,其中船舶属于共有,经营人所占的该船舶共有份额的比例应当不低于50%;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的船舶也视为自有并经营的运力,融资租赁的船舶所有人为银监会或商务部认定的融资租赁机构,经营人为在我省注册的航运企业。

(二)新增船舶运力:指建造或者购买的自有并经营的船舶,扣除移至省外(境外)注册的船舶运力后增加的运力。其中购买的船舶必须来自于省外或境外注册的水路运输经营者,且船龄须至少比交通运输部规定强制报废船龄低8年;报废的和省内过户的运力不影响运力计算。液化气船1立方米视为1载重吨。

篇3: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 我国国内贸易稳定发展, 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推进, 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增强。在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键时期, 加快发展内贸流通, 对于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改善民生, 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经国务院批准,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一) 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进一步拓展网络消费领域, 加快推进中小城市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 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旅游、金融等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在保障数据管理安全的基础上, 推进商务领域大数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加快推进电子发票应用, 完善电子会计凭证报销、登记入账及归档保管等配套措施。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完善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管理。在控制风险基础上鼓励支付产品创新, 营造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平等竞争环境, 促进网络支付健康发展。

(二)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

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试点;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打造一批跨区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 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向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开展商贸物流城市共同配送试点, 推广统一配送、共同配送等模式;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 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支持农产品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建设, 形成若干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 保障运送生鲜食品、主食制品、药品等车辆便利通行。允许符合标准的非机动快递车辆从事社区配送。支持商贸物流园区、仓储企业转型升级,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信息平台企业, 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

(三)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以电子商务、信息化及物流配送为依托, 推进发展直营连锁, 规范发展特许连锁, 引导发展自愿连锁。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直采基地和信息系统, 提升自愿连锁服务机构联合采购、统一分销、共同配送能力, 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进农村, 规范和拓展其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功能。鼓励超市、便利店、机场等相关场所依法依规发展便民餐点。

二、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 推进商品市场转型升级。

加快商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推动专业化提升和精细化改进, 拓展商品展示、研发设计、品牌孵化、回收处理等功能, 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制订全国公益性批发市场发展规划, 统筹公益性市场建设, 加快形成不同层级、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公益性市场体系。探索采取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等模式, 培育一批全国和区域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全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骨干网络建设, 完善产销衔接体系。落实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政策。城区商品批发市场异地搬迁改造, 政府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 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安排商品批发市场用地。通过加强市场周边道路、停车位、公交停靠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优化客货运交通组织等有效措施, 切实解决城市物流配送存在的通行难、停车难、卸货难等问题。

(五) 增加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投入。

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业态配置, 鼓励建设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看护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 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建设公益性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和服务人员供给基地, 培育一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健全养老护小型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体系, 扩大家政服务供给。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营改增步伐, 合理设置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税率, 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尽快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 取消刷卡手续费行业分类, 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餐饮业刷卡手续费支出。落实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

(六) 推进绿色循环消费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设备设施, 推动节能技术改造, 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 试点夹层玻璃光伏组件等新材料产品应用, 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市场、商场和饭店。推广绿色低碳采购, 支持流通企业与绿色低碳商品生产企业 (基地) 对接,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淘汰老旧汽车, 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 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 推进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

三、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创新

(七) 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优势流通企业利用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 做大做强, 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物流服务商。加快推进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审批制度改革, 依法做好流通企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兼并重组商贸企业综合授信额度。推进流通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重组, 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

(八) 增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利用社会服务力量, 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应用、特许经营推广、企业融资、品牌建设等服务, 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 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 在充分把控行业和产业链风险的基础上, 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 完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环境。

(九) 推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拓展国内商品市场对外贸易功能, 借鉴国际贸易通行标准、规则和方式,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适当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试点范围, 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内外贸结合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 建立海外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网络, 鼓励外贸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 拓展国内市场,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跨国企业。

四、着力改善营商环境

(十) 减少行政审批,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系统评估和清理涉及内贸流通领域的行政审批、备案等事项, 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实行目录清单管理, 不断完善公示制度。加大对违规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查处力度, 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等行为。进一步推进工商用电同价。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 允许商业用户选择执行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

(十一)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着力破除各类市场壁垒, 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定竞争内容的规定, 不得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行政机关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取消针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等歧视性政策, 落实跨地区经营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抓紧研究完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行为规范及相关制度, 强化日常监管, 健全举报投诉办理和违法行为曝光机制,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建立维护全国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长效机制, 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十二)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

集中开展重点商品、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 完善网络商品的监督抽查、风险监测、源头追溯、质量担保、损害赔偿、联合办案等制度, 依法惩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 建立案件曝光平台。强化对农村市场和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建立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

(十三) 加快推进商务信用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内贸易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 依法发布失信企业“黑名单”, 营造诚信文化氛围。推动建立健全覆盖线上网络和线下实体店消费的信用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具有信誉搜索、同类对比等功能的综合评价;鼓励行业组织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引导企业开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等内容的消费体验评价。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 加快推进政策落实。

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按照分工要求, 切实负起责任, 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工作方案, 明确时限要求,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形势需要和本地实际, 统筹协调, 落实责任, 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 加大保障力度, 形成政策合力。

篇4: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海运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海运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清晰、体制机制不顺、结构不合理、配套措施不完善、运营管理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加快推动海运业健康发展,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海运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建设海运强国为目标,以培育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提升综合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保障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建立保障有力的海运船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深化改革、優化结构。深化海运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海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组织结构、运力结构和运输结构,促进海运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主体、政府引导。遵循海运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海运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深化海运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营造协同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适应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对外贸易发展需要。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海运服务不断拓展,船队规模和港口布局规划适度超前,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

--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明显增加,进出口平衡发展,海运服务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海运企业、港口建设和运营商、全球物流经营主体,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

--在国际海运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重点任务

(四)优化海运船队结构。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专业化船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积极发展原油(93.23, 0.35, 0.38%)、液化天然气、集装箱、滚装、特种运输船队,提高集装箱班轮运输国际竞争力。有序发展干散货运输船队和邮轮经济,巩固干散货运输国际优势地位,培育区域邮轮运输品牌。

(五)完善全球海运网络。优化港口和航线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及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扩大对外贸易合作。加强重要国际海运通道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煤炭、石油、矿石、集装箱、粮食等主要货类运输系统,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推进深水航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

(六)推动海运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海运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做强做优海运主业的同时,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资海运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有序发展中小海运企业,促进就业。

(七)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推动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研发、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海运发展基金。创新航运保险,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风险。

(八)深化海运业改革开放。深化国有海运企业改革,积极发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的混合所有制海运企业。坚持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从事海运业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妥开展外商成立独资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资海运公司等试点。

(九)提升海运业国际竞争力。引导要素和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国际海运交易和定价中心,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提高参与制定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负责任的海运大国形象。深化双边、多边合作,维护我海运和海员权益。建设国际一流的船舶检验和海运科研教育机构。

(十)推进安全绿色发展。强化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完善海运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着力提升海(水)上搜救、海上溢油等监测与处置能力,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体制。加强船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在海运业的推广应用,优化用能结构。

三、保障措施

(十一)健全运输保障机制。加强海运企业与货主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推动签订长期合同,有序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合资经营,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稳定关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提高原油、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煤炭、粮食等重点物资的承运保障能力。

(十二)发挥财税政策支持作用。整合各种专项资金,推动运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运输效能提升。借鉴海运业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完善涉及国际海运的财税政策。加大现行财税政策执行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下转第14页)

(上接第12页)

(十三)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加快推动海运业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完善船舶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做好监测预警、监督检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引导运力有序投放和合理增长。强化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规范海员劳务市场和派遣机构管理,健全海员权益保障机制。加快建设进出境船舶联合查验单一窗口系统,推进口岸通行便利化。

(十四)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海运业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构建海运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共享,提高智能化水平。完善海运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海运人才。

四、组织实施

(十五)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推动海运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国务院

篇5: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2年1月15日以闽政〔2012〕7 号印发。该《意见》分加大财政扶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拓展大陆市场、优化劳动用工服务、加强金融支持、优化投资环境6部分。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闽政〔2012〕7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更好地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扶持

(一)支持台商投资区、台商专业园区和台资企业加快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经贸委、财政厅、外经贸厅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由各单位统筹用于引进台资、扶持台资企业生产经营、台资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台商投资区、台商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推动台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台资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项目的研发;支持项目技改、自行设立或与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参展、并购品牌活动;鼓励台资加工贸易企业争取中国专利奖、国家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出口免验产品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以上项目符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给予台资企业优先支持。

(三)鼓励台商来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经评审认定符合条件的项目,视投资规模,由省外经贸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业主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台商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经有关部门认定后,进口科技用品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四)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入驻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台资企业,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和企业注册登记费。

(五)依法减免部分现代服务业台资企业税收。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台资企业从事技术转让、专利许可贸易、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可申请免征营业税。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作品和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

(六)“十二五”期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七)鼓励台商在我省设立台资总部企业或总部营销中心。对入驻我省的台资总部企业,根据总部类别,企业类型,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划分不同档次,可给予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的1%~3%开办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从企业入驻后上缴我省地方级收入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中分年安排。对新设的台资总部企业按该企业在地方税收贡献额,前2年给予60%~80%奖励,后3年给予30%~40%奖励,5年后可继续享受本地现有总部企业的奖励政策。

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八)加快吸引一批台湾企业在福建建设研发机构。对在我省新设立的对产业发展贡献大并与我省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研发机构,按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予以资助,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1000万元。

(九)支持在我省的台资企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福建重点产业需求,由台资企业建设并独立核算的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由考核认定部门按其新购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总额的30%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或将其实施的行业性关键技术及产品的开发项目优先列入有关科技开发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十)加快台湾重大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在融资、创业风险投资、担保、科技保险、孵化器入驻、股权融资与交易、代办股份转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分阶段(技术成果购买、中间试验、工业性生产试验、重大产品或装备产业化)给予资金补助,具体标准与资助办法由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十一)加快培育一批台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支持高成长性科技型台资企业培养、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实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计划,以“人才+项目”的形式,引进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项目及创新团队,引进的人才优先列入省高端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引进的项目优先列入省科技创新项目予以资助,并对重大科研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的特别支持。

(十二)对台资企业节能降耗的投资予以支持。凡实施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与产品,以及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按省有关规定申请专项资金和节能奖励,享受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和支持。

(十三)加强台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台资企业与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品研发机构,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对我省高校与台资企业合作申请的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厅择优给予支持。

(十四)鼓励台资企业开展产品升级研发,对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行业领先并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由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十五)支持台资企业参加我省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体系建设中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分拣中心的项目用地给予保障供应,对其在城区内设立回收网点给予优先安排。

(十六)支持引进台湾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设施设备,扶持建设一批闽台农业合作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入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三、支持拓展大陆市场

(十七)帮助台资企业建立内销渠道。协助台资企业在福建省建立“台湾产品营销中心”,扩大台资企业的产品在大陆销售。对在我省设立批发、零售的台资企业简化审批手续,并在场地租金、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十八)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支持资质高、品碑好、守信誉、质量可靠的台资企业,积极参与本省和各地重大项目以及工程建设招投标。

(十九)鼓励台资企业参与我省采购项目,对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台资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同等优先待遇。

(二十)鼓励台资企业参与本省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建设,台湾大型物流企业以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投资我省物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大的闽台物流龙头企业。

(二十一)支持台资办医。卫生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按照《外商投资项目指导目录(2011)》,先行先试,及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范围在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允许内从宽核定。各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在台资医院土地使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医保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台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台资医院在大型设备配置、人力资源、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国民待遇。

四、优化劳动用工服务

(二十二)帮助台资企业规范用工、工资分配、劳动时间管理。指导台资企业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自行确定用工形式、条件,灵活调节劳动力。台资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困难,经劳资集体协商,可实行“弹性工资制”。简化台资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程序。

(二十三)加强台资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鼓励劳动密集型的台资企业与我省的职业技术培训院校合作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培养并输送符合台资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十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向台资企业延伸覆盖,向台资企业免费提供相关政策法规、职位供求信息咨询以及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与相关劳务合作省份合作力度,扩大“省际用工求职信息交流平台”的布设面,发挥“12580海西求职平台”等媒介作用,为台资企业招工引工提供服务。

五、加强金融支持

(二十五)培育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台湾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成立合资银行,为我省台资企业贴近提供服务。支持台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我省设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开展金融服务外包和金融创新业务。优先支持省内金融机构向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台资企业集中区域延伸机构,建设特色专业网点。支持台商或台企协会在我省设立或牵头组建融资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台商向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申请设立台资融资担保公司,申请阶段可暂缓提交股东出资的验资报告,但应于企业设立登记后一个月内向省联席会议补充提交验资报告。

(二十六)鼓励银行加大对台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合台资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广台资企业联保贷款及知识产权、股权、林权(包括茶园和果园等)、土地经营权、地上种养物等抵质押贷款模式。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推动进出口银行为台资企业进出口提供低成本贸易融资服务;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台资企业出口的支持功能,台资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给予保费50%的补助;对利用保单进行融资的,给予融资总额3%的贴息。继续加强闽台金融交流合作,开发推广台资企业在台资产“异地抵押”贷款业务,支持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台湾银行信用,通过“外保内贷”为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二十七)拓宽台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我省台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引导和支持我省台资企业对接金融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募集资金。积极引导、支持境内外的创业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对我省台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支持台资企业通过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省产权交易市场等平台,寻找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筹措自身发展资金。加快组建海峡股权交易所,为在闽台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二十八)加强台资企业融资信用环境建设,建立闽台两地征信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支持台资中小企业联合成立台商融资信保基金,由银行给予整体授信,服务台资中小企业的融资。

六、优化投资环境

(二十九)放宽投资准入条件,进一步简化台资项目的审批程序。除法律、法规或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向台商投资企业全面开放,及时核准。将省级批准的投资总额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台资项目的核准和合同、章程审批权限下放至各设区市一级;投资总额5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项目合同章程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内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和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限额以下台资从事鼓励类、允许类批发、零售、佣金代理(不含拍卖)商业企业的审批权下放至各设区市经贸、外经贸主管部门。

(三十)鼓励台资以多种方式投资。鼓励台商以股权出资方式进行股权并购、资产重组;鼓励台商以其境外合法来源的人民币在我省设立企业或对已设立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台湾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向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三十一)支持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台资项目建设用地,并优先列入土地管理制度综合试点,保障用地。

(三十二)鼓励台商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台商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的股比限制可放宽至70%。

(三十三)完善我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切实加强对台资企业商标权、专利权、版权、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有效地保护我省台资企业的知识产权。

(三十四)完善台资项目服务。各级部门为台商投资提供靠前服务,从项目洽谈阶段就提前介入,具体指导项目的核准、审批、登记,帮助企业预审申报材料,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凡企业自愿申请、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台资项目,均纳入或参照省、市重点项目管理。

(三十五)完善台商服务制度。省政府每年召开1~2次台商座谈会,各级政府建立定期与台资企业座谈联系制度,加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联系。完善台商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重大、复杂的台商权益纠纷,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在台商投资密集地区,专门建立台胞台商创业生活公共服务中心、绿色通道、温情窗口等,为台商来闽投资创业提供便利。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五日

篇6: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0〕19号)精神,吸引宁德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带动和促进长三角、温州、闽南等较发达地区的企业家来宁德投资创业,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放宽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政策。除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经营项目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可以跨行业经营;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盈利性和盈利性领域;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和大型流通企业优先发展。贯彻执行《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宁德市工商局服务域外回归企业促进宁德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宁政文〔2009〕223号),对民营企业和回归投资在集团设立、企业名称登记、重点项目筹建登记等方面放宽准入条件。全面推行注册官制度,开设“绿色通道”,采取“直通”方式,让企业快速准入,尽快投入运营。

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建设项目实行简化审批、并联审批以及行政提速等方面的相关规定,采取“统一收件、牵头办理、同步启动、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加强监督”的运行机制。凡建设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审批的或以其他部门的审批结果作为本部门审批前置条件的,都实行并联审批。为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凡具备审批条件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时限缩短为8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表缩短为5个工作日,环境影响登记表缩短3个工作日。对于特殊的、对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以及民生工程、医卫文教、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要求和建设条件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交叉推进、并联审批。

三、投资项目审批实行容缺预审。建设项目具备可研报告、选址符合规划(含城市规划、用地规划、用林规划、用海规划)、限制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金证明等4个基本要件,在申请单位作出相应承诺后,实行容缺预审,具体表现为受理告知承诺制和审批告知承诺制。容缺预审遵循“依法行政、宽进严出、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简化事前审批与强化事后监管相结合,着力提高投资项目的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

四、改进招标投标管理。按照《宁德市“五大战役”建设项目改进招标投标工作暂行规定》(宁政办〔2010〕297号)要求,切实改善招投标管理办法。允许中标单位继续承担一定范围内的详勘、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后续工作;改进资格预审制度;缩短招标投标相关环节时间,招标文件备案审查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服务“绿色通道”,下放招投标进场交易项目,优先提供开标评标场所。

五、支持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参与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重组改造。鼓励企业以发起设立、变更设立、改制设立等多种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优质资产重组;引导回归资本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充分运用国家和省里扶持创投发展的政策,支持民营资本或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并购或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积极引导启动企业产权流动服务平台建设,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配置相应场所,探索建立未上市企业资产营运机构(中心),推动回归资本参与区域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流动整合、并购重组。对变更、改制、重组成功的企业,在注册登记、产权过户、证照办理等方面,有关部门给予特事特办的优惠支持。

六、鼓励资本投向多样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审计、公证、监理、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家政、保健、养老、托幼、修理、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投资、节能环保监测、节能环保技术开发、节能环保项目运营、节能环保项目的审计或监理等高端服务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开发项目融资、保理等业务新品种,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公交、公厕、市场、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对投资建设开发市旅游产业规划内风景区基础设施、旅游产品及配套服务项目的,优先申报国家旅游、文化发展项目资金。鼓励民营和回归资本投资重点产业链延伸项目,围绕打造完整重点产业链的要求,建立完善配套产业招商项目库;鼓励民营企业与从事电机电器、汽摩配件、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的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围绕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产业集群;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培育运作规范、现代高效的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七、支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和引导知名总部企业将投融资中心、管理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制造服务中心、采购中心等职能总部设在宁德。对经市政府审定,有一定经营规模、品牌影响力和依法交缴税收的外地企业迁至宁德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及研发、采购、营销中心,或域外各类企业迁至我市的,对其提供的原登记地有效注册文件和相关材料,工商部门均予认可并按变更登记办理注册;支持企业以特许经营、加盟门店等形式在我市开展连锁经营,允许直接冠用“总部”字号和“连锁”字样。宁德市政府将规划总部经济片区,对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含亿元),企业总部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公开出让的,出让底价应不低于出让地块在本级别基准地价的评估价;租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给予20%的租金补助。2011年起,凡回归、迁入或设立的企业总部,应在当地企业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符合重点扶持条件的可在税费减免、财政分成、用地优惠等方面享受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政策。并在高级管理人员住房补贴、高级人才子女入学等方面均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八、分项目类别确定用地价格。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先进制造业等工业项目、“回归工程”、民营投资创业园,对于达到相应“门槛”(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社会就业、交缴税费和实际效益达到和超过设定标准)要求的入园企业,分别不同情况,给予奖励优惠:可按土地成本价挂牌出让(不低于该区域基准地价);按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供地,挂牌出让取得土地后,土地出让金30%的额度以投产后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科技含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能够辐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企业,按土地出让金50%的额度以投产后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的大型项目,待项目属性、选址、规模、效益等确定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确定地价。为减轻业主投入成本和加快征地交地工作,在项目合同签订后,先交付土地总价款的20%作为保证金;在经过挂牌出让取得土地并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的10日(含双休日、节假日)内再交付土地总价款的30%;剩余的50%在两个月内缴清。

九、分项目类别确定财税优惠。工业项目入驻后,取得营业执照并在6个月内动工建设、2年内建成投产的,从投产之日起5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科技水平、社会就业、交缴税费能力的不同类别按以下方式返还:对按工业用地最低优惠价供地、土地出让金30%的额度奖励给企业的项目,三年内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30%的额度奖励给企业;对按工业用地最低优惠价供地、土地出让金50%的额度奖励给企业的项目,三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以同比例50%的额度奖励给企业。以上两种情况的税收奖励顺序为土地出让金补助款、税收奖励金,即先以宁德市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用以抵扣土地出让金优惠的30%或50%,3年内未能兑现优惠政策可以再延续2年,但如5年内其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还不足以抵扣土地出让金的30%或50%返还数的,不再给予奖励。如三年内其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超过抵扣完土地出让金的30%或50%后,多余的部分作为税收奖励金继续补助给企业。对大型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另行研究相关的税收等其他扶持政策。

十、支持企业生活区配套建设。对经市政府研究确认引进的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国家政策鼓励类,具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能够更好更快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培育的重大项目,其所需科研办公及生活配套用地,经所在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可提供7%比例用地,并根据实际投资到位情况分阶段供地,确保配套用地与实际投资到位同步跟进。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加收土地价款。

十一、执行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符合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十二、强化人才发展优惠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环三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宁委〔2010〕81号)精神,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要求,围绕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大力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技术研发载体。加快建设环三都澳产业人才高地,大力实施政府津贴、人才公寓、税收奖励、子女就学和配偶安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吸引、集聚和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凡到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给予减免两年档案保管费和人事代理费;在城区设立集体户口,解决企业引进人才落户问题。同时,对在宁德工作、创业取得突出成就并获得设区市级以上荣誉和奖励的各类人才,市政府给予相应奖励。

十三、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落户在工业区(园区)内企业项目或落户在其他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企业项目的道路、供水管网、供电线路等,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修建至厂区边缘接入口,水价、电价按相关规定执行。对用水、用电有特殊要求的企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支持办法;大型项目需要业主码头配套的,由设区市负责提供相应的港口泊位岸线给业主自建码头,并积极帮助业主做好相关手续报批工作;项目所在地负责做好主干路网建设和公共污水处理配套设施;通信、网络、电视、燃气等设施根据企业需求由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同步建设到位。

十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创牌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在本市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税法规定免征营业税;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改造项目,市技术改造资金给予大力扶持,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指导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享受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按宁委〔2010〕81号文件精神,获批准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能发挥正常效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除按有关规定获得省级以上资金和政策扶持外,市财政分别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补助;获准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财政给予30万元补助。对获得名牌产品、认定为相应级别商标的企业,根据《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建立商标品牌分级奖励机制”的规定给予兑现奖励。

十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省内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来宁德设点,不断扩充和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高资金融通水平。完善金融结构体系,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对重大建设项目争取通过总行、省行直贷等方式,直接向上级行申请单列项目资金。大力支持本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化油器、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三农”、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投入,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十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加强和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区域型、产业型、园区型以及村镇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努力提高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服务。对在本地注册,经确认许可、依法经营、业务规范,且在为本辖区内中小企业、农村专业户、“三农”实体提供融资担保、小额贷款服务业绩突出的,当地财政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

十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回归工程”项目库、人才库、政策法规库、产品供求库、技术信息库等系统建设,完善“中国宁德企业服务网”、“宁德市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系统”,构建完整的网上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创业辅导、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上市辅导等服务体系;配套相应的资源条件与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搭建融资、担保、总部经济等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建设作用和政策引导、辐射作用,帮助企业掌握产业和金融政策,熟悉使用金融工具,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实现顺利融资。

十八、强化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服务的监督和问责,人大、政协要建立专项询问制度,每半年对相关部门开展一次关于“落实优惠政策、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询问活动;市效能办负责牵头建立企业评机关制度,每年以不记名方式对相关部门开展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比,对没有按要求做好服务企业发展工作的部门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并将该项工作列入机关效能建设考评范围;建立由市分管领导挂帅,经贸委负责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公安局、质监局、工商局、外经局、人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发展民营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市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加强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沟通,及时商讨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九、其他事项。对于违背协议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企业,除不能享受上述优惠条件外,对于圈地、超过合同约定时限不能动工和投产的企业,将根据具体情况依法予以处罚并收回土地。

篇7: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的成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为不断提升我省广告业的集聚规模和内涵,促进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扩大内需战略,提高企业适销对路产品的市场份额,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将广告业作为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引领、集聚发展、人才优先、品牌带动的原则,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文化内涵,加快转型升级,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省广告业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省广告经营额翻一番,达到55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本土龙头广告企业,建立起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优势广告创意产业集群,广告创意设计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从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高度,组织系列广告大策划,打响我省广告业品牌,实现广告创意设计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加快我省广告业由分散化发展向集聚化发展转变、由自然演进式缓慢发展向创新驱动式快速发展转变。构建结构合理化、布局科学化、发展集聚化、服务高端化的创新驱动型广告产业体系,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龙头,向东西两冀和北部山区拓展,粤港澳台深度合作的发展新格局,将我省广告业打造成更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文化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三)培育龙头广告企业。

重点培育由广告企业、传媒集团和其他行业企业投资组成的大型综合服务型龙头广告企业,以创意设计、品牌代理和媒体服务为核心业务,打造行业“航母”,提高广告企业的规模化、集聚化水平。

(四)扶持本土中小型专业广告企业。

大力扶持创意设计和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广告制作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充分发挥其主业突出、专业精熟、经营灵活的优势,将专业特色作为中小广告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做大做强的基石,提升我省广告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五)打造广告业发展载体。

建设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构筑珠三角地区广告产业发展示范平台和专业研究培训基地。依托南方报业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园区,集聚优质广告企业和高端广告人才。依托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广告创意产业集聚区域,构建我省广告业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的集聚发展平台,最终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以创意产业基地为支撑,辐射全省的广告创意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市场调研、广告制作、广告媒体等广告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广告人才资源开发。

按照国家和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落实“珠江人才引进计划”,将广告人才列入文化人才引进需求名录,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建设高素质的广告人才队伍。

三、政策措施

(七)加大税费支持力度。

对广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未列入国家和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凡是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规定的,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

从事广告代理业务的企业,以其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广告企业或者广告发布者(包括媒体、载体)的广告发布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广告企业发生的社会公益性捐赠支出,符合条件的,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广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符合条件的,不超过企业年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以后结转扣除。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广告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广告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广告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国家税法规定的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广告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广告设计、制作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如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条件的,依法予以减免。对新引进的广告企业集团总部,纳税确有困难并符合困难减免税条件的,经申请批准后,可酌情给予减免税照顾。

(八)纳入专项资金资助范围。

将以下广告企业纳入每的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范围:研发和实施广告业重大项目;广告创作获得中国广告长城奖、黄河奖等国家级广告奖,获得戛纳国际广告节奖、艾菲奖、金铅笔奖等国际知名奖项;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对进入广告创意产业园区经营的广告企业,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待遇。支持具备条件的广告企业上市融资,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上市的广告企业予以奖励。

(九)积极争取提供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广告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广告产业发展的融资和配套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广告业的特点,对广告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广告创意设计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拓宽质押品范围,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改善合同抵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相关产品和流程设计,积极争取提供信贷支持。

(十)落实用地支持政策。

优先支持广告产业用地。广告企业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各地应在用地计划指标内优先安排照顾,在符合有关条件前提下依法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予以供地。在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将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的“三旧”建筑保留改造升级用于广告设计和创意研发等新兴文化产业;对于广告企业用地在报批及供地上设立绿色通道,优先予以办理。

(十一)支持公益广告创作。

积极推动我省公益广告地方立法。建立公益广告活动激励机制,对公益广告作品获得国内外知名奖项的单位、个人予以奖励。以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的公益广告创作版权,可由政府购买并组织刊播。建立公益广告研究、创作、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公益广告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公益广告服务社会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作用。

(十二)规范户外广告管理。

创新户外广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户外广告监管职责以及户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的权利义务,建立户外广告资源的公平、公正分配机制,促进户外广告管理法制化和科学化。

(十三)构建广告业交流合作平台。

采取有关部门牵头主办、广告行业协会协办等多种形式,举办广告业发展研讨会、论坛和广告创意推介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加强广告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促进广告企业的创意优势与广告主的品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品牌服务水平和效率。组织广告业界参加国内外各种广告大赛,提高我省广告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

(十四)培养广告专业职业技能人才。

鼓励广告企业接收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鼓励广告企业与有关高校联合建设工作室、广告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广告专业职业培训技术研究开发,培养广告专业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广告专业职业培训服务网络。鼓励技工、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广告专业职业培训;鼓励境外专业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与省内高校、企业共同开展广告职业培训。

(十五)加快广告人才交流与合作。

加快在我省实施兄弟省(区、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广告从业人士广告设计职业资格鉴定、广告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广告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四地广告职业资格互认。

(十六)建立广告人才信息库。

由广告行业协会与专业院校合作,建立广告人才信息库,在广告行业与专业院校之间形成人才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广告人才的开发利用效率。

五、保障机制

(十七)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各地要将促进广告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工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税务、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要结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十八)建立健全广告市场公平竞争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广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广告联合监管长效工作机制,提升执法效能,依法打击虚假违法广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广告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在行业自律、行业发展规划、广告专业职称评定、企业资质认定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与政府间的对话机制,积极反映行业诉求,提供广告法律咨询服务。开展媒介广告刊播的实际价格认证和媒介发行量、收视听率第三方权威认证,建设广告行业诚信体系。

(十九)建立健全广告业调查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

依法研究完善广告业相关调查统计方法,建立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机制,组织开展对广告业运行情况的评估分析。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及时发布涉及广告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等信息,逐步实现广告经营单位网上填报经营情况,为广告市场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数据服务,促进广告业经营信息、诚信信息的交流,为宏观监管和投资主体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十)建立健全广告理论研究机制。

不断深化对广告业发展的政策和理论研究,鼓励理论创新,建立体现广东特色的广告与品牌理论体系。引导专业院校、广告企业对广告市场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探索,促进广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8:福建省《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是抓住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 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 国家将通过选择社会办医联系点, 予以重点跟踪推进。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 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

二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的同时,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 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 逐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 开发长期护理险, 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 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四是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 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 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 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是顺应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 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全民体育健身, 以及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 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 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六是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老年人和残疾人用品等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 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七是强调人力资源保障, 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促进人才流动, 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八是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 加快实现信息共享, 积极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 探索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 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主, 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 同时要加强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

上一篇:外出听课学习体会100下一篇:粥店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