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促进苏州农民增收的“七个理念”

2022-09-12

近年来, 随着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不断推进, 农业转型升级逐步进行,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苏州农民持续增收, 增幅喜人。虽然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但是苏州地区通过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推进改革与创新, 推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苏州农民的持续增收。在全国范围内, 苏州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维持在2∶1左右。

苏州长期以来一直用创新的精神和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各项工作, 作者认为, 苏州市促进苏州农民增收方面有“七个理念”值得借鉴。

理念之一: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 农民增收对外部动力的需求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都十分注意采取有力措施, 从农业外部加大扶持农民增收的力度。即使是以美、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也从农业外部寻求农业增收之道。就苏州而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 农村与城市交融碰撞, 一、二、三产业交相融合, 农村非农就业份额、农民非农收入份额不断增加, 农民增收越来越取决于“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也就是说, 苏州市在解决苏州农民收入问题上, 一方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另一方面通过“三化”全方位开辟就业、创业等增收渠道和途径;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外部支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理念之二: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农业本身的问题, 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看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从合到分”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话, 那么, 在新形势下, 尤其对于苏州这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非常有必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变革, 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从分到合”的制度创新方面创出新路。如果“合”的问题不解决, 对农业来讲, 无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来讲, 无法改变农业的兼业状态。近年来, 苏州市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发展模式, 总结推广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三大合作, 使“三大合作组织”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闯出了路子, 取得了突破。

理念之三:注重激活农村金融。一般看来,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都有比较强大的金融。上海经济很强, 把金融定位为“四大中心”之一。浙江个私经济繁荣, 民间金融亦十分活跃。因此, 农村要发展, 农民要增收,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国家早在1996年就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从2004年起, 中央连续下发的七个一号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加强农村金融改革。我们也看到, 苏州市近年来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小企业担保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09年, 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和规模继续扩大, 已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地险四级保险体系, 累计投保农户289万户次, 承保风险54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金额达45亿元, 居全国同类第一。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15家, 累计达18家, 注册规模和数量列省内第一。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 苏州市正在寻求更大的突破。鼓励各地大胆探索, 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积极有序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做大做强农业担保,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 积极探索农业再保险业务, 鼓励建设粮食银行, 积极开展土地银行试点,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和支撑服务体系。

理念之四:注重土地使用创新。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 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相当活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到南海调研时, 当地的干部讲, 南海市26万亩工业用地中, 有10万亩是集体经济发展用地, 农民自己开发, 通过建造标准厂房等出租, 分享土地增值、经济发展成果。实际上在整个广东, 这方面的探索已经比较充分了,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流转这两个条例在广东的出台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有对土地使用制度的积极探索。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苏州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23号文件中, 也出台了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政策意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文件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苏州正积极探索试行“三置换”的方式来创新土地使用的问题, 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的力度不断加大, 取得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成效。昆山花桥、千灯、吴中木渎、相城渭塘、园区唯亭等苏州23个城乡一体化建设先导区通过“三置换”, 盘活存量, 整合资源, 进一步优化了发展布局, 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拓展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土地流转后, 农用地总量不减少, 但土地由分散到集中, 规模效益得到显现;非农用地总量不增加, 但通过异地置换, 是工业向园区集中, 使其价值大幅提高。

理念之五:注重教育培训农民。说到教育, 可能都不会说不重要。但具体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这项工作往往就摆不到很重要的位置, 或者说也重视了, 但措施往往不是很到位。韩国, 新农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 并重视精神启蒙, 提炼出“勤勉、自助、协作”的新的价值观。新加坡政府把教育看作是对国民的一种投资, 在教育和技术训练方面不仅花了大力气, 而且舍得大量投入, 投资仅次于国防, 新加坡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每提高一步, 就把新加坡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欧洲的德国、瑞典, 教育和培训是“第三条道路”政治家优先考虑的重中之重, 他们把教育投资看成是政府势在必行的任务, 是机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础。近几年来, 苏州政府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一直很重视。2003苏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意见》, 全市各地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普遍建立了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目标, 以农业实用技术、信息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发展, 使之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摇篮;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大力促进农科教的结合, 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前提。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为新型农民成长打下了基础。

理念之六:注重政府服务创新。有句话叫:“多顶大盖帽, 管着一顶破草帽”。这句话可能讲的比较尖锐, 对很多地方来讲也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 对于农民, 往往是管的比较多, 而服务的比较少。苏州市政府强化服务创新, 坚持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苏州农村绝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 都是供销社与乡村政权组织联手共建, 村委会与中心合署办公, 成立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成为村民认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了社区服务中心, 村里的各项工作都因此上了新台阶。村里依托这一全新平台, 一下子建起了为农服务、宣传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活动、治安管理、求助服务、环境管理等中心, 服务功能几乎无所不包。昆山市在乡镇层面建立“三大中心”, 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 就是对农民有效服务的很好实践。

理念之七:注重强化制度安排。发展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认为, 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促进农民增收这个问题上, 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行为选择具有主导性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金融的激活、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等等, 都要靠政府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从根本上讲, 要把政府行为的这种主导性作用体现到具体的工作中, 关键要靠政策、靠制度安排, 因为制度最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性。在苏州,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围绕农民持续增收政策和制度框架, 苏州市相继出台了加快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政策, 根据实践需要出台新的政策, 从制度源头上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在具体制定政策时, 把握好“多予少取放活”的关系。不断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 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挖掘各方面的增收潜力, 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拓展农民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物业并举, 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巩固政策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 把资产量化给农民, 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加大公共财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增长机制。二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扶持农民创业就业, 关注创业就业环境, 加强职业培训, 拓展就业渠道, 保障提高收入水平。三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加大“三大合作”改革力度, 鼓励和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三化”建设, 把优质项目推荐给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 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 构建集体经济与农民更为紧密的联结机制, 使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成为新形势下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 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摘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苏州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 初步探索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之路。总结苏州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 归纳出工作中的坚持的七个理念, 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是一个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农民,持续增收,理念

参考文献

[1] 郭树山, 刘景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981~985.

[2] 于洋波.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万方数据, 2005.

[3] 徐建明.推进“三大合作”,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4.

[4] 蒋宏坤.在全市一体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苏委办通报, 2010, 2.

[5] 于传岗.我国农民增收机制研究[J].万方数据, 2005.

上一篇: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初探下一篇:浅析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监理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