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024-05-10

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用8篇)

篇1: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公安部提出了要在“推进一项改革、破解两个难点、提升三化水平”上下功夫,其中在“提升三化水平”的要求中,把“提升信息化水平”放在了首位,明确了“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如何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如何提高基层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推进队伍建设,积极加快基层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是实现“科技强警”、转变警务模式、提高警务效能的重要手段。

一、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问题

1、传统的警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治安的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部门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治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警务功能的不断细化与拓展,传统的警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治安的发展变化,越来越难以掌握当代社会治安的主动权。现实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警务模式,建立与当前治安形势、队伍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可以说,信息化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未来方向所在,是现代警务机制的灵魂。

2、部分基层领导和民警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

由于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部分基层领导对信息化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传统的经验思维在脑中根深蒂固,习惯用原有的工作方式去处理问题,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因为陌生而敬而远之,放着现成信息不用,宁可采用费时费力的人海战术。有的领导认为公安信息化只要资金落实和信息化设备具备就算完成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民警的计算机应用仅局限于网页浏览、信息上报,查看通知、通报和上级文件,在业务查询、使用上较少。部分年龄偏大的民警在较长工作时间内无法适应新型警务模式,无法将信息化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部分基层民警更乐于接受既得的经验共享,而不愿对“信息警务”进行摸索与实践,许多在日常工作中该采集的信息漏登或不登,致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流失。同时,由于传统的警务模式,基层民警在工作中掌握的大量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脑袋信息,随着民警岗位变动而丢失,新的接替人员又要重新开始,没有形成正常传承的信息流。

3、信息化应用效益不够明显,信息汇总研判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化讲求的是一种规模效益,既体现在装备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化理念和应用实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部分基层部门简单的把“信息警务”理解为基层公安收集、信息部门整合、刑侦部门运用。信息的运用往往简单的停留在人口、车辆等基础性信息查询运用层面,较少应用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网上比对、网上排摸等,民警更多的是从传统情报体系中获取线索、查破案件,使信息不能真正面向实战。同时,大量信息的采集、录入,只是原始的数据积累,由于统一信息汇总与研判机制不够,各孤立信息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信息应用不畅,各环节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并且目前基层民警工作考核机制很难对其正常衡量,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信息搜集的重要性也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信息警务相匹配的勤务机制,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不仅挫伤了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挫伤了广大民警收集情报信息的积极性。

4、一些基层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入不合理

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投入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部分基层单位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淡薄也影响基层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部分基层领导有了资金愿意添置汽车等工具,开展信息化建设兴趣不大,对硬件设备的配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单位基础工作信息化使用的大部分硬件设备已经老化、陈旧,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同时,部分单位的信息化经费投入上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注重硬件设备配置的高档,而不讲究其性能价格比;只关心硬件设备的购买,对日常维护经费投入不足;对计算机设备投入经费较多,对其它信息化设备投入较少。

二、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宣传培训,提升民警素质

民警科技素质是公安科技强警工作的基石,它为各种科技手段在公安机关的应用提供基础人力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基层公安机关整体科技意识仍较淡薄,除了用高科技的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基层民警充分认识到科技

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民警信息应用技能培训机制,以“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为目标,根据不同岗位所必须达到的层次要求,通过开展在职培训、警官学校、练兵比武、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基层信息化应用技能练兵工作。要把计算机操作应用等技能培训与民警晋衔晋职、提拔任用挂钩,并纳入考核程序,形成领导带头学、民警主动学、工作任务逼着学的学习氛围,提高民警获取、处理、运用信息和使用相关信息装备、工具、手段的能力,掌握实施信息警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在每个基层单位至少培养一名技术骨干,以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推动基层技术科技工作不断提高。

2、整合信息资源,强化综合应用

要加强基层公安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内外网接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利用多种数据实时抽取、关联、调用工具建立综合数据库,促进信息的深层次利用,使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一线基层民警服务。要紧紧围绕“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这个中心,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载体,按照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的需求,积极调查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手段推动公安内网向社区警务室延伸,积极探索暂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前台向企业和社区(村、居委会)延伸,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社会化。各级公安机关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在网络支撑、技术保障、日常维护的支持和指导,大力推广应用公安身份认证系统(PKI/PMI),充分利用公安信息查询服务中心、警务通、公安网站等方式,为基层民警在路面及社区执勤中提供快速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支撑。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实战促建设,建立情报信息网络,拓展信息渠道,实现各项基层基础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和网上办公,把“工作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高效应用。

3、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信息研判

要在信息主导警务的大框架下,建立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打击工作机制方面,要运用实时、准确的信息精确制导破案追逃工作,提高网上作战效能;在控制工作机制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的动态性、实时性,对可疑的人、事、物、场所实行动态控制,及时打击查处;在防范工作机制方面,要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对治安动向和犯罪态势作出及时、准确预警,指

导做好超前防范工作;在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方面,要运用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增强管理、办案、办事的透明度,促进公安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应用机制,实现信息基础化。基层民警牢固树立主动意识和运用意识,改变以往重采集、轻应用的习惯做法。只有加强对信息的分析研判,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实现打击有目标、防范有重点、控制有成效,才能实现警务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作措施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

4、保障科技经费,调剂科技资源

经费问题是长期困扰基层的突出问题,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的同时,紧紧抓住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和“金盾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多为基层着想,不截留专项经费,不摊派罚款指标,为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各基层单位要克服等、靠、要和依赖上级部门配备硬件设备的思想,拓宽思路,多方寻求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并坚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实用性强、使用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价格易接受的技术装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应调剂更多的科技资源向基层倾斜。在科技投入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基层的现实斗争需要,为基层提供更加实用的应用技术和装备。对属于共享性的信息化资源,应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应用权限和便利。要鼓励基层单位尽可能多地利用包括检验技术、侦查技术以及各类专业装备器材等公安内部现有资源。在实行统筹发展的同时,倡导创新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要从基层选送业务骨干到科技部门熟悉运作和了解各类技术应用,或从科技部门抽调技术民警到基层锻炼,通过人力资源互动达到工作上的互动互促。

篇2: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李玉峰 李永远

自1994年国、地税机构分设以来,特别是国家施行“三金工程”,国税系统通过“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后,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有了质的提高,实现了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全程覆盖,为科技兴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方面

(一)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存在认识差距。税收信息化建设主要设备及骨干网络由国家税务总局设计标准和建设,县以下税务机关的建设仅仅是终端客户机及部分输入、输出设备,特别是打印机的购置、使用。当前存在着两种认识,第一种认为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快,在购置设备时一味求新、求先进、要最好的设备,配置要最高的,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对现在已有正在使用的设备,尽管能够完全适应工作需要,一旦出现故障,就不愿修理,认为不如买新的,修理不合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第二种则认为上级配备的设备已满足工作需要,不想、不愿意花钱有计划地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系统运行速度缓慢,办公效率低,特别是在例征期间,造成大厅纳税人拥堵严重;同时系统运维工作量加大,使技术人员穷于应付。

(二)对运维工作重视不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有所偏差,多注重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的投资,而轻视对应用系统的经常性维护。税务机关通过投资建立局域网、广域网,从规模上推动税收信息化的深入,由于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缺乏经验与探索,往往对设备和数据的维护缺乏重视。如,税收应用软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适应的,随着税收政策、征管方式、报表格式等的变化,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随时可能变得滞后,必须适时对软件内容和数据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再如,网络通讯和主机设备搭建后需要进行日常监控,只有及时地对零部件进行维护更换才能保障税收信息的流动不间断。

二、信息化应用方面

(一)只重信息数据忽视了实际征管工作。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收工作领域,是为税收征管服务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目标是为征管工作服务,有利于提高征管工作质量,便于加强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内数据的完整、准确以及征管文书流程正确、执法到位;只保证了计算机内的数据征管质量和几项考核指标的提高,而不注重实际征管成效,忽视了实际状况与征管信息系统的相符,造成有的应管户没有纳入征管信息系统,应该发放的文书、发票等没有与实际对应,人为造成的管理漏洞。

(二)人员技能培训不足。税收征管信息化既然是为税收征管工作服务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一项工作无论信息化程度多高,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操作、执行。近几年来,我们只注重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应用,而处于根本核心的人的技能问题,关注的不够,有针对性的知识更新培训更少,造成许多一线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我们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要求脱节,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加上我们的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数据差错就是严厉的处罚,使许多本想学习的人员有心而无胆,只好找业务熟练人员代为操作。有些基层所更是多个人员、多个岗位的工作只有一个人能承担、操作下来,其他人员只能望机兴叹。

(三)对信息化的普遍关注度不够。信息化既是政府政务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发展趋势,与我们每个人、每一个同志都息息相关,我们国税系统的每个同志更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现在是我们国税工作的基石,离开了信息化工作就无从谈起,离开了信息安全、畅通,税收工作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无论是信息化建设、维护还是信息应用质量,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家共同关心,人人有责,不应该仅仅只是信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家之事。

(四)专业网络管理人才紧缺。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高,各地税务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设备轻人才的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上申报、认证、数据集中等税收业务网络化处理均需要安全稳定的网络支持。有些单位不仅连续多年没有引进计算机人才,平时也不注重对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目前税务部门老龄化、人才断层问题已不容我们回避,将制约着税收信息化向纵深推进.目前基层一线的运行、维护人员,基本上都是98年实行信息化建设以来从其他税收岗位转过来的,多数人学习的专业都是税收,计算机知识也是后来适应工作才自学的,随着技术进步,非专业人员的素质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新进人员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均不愿从事艰苦、枯燥的运行维护工作,造成现在一线的运行维护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而现有运维人员当中专业人员数量占不到总人员数量的1/3,力量薄弱、后继无人,这不能不引起担忧,如果没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人员进出有序,保障有力的运行维护队伍,不要说税收信息化,即便是能否维持现有系统的平稳运行就让人忧心重重,谈其他的要求简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投资考核机制。主要考核多级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数量,特别是新设备购置资金占全年总支出经费的比例(不包括设备运行维护费)。鼓励各级税务机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更新设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升级和长期平稳运行。

(二)改变现有部分考核机制。建立以实地查看为主(深入所辖地域、企业、个体户实地调查为主),内部查看为辅的考核办法。

(三)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起有序地周期性知识更新培训,结合远程教育,岗前培训,建立起完整地岗位培训、岗位轮训、晋级培训、任职培训等,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学习培训,逐步提高所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个人素质。

(四)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主要是防范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和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职务犯罪活动。从发现的案例来看,对计算机系统破坏性比较强的主要有文件型、混合性、蠕虫(worm)等传播性病毒和黑客的特洛伊木马程序、Internet语言病毒等等。计算机应用的违规、违法犯罪则可能发生在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款征收、处罚、退税、稽查选案等环节,还有泄露纳税人商业机密的问题。

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

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软件设计、应用,特别是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五)牢固树立应用的观念和意识。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新征管法的颁布作为新的信息化内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已经有过深刻的教训,现在要从战略的高度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文化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必须杜绝为了提高质量考核指标而“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等。由于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广度大、关联性强的特点,报假数据、假信息的后果与写假材料、说谎话有过之无不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管理质量,并且会贬低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影响大家对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会葬送信息化建设。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执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以解决。

(六)是加大税控器具推行力度和覆盖面。尽快完成全国范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推行防伪税控系统工作;对全部加油站安装税控加油机或税控装置;在商业零售企业、服务业、娱乐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中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确保税务机关能够准确地掌握上述纳税人的经营和税源情况。

篇3: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近年来, 审计署不断加强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力度和规范程度, 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推进速度和应用力度, 顺应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推广, 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重点不够突出

地区之间、层级之间、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 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 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对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以后, 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 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力度不够大, 使用率偏低, 用于处理底稿的时候多, 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较少。

2 人才队伍薄弱, 应用效率偏低

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客观地讲, 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应用水平低、操作流程生、资源使用率低以及设备维护能力差。对技术人员来说, 既要掌握软件支撑环境, 又要娴熟掌握操作技巧和流程, 还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 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同时作为基层单位来说, 专业出身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相当匮乏, 而既懂计算机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属凤毛麟角, 而且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当快, 基层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再充电”的机会也不多, 基层信息工作相当被动。

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未得到全面应用, 资源利用率偏低

随着“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竣工验收,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都通过加强考核, 狠抓应用等方式, 强力推进“金审一期”两大系统。但是一味地规范操作, 围绕着《审计管理系统》进行机关事务的处理, 围绕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展审计项目的实施, 容易造成审计人员思维的禁锢, 流程的僵化, 造成软件功能模块不能全面应用, 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 思想上高度重视。面对目前的形势, 各级审计机关要理清思路, 进一步统一认识, 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的根本。事关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事关审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 事关审计机关能力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 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判断趋势, 作出决策。其次是岗位人员要从思想根源上统一认识, 主动加强应用, 重视操作质量, 提高数据利用分析能力, 逐步形成全员应用、全面应用、全程应用的氛围, 以应用促管理。

(2) 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 又掌握信息化技术, 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 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 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 培养业务骨干, 使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首先要领导带头, 作出表率。领导干部迎难而上, 极易带动其他审计人员。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和目标考核的办法, 将审计业务学习与操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理论指导操作、操作落实规范的目的, 不断提高岗位应用水平和能力。最后是后续教育要有保障, 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后续教育, 并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的内容和力度。

(3) 全面掌握, 熟练运用, 切实提高, 切实保证系统功能充分应用。一是加强审计人员对专用审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专用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尽快熟悉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全面了解AO系统和OA系统交互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内容、步骤。二是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要鼓励审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 在保证能够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 不要仅仅拘泥于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对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 要善于摸索, 及时总结, 开放思维, 勇于创新, 确保系统各功能模块得到全面应用, 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 达到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 维护经济秩序, 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争红.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09 (12) :152.

[2]张维平.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J].现代审计, 2006 (6) :56-57.

[3]苏志明.高凉山州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审计, 2009 (6) :72-73.

篇4: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实行同级党政和上级业务部门双重领导“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是党和国家根据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所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必须把公安工作置于党的直接领导和监督之下,反对脱離党的领导,“独立王国”、“垂直领导”的倾向。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落实地方党委政府作为社会治安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日显突出,逐渐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和缺陷,严重制约着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国家法律的严格执行。几十年来,党政机关实行的是单一的委任制,,形成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职务终身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不思进取,不谙业务,不干实事等懒惰虚浮习气,成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严重障碍。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在执法、经费保障、警力配置、队伍建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安工作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损害了警民关系。

二、解决策略

中央政法委早在1991年就曾提出“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警察体制” 的设想。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各界对“加快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公安机关改革力度” 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基于对公安机关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其他多方面的了解,结合本人的长期思考,就目前公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改革的基本思路谈谈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1.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应该在提升执法水平上下功夫。随着公安警务改革的深化,提升执法质量、打造全能警察,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加强科技建设、科技应用、科技队伍、科技保障建设,强化干警科技素质,推动公安警务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进一步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广辟选人用人渠道,提升全体公安民警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强警格局。

2.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重抓经费保障

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还应该在经费保障上进行改革。各县区级公安局的经费统一由省级财政保障,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独立设置账户,直接对口省财政,自主管理财务,各市局对县区局财务管理行使监督权。这样有利于减少因地域之间经济条件不同而影响基层公安机关基础工作建设的差别,使公安机关内部的各项建设得以均衡发展,各种技术装备统筹配置,全面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管理水平。

3.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自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还应该从自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入手。目前公安机关的警力、警种布置不合理,把相当多的一部分警力配置在机关,而最需要警力的基层一线警力却严重的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最先进行的应是机构内部改革,将警力下沉到一线,保证三分之二以上的警力在基层一线。

公安机关是国家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未来前进发展的捍卫者,其管理体制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局面,虽然我国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其思路与模式更多的是立足于简单的“裁、并、撤”,而没有非常明确的改革理念和真正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应用强有力的监督部门加以监管和巩固改革效果。有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改进了公安行政土作,提高厂社会服务质量。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改革也还仅仅是对现行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没有触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公安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而对现行体制是否需要改以及朝什么方向改的深层次问题,由于主观上受各种传统思维的束缚,客观上又有各方面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在理论研究乃至实践探索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还不强烈,改革的力度还非常有限。

三、结语

当前,研究和解决公安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整个公安工作改节大局的关键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体制,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现有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要求社会运行体制要以能力为本位,牢固树立德为先行、能力为本的思想,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需要,就必须正视并改革传统公安体制中的弊端,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做好自身的改革工作,逐步建立起一直真正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精英警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

篇5: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涉案财物管理涉及到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事关案件质量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声誉和形象。此外,公安机关合法、合理及妥善地管理处臵涉案财物,对维护社会公正、减少犯罪损失、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涉案财物管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今年3月初,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一场有关涉案财物管理的专项治理行动,目前该行动已经到了整改建制阶段。通过前期的排查清理及现在的整改工作,笔者发现我区涉案财物管理问题既有违规扣押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不规范现象,还有司法机关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外部的配合、协调机制薄弱问题,更有法律、法规对涉案财物的处臵规定有限等问题。下面,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我区涉案财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逐一浅析。

一、我区涉案财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现象严重。在这次涉案财物管理专项行动中,通过对全局35个办案单位的全面清理排查,发现各办案单位在日常办理行政、行事案件过程中存在违规扣押(扣押了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扣押物品没有使用扣押清单、扣押清单填写不规范、扣押后没有及时处臵等)、不及时移送、未按规定返还给被害人、善意第三人、未按规定呈报销毁违禁品及管制刀具、未按规定将赃款赃物及时上缴国库,现金与实物、涉案财物与非涉案财物混合保管、涉案财物因缺乏专人保管容易丢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了我局涉案财物管理中“有单无物”、“有物无单”、“有案物”、“无案物”等大量的执法“怪现象”,反映我局在执法办案中存在严重不规范的问题。

(二)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涉案财物的管理存在沟通不足、配合与协调机制薄弱等问题。由于涉案财物的管理存在于办案过程中,很多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是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配合不够有关。如: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虽然“物随案走”是原则,可是在实践中,“物随案走”却很难坚持到位。以我区司法实践来看,检察院除了“赃款”外,其余物证一律拒收,对物证的要求仅以照片、清单等形式附卷即可,而法院对没有查扣随案的涉案财物原则上不予裁判(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赃款赃物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指导意见》第四条),检察院与法院对“物随案走”的态度不一致导致公安机关处理涉案财物时出现两难境地。考虑法院、检察院保管涉案财物的空间有限,实践中法院往往要求公安机关在起诉意见书中附涉案财物的名细表,且笔录中必须要有对每一项涉案财物的权属、来源等全面调查,对涉案财物的涉案性不仅要有直接证据还要有间接证据证明。由于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对涉案财物的处臵上没有坚持“物随案走”原则,且对涉案财物处臵上的特殊要求也仅仅停留在内部掌握层面,公安机关也很少主动与上述两司法机关就涉案财物管理问题进行专门的座谈、沟通、协调,导致很多刑事案件中涉案财物的漏判等现象。

刑事办案中,涉案财物管理三机关沟通、配合不紧密的另一现象是有些涉案财物即使法院判决后也没有得到及时处臵。一方面是公安机关是通过检察院获得判决书的,方式是检察机关每半年向公安机关预审部门发送一次,导致涉案财物的处臵有滞后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办案单位在取得判决书后对判决书中“没收赃款赃物、上缴国库”等的规定不理解,不知如何具体操作,法院的涉案财物执行人员在获得判决书后也很少与公安机关联系,导致实践中涉案财物的判决与执行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另外,就涉案财物管理而言,公安机关与我区工商、财政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也存在协调不够的问题。实践中,公安机关在办理“打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时,经常会查扣大宗的假冒伪劣产品,对于此类涉案财物,公安机关在保管上存在场地有限的问题,而且在法院判决没收或销毁时也缺乏处理相关物品的经验,往往需要借助我区工商、财政等部门的专门知识和力量,而公安机关内部又没有专门的机构与上述行政执法部门协调、联系,这些都给基层办案单位处理这类涉案财物带来了许多不便与困难。

(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涉案财物的处臵的规定非常有限。所谓涉案财物,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扣押、查封、冻结、扣留、调取、现行登记保存、抽样取证、追缴、收缴等方式提取或者固定的与案件有关、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的物品和文件,包括违法犯罪所得及其孳息即脏款赃物;用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其他可以证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情节轻重的物品和文件。涉案财物管理的有关规定主要集中在行政法律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扣押、收缴、追缴以及扣押、收缴、追缴涉案财物后如何处理涉案财物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在刑事法律、法规方面,涉案财物管理的规定却非常少。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涉及财物的侦查措施主要包括扣押物品和文件,查询、冻结存款、汇款两种。上述措施主要从侦查取证的角度做出规定,而对涉案财物的处臵、保全、追缴、返还等问题则没有明确规定,虽然我国《刑法》六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但是对于上述

“追缴、没收”的决定权主体并没有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往往依据法院的判决来处臵涉案财物,即公安机关推定刑事诉讼中对扣押的涉案财物追缴、没收的决定权主体是法院,然而,事与愿违,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赃款赃物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指导意见》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侦办过程中查扣随案的不属赃款赃物的其他财物,应当依法返回原主,原则上由查扣的侦办机关处理,人民法院不作裁决。”即除了赃款、赃物,法院不对其他涉案财物做出判决,即使这些涉案财物是“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也就是说法院仅承认其是赃款、赃物的处臵决定权主体。司法实践中,除了权属明确的汽车等价值比较大的供犯罪使用的罪犯的财物,法院予以判决没收外,法院并没有对其余作案工具及物证做出判决。故大量被扣押的物证长期积压在公安机关,不仅给公安机关带来财政负担,也容易出现管理不善、涉案财物丢失,甚至导致队伍产生腐败的问题。

二、我区涉案财物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的成因。在涉案财物管理中,公安机关执法不规范的成因既有办案人员执法为民、法制社会的理念淡薄的主观原因又有涉案财物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客观原因,既有执法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的因素,也有法制部门、预审部门在审核案件过程中没有严格把

关的问题。另外,对办案单位处理涉案财物不及时、不恰当的现象,执法监督部门并没有及时通知其改正,很少因为涉案财物管理问题追究办案人员执法过错,涉案财物管理也未纳入执法考评、民警绩效考核系统。

(二)涉案财物管理方面,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之间配合、协调不够的成因。涉案财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到案途径、保管方法、处臵方式也不同,更何况保管涉案财物需要一定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特征都导致涉案财物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各司法行政机关在对待涉案财物管理时难免会因为畏难而相互推脱。由于涉案财物的来源与保管责任主要在公安机关,其他司法行政部门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这种意识并不强)涉案财物管理涉及到案件当事人(有时也包括善意第三人)的切身利益,涉案财物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稳定,它们并没有意识到涉案财物管理贯穿于整个案件的办理过程(侦查、起诉、审判、对涉案财物的执行)中,而不仅仅是侦查过程。因此,其它司法行政部门往往认为涉案财物管理只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即使在办案、执行过程中遇到涉案财物方面的问题也很少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座谈、协调。

(三)现行法律、法规对涉案财物管理的规定有限的原因。如前所述,我国现行两大刑事法律(《刑事诉讼法》和

《刑法》)对涉案财物管理主要是从侦查取证的角度来规定的,司法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对案件的办理侧重于对人的调查和对人的追究刑事责任,而忽视对涉案财物的调查、处理。这种在刑事司法体系中“重视人而轻视物”的司法办案观念直接影向了现行法律、法规对涉案财物管理的规定。

四、我区涉案财物管理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广大民警、行政执法人员在涉案财物管理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涉案财物处臵,通过对涉案财物及时恰当地处臵维护社会公正、减少犯罪损失、消除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杜绝违规、违法处臵涉案财物现象。

(二)公安机关要完善涉案财物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涉案财物管理作为执法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目前,我局在涉案财物管理专项行动中,已对全局办案单位2010年前的涉案财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清理整治,对过去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对以后的涉案财物管理也进行了建章定制阶段,出台了《宝安公安分局涉案财物管理规定》,规定教导员是涉案财物的主要负责人,办案单位指定一名非办案人员专职负责涉案财物管理。全局办案

单位已做到办案与保管涉案财物相分离,各单位设立了涉案财物保管室,分局的涉案财物保管场所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办过程中。

(三)把涉案财物管理纳入执法监督、执法考评、民警的绩效考核系统。法制、预审、监察等部门应该把涉案财物管理纳入到执法监督体系;法制、预审部门在审核案件过程中要对涉案财物的处理一并把关,对办案单位呈报案件时应该对涉案财物呈报处臵而没有呈报的,原则上退回办案机关,一律不予审核、审批,对办案单位处理涉案财物不及时、不当的行为要及时通知办案单位整改,把涉案财物的管理纳入日常执法考评系统,对涉案财物的管理要跟踪、监督落实到位。

(四)其它司法行政执法部门应该摒除“涉案财物管理只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的错误观念,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对各自在涉案财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多多交流,必要时可以就涉案财物管理问题定期举办座谈会、协调会,形成办案协调机制。另外,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还要彻底转变侦查取证“重视人、轻视物”、“重视口供、轻视物证”的司法办案观念。

(五)完善涉案财物管理规定的法律、法规,使涉案财物管理有法可依且依据明确。我国立法机关不仅要在行政案

件中详细规定涉案财物管理,而且还要完善刑事法律对涉案财物管理的规定。立法者要改变“对涉案财物管理侧重侦查取证、忽视后续处臵”的观念,要看到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涉案财物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如:高科技时代如何避免涉案财物中科技产品不及时处臵导致的严重贬值问题;汽车等奢侈消费品长时间保管带来的自然损耗问题)。由于刑事案件涉及多个执法机关,因此,刑事法律对涉案财物的处臵不仅要详细规定处臵方式,而且要明确处臵决定权主体。

综上所述,涉案财物管理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公安等司法行政机关应该把其作为执法规范化、法治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郑星 三级警员

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法制科

篇6: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信息通信部门根据上级机关的具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在优先位臵来抓,从网络建设、信息应用、规范化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公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公安信息通信专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基层单位,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网络,开展公安信息应用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传输平台。二是“金盾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积极搭建了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和公安网安全保障体系,完成了“一机两用”监测系统、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建设,初步建成了安全、高效的包括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电子地图系统、监控系统以及把接、报、处警集于一体的统一指挥调度在内的、完整的公安现代化作战体系 ,为各警种、各部门实现网络化应用和网上信息共享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不足,个别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到位。

公安部把“全面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作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由此可见,全面加强公安信息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应用水平是上级机关对基层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基层公安机关适应新时期基层公安工作的根本需要,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和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警在对开展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特别是对公安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基层基础工作只是一句空话,走走过场而已。有的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观念没有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存在抓突击任务多,抓基础性工作少的现象,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二,信息总体应用水平不够高,基础信息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高度动态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警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公安工作的内在要求,而大量完整、准确、高度共享的基础信息是实现警务信息化的基础。尽管各地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公安信息总体应用水平还不够高,离警务信息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①信息掌控不够及时、基础基层源头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准确,例如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人口信息照片录入的任务,竟用同一张照片多次录入不同的人,形成照片重复,资料虚假,不能为实战发挥实际的作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采集根本不重视,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采集的考核办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考核办法的要求办事,以致违法犯罪人员的信息资料没有及时、全面采集,有的地方虽然采集了,也没有及时录入,采集的信息不能得到利用。②警种部门配合不协调、情报信息分散零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各地各警种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归口管理体系,采集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利用。③全国各地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应用的效能不强。各地公安机关的信息没有统一归口,有时在网上能够看到外地公安机关有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库,但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用户名和口令,无法进入,不能共享利用。④信息研判能力弱,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研判制度,没有培养能够综合利用有关信息对本地的警情进行研判的专业人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信息为现实斗争服务功能的发挥,制约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第三,向基层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从事信息通信保障与服务的人员队伍是地市公安信通部门的基本细胞和基本单元,也是公安机关实现信息化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为这些基层单位解决正常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是保证公安信息网的正常运行的根本。但目前,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基层信息通信专业专职民警非常短缺,人员也不固定,且为兼职,工作负担重,难以应付正常信息通信工作;一些基层单位的信息化技术装备落后,由于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现实信息通信工作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放慢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影响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公安局域网没有固定的部门提供和建立公安局域网能独自动升级杀毒系统,没有固定的部门及时提供杀毒软件的升级包。目前公安局域网没有自己的杀毒、防毒系统,各地公安机关局域网使用的杀毒软件大多是下载的瑞星、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在公安局域网内不能自动升级,一般在网上不能及时提供最新的系统级包,没有固定的部门提供升级包。有些地方的网页和计算机感染了病毒,通过局域网传播病毒的不能及时得到清除,对公安信息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产生严重后果。

三、加快和改进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议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基层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各地公安机关应紧紧围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一主题要求,充分熟悉到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在“三基”建设的最后一年里,把信息化基层基础建设臵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位臵,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工作措施上高度重视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人、财、物向基层单位倾斜,为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经费保障。

㈡配齐配强基层技术警力,提高信通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要实现公安信息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在配齐配强基层技术警力,提高信通队伍素质上下功夫。一方面采取内部调配、强化培训等

办法,解决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真正将年富力强、懂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确保基层技术警力与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量相适应。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基层民警利用信息网上作战的基本功练习,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基层民警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业务工作实际,苦练基本功,信通部门民警要强化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练习,切实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民警人人适应岗位、人人精通本职、人人胜任职责,成为本部门、本岗位的“行家里手”。

㈢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大力构建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实现“信息化建设要有新突破”的工作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不断推进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一要构建情报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信息的大整合、高共享、流程化。二要抓好情报信息采集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切忌应付式、完成任务式的假、大、空。把基层基础工作与情报信息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基层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通过做深、做细、做实基层基础工作,扩大情报信息的来源,畅通信息渠道。要严把信息质量关,避免信息量少、质差、不规范等问题。三要强化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实战功能,通过各类信息的实时关联比对,为一线侦查破案提供线索,把情报信息转化为战斗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篇7: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作者:湖州市公安局科技处 徐华

【摘 要】当前,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为推进公安信息化,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正在落实“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战略措施。本文在阐述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基层基础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应用效益、信息化建设保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基层 基础 信息化 建设

公安部把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着重提出了要在“推进一项改革、破解两个难点、提升三化水平”上下功夫,其中在“提升三化水平”的要求中,把“提升信息化水平”放在了首位,明确了“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如何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如何提高基层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推进队伍建设,积极加快基层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是实现“科技强警”、转变警务模式、提高警务效能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

1、传统的警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治安的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部门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而这种以案事件驱使依靠警令驱动和人海战术来完成任务的警务模式也影响到决策部署、警力调度、案件查破等各个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治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警务功能的不断细化与拓展,传统的警务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治安的发展变化,越来越难以掌握当代社会治安的主动权。现实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警务模式,建立与当前治安形势、队伍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可以说,信息化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未来方向所在,是现代警务机制的灵魂。

2、信息化技术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向科技要警力提供了方便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及其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安机关的战斗力,是公安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增加警力、提高效力的有效途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信息化又发挥着人力所无法达到的巨大作用,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事半功倍。公安机关应大力推广和应用各类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更直接有效地渗透到公安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解决很多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

3、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公安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安基层基础警务信息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我市为例,近三年来投入4000多万用于信息化建设,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由重网络建设转变为重应用、重信息,由领导推动转变为民警迫切需要,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基层业务工作中,并在实战中发挥了良好的成效。近几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利用信息破案数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二、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难点

我国公安部门自1998年实施“金盾工程”以来,以公安业务信息共享为目标,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实效。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安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基层基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目前取得的成效只能证明公安机关已进入信息化初级阶段,而综观公安“信息警务”特别是基层单位“信息警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困难:

1、部分基层领导和民警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

由于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部分基层领导对信息化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传统的经验思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习惯用原有的工作方式去处理问题,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因为陌生而敬而远之,放着现成信息不用,宁可采用费时费力的人海战术。有的领导认为公安信息化只要资金落实和信息化设备具备就算完成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民警的计算机应用仅局限于网页浏览、信息上报,查看通知、通报和上级文件,在业务查询、使用上较少。部分年龄偏大的民警在较长工作时间内无法适应新型警务模式,无法将信息化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部分基层民警更乐于接受既得的经验共享,而不愿对“信息警务”进行摸索与实践,许多在日常工作中该采集的信息漏登或不登,致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流失。同时,由于传统的警务模式,基层民警在工作中掌握的大量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脑袋信息,随着民警岗位变动而丢失,新的接替人员又要重新开始,没有形成正常传承的信息流。

2、基层基础信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信息采集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庞大的信息流,在越来越动态化的社会,基层公安管理模式也必须由计划经济静态化社会管理向市场经济动态化社会管理转变,由单一社会管理向数字轨迹管理转化。但是,当前基层公安传统入户访查、办理暂住证、社区走访等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控制手段在面对现代社会人、财、物大流动格局时显得力不从心,基层公安又不具有全盘整合的能力和实力,信息收集无法跟上庞大信息流步伐。目前基层公安在信息源的采集上存在着信息单

一、滞后、断点、失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警务”的实战应用。

3、信息化应用效益不够明显,信息汇总研判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化讲求的是一种规模效益,既体现在装备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化理念和应用实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部分基层部门简单的把“信息警务”理解为基层公安收集、信息部门整合、刑侦部门运用。信息的运用往往简单的停留在人口、车辆等基础性信息查询运用层面,较少应用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网上比对、网上排摸等,民警更多的是从传统情报体系中获取线索、查破案件,使信息不能真正面向实战。

同时,大量信息的采集、录入,只是原始的数据积累,由于统一信息汇总与研判机制不够,各孤立信息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信息应用不畅,各环节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基层民警特别是社区民警所要求的底数清、情况明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信息掌控程度,然而目前基层民警工作考核机制很难对其正常衡量,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信息搜集的重要性也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信息警务相匹配的勤务机制,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不仅挫伤了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挫伤了广大民警收集情报信息的积极性。

4、一些基层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入不合理

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投入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部分基层单位连日常开支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部分基层单位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淡薄也影响基层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部分基层领导有了资金愿意添置汽车等工具,开展信息化建设兴趣不大,对硬件设备的配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单位基础工作信息化使用的大部分硬件设备已经老化、陈旧,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同时,部分单位的信息化经费投入上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注重硬件设备配置的高档,而不讲究其性能价格比;只关心硬件设备的购买,对日常维护经费投入不足;对计算机设备投入经费较多,对其它信息化设备投入较少。

三、加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措施

1、加强宣传培训,提升民警素质

民警科技素质是公安科技强警工作的基石,它为各种科技手段在公安机关的应用提供基础人力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基层公安机关整体科技意识仍较淡薄,除了用高科技的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基层民警充分认识到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民警信息应用技能培训机制,以“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为目标,根据不同岗位所必须达到的层次要求,通过开展在职培训、警官学校、练兵比武、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基层信息化应用技能练兵工作。要把计算机操作应用等技能培训与民警晋衔晋职、提拔任用挂钩,并纳入考核程序,形成领导带头学、民警主动学、工作任务逼着学的学习氛围,提高民警获取、处理、运用信息和使用相关信息装备、工具、手段的能力,掌握实施信息警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在每个基层单位至少培养一名技术骨干,以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推动基层技术科技工作不断提高。

2、整合信息资源,强化综合应用

要加强基层公安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内外网接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利用多种数据实时抽取、关联、调用工具建立综合数据库,促进信息的深层次利用,使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一线基层民警服务。要紧紧围绕“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这个中心,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载体,按照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的需求,积极调查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手段推动公安内网向社区警务室延伸,积极探索暂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前台向企业和社区(村、居委会)延伸,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社会化。各级公安机关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在网络支撑、技术保障、日常维护的支持和指导,大力推广应用公安身份认证系统(PKI/PMI),充分利用公安信息查询服务中心、警务通、公安网站等方式,为基层民警在路面及社区执勤中提供快速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支撑。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实战促建设,建立情报信息网络,拓展信息渠道,实现各项基层基础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和网上办公,把“工作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高效应用。

3、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信息研判

要在信息主导警务的大框架下,建立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打击工作机制方面,要运用实时、准确的信息精确制导破案追逃工作,提高网上作战效能;在控制工作机制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的动态性、实时性,对可疑的人、事、物、场所实行动态控制,及时打击查处;在防范工作机制方面,要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对治安动向和犯罪态势作出及时、准确预警,指导做好超前防范工作;在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方面,要运用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增强管理、办案、办事、办证的透明度,促进公安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要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应用机制,实现信息基础化。基层民警牢固树立主动意识和运用意识,改变以往重采集、轻应用的习惯做法。只有加强对信息的分析研判,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实现打击有目标、防范有重点、控制有成效,才能实现警务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作措施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

4、保障科技经费,调剂科技资源

经费问题是长期困扰基层的突出问题,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的同时,紧紧抓住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和“金盾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多为基层着想,不截留专项经费,不摊派罚款指标,为基层基础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各基层单位要克服等、靠、要和依赖上级部门配备硬件设备的思想,拓宽思路,多方寻求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并坚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实用性强、使用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价格易接受的技术装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应调剂更多的科技资源向基层倾斜。在科技投入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基层的现实斗争需要,为基层提供更加实用的应用技术和装备。对属于共享性的信息化资源,应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应用权限和便利。要鼓励基层单位尽可能多地利用包括检验技术、侦查技术以及各类专业装备器材等公安内部现有资源。在实行统筹发展的同时,倡导创新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基层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要从基层选送业务骨干到科技部门熟悉运作和了解各类技术应用,或从科技部门抽调技术民警到基层锻炼,通过人力资源互动达到工作上的互动互促。

四、结束语

信息化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的有效支撑和保障,是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公安工作已离不开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和保障,信息化已成为整个公安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而是一项需不断探索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信息化向基层延伸,是必然的趋势和方向,是基层公安摆脱警力不足、财力不足的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打防控精确度的有效途径,是公安机关走科技强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务信息化,问题,建议

1 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财务工作应用性不强

基础财务是指高校财务人员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高校会计制度为基础, 以规范的流程、清晰的角色以及明确的职责划分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对电算化的不信任和技术手段的限制, 很多高校都是将信息化停留在了表面层次, 重要的项目还是通过手工作业。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 而且还不利于激发高校学习适应信息系统的积极性。

1.2 人员层次有待提高

首先, 有些财务人员由于年龄、利益、知识结构等原因,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愿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不愿意接受信息化建设。其次, 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既精通计算机知识, 又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1.3 财务工作组织模式陈旧

传统的高校财务工作组织模式是以功能活动而划分的层级组织模式, 其典型的功能包括资金管理、财务控制、预算与决算、账务处理、内部稽核等。这种工作组织模式随着高校规模扩大, 管理与控制幅度增大, 常常存在管理难度加大、控制失效的局限, 并且由于信息需从底层层层上送, 传送中往往损失部分信息, 不能与现代财务管理相适应, 阻碍信息化的发展。

1.4 财务软件的使用面临众多问题

目前高校使用的财务软件主要包括有:会计核算、学生收费、工资、固定资产等, 而这些软件基本还是处于核算方面的软件。由于选用不同的软件, 这类软件在使用中的冲突, 可维护性, 数据的共享性方面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问题, 从管理上及技术上都产生了一定的风险, 而且一些软件已经非常陈旧, 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能够支持财务工作中的决策、规划、分析活动, 不能够辅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5 财务信息系统的孤岛现象

现行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仍然是立足于各单位部门内部, 完成各单位部门内部的业务处理, 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对外提供的功能也仅仅是限于网上信息的查询。没有形成一个跨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 如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关于学生清缴学费的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不能实时地从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获得学生的学籍变动相关信息, 教务处、学生处也因此无法实时地从财务部门获取关于学生缴费情况的信息, 从而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督促学生缴款。

2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财务信息化的基础性效应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目标实质在于为高校服务, 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信息管理促进高校经营管理和决策, 提高高校运作效率, 促进高校综合市场竞争力。

首先, 要将高校自身准确定位, 求实合理的分析自身情况, 充分了解高校的日常业务流程和财务业务。并且以此为基础打造适合本高校的信息化平台, 制定相应规定, 切实使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充分适应高校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发挥最大效能。其次, 要克服延续下来的潜在的惯性思维, 要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对于高校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而广开思路、更新观念,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 提高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效能。

2.2 打造新型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财务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在人, 高校是否具有一批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首先, 要加强引导, 深化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其次, 要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高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第三, 要结合高校实际制定人才标准, 明确财务人员培养方向。

2.3 创新财务工作组织模式

首先, 相关领导者应构思新流程、创造和发掘财务工作中的新理念, 并将理念转变成可实施计划和方案。通过开发新的功能级别流程, 包括组织层级结构、作业流程、管理、决策过程、沟通模式。压缩组织结构的层级数, 建立具有更大管辖幅度的扁平化组织模式。在新的组织模式上构建网络式的协调机制, 以及整合规划、资源分配、绩效管理等管理程序, 并通过信息、机构和监督来建立严密的控制机制。

2.4 加强财务软件的建设管理

首先, 要扩展通用财务软件的功能系统, 在将其功能模块建设稳定化的基础上, 涵盖更多的财务处理功能;其次, 统一规范财务信息, 要求财务信息化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对各部门提出的信息需求, 坚持“统一开发, 统一配置, 统一编码, 统一平台和统一实施”;第三, 要加强网络安全和软件风险防范设计, 避免因为软件漏洞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第四, 要制定合理的用户账号、权限和密码, 保证数据的安全。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第五, 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安装发布系统补丁程序, 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5 建立跨单位和部门的信息系统

建立跨单位和部门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到其它部门获取数据, 并利用本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时加工而成各种财务信息供决策者实时调用, 最大程度地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例如, 依靠财务软件系统的预算控制模块和信息发布系统, 对高校内部各单位和部门, 实现全面预算控制, 强化预算管理, 并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体系;建立跨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各院系的学费管理系统, 可以使财务处与教务处联系更紧密, 及时获取、共享、交换学生基本信息, 采取及时有效、联合互动的催款行动。

目前, 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现代信息发展要求的还很远, 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积极积累经验, 探索创新, 以稳健和创新的管理思路开拓良好的财务环境, 不断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维护好财务信息化平台的运行, 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的优势, 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 以适应现代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从而促进高校信息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商界, 2008 (7) .[1]王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商界, 2008 (7) .

[2]王显达.浅谈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 2012 (2) .[2]王显达.浅谈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 2012 (2) .

[3]李华丽.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信息界, 2010 (6) .[3]李华丽.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信息界, 2010 (6) .

[4]韩勤.浅析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4]韩勤.浅析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

上一篇:如何学好初三英语下一篇:九年级学年第一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