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2024-05-10

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共14篇)

篇1: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说到感谢,人人都会说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感谢朋友。但我觉得,要感谢困难!

困难是每个成功者必经之路,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困难便是你成功路上一块块拦路石,只要你永不放弃,那么你终究会成功。

一位着名数学家,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还曾被老师断定为智商有问题的孩子。但他仍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对数学的坚持,终究成了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时因家境贫寒而放弃了在学校上课、读书,可他却让自己的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当上了清华大学的教授。

红军行万里路,过草地时忍耐饥荒,却掉进了沼泽中;翻雪山时忍耐寒冷,却还是有人被冻死在高山上,但红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不前。在被国民党、日本军追的晕头转向是,他们并没有绝望,反而愈挫愈勇。最后终于统一了全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知道,如果那当初他们被困难打败了,便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当今社会中,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有永不放弃的信念。然而在许许多多的挑战者中,一些人在遇到困难时边十分畏惧,半途而废;一些人则过了第一个坎后便没有信心在过第二个了;一些人虽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不思进取,停留在了原地;还有的则迎难而上,最终站在胜利的巅峰,但他们仍会不耻下问的努力往前。若人人都能成功,那么成功的喜悦便会变得廉价,就没有了它的意义所在。成功在每个人的身边,要学会抓住他,把握好机会。

困难时石,敲出星星之火;困难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困难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困难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要知道,当一个人决心要做一件事是,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他。

人要学会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这样你才有坚持战胜困难的决心。

篇2: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当读到《再富也要“穷”孩子》这篇文章时,我才发现,中国的“不能穷孩子”涉及面过于大了。不错,在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确应做到“不能穷孩子”,可在生活自立方面,也“不能穷孩子”吗?澳洲比中国富裕得多,而他们却在很多方面“穷”孩子,让孩子从小便得到锻炼,长大以后便能够应付这五花八门的世界,不至于成为一个“生活盲人”。可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真的做到了“不能穷孩子”。孩子要去上学,妈妈给系衣服扣,奶奶给背书包,爸爸给戴帽子,爷爷给找手套……整个一个爱的协奏曲!这些家长似乎从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记得我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儿,从小父母什么都代替他做,他的任务就是吃饭、学习、睡觉。的确,他的成绩非常好,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可当他独处于外面的世界时,他什么都不懂,天凉不知添衣服,生病不知怎么办,手烫一个泡,也打长途电话问他妈妈该怎么办。这时,他妈妈才发觉自己对孩子的过分关心使孩子长大后不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后悔莫及。不能凭自己的能力生活,早晚会被社会淘汰,那时,做父母的真的会悔之晚矣。

其实,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父母放开手,让孩子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自己去驰骋。如果父母再不“穷”孩子,小看,以后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书呆子”;大观,中国以后的命运掌握在这些没有自立能力的人手中,怎么去与世界上的强国竞争呢?

篇3: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我们在理解和探究生成性教学时往往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 动态性: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富于动态变化的活动, 其表现出非线性、非预设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2) 生成性:教师在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时可着眼于生成主体、生成内容以及生成形式三个方面, 其中生成主体包括三个部分, 即学生角度、教师角度以及师生共同角度;而生成内容则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大类;生成形式可根据课堂具体情境分为两类:预设性生成以及非预设性生成。

二、生成性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对于生成性教学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 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认识泛化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从心理层面、教学意义、生命认知角度来认识“生成”概念都过于片面, 同时这种认识并不明晰, 模糊且彼此不一致, 由此容易出现认识泛化的现象。

2. 过于重视生成而忽视教案。

不少教师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过于偏重, 导致讨论缺乏明确目的性, 或者往往流于形式, 课后学生对于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以及目标倍感茫然, 这种互动方式看似活跃, 实质上并无益处。而且此种模式下学科特点不够突出, 因为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因此容易出现偏差, 不少教师受到“生成”二字的影响而缺乏主线, 课堂教学失去了“语文味”, 导致本学科特点难以突出, 甚至被淡化。

三、生成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正确树立课堂生成观念, 为学生创设优质课堂氛围。

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人本教育理念, 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生命的自主性, 为学生创设平等、自由以及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与鲜活的生命逐一展开对话, 对生命生成性有全面理解, 对生命的创造性予以充分尊重, 并对生命的深度性予以深入发掘, 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传统课堂束缚中解脱出来, 生命活动得到充分舒展。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环境下应改变以往机械教授、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 学生也一改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地位, 而成为积极寻求知识、汲取知识的课堂主体。在摆脱标准答案束缚与知识权威压制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 从内心感受出发, 将感情融入学习行为中, 其创造性思维也更富于灵性。在此过程中, 师生彼此欣赏, 相互倾听, 共同探讨精神世界以及情感领域存在的问题, 原本枯燥乏味且机械呆板的课堂教学开始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价值和意义, 这样优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交流内心感受, 交流与发言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纷纷唏嘘不已, 心怀敬仰。笔者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文中的“……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黑色雕像”指的是谁?是哈尔威船长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 “那么, ”笔者又问, “为什么要用黑色雕像来形容哈尔威船长?”学生们这次没有立刻做出回答, 而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此时笔者点出:黑色的雕像是船长的英雄壮举和高尚品质的象征, 用黑色雕像来形容船长, 意味着人们将永远铭记船长。在学生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 笔者又引入现实中的例子, 如在公共汽车站、售票窗口争先恐后、蜂拥而上的人群, 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哈尔威船长的精神, 提倡先人后己, 维护公共秩序呢?由此, 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 思想也得以升华。

2. 正确应对预设意外, 通过意外来演绎“意外”的精彩。

对于生成性教学而言, 预设内生成无疑是最佳状态, 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少“意外”问题, 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智慧来加以调整和应对, 使其保持在预设教学范畴内, 通过非预设的意外推动预设外生成, 确保教学预设目标的良好落实。以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 笔者在谈到“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时, 有学生随口问道:老师, 为什么不是“海月”生残夜呢?笔者听完不禁一愣, 下意识地以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恶作剧, 但转念一想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 说明他的确将自己代入了诗人所描述的意境, 是经过思考才提出的问题。于是笔者理了理思路, 向学生阐释:我们应该从“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来理解, “日生残夜”和“春入旧年”都描述了时序交替, 旧去新来且匆匆不可待, 无论是从时序交替变化还是从上下两句的对应来看, “日”字都是极好的;同时“日”与“春”字交相辉映, 充分体现了作者炼字与炼意的水准。

本节课由于这样一个意外问题的出现而有所拖延, 但笔者认为这并无太大影响。从学生角度分析来看, 在学习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正是深化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学习行为应体现出一定自主性;教师也应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具体情况出发, 随时调整课堂预设。从教育价值上来看, 学生需求存在大小的区别, 对此教师应积极予以评估和筛选, 切忌不顾学生问题而一味推进课堂教学进度。当然, 教学始终是课堂重心所在,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质疑, 通过预设意外有效推动生成性教学, 演绎出更多精彩。

篇4:浅议初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

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写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素材是最鲜活的,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作文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写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去观察社会生活,发生在现实中的身边的有意义的有典型的有趣的事。当然也包括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等。要求学生去生活中找素材。

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一是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最原始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了,发现的原始材料就更多;二是把有感触的材料写成日记或随笔保存;三是写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材料概括提炼,进行思想内容上的升华;四是鼓励应用,在尊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联想,拓宽素材的内涵和外延。

上述四步,既是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积累的步骤,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开始接任班级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熟读范文,在教材中学会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精神,是训练语文四项基本能力的凭借。教材中的作文素材比比皆是,如仅人物系列就有:王二小、刘胡兰、赖宁、林浩等现实英雄,小雨来、海娃等小说英雄;王冕、祖逖等刻苦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奥斯托洛夫斯基、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凭借惊人的毅力,成就了不俗的事业;刘邦、项羽等各类历史人物成功失败的原因,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等,都是作文素材。就课文故事而言,《伤仲永》中仲永的故事,生动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中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是极好的素材。就课文内容而言,仅古诗词中的名句就有许多,每个名句都有丰富的哲理信息,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是历史的沧桑,是新事物的欣欣向荣,是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但学生往往对这些素材要么视而不见,没有积累的意识,要么意识到了,却认为教材素材太熟悉,没有新意,根本不用。其实,素材是为作文的主题服务的,关键在于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越为大家熟悉的事物越是好素材,更具说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做到:一是平时分类记录,用时反复推敲,熟练后,再看是否恰当;二是定时整理,深挖素材,找出素材的深层含义,同时注重素材的多角度价值,如刘邦和项羽,可构成对比素材,可看成用人的技巧,也可看成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的影响等;三是注重让学生翻出新意。如霍去病的指挥经历,大家往往只是看到他的英勇善战这个内涵,可一深究,霍去病经常轻装前进,孤军深入敌后,这是违背当时的军事原则的,但能屡建战功,可看作是锐意创新的典范;四是注重学科素材的整合积累,往往说到写作就只想到语文的事,其实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政史地生、音体美等教材中都有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整合利用会使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张力。

三、创新积累空间,在现代多媒体中学会获取素材

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并指出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对于写作来说,手机、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正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铺天盖地向我们输送各类信息,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多媒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2008年雪灾、四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通过电视网络,第一时间传递给我们的。因此多媒体信息将成为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地,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指导,这是没有认识到多媒体对作文教学的巨大优势。

多媒体的优势是把影、音、图片、文字和其它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传达给我们,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全面、深刻;同时多媒体信息的接收、阅读、编辑、输送,学生比写作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写博客,编辑短消息,与人聊天交流本身就是写作。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势是素材是分类编辑的,输入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每条信息都有多种详细的解说和链接。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占有材料越多,越有精挑细选的余地,越有助于写作。

对多媒体素材的积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一是勤搜索,多记录,有感就写;二是辩真伪,从多种解读中挑选有价值的,经得起推敲的素材;三是分类整理,有意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拓宽思路,加强记忆;四是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博客上写作。

四、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学会积累素材

实践不仅是各种能力得以检验的过程,获得新的技能的过程,更是探究积累和获得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端一是无真话、抒假情,二是写空话、套话。这些写作弊端,与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单一生活有关,也与学生仅靠阅读书本获得素材和间接得到体验有关。解决这一弊端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写出实事、发出真情。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方法简单,无非是“亲身参与——感受体验——写成随笔——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一是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掘素材,获得体验,写成随笔。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升降国旗、晨读、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竞赛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教育主题,都可能产生一些感人的事迹,参与其中就会有所体验,把这些活动、事迹、体验写成随笔,既是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学生素养形成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去做。二是指导学生参与参观访问,观察自然,在与社会、自然的亲近中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的变迁,感受自然的美丽壮阔,在感受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和体验。三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去完成的,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加学生的体验,发现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类素材,写出活动报告,写出活动总结,写出让人深思的事、感人的情,积累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

篇5:初中作文800字精彩素材

你要知道我们都是属于一年都锻炼不了两、三次的人,说实话,我从前天晚上就在酝酿着怎么能起来?想了好多办法,害怕睡过头,最后决定让妈妈叫我。

可时真的到了早晨,我不到六点就睡不着了,干脆就起来了,穿好运动服,准备出发了!

刚出门,呀!外面真黑,心里有点害怕,东张西望的超前走,突然听到后面传来说话声,心里一惊,不由的回头看看,仔细一看,哦!原来是晨炼的爷爷、奶奶早都开始跑步了,等我慢悠悠的走到山下,一看,朋友们早已经在那等我了!

不说废话了,我们开始了蹬山之旅!

刚开始,我们还都又说又笑、边打边闹的往上爬,我们还在谈论着今后自己的打算,不时的回头看看我们可爱的家乡,呀!还真美呢。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整个山城就好像被笼罩在一个朦胧的薄纱里,时不时还可以隐隐约约的望见亮着的车灯,像一只只发出微弱光的萤火虫,真的,我们发出共同的感叹,边陲小城真的好美!

慢慢地我开始有些爬不动了,再看看那些女生被我丢在了后面,而男生早都没影了!我大喊:姐妹们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加油呀!我们一起鼓足勇气向前继续爬去,我不知道是什么动力支撑着她们,但我明白:山顶的风景最美!

我一直看着前方,渐渐的我发现山顶离自己越来越近,男生们在山顶上准备看日出了,“我也一定能看上”我暗暗的告诉自己!我赶紧向着我的目标前进,这是我想到了:有理想的鸟儿能飞的更高!

终于在8:20,我们女生,不,应该是我到达了山顶,这时,山顶上的男生都在为我鼓掌,我呼吸着山顶的空气,“啊!好爽呀!”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了一声!太阳快出来了,我们一起为下面已经快走不动的女生们加油,终于!她们也上来了!

这时,我抬起头,啊!太阳已经穿过了地平线,马上就要开始新的一天了,太阳的光芒刺射着人们的眼睛,这光太强烈了!我们根本不敢直视它,我们开始往回走了,路上又回荡起了我们爽朗的笑声!

篇6: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我的生活因音乐而精彩,在朋友家、琴行看到钢琴时,我就会忍不住张开自己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让它们十个小伙伴在上面跳舞,自由飞翔。

音乐一会儿缓,一会儿急,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她有时把我带到了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时又把我带到了小溪边,泉水叮咚;有时带我来到夏夜,宁静幽雅;有时带我来到山水人家,静听人们的欢呼……

我是从去年暑假开始学琴的,到现在虽然只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可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我哭了多少次?多少次想过放弃?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支撑不住快跌倒时,我就会听听钢琴家贝多芬和郎朗的钢琴曲,并结合自己想想他们当时也受了不少苦,可是,我呢?既然学了,又何必要再放弃之前的一切呢?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一向崇拜的李宇春,她在唱歌时一定也遇到类似于我的这样的困难,高音唱不上去,高低音转化得太慢等等,但她经过不断练习,不断训练,最终还不是成为明星了?

所以,音乐又让我懂得了不要半途而废,让我学会了坚持、战胜困难的知识。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也得写一句: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人发现不了,但有的人却发现了,他们发现的就是:用心感受音乐,体验五线谱带来的真正含义。

篇7:高中精彩作文素材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

人群此刻聚集在一起,其实却各有各的方向。

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我没有爱的人,亦没有爱我的人。

我还年轻拥有无数可能的抉择。

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

全世界都晚安了,无所谓明天又是美好。

她们说,君在天涯不知海角老。

海不会不蓝,我不会不在。

如果说忘就能忘,那么回忆算什么。

生命若给我无数张面孔,我永远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篇8:精选教学素材创造精彩课堂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 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 (2) 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 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 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 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 选择好的数学材料,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 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 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 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 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 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 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课, 上课伊始, 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图片, 大约有十几幅图片, 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 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 并提问:“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画面,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 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 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 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 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 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 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 在材料的选择上, 并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 突出数学的元素, 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 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 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图形, 猜一猜, 哪个是老师的手掌, 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 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 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 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 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 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 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 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 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 还要蕴含德育功能, 如热爱祖国, 热爱劳动, 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 这堂课中充满了人文关怀。这堂课是“吨的认识”,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组有关青海旱区的图片, 当一幅幅旱区的图片展现在孩子面前时, 所有的孩子都震惊了。教师适时谈话: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一瓶瓶水, 一箱箱水, 一车车水从四面八方运往旱区。小朋友们, 你知道一瓶水有多重?一箱水有多重?一车水有多重?整堂课, 教师教学吨时, 紧密结合水和旱区的关系,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伸出友爱之手, 奉献一片爱心。这些具有人文关怀的素材提供了生动的、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篇9:初中精彩议论文素材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写作评价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寻求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敢于创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感,保证他们对写作有着持续的热情和兴趣。

二、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写作素材,即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到头来写出的文章也只是虚有其表、徒有形式。为此,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1、教材中的素材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家名篇,其中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样,而在这些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篇章中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可以为我们所用。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浪费教材中的这些宝贵资源,而要把这些资源都积累起来,以便为我们的写作服务。

2、日常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处处皆语文。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文章里处处都能看出虚伪、造作的痕迹,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就是由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不懂得观察生活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生活气息。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样,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可用。

三、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作文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虽然教师和学生在上面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这是广大教师都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先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构思“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的所见、所听、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现实,教师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结合作文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及时地记下有关的心得。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在语言表达上,要让学生在写得“通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写得“好”,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活跃起来,作文教学才有出路可寻。

四、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放开心灵张扬个性

1、鼓励大胆思考,打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经典”文章的阴影下,形成了写作的内容定势和思维定势。谈到母爱,就写雨中带病送伞或者深夜织毛衣;写到追求理想,就是执着如流水;提到品德高尚,就是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总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少一些“技术性指导”,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抒发独特的见解感受。以自由的笔墨表达自由的思想,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写作潜能,提供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2、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写作意识

受独特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就各有不同。为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写作状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喜好的创作方式。积极倡导“以我手写我心,以我笔抒我情”来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适当指点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技巧,让学生自主拟题,大胆创新,表达独到见解。基于此,我们可鼓励学生练写随笔,以这种不拘形式和内容限制的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强化写作技巧。

五、科学评价学生的作文

1、教师的评价

能否写好作文评语对学生能否尽快地发展、提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写好作文评语呢?教师可以给学生写具有鲜活个性和吸引力的评语。作文评语作为作文评价中最集中的体现,它在促使学生写作进入良性循环中发挥着对话、启发、激励等多重功能。在引发学生写作的强劲内驱力,提升言语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及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

2、学生之间的互评

学生互相评价:你同学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你认为这篇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篇作文最大的不足你的修改意见是什么?你最欣赏这篇作文的哪一个方面或者是哪一段哪个一句子?你对这篇作文有什么具体的建议?你最想告诉同学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能让他们互相学习,提升写作能力。

六、结束语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将生活作为作文素材,写出真实情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观念、写作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写作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去摸索、去总结。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笔者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教师自身并符合学生实际的道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目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泰.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训练的新突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01).

[2]陆丰.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3]袁中学.关于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8)

篇10:暑假精彩作文素材

那是在奶奶的家中。那天早晨,阳光明媚,太阳照耀着大地,在这五彩阳光的反射下,使这乡村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玩耍。“哗啦啦,哗啦啦—”小溪的歌声真好听,我们在石间跳来跳去,欢乐的笑声仿佛与溪流的歌声融为一体。

我手拿着照相机,给我们每个人都拍上几张;我手捧着一些水,往天空一洒,淘气的小水珠在我手中蹦来跳去,溅的我满身都是水;我手捏起一块泥土,泥土在我手中变换着姿态,有很都很多……我手拔起一株小草,小草在我手中旋转着、飞舞着,好比一位美丽的舞蹈家在跳舞。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快乐极了!

篇11:中考作文精彩素材

每一缕阳光皆是温软,然而每一个清晨,风露漫漫,却总是潺潺的黯淡,终于在那个不再阴霾的清晨,我得以仰望到那抬头便能望得见的半边天空。天空依然是黯淡,淡得无一丝风景,云流残荷在远方,朦胧的霭气笼着未落的月光,天空是层层的灰蓝,仿佛倦怠的水面,泠泠地泛起一汪无波的潭影。那颓败的灰蓝铺满了头顶,与日薄西山后的天际无异,黯淡的碧空下,虚无的寂寥久久地徘徊着。我沉默地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凉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黯淡,习惯了沉默着潜入时光潭底,用流逝的光阴慰藉逝去的美丽。就像饱满的深色油彩,覆盖了原本泛在纸边的尘埃,可再小的尘埃,也会吹痛眼睛。当那些郁结的墨块渐渐为时光所稀释时,一切重归于黯淡。半透明色的黯淡,潺潺着亘古而绵延的浅蓝色,仿佛一眼清澈而湿润的碧泉,水声汩汩,盈盈望底,那是时光走远后方能看清的澄净风景,无关风花雪月,唯有一颗淡泊从容的心。生命的底色上深深浅浅地泛滥着波涛汹涌,可我分明知道,在那方沸腾的水光中,我总能看到那个朴素无华的自己。

阳光不觉间浮上了云潮,洇湿了眼角,双眼因久久的凝望而微微发胀。我垂下眼帘,看着漫过脚尖的阳光,莫名地怔住。那份光芒,一如金波泛起的湖面,柔媚得娇艳欲滴,似清香的芬芳花蜜,甜蜜得令人忘却了苦涩辛酸,太过明艳,太过喧嚣,反而失去了黯淡所拥有的一袭宁静。然而,我知道,撩开那层蜜桂色的温柔,铺开在那绚烂中的,始终是一汪波澜不惊的黯淡,将千万美好映入眼底。

篇12:童年趣事精彩作文素材

童年趣事精彩作文例文素材一

童年的生活,就像淙淙流淌的小溪。而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就仿佛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不时在记忆中跳跃……

在这许多趣事中,我最难忘的是这么一件。记得二年级暑假的时候,我到姥姥家玩。姥姥家养了一只大公鸡,纯白的羽毛、鲜红的鸡冠,又威武又机灵,我没事就逗它玩儿。有一天,姥姥出去买菜,回来的时候给我买了个香喷喷的鸡腿。我一边吃,一边又逗起大公鸡来。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那只大公鸡看我吃得很香,就拿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我。我

篇13:浅议作文素材的筛选

一、熟悉而陌生

因为经典素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是选材之首选, 但因为大众耳熟能详, 又略显平淡,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信手拈来的素材, 把它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陌生一面作为选材切入点, 就可以旧调谱新曲、枯木再逢春, 让人眼前一亮, 达到化平淡为神奇之功效。“熟悉而陌生”的含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知道却不了解,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望月思乡”, 以广为人知的杜甫为素材, 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他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就是知其一:路人皆知的老调重弹。我们只需稍加变通, 拓展延伸为二, 即选材改为他的《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杜甫是人人都知道的, 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月夜》这首诗呢?即使知晓这首诗, 但是否又明确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 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又以儿女 (因为年幼) “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 衬出妻之“孤独”凄然, 进而盼望聚首相倚, 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再如沈括, 北宋时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 堪称“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是熟悉;却与章惇等人一起借苏轼的《咏桧》诗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 岁寒恐有蛰龙知”) 向皇上告密, 制造了有名的“乌台诗案”, 完全是政治上的小人——这是陌生。还有如雷贯耳的李白, 他平生傲岸、叛逆不羁的形象被我们示为典范——这是熟悉;其实李白并非像别人颂扬的那样远离权贵, 而是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 (25岁的李白就展开了广泛的干谒活动, 他不仅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 还先后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 希望能荐用自己;44岁被贬出长安之后, 每到一处, 他就与当地的太守、长史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请, 一些连史传都无记载的人物竟被他美誉为雄才豪杰, 其目的是迫切的希望对方赏识自己) ——这是陌生。

二、新颖而独到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庸才, 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人是蠢才。”作文选材更是如此。经典素材固然典型, 但因为选材陈旧、雷同而缺少个性导致这样一个可怕的作文阅卷场景:老师从头至尾, “拜谒”的都是苏轼杜甫李太白这几个“永久”的例子, 一材多用, 一招通吃:“肩膀”是苏轼的肩膀, “选择”还是苏轼的选择, “温暖”依旧是苏轼的温暖!尽管写得行云流水、神采飞扬, 恐怕也会因为千人一面, 万人一辞而导致审美疲劳。所以为避免撞车, 选材必须打破常规, 不落俗套, 方能冲出重围, 出奇制胜, 于万绿丛中凸显一抹红艳。其最佳解决办法就是选材新颖而独到:不为他人占有或很少为他人占有, 尽量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比如2007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的首选素材便新颖而独到——纳兰容若的寂寞, 于众多“李白、杜甫之寂寞”中脱颖而出、独枝灿烂绽放。再如2006年重庆卷满分作文《双城记》围绕走与停, 突破思维常规, 以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为“非常”素材, 顿时让人眼前一亮;2005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则用“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等最前沿的素材, 与时俱进, 紧扣时代脉搏, 一改羁旅情愁的“纪念”宿构, 彰显作者独具的匠心。

三、健康而高格

“健康而高格”是作文内容的最基本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在文中流露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符合真、善、美的标准, 体现出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有对社会人生的客观认识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 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 不违背道德规范, 能尊重历史。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 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 因此我们必须慎重选材。比如2002年四川一考生写《潘金莲的选择》, 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 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 虽三评后得到了高分, 但还是引起了评卷老师及社会的极大争议;更有甚者, 为打动阅卷老师, 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等假话、套话。相反,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一文在结尾处选择林则徐被贬伊犁、韩愈发配潮州, 却化寂寞为动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高格素材, 为全文思想抹上了一笔最亮丽的华美色彩, 不仅与原文内容相得益彰, 还升华了主题, 得高分自然水到渠成!

篇14:植根乡土资源成就精彩素材

[关键词]乡土资源 习作素材 挖掘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77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抓住乡土资源,丰富取材;参与实践,深度挖掘并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可以逐步打破目前农村学生写作选材匮乏的局面。

一、挖掘乡土资源,寻求写作素材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感官,因此作文也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为主,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情境,积累素材。作为学生的引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

赵元小学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它种植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银杏被称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树姿壮丽,叶形秀美,气势雄伟,葱郁庄重,极具观赏价值。被当地人称为“银杏王”的千年银杏树,树围有6.8米,需5个大人才能将它合抱起来;树高23米,苍劲挺拔,足有七八层楼高。银杏树下部的根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裸露在外的树根就有90多米长,在几十米外的学校球场上,也能清楚地看到。

对于千年古银杏,我一直有一种敬畏之心,不知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它相见。我第一次走近它,源于课堂的一个小插曲。《黄山奇松》一文,文中对迎客松的描写是“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赵钰梅举手了:“顾老师,我觉得迎客松跟我们赵元的那棵千年银杏一样,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是啊,一棵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洗礼磨砺的树,一棵历经千年沧海桑田变迁的树,却仍然风采依旧,全然没有苍老的痕迹。与其在课堂中,用一个晦涩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词语,以求让孩子们理解,不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真切地感受。时值深秋,计划已久的秋游一直因为没有合适的目的地未能成行。千年古银杏成了我们秋游的目的地。既然目标已定,我布置他们课后搜集关于古银杏的资料,了解古银杏的历史变迁。

一路的欢歌,我们离古银杏越来越近。孩子们开始变得安静,由远而近地欣赏着心中的千年之树。是啊,一千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是浪花一束,但对我们而言,一千年真的很长。一千年中发生的变迁大概只有这棵千年银杏能够见证。远远望去,它的树冠像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朵,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走近它。怀着一种虔诚的膜拜之礼,千年银杏,我们来了!孩子们也由先前的雀跃变得安静,仿佛要用心与这棵千年古树进行心的交流。在树下,同学们聆听了有关古银杏树的动人传说,手拉手围成一圈,与树爷爷亲密接触,拍照留念,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当他们重新回到课堂,他们不再抓耳挠腮,一个个定神气闲,笔下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秋风骤起,片片树叶,在风中摇曳,随后纷纷洒落。风儿打着旋儿,吹起了落地的树叶,树叶仿佛在与大树妈妈依依不舍地道别。”

“调皮的叶片,伸出小手,挠着我的脖子,痒痒的,酥酥的,真舒服!”

“踩着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我的双脚从来没有踏上如此华贵的地毯,怕是用黄金铺成,但既不像黄金那么坚硬,又不像黄金那么炫目,更多的是质朴。”

“叶儿离开了大树的枝丫,飘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尽管有很多不舍,飘下来又飞上去,最终尘埃落定,却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失落,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气度。”

“叶儿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飘落在树下,让我感叹叶落归根。不知当年因为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如今却身在海峡彼岸的叔公公,是否会在这个季节里,望眼欲穿眺望故里,企求望见那棵陪伴他长大的千年古银杏,企求能够魂归故里,他一定也盼着叶落归根。”

“我欣喜地发现,银杏树下,一棵幼苗已经长成,千年之后,它是否会成为另一棵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千年之树?一定会!回望着古银杏,这一老一少,让人感慨:合抱之木也始于毫末之苗!”

“千年古银杏,一腔思乡情!”

读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我欣喜于我植根乡土的理念。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自己的眼来观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倾听,通过自己的心来感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乡间大片的田野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它没有过山车的惊险刺激,没有海盗船的惊心动魄,但如果能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那必定是城里学校所无法企及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种理念,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旷野里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

野炊,早已沉淀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童年的记忆里,可能已经不记得小学老师上的某一堂课,但三十年前和小伙伴们在广袤的田野里野炊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种快乐至今难忘,这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但现在的孩子别提野炊,就是在家也只有饭来张口的份。教师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野炊,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合作的重要,理解并体谅父母的不易。

学校对面一片空地成了我们的“战场”。一大早,教室里弥漫着菜品的味道,有细心的妈妈怕孩子们烧不熟,先把菜烧到八成熟,有葱蒜的混合味道。中午的辅导时间,他们的心早就飞到那片旷野之上。几个调皮的孩子手里捧着本书,心不在焉地翻着,眼睛却不停地瞟挂在教室后面的时钟。那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在出发前,孩子们满心期待地问:“顾老师,要写作文吗?”“你说呢?”我的一句反问引来哗然一片。“老师,你打击了我野炊的热情!”我心里暗笑,等你们野炊完了,保证有话可说。

第一次野炊,结果发现等我们班去拿柴火时,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柴火野炊压根没法进行呀!“老师,看我们的!”一群男孩子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翻过远处的小土堆,把原先农民留在地里废弃的玉米秸秆连根拔起,可那个东西太粗太硬,没法引火呀!细心的小女生悄悄拔来茅草,这下柴火的问题解决了。真是应了那句“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草是准备好了,点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当天的风力大概有5-6级,刚刚点好火,还没来得及放油下锅,火已经灭了。带打火机的还好点,带火柴的同学可就惨了,一盒火柴快点光了,火还没升起来,一着急,不顾手上是干净还是脏,额头的汗用手一擦,满脸全是黑道道。当一个同学指着别人脸上的污渍发笑时,却不知自己也是大花脸一个。此起彼伏的笑声在旷野上空回荡。一个小组的同学围成一圈,小心翼翼地点着了火,也不敢贸然离开,等火苗逐渐大起来才敢散开各自忙活。风不停地刮着,好不容易菜在锅里翻炒得差不多了,快起锅时,大风起兮尘飞扬,他们手忙脚乱地找锅盖赶紧盖住。他们正为自己的眼疾手快而得意时,猛然发现锅里冒起青烟,揭开锅盖都傻了眼,菜焦了!怎一个惨字了得!他们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不过,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刷锅重烧。用水时,也是用勺子舀一小杯水先洗一遍,再弄小半杯水过一遍,不像平时那么大手大脚。一个班才两桶纯净水,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没水的日子真不好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我才做了一顿饭几乎都要累得散架,而爸爸妈妈成年累月地为我做饭,可每次坐到餐桌前,我还嘟囔:‘今天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现在想想,我真的理解了爸妈的辛苦。”

“‘人心齐,泰山移。’在今天的野炊活动中,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只有所有的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有我们最终的美餐佳肴!”

小孩不小,是孩子们在这次野炊活动中给我的最大体会。尽管他们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尽管有些孩子在家压根没有动过铲刀和勺子,但大家的齐心合力使得活动圆满成功。我以为他们不会用砖块垒灶,但我真是小瞧了他们,吴喆一组不仅垒起灶,还知道如何根据风向选择进柴口。会做菜的当厨师,不会做的当助手打下手。力气大的搬水桶,搬砖块,力气小的捡柴火。细心的女生认真仔细地做水果拼盘,而男生成了烧火工。遇到问题,小组里商量着动脑筋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忙。

这次野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合力,共同研究、制定菜谱,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这次野炊更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他们经历了准备的繁琐、等待的煎熬、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起来,他们不再闭门造车,不再“无米而炊”,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精彩生动的文字。

要让学生文思如泉涌,涌泉的源头就是生活实践。我们必须将他们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解放出来,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化感受,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实感,是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的好材料。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乡土资源成为他们作文素材的源源活水。

上一篇:个人大一总结范文下一篇: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