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5-05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8篇)

篇1: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交通拥堵、自然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打造智慧城市的呼声更加高涨。智慧城市是打造幸福青岛的必要因素,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城市产业进行智慧化的改造,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一个“智能、互联、协调、创新”的智慧城市,是青岛城市发展新理念的体现,也是城市幸福新品质的提升。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青岛 公共服务信息化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世纪初提高了17.5%。如此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公共安全、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的障碍性因素,如何克服现有城市发展困境,形成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是当前每个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8年IBM公司率先提出“smartplanet”理念,从该理念里诞生了“smartcity”这一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这一理念引入本国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纷纷进行设计和建设。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

所谓“智慧城市”,指的是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利用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光网络这些技术手段,整合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的协同联动与无缝连接,从而智能响应民生、公共安全、环保、商务活动、城市功能等多种城市需求,建设安全、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形态,创造美好幸福的城市生活。目前智慧城市不仅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更是各城市把握最新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城市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向智能化发展转变,迈进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先机,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

青岛市是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青岛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优化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因此,2010年以来,青岛市对智慧城市高度重视,提出建设“无线城市”,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任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务,希望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优质的“软环境”,提升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转化和辐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13年青岛市成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

2“智慧青岛”建设现状

2.1智慧青岛战略规划解读

《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年一2020年)》指出,“通过智慧青岛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无所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的目标,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智慧青岛”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保障体系和两大着力点”。即“1332架构”。所谓“一个中心”即城市云中心,包括基于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及公共云平台。“三个平台”分别是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其中,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财税、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三套保障体系”即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社会成长体系。“两大着力点”分别是智慧企业、智慧产业,智慧企业包括生产经营各环节信息化及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等,智慧产业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3D打印、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等。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2“智慧青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青岛港正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智慧港口;青岛肉菜全程追溯体系也将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基地远程无线监控,在云计算、数据仓库深度分析等方面探索智慧流通。

“青岛市应急指挥调度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无线数字校园建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线校园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在空调器上的研究与应用(海尔物联网空调)”、“青岛市数字化城管无线数据采集项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青岛啤酒移动销售管理系统”和“无线传感智能监控系统在太阳能大棚里的应用”共8个项目人选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定的首批山东省“无线城市”示范工程。

“众e通”是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项目之一,于2010年6月在青岛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试点,2011年10月开始在青岛市南区各街道办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1月,通过“众e通”系统已经受理家庭刷卡缴纳水、电、煤气费、通信费4000多笔,实现交易金额50多万,个人政务查询1研多次。

青岛作为2014年世园会的承办城市,进行园区规划时曾启动“世园会数字化园区规划”。青岛世园会的“数字化”包含非常多的系统,包括基础设施、通信、安防、智能交通、公共广播、信息发布、智能导览等。

由青岛一家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一套集森林防火的指挥调度、人员定位、短信收发等数据信息交互为一体的森林防火系统,已经在山东一些重点防火林区实现了100%信号覆盖,提高了森林防火指挥调度效率。该系统目前正向新疆、甘肃等地的林业地区推广。

此外,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电氏重点项目。

3“智慧青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青岛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一些问题。

3.1 政府规划不完善

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不强,实现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管理运营体制和机制尚未健全,尤其缺少运营准入标准,部门各自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战、信息互不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

3.2没有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智慧青岛”建设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领导重视程度低、部门自身利益等诸多问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惠民。“智慧青岛”建设应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实际需求,以老百姓的信息生活为导向,以便民惠民为基本前提。

3.3行业人才匮乏。

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青岛的物联网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青岛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青岛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4对于建设“智慧青岛”的建议

青岛提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青岛的目标,必须率先构建“智慧城市”,始终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4.1合理规划

研究制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措施,制定智慧青岛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制定智慧青岛建设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具体方向,编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青岛路线图,落实有效措施。制定规范的职责分配、资金注入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能、保障各项资金顺利运转,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4.2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由政府牵头,邀请市有关部门及各电信运营商、通讯终端生产厂家和物联网企业参与。举行专家讨论会,搜集各方经验。可邀请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学者以及资讯产业的领导者,开展研讨会,积极吸收各方建议,并且扩大青岛知名度,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实时掌握城市居民需求,积极引导市民参与,营造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和谐的动态的良性的发展环境。目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越来越流行,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微博互动平台,与大众互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实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掌握大众需求,阻止部门僵化,又能吸引新思想,增强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大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增强成就感。

4.3完善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加快健全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资金使用、项目验收、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有效考察、监测和评估“智慧青岛”建设各项任务的实施进度。

4.4大力发展技术,培养人才

有重点的突破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需求与技术不成熟的矛盾,既需要技术与市场整合,还需要市场规模化应用。

加快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由于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实践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者和引领者,专业培训机构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四者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建设合理完善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优势互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发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扩大对外开发和交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青岛共谋发展。结语

智慧城市虽然是个新兴的概念,但却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并且被认为是最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体现在过程中。

青岛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必然性,以实现各级政府高效便捷运转为手段,以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健康为目标,使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 2012,(2).[2] 佚名.智慧城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22).[3] 王聪.智慧城市有多“聪明”[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3,(10).[4] 朱小丽.基于对标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5] 史建政, 于东敏, 刘振强.基于国际对标的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6).[6] 袁顺召.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7] 王奕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4.[8] 张金凯.浅谈“智慧青岛规划”[J].中国信息界, 2014,(1).[9] 李玥.取经台北 建设“智慧青岛”[J].信息化建设, 2013,(12).[10]佚名.山东青岛:打造“智慧城市”典范[J].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4,(1):25-25.[11]崔婧.云端服务支撑智慧青岛[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3,(13).[12]王丽.青岛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考[J].中国信息界, 2011,(6).[13]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14]韩立民, 于会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青岛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2):131-136.[15]佚名.青岛[J].新经济, 2009,(8).[16]佚名.青岛市[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3,(12).

篇2: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Smart City,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1、实现城市高效率运行

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实际应用程度85%的时候,在城市的GDP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财富能够增长2-2.5倍,就是现在一半的能源可以产出多一倍的财富。智慧城市使得信息成为了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信息技术与城市运作的有机融合,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走向“智慧化”,城市运行将更高效。

2、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和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游增加了 RFID 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下游增加了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特别是物联网上游传感器制造业意味着庞大的市场潜力。

3、满足居民幸福生活 智慧城市通过一系列智慧工程,构建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宜居的城市,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智慧医疗系统使得居民身心健康得到及时有效护理,同时有效破解当前医疗资源有限、分配不平衡的难题;通过智能交通使得出行更为顺畅,高效率运用城市道路资源;通过智慧食品供应链使得居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家居给居民营造一个安全、智能、舒心惬意的家庭环境;智慧城市平安应急体系可以有效监控城市治安状况,从而及时有效处理城市犯罪和突发事件,营造平安城市环境,等等。在国外,技术正在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脱贫。比如,印度,拥有世界上1/6的贫困人口,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手机正在为他们创造实质性的工作和教育机会。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智慧城市发展方兴未艾

自近年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出以来,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已从概念和模型阶段全面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中国在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以后,智慧城市也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也并不再神秘,如市民卡、校园通、手机挂号、手机银行、电子政务等,都早已在一些城市推广应用。

(二)整体发展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在第六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2014年智慧城市评估满分为105分,平均得分为40.1分。其中得分最高城市为无锡总分77.2分,得分最低城市为齐齐哈尔总分为17.6分,相差59.6分,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差距还较大。区域差距也存在,2014年将选取的100个城市样本按照经济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区域进行分析。东部地域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本次参评的100个城市样本中,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36个,地市级城市54个,县市级城市10个。从整体上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地级和县级城市,从具体得分情况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平均得分为分49.6分,得分率为47.2%;地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5.5分,得分率为33.8%;县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0.4分,得分率为29.0%。

(三)政府主导为主、资金供给乏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政府主导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模式,好处是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且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但是无论是添置设备、整合数据、统一端口还是选择购买服务、融资租赁等,都将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更何况这只是前期投入,后期的运维升级等等更加需要长久的投入。政府投资资金供应不足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半途而废。

(四)服务导向不明显,公众参与度差

全球智慧城市投资比例服务占56%,软件占18%,硬件只有26%,而中国跟这个刚好相反,硬件占73%,服务仅仅是20%,而软件只有7%。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确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轻视服务,缺乏市场导向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但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对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具体实惠和改变看不到。导致系统功能与民众实际所需相去甚远,达不到真正的便民就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

(五)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特色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许多城市就盲目上马一批项目,各个部门也各自为政,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城市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二是资源共享不足智慧城市技术推广效率比较低,打个比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起初我们有许多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技术壁垒,包括充电器都不一样,接口都不一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使用不便和资源浪费。美国就成立了一个名为“美国代码”的组织,来促进一些城市机构或编程产生的关于智能技术也适用于其他地方,创立者詹妮弗帕哈卡说“其核心就是共同需求,可以采用共享和可重复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预算不断削减和需求增加的时代,如果每一座城市都独立行动,它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建设智慧城市也一样,技术资源要尽早统一起来。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又缺乏特色,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和城市特点,将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堆砌到城市之上,一股脑地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建云中心、铺宽带网、搞产业园、开发房地产,智慧建设与城市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很有可能建好之日就是废弃之时。

(六)智慧城市的安全性保障低

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没有积累更多的安全运行和管理的经验,这必然会造成智慧城市管理上的脆弱性。主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

一是智慧城市新技术的脆弱性。智慧城市的许多技术核心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比如传感器,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性侵入。

二是智慧城市广泛的互联网联接,不能保证所有的终端都是安全的,终端本身以及终端上的不安全应用均可能存在大量的危险。随着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披露出“棱镜”计划,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三是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尚未掌握的安全漏洞。一般来说,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进行维护,可以大大增强其安全性,但是做不到绝对的安全,还会存在可以被人利用的信息安全脆弱性。云计算的停机会使智慧城市变成僵尸城市。四是智慧城市应用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安全漏洞,这与智慧城市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有关,有经验和能力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比经验和能力欠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更安全可靠些。

三、建设健康的智慧城市

(一)政府主导,企业、公众共同参与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因此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政府聚集了行政资源和决策权,但是政府不能包揽一切,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与发展,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这需要企业、居民等各方参与和利益分配。

政府层面来说,要抓紧转变政府职能,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二要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等等。

从社会层面来说,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选用众包、竞赛等方式引导民间开发应用程序。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开放政府数据和资金奖励,吸引软件开发企业和自由黑客开发设计应用程序。除了能产生头脑风暴,还产生了一些可广泛应用的程序,大大节约了智慧城市得建设成本。

(二)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

国内大中型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方面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已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信息化应用、普遍服务和全民信息教育方面仍有相当距离。例如,首尔开展“百万人信息化教育”的泛政府性活动,还将信息化教育普及的重点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新加坡在大规模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庞大的教育培训计划。伦敦政府甚至还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信息技术从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对教育经费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选择合理切入点、突出本城市特色

智慧城市体量过大,在过去几年里进入者都做了不少尝试,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单个案例,而缺少协同的原因是投资规模大、协调难度大,而效益产出不明显,用户体验和用户素质尚未达到预期。经济、政务、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环境、能源等多重领域我们目前的水平无法做到全覆盖,因此要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选择建设的合理切入点。

(四)加快信息公开步伐

6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大数据称之为“未来的新石油”,来代表其价值含量。如今随着信息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政府可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最佳的服务模式。借助政府数据开放,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

所以我们应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打破数据垄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数据资源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律和风险等级分级开放政府数据资源,授权和鼓励第三方参与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并向市场购买社会数据及服务,鼓励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

(五)增强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最缺少人才,培养人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了成为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中心,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其力。它与企业以及本地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确保毕业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新加坡在数据分析领域开设了4个硕士课程以及5个本科课程,提供侧重于具体行业应用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协助下,亚洲顶尖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IBM将开展合作,共同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分析中心。该中心旨在帮助在校学生以及在职人员提升商业分析领域的最新职业技能,为未来数据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篇3: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运维成本高

智慧城市建设初期通常根据明确的预算进行, 但在建设方案中却没有明确建成后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数据处理软硬件更新升级、维修维护、运行损耗、安装调试、技术支持、人力支持、设备支持、大量数据采集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产生费用的主要内容。实践中的过高运营成本会产生系统缺乏维护的问题, 进而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预期效果无法实现。就我国当前城市状况而言中小城市存在体量小、资金有限的问题, 怎样使得众多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 并根据其生命周期长期稳定的运行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解决的课题[1]。

1.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大量涉密数据信息和核心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这增加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 失控时会对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大量国外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应用于操作系统、数据系统、网络传输、软件硬件中, 过低的国产化程度难以降低信息安全隐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为智慧城市的移动空间位置服务提供安全保证。所以应当从技术、标准、法律、政策等层面对信息安全保证体制和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进而实现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的目的。

1.3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升级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缺乏对最终目标和实际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单纯强调新技术引入、软硬件引入的问题。将关注点放在若干IT类的技术指标上是当前可供参考的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优劣的评价以信息化率、共享率、普及率、覆盖率为主要依据, 对于相关系统建成后能否给城市和市民带来哪些本质上的用户体验和提升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虑。环境和民生被一些国家放在首位, 例如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对于引入什么技术设备、是否达到某些IT类指标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2]。

1.4“一张图”建设中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基础是“一张图”, 智慧城市构架也以此为基础设施。“交通一张图”、“国土一张图”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表现, 不同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阻碍了宏观意义上的“一张图”的实现。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信息资源是否充分共享。数据建设重复、内容混乱、标准不统一等是多个“一张图”带来的主要问题, “信息孤岛”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5 智慧交通建设中的问题

行车过程自动化、指挥调度全局化、交通管理动态化是智慧交通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上三个目标, 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撑:首先, 云计算技术、分析和调度技术、职能建模、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车辆无线通信技术、感知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撑。其次, 道路、车辆、人及视频车辆检测互联的全面感知和监控数据、车辆位置轨迹数据、经济导航呈历数据、道路数据等交通大数据支撑。最后电子地图系统综合集成的一体化交通信息管理、车辆导航系统、电子通信系统、交通信号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公共汽车系统、交通信息中心等先进交通管理的支持。

2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

2.1 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借鉴外国建设经验

在西方国家解决城镇化率超过50%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产业结构失去平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像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短时间内急速发展、城市功能聚集、人口数量众多的超大城市在西方国家较为少见, 其中小城市多为试点成功城市。所以我国建设部认为应当根据一城一策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应当在综合考虑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 对外国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行借鉴[3]。

2.2 理论思考和论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一个城市是否需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什么时间进行建设、建设多大规模应当根据该城市的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2014年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全球智慧城市的预测中发现, 当前世界百分之十五的城市有可能进入智慧城市的成熟期。现阶段我国已经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县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情况, 如此数量和规模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支撑还需进行严格论证, 进而防止因盲目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各种不确定的隐患。

2.3 科学看待地方政府的期望和学术显示之间的差距

智慧城市建设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从国内外城镇化率发展状况的对比中能够发展, 我国用了三十五年的时间实现了城镇化率从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的发展, 而美国和日本则用了五六十年。鉴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在更短时间内会显现出更多相应的问题, 没有解决先例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且新方案的理论、技术、实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使得政府期望通过“智慧城市”成果快速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无法得到实现。

2.4 通过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实现行业整合升级

国家层面的统一市场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还没有形成, 进而导致了多部门牵头智慧城市建设的局面, 建设标准模糊、沟通不畅、执行力不够等问题相继出现在实施过程中, 国土部门、工信部门、住建部门的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建设合力, 项目推进速度迟缓、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随之产生[4]。

当前有众多测绘地信企业参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技术力量的作用下还无法实现。智慧欠佳、功能重复、整地处于较低水平是当前企业退出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数据企业、GIS软件企业是当前测绘地信行业内企业的主要类型, 软件服务和硬件制造企业是行业以外的智慧城市建设企业的主要类型。要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支撑, 必须科学整体升级测绘地信企业, 这不仅能够实现对测绘地信企业的考验与挑战, 还能够为行业外企业提供机遇。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求为提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成效贡献绵力。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 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加强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胡冬雪.“智慧城市”能否化解城市病?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之问题与政策研究 (上) [J].华东科技, 2015, (04) :24-26.

[2]胡冬雪.“智慧城市”需如何规划与设计?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之问题与政策研究 (中) [J].华东科技, 2015, (04) :26-28.

[3]胡冬雪.如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之问题与政策研究 (下) [J].华东科技, 2015, (05) :30-34.

篇4: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智慧城市;管理理念;技术障碍;资金问题

1 概述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发展不断转型的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也在向建设质量型、内涵型的智慧城市的方向转变。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 中小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智慧城市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或个人信息,信息中隐藏的商业价值将引发各种利益冲突,这就需要由立法部门进行调节。我国关于智慧城市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具体内容的规定还处于缺失阶段。这就为个人信息的采集、利用、公开或保护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了难度。

2.2 城市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多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仍处于落后阶段,没有对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重要性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在新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方法与传统方法产生矛盾时,对新技术或新方法采取简单的制止措施。管理者受传统理念或旧有工作习惯的影响,往往对新事物采取回避或否定的态度,而不考虑新方法或新技术对提高管理效率的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必须改变思维,更新管理理念。

2.3 缺乏协调机制 国家各级部门及地方部门在中小城市均设立对应的业务机构,各个部门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未能实现共享,这就造成了众多的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以通化市为例,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分割严重,这就导致了部门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城市居民办理业务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办理多种手续,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部门信息系统仅服务于上级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中小型城市信息孤岛的现象不消除,无法建立真正的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大大受阻。

2.4 技术障碍 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而技术标准的缺失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缺失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一方面国家层面未对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动、共享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孤岛现象难以短时间内消除;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缺乏保障,构建大数据库的个人信息面临着被非法侵入、利用的危险,这不仅会危害个人利益,还将危害国家安全。

2.5 资金短缺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资金数目是庞大的,这是中小城市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建设时期产生的负债较为严重;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土地财政收入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加剧了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

3 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 国家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相关数据做出明确的界定,明确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在采集、运用过程中的权利及义务,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统一的标准或规范,为消除信息孤岛提供法律依据;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利用网络或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行为,保护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为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国家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强智慧城市的宣传培训,更新管理理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而产生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构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范围相对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不同,面对即将发生的巨大转变,管理者应首先更新管理理念。为让管理者及广大被管理者了解并认可智慧城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各类媒体及传播方式宣传智慧城市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3.3 促进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努力,城市建设的进程由不同部门中的短板决定,单一的部门发展无法实现整个城市智慧化建设。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做好统一调度,协同发展;成立权威的领导小组,对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或权利的重新划分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防止由于利益冲突而发生部门间相互抵制或故意拖延工作的不良现象。

3.4 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财政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的资金是庞大的,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维持,应改变过去的融资模式,转向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财政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通过私募市场和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增大财政的来源。

3.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协同机制的建设还是资金来源的扩展均需要大批的人才。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主要由人才的多少及其专业性决定,因此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培养专业人才的企业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4 总结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面临着众多问题,城市管理者及其他参与者应用于面对当前的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宣传培训、构建协同机制、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方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01):6-12.

[2]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3(13):72-73.

篇5: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建设智慧XX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XX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部署的重点工程之一。课题调研组邀请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宿迁等市并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及宁波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明确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平台在智慧XX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的进一步提升,是智慧XX的“骨架”。智慧XX应在覆盖全省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下运行。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包括:时空信息数据服务、物联网节点定位服务、云服务系统及其支撑环境。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为:已建有地理空间框架的市、县,向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尚未建成地区集中技术力量,直接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横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建共享,纵向省市县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互通。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成果突出,为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到2014年底,我省已投入5亿多元,通过先试点、后推广模式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已全部启动建设。其中11个市已建设完成,淮安、宿迁计划今年完成;新沂等23个县(市、区)已启动,其他县(市、区)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依靠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已创造经济效益约 15亿元。

(二)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全省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行业应用众多,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3年10月投入试运行,已为140多个省级部门、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市级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徐州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税管理系统建成当年新增税款2亿多元,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系统使个人土地办证由原来的10多天缩短到10分钟;苏州市生态文明“四个百万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长效监管,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南通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准确派遣率、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天地图•XX”服务日益广泛

“天地图•XX”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即通俗的互联网地图,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理信息浏览、兴趣点查询、出行导航定位等位置服务。目前,基于天地图的各类典型应用已超100个,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智能公交、环保数据发布等应用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地图”日平均数据下载服务流量已达到100多GB。

(四)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迅速

2013年,选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显著的徐州市和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云计算试点区的无锡市作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探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面开展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建设力度不够

1.部分市县政府主导乏力

一些市县政府对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财政经费不能保障,难以完成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我省44个县才启动23个,建设完成仅1个。而浙江省63个县已全部启动,现已完成33个。

2.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由于体制以及职能划分等历史原因,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主体众多,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建设和经济信息等部门都有参与。部分城市的智慧应用工程分别建设各自的“地图”平台,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职能监管尚欠到位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监管职责。但我省部分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职能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职责履行难以到位。而浙江全部市县都设置了测绘地理信息局,配齐了管理人员,且大部分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二)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开放程度不高

1.“信息孤岛”现象存在由于缺乏共享机制,一些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不愿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而各个地市、县区整体之间更是互不相连的“孤岛”。

2.标准规范不统一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相互间数据兼容差,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不便,制约了全省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交换和整合。

3.信息获取难度大

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进一步丰富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机制薄弱,诸如传感器、视频采集等终端又分属不同部门建管,使得相关领域的信息数据难以顺利获取。

(三)成果应用率低,可持续性较差

1.宣传推广力度低

不少市县级层面的宣传推广不够,导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应用面窄,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还不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长效运维机制薄弱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是连续性、长久性的。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阶段,很多城市没有从政府层面出台长效机制,部分城市建立了长效机制但运行不到位,导致“建完即完”。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运行软、硬件环境复杂,数据时效性需求高,更新维护难度大。市县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想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运维管理人才很难。目前市县相关人才缺口至少上百人。

4.运行环境不能满足需求

各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运维环境有建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有放在政府信息中心的,还有置于“阿里云”的,模式众多、秩序混乱。现有的场所环境和建立模式已不能满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四、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全力推动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作

(一)完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1.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或规避保密要求,从互联网上下载地理信息数据代替时空信息云平台;

二是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空间框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成时空信息云平台,而不要重建再造,造成浪费;三是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能建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各部门各行业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共同丰富时空信息数据库内容;四是绩效原则,建立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有效应用。

2.强化组织机制建设

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具体分工,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省、市、县三级同建,实现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全覆盖。

3.多渠道投入经费

智慧XX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体量大,经费需求高,后续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建议在列入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经费的同时,通过智慧XX建设资金、全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等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维提供经费保障。

(二)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标准及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XX省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制定信息数据建设、采集和接入的统一标准,牵头协调各类数据获取和共享;指导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签订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议,在协议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

2.制定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关于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建设、交换与共享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据要求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交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

(三)统一监管,促进应用深入长效

1.应用监管协同推进

督促各市县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时空信息云平台使用和运维推广意见。将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列入考核内容,推动各地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各地在审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经费时,须听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2.输血造血培养人才

视情对技术力量薄弱和运维管理能力欠缺的市县进行“输血”,选派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足的人员,到相关市县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指导员,帮助完成相关建设和运维任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市县自行“造血”,采取“长+短”、“技+管”的模式培养运维人才。

3.优化环境保障运维

篇6: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国凉都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摘要:本文以贵州六盘水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引子,通过对我国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探索,并总结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经济问题”,如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及市场调节等;“社会问题”如“拆迁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提出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的思想——“以人为本”,使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经济社会问题;对策研究、城市生态、以人宏观效率、微观管理、规划编制

现代城市管理是政府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对城市各项事务的管理,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管理涉及城市运行及宏观效率,城市微管管理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宗旨,更是城市微观管理的宗旨,昆明的城市管理在全国领先,作为微观管理,在适应现 代化城市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同时又必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给城市规划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涉及的城市规模问题、国企改革和村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工业布局问题、汽车工业发展和多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都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研究新矛盾、新问题。在近几年,六盘水市规划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在宏观上做好城市定位及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研究和多层次规划的编制,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使城市得到了有利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管理中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城市规划有管理许许多多较为典型的案例,下面谈的就是这几个总问题。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东部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跨北纬25º19´44“至26º55´33”、东经104º18´20“至105º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地区,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地区;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市内气候冬暖夏凉,常年气温在3~22.0ºC之间,凉都因些而得名。六盘水市境内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为著称,因些又有江南煤都之称。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集旅游与资源为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城没有专门的规划局,更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研究院,只有一个规划管理委员会及城市建设局,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都由规划管理委员会统一实施,以往,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在城市管理方面,政府强制性规定是老大,服从没有商量,在政府的一

些强制性规划下,社会弱势群体数量在增加。

在六盘水市,“城管”这个词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特别是街上小贩、一提起城管,不是胆战心惊,便是破口大骂,城市管理这项工作在市民心中,好像就是几个带大圆帽,穿着黄制服,整天开着车在大街小巷乱打乱砸乱罚现象,而不是所说的城市正常良性发展的保障,不是管理城市各项事物的活动。的确,在中国的现代城市管理中,类似的现象不仅是六盘水,而是中国各大城市在过去均拥有的现象,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城市中的老汉在房屋被强行拆除后,无家可归,只好在原址用油布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为家,而没过多久,城管人员发现即将其拆除了,最后老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跑到政府大楼里上吊自杀。诸如此类事件,还有许多许多,如同样是拆迁问题中的南京夫妇自杀事件,而近来各位河北以上实例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政府在城市管理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法制意识,抛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城市规划中出现违规操作,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至使资源浪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如六盘水钟山区政府的选址意见问题上,政府第一方案完全放弃原政府所在地,将原政府大楼卖给一地产开发商,而在偏离城市中心区10公里以外建新政府,结果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地利,还是人和,均无法与原政府相比,最终放弃实施了近一半的工程又将政府大楼搬回原址,并将工程改建为别墅花园小区。由此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资源上的浪费是一个贫困县1年全县总收入的10倍。

以上问题只是储多问题中的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全国范围内更多,近来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有河北省定州的围攻未拆迁的村民事件。再有,诸如许多豆腐渣工程问题我已不用再举例。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先行官,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及根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造成的经济、资源、人民利益的损失问题,归根结底,应该是规划方案规范及规划法制化进程中的缺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应该法制化,系统化,全面化。

1、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将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加快行政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徒法无以自行”。再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落实,如一纸空文。行政执法就是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性,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管理好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不能搞运动,也不能打战役。我们现有的各项整治专项行动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多,各项整治行动要互相衔接,不能顾此失彼。

3、一座城市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城市管理就是对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操作正确,系统运行稳定,健康,操作失误,则系统运转缓慢,甚至系统崩溃,同样的道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一个正确合理,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

4、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到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系统中的每一个细节,尽理做到管理的全面化,使整个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二、应该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理念,离开这个理念,放弃这个理念,那么城市管理就会变成为城市管理主体单方面的意愿,无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城市管理者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那么城市管理有可能就会出现众多的诸如执法不严、乱砸乱罚等现象,使用城市管理主体在客体中的形象荡然无存。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标本兼治”。管理好一个城市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刚刚组建,因此要加强管理,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展淡化权利、强化服务意识的宗旨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为指导,培养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执法人员,教育其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化、制度化,将行政执法工作文明化、人性化、艺术化,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三、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生态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前期设计工作,在编制前期,应首先对所要规划的城市进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等因素的考察。在规划过程中,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时代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且将其法制化、人性化、加强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城市规划实现规范化、人性化、人与自然的的谐化、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化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及对策方面,近年来六盘水的改观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城市各种农贸市场、步行街,以及公交车与公交车站的改造和城管执法人员的礼貌执法足以充分说明,这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已渐渐走上正轨,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城管队伍整体素质也在上升,城市管理进步了。而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并且将城市规划纳入公众参与中来,将城市地方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与城市改造与城市扩建,及城市配套基础设计的完善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人们的戏言“不愧产江南煤都,衣服全是黑的”。使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资源型城市。

综上所述,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工作要始终围绕“执法为民,服务经济”这个宗旨,依法行政,管理好城市。通过行政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确实将人文的,自然的,历史的,现代的,经济的,生态的相结合,使之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使用之更好的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伊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8-1

篇7: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己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未来社会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应变”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把握市场形势,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为此,企业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依靠有效的信息技术开拓市场,提高竞争能力,以便在社会上立足。在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物质为主的经济结构的重心:而在信息社会时代,经济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信息。在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断装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得到极大提高。目前,信息化已成为度量经济运动质量与效率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各国、各地区都把信息化看作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化能力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团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耗费一部分资源来实现信息化,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所以不管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或者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或者互联网、内部网,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必然之路,未来的企业都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方面有劣势也有优势。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尚不完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物流系统、支付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间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尚待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企业资信度差,相互间资金拖欠严重,加之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使得企业开展网上交易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也还有待完善。这主要体现在:(1)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3)缺乏信息服务的良好宏观环境。造成现今信息化状态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整体对信息化认识不够全面,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领导层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强度还不够,导致对信息化的投入力量和技术力量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够重视,遇到技术上的难关轻易放弃。目前,我国已经重视并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的问题,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相比,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程度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总体上落后大约有10年左右的,虽然少数企业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归纳起来说,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主要包括思想意识的差距,投入力度的差距和实施效果的差距.另外企业的IT人才短缺及不稳定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现存主要问题和差距如下:

篇8: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是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城市运行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泛在、便捷、高效的城市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支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主要由理念层、活动层、物理层3个层次,以及战略体系、社会活动体系、经济活动体系、支撑体系和空间体系5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决策意志,该意志表达为智慧城市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具体展现为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理念层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凝练、升华, 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谋划,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为了保障智慧城市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对一些相应的保障措施进行部署, 这些都体现在智慧城市的战略体系中。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 “虚拟”方式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覆盖广泛、 灵活多样的社会网络,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1,2]。活动层即是对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进行的各种类型活动的统称,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这里概括为智慧城市的社会活动体系和经济活动体系。社会活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管理体系、社会自治体系、政府和社会相联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体系、提供相应制度支持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社会活动体系中,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构建政府和社会之间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方面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为市民提供充裕、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协助政府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社区居民表达个人的意见和需求,积极开展社区自治活动。 经济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升级体系、低碳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支持经济高效、低碳、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在经济活动体系中,信息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大量新兴产业并促进城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 传递、整理、分析,帮助人们了解经济活动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泄状况,并通过人们行为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各类社会网络的建立对激发社会学习、促进知识创造及转化、推进城市的创新创业、 吸引集聚创新人才与投资资金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以企业、政府、市场、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物理层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及城市发展需要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所形成的物质形态, 为智慧城市中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支持,主要包括支撑体系和空间体系。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及其广泛应用所形成的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建设所依托的市政设施、智能化的公共服务部门以及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囊支持和中介服务的服务机构; 空间体系主要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形式、 运行模式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在支撑体系和空间体系中,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构建连接城市中所有的人和物的信息网络,实现城市中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广泛互连。信息网络的建设一方面依托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与城市传统基础设施 ( 水、 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机场等交通设施) 的规划建设相互协调、配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中信息流、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的顺畅流通。智慧城市依托信息技术对城市运行系统进行整合、提升,结合城市信息网络和物理空间构建高效、 高速、便捷的城市网络系统,这一过程包括了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在智慧城市的空间体系中, 首先,集中、紧凑的空间结构形态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推进环境保护、增进居民健康、促进文化交流和维护社会治安,这也是智慧城市倡导的空间结构模式。其次,城市的空间结构由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物群落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4种基本结构形式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完整的城市系统整体[3]。智慧城市的空间结构应该是完整具备以上4种基本结构类型,在地理空间上有合理的布局安排且各结构类型之间能够实现良好协调和配合。再次,城市系统的运行结构是由 “元— 链—网”耦合而成的立体化、网络化的运行模式[3]。 智慧城市的运行结构是通过合理布局的信息基础设施及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便捷、快速、高效、 泛在的城市运行网络,打造智能化的流动空间。最后,社会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城市运行系统的基本功能[3]。智慧城市通过构建高速高效、性能稳定、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和人们之间能够实现广泛、有效连接的社会网络,以促进以上4项基本功能的顺利实现。

2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战略体系

广州市将智慧广州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相关部门拟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基本方案,阐述了智慧广州建设的愿景、目标、任务, 部署了相关保障措施。广州市以建设 “低碳广州、 智慧广州、幸福广州”为战略愿景,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科信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小组,拟定并通过了 《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意见》 ( 以下简称 《意见》) 。 《意见》以 “使市民享受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使企业获得低成本、 便捷实惠的发展环境,使政府取得效能显著的管理成效”为愿景,以 “至2015年,初步建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 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城市运行体系”为发展目标,围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智慧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市民信息技术应用”5个方面制定了智慧广州的建设任务,也在组织制度、统筹规划、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培训宣传等方面对智慧广州建设的保障措施进行了部署。

但在战略体系方面,存在着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的建立及政策文件出台滞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力度不足的问题。广州于2013年5月成立了从事智慧城市研究的机构———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支撑机构力量薄弱的问题。广州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出台较晚,在2012年9月出台了 《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意见》,而北京、上海、宁波等主要城市在2011年就已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广州市现已出台的政策文件也没有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和涉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造成了重复建设以及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分割的问题。 同时,目前也没有建立智慧城市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也尚未设立专项资金来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不利于项目建设的推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电子政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不利于相关体制机制的转变和智慧城市的建设。

2.2社会活动体系

广州智慧城市社会活动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 1) 电子政府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社会效益突出。 广州市电子政务应用涉及到政务公开、公共服务、 网上办公、业务管理等多个领域。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实现了1 483项政府服务网上办理,累计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4 162万次,节省时间1. 2亿小时,节约社会成本1. 6亿元。广州市推出的实名制的市民网页成为市民在政府信息中查找所需资讯和享受在线服务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有236万市民开通了市民网页,市民可以享受8大类民生信息的订阅服务、15个政府部门的39种事项办理进度和结果查询服务,通过 “百姓热线”可以向40多个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咨询和建议,并可以通过短信、 邮箱等第一时间接收处理结果。 ( 2) 市民的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数字化民生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市民的电话、电脑、智能卡、市民邮箱的普及程度较高,网购渗透率也在全国位居前列。截止到2012年,全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达230. 7% , 居民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为125台,家庭上网率为88. 2% ,互联网普及率为80% ,智能交通卡 “羊城通”发行量突破2 500万张,社保 ( 市民) 卡申领人数超过247万人,市民邮箱和数字证书使用量分别超过314. 8万个和15万个,市民网上购物渗透率超过40% ,网上购物消费额为150亿元,这些指标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居于前列,数字化民生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保、人事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社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联通市、 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在市区之间实现了千兆互连,80% 的街道和1 182个社区接入了网络,社区联网覆盖面约为50% 。社区是提供智慧型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广州市发展了由街道、社区的热心群众和单位自愿组成或举办的各类社区组织300余家,并积极发展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的街道社区服务体系,在全市132个街道中,已建成街道政务服务中心125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44个、综治信访维稳中心130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132个、卫生服务中心136个[4]。 ( 4) 社会管理领域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为了促进 “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 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新机制的形成,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其他社会管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 《关于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 《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 ( 试行) 》、 《广州市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流程规范 ( 试行) 》 等工作规范和标准,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社会活动体系,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建设层面的问题限制了智慧型公共服务的应用水平。在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 目前尚未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且广州市50% 的政府部门内设信息化机构中70% 设有独立的信息化执行机构,但由于各部门从本身需求出发进行部门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所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有限,造成了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协调和共享难度较大,难以实现智慧型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 而且目前尚有多个市级的应用系统尚未接入社区信息平台,导致一方面企业居民和企业要跑多个部门办事,另一方面社区干部要重复录入数据,增加了基层工作量,也不利于服务跟踪。在社区建设层面,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统揽了大部分社区服务管理事项,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辖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队伍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2.3经济活动体系

广州智慧城市经济活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为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广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型企业队伍日益壮大。 截止到2013年6月,广州市认定的第一批10家市创新型企业共申请国内专利1 34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93项,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24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也不断提升,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数字家庭、 数控装备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010年、2011年广州市分别有27家与24家企业被授予广东省科技服务百强企业,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数量占全省总量的58% ,逐步形成了企业、政府、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相互合作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2) 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显著。2012年1月 ~ 11月,广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 744. 23亿元,同比增长16. 2% ; 全市软件业务收入1 250亿元,同比增长35. 81,占全国软件收入的6% 。目前,广州有5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7家企业进入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3家企业名列全国软件百强,41家企业入选省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100强培育计划,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引擎。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单位能耗水平在工业行业中普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 整使广州 单位GDP能耗累计 下降20. 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 ,单位GDP电耗累计下降20% 左右。( 3) 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全市已有75. 2% 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络,90% 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60% 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 ( ERP) 、供应链管理等综合信息系统,并且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市超过72% 的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73. 4% 改善了销售收入,62. 6% 降低了采购成本,涌现了环球市场、唯品会、中经汇通、梦芭莎、久邦数码、优视动景等一批新型电子商务企业。 ( 4) 智慧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为了促进经济的创新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 ( 2007) 、 《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 2010) 、 《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2011—2015) 等一系列文件,颁布实施了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科技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经济活动体系,存在着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科技创新是智慧城市成果产出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广州市科技投入水平相对较低。2012年,广州全社会R&D投入为262. 87亿元,远低于北京 ( 1 031. 1亿元) 、上海 ( 635亿元) 、天津 ( 347. 9亿元) 、深圳 ( 493. 4亿元) 等国内重点城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 94% ,也低于北京 ( 5. 79% ) 、上海 ( 3. 16% ) 、天津 ( 2. 7% ) 、深圳 ( 3. 81% ) 等几个城市[5]。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智慧广州建设的支撑,但目前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国内重点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不高、自主创新活动较少、研发人员数量偏低等问题。同时,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大而不强,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数量和质量、 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企业所占数目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广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产业附加值和利润低、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未能成为产业的主流、新兴智能终端行业增长较慢等问题[6]。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对智慧城市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的力度不够。

2.4支撑体系

广州智慧城市支撑体系日益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积极开展和部署智慧城市新技术研发,取得了一定成效。科技攻关获得了国家、 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科技厅、工信部、 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拨款31 315万元、700万元、1 960万元用于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交通、RFID芯片等多个项目攻关。广州超级计算机中心建设获国家863计划高效能计算机重大项目立项,超级计算先导系统已于2012年5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运行速度达340万亿次/秒,计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6]。广州市在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数字家庭、集成电路、应用电子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如京信通讯、乐金显示 ( 广州) 、国光电器等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 ( 2)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整合、共享初具规模。光纤到户进程加快,至2012年底,新增光纤到户覆盖面220万户,累计达270万户。无线城市覆盖广泛,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 3G) 网络已实现 城区全覆 盖,累计建成 无线局域 网 ( WLAN) 热点14549个,完善42个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建成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站1 768个,规模居全国前列。在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方面,广州市城管委初步构建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管理公共部件数据库,市规划局建设了全市规划审批信息数据库,市国土房管局建设了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权属数据库。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初步建成了以行业基础数据、 分类数据、对外服务特制数据等为主体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拥有596个数据主题。( 3) 交通、港口、 空港、电网、水网以及其他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稳步提升。在智能交通方面,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化系统覆盖了城市公交、出租、地铁、公路客运、货运、站场等交通各相关专业领域,目前已实现全市10 000多台公交车、20 000台出租车、近4 000辆危险货物运输车、 2 600多辆散体物料车、38 900多台重点车辆的动态感知。在智能港区方面,广州港务局建设了公众信息网、行政业务网上申报、危险货物作业监督、港航行政综合业务管理、引航调度等公共服务系统, 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智能空港方面,建设了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的 “空港物流子平台” 和 “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信息系统”,并逐步实现了机场服务手段的智能化。在智能电网方面,广州供电局积极打造南方电网科学城综合科技展示基地。 在智能水网方面,各类水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水资源监测系统实现了省一级水功能区百分百覆盖,市一级河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80% 以上。在城市管理智能化监测方面,广州市城管委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开展井盖、 垃圾压缩站、垃圾填埋场等重要设施的智能监管试点。在生态环境感知监测方面,通过广泛部署监控点实施对污染源、机动车排气、餐饮业油烟排放、放射源辐射的电子监测和实时监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支撑体系,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机构力量较弱的问题。 虽然广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相对较早,但现在依然面临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低、光纤到户工程推进相对滞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推进难度大的问题。目前广州市宽带网上平均速率为3. 4Mbps, 低于韩国的13. 7Mbps和美国的5. 1Mbps,光纤到户覆盖用户为270万户,低于上海的430万户和北京的360万户。由于小区楼盘物业公司开发商对运营商光纤进驻的阻挠,以及运营商通信管道集约化规划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难度较大,选址难、建设难、维护难等问题突出,制约了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在基础设施智能化方面,广州的智能交通、智慧港区、智能空港、智能电网、智慧安全供气等在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信息平台搭建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依然难以达到智慧广州建设的要求。在智力服务机构方面,广州智慧城市专业研究机构成立时间较晚,而其他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又较为分散且与智慧城市建设部门的合作较少,无法对智慧广州建设提供充分的指导。

2.5空间体系

广州智慧城市的空间体系逐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城市空间拓展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 “服务业—工业—农业”由内向外的圈层布局。快速城市化使广州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1 236. 15km2扩张至2010年的2 167. 88km2,为广州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州的商业、金融、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天河区、 越秀区、荔湾区等 区,特别是以 天河商务 中心 ( CBD) 和越秀商业中心为主,工业产业主要分布在萝岗区、黄浦区、番禺区、白云区、花都区等中心城区的外围各区,产业布局呈现出工业向外拓展、 服务业向中心集聚的趋势,形成了 “服务业—工业 —农业”由内向外的圈层布局[7]。 ( 2) 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流动空间枢纽地位逐渐凸显。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等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新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南沙港区二、 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广州南站建成投入使用,海陆空枢纽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高快速路系统为骨干,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交通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对内缓解了主城区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地区道路通行条件,对外辐射珠三角各大中城市,广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7]。

在空间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失衡影响了智慧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广州长期以来形成的 “外溢—回波”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从空间上来看,广州的工业向外拓展、服务业向中心集聚,第三产业没有跟随城市居住空间向外拓展,留在了天河区、越秀区等市中心地方, 导致了就业岗位的集中布局,形成了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异,出现了严重的 “职住不平衡”问题,城市交通压力较大。同时,由于中心城区的外围各区是由产业带动的空间拓展,尚处于建设时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复合区,导致了大量外围地区的居住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回到市中心才能满足, 使得市中心承担了城市的多重功能,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智慧广州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慧型公共服务的全面有效供给,也不利于打造智慧广州高效、快捷的流动空间。

3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智慧城市的研究与规划,促进智慧广州建设的统筹推进

依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工信部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广州社科院以及国内外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建立高层次的智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对智慧广州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横纵结合的顶层设计,对智慧广州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科技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化、城市空间布局等进行整体性规划,为智慧广州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在智慧广州建设过程中,探索设立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首席信息官 ( CIO) ,以加强信息资源的协调和整合。积极部署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包括设立用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强智慧城市法制建设、建立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智慧城市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多层次人才、 建立智慧城市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等。

3.2建设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府,推进智慧民生服务的广泛应用

构建 “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政民互动”为特征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首先,建立面向市民和企业的个性化的政府服务网页,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所有街道和社区与市、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和一站式办理, 保证所有市民和企业都能无缝接入政府部门的网上办事系统。其次,建设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电子公文交换和数字档案交换,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的, 加快理顺政府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的工作机制,梳理和优化办事流程,推行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审批、 并联审批。最后,拓展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完善网上百姓热线系统,建设政府网络问政平台,积极推动政民网上互动。

继续加强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现代社区建设,推进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加强社区的自治建设,以法规形式界定社区自治的服务管理事项,为居民自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所有社区居民都能接入互联网,必要时对居民进行互联网使用技能培训,实现所有企业、居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都能网上办理。

着力发展智慧民生服务。积极发展智慧人文教育,构建教育云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广州智慧大学城和数字教育城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工程,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全市统一的集约式挂号系统、诊疗费用支付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全面建设智慧社保工程, 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与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利用。大力实施智慧人才工程,加快广州人才信息港建设,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人才信息资源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

3.3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广州特色的智慧产业发展之路

在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多个方面做好支持和保障工作,推进广州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政策方面,建立和完善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 《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和 《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在资金方面,建立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将创业投资、 科技保险、贷款担保等金融创新产品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在平台构建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突破性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建立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人才方面, 完善创新人才供给体系,引进和培育创新领军人才, 资助和培育一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积极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广州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第一,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 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名牌智能终端产品。第二,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经营平台的建设,出台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和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发展。结合航运、空运、铁路、公路等设施建设,建设融合信息发布、监控追踪、诚信认证、金融担保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金融智能卡,促进网络金融和手机金融等新型服务的广泛应用。

3.4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智能化改造,打造高效、快捷、连通全球的智能化流动空间

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巩固和强化白云机场作为全国3大枢纽机场、泛珠三角地区枢纽机场的地位, 拓展国际航线和货运航线,提高国际航班中转率。 着力推动南沙港区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推进黄埔港区、新沙港区技改扩能和内港港区功能调整, 完善南沙港区对外交通衔接,加强港口与周边地区的陆路联系。完善广州综合交通换乘体系,建立广州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实现空运、航运、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第一, 全面加快智能港口工程建设。一方面推进空港在自动感知、智能处理、调度智慧、物流审批、货物跟踪、电子票应用方面的智能化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海港在港区管理、物流通关、集装箱物流、物流监控、调度管理、数据资源交换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设。第二,全面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感知设施,充分利用物联网、交通仿真等智能技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进交通信息、交通管理的网上发布和网上办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继续推进交通票务的电子化,实现 “羊城通”与其它类型的电子交通收费系统的联通和融合应用。

积极构建枢纽型国际信息港。首先,继续推进宽带网络建设,保证城市企业和居民都能方便地接入高速网络。其次,建设融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城市生态环境感知信息、城市基础设施感知信息、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广州信息资源库。最后, 加快推进中国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等一批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加快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和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建设,推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服务应用。

3.5推进高水平城市功能组团开发,构建紧凑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积极调整城市空间战略,实现从原有的拓展向拓展、优化、提升转变,依据 “市域———次级分区 ———发展组团”的空间层次,促进基于网络的协作分工功能体系,构建多极化、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上一篇:人事个人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客户抱怨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