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现状与发展

2022-09-09

第一篇:智慧城市现状与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IBM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内一些媒体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便很快在我国一些地方盛行起来,并迅速地成为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几乎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所规划的所谓智慧城市已经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高达1.1万亿之巨。

从短短三年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只会更多。因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不叫智慧城市,信息化工作就没有合适的口号;不叫智慧城市,就显得自己很愚蠢,就是“笨蛋城市”。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导致近年来智慧城市一边倒地主导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在国家层面并沒有得到多少认可,既没有有关智慧中国的规划,智慧城市也没有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任何重大文件当中。于是,这就出现了当前这样一种智慧城市“下热上冷”的奇怪局面。这种奇怪局面迫使我们有必要深入审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可能隐藏或掩盖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5大问题

1、概念不清、外延不明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2、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4、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近来,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对这个问题一直熟视无睹的中国信息化建设领域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2008年美国布什政府实施、2010年奥巴马政府部分解密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一种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退出市场)中产生的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5、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加剧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

尽管国家层面并没有制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而让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断规范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6个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2、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

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第二篇: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

崔玉川 (太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 傅涛(建设部科学技术司)

1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998×104 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4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7%。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年新增2 974×104 m3,完成计划的118.8%,比"七五"时期增加77%。

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系统内已有水厂2 032个(全社会为4 000个),综合供水能力为10 617×104 m3/d(全社会供水能力为19 994.46×104 m3/d),供水普及率达到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02 L/d。若以1 元/m3计算,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4000×104 m3/d,到200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97%(2010年的目标为98%),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 L/d(2010年的目标为240 L/d)。2000年要重点解决108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4×108 m3/d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2亿。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507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183个,占36.09%,投资达723.16亿元,占总投资的24.3%。

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2.1 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缺水有4种类型,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12 m3,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的5.6%,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 392 m3/a,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0 800 m3/a的22%,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110位,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名单。

据统计,1996年在全国的666个城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08个;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报导,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的经济损失达2 300 亿元。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城市社会中的一种隐忧。

2.2 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0%。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 000×104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3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

总之,目前我国80%的水域、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因此,除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工农业产值之外,对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2.3 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项,欧盟制定的为66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3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5 NTU,发达国家是1 NTU。

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10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5年就要修订一次。

关于我国饮水的合格率情况,根据有关研究部门的调查资料:1986年符合饮水标准的占10%,尚可的占20%,不合格的占70%;1992年符合、尚可的共占50%,不合格的占50%。另据统计,全国有76%的自来水厂水质存在指标不合格现象。

2.4 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严重不足的状态。

3 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新上的城市给水工程,起步一般都很高。过去衡量大水厂的标准是以10×104 m3/d为界,现在尤其是城市地面水厂的建设规模,大量为(10~30)×104 m3/d,不少城市已开始建设(50~100)×104 m3/d的水厂。

3. 2 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由于城市近区水源的水量或水质已不能满足供水的需求,只有跨地区跨流域寻找水源,造成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3.3 水厂净化工艺越来越复杂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了水厂净化工艺将越来越复杂,处理流程越来越长。

3.4 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近些年所上的给水工程规模大、水源远、要求高,因此工程量大,所需投资多,而国家财力不足。所以,近些年来北京、天津、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城市有近百项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分别采用长期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成功地引进国外资金,新建扩建给水工程。

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129项,规模2 811×104 m3/d,总投资287.7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16.57亿美元。1990年-1996年,仅19家自来水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1.84亿美元。

3.5 特殊水处理技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例如,高浊度水、低温低浊水、湖泊水库水、微污染源水、以及除铁、除氟等的处理工艺技术,都已积累了较多的宝贵经验。

3.6 给水增压技术设施越来越新

随着城市内高层建筑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例如气压给水装置、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等正在逐步替代高位水箱或水塔。

3.7 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趋普及

近年来,供水行业特别在新建水厂中已大量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各种新型专用器材与设备等。水厂运行的调度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已在大中型水厂广泛采用,小型水厂也已逐步推广。同时,还开展了管网和生产管理上优化调度的研究。

3.8 分质供水与广域供水系统越来越多。

例如,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水源受到较多污染的城市,已开始兴建区域性双给水(饮用与使用)系统的试点工程。湖南省岳阳市已被建设部列为推行分质供水(生活、生产杂用)的试点城市。广域供水系统即一个水源工程供应几个城市使用。

3.9 避咸蓄淡的河口水库逐渐增多

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供城市使用,如杭州的珊湖沙水库等。

3.10 集成化水处理装置越来越多

这种水处理装置一般分两种类别:第一类是常规净化工艺的集成化,适用于对一般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出水可作生活饮用水使用;第二类是深度处理(或精加工处理)工艺的集成化,用于优质饮水的生产和对质量不好的自来水进行再加工处理。

4 给水处理的热点技术 4.1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微污染水源水,主要含有微量有机物、农药、氨氮等有害污染物,用常规的净化工艺很难去除掉。尤其是微量有机物的去除,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2 制造纯水的膜滤技术

膜滤法是新兴高效分离技术,系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作介质,以附加能量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过滤分离的处理方法 。

一般说,对于浊度和细菌可用微孔精滤膜去除,例如大同市水司曾用中孔纤维膜微滤设备对水库微污染水进行了试验,出水浊度0.1 NTU,细菌总数趋于0等;对于病毒、天然有机物,可用超滤膜去除;纳滤膜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消毒副产物、农药、表面活性剂等;反渗透膜可去除更小的无机离子与有机物等。

4.3 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

近些年来,水库及天然湖泊水被大量用作城市的供水水源,这些水源由于富营养化而在夏季大量滋生藻类等。因此,除藻已成为我国水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饮用水的消毒技术

现在,国内外的多数水厂仍用氯作饮用水的消毒剂。70年代开始发现氯消毒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卤代甲烷类化合物。根据三卤形成的规律,去除它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原水中先加氨,提高pH值,然后再氯化。

② 对原水进行生物预处理,去除原水中能形成的三卤甲烷的前体物。

③ 用活性炭吸附去除三卤甲烷。

④ 改变氯的加注点位置。即尽量不采用滤前预氯处理,采用滤后水加氯消毒,让前道工序先去除一部分三卤甲烷前体物后再加氯,可以大大降低出厂水中三卤甲烷的含量。资料介绍,这样加氯后三卤甲烷含量可减少75%~90%。

⑤ 更换消毒剂。为降低氯仿含量,可采用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等作消毒剂,或采用紫外线、超声波等物理消毒方法代替单纯的氯化消毒,不仅可克服产生三卤甲烷的问题,同时还有广谱杀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松.中国水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给水排水,1995;11(2):19~24 2 宋序彤.关于我国城市给排水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探讨.中国给水排水,1995;11(2):25~29

3 钟淳昌等.中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趋势.给水排水,1994;20(6):41 4 汪光焘等.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 林家宁.中国水协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十年工作回顾.城镇供水,1995;(6):5 6 廖振良等.对上海浦东新区分质供水的探讨.给水排水,1996;22(7):18

作者通讯处:030024 太原工业大学环工系 (收稿日期 1998-07-02)

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第2期

第三篇: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与发展

前 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专门划定一个或多个区域,在其内部实行比其它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投入,并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 发展 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

3 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 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

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最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

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全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中港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④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 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 陆桥经济

2 <昆山开发区打造理想的投资和人居环境> 开发区资讯

3 赵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商场现代化2006-5

4 <中国十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 中国经济网-开发区

5 楚天骄,杜德斌<中国投资环境的竞争力评价>

6 刘震涛,李保明<昆山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建议>

第四篇:中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工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使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也随之带来不同程序的环境污染。污水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这个污染源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治理水污染环境的课题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

由于各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很快,特别是发展开放的20多年乡镇企业的诞生使我国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有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社会、环境效益,若长此下去将带来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后患。

为此当今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而要深化到全民族每位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不仅要达到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成长历程

温故而知新。重温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成长历程。 五六十年代:刚刚起步 技术和管理水平较落后

解放初期由于工农业生产刚刚起步,当时的污水污染程度很低,且提倡利用污水进行农业灌溉,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将污水灌溉利用作为经验进行推广,如著名的沈抚灌渠等,所以全国仅有几个城市建设了近十座污水处理厂(还包括1921~1926年间外国人兴建3座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工艺有的还是一级处理,处理的规模也很小,每天只有几千立方米,最大的也只有每天5万立方米左右,致使污水处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处于较落后的状态。

我国解决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据调查,这个时期在全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稳定塘有38座,日处理城市污水约173万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纸、印染等多种工业废水。此阶段开始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为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七八十年代: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带动新建污水处理厂几十座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万分也随之而变化,污染程度由低向高逐渐演变,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污水的污染,使人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沉痛教训(如,日本国骨疼病、水俣病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国家级环保组织(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大学也陆续设置环境工程系或环境工程专业,国务院环保办投资在天津兴建污水处理试验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试验厂),70年代末开始兴建,处理规模:一级处理0.1立方米/s,二级处理0.025立方米/s,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试验厂也先后运行。国家和地方都为筹备建设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做前期工作,此刻天津市政府与建设部及有关部委率先决定建设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并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26万立方米/d。

我国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于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产运行,处理规模为26万立方米/d。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后多年来达到设计出水水质标准,使黑臭的污水变为清流,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空白。在此成功经验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几十座。

“九五”期间:正式启动“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有22个,投资59.58亿元,日处理规模371.7万立方米;在建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61.83亿元,日处理规模832.0万立方米。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建立,使我国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污泥处理的新技术、再生水回用的新技术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在活性污泥工艺应用的同时,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沟法、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等也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得到应用。由过去只具有去除有机物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发展行业的市场。如格栅机、潜水泵、除砂装置、刮泥机、曝气器、鼓风机、污泥泵、脱水机、沼气发电机、沼气锅炉、污泥消化搅拌系统等大型设备。

由于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很大,我国的建设资金有限,无法适应水污染治理的需要。为此引进国外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成为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也加快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一批大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如:我国20世纪最大的污水处理规模为60万立方米/d;天津东郊污水处理厂、成都三瓦窑污水处理厂、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郑州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均为40万立方米/d。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27座,其中二级处理厂282座,二级处理率约为15%。2000年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总投资约为150亿元。但目前绝大多数小城镇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

七大硬伤制约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

污水处理专家朱雁伯分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目前存在七大问题,制约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一、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的短缺

我国虽然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00多座,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表现在某一个城市本身的处理率不高,也就是污水处理的量不够,还表现在大城市已开始着手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规划和建设计划工作。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在西北部中小城市还没有将污水处理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议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门建设资金,有的地区的水污染日趋严重,若等待有资金投入时再兴建污水处理厂,就会使环境趋于恶化,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人民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所以促使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不能到位

全国目前已经建成投产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计100多座,能够满负荷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不到1/3 没有满负荷运行的原因:大多数均是由于运行经费不能到位而造成的,有的省市没有收取污水处理费,有的是只收工厂、企业的,不收居民的,有的是工厂、企业、居民的都收了,但收费标准定得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所需的最低费用,使一些污水处理厂出现了能得到多少经费就处理多少吨污水的实际问题。这样长此下去既发挥不了建设污水处理厂应有的效益,也会使仪表、设备受损,同时也无法发挥污水处理厂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

三、进口设备的维修及设备配件的开发

由于大批的进口设备进入污水处理行业,经过几年的运转后,设备陆续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损坏,特别是索赔期后的维修和正常的大修。这就需要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来进行,叵请国外的专家来维修,维修成本将会大幅度增高实在难以接受,或使进口设备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必须培养对进口设备维修保养的国内专业人员,使其掌握维修技能达到进口设备的维修标准。有了维修的专业人才还得有充足的备品配件,特别是一些将要淘汰的设备被引进中国,备品配件国外也不会再生产了,就需要国内自行测绘、加工制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进口设备发挥出它的作用,否则设备的损坏,配件的缺乏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四、污水处理工艺选择跟风,不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热门工艺是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出现的单纯追求工艺新,追求时髦工艺,不考虑本地区的进水水质、处理水量以及出水用途的问题,在我国已建成的一些污水处理厂中,本来进水水质都比较低,还要选择AB法,结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设施设备的闲置。有的地区经处理的再生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还过分强调除磷脱氮,采取A/A/O法,增大了建设投资也提高了日常运转成本,还有一些个别地区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看当时风刮什么工艺就采取什么工艺。

五、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巨大的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地区还将处理后的再生水与未经处理的污水混在一起同流合污,有的地区没有将再生水回用却排入大海造淡水资源的浪费。目前世界的淡水资源极为匮乏,中国淡水资源的占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21位,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2000立方米。

六、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

污水经过各种不同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但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奖惩的污泥却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置,还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有些地区污泥不经过无害化处理,将污泥堆放在场外,任意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区将污泥进行干燥用作农肥,重金属含量是否达标考虑的很少,对农作物有多大的危害分析不足。国家环保部门禁止将污泥作为菜田、稻田的肥料,作为旱田的农肥需要对污泥的成份进行分析,重金属及有毒家物质不超标方能使用。污泥作为绿地用肥要有园林部门认可,有监测部门跟踪分析方能使用,总之污泥若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是给环境带来再次污染的隐患。

七、污水处理厂没有除臭装置

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池,格栅间,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处理系统的储泥池,脱水机房(除离心机外)都会产生严重的臭气,既影响操作运行人员的身体健康,也给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一些建设较早,周围过去是农田、水池、远离市区的污水处理厂,目前成为市区,污水处理厂周围盖起了民宅,形成了居民区,污水厂的周边百姓深受其害,应该多渠道解决除臭装置,因为污水处理厂本身就是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企业。(文/水戈)

第五篇: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现状与发展规律

价值中国推荐 2009-03-26 17:17:40 《创意世界》

本文由《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提供

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受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重视,各地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集聚区数量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入驻企业和人才吸引情况也有差异。而各个城市因发展创意产业的重点与优势不同,因而创意产业集聚区会有不同的侧重。从集聚效果看,有些城市集聚效果明显而一些城市效果不明显。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规律看,基本上都包括企业自发形成模式和政府规划模式,也不乏政府政策引导形成的集聚,还有些集聚区是专业院校,即在拥有丰富创意资源的专业院校(多为艺术类院校)周围聚集。

一、集聚规模

从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聚的规模看,可以讲这些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已经形成了较多的成熟规范的集聚区,集聚效果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和上海等;第二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集聚区,但是集聚效果不明显或有待观察,例如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第三类,有一些城市由于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故集聚区建设有待进行,集聚效果有待观察。

第一类,集聚区发展得比较规范成熟的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

北京市截止2008年底,经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认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为21个,还有众多正在建设的集聚区,预计到2010年,将建成30个市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而国内较早发展创意产业的上海市,自2005年4月以来历经四次授牌,至2006年11月,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总数已达75家,其中,前3批创意产业聚集区总投资约30亿元,总产值近200亿元,从业人数2.7万人,入驻企业3500多家,人均产出率达到60万元/人。

第二类,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已经建立了一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但集聚效果不十分明显,集聚区的形成与认定程序尚需要规范。

例如,深圳市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大约有30多家,大部分尚处于酝酿和起步阶段,从整体来看,深圳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还缺乏远及整体规划,系统全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不健全,集聚区建设与发展尚需规范化。

第三类,天津、武汉等城市由于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故集聚区建设有待进行,集聚效果有待观察。

例如天津市,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天津尚未有由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正式认定、挂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凌奥创意产业园等几个创意产业集聚区,除个别集聚区以动漫、软件等为集聚主题,但是从整体上看,几个集聚区的特色不鲜明,多为不同行业的综合发展。其集聚区的发展需要首先界定清楚概念,并明确认定原则,合理引导集聚区的发展。

二、集聚政策

从集聚区的支持政策上看,北京市出台了明确的集聚区政策法规,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原则、条件与程序,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北京市还有针对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即分三年投入5亿元用于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庆市也在2007年出台了《重庆市创意产业基地(园区)

认定暂行办法》,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定义、认定标准与认定程序上作了明确的说明,并发布了《创意产业基地(园区)配套政策》,在集聚区享受的财政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而其他城市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三、集聚区形成模式

从各个城市的集聚区的形成过程看,都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扶持,即使是自发形成的集聚区,最终也离不开政府的事后认定与引导,并且需要政府支持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指导有关系。可以预见,“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企业运作,集聚发展”将成为大部分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例如,北京市典型的自发形成的集聚区——798艺术区,是由原北京国营798工厂厂房改建而成。“798”艺术区的发展与七星集团的利益及政府的原有规划产生冲突,面临着被拆除改造的危险。北京市政府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和整体统筹运作,最终同意将“798艺术区”列为北京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因此,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发挥服务职能。另外,集聚区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特色化”,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引导集聚区的规范化、合理化发展。

从国内主要城市集聚区的形成过程看,这些集聚区的形成模式主要有自发集聚、政府主导,以及企业自身改造等模式。

1.自发集聚

自发形成的集聚区最初是由于某些有利条件如地租低廉、有旧厂房作为创作空间等,被某些艺术家选中,进而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和创作机构集聚,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逐步提高,并逐步形成创意产业公

共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都能够自发形成,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多是艺术创意类集聚区。这是由于艺术家的行为特点和艺术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艺术类创意产业集聚区一般是自发形成。艺术家一般倾向于特立独行,并且由于艺术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他们一般会选择建立独立的工作室,但是,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需求与群体发展需要使得在集聚区形成的初期,少数几个艺术家往往能够吸引大批的艺术家聚集,逐步形成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路创意产业园、“田子坊”艺术街、“创意仓库”,深圳大芬油画产业基地,天津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杭州LOFT

49、唐尚433,成都“蓝顶艺术中心”、“国际浓园艺术村”等等。

2.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模式包括政府规划建设、政府政策引导等,这种集聚区一般是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基础,为推动本地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制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或者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创意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是目前国内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式。

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多,如北京市的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上海市的天山软件园、传媒文化园、虹桥软件园等,深圳市的怡景动漫基地、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杭州市的高新区国家动画基地、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南京市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垠坤·西祠数字网络文化产业园等,成都的“数字娱乐软件园”、红星路35号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

四、集聚区建设方式上工业遗产利用受到重视

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式看,各地普遍比较重视利用城市废旧工厂等工业遗址。例如深圳“三旧”改造,上海“三个不变”开发原则,北京“工业遗产”开发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基本都是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留下的空旷厂房或者设施等,利用原厂房或对原厂房重新设计改造而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798艺术区”,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天津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青岛创意100产业园,杭州LOFT

49、唐尚433,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垠坤·幕府智慧产业园等等。

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需求与群体发展需要使得在集聚区形成的初期,少数几个艺术家往往能够吸引大批的艺术家聚集,逐步形成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这种利用“工业遗产”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方式是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使创意产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城区遗留的厂房,大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同时具有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各异、工业文明气息浓郁的特点,并且留有进行综合改造和优化利用的空间,因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提供了的有利条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区又是在实践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成为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一支力量,无形中实践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搬迁或停产,随之遗留下来的工业厂房、设施多数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对这些工业资源进行适宜性改造和再利用,有利于盘活和挖掘工业遗产的新价值,并减少因建筑拆除造成的浪费,节省重新建设的投资,符合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实践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上一篇: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下一篇: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