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刘长卿

2024-04-23

中唐诗人刘长卿(共7篇)

篇1:中唐诗人刘长卿

中唐诗人刘长卿

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他在上元、宝应年间多次被评为年度最佳诗人。他当时的名声可以从韩愈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口中得到印证。皇甫湜批评当时文人浮夸,“诗无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而犯上,两度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盖思锐才窄也。”意思是刘长卿有政治才能,但喜欢和上司对着干。两次遭贬都是性格使然。他的诗虽然不算新奇,但擅长炼句。可是十首以上,就会有诗意重复的地方,最后一句更经常如此。这是因为他思路新颖但是才能有限。

这段话被认为是对刘长卿的定评,比较公允。刘长卿确实有重复自己的习惯。请看《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青山万里一孤舟”和送李白那首的最后一句“万里青山送逐臣”用词和意境确实有重复之嫌。他的名句“千峰共夕阳”得到陆游称赞,但他又写过“夕阳千万山”。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同情无家可归的老将。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朝盛,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对自己屡次被贬,他也不是毫无怨言。《长沙过贾谊宅》就是借贾谊的遭遇自伤身世。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和屈原都是古代逐臣的代表。刘长卿在诗中多次提到贾谊。比如《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高仲武说刘长卿“才窄”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刘长卿擅长描写孤独隐逸之美,其他题材远远不逮。例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景如画。武侠小说经常借用这首诗的意境,《水浒传》中在草料场的林冲就是一个风雪夜归人。

《寻南溪常山道士隐居》描写的隐逸之美令人迷醉。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我有时候很佩服古人这种隐居的热情和勇气。因为就算你隐居在长安郊外的终南山,生活也会意想不到的艰难。那时候山林里虎狼成群,一不小心你就会和老虎狭路相逢,老虎可不会因为你是诗人就放弃一顿美餐。

人类是群居动物,隐居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偶然的寂寞可以忍受,长久的离群索居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成仙,或者疯癫。

刘长卿有些诗虽然写的`是送别朋友,可是同样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孤独,他似乎希望用这种可怕的孤独感恐吓朋友,婉转挽留。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刻意渲染孤独,希望朋友留步。同样的诗还有《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干脆明言自己不希望好朋友离开。江春不肯留行客,但我希望你留下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刘长卿一边歌颂隐逸之美,一边又害怕孤独。

诗人的代表作犹如画家的自画像。刘长卿的自画像应该是《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中流露出一些抱怨。刘长卿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让他不爽的应该是自己在官场被疏远。

刘长卿自诩五言长城,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著名诗僧皎然不以为然,他批评刘长卿、皇甫冉、李嘉祐等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何得推过齐梁作者?”把刘长卿等说得好像名教罪人。这段话是否出自皎然之口尚存疑问,如果真是他说的,动机就很可疑。据说皎然曾经拜韦应物为师,难道他想在五言长城的争夺战中助老师一臂之力?

篇2:中唐诗人刘长卿

见君风尘里,意出风尘外。自有沧洲期,含情十馀载。

深居凤城曲,日预龙华会。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

一身今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

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何独谢客游,当为远公辈。

相和歌辞·长门怨 唐 · 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

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唐 · 刘长卿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

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

北游酬孟云卿见寄 唐 · 刘长卿

忽忽忘前事,事愿能相乖。衣马日羸弊,谁辨行与才。

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行行无定止,懔坎难归来。

慈母忧疾疹,室家念栖莱。幸君夙姻亲,深见中外怀。

俟子惜时节,怅望临高台。

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 唐 · 刘长卿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南望一沾巾。

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长沙馆中与郭夏对雨 唐 · 刘长卿

长沙积雨晦,深巷绝人幽。润上春衣冷,声连暮角愁。

云横全楚地,树暗古湘洲。杳蔼江天外,空堂生百忧。

长沙过贾谊宅 唐 ·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唐 · 刘长卿

长沙千载后,春草独萋萋。流水朝将暮,行人东复西。

碑苔几字灭,山木万株齐。伫立伤今古,相看惜解携。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唐 · 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唐 · 刘长卿

般若公,般若公,负钵何时下祝融。归路却看飞鸟外,

禅房空掩白云中。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唐 · 刘长卿

旧俗欢犹在,怜君恨独深。新年向国泪,今日倚门心。

岁去随湘水,春生近桂林。流莺且莫弄,江畔正行吟。

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 唐 · 刘长卿

间世生贤宰,同心奉至尊。功高开北第,机静灌中园。

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窗闻汉宫漏,家识杜陵源。

献替常焚藁,优闲独对萱。花香逐荀令,草色对王孙。

有地先开阁,何人不扫门。江湖难自退,明主托元元。

送顾长 唐 · 刘长卿

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半是乘槎便,全非行路难。

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严子千年后,何人钓旧滩。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 唐 · 刘长卿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

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篇3:中唐诗人刘商生卒年考辨

对其生年和卒年各种文献典籍无明确记载。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刘商当生于735前后,卒于807—812期间。

关键词:刘商  生卒年  考辨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进士及第,中唐诗人,能文善画。《唐才子传》称其:“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仍工画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造真。”[1]两《唐书》均无传,其生年和卒年各种文献典籍无明确记载。通过现有资料笔者分析认为刘商当生于735前后,卒于807—812期间。

一、刘商生年考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勋成以刘商《胡笳十八拍》为据,从刘商在合肥任职时间的角度入手多方论证,认为该文当写于刘商罢卢州合肥令后的大历四五年(769—770)间。[2]《全唐诗》中收录了刘商的《胡笳十八拍》,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中说刘商:“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被唐德宗称为“真宰相器”的武元衡,在《刘商郎中集序》中亦云:“今所编录凡二百七十七篇,及早岁著胡笳词十八拍,出入沙塞之勤,崎岖惊畏之患,亦云至矣。”可知刘商的《胡笳十八拍》是刘商早年所写的诗篇,并在当时引起轰动。

在敦煌遗书中,现在发现了刘商《胡笳十八拍》的三个写本,分别是P.2555、P.3812、P.2845。写本的诗体后都有一小序,现将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卷下一段摘录如下:

《胡笳曲》,蔡琰所造。琰字文姬,汉中郎蔡邕女。汉末为胡虏所掠,至胡中十二年,生子二人。魏武帝与邕有旧,以金帛赎之归国,因为琴曲,遂写幽怨之词。曲有十八拍,今每拍为词,叙当时之事。承议郎前卢洲(卢州)合肥县令刘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前合肥县令刘商曾写了《胡笳十八拍》。按照一定习惯,诗歌作者名字前面署的官衔,应是该作者写作此诗时所担任的官职名称。“承议郎前卢洲(卢州)合肥县令刘商”,表明刘商担任合肥县令卸任后还未担任其它官职时写下了《胡笳十八拍》。其中“承议郎”是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十五阶,正六品下。散阶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

另外,无论是《历代名画记》《唐才子传》还是《全唐诗》对刘商介绍时,均未提及刘商担任过合肥县令。《历代名画记》卷一零载:“刘商,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唐才子传》卷四中说道:“贞元中,累官比部员外郎,改虞部员外郎。数年,迁检校兵部郎中。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辞疾挂印,归旧业。”《全唐诗》卷三百零三也对刘商这样记载:“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3]因此,刘商担任卢洲合肥县令应在“官至检校礼部郎中”“累官比部员外郎”和“汴州观察判官”之前。

刘商有一首题为《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的诗作,全诗如下:

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

不能随世俗,应是昧行藏。

白璧空无玷,黄沙只自伤。

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

灰管移新律,穷阴变一阳。

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

拙宦惭知己,无媒悔自强。

迍邅羞薄命,恩惠费馀光。

众口诚难称,长川却易防。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这首诗题目中的“至日”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在农历的十一月。“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说明,刘商在合肥任县令已经有三年了。据《新唐书·地理志五》,合肥县时属淮南道中上州的卢州,为紧县。按照唐代的官制,上县县令官衔为从六品上,紧县县令也应当属六品以下官吏。唐玄宗时官修的《大唐六典》[4]卷二《尚书吏部》记载:“内外六品以下,四考满。”也就是说六品以下官吏,四年一任为满。到了中唐以后,这一制度有了改变,变为三年一任为考满。《唐大诏令集》[5]卷二《代宗即位赦》中就明确指出:“州县官,自今已后,宜令三考一替。”《通典》[6]卷十九《职官一》载:“至广德(763-764)以来,乃立制限,州县员外、兼试等官,各有定额。并云:额内溢于限者,不得视职。其有身带京官冗职,资名清美,兼州县职者,云占阙焉,即如正员之例。官以三考而代,无替四考而罢。由是官有常序焉。”

作这首诗的时候,刘商已经表明在合肥县令的职位上已满三年,任职到期。诗作中“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两句也说明刘商即将离任。诗题中的“郑明府”(唐代别称县令为明府)应是来接替刘商的新任合肥县令。那么刘商任合肥县令的年份应是多少呢?

《文苑英华》[7]卷八六九中收录了唐代著名散文家李华的《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崔公颂德碑铭》一文,现摘录如下:

逆臣起幽陵,陷潼关,至奠哀兆人,思古公避狄之义,于是帝车西南,依我心膂,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节度采访使。元宗克让圣子,家为唐虞,公出纳王命,至于朔方。弼谐二圣,孝慈光明,自西自东,殄歼元恶。天讨之师,岌如山行,寇若霜藁,鼓燎无馀。帝曰“尔圆,实叶朕志”,官中书令,拜赵国公。公拜稽首:“臣敢上冒,以负天明命?”帝遂其高,俾作少师,师训东宫,兼长邦宪。居守洛京,乃傅济王;又典汾州,王德日宣。汾州阜安,乃统江淮,主三军,督万人,加工部尚书。时征镇之司,恃勋奸令,公独露奏,慝用辍兴,转吏部。淮南既清,军用馀逸,夷难江南,万里康哉。六岁在镇,心驰王幄,恋慕之极,至于涕洟。献章请朝,帝恩降允。公不俟驾,建旆将驰。耆耋泣诉,吏人遮道,指日诣阙乞留者三百馀人。公申谕而行,至于京师。天子大悦曰:“赵国公先帝元臣,常为朕师。自我不见,于今六年。有司如朕意待之。”加尚书左仆射,遂淮南之请,所部八州人,舞手蹈足。秘书省少监兼庐州刺史长乐贾深,有文有武,忠于王室,推心驭下,嘉绩升闻,戴公仁明,思扬盛德。合肥令彭城刘商,先后之族,临人惠和。一州之老幼咸曰:“我州我邑,敷王德泽,崔公封内,我是以安其仁。不铭其德,不可谓贤。”

据《旧唐书·肃宗本纪》[7]载:“二月……癸亥,以凤翔尹崔光远为成都尹、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以太子詹事、赵国公崔圆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等使。”此二月指上元二年(761)二月。《旧唐书·肃宗本纪》中又有“六月戊戌,以淮南节度使崔圆检校尚书右仆射。”此六月指大历元年(766)六月。另外,《新唐书·崔园列传》记有:

至德二载,迁中书令,封赵国公,实封户五百。乾元元年,罢为太子少师,留守东都。于是上皇所置宰相无在者。王师之败相州也,军所过,皆纵剽,圆惧,委东都,奔襄阳,诏削阶、封。寻召拜济王傅。李光弼表为怀州刺史,改汾州,以治行称。徙淮南节度使,在镇六年,请朝京师,吏民乞留,诏检校尚书右仆射,还之。久乃检校左仆射,入知省事。

综上内容可知,“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崔公”即赵国公崔园;李华《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崔公颂德碑铭》当作于大历元年(766)崔园从京师长安返回淮南之后;“颂德碑铭”中的“左仆射”应为“右仆射”,后来崔园才迁至“检校左仆射,入知省事”。崔园由上元二年(761)任“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到大历元年(766),恰为六个年头,与“赵国公先帝元臣,常为朕师。自我不见,于今六年。有司如朕意待之”和“徙淮南节度使,在镇六年”的说法是极其吻合的。这也说明大历元年,贾深(琛)为卢州刺史,刘商为合肥令。换句话说,大历元年刘商已在合肥县令的任上。

刘商诗《送卢州贾使君拜命》云:

考绩朝称贵,时清武用文。

二天移外府,三命佐元勋。

佩玉兼高位,摐金阅上军。

威容冠是铁,图画阁名芸。

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

悬旌风肃肃,卧辙泪纷纷。

特达恩难报,升沈路易分。

侯嬴不得从,心逐信陵君。

这是刘商送贾使君琛从卢州赴任睦州时的一首送别诗。《严州图经》[8]“题名”下记载着:“贾琛,大历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自庐州刺史拜。”唐代的“睦州”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称为“严州”。《严州图经》成书于南宋,所载贾琛从卢州拜任睦州是极为可信的。这说明大历三年十月刘商仍在合肥任县令。“特达恩难报,升沈路易分。侯嬴不得从,心逐信陵君”的诗句,表达了刘商对贾琛知遇之恩的感激和不能继续追随的惆怅情怀。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将因“三年考满”而离任。据此可以断定,大历元年到大历三年(766-768)刘商任合肥县令。

现有资料,都表明刘商为进士出身。例如,《唐才子传》载:“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人,擢进士第。”《全唐诗》中对刘商的介绍为:“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好学,工文,善画。登大历进士第。”清代徐松编写的《登科记考》[9]卷二七将刘商列入《附考·进士科》。在唐代,士子入仕为官的途径除建立军功、秉受门荫外,主要依靠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的三大类型中,常科中的明经及第者需守选七年,进士及第者需守选三年。所有出身者待守选期满后才能参加吏部主持的冬集铨选,通过身、言、书、判四项考试后方可注拟授官。而且唐时新进士初次授官最高只能是八品,一般到被发往的一方县治出任县丞或者是县尉。刘商在大历元年就已是县令,为从六品,按照推理,从考中进士到出任县丞或者是县尉,再到任县令,最少在六年左右。此时的刘商年龄也应在三十岁以上了,绝非翩翩少年了,从“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的诗句中也可见一斑。因此可以得出,刘商的生年应在735年左右。

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中《鸿胪少卿阳济故夫人彭城县君刘氏墓志铭并序》[10]有这样的记载:

彭城县君刘夫人,纯粹令德,而罹闵凶,天难忱淑,贞遘短折,福善何忒,噫!命欤?汉高贵胄,楚元良裔,赫弈蝉聊,为世□族。曾祖延景,皇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赠开府左仆射、沛国公;祖瑗,金紫光禄大夫、国子祭酒;老姑肃明皇后。森粲史谍,辉耀宫掖,并博识洽闻,贞固利用,以忠节称盖,匪外戚昇荣。父为辅,皇朝散大夫、岐州司马。贾谊多才,颜回无寿,学有余业,位屈迁腾。夫人岐州第二女也。冲和柔顺,法度礼仪,皆秉天资宿成,各合姆师善训。君子好逑,作嫔阳氏,执箕主馈,奉养高堂,侍膳问安,竭孝尽敬。阳君负匡佐之才,蕴纵横之略,中外累践,逾廿载。自顷宦游,绵历江汉,动息出处,常每因依,邕邕和鸣,廿余年矣。庶龟龄共固,痛蕣华先凋,建中二年十月廿一日寝疾,终于安仁里私第,春秋卌。阳公悲梧桐半枯,恨衰年之独处,将鼓盆之讵忍,仰遗挂而增哀。宅兆卜叶,以其年十一月卅日,归葬于河洛旧茔,列次松楸,祔侍先远,悲哉!用书族氏,聊述至行,纪彼鲜原,达于贞石。铭曰:族茂彭城,县君挺生,庆兹令淑,偶比贤英。奉侍养于高堂,竭孝敬于至精,庶龟龄之共固,痛蕣华之早倾。访窀穸之卜兆,归河洛之先茔,□烈贻于永久,俾弈世而作程。

细究文意,这位刘夫人卒于“建中二年十月廿一日”,当为781年,终年40岁,当生于741年(天宝二年)。这位刘夫人是刘为辅的第二个女儿,似为刘商之妹。故亦可推定刘商当生于开元末。

综上,刘商的生年当为公元前735左右,即唐玄宗开元年间。

二、刘商卒年考

至于刘商的卒年,现有的资料中也并无明确记载。《唐才子传》卷四记载:“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人。……商性好酒,苦家贫……好神仙,炼金骨,后隐义兴胡父渚,结侣幽人,世传冲虚而去,可谓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者矣……”这给刘商最后的生命戴上了神秘的光环。由前文的推演,我们知道刘商于大历三年(768)十一月罢合肥县令。此后有关他为官的记载就是:“贞元中,累官比部员外郎,改虞部员外郎。数年,迁检校兵部郎中。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辞疾挂印,归旧业。”其中“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指的是从公元785年到公元805年。因此,刘商“辞疾挂印,归旧业”应该在805年或805年之前。

南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载:“唐虞部郎中刘商子夏撰。武元衡为之序。”《文苑英华》卷七一三中记载着武元衡为刘商集所作的《刘商郎中集序》,现备录如下:

天运地转,刚柔生焉;礼辩乐形,文章出焉。天之文莫丽乎日月,地之文莫秀乎山川。圣人观象立言,用稽述作,发乎情性,形于咏歌:大则明天下政途,弥纶王化;小则舒一时幽愤,刺见《国风》。故子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声成文谓之音也,固可动天地,感鬼神,则正始之道存焉。

有唐文士彭城刘公讳商字子夏,眷予一先后之辈,睦予两中外之亲。缘情所钟,爱亦加等。顾惟遭幸,秉国枢重,燮赞台衡之务,统临井络之人。其孤乃缄鐍遗文,提捧万里,猥期序引,将佐词林。予感悼故知,恻览华藻,珠玉缀错,清泠自飘,皆素所狎闻也。泫然涕下,不能自收。矧公遐情浩然,酷尚山水,着文之外,妙极丹青。好事君子,或持冰素,越淮湖,求一松一石,片云孤鹤。获者宝之,虽楚璧南金,不之过也。晚岁摆落尘滓,割弃亲爱,梦寐灵仙之境,逍遥元牝之门,又安知不攀附云霓,蜕迹岩壑,超然悬解,与漫汗游乎无间邪?着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今所编录凡二百七十七篇,及早岁著胡笳词十八拍,出入沙塞之勤,崎岖惊畏之患,亦云至矣。有若太原王绪、河东裴茂、茂弟荐、河南豆卢峰、冯翊严绅、绅弟绶,及余伯舅洎于子夏,咸以儒业相资,冠胄群族,雄词丽句,遍在人间。予与司空严公,亲结义深,相与编葺,恨不得继采诗之末,播于乐章,且传诸名士,庶几不朽。忝以宿姻旧好,抚事追书,故言之不让也。

《旧唐书》卷一五八《武元衡传》云:“元和二年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赐金紫,兼判户部事。”《旧唐书》卷一四《宪宗本纪》亦云:“以户部侍郎、赐绯鱼袋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赐紫金鱼袋。”又云:“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仍封临淮郡公。”《新唐书·武元衡列传》卷一六五载:“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诏元衡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新唐书·宪宗本纪》亦载:“二年正月,……己酉,御史中丞武元衡为门下侍郎,中书舍人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上材料表明,武元衡于元和二年(807)二月出任宰相,并于同年十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同时,两《唐书》都明确记载了,武元衡于元和八年(813)二次拜相。“三月甲子,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子,以剑南西川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国、临淮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武元衡复入中书知政事,兼崇玄馆大学士、太清宫使。”“癸卯,镇州节度使王承宗盗夜伏于靖安坊,刺宰相武元衡,死之。”元和十年(815)六月,武元衡遇刺身亡。

从“其孤乃缄鐍遗文,提捧万里”和“予感悼故知”中,可以判断出刘商已卒,且一定卒于武元衡遇刺之前(815年6月)。又从武元衡的《刘商郎中集序》“顾惟遭幸,秉国枢重,燮赞台衡之务,统临井络之人”句中得知:此文当作于武元衡初次为相后,到蜀地(井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且未再次出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即元和二年到元和八年期间(807-813)。也就是说,刘商当卒于807-812期间。

综上所述,刘商大致生于公元735年左右,卒于公元807年至812年期间。

注释: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王勋成:《从敦煌唐卷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3]中华书局编辑部校点:《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4]李林甫等注,李隆基撰:《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5]洪丕谟等点校,[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6]王文锦等点校,[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7][宋]李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8][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9][宋]陈公亮:《严州图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赵守俨点校,[清]徐松撰:《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7-1828页。

篇4: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来游襄乡,襄人见我惊。我心与襄人,岂有辱与荣?襄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他这种喜欢接近人民,不喜欢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园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广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时写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之后道州人民伤亡疲敝的情形: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诗中谴责了官吏们的严刑苛敛,也表现了自己宁肯讳诏待罪也不愿逼迫人民鬻儿卖女的高尚感情。诗末说,“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词”,说明他是有意为民请命的。《贼退示官吏》一首,语意更为沉痛: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他不仅指责那些强迫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朝廷使臣比盗贼还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宁愿弃官,绝不肯“绝人命”以博得统治者的宠爱。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热情地称赞了他这两首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诗,也都富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的山水诗如《石鱼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写得比较真朴自然。

元结的诗,大都是古体诗,用质朴的语言抒情叙事。乾元三年,他编了一本《箧中集》,收录了沈千运、孟云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现实的诗,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影响。但是他的诗有时过于古朴,不够形象。他几乎不写律诗,并且在理论上反对“拘限声病”,也作得有些过分。

元结的散文如《丐论》、《化虎论》、《恶圆》等篇,对韩愈、柳宗元的讽刺散文有一定影响,《右溪记》、《茅阁记》等,又是柳宗元山水记的先声。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于茅山。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囝生南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唐代闽中官吏常取闽童做阉奴,顾况这首诗,揭发了闽吏这种残害人民的罪行。其他如《上古》一章同情农民稼穑之苦;《采蜡》一章讽刺统治者的享乐生活,同情采蜡者的悲惨遭遇,也是为现实而发的。这些诗形式上模拟《诗经》四言体,但能自立新题,描写时事。他效法《诗经》“小序”体例,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并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了白居易新乐府“首章标其目”的先例。他学习古乐府写的《公子行》、《弃妇词》也是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顾况的新乐府诗没有元结的多,反映现实也不够广泛,但他在诗体上比较多样,由于吸收了民歌俚曲的特点,语言也较通俗流畅。他的《竹枝词》更是直接学习江南民歌的作品。

元结、顾况之外,戎昱和戴叔伦也写过新乐府。戎昱(740—787?)颇多边塞之作。他的《苦哉行》写唐王朝借回纥兵镇压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咏史》诗“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讽刺肃宗的和亲政策,也表现了民族自尊心。

戴叔伦(732—789)的《女耕田行》也是这一时期新乐府的佳作: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午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诗中以典型的事例,显示了安史乱后壮丁稀少、民生雕敝的农村面貌。另一首《屯田词》出写出了农民在旱灾、蝗灾威胁下,在官府繁重徭役压迫下,辗转辛酸的生活情景。

刘长卿 韦应物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韦应物(737—790?),长安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永泰时任洛阳丞,转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他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他《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

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和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他的乐府诗和《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是根据这类诗歌。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他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其他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他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这个批评是恰当的。其中仅钱起、卢纶的一些小诗艺术上尚有一定成就。

钱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老,曾和王维、裴迪等人唱和。诗风也略似王维,以“体格清新,理致清淡”(《中兴间气集》)为特色。如“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等诗句就是例证。他的《省试湘灵鼓瑟》颇为前人称道。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仅点明环境气氛,而且能引起对曲终人杳的惆怅。

卢纶(748—800?),在十才子中,诗风较为雄壮。《和张仆射塞下曲》两首最有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两首诗都是歌颂将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广故事,写出边塞射猎生活的片断。第二首写轻骑雪夜追击敌人,更充满战争生活的气息。他还有一首《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也是边塞绝句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比十才子时代略晚。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他的《从军诗序》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但是,他从军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诗:“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清楚地说明这种军心士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士卒们对战争厌倦不满是很自然的:“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并不是偶然的。例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

胡风冻合辟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寒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暖川》

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这个差别虽然不只是诗人风格不同的问题。但他这些绝句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宛转,语言的精炼自然,都接近王昌龄。据史传说,他的绝句一类的诗,“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诗体上,也偶有佳作。如《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视殇辞》,杂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为阵亡将士招魂的长歌。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也是比较好的边塞作品。此外,他的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虽非边塞诗,也颇为人所传诵: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篇5:中唐诗人主要有哪些

汉家天子好经过,白日青山宫殿多。

见说只今生草处,禁泉荒石已相和。

水气朦胧满画梁,一回开殿满山香。

篇6:中唐诗人主要有哪些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抽五七,当户罗三四。

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

篇7:中唐诗人窦叔向考略

关键词:窦叔向 生平 著述 考略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窦叔向,字遗直,为中唐诗人“五窦”(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之父,时以诗名天下。然其诗多佚失,相关记载亦多零散支离,学界亦未有详加考订者。今作此文,就叔向之生平及著述略加考辨。

一 叔向的籍贯、家世及排行

据《旧唐书》一五五《窦群传》,叔向子窦群籍贯是扶风平陵(汉时地名),《新唐书》卷一七五《窦群传》云是京兆金城,看似矛盾,然据《元和郡县志》,二者所指是一个地方,即今陕西兴平县,不同时期地名不同而已,则可确证叔向籍贯是今之陕西兴平。

晚唐褚藏言尝编叔向五子之诗为《窦氏联珠集》,其中《窦常传》说窦常之祖为窦 ,任职同昌郡司马,赠水部郎中。常为叔向长子,则叔向之父当为窦 。然据《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一》记载,叔向家世序列当如下:窦善衡(左卫将军,袭西河公)——窦怀 (洪州都督,袭公)——窦胤(同昌郡司马,袭公)——窦叔向(左拾遗)——(1)窦常;(2)窦牟;(3)窦群;(4)窦庠;(5)窦巩。又据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三《国子司业窦公(窦牟)墓志铭》说窦牟“六代祖敬远,尝封西河公”,则知窦善衡之父为窦敬远,善衡袭西河公乃袭其父之爵名。又韩文云“比四代仍袭爵名”,指四代袭用窦敬远“西河公”爵名,与《新唐书》所记合。又据此文,叔向之父亦为胤,亦与《新唐书》合。据此可重作叔向家世序列表:窦敬远(封西河公)——窦善衡(左卫将军,袭西河公)——窦怀 (洪州都督,袭西河公)——窦胤(同昌郡司马,袭西河公)——窦叔向(左拾遗、内供奉)——(1)窦常;(2)窦牟;(3)窦群;(4)窦庠;(5)窦巩。

在窦氏家族中,叔向行十九。皇甫冉有诗《送窦十九叔向赴京》,又张继有《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崔峒有诗《赠窦十九时公车待诏长安》,诗中所言“窦十九”皆与叔向生平合,都当指叔向。

二 叔向的官职及交游

据《唐才子传》卷四,叔向登第于大历初。韩愈《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说叔向“官至左拾遗、溧水令,赠工部尚书”,褚藏言《竇常传》也说他“仕至左拾遗,赠尚书右仆射”,《旧唐书.窦群传》也说他“代宗朝,官至左拾遗”。则叔向曾做过左拾遗、溧水令,当无疑义。《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说是“涑水令”,当误,涑水在山西,并非县名。

叔向于任左拾遗之前在何处为官?诸家未有言者。今考《全唐诗》卷二一○有皇甫曾的《酬窦拾遗秋日见呈(时此公自江阴令除谏官)》,皇甫曾是皇甫冉之弟,皇甫冉与窦叔向有唱和,故此“窦拾遗”当即指窦叔向,诗中的“谏官”,即当指左拾遗。上引皇甫冉诗《送窦十九叔向赴京》有“从吴去入秦”等语,当与曾诗作于同时,这正反映叔向自江阴令赴京的情况。是时,叔向当是已得知入京为拾遗,当时是举家同往。李嘉 《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有“妻儿共载无羁思,鸳鹭同行不负身”之语。上引崔峒诗《赠窦十九时公车待诏长安》反映了他在京城的情况。那么,可以确证,叔向在入京任左拾遗之前,是在江阴令任上。

那么,叔向是哪一年入京为左拾遗?《新唐书》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新唐书·艺文志四》:叔向“与常衮善,衮为相,用为左拾遗内供奉,及贬,亦出溧水令”。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常衮为相在大历十二年(777)夏。是年秋,常衮即召叔向入京,所以皇甫曾诗题作《酬窦拾遗秋日见呈》,皇甫冉诗有“冰结杨柳津”之语,崔峒诗有“木落花开”(此花当指菊花之类)语,则可知叔向为左拾遗、内供奉,约当在大历十二年岁末或次年初。据褚藏言《窦常传》记载,代宗贞懿皇后薨于大历十年,大历十三年下葬,代宗诏群臣赋诗,时叔向已在赋诗者之列。

叔向何时出任溧水令?据上引《新唐书·艺文志四》,叔向是在常衮罢相后即出任溧水令的。常衮大历十四年(779)即被罢相,是年叔向亦坐贬离京任溧水令。据《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五》,溧水县本属升州,后属宣州,属江南道,在今江苏省南部,毗邻安徽省。盖叔向至此不久即辞世。窦常就泉府之小职,挣钱养家,窦群即携诸季,耕种于溧水附近的常州。

又《全唐诗》卷二十二收有张继的诗《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则叔向亦尝为国子博士,具体时间则不可考。

元和三年(808),窦群将其父叔向自丹阳移葬河南偃师,羊士谔尝为叔向作了一篇墓志铭,中称叔向为“有唐左拾遗赠使持节舒州诸军事舒州刺史扶风窦公”,舒州在今安徽潜山县,这个“舒州刺史”当是其死后追赠之官名。盖叔向死于溧水任上,故有此赠,因溧水邻近舒州故。联系上文可知,叔向死后,朝廷曾有“舒州刺史”、“工部尚书”之赠官。然则羊士谔为何不提“工部尚书”而只提“舒州刺史”?或朝廷曾分两次给叔向赠官,元和三年尚未有“工部尚书”之赠,或在其子窦群等人死之后,朝廷乃又追赠。韩愈在给窦牟写的墓志铭中,已称叔向赠官为“赠工部尚书”。

再来看叔向的交游。如上文所言,叔向与常衮善。叔向与衮皆为京兆人,故自小交好。据《唐才子传》卷四的记载,叔向从小即与常衮交好,甚至共用灯火读书。二人在仕途上亦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衮为相,叔向得以入京任职;衮被贬,叔向亦出为溧水令。叔向毕生的第二个好友是包佶。《唐才子传》卷三:“(佶)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包佶有《答窦拾遗卧病见寄》,此“窦拾遗”即谓窦叔向。据褚藏言《窦常传》记载,叔向去世,其诗集就是请故刑部侍郎包佶作序。所以,到了包佶去世,窦常、窦牟都作挽歌,深哀巨痛,发自真心,非泛应之辞。此外,叔向还与张继、崔峒、皇甫冉兄弟、李嘉 等诗人有往来唱和。

三 叔向的生卒年

叔向生年,诸家未有记者。然其长子窦常的生卒年可以推考。据褚藏言《窦常传》记载,窦常卒于“宝历元年秋”(825),活了“七十七”岁,那么他的生卒年是749-825。一般来说,父亲当比儿子大二十来岁,故略可知叔向当生于729年左右。又据叔向与常衮交好及《唐才子传》所记之“少与常衮共灯火”,则二人年龄当相仿佛,今知常衮生卒年为729-785,叔向生年则当在729年或者稍后。

再来看叔向的卒年。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五记载,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德宗即位,旋即贬常衮为潮州刺史,叔向即于是年被贬至溧水。褚藏言《窦常传》:叔向“当代宗皇帝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则叔向当未活到德宗朝。据褚藏言《窦常传》,窦常大历十四年进士及第,“迨拾遗下世,力养继亲,家无旧产,百口漂寓。由是弃高科于盛时,就泉府之少职。 回者十年。厥后载罹家祸,因卜居广陵之柳杨西偏,流泉种竹,隐几著书者又十载。由擢第至释褐凡二十年。洎贞元十四年秋,成德军节度使太尉王公命从事御史卢 贶五百金,辟为掌记,不就。其年,淮南节度左仆射霸陵杜公奏为参谋,授秘书省校书郎”。文中“拾遗”就是指窦叔向。我们即可依据此段文字来推断叔向的卒年。贞元十四年为798年,大历十四年(779)至此刚好二十年。按照藏言所记,这二十年可分两段,一是叔向去世,窦常为养家,“就泉府之少职”的十年;二是窦常“载罹家祸”(此家祸当指其继母去世),卜居广陵的十年。那么,自贞元十四年上推十年,即窦常继母去世、居广陵的时间,当在788年,即贞元四年(是年,窦常与辰州刺史房孺复唱和,房诗作《酬窦大闲居见赠》,知常已隐居于广陵);再上推十年,即叔向去世、窦常“就泉府之少职”的时间,即779年。不会是778年,是年为大历十三年,衮尚在京为相,叔向亦健在于京城。亦不会是780年,是年已为德宗建中元年,与藏言所说的叔向“当代宗皇帝朝,善五言诗”不合,且是年据贞元四年(788)不足十年之数,亦与藏言所记不合。于是可证,叔向当卒于大历十四年(779)秋冬时节。

四 叔向的诗

《旧唐书·窦群传》说叔向“以工诗称”,《唐才子传》卷四说他“诗法谨严,又非常格。一流才子,多仰飙尘”,可见叔向诗名著于当时。

我们先来看看窦叔向诗的流传情况。据《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五十》载,《窦叔向集》原有七卷之多。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叔向诗三首:《寒食赐恩火》、《端午日恩赐百索》、《酬李袁州嘉 》。年代略晚的洪迈就在感叹叔向诗不可见了。《容斋四笔·窦叔向诗不存》竟然说叔向诗“略无一首存于今”。不过,洪迈从吴良嗣家所抄唐诗,寻得叔向诗六篇:《夏夜宿表兄话旧》、《秋砧送包大夫》、《春日早朝应制》、《过檐石湖》、《贞懿挽歌》(二首)。以上这九首诗即为清编《全唐诗》所采录。不过,生活年代约晚于洪迈的陈振孙倒还见过窦叔向的诗集。《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著录叔向的“《窦拾遗集》一卷”,云是“包何为序”,“包何”当作“包佶”。自北宋至南宋,叔向诗集已从七卷本演变为一卷本,可见失传严重。元人吴师道也在《吴礼部诗话》卷十一中感叹:“叔向诗弥佳,传弥少,草木飘风之叹,不其然乎?”明毛晋在《窦氏联珠集跋》中亦曾感叹:“叔向诗不可多得。”今本《全唐诗》仅收叔向诗九首,残句二。这九首诗就是计有功《唐诗纪事》和洪迈《容斋随笔》所著录的那九首诗,残句二来自于《窦氏联珠集》。上文提到的《全唐诗》卷二四二所收张继的诗《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此当是叔向酬答张继的诗,诗中的“张二十员外”当指张继,“前国子博士窦叔向”则为诗之署名,后人误入诗题,即误入张继集中。则叔向诗今可得十首。

叔向及其五子皆善五言诗。褚藏言《窦常传》说叔向“善五言诗,名冠流辈”。现存十首诗中,仅有两首七律,其他都是五言律诗。贞元十三年,他作的《贞懿皇后挽歌三首》,当时就被列为朝中第一,而被广为传唱。叔向又擅七律,其诗《夏夜宿表兄话旧》,被选入《千家诗》,又为今多家唐诗选本所选录,脍炙人口。就其五子都擅长绝句看来,叔向亦当长于绝句,可惜如今未见其绝句流传下来。

叔向诗《夏夜宿表兄话旧》题目拗口,是诗《全唐诗》未出异文,《文苑英华》卷二一七收入,题作《夏夜宿袁兄话旧》,并注“兄”云,一作“宅”。笔者认为,其题目当以《夏夜宿袁宅话旧》为是,此“袁宅”或当为袁德师的父亲袁高之宅,袁高为窦群之舅,《唐才子传》卷四《窦牟传》“舅给事中袁高”,群有诗《赠内弟袁德师》。

又叔向诗《酬李袁州嘉 》当是大历十二年(778)自江阴经江西入京经袁州与李嘉 酬答之作,《全唐诗》卷二○七存李嘉 送叔向的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窦拾遗叔向其弟窦舒也)》:“自叹未沾黄纸诏,那堪远送赤墀人。老为侨客偏相戀,素是诗家倍益亲。妻儿共载无羁思,鸳鹭同行不负身。凭尔将书通令弟,唯论华发愧头巾。”李诗中这个题注有问题。“中书十七弟”乃是李嘉 的从弟李纾,时正在朝任中书舍人,所谓“窦舒”,却查无此人。盖注者不知己弟亦可称为“令弟”,故有此误。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2] 刘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5] 刘兴超:《窦氏联珠集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 董诰:《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 曹寅:《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 洪迈:《容斋随笔》,齐鲁书社,2007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唐诗人刘长卿】相关文章:

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04-27

关于诗人的美文欣赏:夏日的诗人05-20

西藏诗人05-24

诗人漫步04-10

诗人精神05-03

朦胧派诗人04-08

诗人1范文05-15

进步诗人范文05-16

诗人雅号范文05-17

唐代诗人杜甫04-26

上一篇:的爆笑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