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

2024-04-26

唐代诗人杜甫(通用8篇)

篇1:唐代诗人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公元7(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 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12] 时年五十九岁。

【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年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篇2:唐代诗人杜甫

杜甫人物简介

杜甫(7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杜甫的人物评价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

宋许顗《彦周诗话》

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饮中八仙歌》作品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⒁。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白话译文

贺知章醉酒后骑马,摇摇晃晃,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篇3:唐代诗人笔下的“楼兰”

其实, 它是一个古国名。古楼兰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 塔里木盆地东部,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东与甘肃、青海两省相连, 南与西藏接壤, 西与且末县毗邻, 北与尉犁县和吐鲁番、哈密两地区交界) 罗布泊以西偏北岸边, 在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 异常荒凉。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 是历史上西域的一个古国名。《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 临盐泽”。还说, 楼兰等地盛产美玉, 多芦苇、怪柳、甘草, 民随畜牧, 逐水草, 有驴马, 多囊驼。其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没有去过楼兰, 而是根据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 (一生三次出使西域, 历尽千辛万苦, 熟悉西域的各种情况) 的报告记述的。《汉书·西域传》又载:“鄯善国, 本名楼兰, 王治扦泥城, 去阳关千六百里, 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 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东通敦煌, 西北到焉耆、尉犁, 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中心。正因为楼兰的地理位置重要, 西汉时期, 汉朝和匈奴为了争夺西域疆土, 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国一时左右摇摆, 曾一度斩杀汉使臣。直到公元前77年, 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 另立其弟为王, 迁都后, 改名为鄯善国。此后, 楼兰一直都是汉朝的西域重镇, 与汉朝关系密切, 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在楼兰“设都护、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 对楼兰进行管理。当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 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传递着东西方文明。公元4世纪之后, 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它身边有烟波浩渺的罗布泊, 它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 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 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 东汉以后, 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 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 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 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 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 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有说楼兰的死亡, 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 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 风沙侵袭, 河流改道, 气候反常, 瘟疫流行, 水分减少, 盐碱日积, 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无论怎么说, 有一点是肯定的, 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 是瘟疫。楼兰总共有12个村, 几万人左右, 在部落首领领导下, 平安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 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 曾有几千人在一个叫善密的人带领下迁到义乌 (今哈密一带) , 另一部分人迁到了和田的罗普 (罗布泊的转音) , 另一部分人坚持生活在罗布泊内。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后的1000多年, 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 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

1900年3月初,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泊荒原, 在穿越一处沙漠时, 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很多。于是去寻找水源, 回来时又发现携带的铁锹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维吾尔族助手阿尔德克回去寻找。这位助手回来的时候, 不仅带回了铁锹, 而且还拣回了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非常激动, 他知道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第二年3月, 他重新回到这里进行挖掘, 发现了大批文物, 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竹简和毛笔等。赫定回国后, 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希姆莱从挖掘出土的佉卢文简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经鉴定, 这座古城就是令世界震惊的楼兰古城。楼兰城的再现, 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觅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 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1979年,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面世。

楼兰古城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经89°55′22″, 北纬40°29′55″″, 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44千米, 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千米, 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 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 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东北区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筑, 佛塔残高10.4米, 系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 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西南区有当时的官署——三间房遗址与一些小院落。古城内, 盖房用的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 比比皆是, 其中不少还凿了眼, 刻上了花纹, 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略成正方形, 边长约330米, 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古城四周的墙垣, 多处已经坍塌, 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垣孤零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 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楼兰遗址全景旷古凝重, 城内破败的建筑遗迹了无生机, 显得格外苍凉、悲壮。俯瞰楼兰古城, 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 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 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 建筑在一块高台上, 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 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 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继续向西, 是一处大宅院。院内, 南北各有三间横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 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 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 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 则是民居。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古城的官署遗迹。在楼兰古墓沟还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尸——“楼兰美女”。楼兰古城内目前尚遗存陶片、毡片、古铜钱、古兵器、丝绸碎片等众多文物。

篇4:唐代大诗人杜甫如何写求职信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目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准,但是像杨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

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

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

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成亨年问进士,不仅“以文章著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着牛气的影子了。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

杜甫在长安漂泊时,生活十分贫困。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而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要想求职成功,仅仅博得皇帝的同情肯定是不够的。皇帝绝对不会因为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就给你安排一个官职。因此,杜甫在求职信中接下来着力“推销”了一下自己的才华。

杜甫没有一开口便牛气冲天,而是先抑后扬。“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是给皇帝一种谦逊的印象,而“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又让皇帝觉得此人非同一般。虽然唐玄宗让杜甫进集贤院的关键因素还是那“三大礼赋”,但杜甫的这封求职信,显然是写得恰到好处的。

值得—提的是,杜甫的这封求职信虽然成功了,但如今要找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模仿。时代已经不同了,如果现代人写求职信仍把老祖宗搬出来炫耀,又或者用乞求的语气博同情,那会笑掉别人大牙的。(資料来源:我们爱历史)

篇5: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1

1、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2、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3、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6、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9、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11、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12、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3、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1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15、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16、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17、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18、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1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0、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杜甫《九日寄岑参》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2

1、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2、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杜甫《梅雨》

3、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9、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3、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杜甫《岁晏行》

14、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杜甫《赠卫八处士》

15、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杜甫《赠卫八处士》

16、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17、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18、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9、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

2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1、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3

1、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杜甫《雨不绝》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杜甫《岁晏行》

4、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5、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6、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7、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8、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9、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10、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杜甫《画鹰》

11、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杜甫《岁晏行》

1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4、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15、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16、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17、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8、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杜甫《岁晏行》

19、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0、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4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3、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赠李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5、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6、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7、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8、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9、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11、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12、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杜甫《禹庙》

1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15、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16、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17、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篇6: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篇7: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 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 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10、张 説(667~730),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封燕国公,与苏頲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誉为开元名相,一代文宗。代表作:蜀道后期。

11、苏 頲(670~727),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説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代表作:汾上惊秋。

12、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13、张九龄(673~740),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代表作:照镜见白发、感遇、望月怀远。

14、王 湾(?~750),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江南意)。

15、王 翰(687?~735),晋阳(太原)人。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诗多古体,苍凉奔放。代表作:凉州词。

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17、王昌龄(698~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世称王江宁,绝句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擅长七言绝句,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妇女心理。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绝句驰名,为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

18、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颇受世人推崇。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

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19、王 维(701~761),原籍祁(山西祁县),后迁蒲州(山西永济)。名字合之为维摩诘,世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诗歌古、律、绝众体兼长,古诗从大处着墨,近体诗则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却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刻画细致,变化多彩。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为盛唐山水隐逸诗派代表。通音律、工书画,亦官亦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突出贡献。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汉江临眺、终南别业。20、李 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各种题材和主题的抒写,各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都能随心速所欲,挥洒自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杜 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河南巩县)。人称诗圣,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以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富丽,有时平易质朴。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把重大政治事件和抒情写景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白居易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运动开了先河,他的五七言律诗注重声律对仗,着力锤炼,更臻成熟,视为典范。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被称为“诗史”,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天宝末怀李白、咏怀古迹。

22、崔 颢(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善诗,与王维齐名。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格调高雅。《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文华空阔,潇洒清丽,诗句高响入云,文气一贯到底,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赞不绝口。代表作:黄鹤楼。

23、高 适(702~765),河北沧州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气势雄浑,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尤擅七言歌行。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领军人物。代表作:别董大。

24、岑 参(715~770),祖籍南阳,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张 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代表作:枫桥夜泊。

26、常 建(708~765),长安(西安)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27、刘长卿(709~790?),河间(河北河间)人。擅长写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以山水诗见称,含蓄温和,清雅洗练,自成一家。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

28、韦应物(737~792),长安(西安)人。人称韦苏州或韦左司。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歌咏隐逸,有渊明风度,并称陶韦,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长于描写自然风景,善用白描手法。“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高雅闲淡,自成一家。”白居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东坡: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代表作:滁州西涧、西塞山、寄李儋元锡、送汾城王主簿。

29、张志和(730?~810?),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五首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代表作:渔歌子。

30、卢 纶(748~800),河中蒲(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首。诗风雄壮,以军旅诗雄放豪迈著称。代表作:塞下曲。

31、耿 湋(734?~787后),河东(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清淡质朴见长,朴素无华而风格自然,对人民深表同情,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颇有名气。代表作:太原送许侍御出幕归东都。

32、孟 郊(751~814),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人称寒酸孟夫子、诗囚,与韩愈并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代表作:游子吟。

33、贾 岛(779~819),范阳(河北涿县)人。人称苦吟诗人、诗奴,与孟郊齐名。郊寒岛瘦,注重雕琢,刻意求工。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34、韩 愈(768~824),河阳(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文公、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齐名、与孟郊并称。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有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员外郎。

35、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幽峭明净,风骨凛然。代表作:江雪。

36、王 建(767~830),颍川(河南许昌)人。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和元稹、白居易等相呼应。擅长乐府、歌行宫词。代表作:新嫁娘、早发汾南。

37、张 籍(768~830?),原籍吴郡(苏州),少时侨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其诗现实性强,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作:野老歌。

38、李 绅(772~846),润州无锡(江苏无锡)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劳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代表作:悯农。

39、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童年在宿州符离度过。号香山居士,又号嗫嚅翁、醉吟先生,世称诗魔、诗王、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白晓畅,摇曳多姿,通俗易懂,以俗为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以讽喻诗为主调,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时政得失为其长。晚年闲适诗,潇洒旷达。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3000多首,首屈一指。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声名远播朝鲜和日本。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40、刘禹锡(772~842),洛阳人。被誉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风格清新,语言生动,笔锋犀利,自然沉稳,格律精确,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为时人推崇。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风格刚健爽朗,讽刺辛辣有力。《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竹枝词。

41、元 稹(779~831),洛阳(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在诗歌形式上,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代表作: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42、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河南中牟)。人称“胡钉铰”。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为仙家所赠之诗。代表作: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

43、李 贺(790~816),洛州福昌(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诗三李,人称诗鬼。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南园诗。

44、杜 牧(803~约852),京兆万年(西安)人。人称杜紫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绝。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代表作:清明、山行、泊秦淮、赤壁、赠别、江南春。

45、李商隐(813~858),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后迁居山西永济。号玉溪生、樊南生,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擅长律、绝,想象丰富,富于文采,构思精密,形象优美,情致婉曲,多有清词丽句,具有独特风格。常用含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又曲折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不少联想,感悟力强。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作:夜雨寄北、无题、锦瑟、乐游原。

46、温庭筠(812~870),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人称温八叉,与李商隐并称温李、长于乐府,辞藻华丽。多恻艳之词,温柔含蕴,写情委婉,读之令人感伤。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的开创者。代表作:侠客行、西洲曲。

47、曹 邺(816~875),桂州阳朔(广西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也有一些山水佳篇。写下不少千古名诗。代表作:官仓鼠。

48、薛 能(817?~880?),汾州(山西汾阳)人。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能僻于诗,日赋一章”,“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代表作:怀汾上旧居。

49、罗 隐(833~910),余杭(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一些诗句成为经典名言。代表作:蜂。

50、聂夷中(837~?),河东(永济)人。以田家诗为生民疾苦呼吁,为世所重。代表作:咏田家。

51、杜荀鹤(846~907),池州(安徽太平)人。语言通俗,宫词很有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和阶级矛盾。代表作:再经胡城县。

篇8: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关键词:唐诗,扬州情结,诗人

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芜城等, 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人杰地灵的商业都市和文化古城。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 其更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鼎盛时期的唐代, 涌现出了许多诗人, 他们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且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相关作品。本文, 笔者将针对唐诗中的扬州, 通过概况叙说、情感表达以及现状映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唐代诗人们的“扬州情结”

一.概况叙说———唐诗中的扬州

唐代的扬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条件,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其中李白、杜牧、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也均有到往, 他们或欣赏扬州的秀丽奇景, 或游览壮观的名胜古迹, 或留恋于宴饮歌舞的风月场所, 或凭吊兴亡、反思历史, 留下了无数关于扬州的诗篇名作。

这些唐诗数量庞大, 题材广泛, 从扬州各类风物人情到诗人个人生活情思, 各方面都有涉及。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 (其三) 》 (江北烟光里, 淮南胜事多。市鄽持烛入, 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竹, 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 满耳是笙歌。) 就通过对扬州日常景物的丰富描写展现了扬州水乡的美丽繁华, 生动形象, 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牧的咏扬州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描绘了扬州秀丽的风景, “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还有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也是咏颂扬州美景的名篇,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向的完美融合, 描绘了扬州南郊一带的月下夜景, 为扬州文化增添了一层诗情画意的柔美感。

除了咏颂扬州秀丽美景的诗篇之外, 当时的扬州作为人们享乐的风月场所, 自然也少不了些许感时伤事惜别思故的风月诗。例如晚唐诗人徐凝的名作《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三分天下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题为怀地, 实为怀人, 诗人以扬州明月的意向, 追忆当日的别情, 表达自己对所恋女子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一句也表达出自己对当年扬州青楼风月和青楼女子的念念不忘。

同时, 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 诗人游览时触景生情, 凭吊兴亡, 也留下了不少反思历史的名作。尤其是在晚唐, 时局动荡, 国家沉浮, 与扬州的繁华奢靡作对比, 更易引起诗人的深刻反思。正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与“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二句, 看似为怀古诗, 实则希望通过描写隋炀帝出巡的奢侈场面, 告诫当前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情感表达———诗人的“扬州情结”

扬州的独特优势使许多诗人一到便被深深吸引, 从此与这座美丽繁华的古城结下不解之缘, 来时期盼, 在时歌咏, 去时伤别, 即便不在时, 也依然惦念。梦里遇它几千回, 终化作肺腑之言, 融入诗篇, 代代流传。只可惜, 再华丽的文字, 也依旧绘不出, 自己心中的那个扬州。正是怀着这样的“扬州情结”, 唐代诗人们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久不衰的相关名作。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为官三年,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许多足迹, 烙下了深深的“扬州情结”, 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诗篇。在扬州期间, 他曾写过《扬州三首》, 表现了扬州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处处皆华表”一句更是给予扬州高度评价, 说扬州到处都是好地方, 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可惜后他被调离扬州, 赴长安任职, 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又作《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表达出了对相伴自己的妓女的赞美以及不舍之情。三年的扬州生活, 已在他心中烙下难忘的记忆, 以致后来他在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 仍会时常回忆起曾经的那段时光, 在《润州二首》中, “扬州尘土试回首, 不惜千金借与君”一句追忆了自己在扬州的奢华生活, 《遣怀》中他也通过追忆当年扬州往事, 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暗潮自责。同样, 诗仙李白也曾数次到过扬州, 有着深深的“扬州情结”, 每每游览扬州, 都会留下些许名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等均为其在游览扬州期间所作, 《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更是大大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

扬州的繁华与美好, 也令许多不曾到达的诗人盼望一游。落魄西蜀的杜甫曾在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之际写下了“商户离别下扬州, 忆上西陵故驿楼。慰问淮南米线贵, 老夫乘兴欲东游。” (《解闷十二首》) 的诗篇, 表达了自己想要东游去扬州的强烈愿望。只可惜两三年后, 这位伟大的诗圣去世, 最终也未能成行。这不管是于杜甫自己, 还是于扬州来说, 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诗人杜荀鹤更是人不在扬州, 而心却始终惦念着扬州的风月与美景, 高度评价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 《送蜀客游维扬》一诗中将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见说西川景物繁, 维扬景物胜西川。青青花柳树临水, 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船难惜醉, 数桥明月不教眠。送君懒问君回日, 才子风流正少年”, 首句通过对比极写扬州的繁华胜于西川, 最后两句更是做出大胆猜测, 认为好友到了扬州一定会被深深吸引乐不思蜀而不必问其归期了。张祜游扬州, 也发出“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 (《纵游淮南》) 的感慨。可见, 扬州这座城市在当时诗人心中的印象之深, 从而烙下深深的“扬州情结”, 即便身不在此, 也会时时记起, 并将对它的情感寄托于诗中, 或悲或喜, 或思或忆。

三.现状映射———由唐诗看那时扬州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一定也是那个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 唐诗也是如此。这些与扬州相关的唐诗, 一方面是诗人的“扬州情结”所致, 另一方面, 其实也是对当时扬州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因此, 从这些相关唐诗中, 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那时的扬州, 还原出当时扬州的社会风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完善了全国的交通体系, 而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上的扬州, 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了理想的商品集散地, 大大促进了扬州的贸易往来及其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现状, 在当时的许多相关唐诗中都有反映, 为此, 诞生了许多反映扬州经济生活的诗。如姚合“园林多是宅, 车马少于船” (《扬州春词三首》) , 卢纶“山映南徐暮, 千帆入古津” (《泊扬子江岸》) 等诗句均反映了当时扬州便利的水陆交通, 李洞诗句“隔海城通舶, 连河市响楼” (《送韦太尉处坤维除广陵》) 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发达的贸易往来。当然, 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 也导致了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从商, 不知归期, 徒留妻子儿女守候在家苦苦等待, 由此不少反映这类社会现状的闺怨诗应运而生了。如王建《江南三台》中写的“扬州桥边少妇, 长安市里商人”, 表现出那些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悲惨现状, 又有李白的《江夏行》中, 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去年下扬州, 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表现女子对丈夫赴扬州从商的不舍与哀叹之情, 久等不归, 最终心如死灰, 发出“悔作商人妇, 青春长别离”的感叹, 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妇女阶层的生活现状, 幽怨之情溢于言表, 也表达了诗人对商贾阶层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 这一时期的诗也是那时扬州上层社会注重享乐风气以及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中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消极颓废的思想。刘长卿在《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 (夜色带春烟, 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 艳舞落金钿。言笑频心善, 迎歌乍动弦。不知巫峡雨, 何事海西边。) 中, 运用纤巧流丽的格调, 着力刻画扬州繁华都市中镜槛香闺的珠光宝气, 也从侧面展露了当时扬州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而王建诗《夜看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 中, 时事多艰、兵荒马乱, 而整个扬州城却仍在通宵歌舞, 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与他们无关, 也反映了当时扬州的那种尽情纵乐的风气和颓唐消极的思想。同样, 罗隐《江都》中“九里楼台牵翡翠, 两行鸳鹭踏珍珠”的诗句, 杜荀鹤的《送蜀客游维扬》中“夹岸画楼难惜醉, 数桥明月不教眠”, 韦庄在《过扬州》中也有“当年人未识兵戈, 处处青楼夜夜歌”等这些诗句也是当时扬州风月场所盛行, 人们生活穷奢糜烂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 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1]都晓梅, 唐人咏扬州诗研究[J], 硕士学位论文I206.2, 2001 (05) .

[2]顾雷兵, 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J],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06) .

[3] (清) 彭定求, 全唐诗[M],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上一篇:那滴泪六年级诗歌下一篇:文言文复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