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诗人

2024-05-24

西藏诗人(共3篇)

篇1:西藏诗人

过诗人李长源故居,过诗人李长源故居元好问,过诗人李长源故居的意思,过诗人李长源故居赏析 -诗词大全

过诗人李长源故居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  体裁:七律   楚些招魂自往年,明珠真见抵深渊。

巨鳌有铒虽堪钓,怒虎无情可重编。

千丈豪气天也妒,七言诗好世空传。

伤心鹦鹉洲边泪,却望西山一泫然。

篇2:西藏诗人

一、故乡,诗人的精神支柱

“故乡是一个诗人最终的精神支柱,如果今天的诗歌仍然和“歌唱”脱不了干系,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写作当成是对故乡的倾诉,或者说我一直在向世人袒露故乡的一切。我的诗歌语言是在故乡无限地域化和边沿化的岁月变迁中定性的,是故乡成长中疼痛和幸福的见证。”

尹马是大山深处成长起来的诗人。物质条件的匮乏,乡村生活的单调,诗人敏感的童年却不匮乏单调,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 开垦着虚伪的幻想/ 在滇东北起伏的群山夹缝里/ 我有过无数次来自灵魂的战栗”。

尹马曾经说过,诗歌是一种倾诉。为了对抗内心与生俱来的孤独,对抗自身所处环境中那种天高地远的寂寞,于是他开始写诗。

作为一名曾经长期生活在乡村的诗人,尹马身上天然地流淌着边地泥土的血液。在他的诗作之中,“大堰”、“石头村”、“豆沙关”、“寨上”、“牛栏江”、“野马川”、“扎西”、“镇雄”、“张家坡”、“庙坎”、“盐津”、“威宁”等等诸多地方, 是尹马诗歌艺术中特有的美学符号,因为诗人曾经用双脚丈量这些土地,因为诗人曾经用双眸审视这些风景。向着自己的故乡挖掘,是尹马诗歌创作的一个源头。

故乡琐碎的小事,在诗人眼里弥足珍贵。尹马用诗歌将这些琐碎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来。他关心“一条鱼家族的命运”(《大堰》),眷恋“开着鸽子花/ 和潋滟波光中的水草”(《野马川》),沉醉于“加粗的林荫道/ 围住的是天堂/ 生命中最具体的伊甸园”(《石头村》),也欣喜“最初的春光光临扎西/ 让她在花朵和掌声中飞翔/ 一座披满光环的小城沿着河流/ 淌进我的心里”(《扎西》)。每一件事物,无论宏大或微小,都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诗意的表达, 散发出熠熠光辉。这些琐碎,创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 这片天地,是尹马自己的世界。

二、故乡,诗歌的语言底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怎样写。对于尹马来说:“任何一种诗学观念的形成, 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语言这个因素。就我而言,更加倾向于随性、朴实、故乡的语言底色。”

尹马的诗歌语言随性、朴实,有些诗句饱满、粗粝,直指人心:“人们说有雪漫过山冈/ 寒风在岩石上种下风暴/ 那么多森林都现出萧索的影子/ 那么多湖泊都埋着耀眼的闪电”;有些语言轻盈跳动,充满灵性。尹马的吟唱,让读者感觉贴近大地,感动于久违的泥土及村邻的温暖。迄今,尹马在诗歌的道路上已经整整前行了17个年头。诗歌语言是他构架生活、诠释世界、拷问灵魂、探寻未知的深入思考。 他以独特的个性色彩,道法自然的力量,俯身向下的卑微姿态,加上内心深处巨大的悲悯,摒弃了时尚的浮躁与张扬, 与那些短暂的流行语言明显地区别开来,故乡语言作为他诗歌的底色是诗人精神支柱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为人与为文的一致,生命与存在的一致。

除了文本和记忆上的特性,尹马诗歌中那些特有的忧伤力量也总打动读者的心扉,那些无所不在的细腻情愫感召和浸润着麻木的心。乡村若隐若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切而又迷离。当大家匆匆忙忙急于赶路之时,尹马不声不响地拾起路边的落叶,为日渐老去的村庄拂去越积越厚的尘埃,在鄙陋中发现美好,在喧嚣中分辨寂静。

让我们日益浮躁和倦怠的心灵,在物质世界的伤害和挤压下,也能偶尔听到《天籁》:风吹桑格熄灭一窗灯火, 风吹大野扬起遍地诗章。风吹我描写的落日剩下血,风吹我奔跑的影子留下声音。

三、诗人,迷失在回家的路上

尹马的诗歌虽然用故乡的语言为底色,故乡也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尹马说:“这些年来,我一直迷失在回家的路上。”

故乡和家园一直就在那里。诗人生于斯长于斯,从未远离,而又何来的迷失?——他的意思是,他一直在心里秘密地建构着另外一个故乡,那是一处一旦成型即永远无法改变的诗意居所。诗人之所以反复地写着自己的故乡,“因为我虽然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却永远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离故乡很远的‘别处’(尹马语)”。

尹马深知,他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乌蒙高原的守望者和记录者,他是故乡这块贫瘠土地的代言人。之所以一路高歌, 是因为孤独,因为懂得,因为热爱,因为悲悯。尹马用诗歌品质的纯粹,求证诗人品质的纯粹。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有通过返乡,才能抵达与本源的亲近,抵达最真实而亲切的土地。正是怀着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和深厚感情,所以诗人才一次次返乡,通过身临其境或精神漫游的方式。而每一次的返回,他都再次面对那些活生生的景象,再次确认自己的身份——诗人的身份,乡村出生的身份。

篇3:著名诗人与优秀诗人

要想成为著名诗人,有的是著名诗人可以仿效,可惜这方面的经验还没有充分发掘整理,形成理论,未免是一个缺失。但要想成为优秀诗人却有些麻烦,因为什么对什么是优秀的以及优秀的标准与尺度我们还缺乏研究。我既不著名更远非优秀,当然也说不出更好的意见,不过翻看艾略特《但丁于我的意义》这篇演讲,倒是感觉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提到但丁,人们往往把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两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相当。然而两个人的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其他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丁是虔诚的基督徒,对神学很有造诣,又是一位失去祖国、被迫流亡的政治人物,因此他诗中的悲天悯人全是发自内心;而莎士比亚自始至终是剧场的演员,受到欢迎,春风得意,难免将这些流露在作品中。我不是说要以此来判定人物的高下,但在才华旗鼓相当、各有擅场的前提下,各人感情的真挚与认识的深入就要起到作用了。我个人总是觉得莎士比亚太爱逞才,有卖弄之嫌。艾略特是英国人,但他对但丁的评价似乎要高于莎士比亚,这点与布鲁姆相反,布氏把莎士比亚抬得很高,因为他是用英语写作,是出于乡曲之见。如果真的是基于这一点,那么作为批评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顺便说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布鲁姆,他不过是一个学院式的批评家,带点浪漫派的情结,胸襟、气度远无法与艾略特相比,甚至比不上与之齐名的蒂利希·米勒等人。

还是回到艾略特的演讲,里面提到的但丁的三个贡献在我看来正好可以作为优秀诗人的准则。首先是对诗艺的研究,艾略特说没有人比但丁更用心,英语诗人中更是无人与之比肩。他认为莎氏过于随便,但丁有同样的天才,但这些自由他不要,从这上面可以看出艾略特的古典主义的写作倾向,但不错。但丁“传给后人自己的语言,使之比自己使用前更发达、更文雅、更精细,那是诗人作为诗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次是感情范围的宽度。“这是我所知语言中的任何诗人都不及的。使用这一比喻,我可以说,伟大的诗人不仅应该在正常视力和听觉范围上能比其他人更明晰地感觉和分辨色彩或声音;他而且还应该觉察到普通人觉察不到的振动,有能力使人们相互之间看见和听到更多,没有他的帮助,情况就不是这样。《神曲》表现了人能够经验的、在堕落的绝望和布福的灵视之间感情领域的一切,因此它总是不断提示诗人,有责任探索未被说出的东西,并寻找词语来捕捉人们甚至难以感觉到的感情,感觉不到乃因没有词语来形容。”第三点是在“发展语言的时候丰富词语的意义,发掘词语的潜力,这样做的时候,他也使得其他人有可能大大扩展感情和知觉的范围,因为他给了他们更有表现力的言语。”这一点不难理解却难以做到。

综合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创作的艰辛。诗人必须研究技艺,使之娴熟精准。“匠人”这个词一直被误解为贬义词,艾略特因庞德为他精心删削《荒原》心存感激,在献辞中称之为匠人,以示感激与赞美。这是个意大利词,正好来自但丁。但诗人不应仅仅满足于技艺,更要发掘人类更为内在和隐秘的情感,以揭示时代本质的特征。现在写作的一个误区是,诗人认为写作的个人化就是单纯地表现个人的情感,而很少能够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一个普遍的高度。同样,诗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但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也代表着诗歌本身。因为诗歌中的技艺、情感或经验最终是以语言来呈现的。诗人不仅要善于使用语言,更要为语言的净化和丰富尽到力量。可惜国内诗歌理论对语言关注甚少,在诗人间似乎也仅限于口语与非口语之争,过于皮相,大都以著名诗人自许,对这些问题也许是不屑一顾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藏诗人】相关文章:

关于诗人的美文欣赏:夏日的诗人05-20

诗人漫步04-10

诗人精神05-03

朦胧派诗人04-08

诗人1范文05-15

进步诗人范文05-16

诗人雅号范文05-17

唐代诗人杜甫04-26

诗人爱国诗句05-07

爱国诗人屈原05-28

上一篇:小学英语视导随笔下一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