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作业

2024-04-24

预学作业(精选7篇)

篇1:预学作业

语音课学案 Unit 2 Chicken Soup(心灵鸡汤): Learning is the eye of the mind.知识是心灵的慧眼.一、自主学习

1)想一想,看看我记得的有多少?

1、从所学过的字母和单词中找出含有

/ e / 发音的字母和单词,写在横线上。

——————————————————————————————————

2、从所学过的字母和单词中找出含有/ әe / 发音的字母和单词,写在横线上。

——————————————————————————————————

3、从所学过的字母和单词中找出含有 /k/,/g/,/f/,/v/ 发音的字母和单词,写在横线上。

—————————————————————————————————— 2)归纳和总结

仔细观察所学过的单词,你能找出哪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是/e/

和 / әe / 吗?请把这些字母和字母组合写在横线上。

/ 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ә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棒!(1.)/e/ as in best Spending money less is the best, Having bread less is the best, Keeping the hotel clean is the best, Doing exercise often is the best, You are the best child, You can get a big apple(2)/ әe / as in madam There is a fat madam.Her house has no water.So she moves out with her cat, Crying with a cabbage as well.But she doesn’t know when to come back.What a bad day it is..三、综合练习:

根据发音规则,找出下列单词中发音不一样的单词。

1.cat decide leg pen

2.get sweat pet map

3.egg ten tall desk

4.bread head bed toy

根据发音规则,找出每组中发/e/的2个单词.1.spend less often keep

2.bread best three clean

3.they we egg spell

4.seven spend she evening

根据发音规则,找出每组中发/ әe /的2个单词。

1.black jacket her egg 2.Alice Black name clean

3.map bad seven spell

4.grape bag fact face

听录音,选出所念的元音,在横线上打勾。

/ e /

/ әe /

例如:bad:

_____

___ √ ___

1.egg

_____

______

2.bread

_____

______

3.hat

_____

______

4.fact

_____

______

5.bed

_____

______

选出下列含有元音发音不同的单词。

()1.A.bed

B.egg

C.bread

D.black

()2.A.cake

B.egg

C.seven

D.spell

()3.A.kate

B.cat

C.bad

D.fact

()4.A.break

B.hate

C.spend

D.seven

()5.A.boat

B.back

C.cat

D.fact

篇2:预学作业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而如何改革传统输灌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合作、引导、探究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研实践过程中,我们学校今年运用“学案导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预学案”教改体现师生间、生生间“沟通”与“合作”活动,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等特点,而这一特点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课改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这一教改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课改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编写好学案提纲,提纲是学生自学的向导,编写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究的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同时,提纲应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反映知识体系和结构,学案内容在使学生自主获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问题,特别在读图问题上,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交流与探讨,体现合作学习特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出典型的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检测,反馈自学能力与自学效果,然后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个人自评→教师评价”过程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

“学案导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结构提供了载体,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传统的备教案转化为备学案,并与导学有机地结合,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

由于学案针对学生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自我学习与评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案把练习引入课堂,减轻了大量课外作业负担,达到了课内完成地理学习任务的要求。

学案通过“知识体系”、“反馈练习”、“学习小结”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自学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则进一步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及解决问题,在读图方面,既培养学生读图的方法,又提高了通过地图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教改在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值得反思。

反思一:导学内容问题:导学内容设计是否恰当与合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设计导学内容时,能否提纲挈领,紧扣教学目标;能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能否对课本内容进行册减、合并和重组;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等都是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要钻研新大纲,新教材,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导学的艺术和技巧。

反思二:自学效果问题。一些学生适应不了课堂上较长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后进生,习惯于“你讲我听”模式,懒于动手、动脑,过分依赖教师,若教师辅导,督促不力,他们就不会利用时间去阅读课文,不会去思考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

反思三:教师备课问题。该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好材料、深入备课:既要备好所教学的内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备好学法,备课量较大。因此,如何建立与教材同步的课堂教学材料,以便每节课施教时随时提取和应用,以减轻教师备课量,这是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为此,在今后的学案教学中我们要注意:

1、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篇3:预学作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互动教学”是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互动”为基本特征, 致力于优化教与学活动中各种互动关系, 努力在良好的互动中满足学生和谐发展的需求。我以我班为实验对象, 以本学段教材为实验题材, 围绕如何高效设计和使用“预学案”展开了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 “预学案”的设计与完善

传统的教与学, 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 或者一知半解地从一些课外辅导书上寻求帮助。课堂上学生学习非常被动。“预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就是基于此点, 力图改变这种“盲人摸象”的尴尬局面。

开学之初, 在充分学习关于《教学研讨———与学案教学思考之三》等预学指导方面的书籍文章, 经过认真思考后, 我认识到了课前预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 初步尝试摸索预学的模式, 观察记录预学效果。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载体, 课前把自己不认识和不熟悉的生字词划出来, 并且在上边标上拼音, 或者在词旁边通过查词典等方式把词义标注出来。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养成了每天必须预学、每课必先预学的好习惯。

这种做法存在弊端, 比如:有些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资料而课本纸张有限写不开。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课文背景及资料的搜查偷工减料。而且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需求, 无法在课堂上提出学生不解的字词, 教师备课仅仅是参考教学参考书等书籍, 揣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备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正需要存在差距;不可能每天把课本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

因此, 我调整了策略,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预学本, 并且对学生如何预学做了更科学的指导, 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第一, 课后生字中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读准字音, 并且拓展一个课外的词汇写在预学本上。提前一课时上交, 老师可以提前掌握学生学情, 提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二, 把课文中认为生动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 谈一谈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这样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第三, 在“问题小屋”中把课文中有疑问的字词或者内容记下来。质疑和思考是培养语文学习能力重要方式。

第四, 如果这一课牵扯到作者的背景、写作的背景或者主人公的背景资料需要课前了解, 那么就要初步整理概括收集到的资料, 并写在预学本上。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预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

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中运用预学中积累的学习资源, 即适当给学生一部分课堂时间, 让学生互为“小老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没完成的内容。共同学习预学本上的基础字词, 并且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

采用提问等方式, 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 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 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 另一方面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从而加以引导和推广。

2. 能力的检查和指导。

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训练学生能力。先让一些同学提出通过小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其他小组成员解答, 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或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辩论, 同时教师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

3. 创新能力的开发。

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课前在“预学案”中“问题小屋”已经提出, 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师生或生生思维碰撞出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 老师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 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 到适当的程度, 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如果到了高年级, 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指导学生课余钻研, 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 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三) “预学案”的课后回馈

鼓励学生对课堂上已经得到解答的问题在自己的预学本上整理出来;也可以写一写本课学习的反思和认识, 以及在学习文本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困惑;还可以与课后的家庭作业相联系, 如果课前预习做的到位, 家庭作业就可以适当减免, 调动起学生的预学热情, 让他们更认真、更投入。

三、研究结论

篇4:预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而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是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增加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中的互动;改变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

笔者认为能够让英语课堂“翻转”起来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预学作业。如何在学习之前布置一些有效的英语预学作业,让孩子们觉得有必要、有兴趣去做?

一、趣味性原则——提高课前预习作业的实际运用

动机与兴趣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完成作业的动机。比如,在设计每个单元导入课的预习作业时,我都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特长设计相关内容的不同形式的预习作业。让喜欢美术的学生根据新单元所要学习的单词中文意思制作成相关内容简单的连环画形式,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把学英语和他的第一兴趣联系起来,从而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兴趣。

以2A Unit6 A picnic 为例。

本课涉及单词的复数形式,通过教师提供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读一读,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预习作业,学生有了单词单数、复数对比学习的基础使得本课的教学开展得较为顺利。

二、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分层预习作业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各不同,“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老师往往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布置分层次的作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类别。其中,A类作业侧重于基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C类作业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B类作业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作业时,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完成A类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单词,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完成B类作业:根据课文完成相应课文练习题或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C类作业: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自觉性、积极性。

创编情景对话表演,可以利用group work 或pair work的形式,布置对话作业。如学生学了“shopping”为主题的对话后,可以让学生课后自愿组成小组,结合句型,自编对话,并在下一节课进行表演。同学们为了表演好自编自演的对话节目,课后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编制排练了精彩的对话节目,还准备了道具,所以这样的对话表演往往比课堂上的即时表演生动、有趣,学习效果更好。这种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三、启发性原则——以“置疑”开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精心设计问题。以“置疑”开路,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批阅预习作业时,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讨论。这也避免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缺乏对学生的真实了解的不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布置预习内容时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解决下堂课的重难点为主。比如,小学英语四下Unit 5 The seasons,对话内容较长,其中涉及了近十多个新授单词,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打消他们预习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了避重就轻的办法。文章是围绕“季节和气候”这一话题展开的,而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我就先布置了“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喜欢的原因”的预习内容。对于另一重点句型,可在接下来的预习中再做要求。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怎样预习,教师设计的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实际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指导他们进行预习的时候,我把所要预习的东西写成有形的条目,使他们的预习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拍成一段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中的讲解,作好预习笔记,并且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等,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抓住教材的重点,把握听课的方向,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

篇5:预学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11、

“预学后教”,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预学单预学,进行自主学习和亲身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新范式。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预学绝不是课前简单地进行预习这么简单。预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多维度学习。那么,为什么要预学?预学学什么?预学怎么学?预学改变了什么?下面,我结合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预学——为什么?

1.从教师的角度看

“预学后教”,其实质是基于学生的教,基于现实的学。教师在批阅、查看、分析学生预学作业的基础上,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水平、思维状态等方面,从中发现一些典型的错例。这样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的,在课堂上花较少的时间进行交流反馈即可;对于有多种方法解答的习题,可以组织学生辨析;学生还不能学懂的内容,需要重点讨论探究;有错误的,应该帮忙纠正……正是通过学生的预学,教师才能全面地了解学情、读懂学情、顺应学情,给予有效的引导,构建出真实而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2.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所以预学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充满信心和动力。此外,从数学思考的需要出发,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有时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而预学则弥补了课堂内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让学生能更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

3.从课堂的角度看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应放眼国际、着眼未来,不应仅仅停留在所谓高效的层面上,而应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让学生乐学、会学、能学呢?怎样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我认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才可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转变。

二、预学——学什么?

1.预学——做好准备体验

教师可以安排准备体验式的预学,让学生围绕概念,积累一些感性认识,通过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提炼,真正构建数学概念。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以下的预学(如下图):先在情境创设中复习比,积累学习经验,再反馈交流,逐步探究,引出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最后练习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准备体验式预学,充分发挥了预学的功能,使不同的学生在预学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为课堂交流讨论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逐步感知概念,提炼概念的本质。

2.预学——学会基础知识

在预学环节中,对于一些课时的基础知识,教师期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力争学会。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主要有以下教学任务:(1)通过画圆、剪圆、折圆的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2)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3)让学生通过画、量直径(半径)的操作与思考,发现圆内有无数条直径(半径),且同一圆内都相等;(4)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知道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5)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以上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有些是基础知识,如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及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等。基础知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和学会的,所以是预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力量用在突破教学难点上。

3.预学——启迪数学思维

“预学后教”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预学,尽量设计多种启发方式,在关键步骤上放手让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结论,真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平面图形,哪一种图形的面积最大”这一内容时,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学生预学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征自己的思维,不求精准、统一,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

4.预学——导引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如何“授人以渔”,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教师认为“我们把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便会自己学习了”,其实不然。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去感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并不容易做到,而“预学后教”课堂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让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这样的预习不仅能让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如找一找、看一看、拆一拆、比一比、理一理等,而且可以放手让学生尽情研究。一些学习方法要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才能悟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预学——怎么学?

1.问题导航策略——有方向地预学

六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如果课堂上教师简单地让学生独立学习,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探索。因此,预学阶段,教师应给学生设计一份以问题串为主线的预学单,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开展预学。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又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效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一课时,本课旨在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总路长,答案相同,说明合修时间和总路长没有关系,理解可应用抽象的“1”来解决问题,感悟数量关系的共性。为此,我让学生进行如下的预学。

该预学导的航性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有了明确的预学方向,预学时就不再盲目了。

2.激发兴趣策略——有趣味地预学

开展预学活动,既要趣化预学材料的呈现形式,将知识蕴含于数学游戏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又要凸显预学的作用和价值,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预学活动的成效更好,数学思维的含量更高。如:“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你觉得怎样介绍,同学们才会给你鼓掌?”“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本单元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当然,教师也可以这样设置预学:“请找一道好题,明天与同学交流。”“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有其他解法吗?”“能画个图或举个例子吗?”……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预学。设想一下:学生一边对预学饶有兴趣地进行钻研,一边想象自己将要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并赢得同学们叫好、鼓掌的场景,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预学中去呢?

3.指导阅读策略——有方法地预学

教材是学生预学的主要载体,数学阅读是学生预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掌握所学知识,完成一定量的练习,从而习得知识。当然,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一定要有适度的指导。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阅读教材后完成相应的预学题,这样的预习既能指导学生看书预学的过程,又是检测学生预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

4.评价学习策略——有激励地预学

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提升预学活动效果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预学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对学生预学活动的积极性、动手操作的能力、查阅资料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表扬评价,尤其是对后进生在预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学生就会信心满满,享受预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预学交流第1题时,学生小组抽签上台汇报,最后有一位学生问道:“这是我们小组的发现,大家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说一下整个圆代表什么。”师追问:“代表什么呢?”这个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代表六(1)班全班的总人数。”师给予充分肯定:“你的补充十分到位!”……像这样的正面评价,能让学生伴随着正能量一路前行。

四、预学——改变了什么?

1.预学——改变了教师

“预学后教”课堂,强调教师的教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设计,强调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预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好学习的平台,但学习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只有在学生探而不得、探而有疑、探而难行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和启发等帮助。

2.预学——改变了学生

预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像“小侦探”那样去探索新知,像“小记者”那样学会提问,像“小老师”那样学会讲解,像“小辩手”那样学会为真理而辩……这样使预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况,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高。

3.预学——改变了课堂

传统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教后练”,“预学后教”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学后教再练”。下面,我用表格的形式,将传统课堂与“预学后教”课堂中的各要素作对比分析。如下表:

总之,传统课堂细致的讲解、精心的设计,难免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预学后教”课堂虽不精致,但很大气,有一种整体感和自由感,这是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使学生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让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时“拔节”的声音。

篇6:预学汇学助学

关键词:复习课;诗词赏析;预学;汇学;助学

在高三教学后期,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对高考各类考点的专题复习。传统复习课的教学形态主要是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教师围绕着一个考点不知讲了多少次,学生不知做了多少遍,但结果经常是“一做就错,一讲就会,再做还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讲得过多、过透、过细,没有给学生留下反思、归纳的空间,忽略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李仁甫老师认为“好的课堂离不开一个‘学字”,继而提出生成性学习的过程:预学→汇学→助学。以下笔者试图以这一学习理念为指导,以诗词结句赏析教学为例,对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进行分析探讨。

一、独自归纳,先学提疑

“预学”就是学生自主先学,它是下阶段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谭顶良教授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只要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经验,并利用这些已有观点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即发生同化过程,学生照样可以理解新知识的本质意义。”所以,高三语文的复习,应让学生自主先学,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抽取规律,获得方法,学会“能学会的”;然后对旧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多方比较,提出问题,找出“未学会的”。遇困、疑困、解困而得来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如在探讨诗歌鉴赏结句的答题规范之时,笔者把学生已学过的诗词结句整理后,让学生课前“裸做”,即不翻看课文或鉴赏辞典独立完成。完成后,再查阅资料,仔细分析自己的赏析与相关资料上的异同,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自我修正,重新梳理自己的答案,得出自己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对在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先试着去解决它,再选出需优先处理的问题,以备课堂上进行汇学。以下是笔者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出的十句结句:

①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⑥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⑧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⑨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⑩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生通过课前独立赏析,归纳出诗词结句的三种类型:形象类、情感或主旨类、炼字类。一般而言,学生对形象类结句进行赏析,会注意到形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注意到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及其中包孕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情感类结句赏析,会先确定诗歌内容是咏史怀古诗还是托物言志诗,是边塞征战诗还是送别留念诗,是田园山水诗还是闺怨闺愁诗,然后看结句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对炼字类结句的赏析,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其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通过学生的课前赏析,教师能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已掌握的鉴赏方法,了解学生对已有的学习方法是如何选择、运用的。这样,教师无须过多地给学生归因、归谬,找短板,而是“逐渐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习者本人”,让他们在下阶段的汇学中展示、交流、探讨,由自知转向自觉。

二、汇学释疑,共同探究

在“预学”阶段,学生已经对知识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但是归纳和整理的知识和方法不是知道即可灵活运用、准确运用的,而且是空泛的。教师只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方法实践一两回,他们就会感到已知的其实未知,有法的其实无法,已会的其实不会,这样他们就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使自己已会的能够灵活运用,未知的通过思维碰撞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或方法。若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分享进步。这就需要进行汇学。

汇学是学生带着“预学”的成果和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进而释疑解难、互相提高,能起到固化学生学习成果、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作用。汇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高三复习课上,教师要事先预备大量的典型试题,按照学生“预学”时特定的认知需求进行试题“互联”,然后再呈现给学生,也就是“看生点菜”。例如针对形象类结句的教学,笔者根据学生在“预学”时的归纳,选择了温庭筠的《梦江南》中的“摇曳碧云斜”让学生定时完成赏析,然后选择几例典型的答案写到黑板上进行“错例展误”,再让他们讨论、交流,看看自己以前的结论是否正确以及还要注意什么。以下是学生的三个答案:

生1 以景作结,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不得志的惆怅,写碧云在风中摇曳,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生2 通过写碧云摇曳,表达心绪不宁,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生3 通过对碧云“摇曳”和“斜”的描写表达词人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学生回答得好固然可喜,但那些有瑕疵的答案更有“含金量”,拿这样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改的答案让学生去诊断、分析、解释,必然会有“惊奇”和“意外”。学生在分析交流中认为:

第一个答案没有全篇意识,没有注意到开头的直抒胸臆“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不清楚“恨在天涯”是何恨?忽视了作者,没联系作者是“花间派”的鼻祖,没有做到知人论世,所以出现了对情感的误判。“摇曳碧云斜”五个字,“碧云”是形象,“摇曳”和“斜”是作者对“碧云”的描绘。所以分析“碧云”这一形象就要分析“摇曳”和“斜”体现了“碧云”怎样的特点;而且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我们要从碧云所展现的特点来和作者的情感进行联系,找出它们的联结点。

第二个答案缺少分析,浮光掠影,不全面。

第三个答案要点不全,有“象”有“意”但缺少“手法”。

在“分享与交流”中,学生对答题规律有条理地进行了细致分析,解决了各自的疑问点、分歧点,修正了思维上的偏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汇学就是互相摇动,使学生暴露在知识点上的缺漏;就是互相推动,使学生获得认知的提升;就是互相唤醒,使学生找到提高自己水平之路。

三、助学提升,难点突破

若要学生的阅读或者解题能力由自觉转为自如,使课堂更高效,还需要通过助学进行提升和突破。助学重在“助”上,既可以生生互助,又可以师生相助。生生互助,要助在有疑处,助在困难处,助在同学情绪消极时;师生相助,要助在能力提升处,助在思维偏离处,助在方法受困时。

学生在“汇学”过程中已经了解对结句的鉴赏要关注题目、作者和关键词,还要通观全篇进行精准分析。但分析精准却不那么容易做到。此时,教师就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聚焦此处,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找一些规范的答案,让学生揣摩、交流,找出各个答案之间的关联,如:

(1)温庭筠《梦江南》的结句“摇曳碧云斜”赏析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结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赏析答案: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3)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的结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赏析答案: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从这些答案中,学生可以轻易分析出诗歌结句鉴赏是注重诗歌本身的理解,无须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它们包含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蕴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如答案中的“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和“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等。表达技巧层面,如答案中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等。意蕴层面,就是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所渗透的理性内涵或情感,如答案中的“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心绪的不宁”和“心情的低沉”“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等。让学生梳理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之间的关联,他们就能知道这类题目应该分析什么、怎么分析,以后就能由自知转为自觉,若再经过适当训练,就会由自觉转为自如。

篇7:“预学单”的设计与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浙江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312500)endprint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些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浙江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312500)endprint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些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上一篇:脚趾头的命运作文300字下一篇:小学清明节扫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