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教学设计

2024-04-13

《我能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我能行》教学设计

《我自信 我能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建立与巩固自信的具体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自信,学会自信,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一个“不倒翁”。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受自信 1.热身运动

同学们,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是最自信、最勇敢的,这节课想不想把你们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敢不敢迎接挑战?(敢)好,先让我们跟着音乐律动起来!(播放《健康歌》)

2.揭示课题

3.引出“不倒翁”,让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增强自信的意识。

(二)学习方法,增强自信

1.学习培养自信的第一种方法——重视仪表(板书:重视仪表)(1)课件出示两种相反的仪表:一种是整洁、得体、大方的,一种是邋遢、猥琐的。

(2)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谁给人的感觉更自信些,引导学生发现得体大方的仪表能增强自信。

(3)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哪些仪表能增强自信。

2.学习培养自信的第二种方法——欣赏自己。(板书:欣赏自己)

(1)播放视频:一位女学生自信地讲述自己的优点 启发学生:姐姐是从哪几方面欣赏自己的?

(2)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值得欣赏的地方。(3)教师做欣赏自己的演示,学生畅所欲言把欣赏自己的地方展示出来。

3.学习培养自信的第三种方法——自我鼓励。(板书:自我鼓励)(1)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尼克

教师简介尼克,使学生对这个身体残疾的人产生兴趣。播放尼克的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尼克?想一想尼克能做好那么多事情,成为世界的奇迹,他在克服自身不足时可能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如何鼓励自己?

(2)课件出示练习: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样鼓励自己?

a.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成绩退步了20分,我对自己说„„

b.参加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我有怕做不好,这时候,我对自己说„„

c.体育课200米赛跑,我落在了最后面,这时候我会对自己说„„

(3)学生选择,集体交流。4.了解培养自信的其他方法。

(三)自我检验,测定指数。1.学生完成自我测试(课件出示)。2.反馈。

3.出示自信名言警句,增强学生加强自信的信心。

(四)巩固方法,模拟训练。

师生活动,按提示进行“自信每一天”的模拟训练。

(五)歌曲升华,结束活动

1.多媒体播放歌曲《我相信》,师生同唱。

2.总结:自信能带着我们跨越重重困难,拥抱灿烂的明天。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快乐,祝愿每一位同学能每一天都充满自信,收获成功与快乐!

附:板书

我自信 我能行 重视仪表 欣赏自己 自我鼓励

篇2:《我能行》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自理就是能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学生学会自理,领会学会自理是生存发展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

2、小卡片。

三、主要形式:讨论交流和个人讲述相结合。

四、活动程序: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夏天,中、日两国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夏令营活动。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孩子们背着一个40斤重的背囊,早已汗流浃背。有些中国孩子受不了了,纷纷停下来休息。面对弱不禁风的中国孩子,日本孩子一笑而之。到了晚上,日本孩子从背囊里拿出工具熟练地搭起了帐篷,然后又煮东西吃。再看看中国孩子,有些孩子因为准备不充分急得哭了,有些孩子因为平时少干活而显得手忙脚乱。活动结束时,日本的领队摇着头说:“中国的下一代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怎能跟我们相比呢?须知道,少年强,则国强啊!”同学们,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

过渡:是啊,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让别人看扁,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不依赖父母,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自理 我能行》。

学生齐读题目。

过渡:故事中的部分中国孩子自理能力的确太差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部分家长执迷不悟。

(二)出示5幅图,问学生的看法。

过渡:父母包办、不让孩子自理,这些行为实在让人揪心,那生活中还有懂得自理的孩子吗?(出示三幅图)学生看完图片后说看法。

过渡:你们真的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其实在我们班上也有自理能力很强的同学,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小故事。

过渡:看来这几个同学的自理能力真的很强,为了检查一下你们的自理能力到底怎么样,我决定进行一个小比赛:钉纽扣、系鞋带、折衣服,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完成得最好,那个组就是冠军。预备,一、二、三,开始。评出冠军,并颁发奖品。

过渡:真想不到同学们这么快就完成了这个比赛,看来以下这几个问题绝对难不倒你们。

分小组解决问题。(提问学生)

(三)同学们,你们真棒啊,难题都让你们解决了,看来经过这次活 动,你们的自理能力又得到了提高。经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写在卡片上。(学生读想法,并贴卡片)

(四)同学们得卡片做得真精美啊,想法也很深刻,现在请同学们以“我自理 我能行”为内容写口号,看谁写得最好。(请同学到黑板写口号,并齐读口号)

篇3:《我能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有效注意,兴趣,信心,有效参与,实践探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 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提高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作为任课老师应积极研究教材, 充分挖掘生物本身的魅力, 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而增强生物课的教学效果。

1.以“实用”激兴趣。

例如, 在学习“合理的膳食”后, 为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感受到生物的实用性, 我请学生把自己改进后的三餐食谱设计介绍给父母, 并说明理由: (1) 不能只强调蛋白质营养。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无机盐等虽需求量较少, 但不可缺少, 否则会得各种疾病, 如缺维生素A会视力减弱或得夜盲症, 缺维生素B2会得口角炎, 缺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但却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所以主副食、粗细粮、荤素要合理搭配。 (2) 三餐要根据消耗量合理分配。既要满足需要, 又不能过多, 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肥胖。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 纷纷列出了为自己家设计的三餐食谱, 并互相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相关知识, 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以致用, 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了有效教学。

2.以“奇妙”增情趣。

现在的学生普遍学习压力比较大, 生活单调, 很少去亲近大自然, 对生物界的许多常见现象缺乏观察体验, 或根本观察不到, 特别是关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比如, 他们经常看到漂亮飞舞着的蝴蝶, 却不会注意到丑陋的毛毛虫;能在春天欣赏到孔雀开屏、夏天晚上聆听蛙声已经很不错了, 哪管它们这般是为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 感受自然的奇妙, 增强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我把动物生殖的动态过程, 通过网络下载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如《鸟类的繁殖》《自拍小鸟的发育过程》描述小鸟筑巢、鸣叫、飞翔、跳舞等求偶行为, 展示从鸟卵的形成、产出、孵化到最后哺育、长大学飞的过程, 直观生动, 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犹如亲临其境。美国纪录片《伟大女性妊娠到分娩真实过程》图文并茂, 把数亿精子长途跋涉、历尽艰辛, 只有几百个到达卵细胞, 而最终只有一个与卵细胞相结合, 然后受精卵一边分裂一边移动, 到达子宫发育, 迅速分化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结构, 到第八周露出人的雏形, 能与母体交流、伸展四肢、具有表情, 到最后分娩, 这些只有在高科技手段下才能拍摄到的奇妙过程展现在大家眼前, 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同时, 学生也深刻理解了生命诞生的不易和伟大, 从而培养其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二、多元化评价, 以自信促有效教学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 每个班都有基础好、反应灵敏的学生和基础差、反应迟钝的学生。因此, 我的评价不只是在学生好坏之间作比较, 而是只要他有进步有提高有新发现, 我都会给予鼓励,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调动他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学困生”, 我给他们以更多的尝试机会, 即使一开始差一点, 他心里也会感到温暖, 有前进的动力;而做好了就会信心倍增, 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我的评价标准, 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是否敢于质疑、是否与其他同学积极合作, 通过多元化评价的导向作用,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有效参与。

1.巧设问、妙授业。

我通过创设情境, 把不同难度的知识点以有梯度的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组织学生寻求最佳答案。

比如, “食物的消化吸收”中, 我设置问题1:人的消化系统有哪些结构, 在人体的哪个位置?这类问题属于基本知识, 但课本上没有文字说明, 需要学生根据图示自己判断、表达, 对于不愿动脑、不善言语的学生就是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问题2: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有什么功能, 食物依次进入消化系统的哪些结构?这类问题有些难度, 要有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就让学生先交流讨论, 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互助学习, 激发思维,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有时, 我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使学生个个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 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 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2.重实践、重探究。

生物本身是一门以实验、应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实验比较多的是观察实验, 比如“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观察鸟卵的结构”“膝跳反射”等, 学生通过观察, 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可信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物实践, 如“植树节活动”“爱鸟周活动”“急救处理”“设计科学合理的家庭小药箱”等, 让学生亲自动手, 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 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 掌握也就更牢固。

篇4:《我能行》教学设计

能力发展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读教材,欣赏故事漫画、小组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概括出自信的含义及表现。

2.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正确区分自负、自卑、自信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活动教学模式,在活动、讨论中及时启发,以保护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区分自信、自负、自卑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课时计划:1课时。

课前预习纲要:

导入新课:【2分钟】故事欣赏——初步感受“自信”的力量。

阅读教材第18页罗丹的故事,思考:罗丹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贯彻“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明确能力发展目标: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目标内容同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要通过哪些素材、什么方式来学习,学习后要达到什么能力。

课前预习:3分钟

1.阅读教材18~22页,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20~21页“自主预习”的填空内容,把所填的词在课本上画出来。

2.预习检查:交叉批改,当堂公布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课堂学习探究纲要: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约20分钟

方法及要求:1.自主阅读教材18~22页,完成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不懂的问题,用笔做上记号,提交小组讨论,10分钟后展示。2.小组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帮助解决。3.老师对学生提交的难题做精讲点拨。

自主探究题:1.自信的含义及表现分别是什么?2.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3.自信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点。

合作探究一:自信一族

活动1:写出我能行!完成教材19页填空。

明确:自信的含义。

活动2:自信人物故事会——讨论交流自信人的表现。

精讲预设: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含义)

自信的表现: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合作探究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活动3:故事赏析——分析课件中刘翔的心理?明确: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

活动4:我思我悟——根据课件漫画,分析自信、自负、自卑三者关系。

活动5:情景表演

数学考试后,自信的小芳、自负的小明、自卑的小刚都得了90分,这三个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整理提高:1.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 , 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2.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 。

实践导行:现在的你相信自己吗?请在课后做一件小事,来体现自己的自信吧!

精讲预设:自卑的人轻视自己、低估自己、不敢尝试;自负的人高估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自信的人能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自信及表现以及与自卑、自负的区别。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等学习环节,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倾听的能力。

课堂测评:预计12分钟

1.基础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2页基础巩固1~6题

2.中档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3页增效作业7题

3.拓展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3页增效作业8题

解题步骤:“审—忆—筛—答”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用所获取的知识、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整理提高:3分钟

1.这节课我学习了…… 2.我学会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对整节课的活动形成知识链、思维链。学生带着知识、方法走出课堂,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课后巩固纲要:

熟记知识点:(复述答案)自信的含义及表现?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自信的作用?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课后测评:

1.基础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3-24页能力提升1~4题

2.中档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4页能力提升5题

3.拓展题:《同步解析与测评》24页能力提升6题(答案见教师用书)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识记效果,能否用所获取的知识、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篇5:我能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2、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学生甚至一些家长都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信心,认为上了普通初中的是什么都不行的,心理特别自卑。教学设计中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的系列故事的素材,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学期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人考的好,有人则不好,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同学由班级的倒数十名,变为前十名的事呢?你想不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诀呢?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家从中就会知道答案。情景故事: 陈宏伟的故事

主要人物介绍——陈宏伟:我校(西安市新城区一所普通初中)2003届初中毕业生

第一集: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后,陈宏伟的总成绩又是班级的后十名,即四十一名(全班共四十五人)。他很沮丧,这时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对他开玩笑说:“哥儿们,别想不开,把成绩倒着看不就行了!”引来同学的一阵哄笑。他羞愧难当,要不是老师的及时过来,他差一点和同学打起来。

第二集:在老师的帮助下,陈宏伟第一次静下来,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是学不好吗?难道我真的就只能混个初中毕业证吗?难道我就真的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吗?是不是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学习生活,他发现自己在物理课上是最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做物理实验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语文的作文老师还曾经当做范文在班上读过,英语的口语也不错,他发现自己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于是,为了激励自己,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 我能行!

⑴学好语文,我能行!

⑵写好英语作文,我能行!

⑶帮助同学,我能行!

⑷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我能行!

⑸帮妈妈做家务,我能行!⑹……

陈宏伟发现自己能行。他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他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个又 一个进步。他充满信心地参加了2003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大家想想结果。投影仪出示: 他的总分545分,成为他们班里的第一名、他们年级中考成绩第三名。创造了一个“奇迹”!

提出问题:陈宏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生回答: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我能行”,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我能行。活动一:

陈宏伟用“我能行”获得成功,我们每个同学其实也有自己的“我能行”,回首走过的成长之路,我们的同学我能行表现在那些方面呢?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把你的“我能行”填在纸上。老师提示:“我能行”可以从学习、生活、体育、文艺、技能、人际关系、特长等方面找。

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我能行”。学生畅谈自己写的“我能行”,老师适时进行点评表扬鼓励。同学们,在我们所经历的许多次“我能行”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朗读教材19页--“我能行”)思 考:认为“我能行”的人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特点? 他们共有的特征是什么?

乐观、坦诚、虚心、大度、开朗、言行一致、执着幽默、勇敢、果断等。

活动二: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我能行”

1、你当时面对的是什么困难?

2、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的?

4、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组间互相讲述,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述。

学生讲述时教师适时点评:听到大家有这么多的“我能行”,看到大家这么优秀,我真的很高兴。很显然,大家是十分自信的,相信自己行,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让我们持有的是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每一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大家都有这么多的“我能行”,我也有“我能行”。

教师例举自己的一次“我能行”与同学分享。

教师归纳分析,导入“自信”概念讲解: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能行”,把这些“我能行”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为“我能行”,情感上体验到“我能行”。也许你觉得我能行,你可能就行,“我能行”三个字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引导我们逐步走向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当它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悄然沉入我们的心底的时候,我们也就真正的长大了。而这种催人奋进的“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什么是“自信”呢? 学生讨论回答: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做什么事都一定能行。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

教师归纳分析: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也就是指我们人对自己的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功某件事,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这就是自信的含义。小结:这种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态度叫自信。讲解自信的含义,板书:

1、自信: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基础上,自己相信自己。通俗的讲,就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愉快的饿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2、增强自信的方法:

⑴思想上:端正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重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⑵行动上: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

认识自负、自卑

前面我们了解了王宏伟一、二集的故事,之后他的情况如何呢?

第三集:陈宏伟上高中后,他发现同学们很多学习都不如他,很多同学的中考分数比他少了许多,而且他觉得老师讲课也不怎么样,他开始骄傲了,瞧不起同学,也瞧不起老师。请问:陈宏伟在初中的时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相信自己,认为“我能行”,不断努力。

“进入高中后的他发现同学的分数都没有自己高,开始瞧不起别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此时的陈宏伟还相信自己吗? 分析陈宏伟的行为,板书:

自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瞧不起别人 投影仪展示:

认识自负: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自视过高。

高中二年级时,陈宏伟参加班长的竞选,结果失败;同时在班上、在寝室与同学关系也不好,他发现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他开始沮丧,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其实什么都不行。

“在遇到一个又一个失败,竞选班长失败,与同学关系出现问题……陈宏伟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其实什么都不行。”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分析陈宏伟此时的行为,板书:

自卑: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瞧不起自己。投影仪展示:

认识自卑: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自己瞧不起自己。小结:自信、自负、自卑

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能象陈宏伟同学在初中时那样,自己相信自己,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吗?对于他在高中里所出现那两种心理现象,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呢?你能准确理解自信、自负、自卑三者的含义和区别吗?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我能行”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投影仪出展示: 自 信: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愉快地接受自己。自 负: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自视过高。自 卑: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自己瞧不起自己。活动三 :在成功面前…… • 以小组为单位,各编一个小品。

• 小品的内容:英语考试后,自卑的萌萌,自信的强强,自负的飞飞都得了90分,三个人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 进行现场表演。

• 根据表演来猜同学所扮演的角色。•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表演最生动。根据学生表演,教师总结出: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自信为我们搭起了一个人生的平台,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情宁静,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板书设计: “我能行”

一、自信一族:

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1、自信的含义:

1、自负、自卑、自信的区别:

2、增强自信的方法:

篇6:我能行教学设计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一框的内容,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感悟自尊的关系基础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本节课由“自信一族”和“超越自负,告别自卑”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以及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以帮助学生走出自信的误区,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教学目标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在自我认识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看待,以至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不良心理,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偏激、虚荣、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因此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树立和增强自信。结合上述学情,我设计了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悦纳自我的愉快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

①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②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3)知识目标

①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②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自信的含义的认识是全课的基础,区别自负、自卑与自信;认识自信与成功的关系;掌握自信的方法等重要内容,都建立在对自信的正确理解上。因此,将自信的含义确定为本框的重点。我采用“自学检测”、“我行我秀”、“唱响自信”等方式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探讨和引导。因此我采用“前置性任务”、“自学检测”、“图表对比”、“心路历程”等方法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1、自学指导

·

利用“自学指导”、“点拨对话”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才艺展示”、“心路历程”、“颁奖典礼”等形式的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自我教育,自觉践行。

四、说教学流程

前置性任务:

1、准备自己最拿手、最在行的特长(歌曲、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折纸、乐器等)。

2、观察自我及身边同学身上存在哪些自负和自卑的具体表现,并思考其影响。

第一板块:导入设计、引出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闭上眼睛聆听散文诗《欣赏自己》,帮助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欣赏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己,

·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我能行”。

第二板块:自学检测、确认观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我校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采用自学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圈划标注。自主阅读教材第18-22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黑笔做好圈划标注。

1、什么是自信?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2、自信与自负、自卑之间有什么区别?请完成下列填表。

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初步建构知识体系,突破难点。并采用自学检测、限时记忆等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进而扫清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为展示交流做好铺垫。【在点拨自信与自负、自卑的过程中可指出要想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必须实事求是地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自信是矫正自卑、自负的良药,为学生指明走出自信误区的方法。】

第三板块:展示交流、践行观点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理念,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自身,我设计了“我行我秀”板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特长,诠释自己对“自信”的理解,展现独特自信的“我”,并分享自己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的历程,在此基础上班级展示。并以第三人称为自己的成功写50字左右的颁奖词,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发掘潜能,体验自信的快乐,积极践行。

第四板块:总结归纳、建构观点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本节课通过知识树的形式构建本节课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关系,进而形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第五板块:唱响自信、升华观点

思品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更应该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我采用集体合唱励志歌曲《我相信》,激发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自我的歌声中唱出自信、唱出自我。

第六板块:当堂训练、运用观点

为了掌握课堂效果,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本节课设计了三道选择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当堂完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矫正深化。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效果

1、准备不充分。因借班上课,组内的才艺展示环节缺失,导致学生参与度偏低,更多的是个别学生的“作秀”。展示应该是有层次的:组内展示是基础,全班展示是提升,以全班展示带动组内展示,但不可替代组内展示,这样才可以做到全员参与。

篇7:我能行教学反思

一、教师力求是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留痕迹的引导儿童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理解,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使儿童能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创造生活。

二、教师更要关注人身上更持久的“朴素的道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德性之知”,逐步养成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有的素质。一起想办法,找到自己的方法,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勇敢。

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宽容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直面胆怯。在期望与鼓励中,让孩子尝试克服自己能够做到但心存胆怯的心理,体验战胜胆怯后“我能行”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老师向同学们袒露自己的胆怯的事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同学们平等的交流,共同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老师是同学们的大朋友。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的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都是生活者、学习者,孩子们能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开动脑筋创造新生活,进而用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

篇8:《我能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自信心,学习能力,有效教学

信心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有效解题、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在情感因素。“我相信我能学好”是每个小学生从内心发出的肺腑之言。随着当前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各年级学习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实施, 培养具有坚定学习意志和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 已成为学校进行有效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但由于长期以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片面注重了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致使学生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增强, 限制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知识内在能动性。本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究, 认为做好以下方面教学活动:

一、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 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知识传授、能力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等内容的内心体验, 喜怒哀乐是它最形象生动的表现。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内在心理的影响, 自身情感调控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和制约, 致使学习知识能动性和持久性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受到削弱和限制, 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教学实践也证明, 小学生在良好学习情感的基础上, 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和效能是平常条件下的4-倍。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好数学信心教学中, 就要重视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情感交流, 要在认真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实际的基础上, 能够将师生情感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 俯下身子, 低下身子, “走进学生心间”, 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 通过集体谈话, 个别谈心、社会家访等形式, 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 善于运用先进感人的典型事迹, 鼓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用好知识的决心和情感, 实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和学习信心的有效增强, 从而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打下坚定地思想基础。

二、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 增强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学科, 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又有复杂的关系。通过对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各年级的教学知识中, 都贯穿着现实性的生活实例。可以说, 每一章节知识都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影子。新颁布的小学数学基础课程纲要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性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这一特点, 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重难点等内容与现实问题进行巧妙结合, 寓生活性问题之中, 使学生“我愿学”, 从而实现“我能学好”的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分数知识教学时, 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 把教会学生化线段图作为学生进行分数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会使学生在抽象空洞学习中失去信心和激情。这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生活性问题设置的方法, 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性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结合, 创设出“小学生切蛋糕”、“分发糖果”、“水果批发公司有水果25000千克, 卖出2/5, 卖出多少千克?”、“六年级有学生111人, 相当于五年级人数的, 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等方面的生活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性教学情境中, 实现学习能动性和信心的激发和增强。

三、重视学习时机的提供, 增强学习自信心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一统课堂, 教师主讲, 学生听讲”的单一教学模式, 不能够将学生主动性进行有效激发,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知识和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只当成学习知识的工具, 接受知识的“口袋”, 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因此, 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 将学生学习主体特性进行有效体现,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出具有内在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 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增强,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培养和树立。

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知识时, 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完“”知识后, 在黑板上设置了“12*4=48”、“15*5=75”、“5*6=30”问题,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内容, 进行探究活动, 找出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知识特性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 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数学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进行课外小组探究活动。又如在教学分数知识实际应用问题时, 教师可以设置“同学们采集树种, 四年级采集了16千克, 三年级采集的重量是四年级的3/4, 又是六年级的1/2, 六年级采集树种多少千克?”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结合知识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为学生巩固知识、预习新知打下基础, 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学习信心、在思考分析中增强信心。

篇9:《我能行》教学设计

一、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中寻找“我能行”

学习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动作是生活的基础,是手与脑的综合产物,动作能使学生发展智力,增强意志,造就和谐的个性。我们有些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玩”,常说“这孩子东跑西跑,不爱学习就爱玩”。实际上,东跑西跑不是玩,是孩子过盛精力无处释放的表现。玩是有目的的,是塑造坚持精神品质的过程。少年儿童先天的动作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把有益的动作组织起来,把有趣的合作组织起来,让学生在集体的状态下对动作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面对由于合作而引发多次动作成功或失败的事情,在这种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被迫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否则许多配合性练习或竞赛将会遇到麻烦。为此,在体育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就很难在同伴中找到有力的合作者,也不能在集体动作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人皆有向上之心,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是借助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次次的误会、争吵与和好而得到心态的调整和能力的增强,使学生逐渐有了相信自己能化解矛盾的“我能行”心理意识。正是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机会。

二、让学生在勤奋中认识“我能行”

勤奋是学生必须从小培养的一种品质,它是人类最主要的品质之一,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一个人的精力如果不能够使用在有益的方面,就会成为一种破坏的力量,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精力旺盛,这一点就显的更为重要。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精力有益消耗,是培养学生勤奋的途径。只要教师耐心地扶持与引导,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众多运动项目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我们在体育课或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中,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稳定地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们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动作练习之中,他们一边付出汗水,一边通过活动逐渐学会对自已的对与错、进步与退步作出反思,并不断改进。在勤奋的练习中,学生的技术动作会不断地进步;在成功中,学生会从心底里产生相信自己“我能行”的思维意识。只有体育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无数次的、高频率的反思机会,激发培养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勤奋品质。

三、让学生在肯定中坚信“我能行”

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学生只有不断得到好评,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人的精神是从那里来的呢?笔者认为,它是从生活实践和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一旦有了方向,学生就会奋力去争取,努力成为这个项目热切而积极的工作者。为此,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就要经历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动作,对有些学生来说都要付出汗水和坚强的意志。当某一天,一个文静柔弱的女学生连续把篮球投到篮筐里三次时,她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潜在的英雄意识,不要以为这样的成功只属于乔丹、姚明,实际上它属于每一个赋出努力的人。体育场上冠军是英雄,其他参赛者也是英雄,只是代表的范围不同罢了,它对人心理的鼓舞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体育是培养人精神的摇篮。由于体育教学特殊的组织方式,素质优良的教师根本不会批评学生,既便是学生做出了最失败的体育动作,教师也会用表扬与建议的口吻把意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力量。我就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腿的动作虽然没做好,但手的动作却非常漂亮,再来试一次;球没投进去,但你身体姿态很优美,下次注意你投篮的手型;这次虽然不行,但老师非常佩服你的勇敢;失败是常事,伤心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你敢再来一次。这些肯定的评价通过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面对失败保持积极的心态,让他们通过具体反思来改进动作,从而达到改进自我的教育目的。让成功的意识成为学生做事的一种心理习惯,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成功心态支配下,使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心理都逐渐走向了成熟,这个历程会让学生的心理发生许多变化,使学生与体育动作和体育项目之间建立情感,与同学之间建立友谊,从而使积极的自我意识产生。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他人肯定的快乐与感动,从而坚信“我能行”,为形成终身的积极自我意识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让学生在团队氛围中相信“我能行”

自制力是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句话说得好:“那些能够随意支配金钱的人并不是最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支配自己的人。”因此,培养了学生的自制力,就是为他们将来生活幸福提供了保证。学生正处在高速成长时期,他们有无尽的精力,如果让它任意发挥,将是很危险的事。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制力的,这是由体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多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出现,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此,有的学生会产生喜悦,他为争取胜利会变得更加主动;有的学生会产生沮丧,沮丧的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在主动学生的带动帮助下,为了集体也必须被迫去努力。在个人与集体的磨合中,学生在心理上能学会对参加活动结果偏差进行自我矫正;并能慢慢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把握自已;同时又能学会如何在反复出现的喜怒哀乐中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实现目标的策略;最终,学生将在人格上、心理上形成独立、专心、协调和秩序等习性,极大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遵守生活规则和法律秩序奠定了“我能行”的人格心理基础。体育教学有机会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无数次各式各样需要自制力才能完成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我能行”的品质。

五、让学生在协作中相信别人“我能行”

我们的社会最缺乏的是道德,而不是知识。教育的目地不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高贵的品质。人一生下来就倾向于自私,这种自然倾向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纠正,而这种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体育教育。在体育课上,教师精心组织各类游戏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批评、敌视、恐惧、怜悯、嫉妒、鼓励、容忍和赞扬等事情发生,这些众多的事情给学生提供了广泛思考的源泉,为教师提供了无数个教育契机,这些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在这种相互交流、彼此配合中,学生开始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们学会了爱人与自爱,也学会了支持、团结、等待、礼貌和问候等社会日常生活规则。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能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一旦学生有了相信别人也能“我能行”的诚信品质,他就不是一个利已主义者。体育教学中的团队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相信他人“我能行”。

篇10:我能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的“看谁做得好”“假期生活我能行”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合理安排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熏陶。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模拟和角色表演――“有人在敲门”,使学生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经历仿真性的演习中,使学生获得经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还让学生认真地评析,并对照自己,对照周围的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感。

《拍手歌》这一游戏的设计,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把知识和技能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中体会,操作中感悟,参与中受到教育。

3、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在连续性活动中逐渐成长。

活动最后,“蓝猫大哥和老师都祝同学们过一个快乐、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下学期开学时我们再交流”,就是让教学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同时我还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孩子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4、有待改进的地方

上一篇:公卫人员岗位职责下一篇: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