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2024-04-08

维度(精选8篇)

篇1:维度

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管理方格论;领导风格理论:专制型、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三种基本领导风格。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 “专权独裁式”、“开明专制式”、“协商式”、“参与式”。领导风格连续统一体理论。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融合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思想。其特点是:

——强调在实现公共服务使命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

——强调公民权理念,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根本目的——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 ——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学习过程

——培育公共服务的使命感与价值感,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In addition, 技术变革

1.信息技术使等级制本身发生变革,也使管理发生变革.由于在处理和传递信息方面减少了对中层管理环节的需要,可以使等级制度变得扁平一些;

2.各种档案采用电子化方式保存,同时从许多不同的途径进行查阅,公共沟通也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室及其管理必须进行改革。

3.削弱官僚制

市场模式: 利用市场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认为提高公共部门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用市场机制代替传统的官僚体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引入竞争机制

——采用合同制

——在政府内部建立“内部市场”

——实行合同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

——强调公众利益

——通过分权和授权重组政府部门,使公共部门更具灵活性

公共部门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民营化(privatization),二是签约外包(contracting out)[3](p292)。民营化和签约外包可能使成本提高,私人组织在没有竞争和没有市场的情况很难有很高的效率。民营化和签约外包使合同的执行和责任的追究变得复杂和难以实现,需要许多技术和政治问题解决,同时还容易造成公共工程中的合谋和贪污腐化.私营企业的技术运用于公共部门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弱点。新公共管理“接受一种超组织的视角,没有注意到不存在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让协调共同的目标”。新公共管理“沉迷在目标管理当中,忽视了信任的重要性”。

篇2:维度

(一)维度分析

经过我们的分析

1、拥有的田地亩数(问题1:您家有多少亩田?)

(1)肥东的28份有效问卷中:

① 5亩以下15家,约占55.56%,其中1亩田有4家,2亩田有2家,3亩田有5家,4亩田有4家;

② 5-10亩有8家,约占29.63%,其中5亩田3家,7亩田1家,8亩田2家,9亩田3家;

③ 10亩以上有4家,约占14.81%,10亩田2家,13亩田1家,15亩田1家。

(2)肥西的13份有效问卷中:

① 5亩以下有4户,约占30.77%,其中2亩有2家,4亩有2家;② 5-10亩有5户,约占38.46%,其中5亩有2家,7亩有2家,8亩有1家;③ 10亩以上有4户,约占30.77%;其中12亩、14亩、,18亩、20亩各有1家。

(3)综合两地的41份有效问卷中:

① 5亩以下有19户,约占46.34%,其中1亩有4家,2亩有4家,3亩有5家,4亩有6家;

② 5-10亩有14户,约占34.15%,其中5亩有3家,7亩有3家,8亩有3家,9亩有3家;

③ 10亩以上有8户,约占19.51%,其中10亩有2家,12亩、13亩、14亩、15亩、18亩、20亩各有1家。

2、受教育程度(问题2: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1)肥东的28份有效问卷中:

①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有9位,约占32.14%; ② 初中学历的受访者有14位,约占50.00%; ③ 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访者有5位,约占17.86%。

(2)肥西的13份有效问卷中:

①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有8位,约占61.54%; ② 初中学历的受访者有4位,约占30.77%; ③ 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访者有1位,约占7.69%。

(3)综合两地的41份有效问卷中:

①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有17位,约占41.46%; ② 初中学历的受访者有18位,约占43.90%; ③ 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访者有6位,约占14.63%。

3、主要经济来源(问题3: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1)肥东的28份有效问卷中:

①以务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有10户,约占35.71%; ②以个体商户为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3户,约占10.71%; ③以打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15户,约占53.57%。

(2)肥西的13份有效问卷中:

①以务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有8户,61.54%; ②以个体商户为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0户,0.00%; ③以打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4户,30.77%; ④以其他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1户,7.69%。

(3)综合两地的41份有效问卷中:

①以务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有18户,约占43.90%; ②以个体商户为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3户,约占7.32%; ③以打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19户,约占46.34%; ④以其他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1户,约占2.44%。

产量

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通常用下式表示: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

经济系数因植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小麦的经济系数多在0.3~0.4间(平均为0.35),水稻在0.35~0.6之间(平均为0.47),玉米为0.25~0.4(平均为0.35)。豆类作物经济系数较低,大豆为0.12~0.24,平均为0.18。棉花的经济系数因籽棉与皮棉而异,籽棉为0.35~0.40,皮棉为0.13~0.16。块根作物和糖料作物的经济系数较高,甘薯在0.60~0.78之间,平均为0.7,甜菜为0.6。由于作物产量形成期中的净光合产物全部用于形成经济产量,其经济系数可取为1。经济系数表征有机物转化成人们所需要产品的能力,经济系数愈大,愈符合人们栽培的目的。

根据经济系数和亩产计算——

篇3:自然维度与文化维度的辩证统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前提是肯定并“复兴”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思想, 实现自然概念由二元对立向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转变, 自然的存在在逻辑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性存在为前提的, 自然是社会的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社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肯定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自然概念的辩证思想, 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理论之中重新阐释并加以提升, 突出自然概念的辩证属性。

佩珀认为必须从马克思辩证看待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出发, 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的自然概念, 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经济物品的原料, 也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物品的固有价值的发源地, 更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一个濒临灭绝的生态系统, 马克思的自然的概念把自然设想为是一种社会范畴, 尽管自然具有‘客观性’, 但它被自身的某一个组成部分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释了, 即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释成人类社会。”也就是说自然具有双重属性, 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莱易斯则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 从生态危机最深层的根源, 即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化入手, 深度论述控制自然与控制人这两方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控制自然应重新解释为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充分肯定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这些论述充分表达了在自己的理论建构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辩证属性的肯定。“应该承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统一的……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不同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中发现共同的东西, 即以人的活动、文化、价值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属性的呢?成为批判性存在呢?

生态学马克思主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各流派在这复杂时代面前已经失去应有的解释力度, 在研究范式上存在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疏离;在研究对象上, 存在自然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野, 致使历史唯物主义局囿于狭窄封闭的社会领域, 自然处于被漠视或悬置的状态;在研究维度上表现为自然与价值维度单面缺失。基于上述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重建生态学的研究范式。

福斯特认为唯物主义有三种学说, 即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唯物主义, 前者突出的是社会历史辩证法, 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关注的是人的异化问题;后两者突出的是自然存在的独立性,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的是自然的异化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应当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于是从中分别抽取价值属性和自然属性, 加以改造, 提升出生态学价值批判方法。所谓的生态学价值批判方法是指以价值作为评判人与自然的尺度, 自然被赋予文化和历史性特征, 成为可批判的对象。

将此方法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从社会领域拓展到自然领域, 从发现“人的异化”到发现“自然的异化”, 从而使自然获得了价值的属性。在这里, “所谓的‘自然的异化’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作用呈现出负面价值”;由于自然的异化和价值维度的涉入, 人与自然的价值和文化关系就被表征出来, 自然不再是一种无限的、被动的、单纯的客观存在, 具有了主动性和文化特征, 以批判性形态进入哲学的论域。

自然成为批判性的存在之后, 又将自然的双重属性, 即自然的独立性和文化性返回到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 关注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维度。使自然之维与价值之维成为贯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交织而共生的逻辑主线。这样, 生态学社会主义就完成并实现了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上的构建与超越, 自然作为批判性存在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中获得核心地位。以此为逻辑起点, 展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

2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展开与归宿:指认、改造与批判

以批判的自然存在为前提、以生态学价值批判为方法、以自然与价值双重属性为维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指认和改造, 同时对资本社会制度展开内涵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生态批判, 以此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 深入到内部, 指认其理论局限并进行改造。从总体上说, 其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高度的重视。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运动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天具备生态学的潜质基础和理论基因, 但却存在“生态感受性”的缺失。

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理论空场”, 在基本范畴上存在理论缺陷, 不能适应新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 因此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问题缺少足够的解释力度和理论支撑。究其根本在于自然与文化维度在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单面缺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

首先, 改造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基本范畴, 赋予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劳动以自然与价值的双重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只关注物质生产活动的技术层面, 没有注意物质生产活动还受文化价值因素的支配。他们过多地从自然与文化的对立而不是统一来分析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认为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本质属性在自然;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在文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立等同于自然与文化的对立。这是典型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观点将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忽视乃至割裂了自然之于社会文化的嵌入性关系, 在自然之中发现不了文化批判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文化内容的客观性属性。在社会之中忽视文化的自然属性, 即文化内容的客观性。文化既有主观意义, 又有客观内容。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价值规范等都是特定的客观的历史性存在, 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都受特定的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而使人类的历史具有自然化特征。文化和自然绝不是单纯的主客观对关系, 文化中有自然的属性, 自然中渗透着文化因素。不可简单的理解为自然的属性在自然, 文化的属性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对于物质的生产和生活而言, 应当确立生态学的研究视角。

其次, 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研究视域, 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建立以使用价值、消费为主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新的范畴体系, 突出消费、使用价值等物质要素的批判意义。

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大都集中在生产领域注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商品价值的意义两个方面, 致使这种分析的路径止步于社会意识层面而被悬置, 难以深入到物质生产与生活之中, 无法回应当代人类历史出现的新动向。这与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阶段性有关。当时资本主义异化并没有扩展到消费领域,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逻辑展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抓住生产危机导致消费危机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逻辑根本, 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从社会层面深入到物质层面, 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转向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为此, 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已经跟不上分析的需要, 为了弥补其范畴的不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围绕消费和使用价值提出了一系列概念, 丰富和更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结构。确立新的范畴体系, 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辩证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里的继续和与其研究对象、范式保持逻辑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消费危机、生产危机作为一种表象, 终极原因在于自然是有限的、生成的、价值的存在。对于自然的批判最终必将发展到对消费和使用价值的批判, 自然和文化这一二重性对于消费和使用价值的批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维度。

最后, 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 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批判性是生态学马克思主 (下转308页) 间的矛盾;第二重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第一重矛盾与经济危机直接相关联, ;第二重矛盾则与生态危机直接相关联。生态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反过来会加重生态危机, 如此恶性循环。它们共同的结论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即生态社会主义是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

篇4:维度

关键词主旋律艺术政治批评审美批评

相对于当前风光无限的大众艺术来说,主旋律艺术遭遇的尴尬处境是勿庸置疑的。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投放,另一方面是普通大众的冷漠甚至逃避。艺术家们努力在作品中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但很少有人能象通俗艺术家那样一呼百应。批评家们又在干什么?对于主旋律艺术作品,批评家喝彩的多,批评的少捧场的多,商榷的少,尤其甚者,政治批评的多,审美批评的少。这种“政治美化”式的批评现状常常让主旋律艺术作品象一株株温室里长大的苗木,无力在市场的风雨中茁壮成长,木秀于林。

那么,什么是主旋律艺术作品的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应该怎样看待它们的关系’

一般来讲,所谓的审美批评,指批评家从作品本身出发,对它的艺术性进行批评,譬如如何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营造环境,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文穿透与艺术魅力等等,所有这些解决的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而所谓的政治批评,从狭义角度看,指那种与现实政治生活紧密相关的批评,它解决的是文艺“外部规律”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这种批评的特长在于“解读政治性很突出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侧面。”政治批评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了政治目的而驱逐诗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都是特殊意义上的“政治批评”。而最让文艺界记忆犹新的,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文革”中的政治批评,比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评和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批评,曾经留给我们深刻而沉重的记忆。

建国“十七”年间乃至随后“文革”十年政治斗争式的政治批评给文艺界留下的创痛是短时间难以消弭的,一直到90年代,当文艺界进行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时,王蒙仍然对这种批评耿耿于怀,并因此对宣扬“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大为反感,他说。“对于这种强调,我们太熟悉了。‘大写的人’。‘英雄’,‘新人’,‘历史的主人’,‘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身在茅屋,胸怀世界’等等,众多的豪言壮语带来的并不是一个人文精神的理想天堂。”

王蒙对政治批评的耿耿于怀其实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它表明这种批评在当代中国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虽然如此,作为一种特定的批评形式,它仍然不时活跃在当今文艺批评舞台上。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获10万元大奖之后,何国瑞先生批评这部作品颠倒黑白,极尽丑化革命之能事,“这样的近乎反动的作品居然得到了一些教授、评论家的极力称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奖给10万元,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这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批评立刻遭到反批评,譬如易竹贤、陈国恩就撰文反驳何国瑞,认为该文采取的是“一个阶级一个典型”论,上纲上线,用政治批评代替了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由此可见、因为政治批评曾经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负面记忆,所以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它在一些人眼里几乎成为“落后”、“错误”的代名词,有评论家指出:“有的作家根本不允许批评,谁要是对他们稍有诘责,马上就给人扣上‘极左’、搞‘阶级斗争’、‘企图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反对改革开放’的帽子,其实根本就扯不上。”“搞政治批评”能被当作克敌制胜的帽子来扣,可见这种批评方式在当今确是为很多人所忌讳,因此使用的时候更该慎之又慎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多重影响,政治批评在当今社会正陷于“身份”确认的困境。这类批评由于带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所以在引起人们潜意识恐惧之余,失却了广泛的民意基础。显而易见,在当前语境下,对艺术作品进行过多的政治批评,并非最明智的选择。

然而批评界许多人似乎无视这一现实,特别在对主旋律艺术作品进行批评时,仍然喜欢紧抓“政治”杀手锏不放。这就形成一个怪圈:政治性不十分明显的主流艺术作品,比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收视率也高,批评家进行的审美批评也多,而许多政治性明显的主流艺术作品,比如某些反腐倡廉剧,观众本就观之兴致廖廖,而批评界却斥之以大量“热情洋溢”的政治批评,这无疑会使作品雪上加霜,加重人们的政治反感情绪。这种政治投机式的批评,在当前仍然大行其道。

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来看一部2000年前后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主旋律电影——《生死抉择》。

《生死抉择》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围绕这篇小说和后来改编的电影,批评界的讨论极其热烈,推崇与批评之声互现。推崇的一派认为,作品“以饱满的激情,细致的笔调,传递出人民群众要求彻底铲除腐败的心声,从而奏响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旋律。”“一句话它符合人心”,有人干脆称《抉择》“其实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出现的政论性文学作品”,它能够“唤起社会对反腐问题严肃关切”。反对的一派则对作品的政治倾向提出批评,比如陆震认为,第一,主人公李高成本身并不是“清官”,因为他也没有完全脱离金钱政治的漩涡,第二,清官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治,所以它不仅不是民主法治,而且恰恰是政治腐败的一种实现形式。

尽管批评的声音从未断绝,而褒扬的声音似乎同样响亮,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生死抉择》最终还是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电影在2000年下半年以1亿4千万元的票房收入傲视各地票房群雄,并于次年获得中宣部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影片的成功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它却更加提醒了我们一个冷酷的现实:相比于大众娱乐片遍地开花的群体性高票房收入来说,《生死抉择》在主旋律影片中“独秀于林”的成功并不能掩饰主流艺术的整体冷清。批评界的热闹,恰恰和普通大众对主流艺术作品的冷淡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小说《抉择》与由之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的政治意识,批评家们褒扬也好,批评也好,都没能打造出主旋律艺术作品的持续辉煌。这种政治批评的效果,与人们对高雅艺术或者大众艺术进行的审美批评效果形成了明显反差:当人们对张艺谋的《英雄》之华而不实提出批评以后,张艺谋能接下来拍出《千里走单骑》这样再次叫座的艺术片,但当人们对《生死抉择》的清官意识提出批评之后,为什么银幕上没能再次出现比它更优秀或者至少是同样卖座的反腐倡廉新作?是人们不需要政治廉明,或者对腐败熟视无睹,还是批评家们走入了误区?

政治批评作为社会批评的一种,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高屋建瓴、指明方向的作用。然而,这种批评在当代中国不是极度缺乏而是极易被滥用,所以在大众对政治批评仍然心存疑虑的今天,它并不是一种能使主旋律艺術作品受到更广泛欢迎的最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审美批评的缺乏,又容易使主旋律艺术作品失去必要的可读性与可看性,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丧失大众的支持。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既然政治批评主要解决“外部规律”(它涉及作品的政治性),而审美批评重在解决“内部规律”(它涉及作品的艺术性)。如果要创作象《生死抉择》那样的反腐倡廉作品,从审美批评的角度看,该如何从内容而不只是形式上增强它的可看性与大众亲和力?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公德与美德,或者说封闭道德与开放道德。生活中什么东西最让我们感动?究竟是理智更容易打动人还是情感更容易打动人’许多主旋律影视剧导演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当影片努力宣扬公德的时候,只能依靠理智说服观众,而当影片赞颂美德的时候,靠的则是情感感染观众。而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却是天渊有别的。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封闭道德与开放道德(大致对应于我们所谓的“公德”与“美德”)。在他看来,封闭道德强调个人义务,要求个体服从社会,所以个体常常处于自我压抑状态,只能依靠机械的理智去解决问题,而无法激起人的情感,相反,开放道德体现的则是个人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按照自我意愿行动,因此不会在内心引起自我利益的对抗,它激起的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柏格森坦言,封闭道德只是“起码的”道德,而开放道德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对于一个社会的教育体系来说,道德楷模的召唤作用远比道德规范的压制作用有效得多。然而当前国内的影视创作现状却是:当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那众多的主旋律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导演们最喜欢宣扬的恰恰是个人对于社会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而不是那种超脱的道德抱负与道德追求,一句话,封闭道德(公德)而不是开放道德(美德)在当今主旋律艺术作品中一统天下。

仍以《生死抉择》这部作品为例。影片中主人公李高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闭道德践行者首先,他的所作所为乃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他确实愤然制止假兼并、举报自己受贿的妻子,但事实上除此之外,他也别无选择,他只做了“应该”做的而不是“可以”做的,其次,由于主人公在封闭道德模式下行动,所以他赖以打动观众的是理智而非情感,是义务而不是抱负。然而,诚如柏格森所言,理智“不可能对抗情感与自我利益”,所以,它只能激起“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最好的结局是使人陷入“沉思”。《生死抉择》不正是这样一部结局很好,却让许多“庸人”无动于衷,甚至有人对它进行反思质疑的影片吗?比如有人怀疑,如果不是清官比贪官的职务高(腐败的省委副书记严阵是靠清明的省委书记出山才落马的),那么李高成将如何收场?所以,“清官反贪官必须有靠山”,也有人质疑影片中的法律问题:比如李高成在处理腐败案件时,为什么没有公务回避?如此等等,都冲淡了这部反腐倡廉影片的正面影响力。

虽然《生死抉择》乃至当今许多反腐倡廉影视剧都存在仅仅宣扬封闭道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自古以来还是有不少宣扬开放道德比较成功的主旋律艺术作品的。比如远在唐代的边塞诗,那些著名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体现了一种为国而战的豪情,它抒发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抱负而远不是苦服兵役的责任与义务。再如50年代提倡的“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开放道德。在《雷锋》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人践行美德时所散发出的魅力,看到的是助人为乐的强烈情感在向我们召唤,而不是机械的义务与理性在向我们强制。这些成功的主旋律艺术作品,正是依靠情感的火热温度。融化了理性在人们心中凝结的冷漠坚冰,依靠榜样和人生抱负的天国之光,照亮了在义务与责任面前苦苦挣扎的凡人的心灵。而唯有如此,唯有依靠开放道德的魅力,普通大众才会愉快地、不计较个人得失地跟随那些天才的道德领路人。

篇5:品牌个性维度--总结

一、文章介绍

前人认为品牌人格可使消费者通过品牌的适用来表达他们的现实自我或理想自我,或者自我中的某一维度。通过品牌人格的区分,可以区别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从而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这样对一个品牌的营销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理论界对于品牌人格与品牌的适用却未达成共识。并且,没有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可以度量品牌人格的量表。该文一方面展示了基于“五大”个人特征来开发品牌人格量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开发了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量表。

品牌个性通常被定义为“与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人格特质”。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使用被认为是基于其个人特征对品牌的渗透,品牌能够代表消费者,例如可口可乐代表的个人特征是酷、美国化、真实,而它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代表的是年轻、激情、流行,七喜代表的是无定式、独特、有趣。但是,基于这种逻辑,得到的结果是认为个人特征描述了消费者自我,从而描述了品牌。这样得到的品牌人格的定义是有局限性的。

对人格特质的认知基于个人行为、生理特征、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品牌人格特质的认知与此不同,它可能由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构成和影响。人格特质通过直接方式开始与品牌产生关系,是因为与品牌有关的人——比如品牌消费者的意象。这种意象此处被界定为“与典型的品牌消费者,或公司雇员、CEO,或品牌的产品代言人相关的一系列个人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与品牌相关的人格特质可以直接移植到品牌上。通过产品相关的属性,产品类别组合,品牌名称,标记或标志,广告方式,价格和分销渠道等,人格特质可以间接地与品牌产生联系。除了人格特质外,学者们还提出品牌个性包括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阶级。与人格特征相似,这些人口统计特征也直接由品牌消费者、雇员或产品代言人的意象,或间接从其他品牌联想推论而来。例如,根据独特的消费者联想,Virginia Slim(一种女士香烟)一般认为是女性专用的,而万宝路则被认为是男性的,部分原因是两个品牌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当接近。苹果电脑被视作年轻的,IBM则显得年纪较大。在其各自的价格战略基础上,Saks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被视作上流社会的,而Kmart却被认为是蓝领阶层的。

有两种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个人特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被人质疑。在这篇文章中,会建立一个品牌人格维度的框架,通过品牌人格各个维度上的区别,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偏好。另外,该文开发了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量表,该量表是跨产品类别的,能够更好的解释消费者如何通过品牌消费来表现自我。

该研究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研究发现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例如,真诚、刺激和能力形成于人格的固有部分,教养和健壮则形成个体都希望拥的维度,但是这个维度不是必须的。这个假设与为原型的有教养的品牌设计的广告相一致。这些品牌可能产生的积极联想,如上等阶层、有魅力、性感,是研究焦点。同样,拥有健壮属性的品牌(如万宝路、哈雷-戴维森,李维斯)则通常强调西部、强壮、男子气概的美国理想形象。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尝试编制以代表性样本、完整的特质清单和从主要产品类别中系统选择的系列品牌为基础的测度量表。所以,相关人士

可用其替代现有量表。而且,该量表可用以比较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个性,其拥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可让研究者确定具有基准意义的个性的品牌。

但是,该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品牌人格信息是如何进行加工的,又例如品牌个人维度如何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运用。在下面的营销意义中,我们会简要介绍一下品牌人格维度在中国的运用情况。

二、分析过程

该分析过程的目的是提出品牌人格维度框架及其用以测量维度的可信、有效、可推广使用的量表。

首先,通过分析心理学的人格量表、营销学者使用的个性量表、和实验性研究,形成一系列共计309个备选特质;接着,邀请了16被试对每个特质进行联想,尽可能多的考虑其在不同产品类别、不同品牌中的出现情况,通过筛选,最后确定了114个个人特质。

然后,使用了39种产品类别的131个品牌作为品牌库,这些品牌都是大众普遍了解的,通过基本的品牌人格(基于30个个人特征)将其分为9类,每类取4个,放到4个组中,最后将李维斯放到每个组中。这四组共37个人品牌成为分析的基础。

本次研究的被试共有631位,其组成与全美的人口组成结构大致是一样的,保证了研究具有代表性。被试们被要求将每个品牌当作一个真正的人,然后考虑它所用的个人特质。研究者使用的是5级的Likert量表,1代表某个个人特征不描述某品牌,而5代表该个人特征很好地描述该品牌。这些个人特征都是积极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的,因为这次研究是为了发现那些特质会使消费者愿意接近该品牌。

当整理数据之后,利用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法和正交旋转)对114个个人特质进行整合。而每个品牌对应每个个人特质的得分,将使用631位被试的评分的平均数进行替代。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前5个因子是合适的。除了都市、骄傲、健康、温顺这个四个特质,其他特质的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并且只在某一因子上,在其他因子上却很低,没有出现double loading的现象。在去掉这四个特质后重新运算,发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符合要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确定,消费者意识到的品牌个性包括5个清晰的维度: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能力(Competence)、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

为了检验这5个维度形成的框架是否的稳定性,以发现该维度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是否一致。分别使用四组被试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因子分析过程,这四组被试为男、女、年轻、年老。最后的结果表明,品牌人格5维度框架是成立的。

为了检验每个特质是否能够可靠、准确、全面的代表其所在维度,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的因子分析。每个维度可能存在多个方面,例如在个人特质“五大”维度中的“外向”,其包括个性热情,群居,自信,活动,兴奋行为,和正面的情绪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证明这些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维度的特征,而不是导致整个维度框架的重新制定。通过主成份分析、正交旋转,五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是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分别有4个“面”,能力(Competence)有3个“面”、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分别有2个“面”。每个“面”选出3个特质,共45个特质列入到最终的品牌人格量表中。选取被试重新填写原量表的,选出这45个特质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3个特质被删去。通过克隆巴赫系数和相关分析的反复检验,5个维度具有较高水平的可信度。

最后,以180位被试,10个产品类别项下的20个品牌,以及42个人格特质

为基础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5个维度的稳定性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由42项内容构成的品牌个性量表所获得的这些分析结果显示了品牌人格维度框架是可信、有效、可推广的。

三、营销意义

该研究很重要的营销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中的3个可以与“大五”人格特质维度中的3个相对应(即随和性和真诚二个要素指向热情和认可;外向和刺激意味着交际、能量、活动;尽责性和能力则概括了责任、可靠性和安全。),但是另外2个维度(教养和健壮)则与“大五”人格描述模式不同。这个观点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因此,当时品牌厂商在塑造品牌人格时,首先要注意塑造与人格固有部分相关的真诚、刺激和能力三个维度的特征,因为这是基础,是普遍需要的;但是,为了使品牌实现更大的差异化,需要厂商积极的去塑造与教养和健壮相关的品牌人格,让消费者产生更多并且独特的积极联想,这能够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偏好程度。

从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出发,这个量表的制作过程是可以复制的,模拟美国被试的、品牌的选择过程,采用同样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量表的制作,并且符合当地情况,更加有效。

在现实中,根据这篇论文得到5个维度,一些有志于品牌发展的公司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素质其品牌人格。例如可达以“真诚”的个性,给人们以纯朴、诚实、有益、愉悦的感受;保时捷以“刺激”的个性,给人以大胆、有朝气、最新潮、富想象的感受;IBM 以“能力”的个性,给人们以可信赖的、成功的、聪明的感受;奔驰和凌志以“教养”的个性给人以上层阶层的、迷人的感受;万宝路和耐克则以“强壮”的个性给人以户外的、强韧的感受;“哇哈哈”则象征着幸福、安康、希望;等等。当不同的公司拥有不同的特质后,就可以吸引倾向于该特质的目标人群,通过品牌人格的塑造,让消费者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从而使得其满意度、忠诚度提供,增加公司的客户资产。

同时,该文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该量表子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逐步推进,更多的公司从本国出发,走向世界,那么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公司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理解会有不同,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的人群拒绝。例如,在风行个性主义的文化中,独立、自主和独特得以强调,消费者更可能使用品牌来表达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与众不同。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相互依赖、顺从和相似性更受重视,消费者使用品牌更可能是为了表现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相似程度。就整个5维度框架而言,其较适合于西方,据说可以解释西方93%的品牌个性的差异。Jenniffer 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在西方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但是,在东方会有不同。例如,美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维度在于强壮(Ruggedness),而日本是 “平和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的品牌人格模型。

基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产品背景,可以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为“仁、智、勇、乐、雅”;其中“仁”是同Aaker等人研究的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品牌个性维度中的“Sincerity”相对应的品牌个性维度, 形容人们具有的优良品行和高洁品质,比如务实、诚实、正直等;“智”是同西方的“Competence”相对应的维度,形容人们聪慧、沉稳、可靠和成功等品质;“勇”

与“Ruggedness”较为相关,形容强壮、坚韧、勇敢等形象特征;“乐”比较具有中国特色,除包含了“Excitement”的涵义以外,还具有表达积极、自信、乐观、时尚的涵义;“雅”同西方研究中的“Sophistication”相应,涵盖了有品位、有教养、有品位等词汇,用来形容儒雅的言行风范和个性。

篇6:如何建立维度思考

我问朋友这个成绩的取得哪任总经理起到关键作用?他说是陈志强(原杭州装瓶厂的营销总监,传奇人物,后来被汇源果汁老板请过去做职业经理人而业内知名――但不幸的是他在汇源干了半年就下岗了,呵呵,中国商业的原生态!),陈到任后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全省范围内大幅度增加营业所的数量,营业所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具有仓储、财务、物流、营销等功能,这个动作使得当时的业务摆脱了“靠大商”的不稳定状态,依靠这个平台,每一个地方快速开始了“101”计划:在县城寻找具有合作意愿、具有仓库和车辆的“新手”商业――没有现金企业可以提供帐期,没有业务员企业提供101代表(帮助合作伙伴开拓终端售点、划分线路、做终端生动化等工作)。“新手上路”的合作伙伴很配合,严格在指定的区域内兢兢业业的配货,市场的窜货和砸价现象可以持续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到一定阶段企业会有意将做出规模的合作伙伴放弃掉,在附近重新找一个“新手”作为合作伙伴,这样的流程和原则将商业“唯利是图”的意愿扼杀在摇篮里面,因为企业通过人海战术牢牢控制了终端,所以“换谁都一样”。至今合肥太古在安徽省发展的101合作伙伴多达800多家,有的甚至一个乡镇都好几个,具有独立运营资格的营业所多达七八十家,

象在省会合肥市内的业务代表100多个,掌控终端15000个左右,什么样的商业都无法与之对抗。

和朋友的聊天让我对商业原生态又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本着知其所以的原则,我展开以下思考。

合肥太古人海战术能够持续获利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它的人海战术能够持续产生效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强大的品牌后盾,二是持续的产品创新。根据渠道价值链的效率原则,强大的品牌意味着消费者的冲动购买率高,只要解决终端铺货率销量就会持续增长;人海战术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高,但是通过渠道里面持续的增加多品类、多品牌的产品,有效分摊了运营的成本,比如茶、纯净水等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碳酸饮料只占到总销量的60%,如果我们简单照抄合肥太古的做法,肯定会出问题。品牌力是衡量这种模式的最重要前提,比如宝丰在根据地平顶山就可以考虑这种发展方向,但在外围就不合适,同时需要提醒的是这种模式背后是强大的组织执行能力,如果没有组织状态,这种快速发育的背后偷鸡摸狗的行为会害死企业,合肥太古虽然有香港太古总部高管和制度的输出,同时还有可口可乐体系不遗余力的指导,这么多年经常有业务员违法犯纪的行为相伴,授权意味着私欲的膨胀,膨胀意味着撞线,撞线意味着毁灭,好像宝洁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其实渠道变革和产品创新是合肥太古这么多年绩效改进的两个核心“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再将竞争和财务的因素考虑进去,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比如竞争对手很强大,你纵然有很强的品牌力,若贸然进行渠道变革,将大商化小,竞品会乘机和大商结盟,导致企业的瞬时销量会大幅度动荡,企业会承受不了;再比如财务成本,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需要消耗很多的市场费用,没有财力支持是没有办法很好发育的。还有人力资源,队伍的壮大有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关键高管,二是成熟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合肥太古具备了:强大的品牌、源源不断的产品资源、强大的财务资源、用之不竭的高管队伍、历经训练的操作模式等,可能还有其他,这就是合肥太古这几年持续高增长采取模式的外在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甚至是缺少其中一个,会是什么结果?

但是,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个背后的营销原理,我在奥克项目的后期就弄明白了,快销品营销的渠道效率和产品效率以及背后的逻辑体系。

从一般现象到客观规律再到还原特定现象,这个过程充满乐趣,我们如何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看待企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我将南柏先生的光碟拷贝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其中的“维度学”就是这个意图。

篇7:政治维度

民生: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座位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当合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维度 应该是一种“属性、范围、系数、承受能力”意思的包涵。在不同的对象指代不同的意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新期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公共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称扩大趋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力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 以工促农以城带想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需进一步完善。

新目标;发展生产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绩观(是否体现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体现经济政治社会全民推进,不是将GDP作为唯一标准,是否做到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是不是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观:认识的偏差,客观原因干部考核体系催在问题,过于偏重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搞笑便民城市守信权责统一(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受赔偿)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搞笑地位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特征:民主责任法制信用有限开放公正透明高效廉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质量,是将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建立搞笑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群体性实践:文化: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法制观念淡薄体制性因素: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对策: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必须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从源头上加强减少群体性实践的发生。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努力掌握网络等媒体的主动权。完善处置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政治维度是利益、寻租、交易、谎言、欺诈,已经是五维度啦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政治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

篇8:维度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

大多数人都知道态度与感受会影响学习。作为学生,我们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即态度与感受会影响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关系,也会影响对自身能力的看法以及对任务的重视程度。当我们的态度与感受是积极的,那么就能促进学习;反之,当我们的态度与感受是消极的,那么就会阻碍学习。得力的教师总是在持续不断地影响学生的态度与感受,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尽管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难以言说的,但实际上要培养具体态度与感受,这是一项有意识的教学决策。在下面两部分,我们将讨论提高两种类型态度与感受的具体策略与技术:一方面是同课堂氛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同课堂教学任务有关。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15页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这是保证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它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关课堂氛围的积极态度与感受。

首先,每个人都希望被群体接纳,只有融入到群体之中,才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里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教师要学会与每一个学生建立联系;二是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期望;三是教师要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四是创造让学生互相熟悉的机会。

其次,要形成心情舒畅与秩序井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常常因人而异,因此,学习环境既要做到共性的“秩序”,同时也要保证个性的“舒畅”。这里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心情舒畅和秩序井然的标准。二是利用“动起来”和“聚集术”来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

另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发展有关课堂教学任务的积极态度与感受。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任务的价值和旨趣,任务的价值往往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教师表现出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会感染学生;二是来自兴趣和挑战,当学生对这一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他们会感受到面对未知世界的兴奋感;三是来自生活和未来,当学生感受到这一任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该知识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必要基石时也会让他们感觉是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其次,要让学生有能力和资源完成任务。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条:一是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学习任务、明确前提知识和展示已有知识等方式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自己;三是提供反馈和帮助,除了学生的自我鼓励外,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也很重要,除了一些鼓励性反馈,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性反馈。

最后,理解并明确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方向和要求。有时即使有了学习任务清单,学生也不清楚究竟要做什么,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答疑、学生互释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背后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项作业,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理解学习任务。

维度二:获取与整合知识

了解这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仅能帮助教师把握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类型,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所以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与之相适应。陈述性知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意义建构、信息组织与信息储存。学习程序性知识的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三个阶段相平等,分别是:建构模型、固化和内化。每一知识类型各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每堂课或单元的具体目标不同,你所强调的各个阶段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148页

知识被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种。程序性知识是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完成的知识,而陈述性知识一般是指知道或理解的信息。由于程序性知识往往比较外显而被人们重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程序性知识背后都有陈述性知识的支撑。以下分别解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建构意义、信息组织和信息储存三个阶段。

首先是意义建构阶段。意义建构大致就是激活旧知,与新知相连,找出其中的空隙和断档加以补足的过程。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信息并深层加工信息。

其次是信息组织阶段。信息组织其实就是把大量杂乱的信息梳理成模块。陈述性知识的六种类型可以用图示组织等方式来表示,学生通过画图示、做模型和思考问题都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梳理。

最后是信息储存阶段。信息储存最常用的办法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果不佳。因此,信息储存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意象,意象可以是心理表象、物理感觉和情绪感受。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建构模型、固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首先需要建构模型。如果没有模型,学生不仅学得慢而且遗忘得快。建构模型一般来说有四步:教师通过“出声想”来口头阐述程序性知识的步骤,与学生一起建构程序性知识的书面步骤,与其他正在学习或相近的易混淆的程序性知识进行对比的步骤,指导学生心理预演程序性知识的步骤。

其次是固化。固化其实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验进一步细化学到的程序性知识,包括调整、删减和增补,让它真正成为“我”的知识。在实践中,固化也是我们常常略过的一步。固化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涉及对程序性知识中夹杂和包含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最后是内化,也就是自动化和熟练化。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些技能可以达到自动化时往往就形成了永久性的身体记忆。一般来说,新技能的学习有“先紧后松”的规律,即先进行“集中练习”,再进行逐渐拉开时间间隔的“分散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的前提下要求“速度”,否则就有将错误行为内化的危险。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练习的正确率。

维度三:扩展与精练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回忆信息或机械地执行某个程序。只有当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知识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样他们能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为了发展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扩展与精练最初获得的知识。具体而言,学生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核查和分析,从而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联系,发现或再次发现的意义,获得新的见解并澄清误解。

举个例子,学生首次学习“自由企业”这个概念,也许他们对此概念的理解已经做到了了解定义,并能举出一些例子。然而,要拓展理解并不单单仅限于背诵此概念的定义或举出一些例子,而是要求我们把自由企业与其他的经济组织相比较,或者能应用自由企业原则预测新的、具体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换句话说,拓展理解要求我们运用更复杂的推理过程来思考分析各种信息。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用某些思维过程来重组知识,也就是扩展与精练知识。

——摘自《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第91页

如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马扎诺称之为“扩展与精练知识”,扩展与精练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从而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思维水准。具体而言,扩展与精练知识可以通过八种推理过程来完成。

第一,比较,也就是找相似点和不同点。

比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比较:我想要比较的事物是什么?我想比较事物的哪些特征?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第二,分类,根据属性把事物分为若干类别。

分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提取事物的各种属性,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七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类:我想分类哪些事物?哪些事物是相似的,可以归为一组?这些事物相似之处在哪里?我还可以分哪些组?每组中的事物又有哪些相似之处?现在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已分配到相应的分组中了?是不是把某些分组再细分或组合会更好?

第三,抽象,提炼信息的基本主题或一般范型。

抽象是从具体中提取范型的过程,通过范型我们可以更好更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更深刻地认识事物以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这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是什么?可否用更一般的方式来表述信息?有没有其他的信息具有相同的一般范型?

第四,归纳推理,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事实上,归纳推理就是抽象的聚合,即从大量的具体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抽象:我可以收集哪些具体信息?我能发现什么样的范型和联系?我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当我获得更多的信息时,我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结论吗?

第五,演绎推理,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和归纳推理一样,演绎推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演绎推理最常见的工具就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开创的经典三段论,即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事实上,三段论不仅有包含的关系,也可能有分离和交叉的关系。所有演绎推理并不是死背原理,相反,演绎推理要求对概念和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判断它适用的条件以及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演绎推理性:我面临的具体的学习主题是什么?我已经有的哪些概念和原理可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我确信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应用于解决我面临的学习主题吗?如果是的话,这些概念和原理又能怎样帮助我理解这一主题呢?

第六,提供支持,提供某一论点的依据、证据和论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说服别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支持”的过程。在教学中,提供支持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性。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提供支持:我是在陈述事实还是个人观点?如果在陈述个人观点,我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吗?我可以提供哪些证据?

第七,分析错误,查明并揭示思维中的错误。

在生活中有大量的错误信息围绕和迷惑着我们,因此分析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了解错误的类型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应对。大致来说思维中有四种主要的错误类型:逻辑混乱、故意非难、论据不足和信息误导。教师可以通过问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提供支持:我获得的信息重要吗?它是否试图影响我的思维和行为?这些信息中是不是存在错误之处?什么是错误的?我怎样才能获得更多或更好的信息?

第八,分析观点,是指让学生学会理解自己的观点并分析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和理由。

上一篇:有童心就会有快乐下一篇:十喻诗 幻诗,十喻诗 幻诗萧衍,十喻诗 幻诗的意思,十喻诗 幻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