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2024-05-04

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共9篇)

篇1: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寿险〔2007〕848号 【发布日期】2007-07-09 【生效日期】2007-07-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设立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的批复

(保监寿险〔2007〕848号)

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你公司《关于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审批设立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申请的请示》(HASL司字〔2007〕046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公司设立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5个投资账户:进取型账户、成长型账户、平衡型账户、债券型账户和现金型账户。

此复

二○○七年七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变更资本金的批复

(保监国际〔2010〕639号)

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你公司《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关于增加公司注册资本的请示》(HASL司字〔2010〕077号)收悉。经研究,批准你公司注册资本金从15.02亿元人民币变更为16.52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双方股东股权比例保持不变。请你公司据此办理变更《保险机构法人许可证》等手续。

此复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十日

篇3: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戴红: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 我比较认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的观点, 智慧城市是所谓“系统的系统”, 其目标是使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近年来, 智慧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热潮。标准作为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也在国际上和各个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关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涵。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协调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利益方、制定标准化路线图;其次需要梳理现有的智慧城市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同时分析智慧城市特有的新的标准需求, 建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总体指导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第三, 需要尽快组织和制定城市和企业急需的智慧城市标准。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应从系统、综合、互联互通的视角开展, 而不应制定具体领域的标准, 也不能与已开展的工作有过多的交叉重复。

《中国标准化》:请您谈谈目前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情况。

戴红:2013年以来, 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的工作热点。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信联盟 (ITU-T)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 (ISO/IEC JTC1) 分别成立了智慧城市的工作组织, 欧盟、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已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划、路线图制定和基础标准研制, 并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中国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都作了哪些工作?请您谈谈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及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戴红:目前, 中国政府已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正在共同推进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宏观规划, 并从技术研发、产业发展、试点示范以及标准等各个方面共同推动工作。

中国的标准化技术机构方面, 目前中国主要的智慧城市标准制定机构包括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各组织在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的总体指导下, 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城市建设等角度组织制定智慧城市的关键标准制定。同时, 这些机构也派出了多名中国专家, 积极参与ISO、IEC、ITU-T、ISO/IEC JTC 1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承担了一些职务和工作。

经过前期的论证和研究, 我们初步明确了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思路, 即“统筹规划、协同制定、应用导向”。第一, 我们要统筹考虑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对象、规划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协调各相关标准制定组织、制定标准化整体工作计划, 同时将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国际和国内的标准化工作;第二, 我们将组织“政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开展智慧城市关键、急需标准的制定;第三, 我们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标准的应用, 积极与各城市进行互动, 邀请城市参与智慧城市标准的需求分析、制定、试用验证和应用推广, 积极在标准中固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实施经验, 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为支撑和促进中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开展, 尽快建立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组织架构, 从部门管理和协调指导、专家咨询和决策建议、标准的技术协调和具体制定等三个层面, 按照“总体规划、共同推进、分工负责、分步实施、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共同开展工作。

近日, 经过与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部门多次沟通, 国家标准委正式发文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 明确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各自的工作职责。

经过专家们的前期研究,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三维的智慧城市参考模型,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从三个视角来理解, 第一个视角是智慧要素, 包括支撑技术、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安全保障等各个学科领域;第二个视角是建设周期, 包括规划、建设、验收、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第三个视角是应用领域, 包括典型的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和案例。同时, 经过组织论证和研究, 我们规划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框架, 涉及总体、支撑技术和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管理和服务、产业和经济、安全保障等七大类别的标准。

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指导下, 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 2013年7月中国已正式立项了5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 包括《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2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建设管理》。这些在研标准都是基础通用领域的, 也是目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和试点所急需的, 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制定和智慧建设试点互动, 来不断对标准体系进行补充完善。

《中国标准化》:中国在未来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方面都有哪些计划和想法?

篇4:全国乐器标准化委员会成立等

◆全国乐器标准化委员会成立

如何推进乐器的标准化,一直是乐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近日,这一问题随着全国乐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迎刃而解。

在首届该委员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十二平均率的频率与音分的计算》《乐器分类》《乐器产品使用说明的编写原则》三项国家标准(送审稿),该三项国家标准将正式上报国家标准委。

◆江苏凤灵带头人获“全国创业之星”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中,江苏凤灵乐器集团董事长李书名列其中。由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三个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工作中,创业兴业、带动就业、造福一方的带头人。作为全球最大的提琴制造企业的领军人物,李书在此方面成绩斐然。

◆中国民族乐器海外市场坚挺

篇5: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是有效落实公司服务规范、保障公司服务质量的重要管理手段。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服务队伍的壮大,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与日俱增。总公司客户服务部经过几年的管理探索和经验积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一、指导思想

以客户满意为导向,以量化指标考核为核心,以公司服务规范为依据,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数据化、多元化的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效促进全系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达到服务形象统一、服务标准清晰、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简约、客户感受愉悦的最终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标准原则。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总颁标准下进行,分公司对所辖范围内服务监督标准进行本地细化,并组织发布实施。

(二)分级管理原则。总公司负责全系统服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并制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监督考核标准,对分公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的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考核、指导,同时,按照年度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要求,对各项服务指标适时进行优化完善。

分公司负责落实执行总公司各项管理要求,细化服务标准和检查指标,对所辖范围内各级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落实并指导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各项工作。

(三)促进提升原则。以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为目标,在实施全面的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发现问题的深入分析、系统内管理经验的总结提炼,以及对同业公司或业外优秀管理经验吸取借鉴,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标准和提升标准,开展针对性的示范和辅导,通过树立服务标杆、打造服务样板等手段进行复制推广。

(四)兼顾效果、成本、效率原则。现场检查成本高、效果好、效率低;非现场检查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弱。内部检查成本低、效果弱;第三方检查效果好、成本高。各级机构开展服务质量监督检查需根据具体检查项目特点和要求,灵活选择,兼顾效果、成本、效率适度匹配,科学规划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三、体系架构

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主体分监督、检查和考核三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有效联动。(详见附件2:ⅩⅩ人寿财险服务品质监督管理体系架构图)

(一)监督体系

着重以客户视角,对全系统各主要业务环节的服务规范、服务效能等进行评价和监督,分为投诉管理、回访管理、满意度管理、内外部监督等。

1.监督范围及内容

公司各项保险业务的承保、报案、查勘、收付、销售、退保和增值服务等主要服务环节的各项服务时效、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形象及违规情况等。

2.监督形式 1)投诉管理

依照公司《客户投诉管理办法》、《客户投诉处理规范》等相关管理文件要求,全系统各级机构建立畅通、高效的投诉受理、转办、处理和反馈机制,定期对所受理投诉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所有投诉进行有效、无效判定,查找客户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通报、整改、复查、考核等管理措施,有效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2)回访管理

依照公司《ⅩⅩ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客户回访管理办法》,对客户进行短信、电话、邮件、问卷及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的回访。通过客户回访直接获取客户满意度及客户对公司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服务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并对客户反馈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为优化服务管理、促进服务质量和客户感受的提升提供依据。

3)满意度管理

对客户电话满意度回访、短信满意度调查、电话中心IVR满意度测评等渠道所获取的客户满意度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点评,综合评价各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客户对服务的认可度。

4)内外部监督

公司各级机构通过聘请内、外部监督员,积极主动邀 请内部各层级人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公司服务质量监督,广泛征求各界对公司服务提升的意见和建议。邀请系统外部的社会监督员可以包括消费者代表、公务员代表、专业机构代表、学者律师代表、媒体记者代表等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

(二)检查体系

从公司内部管理角度,依据对外发布的客户服务承诺、公司星级管理、服务标准化管理和相关服务合规管理等要求,针对公司的各项硬件服务设施和软件服务规范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

1.检查范围及内容

服务质量检查范围包括承保、报案、查勘、支付、咨询、投诉受理、客户回访、销售、退保和增值服务服务全流程的各环节,涉及客户服务大厅建设及软硬件服务配套设施,包括柜面、查勘及电话中心座席服务人员的形象、态度、技能、规范等,以及各项服务的执行时效、服务承诺达成率、管理数据真实性等方面内容。(详见附件3:ⅩⅩ人寿财险2012服务暗访检查指标评分表)

2.检查方式 1)现场检查

a.自查自检:各级机构服务管理部门组织所辖机构或者人员开展的对自身服务的规范性进行的自我审查,或者横向之间的相互检查。

b.日常检查:各级机构服务管理部门对直接管辖的各服务网点及服务人员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专项检查。

c.第三方神秘人检查:各级机构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以网点柜面服务、电话中心接报案服务、车险现场查勘服务为重点,对所辖范围内各服务网点及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直接影响客户感受的服务形象、服务行为、服务技能等软服务作为核心指标进行评分,及时将检查评分结果在所辖区域范围内进行点评通报。

d.飞行检查:各级机构服务管理人员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对所辖机构各网点和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抽查,包括模拟报案、模拟查勘、模拟投保等。

e.流程穿越:各级机构服务管理人员通过服务流程穿越,深入服务基层,体验各环节服务的具体感受,从而优化服务流程,改进和提升服务感受。

2)非现场检查

a.视频监督系统检查:各级机构服务管理人员通过在各服务网点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所辖网点进行服务运营情况的远程监控检查。

b.数据真实性核查:由各级机构通过对系统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比、客户回访等方法,针对各业务和服务管理系统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真实性核查。

c.客户满意度调查:各级机构通过电话回访、短信回访、电话中心IVR调查、专项调研、第三方专项回访等形式开展针对各服务环

节或者重大灾害等专项主题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对公司服务的评价,并对客户反馈的不满意服务进行记录、汇总、分析,查找自身管理原因。

d.电话抽查:各级服务管理人员组织开展面向一线服务人员的抽查,了解一线服务人员对各种规章制度、服务规范、管理要求等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各级机构强化服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考核体系 1.指标管理

总公司根据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等梳理制定全系统统一的包括各服务环节、各服务岗位等服务质量量化考核指标,作为各级机构开展各项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时的重要量化考核依据。各级机构在进行服务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检查结果等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优化和增补,但是优化和增补的指标不低于总公司的要求。

2.量化考核

各项指标均应以量化数据进行考核,确保量化标准统一,量化结果客观,真实反映各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级机构可以在考核管理中对不同指标的考核权重进行调整。

3.分析通报

各级机构应对量化考核结果进行深度综合分析,包括不同机构间的横向分析维度和与历史结果相对比的纵向分析维度,具体应包含综合排名情况分析、失分项目分析、失分原因分析等;并对问题突出 的机构和项目重点点评,查摆不足,明确管理要求和改进建议。分析结果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定期在所辖范围内进行通报。

4.整改复检

对于每期量化考核结果中,问题突出的机构和项目要进行及时整改落实,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和整改要求,在时限点之后,及时安排对整改项目复查验收。对于未达到整改要求的,要明确进一步管理要求,并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惩处。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各级机构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和通报追踪机制,将服务类关键指标与各级机构客服管理人员、窗口服务人员紧密挂钩,利用各种方式实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监测体系,进行量化考评,不断完善内部服务质量日常监督、整改提升的“微循环”。

(二)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建立服务监督管理人员交流群等沟通平台,及时提醒各项管理工作要点、及时交流探讨监督管理过程碰到的疑问、及时交流关联案件的相关处理情况、及时分享优秀服务案例和检查案例。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并进行沟通,深挖问题根源,研究制定有效改进提升的举措和方案。通过交流沟通,提高执行力,保证效果。

(三)建立指标优化机制

围绕公司阶段性工作重点,兼顾不断变化的外部监管要求,充分发挥考核指标对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导向和督促作用,适时增加或

调整监督考核的指标内容和评分结构,建立指标优化机制,提升指标的科学性、实操性。

(四)建立创新评优机制

篇6: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路桥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2007-12-07 23:19: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路桥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路桥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2)文章标题:路桥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总结

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更多原创-(http://)

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局和建设集团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公司一届二次职代会精神和公司经营改革总体方案,坚持“遵守承诺让业主满意,追求卓越建优质路桥”的质量方针,夯实技术质量基础工作,完善监督考核约束机制,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和科技创新方案,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公司内外部工程已有40项通过了竣工验收,一次验交合格率100,分项工程优良率,其中已有5项工程申报了局和油田优质工程,创业广场、乘二广场拟申报省优质工程,已完成了年初确定的质量目标。下面就一年来的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QHSE管理体系运行等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今年初,针对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对公司《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提交公司职代会讨论通过。明确了外部项目经理和内部分公司经理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确定了充实完善现有路基、路面、大中型桥梁、城市给排水、路灯照明施

工技术和拓宽发展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方案;同时,制定了外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要点;修改了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外部工程项目部均设置了项目总工,内部工程建立了技术质量组织机构。一年来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履行其职责,并认真执行公司技术质量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

二、不断增强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质量意识,树品牌工程

为提高公司的施工信誉,树立公司形象,年初针对去年“庆五路”质量问题,在全公司范围内展开了“质量大讨论”,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第四分公司,他们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摊铺质量的多种原因,制定相应措施,提出了底层达不到要求不摊铺;人、机、设备不符合要求不摊铺;油砂质量不合格不摊铺的“三不摊铺”原则,使今年的摊铺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为达到用户满意,征求业主的意见,了解用户的需求,三月份公司对

在保修期内的66项工程进行了质量回访,对15项存在不同性质质量问题的工程,逐一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落实整改时间和责任人,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今年在位于采油七厂厂区的民意路工程施工中,由于该工程投资不足,设计标准较低,为了达到用户满意,重塑公司在七厂的形象,公司党政领导亲临现场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方案,并确定了该工程宁愿一分钱不赚,也要保证质量,达到用户满意的宗旨。公司技术质量部协同施工单位二、四分公司技术人员反复测量计算,并针对工程的每个部位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该工程最终受到了七厂领导及居民的高度评价,并给公司写来了表扬信,又给四分公司追加了80余万元的摊铺任务。在乘二广场、创业广场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存在有与事实不符或没有设计方案的情况,施工单位一、二、四、六、八分公司出于高度负责的态度,顾全大局,树立了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质量意识,主动与监

理和业主沟通,提出我们的方案。为保证质量,不计较给增加工程量的多与少,精心施工,为保证广场路面排水通畅,六分公司主动增设设计外的雨水口十余处,对业主临时性的要求,一、二分公司积极响应,在工期紧,质量要求高,交叉作业多的情况下,两个广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局领导、当地居民以及业主(物业管理公司)的高度赞扬。

篇7: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意见稿)》

编制说明

2015年12月

0

目 录

一、工作简况.............................................2

二、编制原则.............................................2

三、编制过程.............................................2

四、标准技术内容.........................................3

五、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3

六、专利.................................................5

七、性质的建议说明.......................................5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按照国家标准2012年标准计划,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国家标准(项目编号:20120562-T-469),该项目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SAC/TC 28)归口。

2、参与单位及主要起草人 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

二、编制原则

根据我国的毫米波发展现状,结合毫米波技术应用的特点和需求,研制了该标准。具体的编制原则如下:

1、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相一致;

2、紧密结合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

3、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三、编制过程

通过充分调研我国60GHz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确定研制技术方案,制定标准修订技术路线,于2013年12月基本确定标准的技术框架,开始在无线个域网标准工作组征求技术提案。经过工作组成员对技术提案充分的论证,形成标准草案。其中共召开工作组会议20余次,编辑会议7次,经过多次修改完善,2015年12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具体的工作阶段如下: 1、2013年1—12月:调研我国60GHz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状况,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标准,成立了项目组,提出了标准编写提纲。开始在工作组内部征集技术提案,进行标准文本的编写工作。期间召开了5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2014年1—12月:开始在工作组成员单位论证相关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期间召开了4次工作组全体会议和3次编辑会议。3、2015年1月—2015年6月:修改完善形成标准草案稿。3、2015年6月—2015年12月:工作组内部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标准的内审会,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国际上已经发布了IEEE 802.11ad-2012标准。由于我国在频谱管理上的特殊性,在此标准的基础上,修改了相关的物理层技术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IEEE 802.11ad-2012标准的共存。我国同时将该标准的物理层技术要求提交到IEEE,并且主导制定我国提出的毫米波标准IEEE 802.11aj。

五、标准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在59GHz—64GHz频段范围内,固定、手持以及移动站点设备的短距离无线连接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要求。

1、MAC层服务定义:给出了数据服务、安全服务、MSDU排序、MSDU格式、MAC数据服务结构的要求。

2、层管理:规定了MLME SAP 接口、MAC状态一般聚合功能、PLME SAP接口的服务原语。

3、PHY服务说明:给出了PHY功能、PHY的服务功能。

4、帧格式:给出了MAC层帧格式、个体帧类型格式和行动帧格式。

5、MAC子层功能描述:给出了MAC结构、DCF、分片、分片重组、多速率支持、MSDU传输限制、HT控制域操作、控制封装操作、A-MSDU操作、A-MPDU的操作、PPDU持续时间的限制、DMG A-PPDU操作、LDPC操作、STBC操作、短GI操作、网状网协调功能、9.22 块确认、无确认No Ack、保护过程、MAC帧处理、反向协议、PSMP操作、探空PPDU、链路自适应、发送波束成型、天线选择(ASEL)、空数据包(NDP)探空、Mesh 转发架构、DMG媒体访问、DMG PCP/AP簇机制、CDMG PCP/AP簇机制、DMG波束成型、带有流量控制的DMG组确认、DMG链路自适应、DMG动态子载波配对、DMG中继操作、动态带宽控制机制、MLME、同步的功能描述。

6、MLME:给出了电源管理、STA鉴权和关联、TS操作、块确认操作、高层计时同步、DLS操作、TPC过程、DFS过程、扩展的信道转换、无线电测量过程、DSE过程、组编址的鲁棒的管理帧过程、SA询问过程、20/40MHz BSS 操作、分阶段的共存操作、共存管理帧用法、RSNA A-MSDU过程、公共的活动帧编址、在BSS外的STA通信数据帧、时序广播、管道直传链路建立、无线网络管理过程、WLAN与外部网络的交互工作过程、DMG已波束成型链路和BSS的维护、DMG BSS对等和服务发现、改变DMG BSS参数、DMG STA的空间复用和干扰抑制、多频带操作、MMSL簇操作、DMG中继操作、静默相邻DMG BSS、DMG波束成型、DMG MAC子层参数、动态信道转移过程的说明。

7、定向多千兆位(DMG)PHY :给出了DMG PHY服务接口、共用的参数、DMG 控制PHY、MG OFDM PHY、DMG SC PHY、21.7 DMG低功耗SC PHY、PLCP 发送过程、PLCP接收过程、波束成型、Golay 序列、DMG PLME、DMG PMD子层、CDMG PHY、CDMG PHY服务接口、共用的参数、CDMG控制PHY、CDMG OFDM PHYCDMG MR SC PHY、CDMG HR SC PHY、CDMG低功率、SC PHY、PLCP 传送过程、PLCP接收过程、波束成型、CDMG PLME、CDMG PMD子层要求。

七、专利 无专利。

篇8:中船集团公司标准体系研究

1 标准体系总体要求与建立原则分析

1.1 总体要求

中船集团公司标准体系的建立应以赶超日本、韩国等先进造船企业为目标, 以中船集团公司及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主导产品需求为导向, 以我国现有各级各类船舶标准为基础, 以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为重点, 具备前瞻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1) 具备前瞻性

所建立的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对标准体系的具体需求, 体系内的标准项目应是骨干造船企业先进核心技术的集中体现, 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技术先进性。

(2) 具备科学合理性

所建立的标准体系应与中船集团公司核心业务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适应, 体系框架的设计和专业范畴的确定既不能过于简化也不应过于臃肿庞杂, 在满足造船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专业的发展, 体现科学合理性。

(3) 具备可操作性

所建立的标准体系应界面清晰、层次分明, 既便于对标准项目进行归类划分, 又便于对体系进行动态维护。体系中的标准项目应能在实际科研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1.2 建立原则

(1)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结合

标准体系应由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 其中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分别是针对中船集团公司内部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事项而制定的标准, 同时以技术标准为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辅。

(2) 满足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对标准体系的需求

标准体系应主要以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为适用对象, 以能够切实反映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设计标准、船舶工艺标准为主体, 适当考虑院所前期设计技术、船舶建造配件以及技术基础、信息应用、经营管理、物资管理、质量保证、工务保障、安全环保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资产财务管理等标准需求。

(3) 以企业级标准为主体

标准体系应以中船集团公司标准 (企业级标准) 为主体, 对于适用的国家标准 (GB) 、国家军用标准 (GJB) 、行业标准 (CB) 等, 应建立选用标准目录, 同时注意处理好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和中船集团公司标准的协调关系。

(4) 满足造船生产任务急需, 今后逐步完善

标准体系应首先考虑当前中船集团公司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先行纳入具有重要影响且普遍适用、能够及时提供技术支撑的标准项目, 满足急需。在覆盖船型产品方面则应首先考虑三大主力船型设计建造标准, 今后再逐步完善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标准。

(5) 军品、民品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相结合

标准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标准应兼顾考虑军品、民品的发展需求和技术转换问题, 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适用范围应能体现军民互动性和军民通用性, 既要能满足舰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要, 又要能为民用船舶的设计建造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还应纳入所需军用标准。

2 标准体系范围分析

根据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等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 中船集团公司标准体系应由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在专业覆盖方面, 结合现代化大型总装造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标准体系中应包括技术基础、船舶设计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及工艺、船舶建造通用件、信息技术与管理、质量技术与管理、安全环保卫生技术与管理、工务保障技术与管理、经营技术与管理、科技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等专业标准。

中船集团公司标准的范围应主要包括:推进集中管理所需的管理要求;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技术要求;保障生产作业安全、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需的安全生产要求;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所需的职业健康要求;绿色造船所需节能、环保要求;数字化造船所需信息技术要求;在科研、生产活动中较为成熟并具有较强共性特征的技术要求;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所需的重要指导性技术要求;实施国际公约规则、船级社规范中强制性规定所需的指导性要求;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技术基础要求。

3 标准研究与制定重点领域分析

3.1 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所需标准

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中船集团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是建立现代造船企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动中船集团公司早日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的重大举措。因此, 应围绕总装造船实际需要, 研究编制以中间产品为导向、壳舾涂一体化建造方式下的造船任务分解、船体分道建造、焊接技术、精度控制、区域舾装、区域涂装等现代造船模式标准。

3.2 数字化造船所需标准

信息化水平是影响造船整体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大力发展数字化造船技术是中船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应围绕以数字建模和数字样机为核心的船舶产品数字化设计, 以生产制造与生产过程数字控制为核心的船舶产品数字化制造, 以虚拟样机和数字仿真为核心的船舶产品数字化测试与实验, 以及以现代造船模式和业务流程建模为核心的造船数字化管理等开展标准的研究与编制。

3.3 大型船舶、高新技术船舶设计建造所需标准

造船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更为理想性价比运输方式的产生, 使得国际市场对大型船舶、高新技术船舶的需求不断增加, 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正在向着大型化、高技术、高附加值以及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 应围绕中船集团公司大型船舶、高新技术船舶的实船建造, 开展超大型油船 (VLCC) 、超大型矿砂船 (VLOC) 、超大型集装箱船 (VLSC) 等型线优化设计、波浪载荷分析预报、首部砰击载荷计算、船体结构局部强度有限元计算、压载舱布置、超大功率长轴系设计、中压配电系统设计等设计标准以及船体、船装、机装、电装、涂装生产设计标准和建造工艺标准的研究和编制。

围绕上述重点领域, 中船集团公司组织有关单位共编制完成集团公司标准131项 (集团公司已发布) , 其中通用基础标准10项、信息技术标准4项、船舶设计标准14项、船舶建造标准47项、质量技术标准7项、船舶通用件标准7项、安全生产标准13项、作业指导书标准29项。

4 今后工作建议

中船集团公司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对中船集团公司重要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有效指导企业建立了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 优化了造船流程, 提升了造船质量和管理水平。

随着中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和战略转型要求的提出, 标准体系框架及项目也需要得到动态调整和完善, 建议今后重点关注财务与战略管控所需标准, 船舶造修、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动力装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板块联动发展所需标准, 船舶综合电力推进技术等综合集成与创新发展所需标准以及军贸业务发展所需管理和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沈同.企业标准化基础知识[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3.

篇9:公司标准体系委员会

编制说明

一、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原GB18564.1—2006《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标准从2006年发布以来,对于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材料、设计、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识及贮存、运输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对规范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我国相关产品的设计、建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运输的介质具有易燃、腐蚀和毒性,其广泛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在这几年的贯彻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品管理条例》和《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 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调查报告》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移动分会),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安排,负责组织本标准的修订工作。

二、编制的主要依据

GB 150.1~4(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713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GB 91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 GB 3730.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 6944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 11567.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 11567.2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 12268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 12676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3365 机动车排气火花熄灭器 GB 13392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 20300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T 423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606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5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GB/T 4607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9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17393 覆盖奥氏体不锈钢用绝热材料规范

GB/T 20070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 GB/T 23336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25198 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GB/T 26929 压力容器术语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NB/T 47003.1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NB/T 47008 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 NB/T 47009 低温承压设备用低合金钢锻件 NB/T 47010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 NB/T 47014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

NB/T 47018.1~7(所有部分)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JB/T 4730.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2 部分:射线检测 JB/T 4730.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3 部分:超声检测 JB/T 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4 部分:磁粉检测 JB/T 473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5 部分:渗透检测 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 JT 230 汽车导电橡胶拖地带 QC/T 252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 QC/T 310 半挂车支承装置 QC/T 484 汽车油漆涂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 剧毒化学品名录 ADR 关于危险货物道路国际运输的欧洲协议

三、标准内容

本标准共分13章和4个附录。

标准内容主要有: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资格与职责、材料与外购件、设计、安全附件、仪表及装卸附件、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标识、出厂文件、储存运输。

2个规范性附录: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其主要设计参数、非圆形截面罐体。2个资料性附录: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

四、有关问题说明 1 范围

1.1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金属常压罐体(以下简称罐体)的材料与外购件、设计、安全附件、仪表、装卸附件、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标识、出厂文件、储存运输等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装运介质为液体危险货物,工作压力小于0.1MPa,金属材料制造且与定型汽车底盘或半挂车行走机构为永久性连接的罐体。

1.3 本部分适用于盛装附录A中的介质。对超出附录A范围以外的介质,提出了“需经国 家主管机构认可的单位对介质进行评审。”的要求

1.4 本部分不适用于非金属材料罐体真空绝热结构或军事装备等有特殊要求的罐体。1.5 确定了罐体和管路界定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由于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设计、制造及使用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广,各行业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本部分中将涉及的法规、标准均予列出。3 术语和定义

在本部分中列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共10个,除与GB150《压力容器》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外,本部分增加了真空减压阀、呼吸阀、有效容积、充装率、单车和半挂车等定义,删除了压力、计算压力、罐体、安全附件和排放系统等定义。4 资格与职责 4.1 资格

规定了制造单位应按国家的有关条例规定取得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罐体的制造。4.2 职责

4.2.1规定了用户或设计委托方职责

4.2.2 规定了设计单位职责,增加了“设计单位应保存好设计文件,且保存期一般不得少于十年”的要求。

4.2.3 规定了制造单位职责,制造单位保存文件最短期限由七年调整为十年 5 材料与外购件

5.1 增加了罐体钢制材料的熔炼方法、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要求。5.2 增加了罐体钢制材料冲击功的要求。

5.3 对于罐体钢制材料,按材料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规定了材料延伸率的要求。5.4 增加了保温材料应满足在不超过650℃温度下保持有效,且其外壳应采用熔点大于等于700℃的材料的要求。这是参照了国际海事组织出版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的有关要求提出的。6 设计 6.1 一般要求

6.1.1 增加了罐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要求。

6.1.2 增加了罐车左侧和右侧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23°的要求。6.1.3 增加了罐车的后悬不应超过轴距的65%,且不大于3.5m的要求。6.1.4 增加了罐体及罐体上的管路和管路附件与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距离要求。6.1.5增加了罐车的制动装置与制动性能的要求。

6.1.6 增加了充装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剧毒化学品名录》的剧毒类介质的罐体,其容积应不大于10m3;充装强腐蚀介质的罐体,其容积应不大于20m3的要求。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2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确定的。6.2 设计文件

对设计文件的范围、内容、保存期限做出了规定。6.3 单车设计

6.3.1 强调了设计中应避免罐体等的布置对底盘车架造成集中载荷,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均布载荷,改善受力状况,同时使原底盘的技术性能不受影响。

6.3.2 主车架是受载荷很大的部件,除承受整车静载荷外,还要受到车辆行驶时的动载荷,为了保持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原则上不允许在主车架纵梁上钻孔和焊接,而应尽量使用车架上原有的孔。如果改装中不得不在车架上钻孔或焊接时,应避免在高应力区钻孔或焊接。6.4 半挂车设计

6.4.1 半挂车可分为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对于半承载式半挂车,设计时应对半挂车架进行强度计算;对于承载式半挂车的罐体结构设计做出规定,明确了应按GB 150的计算方法对罐体进行整体强度校核,同时对固定装置和重力承载处进行局部应力校核。规定了半挂车专用附件:备胎架、牵引销、半挂车车轴与悬挂装置、轮毂、制动鼓以及半挂车支撑装置选用的原则。6.5 罐体设计

6.5.1明确了罐体设计压力的确定原则。

6.5.2原仅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上的人孔、接管、凸缘等与筒体或封头焊接的焊接接头应采用双面焊或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结构,现删除了装运剧毒类介质的限制条件。6.5.3罐体的设计压力考虑工况中增加了“设计温度时液体膨胀引起的压力”。

6.5.4计算压力的确定原则中“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试验压力”改成了“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计算压力”。

6.5.5增加了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位计算压力与液压试验压力的对应关系。6.5.6外压校核中的“排放系统”改成了“紧急泄放装置”或“其他装置”。

6.5.7许用应力的确定原则中增加了“屈服强度(或0.2%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对奥氏体钢1.0%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的下限值须根据国内或国际的材料标准值确定。当采用奥氏体钢时,如果材料质量证明书中所表明屈服强度的值超过标准值,则可采用材料质量证明书中的值,但最大不超过在标准值的基础上增加15%。”的规定

6.5.8 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改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剧毒化学品名录》的规定。原引用标准中的毒性介质不够全面。

6.5.9 根据介质特性,参照ADR的要求规定了各种介质的允许最大充装率;对于运输时采用加热装置对介质加热,将介质温度维持在高于50C的罐,应保证在介质可能达到的任何温度下,其最大充装率不大于95%;罐体允许最大充装质量应不大于罐车的额定载质量。6.5.10 筒体计算厚度,根据ADR修订了计算公式,需根据液压试验压力和计算压力分别计算,取大值。

6.5.11 增加了充装非剧毒类介质的罐体焊接接头系数的要求。6.5.12 隔仓板或防波板的“最小厚度”改成了“最小成形厚度”。

6.5.13 保护装置增加了“罐体顶部的安全附件和装卸附件的最高点应低于保护装置的最高点至少20mm,保护装置应能承受车辆总质量乘以2倍重力加速度的力。”的要求。6.6 管路设计增加了“管路和管路配件的公称压力应不低于罐体的液压试验压力”的要求。

6.7 装卸口设置及要求中删去了原标准“外部卸料阀”的“外部”表述。

6.8 护栏的要求修改为平台周围应设置可折叠的护栏或高空作业安全带的滑轨等装置。折叠护栏升起后应高于平台不少于0.8m。7 安全附件、仪表及装卸附件

7.1 删除了排放系统,对安全泄放装置和紧急泄放装置的范围重新进行了规定。7.2 加大了呼吸阀的出气阀和进气阀的开启压力范围。7.3 增加了紧急切断阀气密性试验压力的要求。

7.4增加了行车导静电可选择“导静电轮胎,轮胎的导静电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的规定。

7.5将压力表、液位计和温度计归入仪表,增加了仪表的性能要求。7.6将装卸阀门、装卸用管和快装接头归入装卸附件。8 制造

8.1 增加了底盘进厂和交付改装前的验收要求。8.2 增加了半挂车的制造要求。

8.3 增加了充装非剧毒介质的罐体的人孔、接管、凸缘等处的焊接接头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的要求。9 试验方法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0检验规则

10.1 增加了制造单位的出厂自检的项目、检验要求和责任的规定。

10.2 增加了第三方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定期检验,对第三方的资质、检验项目、检验要求和责任进行了规定。10.3增加了重复使用前的检查要求。11 标志与标识

11.1反光带宽度要求改为150mm±20mm,与GB20300统一。

11.2增加了“11.2.3 在介质名称对应色带的下方书写“罐体下次检验日期:××××年××月”,字色为黑色,字高不小于100mm。”的要求。12 出厂文件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3 贮存与运输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4 附录A

14.1附录A.1中增加了介质数量,修订了罐体设计代码的注释。14.2增加了附录A.2罐体设计代码对应表。15 附录B 附录B中增加了介质数量。16 附录C 修订了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17 附录D 仅完善了部分表述。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编制工作组

上一篇:国际贸易惯例的背景下一篇:忘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