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试

2024-05-08

古代文学史考试(通用6篇)

篇1:古代文学史考试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填空题

(一)1、《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咏怀诗》的作者是阮籍。

3、左思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4、《乐府诗集》的编者为郭茂倩。

5、“文章四友”指初唐文学家苏味道、李峤、崔融和杜审言。

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曹植。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创作论专篇是《文赋》。

8、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

9、《赠白马王彪》是曹植所作的。

10、被钟嵘誉为“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组诗是阮籍《咏怀》。

11、“悼亡”一词专指“悼妻”,始自潘岳。

12、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13、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左思。

14、诗歌曾遭“险俗”之饥的诗人是鲍照。

15、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

16、刘义庆的是《世说新语》。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论专著是《文心雕龙》。

18、南朝梁、陈时代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现在创作上的代表是宫体诗。

1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是《诗品》。20、被鲁迅称为“名士的教科书”的是《世说新语》。

21、千宝的志怪小说是《搜神记》。

22、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壁”的诗歌是《木兰诗》。

2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王昌龄。

24、太康诗人左思的著名赋作是《三都赋》。

25、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26、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田园诗。

27、江淹概括了人世间各人生幽怨与遗恨的散文名作是《恨赋》。

28、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29、丘迟的散文名作是《与陈伯之书》。

30、初唐作家中提倡“兴寄”与“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

填空题

(二)1、“陈王”“陈思王”“东阿”“平原”都是对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别称。

2、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3、现存诗文总集以梁箫统编的《文选》为最早,其标榜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藻饰”。

4、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璞,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5、《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6、在南朝诗坛上,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谢灵运和谢。

7、《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庚信。

8、《颇氏家训》的作者是颇之推。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1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文字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如“莲”双关“怜”、“丝”双关“思”等。

15、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16、南齐时期,在沈约、周颔等人的倡导下,许多诗人开始将新发现的汉语四声的规律运用于诗歌创作。同时还吸收了魏晋以来日渐发展的骈偶形式,发展出一种新的雏形。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珈蓝记》。

18、庚信的《哀江南赋》,是以骈体形式写成的长篇叙事赋,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以及一己之飘零。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2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2、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23、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7、振衣千仞冈,三点水瞿足万里流。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名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0、律诗的定型是由沈佺期,宋之问二位诗人最后完成的。

翻译题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迈,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 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绝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3、成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4、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兵器。

5、以此制敌,何故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漫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慨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简答题

一:结合庚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

庚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庚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还有不少奉和应景之作,其中,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词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

庚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同

显,然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风格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其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英,声韵和谐,杜甫称:“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二: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左思《咏史》八首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感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其艺术特点,(1)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2)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3)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三: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其内容:

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优生惧祸之情 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陋腐败 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稳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神隐含蓄。

四:试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描写边塞战争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五、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典论.论文》篇制虽短,却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是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的不同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作家的气质、才性等);

三是提出了文体论,举例论及了诗、赋等八种文体的特征;

四是关于文学批评,批评了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风气。

六、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从题材看,吴声西曲专写男女爱情,北歌则充满了批评现实的精神,视野广阔得多,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英雄人物等都有涉及。

从风格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矿。它的语言也不像南歌那样清丽,而在质朴中带有俚俗粗野的气息。南北民歌内容、风格的不同,同它们的声调是有很大关系的.“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

从艺术形式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不难理解。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者,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

七、怎样理解“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是善发掘与已有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合一。

二是观察自然极为细致入微,感受十分敏锐,善在动态中扑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中表现出来。

三是以禅入诗,即以禅宗的审美眼光观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扑捉大自然中扔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达不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如此,王维的诗创造了空明的境界。

八、简说“初唐四杰”在诗歌体裁,风格与形式方面之开拓与贡献。

“初唐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上、风格、形式上均有新的开拓和贡献。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此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方向;在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杨励;

在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

九、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高适和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两者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高诗超过岑诗。

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胜于高、高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诗将西北荒漠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色彩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艺术上,高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潘称其:“多脑臆语,兼有气骨。”

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植诗创作者后期之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的创作从建安25年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则慷慨悲凉。

曹植诗风变化的原因,在于其政治地位变化,所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的前期才华横溢,而受宠,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有感时伤乱,抒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则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背弃的悲愤与不平,或抒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态,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派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十一、《文心雕龙》

共50篇,包括总论50篇,文论题20篇,创作论11篇,批评论5篇,一篇《方志》是全书的自序,《文心雕龙》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关于外部原因:它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改治的兴衰联系起来,关于内部规律,它总结为“通”和“变”。《通变》也就是继承和旧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提出了创作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诗歌赏析题

一、《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闺想》 王昌龄

篇2:古代文学史考试

1. 前七子:指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七个成员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中以李、何二人的成就最高,该流派明确提出复古主张,主张散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为主,诗歌要学习盛唐,因区别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故名。2. 后七子:指明代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区别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故名。他们也提出复古,其中以李、王成就最高。

3.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们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提倡唐宋文风,反对模拟、抄袭,主张读书性情,谓之唐宋派。

4. 公安派:指明朝晚期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说”。

5. 性灵说: 性灵说是袁枚提出来的,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请上,主张即“情”求“性”反对争唐论宋的模拟诗风,“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具有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尽遵轨范,而是清灵隽庙的特点。

6. 格调说:格调说是清代中叶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学说。所谓格指的是作诗的体裁、格式、体制等,所谓调指的是诗歌的声律,内容上要求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在形式上要求讲究诗体、诗格、章法、诗律等。

7.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势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戴名世等,因其奠基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几位大家分别提出了“义法”说、“神气、音节”说、“义理、考据、词章”说。

8. 拟话本:明代中后期,主要供案头阅读的,由文人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9.章回体: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指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章分回叙事的一种小说式样,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一般用“话说”、“且说”等套话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结尾均在关键处打住,用“且听下回分解”等语作结。

10.花部:各地方兴起的地方戏,用各地的语言,各地的语音来表现的一种戏剧形式,语言平易,语调质朴,形式灵活。11.雅部:即为昆山腔

12.昆山腔:是指元末明初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又称昆曲、昆剧,它的曲调轻柔、婉转、悠扬细腻,兼用笛、萧、笙伴奏,且富有舞蹈性。昆山腔也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雄踞中国剧坛榜首近三百年之久。

13.梅村体:“梅村体”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种诗歌体裁,因吴伟业号,故名。(梅村体的特点:(1)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2)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3)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续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二、指出下面作品的作家和朝代: 1.《四声猿》:明代,徐渭 2.《牡丹亭》:明代,汤显祖 3.《水浒后传》:清代,陈忱 4.《郁离子》:明代,刘基 5.《宝剑记》:明代,李开先 6.《封神演义》:明代,许仲琳、李云翔 7.《清忠谱》:清代,李玉 8.《圆圆曲》:清代,吴伟业 9.《三言》:明代、冯梦龙 10.《长生殿》:清代、洪昇 11.《浣纱记》:明代、梁辰鱼 12.《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 13.《一人永占》:清代,李玉

三、1.源记》 2.3.4.吴敬梓:清代,《儒林外史》 吴伟业:清代,《圆圆曲》

顾炎武:清代,《秋山》、《精卫》、《京口即事》 指出下列作家的朝代及相关作品: 刘基:明代,《郁离子》、《卖柑者言》、《活水5.凌濛初:明代,“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7.8.楼》 9.《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10.纳兰性德:清 代,《相见欢》、《蝶恋花》、《长相思》、《如梦令》 11.12.传》 13.14.洪昇:清代,《长生殿》

宋濂:明代,《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环翠亭记》、《王冕传》、《记礼歌》、《吾衍传》、《竹溪逸民》

15.袁枚:清代,《马嵬》、《苔》、《随园诗话》、《湖上杂诗》、《渡江大风》、《书鲁亮侪》、《黄生借书说》

16.张岱:明代,《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7.姚鼐:清代,《登泰山记》、《李斯论》 18.汪中:清代,《哀盐船文》

四、简答: 1.分析杜丽娘形象;

方苞:清代,《狱中杂记》、《左衷毅公逸事》 侯方域:清代,《朋党论》、《马伶传》、《李姬归有光:明代,《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孔尚任:清代,《桃花扇》

李玉:清代,“一人永占” 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

李渔:清代,《闲情偶寄》、《无声戏》、《十二答:(1)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如:对四书能逐一背诵,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的尊敬,以及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读到的见解等都体现了该点);

(2)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追求真爱。

(3)是个敢于追求真感情的女子。2.《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答:(1)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2)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的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3)宋末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4)《大宋宣和遗事》展现了其基本轮廓与原貌,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风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以把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5)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

(6)经施耐庵与罗贯中编修订加工而成。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写人物的手法上的不同:

答:(1).《三国演义》相对《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更加注重史实。

(2).《三国演义》注重个性突出的类型化人物塑造,突出夸张人物的主要性格;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等。而《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就要复杂的多,最突出的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人物的性格不仅具有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面,更有贴近生活、具有普通的平凡人品格的另一面。因此,《水浒传》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人,读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

(3)《三国演义》善于在战争中描写人物性格,如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了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而《水浒传》中人物性格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林冲、武松等人都是如此。

(4)《三国演义》写人时多具体到写人物动作的描写,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而《水浒传》的写人多是参杂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并对神态伴有详细介绍,通过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将人物展现在纸面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5)《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了反复皴染的手法,围绕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的残忍,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等。而《水浒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阶级意识、身份、地位和经历来描写人物,如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真率,写他蛮横等。

(6)《三国演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及善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如写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而《水浒传》描写人物类型相同,但让人感觉绝不雷同,如武松与李逵打虎的不同以及潘金莲与潘巧云偷情的不同等。4.赏析高启诗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答:(1)总的说,它是一首登临怀古题材的诗;全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几分悲凉的意味。

(2)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又俯视金陵景貌诗人怀古的思绪联翩不断,眼前的金陵旧城为形胜之地,佳气葱葱,古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昔日三国吴和南朝曾建都于此,企图恃长江天堑固守割据局面,都没能逃脱覆亡的命运,接着诗人从对历史的感慨回到对时局的议论“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联想起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与自己亲身经历的元末战乱,诗人自然倾向于眼下没有战祸,躬逢盛世,相对安定的生活,歌颂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的宏伟。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在欢快中夹杂一丝沉郁的感情,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3)诗歌开头写景,发出感慨,后又回到现实。5.《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答:(1)孔尚任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是历史兴亡的见证;

(2)构思新颖,将历史兴衰融合到爱情故事,又将爱情故事融合到一把扇子中写,是忠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见证;(3)这把桃花扇使整个故事有了悲剧之美;

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训和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意旨。通过戏剧艺术再现南明历史,让人感受到在历史的、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主宰的。即使是美丽如花的爱情,也不能因为男女双方的坚贞就有美满的结局。恰恰相反,当国破之日,即是家亡之时。剧中侯李爱情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政治色彩,随着南明政治风云变幻而曲折不断。最后在南京棲霞山白云菴相会时,正要旧情萌发,被张道士大声喝斥,两人如梦初醒,双双入道,象征着他们坚贞爱情的桃花扇被揉碎在斋坛之下,宣告美好的爱情以悲剧告终。《桃花扇》以勇敢的写实精神,将爱情置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变迁之中,以悲剧结局,体现了“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引发人们在进行历史审视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产生深沉的思考。这正是《桃花扇》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所在,也是它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紧紧围绕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以侯李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让剧中人物的位置各得其所,有条不紊,做到了“明如鉴、平如衡”(《桃花扇考据》)。离合之情由兴亡所致,兴亡之感由离合所生,环扣得十分巧妙。特别是侯李二人的定情信物——一柄宫扇,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宫扇的出现,表明侯、李爱情的产生;美人鲜血染成的桃花,象征他们爱情的忠贞和曲折;最后桃花扇揉碎于斋坛之下,说明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历尽千辛万苦,有情人终于会面。但孔尚任并没有给我们呈现一个圆满的结局,侯、李两人在张道士的训斥下恍然大悟,双双入道。因为他实在是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国破家亡、君走父没,哪里还有这点“花月情根”生长的土壤? 6.分析纳兰性德《长相思》艺术特色:(纳兰词特点: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词的全部,崇尚主情,崇尚入微有致,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用如行云流水,纯纯感情在笔端倾泻,)

答:(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一程,水一程,隐含性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山海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 夜深千帐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呢?)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她的浅笑低语?引逗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3)通过多层对比,造成强烈的时空差异感。空间对比:榆关—故园 ;景物对比:塞外风雪—故园无此声;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梦中故园(眼前景)(心中情)(4)选取极平常的景物,营造凄婉气氛。(5)语言浅近,情感深挚,回味无穷。

(6)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7)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五、1.分析《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答: ①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a.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如严贡生语言的前后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奈的行径b.针对封建社会c.合理的夸张,如严监生d.高超的讽刺技巧,如运用漫画式的手法进行外貌描写,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达到讽刺,对比的手法e.故意安排意外的场景或细节场面来出洋相,从而达到讽刺f.通过别人的嘲笑捉弄来讽刺g.通过不和谐的人或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

②独特的结构模式,《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紧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③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a.《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的写下去b.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如严监生是个有十多万银子的财主,临死前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断气。C.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如第一回多层次的揭示了时知县的内心世界。他先是在危素面前夸口,心想官长见有何难处,谁知王冕居然将请帖退回,不予理睬。D.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④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反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 ⑤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2.分析《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答:①《后楼梦》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的表现在塑造出了成群的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a.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的人物;b.写人物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的,乃至是美丑互渗的表现,成为小说中的“圆型人物”,真实活泼的人物,最突出的是王熙凤。C.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地意思。D.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

②写实与诗画的完美结合。(a.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b.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境界,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③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④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⑤《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红楼梦》的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3.《红楼梦》的影响:

答:①《红楼梦》刊行后出现了一大批续书,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 ②《红楼梦》倍受社会欢迎,所以便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

③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 ④《红楼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⑤《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4.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答:(1)《红楼梦》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如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

(2)《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的性格交代,《红楼梦》的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如以几个不同人物的视线来观察同一事物或人物,使读者获得更立体的印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评价。在处理全知和限知叙事的关系上,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如作品的心理描写:主要人物用全知心理描写,众多一般的人物用限知心理交代,两者合理地编织在一起,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3)《红楼梦》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形成一条条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5.分析《红楼梦》如何揭示以家族悲剧为代表的社会悲剧的?

答:(1)《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2)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俱损,一荣皆荣”。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3)作者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表面之下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的,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

(4)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6.简述贾宝玉的悲剧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1)在贾府的后代中,贾宝玉本来最有条件成为重振家族的人物,然而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形象的悲剧性质。

(2)贾宝玉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虽然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封建家庭和社会来说,却承担不起重振家族重任,仍然是后继乏人的象征。

(3)对贾宝玉来说,虽然他拒绝了家庭给自己规定的生活道路,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他最初积极用世的美好愿望也就成了虚幻的泡影。

归有光《寒花葬志》第一,归有光善于选材。这篇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寥寥数笔,将三件小事串联起来,却毫无突兀之感,只感清新自然,令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就是十年,让人又不禁轻叹:岂不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这正是作者巧妙地选取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读者与所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才使得这小小一篇散文给人的启示如此丰富,真可谓大手笔。

第二,归有光独特的写作手法。归有光描写事物,往往从侧面偏出,不直接写明,显得曲婉含蓄、幽谧动人。这篇《寒花葬志》,以写婢女寒花之名,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写婢女稚气地不让自己吃荸荠,妻子笑之,又写寒花目眶冉冉动,妻子指与己看,又是相笑一番,两人脉脉温情、鹣鲽情深尽显其中,这也表明,作者记着亡妻的一颦一笑,记着两人之间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

第三,归有光细腻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调。这也是古往今来归氏最得赞誉的一点。在《寒花葬志》这千古名篇中,作者锁定角度,精选细节,白描深画,寥寥几笔,写稚嫩活泼的寒花“曳深绿布裳”的轻盈步态,写她削荸荠却“持去,不与”作者的调皮举动,写她“即饭,目眶冉冉动”的憨然之态,然文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便戛然而止,涵盖了生的意趣和死的无情。这种对美好的刻画愈细愈小,对于流逝的悲哀就愈痛愈恸,给读者无限的感发空间。

1537年(嘉庆十六年)五月四日,归有光家中的陪嫁丫头寒花死了,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写墓志铭,归有光首开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却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结合归有光的生平可知,这篇葬志更深刻的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刚到归家时年仅十岁,魏孺人是归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据归有光《请敕命事略》,其父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孺人“少长宝贵家”,而归氏家道中落,物质生活比较清贫,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基贫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贤惠,对下人十分和蔼,从不摆主人的架子,从她对寒花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以说是对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这是因为寒花自小随侍,心目中只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而吃饭的时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边的小几旁,可以说是对小寒花的的额外照顾。从寒花对魏孺人的衷心回护,以及魏孺人对寒花的态度看来,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因此归有光盛赞她是“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

这篇短短的葬志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深笃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贤惠,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据《项脊轩志》所载,魏孺人“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在封建社会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却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备,更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与归有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不止举案齐眉,更是琴瑟如鸣。所以每当寒花做出稚气可笑的举动时,魏孺人就会赶忙指给归有光看,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笃的画面。

归有光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他有时候会对千百年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天命”产生怀疑,对天发出痛切悲怆的呼号。但更多时候,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正统文人,他把这种种对人世的不公的愤恨与无奈化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淡淡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

表达作者对寒花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浮沉。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寒花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仆,颦蹙间皆透着不明世事的纯真。归有光一定非常宠爱她,或宠爱她的容貌,或宠爱她的心地,或二者皆是。在此文中,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具足。只是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又是十年。这似乎类似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也类似于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无奈与酸涩。而归有光这一情绪的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越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就越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这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其实是借写婢女寒花,来写他的妻子,魏孺人。这篇短文描述了婢女寒花的天真纯朴,表达了作者对寒花的思念之情。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人物形神毕肖。文字淡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作者的另一名篇《项脊轩志》一样,写的虽都是些身边小事,但都发诸真情,感人至深。正如王锡爵所评论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袁枚《黄生借书说》

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

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

[2]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孔来。

篇3:关于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思考

(一)对考试目的、意义的认识存在误区。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激励五大功能,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且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考试仅仅具有评定功能,他们更多地期望在考试中获得良好成绩,对于考试检测、诊断、反馈功能相对漠视,在这种状况下,考试应有的激励功能也无法达成。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做考试情况分析,期望把考试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落到实处,但对于老师, 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后盾,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作保证,这项工作很容易出于应付、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片面。

目前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偏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部分学校的有些老师还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考试内容较为片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而且很便于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单一。

大多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基本以闭卷测试为主,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从题型上来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综合思考、分析论述等主观题分量不够。在考察学生的机械记忆上比较有优势,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思辨、分析等各项综合能力。而且,一次性地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很容易应付过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表面看来,目前各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并不缺乏评价体系,但大多学校以期末考试为唯一手段来评定学生成绩,考试内容又多是一些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考试前加夜班背笔记,考完后看见及格就万事大吉,很少有学生从考试结果出发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反思,考试应有的一部分功能已经丧失。有些学生把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总结为“四记”———“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语句不多却很形象地反映出在古代文学教学领域改革传统考试模式的势在必行。

努力探索符合古代文学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撬动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改革,这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笔者从2009年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并在考试模式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堂随机口试法

许多学校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但实际上,对于大学中文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缺一不可,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应该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课堂随机口试法是着眼于口头表达能力考核的一种方法。从时间上来看,是机动的,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任何时段进行;从内容上来看,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就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具体赏析。教师根据学生口头表达情况作具体评价并记分,此记分通常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课程成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并鼓励心理素质差或者口才不好的学生积极发言,避免课堂发言被少数学习主动、口才好的学生所垄断而造成考查面狭窄。

(二)课程论文考试法

课程论文考试法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古代文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和确定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等几个环节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篇小论文;也可以期末布置一个有相当深度的课题,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考,最后将思考结果写成一篇规范的论文;甚至让学生自选论题探究,鼓励学生向学术期刊投稿。但在图书馆资源丰富、网络发达、学生论文抄袭不好防范的情况下,课程论文批阅成绩最好作为一个参考性成绩而不要作为最终成绩。

(三)有限开卷笔试法

有限开卷笔试法在大的规则上与传统考试相同,要求限时独立完成。不同的是考试时允许学生带一张A 4纸张,纸张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是本人手写,打印、复印纸张不允许带入考场。A 4纸注明姓名、班级、学号,考试结束后同试卷一起上交。

相对于传统考试,这种手写的可携带资料似乎是教师派发的难得优惠,学生完成的积极性较高,实质上完成这种可携带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因为A 4纸张篇幅有限,学生在纸张内容的选择上会有一个取舍,针对这种取舍教师可适当点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白每个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平时课堂学习的重点、作为考试辅助材料,完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归纳的过程,学生从中受益良多。考试结束后,教师查阅学生的考试用纸,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用纸的完成情况也可以记分纳入考核范畴。

另外,有限开卷笔试法的命题内容较传统考试必须调整,变偏重于知识记忆的考查为能力的考查。就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宗旨,在命题过程中适当增加阅读赏析题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一般应占到整张试卷60%左右。其他试题也必须灵活化,直接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题目要尽量杜绝。

(四)自拟试卷考试法

自拟试卷既是一种考试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人人参与命题,要求完成整套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在拟卷之前,教师可告诉学生命题要求并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尺度,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通过教学大纲的学习,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重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体系性的理解。而且为了交上一份覆盖面广、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质量上乘的试卷,学生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梳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更要求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学生试卷的评定既可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学生交换评定。审核有无知识性的错误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来强调重难点的把握、知识点的分布、编排是否合理、有无独到之处等等,综合评定出学生的等级。

(五)试卷分析考试法

传统考试模式,试卷分析通常由教师完成,这种从教师教学角度展开的分析很难直接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层面。试卷分析考试法包括两个部分:卷面考试和考后试卷分析,其计分方式由学生卷面得分和试卷分析得分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可以通过深入的试卷分析在分数上做一些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和改进措施,将考试的诊断、反馈功能落到实处。

试卷分析的第一步是针对自我,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并针对这些薄弱点提出整改措施。试卷分析的第二步是针对试卷,在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分析教师出卷的意图和导向,并对试卷质量作出一定评价。试卷分析的第三步是问题以及建议,这一部分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他们思考之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关于试卷分析的评价,个人认为主要着眼于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是否能促进今后学习,评价得分和试卷得分各占50%,综合评定出此门课程的得分。

事实上,这些考试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可以互补的。比如学生从自拟试卷到卷面考试再到试卷分析,亲身体会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角色变化,可以换位思考,体会到传统考试无法体会到的东西,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习变得更加深入和主动;课堂随机口试法更是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论文考试法则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探究的能力;应该说,各种考试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索新的考试方法也并非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哪一种考试方法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既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多样性,又要注重考试形式的灵活性。

摘要:在传统考试方法的基础上, 选择性、辅助性地采纳课堂随机口试法、课程论文考试法、有限开卷笔试法、自拟试卷考试法、试卷分析考试法, 努力探索符合古代文学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 并以此为契机撬动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改革, 这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篇4: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篇5: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试卷的题型大致上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大类型(不排除出现其他形式),共计150分。考试内容一般不超越本科生的水平。

一、要求把握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由中国文学史和历代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构成。要求考生将文学史与作品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专业名词,如重要文学理论术语、风格、社团、流派、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重要事件等。

2.要求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要作家的历史地位、重要的文学风格、流派、及重要的文学理论等,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评价。能对各种类型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3.尽可能多地掌握代表作品,要求对公认的典范作品进行精读和熟读,最好能多背诵一些名作,以便于在论述题中举例论证。要求考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对优秀之作能进行鉴赏性的分析。

特别提示: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本考试暂不涉及近代文学内容。

二、参考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考试的基本内容不越出规定的参考书范围,但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能适度发挥。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共150分。

一、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一)通论部分

1.绪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两大系统。

2.文字:汉字构造与六书理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3.词汇: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和引申义。同源词。探求词义的常用方法。

4.语法:词类活用。词序。判断句。被动表示法。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5.音韵:有关音韵的基本概念。古书注音法。《广韵》与中古音。上古音。古音通假与因声求义。古书的读音问题。诗词格律。

6.古书注解和句读:古注概况与类型。古注体例与术语。正确标点古书。

7.语文工具书:工具书的类型、编排和检索。几种重要工具书。

(二)文选部分

文选以第一、二册为主。

(三)常用词部分

注意常用词中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方面。

二、参考书

篇6: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1、《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分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2、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3、明中期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李开先的《宝剑记》是明代传奇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

4、世情小说的代表作是《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作家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5、徐渭的《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一折、《玉禅师》二折、《雌木兰》二折、《女状元》五折,被称为“明曲之第一”。

6、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

7、《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8、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9、《三国志演义》中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是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10、《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11、《水浒传》所创造的英雄传奇的体式,是我国长篇侠义小说的开山之祖。

12、剪灯三话: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馀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

13、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4、二拍: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例。

15、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16、《牡丹亭》是继《西厢记》之后最著名的爱情剧。

17、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18、后七子: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

19、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代表作品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

20、清代中叶出现了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

2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艺术典范。

22、《儒林外史》既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也是讽刺小说的典范,将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3、《红楼梦》不仅是古代小说的最高艺术典范,而且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

24、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25、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品。

26、屠绅的《蟫史》是我国第一部用文言写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陈球的《燕山外史》是清代唯一一部用四六骈文写成的长篇小说。

27、“一人永占”:李玉的剧作《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28、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代表作《笠翁十种曲》。

29、由明仕清的是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30、“国朝六家”指的是清初的六位诗人:宋琬、施闰章、朱彝尊、王士禛、查慎行、赵执信。

31、钱谦益的《投笔集》内容大抵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及南明永历政权的军国形式有关,被称为“明清之诗史”。

32、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33、清初词作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

34、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亦称清初三大家、国朝三家。

35、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36、《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大谴责小说代表了近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37、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

38、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39、曾门四弟子: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吴汝纶。40、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品有荑秋散人的《玉娇梨》(亦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名教中人的《好逑传》(亦称《侠义风月传》)。

41、《海上花列传》是狭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品花宝鉴》为中国首部同性恋小说。

42、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合称。

43、《清平山堂话本》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

44、《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历史小说的最突出特点,便是“一喉二歌”。表面上这是一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野史,一部隐于小说中的历史。

45、“台阁体”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茶陵派”代表李东阳。“唐宋派”代表归有光。“竟陵派”代表钟惺、谭元春。陈子龙:复社、几社代表。

二、名词解释

1、拟话本

明初至嘉靖之前,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直处于低谷时期。明中叶之后,白话小说空前繁荣,一些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加以整理润饰,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模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就是拟话本。

2、三言二拍

在白话小说的整理、创作方面功绩最著的是冯梦龙,天启年间,他先后出版了《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小说集共收入一百二十篇小说,总称“三言”,其中既有宋元话本,也有明人拟话本,还有他自己的创作,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白话小说的发展。继“三言”之后,崇祯年间有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实收小说七十八篇,人称“二拍”,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例。

3、临川派

临川派为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都是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4、吴江派

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叶宪祖、沈自晋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5、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6、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观念深受李贽的影响,主要观念有二:一是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提出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的历史观,也反对摹拟剿袭。二是在继承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文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信口由心,乃见其真;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公安派给主导文坛近百年的复古派以沉重打击,为改变明代文风、恢复文学生气,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郑燮的散文、袁枚的诗歌与诗论,现代文人周作人、林语堂均受到袁氏兄弟的影响。三袁兄弟的创作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注重任性而发、直写胸臆,活泼洒脱、清新流畅,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但其题材局限在自然景物和身边琐事的范围内,又多是表现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信口而出”的创作态度,也使得公安末流不免走向俚俗、肤浅和油滑。

7、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沉抑民间的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苏州古称吴县,又称吴县派)。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的姿态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总之,苏州派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戏曲艺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8、肌理说

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他认为神韵说之弊在于空泛,格调说之弊在于食古不化,因此拈出“肌理”二字,以补二者之偏,给复古诗论注入新的生机。他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其肌理说也就是要求以学问作为作诗的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翁方纲的本意在于以学问、考证的质实,补救神韵、格调之失,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上却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氏的肌理说推动而来。

9、神韵说

王士禛以康熙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之说,在当时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亦获得“清代第一诗人”之称。他的神韵说在理论上着重继承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严羽的“妙悟”、“兴趣”说,而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不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在创作实践上,则主要奉王孟韦柳等人的山水田园、隐逸闲适之作为典范。总的来说,他所追求的神韵是一种意味含蓄空灵,境界缥缈清远,语句隽永清秀,韵致冲淡蕴藉的诗境。神韵说注重诗歌的整体效果,这显然是对明代前后七子支离破碎的拟古模仿和公安、竟陵两派的肤浅轻率的救弊补偏,但他易流为空调、掩却性灵,也使得诗歌创作有脱离严肃沉重的人生的倾向,是其偏颇之处。

10、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年间,绵延于清末民初。因其开创者张惠言及主要作家是常州人,遂以之名派。常州词派诸家不满于浙派末流的一味模拟,寄兴不高,词格卑下,遂起而矫之,词风为之一变。常州词派是以言志与比兴的传统,来扩展词境,提高词格,深化词意。常州词派不仅转变了清中叶的词风,清代后期的词学发展也大都受它的影响。尽管常州词人对词的艺术有着新的尝试与开拓,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依然挖掘不出新的意境,仍只能回到传统词人的框架之中。

11、新文体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旗手,就文学创作而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新体散文。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发表在报刊上的政论文和杂文,既接近言文合一,但又未能完全摆脱文言的影响,一时学界竞相效仿,号为“新文体”。又称“报章体”、“时务文学”或“新民体”。梁氏的新体散文有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底蕴,带有为维新变法和思想启蒙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广泛地反映了近代重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新体散文对于传统古文是一次有力的冲击,为晚清文体的进一步解放和“五四”白话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三、简答题

1、《三国志演义》在描写战争方面有何特色?

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

(1)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2)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3)善于在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描写既剑拔弩张、扣人心弦,又张弛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

2、结合作品,论述《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主要特点。

《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典型走向初步的个性化典型。(1)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3)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来之笔”写“骇人之举”。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浪漫主义是它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它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1)在整体风格上,《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幻想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筑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

(2)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3)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

(4)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

4、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三)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四)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5、“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1)表现婚姻爱情生活是“三言”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在“二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此类题材一方面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新的发展。一类作品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的封建传统意识的突破,对新的婚姻爱情观念的追求;另一类作品反映了被压迫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

(2)大胆地揭露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罪恶本质与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同时也体现出清官贤士的正义感和下层人物的反抗精神。

(3)描写市民生活(尤其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形象地展现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图景。此类作品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意识,商业商人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追逐货利、发财致富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不少商人也被塑造成正面形象。

6、《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1)标出了以情反理的时代主题。作品中的“情”主要表现为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包括正常情欲)的追求,“理”主要表现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美好生活的束缚。杜丽娘是剧中至情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以情反理的思想。

(2)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牡丹亭》既是一部追求自由之爱的颂歌,也是一部鼓吹青春觉醒的颂歌。剧本深刻地解剖了杜丽娘之人性从压抑到苏醒、爱情从禁锢到解放的过程,反映了备受礼教摧残的广大女性要求主宰自己命运、要求实现生命价值的强烈呼声。

7、如何评价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彼此唱和,相互支持呼应,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廓清了台阁体的文风,清除了理学诗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由复古进而到一味地摹古拟古,使文学缺乏新创,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接承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研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8、《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1)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2)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3)《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

(4)《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练、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9、结合作品,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寓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

(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3)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4)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10、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11、《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在承继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其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作者巧妙地把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安史之乱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描写,既写他们沉迷奢侈的爱情生活给政治带来悲剧的后果,又写他们政治上的松弛、失误也酿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彼此纠结,互为因果。因此,《长生殿》既是一出爱情的悲剧,又是一出政治的悲剧。

(1)作品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歌颂了他们精诚不散、终结连理的钗盒情缘。(2)全剧把李、杨爱情故事结合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合观共视,既寄寓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也不乏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3)《长生殿》中所讴歌的真情、至情,除了作为生死情缘的爱情之外,还包含有“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的忠孝之情,这样就把“情”的内涵拓宽到了政治和道德的领域。

12、《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艺术创造性。(1)作为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者一方面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基本上都是“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弘光一朝的历史。另一方面,作者虽然以史为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有时也以虚幻之笔略加点染。(2)《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3)《桃花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了表现一代兴亡的重大主题,《桃花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此自觉地建构完整的人物体系,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

13、试述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变。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在创作上讲求凝练雅洁,清通畅达,文从字顺,有利于文章的流传,也有利于扩大影响。但它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演变:

(1)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首先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其次是提出了“雅洁”说,即在语言上要求“清真古雅”。

(2)作为桐城派的拓大者,刘大櫆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将方苞的义法理论予以深化和具体化,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难以把握的“神气”与具体可感的音节、字句联系起来。

上一篇:钢筋计算实训报告下一篇:母亲节初中生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