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大纲

2024-05-2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大纲(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

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大纲执笔人:刘运好

胡传志

王昊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

(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

总绪论(4学时)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

第一编

先秦文学(10学时)

概说(1学时)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史哲不分;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

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中国神话(1学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分类。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勇敢的反抗精神

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

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诗经》(2学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

《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诗经》的编纂

三家诗

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 “六义说”

风、雅、颂

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楚辞》(2学时)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基本含义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地文化风俗

“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源头

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思考题:(1)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记言与记事。(2)《左传》的叙事特点。(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2学时)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 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

说理文的体制

说理的方式

语言的范式

思考题: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

第二编

秦汉文学(8学时)

概说(1学时)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文学概述

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1学时)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

汉代散文的繁荣

汉代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汉初

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东汉中叶以后。

思考题: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

汉赋(1学时)

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赋的渊源

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

思考题:汉赋的产生与发展。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三章

两汉诗歌(1学时)第一节

汉诗概况

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第四章

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吴越春秋》 《越绝书》

思考题:(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2)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2学时)

概说(2学时)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

二、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时世

门阀制度

哲学思潮 佛教影响。

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

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第三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思考题:(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2)简析正始风骨。(3)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

第二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2学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

太康诗风的变化

刘琨诗歌

《游仙诗》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思考题:(1)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2)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南北朝诗歌(2学时)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 第三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思考题:(1)名词解释: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2)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3)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1学时)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思考题: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

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

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

“以气质为体”

“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通脱”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赋及其特点

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概念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1)中国“小说”内涵的民族性。(2)《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二)、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34学时)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20学时)

绪论(3学时)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一章

初唐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3学时)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生平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辋川集》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之涣的诗歌

思考题:(1)名词解释:《辋川集》

(2)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6)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7)高、岑边塞诗异同。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3)李白绝句的特点。(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2学时)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

思考题:(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白居易元白诗派(1学时)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形成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讽谕诗的得与失 第三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闲适诗的内容与情调

元白唱和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白诗派。张王乐府。(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其讽谕诗的创作。(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4)试比较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诗中音乐描写有何不同。

第七章

唐散文与唐传奇(2学时)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四节

唐传奇

传奇的含义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思考题:(1)名词解释:传奇。(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3)韩愈散文的成就。(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

思考题:(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第九章

李商隐(1学时)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第二节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五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与齐梁诗歌、阮籍、李贺、杜甫等人的比较

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思考题:(1)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2)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思考题:(1)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2)略述词体的起源。(3)举例说明花间词风。(4)李煜词的贡献。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中国社科院《唐代文学史》(上、下)、闻一多《唐诗杂论》、余恕诚《唐诗风貌》、朱东润《杜甫叙论》、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中国社科院《唐诗选》、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陈迩冬《韩愈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

第五编 宋代文学(14学时)

绪论(2学时)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思考题:(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3)唐宋诗的差异。(4)宋代散文的特点。(5)宋词的成就。

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2学时)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学时)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诗歌 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简洁峻切的散文

思考题:名词解释:(1)王荆公体。(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章

苏轼(2学时)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 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思考题:(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苏轼的散文成就。(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第四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学时)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的演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2学时)第一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二节

秦观

伤心之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三节

贺铸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四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思考题:(1)小山词的艺术特征。(2)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4)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5)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学时)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

第七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2学时)第一节

李清照

“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前后期的创作 第二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四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五节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思考题:(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5)辛词的艺术成就。(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史》(上、下)、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黄宝华《黄庭坚选集》、游国恩

李易《陆游诗选》、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辛弃疾词选》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34学时)

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

绪论(0.5学时)

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

二、元杂剧的繁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0.5学时)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的定义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讲史、说经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第三节 诸宫调

诸宫调的含义 诸宫调作品 董西厢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话本。诸宫调。董西厢。(2)南宋说话四家是哪四家?每类包括哪些题材范畴?(3)《董西厢》对莺莺故事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章 关汉卿(2学时)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人格构成的二重性 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 第二节 《窦娥冤》

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 悲剧艺术特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尽快入戏 曲词的动作性 巧妙设置悬念 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 本色当行的语言。

思考题:(1)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角度来判别《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如何理解窦娥身上的浓重的贞孝观念?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2学时)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的生平《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 点铁成金的人物 语言艺术 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

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与第五、六章共1学时)第一节 白朴

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的本事来源 《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及蕴涵 梧桐夜雨意象渲染的悲凉、感伤的氛围 《墙头马上》的情节及尊情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汉宫秋》 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2)《梧桐雨》极力渲染的主题意蕴是什么?(3)《汉宫 秋》中对历史与现实有哪些体悟?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赵氏孤儿》 《潇湘雨》 《竹坞听琴》 《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燕青博鱼》 《柳毅传书》 《风光好》 《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水浒戏 《李逵负荆》、《双献功》、《张生煮海》、《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

思考题:北方戏剧圈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创作中心由以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向以杭州为核心的南方的转移 体制的局限 元杂剧的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婚》的艺术构思、本事来源及其情节关目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乔吉才子佳人剧《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七里滩》中的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 秦简夫

《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的文化意义

思考题: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1学时)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 早期南戏作品 第二节 《琵琶记》

《琵琶记》故事的流变过程中的彻底翻案及其原因 《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 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 双线结构 第三节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的具体所指,及其剧情。重点:通过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看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深重灾难,了解。难点:理解作品体现出来的封建伦理自身的矛盾。

思考题:(1)名词解释:南戏 四大南戏(2)从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看《琵琶记》的悲剧内涵。(3)分析《琵琶记》苦乐交错的双线结构形成的巨大感染力。(4)南戏有哪些不同与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八章 元代散曲(1学时)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的体制 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 元代散曲的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 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哀婉蕴 藉的主流情调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看散曲的文体风格与审美取向。

第九章 元代诗文(自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12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与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学时)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流变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 《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实与虚的关系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 在国外的影响

思考题:(1)《三国志演义》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3)《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题意旨。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学时)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 《水浒传》的繁、简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的悲剧 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社会影响 文学地位 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思考题:(1)《水浒传》忠义悲剧的复杂内涵。(2)《水浒传》中“犯中见避”的人物塑造。(3)怎样看待《水浒传》中描写的传奇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2学时)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 第三节 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 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 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题意旨的隐喻性、象征性?(2)《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几种主要艺术方法。

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学时)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版本情况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的辐射式写法 对人性丑恶的剖析 戒世目的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 人物性格塑造的立体与多元 网状的叙事结构 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基础 在后代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2)如何正确看待其性描写?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学时)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初期话本小说的刊行情况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的基本情况 《型世言》及明末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形象的美化 女性意识的张扬 婚恋自主的愿望 清官的市民化与对贪官污吏的抨击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传奇观念的变化 关注平常生活蕴涵的“奇” 细腻入味的心理描写 文人特点的增强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时代内涵。

第十一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与第十二章共用1学时)第一节 明初宫廷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情况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向短剧的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的生平《四声猿》

思考题:(1)“四声猿”杂剧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有无新的特点?

第十二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的逆流及少数不为其牢笼的作品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 三大传奇 “四大声腔”流布的地域、特点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代后期传奇概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吴江派与临川派作家群体及其风格特色 “沈汤之争”的实质及各自的偏颇

思考题:(1)名词解释:四大声腔。吴江派。临川派。(2)沈、汤之争的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汤显祖(1学时)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生平“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奇特的的情节构思 浪漫主义的风格,文化警世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三部戏 “临川四梦”及汤显祖写梦的特点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临川四梦。(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牡丹亭》的文化警世意义。

第十四章 明代诗文(1学时)第一节 明代初期的诗文 台阁体、茶陵派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诗文

李贽及其童心说 公安派及其性灵说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复社与几社,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思考题:(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2)简述明代重要诗文流派发展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共12学时)

绪论(与第一章共1学时)

一、清代的文化专制和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与绪论共1学时)第一节 清初诗坛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第三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京华三绝

思考题:(1)名词解释:梅村体 清词三大家(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点。(3)“梅村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歌行体的新贡献。

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学时)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郑燮、黄景仁诗作中的盛世哀音 第二节 桐城派

桐城派的出现 一祖、三宗 创作主张 审美标准 第三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思考题:(1)袁枚性灵诗歌的基本特点。(2)桐城派的三宗及其创作主张。

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学时)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升的生平李杨故事的嬗变过程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长生殿》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道具的运用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情节构思 关键道具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重点:《长生殿》、《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思考题:(1)通过主要情节关目及关键道具的运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2)《桃花扇》如何处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关系?

第四章 清初白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主要情节 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画,叙事的喜剧风格与幽默色彩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小说的个人化、主体化倾向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技巧,娱乐与讽喻色彩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违礼 小说的模式化倾向。

思考题:(1)李渔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聊斋志异》(2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的生平及心灵挣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神鬼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人情化和意象化的花妖狐鬼形象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抒情表意倾向 对科举失意、落寞生活的补偿 对贪虐现象的无情讽刺 对现实伦理的精神超越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丰富多彩的情节形态 诗化倾向 富有表现力的文言叙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思考题:(1)怎样理解《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2)如何理解花妖狐鬼形象体现出来的人情化、意象化倾向?

第六章 《儒林外史》(2学时)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生平家世 取材于现实写士林的丑史与痛史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八股科举 科举下的浇薄社会和无行文人 科举派生的毒瘤——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理想与实学思想 对理想人格的不懈探求 第四节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

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理解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思考题:(1)《儒林外史》在讽刺文学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质。(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松散”结构?

第七章 《红楼梦》(2学时)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生平遭际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 大观园毁灭的象征意义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人生的大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丰富、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产生的逼真与间离效果 网状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的灵活变换 炉火纯青的叙事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怎样理解《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红楼梦》悲剧意义的多重性。(3)分析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1学时)第一节 《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学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共2学时)

绪论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主体的转型

三、文学观念和作品形态的变化

四、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第一章近代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和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诗文 反帝爱国诗潮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节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 思考题:(1)龚自珍诗文中的危机意识与变革意识。(2)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近代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四大谴责小说 第三节近代戏曲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的兴盛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思考题:四大谴责小说各自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林《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杨

亿《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

《高等语文》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学分:

理论学时:

学时

适用专业:中文专业除外的其他各专业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高等语文》是高等院校中除中文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要课程。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2)(3)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

(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

总绪论(4学时)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

第一编

先秦文学(10学时)

概说(1学时)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史哲不分;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

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中国神话(1学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与分类

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产生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分类。第二节

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勇敢的反抗精神

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

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浓烈的情感体验

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诗经》(2学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与流传

《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

《诗经》的编纂

三家诗

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分类 “六义说”

风、雅、颂

第三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楚辞》(2学时)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基本含义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地文化风俗

“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三节

《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2学时)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以记事为纲

结构特点

叙事特点

人物形象

记言特点。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记言中叙事

《国语》的特点

《战国策》的特点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源头

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思考题:(1)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记言与记事。(2)《左传》的叙事特点。(3)《国语》与《战国策》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第五章

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2学时)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

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二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

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

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第三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专题论文 第四节

先秦哲理散文的影响

说理文的体制

说理的方式

语言的范式

思考题: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一)、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

第二编

秦汉文学(8学时)

概说(1学时)

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产生

封建帝国专制政治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文学概述

秦代文坛的荒凉

汉代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秦汉说理散文(1学时)第一节

汉代散文概述

汉代散文的繁荣

汉代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汉初

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

东汉中叶以后。

思考题:汉代政论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

汉赋(1学时)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

赋的渊源

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

思考题:汉赋的产生与发展。抒情小赋的特点。

第三章

两汉诗歌(1学时)第一节

汉诗概况

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1)简论《汉乐府》与文人诗的互动关系。(2)《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化思潮的关系。

第四章

两汉史传文学(4学时)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吴越春秋》 《越绝书》

思考题:(1)简论《史记》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2)比较《史记》与《汉书》风格的异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2学时)

概说(2学时)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自觉的基本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编撰

文学批评的繁荣

二、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时世

门阀制度

哲学思潮 佛教影响。

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诗歌(2学时)第一节

蔡琰与建安七子

蔡琰的《悲愤诗》

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 第二节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第三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

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

思考题:(1)名词解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曹。(2)简析正始风骨。(3)正始之音与建安风骨的不同点。

第二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2学时)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诗歌发展阶段

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刘琨与永嘉诗歌

太康诗风的变化

刘琨诗歌

《游仙诗》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人

王羲之与兰亭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

思考题:(1)简析陆机与太康诗风的关系。(2)东晋玄言诗形成的几个阶段(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南北朝诗歌(2学时)第一节

南朝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的发展阶段

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 第三节

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诗坛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

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纲文学集团

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北魏诗歌

西魏与北周文坛

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思考题:(1)名词解释: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竟陵八友。(2)简析齐梁文学集团形成的原因。(3)试分析庾信使北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1学时)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基本概况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思考题:比较南北朝民歌艺术风格并分析其差异形成原因。

第五章

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2学时)第一节

魏晋文风的变化

“以气质为体”

“以情为文,以文被质”

“通脱”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赋及其特点

南北朝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美文发展的阶段性

史传文学的递嬗与南朝美文衍化的关系

齐梁时期的文学新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2)魏晋南北朝赋的特点。(3)简析南朝文学的形式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概念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

《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1)中国“小说”内涵的民族性。(2)《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二)、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34学时)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20学时)

绪论(3学时)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一章

初唐诗歌(2学时)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3学时)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生平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辋川集》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王之涣的诗歌

思考题:(1)名词解释:《辋川集》

(2)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4)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6)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7)高、岑边塞诗异同。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3)李白绝句的特点。(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2学时)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

思考题:(1)名词解释:韩孟诗派。(2)韩愈的诗学主张有哪些?(3)韩诗的特点有哪些?(4)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白居易元白诗派(1学时)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形成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讽谕诗的得与失 第三节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闲适诗的内容与情调

元白唱和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白诗派。张王乐府。(2)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其讽谕诗的创作。(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几类?分别有哪些代表作?(4)试比较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诗中音乐描写有何不同。

第七章

唐散文与唐传奇(2学时)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四节

唐传奇

传奇的含义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思考题:(1)名词解释:传奇。(2)简析韩愈的散文主张。(3)韩愈散文的成就。(4)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成就。(5)为什么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

思考题:(1)晚唐怀古咏史诗兴盛的原因。(2)晚唐爱情题材诗歌的时代背景。

第九章

李商隐(1学时)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第二节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五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与齐梁诗歌、阮籍、李贺、杜甫等人的比较

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思考题:(1)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2)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第十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思考题:(1)名词解释:燕乐。词。《花间集》。(2)略述词体的起源。(3)举例说明花间词风。(4)李煜词的贡献。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二)、中国社科院《唐代文学史》(上、下)、闻一多《唐诗杂论》、余恕诚《唐诗风貌》、朱东润《杜甫叙论》、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中国社科院《唐诗选》、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陈迩冬《韩愈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张友鹤《唐宋传奇选》。

第五编 宋代文学(14学时)

绪论(2学时)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思考题:(1)民族矛盾对宋代文学的影响。(2)商业都市对宋词发展的作用。(3)唐宋诗的差异。(4)宋代散文的特点。(5)宋词的成就。

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2学时)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思考题:(1)北宋前期词风与晚唐五代词风的关系。(2)柳永词的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柳永词之俗?

第二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学时)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文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诗歌 第二节

王安石的诗文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

简洁峻切的散文

思考题:名词解释:(1)王荆公体。(2)欧阳修的诗文理论。(3)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章

苏轼(2学时)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 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思考题:(1)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人生观。(2)贬谪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苏轼的散文成就。(4)苏轼诗歌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5)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6)苏轼对词学发展的创新。(7)苏轼以诗为词的意义。

第四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学时)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的演变

思考题:(1)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及其影响。

第五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2学时)第一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二节

秦观

伤心之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三节

贺铸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四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思考题:(1)小山词的艺术特征。(2)为什么秦观被公认为最当行本色的词人?(3)周邦彦词的 29 艺术特征。(4)慢词在北宋中后期的发展。(5)北宋婉约词人的风格差异。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学时)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诚斋体。《四时田园杂兴》。(2)陆游诗风的演变过程。(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4)陆游七言古诗的艺术特征。(5)诚斋体的艺术个性。(6)范成大使金组诗的独特价值。(7)范成大在田园诗上的地位。

第七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2学时)第一节

李清照

“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前后期的创作 第二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四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第五节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思考题:(1)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内涵。(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3)辛弃疾的英雄气质及对词作的影响。(4)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5)辛词的艺术成就。(6)姜夔词的艺术特征。

参考书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史》(上、下)、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黄宝华《黄庭坚选集》、游国恩

李易《陆游诗选》、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辛弃疾词选》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34学时)

第六编 元代文学(8学时)

绪论(0.5学时)

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

二、元杂剧的繁荣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0.5学时)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的定义 说话“四家” 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讲史、说经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第三节 诸宫调

诸宫调的含义 诸宫调作品 董西厢

思考题:(1)名词解释:话本。诸宫调。董西厢。(2)南宋说话四家是哪四家?每类包括哪些题材范畴?(3)《董西厢》对莺莺故事的沿袭与发展。

第二章 关汉卿(2学时)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人格构成的二重性 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 第二节 《窦娥冤》

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形象 悲剧艺术特色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尽快入戏 曲词的动作性 巧妙设置悬念 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 本色当行的语言。

思考题:(1)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角度来判别《窦娥冤》的悲剧内涵。(2)如何理解窦娥身上的浓重的贞孝观念?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2学时)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的生平《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

戏剧冲突 点铁成金的人物 语言艺术 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

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与第五、六章共1学时)第一节 白朴

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的本事来源 《梧桐雨》的主要内容及蕴涵 梧桐夜雨意象渲染的悲凉、感伤的氛围 《墙头马上》的情节及尊情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创作 《汉宫秋》 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

思考题:(1)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2)《梧桐雨》极力渲染的主题意蕴是什么?(3)《汉宫秋》中对历史与现实有哪些体悟?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赵氏孤儿》 《潇湘雨》 《竹坞听琴》 《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燕青博鱼》 《柳毅传书》 《风光好》 《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水浒戏 《李逵负荆》、《双献功》、《张生煮海》、《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秋胡戏妻》、《曲江池》、《灰栏记》

思考题:北方戏剧圈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创作中心由以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向以杭州为核心的南方的转移 体制的局限 元杂剧的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婚》的艺术构思、本事来源及其情节关目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乔吉才子佳人剧《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宫天挺《七里滩》中的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 秦简夫

《追韩信》 《敬德不伏老》 《东堂老》的文化意义

思考题: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1学时)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及其体制特点 早期南戏作品 第二节 《琵琶记》

《琵琶记》故事的流变过程中的彻底翻案及其原因 《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 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 双线结构 第三节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的具体所指,及其剧情。重点:通过蔡伯喈、赵五娘形象看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深重灾难,了解。难点:理解作品体现出来的封建伦理自身的矛盾。

思考题:(1)名词解释:南戏 四大南戏(2)从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看《琵琶记》的悲剧内涵。(3)分析《琵琶记》苦乐交错的双线结构形成的巨大感染力。(4)南戏有哪些不同与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八章 元代散曲(1学时)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兴起的原因 散曲的体制 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 元代散曲的创作

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 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哀婉蕴藉的主流情调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看散曲的文体风格与审美取向。

第九章 元代诗文(自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12学时)

绪论(1学时)

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三、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与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学时)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流变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 《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实与虚的关系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 在国外的影响

思考题:(1)《三国志演义》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3)《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题意旨。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学时)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 《水浒传》的繁、简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的悲剧 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社会影响 文学地位 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思考题:(1)《水浒传》忠义悲剧的复杂内涵。(2)《水浒传》中“犯中见避”的人物塑造。(3)怎样看待《水浒传》中描写的传奇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2学时)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 第三节 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 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 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题意旨的隐喻性、象征性?(2)《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几种主要艺术方法。

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学时)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谜,版本情况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的辐射式写法 对人性丑恶的剖析 戒世目的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 人物性格塑造的立体与多元 网状的叙事结构 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基础 在后代的影响

思考题:(1)怎么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2)如何正确看待其性描写?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学时)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初期话本小说的刊行情况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的基本情况 《型世言》及明末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形象的美化 女性意识的张扬 婚恋自主的愿望 清官的市民化与对贪官污吏的抨击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传奇观念的变化 关注平常生活蕴涵的“奇” 细腻入味的心理描写 文人特点的增强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时代内涵。

第十一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与第十二章共用1学时)第一节 明初宫廷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情况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向短剧的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的生平《四声猿》

思考题:(1)“四声猿”杂剧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有无新的特点?

第十二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明初传奇道学化、八股化的逆流及少数不为其牢笼的作品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

三大传奇 “四大声腔”流布的地域、特点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代后期传奇概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吴江派与临川派作家群体及其风格特色 “沈汤之争”的实质及各自的偏颇

思考题:(1)名词解释:四大声腔。吴江派。临川派。(2)沈、汤之争的重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汤显祖(1学时)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 生平“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奇特的的情节构思 浪漫主义的风格,文化警世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三部戏 “临川四梦”及汤显祖写梦的特点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临川四梦。(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牡丹亭》的文化警世意义。

第十四章 明代诗文(1学时)第一节 明代初期的诗文 台阁体、茶陵派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 第三节 明代后期的诗文

李贽及其童心说 公安派及其性灵说 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复社与几社,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思考题:(1)名词解释: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2)简述明代重要诗文流派发展的脉络及其相互关系。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共12学时)

绪论(与第一章共1学时)

一、清代的文化专制和文学

二、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与绪论共1学时)第一节 清初诗坛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梅村体”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第三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京华三绝

思考题:(1)名词解释:梅村体 清词三大家(2)纳兰性德词的主要特点。(3)“梅村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歌行体的新贡献。

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学时)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郑燮、黄景仁诗作中的盛世哀音 第二节 桐城派

桐城派的出现 一祖、三宗 创作主张 审美标准 第三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思考题:(1)袁枚性灵诗歌的基本特点。(2)桐城派的三宗及其创作主张。

第三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学时)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升的生平李杨故事的嬗变过程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长生殿》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道具的运用 艺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情节构思 关键道具的运用及其象征意义。重点:《长生殿》、《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思考题:(1)通过主要情节关目及关键道具的运用分析《长生殿》的主题。(2)《桃花扇》如何处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关系?

第四章 清初白话小说(1学时)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主要情节 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画,叙事的喜剧风格与幽默色彩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小说的个人化、主体化倾向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技巧,娱乐与讽喻色彩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婚姻梦想,顺乎情而不违礼 小说的模式化倾向。

思考题:(1)李渔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聊斋志异》(2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蒲松龄的生平及心灵挣扎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神鬼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人情化和意象化的花妖狐鬼形象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抒情表意倾向 对科举失意、落寞生活的补偿 对贪虐现象的无情讽刺 对现实伦理的精神超越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丰富多彩的情节形态 诗化倾向 富有表现力的文言叙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思考题:(1)怎样理解《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2)如何理解花妖狐鬼形象体现出来的人情化、意象化倾向?

第六章 《儒林外史》(2学时)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生平家世 取材于现实写士林的丑史与痛史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八股科举 科举下的浇薄社会和无行文人 科举派生的毒瘤——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理想与实学思想 对理想人格的不懈探求 第四节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

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理解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思考题:(1)《儒林外史》在讽刺文学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质。(2)如何评价《儒林外史》的“松散”结构?

第七章 《红楼梦》(2学时)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生平遭际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 大观园毁灭的象征意义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人生的大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丰富、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产生的逼真与间离效果 网状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的灵活变换 炉火纯青的叙事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1)怎样理解《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红楼梦》悲剧意义的多重性。(3)分析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1学时)第一节 《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学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共2学时)

绪论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主体的转型

三、文学观念和作品形态的变化

四、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第一章近代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和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诗文 反帝爱国诗潮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节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 思考题:(1)龚自珍诗文中的危机意识与变革意识。(2)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近代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四大谴责小说 第三节近代戏曲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的兴盛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思考题:四大谴责小说各自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林《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杨

亿《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董乃斌《中国古

篇2: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大纲

(一)初民的歌谣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周易*贲卦》**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和《弹歌》、伊嗜氏《蜡辞》? 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二)上古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性。

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证?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一)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诗经》的流传?(二)《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班固、何休对《诗经》的评述? 1.婚恋诗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弃妇诗: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3.政治讽喻诗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4.史诗及其他

《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幽风*七月》内容梗概? 《周南*不吕》、《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表现特点? 周人的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三)《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六诗”、“六义”: 孔颖达的三体三用说: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3.四言诗的典范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的音韵特点?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一)《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铜器铭文。《春秋》。《春秋》的微言大义?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春秋》三传。

《左传》及其作者?

《国语》概况?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的辞令艺术? 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的文学特色?(二)《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论语》概况?老子及《老子》概况?墨子及《墨子》概况? 《论语》的文学价值? 《老子》的文学特点? 《墨子》的文章特点? 2.《孟子》的雄辩风采

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庄子及《庄子》概况?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4.《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及《荀子》概况?韩非及《韩非子》概况? 《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证? 《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一)屈原和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与赋的区别? 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与楚辞产生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二,铄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离骚题义辨析?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离骚的思想内容? 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三,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渺的九歌

九歌的篇目: 九歌的内容? 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2.平实朴素的九章

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九章的艺术表现特色? 3.天问、招魂简介

天问概况: 招魂的艺术特色? 四,宋玉

宋玉及其创作: 九辩题义? 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一,秦代散文和李斯

吕氏春秋概况?吕氏春秋的文学特证?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秦刻石文的特点? 谏逐客书的创作特点? 二,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贾谊生平:晁错生平: 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三,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董仲舒生平:刘向生平:桓宽盐铁论: 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四,东汉散文的演变

东汉散文发展大势?桓谭文章的特点?王符文章的特点?冯衍文章的特点? 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一,司马迁及其史记

史记的编撰体例?司马迁的生平际遇与史记创作? 二,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 三,班固和汉书

班固的生平:汉书概况: 汉书的文学价值?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四,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 吴越春秋内容及其文学特征? 第三编 两汉辞赋

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汉赋文体渊源? 一,西汉初期辞赋创作概况?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二,司马相如,杨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杨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常门赋的艺术特点?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三,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纪行赋:咏物赋: 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及其贡献?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四,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京都赋:抒情小赋: 东汉辞赋创作大势?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班固两都赋? 赵壹赋的创作特点?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两汉诗歌 一、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班固咏史:应亨赠四王冠诗: 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两汉乐府民歌

乐府含义:汉代乐府机关的职能: 乐府诗歌的分类?汉代乐府诗歌的保存? 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与诗经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在情思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继承和新变?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诗歌 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首开风气的曹操

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二,建安之杰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性格,曹植诗歌创作分期: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其他建安诗人

建安七子,王粲生平,蔡琰的生平及其作品: 曹丕生平及其情感特点?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刘桢及其赠从弟其二?陈琳及其饮马长城窟行?阮瑀及其驾出北郭门行、咏史燕丹喜勇士?徐干及其室思? 第二章 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一,正始时代与诗歌创作 政治时局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玄学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阮籍的生平与思想性格?嵇康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两晋诗歌

一,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陆机生平,潘岳生平: 潘岳悼亡诗的特点? 太康诗风的形成?太康诗歌内容的特点?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陆机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二,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左思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刘琨经历及其思想转变?刘琨诗歌的特色? 三,游仙诗与玄言诗

郭璞生平,孙绰答许询: 游仙诗?玄言诗? 游仙诗溯源及其两种创作倾向?郭璞游仙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玄言诗内容和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一,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及其人生境界? 二,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情思内涵?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三,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散文作品,陶渊明辞赋: 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的思想魅力?闲情赋艺术特点? 第五编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一,元嘉诗坛

元嘉诗坛的时间断限,鲍照生平: 山水诗?谢灵运生平际遇与其山水诗创作? 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永明诗

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谢眺生平: 永明体? 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永明诗歌的创作的方向及其背景?谢桃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宫体诗? 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四,北朝诗歌及庾信

北地三才,庾信生平,徐庾体: 北朝思想文化,地理环境与其诗歌特色?王褒诗歌? 由北地三才的诗歌创作看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庾信入北前后诗风的变化?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及其保存,吴歌,西曲,北朝乐府的主要内容;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原因?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原因?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西洲曲艺术特点?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木兰诗艺术特点?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魏晋南北朝文创作大势?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大势? 一,建安时期

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建安散文创作新变及其创作特点?曹操散文的特点?曹丕,曹植散文特点?登楼赋艺术特点?洛神赋艺术成就?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 二,正始时期

阮籍大人先生传的艺术特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正始时期辞赋创作风貌的新变及其成因? 三,两晋时期 两晋大赋的主要作家作品,山水赋: 两晋散文创作大势?潘岳哀永逝文?陆机演连珠、豪士赋序?两晋赋坛大势? 两晋赋作的开拓及其背景?左思三都赋的特点?潘岳悼亡赋的特点?陆机抒情小赋的创作成就?晋代愤世嫉俗赋作的特点?两晋赋作的艺术成就? 四,南朝时期

南朝骈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南朝骈赋的代表作家作品;骈文?骈赋?鲍照芜城赋的特点?江淹恨赋,别赋的特点? 骈文的文体特征?南朝骈赋的形式特征及内容特点?南朝骈文的发展,成熟历程? 五,北朝时期

水经注概况,洛阳加蓝记概况;北朝赋的一般特色? 水经注山水散文的特点?洛阳加蓝记散文的特点?庾信赋的特点?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创作的繁荣

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二,志怪小说

博物志,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遗记;干宝的生平? 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志人小说

笑林,郭子,西京杂记;刘义庆的生平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一,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北齐,北周旧臣和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昔昔盐,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无名氏送别;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李世民辽东山夜临秋,虞世南蝉,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王绩野望,初唐四杰及其代表诗作;上官体?王绩的诗境? 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不同个性特点? 三,杜审言与沈,宋

文章四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宋之问度大庾岭,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宋的诗歌创作与五言律的定型? 四,陈子昂与张若虚

陈子昂的生平,吴中四士;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和登幽州台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陈子昂诗歌的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们

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一,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王维生平,孟浩然生平,山水田园派,王孟;王维山居秋暝,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裴迪华子岗?储光羲钓鱼湾?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张子容泛水嘉江日暮回舟?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禅宗影响与王维诗歌的空静之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特征?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不同艺术特征? 二,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王昌龄的生平思想;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出塞二首其一,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崔颢黄鹤楼?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弄房给事,别梁锽?祖咏望蓟门? 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的特点? 三,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岑;高适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高适燕歌行,塞下曲,塞上听吹笛? 岑参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逢入京使? 高适边塞诗的表现特点?岑参边塞诗的表现特点?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特征? 第三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体现?李白歌行体诗的独特艺术个性?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唐代歌行的贡献? 李白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杜甫的新题乐府? 杜诗的写实手法?杜诗的史诗性质? 二,杜甫的律诗

拗体律诗? 杜甫绝句的艺术特点?杜甫律诗创作成就? 三,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沉郁顿挫? 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诗集大成的体现?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大历诗风的过渡性质?大历诗歌共同的艺术面貌? 一,韦应物与刘长卿

韦应物诗歌创作分前后期?刘长卿的心态与其诗歌创作? 韦应物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大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李益的七绝边塞诗最著名? 顾况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元白,韩孟诗派的影响?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第六章 中唐诗歌

诗到元和体变新

一,元白诗派 白居易生平,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元真生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元和体。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歌? 白居易讽谕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不同特点?元镇讽喻诗与艳情诗,悼亡诗的不同特点? 二,韩孟诗派

韩愈生平,孟郊生平,李贺生平

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苦吟?长吉体?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征?孟郊诗歌的艺术特征?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三,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生平,柳宗元生平;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柳宗元诗歌的独到特色? 第七章 李商隐和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的政治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牧与许浑

杜牧生平,小李杜;二十八史论?许浑金陵怀古? 杜牧怀古史诗的特点? 三,贾岛与姚合

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

武功体? 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皮日休诗歌创作概况?晚唐其他写实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及其代表作?陆龟蒙及司空图诗歌创作概况? 第八章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发展大势;一,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韩,柳的古文理论主张? 二,韩柳散文 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三,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古文运动的衰落? 晚唐讽刺小品文的主要作家作品?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一,唐代传奇小说

唐传奇?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唐传奇的发轫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唐传奇的繁盛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唐传奇的衰落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二,唐代的俗讲与变文

俗讲?变文? 俗讲的内容及其特点?变文的题材内容及其特征? 第十章 唐五代词

曲子词,词与近体诗在体制上的明显区别;一,词的起源 诗余;关于词的起源?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敦煌曲子词;早期文人词;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不同特色;二,温庭筠及花间词派

温庭筠的生平;韦庄的生平;温韦;花间集?花间词派?词为艳科? 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点?韦庄词作的艺术特点?温、韦词艺术表现的异同?花间派词风及其对后世词的影响? 三,李煜及南唐词人

篇3: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浅见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

何为“文本解读”?“文本”在此特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而“解读”指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文本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 需要我们去解读, 去品味, 才能踏上教学的求真之旅。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俗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只有充分重视文本的解读, 学生才会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才能培养出赏析评论作品的能力。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 教师教学强化“史”的学习, 忽视文本解读。从全区教学看, 许多老师只讲文学史而忽视文本解读, 或对文本解读局限于重点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大意解读及作品评论, 学生没有具体感受到作品, 分析赏析能力及评论能力也就难以培养, 即使学得再好也只是水过鸭背, 浮于表面而深不下去。 (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愿阅读、背诵经典作品。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史”的教学, 在教学中, 他们往往把丰富生动的古代文学当成文学历史资料来讲授, 枯燥乏味的课程使原本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也感到失望, 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 很多同学并不认为这些古代的东西能对身处现代的自己有什么益处, 也不认为能从中学到有用东西, 因此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意愿不高, 不喜欢阅读、背诵经典作品, 这种态度也使得文本解读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对策

针对这些现状,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在此谈谈相应的教学对策。

1. 教学重点回归文本解读。

教师忽视文本教学, 教材的编写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 直接原因还得归于课时的大量压缩。从教材的编写看, 它们也多按朝代的顺序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叙述, 偏重“史”而忽视“文本”, 如袁行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诚然, “史”的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及教学中有其进步意义, 有利于学生理清文学发展脉络, 形成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全貌。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是理性的, 作品是感性的, 文学发展理论的讲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最具审美意蕴还是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 充分认识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一篇篇具体的作品分析, 将“史”与“文本”有机结合, 用文本解读的方法来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和全貌, 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至于课时的大量压缩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在绪论中进行“史”的教学解决, 节省的课时放在文本解读上这个教学的重点上。

2. 扩大视野, 跟上时代, 采用四结合教学进行古代文学文本解读教学。

教师应扩大视野, 跟上时代, 实现古今、中外共时、历时联系, 唤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让学生不再感到古代文学过时了。如讲《三国演义》, 笔者将金融热门书《水煮三国》与之相联系, 结合现实中的“跳槽”现象和领导艺术, 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社会交际的知识;讲宋词时, 指出琼瑶小说《庭院深深》、《却上眉头》、《一剪梅》等, 其词创作和故事意境并非其原创, 而是出自欧阳修、李清照等古代大词人之手;结合现实生活、当代作品、甚至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学术界热点的文本解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其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水平, 进而引起发其认真思考。在教学中, 还应采用四结合教学提高文本教学效果。四结合教学指讲授式教学与启发议论式教学相结合、传统吟诵和现代表演相结合、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解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他们提前预习, 阅读作品, 查找资料,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引申相关的文学现象, 从而归纳出隐藏背后的文学规律。通过这种教学, 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又能实现以“作品”这个点带动文学史这个面的教学目的。如讲唐婚恋传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先布置学生课前看原著, 思考为什么同是妓女, 但李娃和霍小玉爱情结局却截然不同?并讨论唐代士子们的爱情婚姻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良好。文本解读教学应利用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将传统吟诵和现代表演相结合。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通过采用传统的吟诵方式来悟读, 在吟诵中领会文本意义, 能够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和作品华美的形式。笔者在讲宋词时, 就采用吟诵和歌唱方式, 结合王菲和周杰伦的相关歌曲, 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戏曲和小说, 则可采用表演方式进行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这门传统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 把相关的影音资料结合讲授“史”的知识;讲古代诗词时, 配上相关情境的图片和歌曲, 还可以下载名篇朗诵, 让学生跟着学习;讲授戏曲和小说时, 让学生观看相关片段。文本解读教学还要结合实践创作。讲诗词格律往往很枯燥, 也难以理解, 这时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写诗填词, 让学生不仅对古诗词有理性认识, 也有了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例如, 讲魏晋志怪小说时, 笔者鼓励学生可以模仿写篇文言小说, 后来学生写了一篇《彩狐》, 就很有魏晋余韵, 并在校报上发表, 这个学生因此也对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史教师, 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 领悟古代文学背后的思想精华,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Login.aspx.

[2]史小军.论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现代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5, (6) .

篇4: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篇5:《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插班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本考试大纲只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插班生考试。

Ⅱ.考试的目的、内容

1、命题指定参考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考试的目的:

A.熟悉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检查考生在专科阶段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六朝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及其特色形成的过程和文学史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情况;

B.运用所学知识,以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哲学、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学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内容:

A、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 B、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成就; C、代表作品分析; D、名词术语;

Ⅲ.考核的要求与考核的知识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导论:

1、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2、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

3、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创作的流变;

4、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上古文学

识记:原始歌谣;神话的概念、上古著名的神话片段;《山海经》; 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的特点;上古神话内容的分类;

掌握: 上古神话的历史化;精读,掌握四大神话及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识记:《诗经》的编定与体制;风、雅、颂,毛诗序,赋、比、兴的概念;四家诗;《关雎》、《蒹葭》、《氓》、《东山》、《七月》;

理解:《诗经》的内容分类;《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变风变雅;《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识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纵横家的概念。

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形成;《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战国策》的写人艺术;《左传》和《战国策》行人辞令的比较;

掌握:《左传·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宫之奇谏假道”的辞令特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战国策·苏秦始将连衡》的辞令及其形象特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识记: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理解:诸子说理散文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过程;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理论主张; 掌握:《论语》的思想内容、《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庄子·逍遥游》的艺术成就;《孟子》散文的文学性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先秦诸子寓言特点;诸子散文的总体文学特征及其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识记:楚辞体、《离骚》、《九章》、《九歌》的概念;

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展现的屈原美政理想;《离骚》的美人、香草意象;《离骚》、《九歌》的想象力;宋玉及其辞的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 掌握: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两汉文学

导论:

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3、赋的起源与发展状况;

4、史传散文《史记》等基本知识;

5、五言诗的发生、发展与七言诗的孕育。

第一章 秦与西汉散文

识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成书情况;贾谊《过秦论》;汉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梁园文学群体;李斯、陆贾、晁错、董仲舒、刘向、桓宽等作家的代表作品;

理解:西汉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汉赋的几个发展阶段;汉大赋的艺术特征;《七发》; 掌握:李斯《谏逐客书》辞采繁富、理气充足的特点;贾谊《过秦论》内容与文章特点;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识记:《报任安书》;纪传体;通史;互现法;

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司马迁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史记》的人物刻画;

掌握:本纪、世家、列传的概念;《史记》的体例及其巨大的艺术成就;《项羽本纪》中项羽的艺术形象;《李将军列传》中李将军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 两汉乐府诗

识记:汉代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叙事诗;

理解:根据汉乐府诗歌理解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陌上桑》的人物描写艺术;《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

掌握:两汉乐府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第四章 东汉的散文

识记:京都赋;抒情小赋;班固;张衡;王充《论衡》;《汉书》;《吴越春秋》; 理解:东汉的政论散文;《汉书》的艺术特色;东汉抒情小赋的勃兴; 掌握:《苏武传》的悲剧人物形象;张衡对汉赋的贡献;东汉野史创作的特色;

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的概念:苏李诗。

理解:五言诗的起源及发展;感伤的风格;游子思妇的情感世界。掌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导论:

1、理解、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2、掌握此期文学批评兴盛的情况;

3、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

4、了解思想、宗教(玄学、佛学)及社会**对这个时期文学、文人的影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识记: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名教、玄学的概念;蔡琰、阮籍《咏怀诗》、嵇康。

理解:建安文学的兴盛;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苦闷与旷达;正始文学的转变成因; 掌握: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风骨特征;曹操《短歌行》的思想内容;曹植诗歌的 艺术成就;曹丕七言《燕歌行》的艺术特色;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两晋文学

识记:太康文学;左思风力;郭璞《游仙诗》;潘岳《悼亡诗》;玄言诗;兰亭雅集; 理解:西晋文学的繁荣;太康文学的特征;东晋玄言诗的特征;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色;陆机《文赋》的贡献;

掌握:左思《咏史诗》的开创与艺术价值;东晋文人的心态;

第三章 陶渊明

识记:田园诗;隐逸诗人;桃花源;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掌握:《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读山海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识记:《西洲曲》;《木兰诗》;吴声;西曲。

理解: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掌握:《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意义。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识记:山水诗的兴盛、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艺术的转变;“元嘉三大家”、七言诗的概念; 鲍照;

理解: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鲍照对七言诗的突破;

掌握: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鲍照《拟行路难》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寒士的呼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识记:“大小谢”、“永明体”、“宫体诗”、《玉台新咏》的概念;齐梁诗人集团; 理解:永明体新诗的特点;谢眺对山水诗的新发展;齐梁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齐梁宫体诗的特色;

掌握: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永明体新诗的改革及其对近体诗的贡献。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识记: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及《拟咏怀》;“徐庾体”;

理解: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结合作品理解庾信诗歌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掌握:庾信《拟咏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识记:曹丕兄弟的书札;抒情小赋、骈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登楼赋》; 理解:抒情小赋的繁荣;南朝骈文的兴盛;北朝散文的艺术特色;《水经注》对我国山水游记的开拓;

掌握:南朝的写景骈文;江淹的《恨赋》、《别赋》;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识记: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搜神记》;

理解: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小说的内容;

掌握:志怪小说与《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识记:文学自觉;批评的兴盛;《文选》;《文心雕龙》;《诗品》 理解:《文心雕龙》的体系特征;曹丕的“文气”说; 掌握:《诗品》对诗歌理论的贡献;

Ⅳ.考试的形式及考题类型

1、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

2、考题的类型:

试题分客观和主观题。客观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等类型;主观题有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类型。试卷覆盖所考各章节的内容,难易适度,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各占的比例大致是20%、30%、30%、20%。

Ⅴ.题型示例

一、填空(’×= ’):

1、我国古代神话在————————————————、————————————————、————————————————等古籍保存得较多。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品质中最本质的情操是“————————————————————————————————

”、“———————————————————————————。”

二、解释下列文句的词语(1 ’× = ’):

1、九月肃霜,十月涤埸。

肃霜: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

三、标点、翻译(’):

先标点下面(全对

’,错一句扣

’),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对

’,错一句扣’):

1、标点:民 之 有 口 犹 土 之 有 山 川 也 财 用 于 是 乎 出 犹 其 原 隰 之 有 衍 沃 也 衣 食于 是 乎 生 口 之 宣 言 也 善 败 于 是 乎 兴 行 善 而 备 败 其 所 以 阜 财 用 衣 食 者 也 夫 民 虑 之 于 心 而 宣 之 于 口 成 而 行 之 胡 可 壅 也 若 壅 其 口 其 与 能 几 何

2、译文:

四、简释下列名词(’× = ’):

1、赋比兴

2、《文心雕龙》

五、选择答案(将选中的标号填在黑线上,’× = ’):

1、下列先秦散文作家,属于战国时代的有————————————————。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E、韩非子

2、下列成语属于先秦史传传作品的有————————————————。A、狡免三窟; B、退避三舍; C、东道主; D、舍生取义; E、追亡逐北。

六、任意默写陶渊明一首诗,并分析其思想内容(’):

1、默写:

2、思想内容:

七、简答题(’× = ’):

1、简述《诗经·君子于役》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诗·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霜未晞”、“蒹葭采采,白

八、论述题(’× = ’):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本诗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手法。

篇6: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41012

学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执 笔 人: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

第一节时代特点

第二节环境和心态

第三节文学的自觉

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建安三曹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第二节阮籍

第三节嵇康

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

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

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

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

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

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

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

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

第三节骈文与骈赋

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

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志怪小说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第四节陈子昂

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

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

第三节盛唐边塞诗

第三章李白(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杜甫(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韩孟诗派

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

第二节白居易

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的古文

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第一节杜牧

第二节李商隐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唐传奇

第二节俗讲和变文

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

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术积淀,培养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总时数为5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和动手编程能力。

五、教学参考书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 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9]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1]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 乔象锤.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4]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5]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六、学习网站

[1] 中国古代文学,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网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北大学文学院,网址:

[3] 中国古代文学,扬州大学文学院,网址:http://jpkc.yzu.edu.cn/course/gudaiwenxue/0403jakj.htm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网址: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lassicalliterature/03/all.htm

上一篇:物业管理应聘简历表格下一篇: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建国60年征文:感谢您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