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

2024-04-08

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共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

填空

1、被称为“曲状元”的人是(马致远)。

2、元杂剧前期活动中心是(大都),后期则是(杭州)。

3、王实甫《西厢记》体制长达(5本二十折)。

4、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的法国思想家是(伏尔泰)。

5、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窦娥冤》)。

6、郑光祖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的剧作名(《倩女离魂》)。

7、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

8、睢景臣以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知名。睢景臣《高祖还乡》:“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是指仪仗旗队中的__ ___旗。《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手法。

9、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10、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1、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悲剧)。

12、《救风尘》的主角是(赵盼儿),它有浓厚的喜剧色彩。《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风尘女子)身份。

13、“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 的(《窦娥冤》)一剧中的曲子。

14、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还有(《倩女离魂》)等

15、《李逵负荆》的作者是(康进之)。马致远《汉宫秋》所写故事发生在(汉朝)。

16、《陈州粜米》是(反封建)题材的杂剧。

17、(杨维桢)的诗在当时影响很大,时称为“铁崖体”。

18、宋元时期用(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演唱的戏曲称南戏,最初流行(浙江温州)一带。

19、“南戏之祖”是对元末南戏(“琵琶记”)的誉称。该剧的创作动机是(宣 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20、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21、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关马上》),郑光祖的(《倩女幽魂》)。

22、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水浒戏”。

23、元杂剧中著名的复仇悲剧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刻画最突出的一个英雄形象是(程婴)。

24、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5、“糠呀!你遭到砻和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了被折磨的苦头。完全就好似我的艰难境地,千辛万苦都已经经历”是 的(《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中的曲子。

26、“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出自(《西厢记》)

27、“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 的杂剧(《西厢记》)。

28、[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

29、有“小汉卿”之称的高文秀的代表作是(《黑旋风双献功》)。30、赵孟頫《岳鄂王墓》“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天下中分’’指()。

31、李东阳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32、“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3、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34、晚明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35、公安派在理论和创作上的核心人物是(袁宏道)。

36、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7、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作传记文学性很强,如记述奇士邓弼事迹的(《 秦士录 》)。

38、《卖柑者言》是(刘基)的作品,他还著有一部寓言集(《郁离子》)。

39、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的文学家是(归有光)。40、明永乐、弘治间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41、章回小说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42、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体裁是(章回小说)。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43、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卓吾)的评语。

44、将以玄奘为中心的历史事件衍化为文学形态故事的是(《 西游记》)。

45、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

46、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历史上第一部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47、神魔小说的文体渊源主要来自(宋代说话术)。在神魔小说中,除《西游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小说是(《封神演义》)。

48、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

49、梁辰鱼《浣纱记》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浣纱记》描写(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作品把(国家)利益摆在了个人爱情幸福之上,使其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0、明末传奇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51、莘瑶琴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作品中的人物。孙富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人物。

52、《报刘一丈书》的主旨是(揭露了上层社会的污浊不堪,嘲讽了他们的丑态)。作者所理解的“世所谓上下相孚”是指()

53、《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54、明中叶三大传奇是(《宝剑记 》)、《浣纱记》和《鸣凤记》。

55、《金瓶梅》小说的书名隐括的三个人物是潘金莲、(李瓶儿)、(春梅)。

56、“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57明代最为杰出的杂剧作家是(汤显祖)。其代表作为(临川四梦),由(《 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四部作品组成。

58、《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 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5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凌蒙初著的“(二拍)”。

6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的作品(游园惊梦)。61、《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作品。

62、清代中期提出宗法唐人的“格调说”的人是(沈德潜)。翁方纲提出了()。

6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的作者是(赵翼)。64、陈维崧是(阳羡派)的代表。

65、创作以近于南唐词风而著称的词人是(纳兰性德)。其词集名(《纳兰词》)。66、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67、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义法)二字。68、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69、《镜花缘》属于(长篇小说)。

70、吴敬梓号(文木)。《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鲁迅评《儒林外史》的结构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71、以“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概括《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的学者是(鲁迅)。72、清初传奇作家中,苏州派的代表是(李玉)。“一人永占”的作者是(李玉)

73、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

74、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桃花扇)。75、《司文郎》是一篇讽刺__

科举

___制度的绝妙佳作。76、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77、《官场现形记》作者是李宝嘉,《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得分 评分人

78、《阅微草堂笔记》在文体上属于(文言短篇)。79、《圆圆曲》的作者是(吴伟业)。

80、《聊斋志异》中能嗅出文章好坏的瞎和尚出自()。《席方平》中,最终为席方平昭冤雪恨的是(灌口二郎)。81、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82、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吴伟业)。

83、下列剧作中,描写夏言、杨继盛等人与严嵩父子作斗争的时事戏是()84、在清代问世的我国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之作是()。85、《别云间》诗“今日又南冠”其中“南冠”是指()。86、下列作品中,与《长生殿》题材相同的是()。87、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修改评点,使其成为现在通行本的作家()。88、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受害者是()。

89、在数以千计的晚清小说中,曾朴写的()的成就是比较高的。90、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品花宝鉴)。

91、《寒花葬记》及《病梅馆记》的作者分别是(归有光)和(龚自珍)。92、晚清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人物是(),而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予开路的是()。

93、在晚清南社作家中,以(柳亚子)、(苏曼殊)的创作成就最高。9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95、《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作者是(秋瑾)。

1、《董西厢》

2、散曲 P196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3、荆刘拜杀 P284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它们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成就不高。

4、《赵氏孤儿》 P251 《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它以救孤为中心,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忠奸斗争,剧中强调“赵家枝叶千年永”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正是忠宋反元思想的表现。剧中英雄义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正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洋溢着一种悲壮的崇高美。

5、公安三袁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文学观的基点不在于诗文的语言技巧,而在于个性解放的精神。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6、台阁体

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7、三言

“三言”中作品约有三分之一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统计,明代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29篇,《警世通言》中21篇,《醒世恒言》中33篇,共约89篇。但可能都经过冯梦龙的潤饰和加工。冯梦龙个人的创作编入“三言”的也当不少,但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

8、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这四种合称 “临川四梦”。这四部剧作都有一个梦作为剧中关键情节(《紫钗记》49出为“晓窗圆梦”,《牡丹亭》10出为“惊梦”,另二剧直接写梦),故被称为“临川四梦”。这四个剧本用戏剧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9、拟话本

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与话本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

10、明传奇

11、明三大传奇

12、《四声猿》

13、前后七子

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为成员的文学群体。他们以复古自命,对国运危机、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很为不满,促使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取一种挑战的姿态。

到嘉靖(1522—1566)初,前七子逐渐偃祺息鼓,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出身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举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的文学复古旗帜。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加谢榛、吴国伦,称“后七子”。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

14、格调说

沈德潜“格调说”: 尊唐抑宋。①内容上

要求诗歌起到为封建纲常服务的教化目的;②风格上

要温柔敦厚;③手法上

讲求格律,重视声调,注意体式,实际上也就是学古模拟。

创作:早期有怀才不遇的怨叹之作,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海灾行》、《刈麦行》;晚期多作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作,雍容典雅,平淡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但也有一些作品写的比较清新,15、《桃花扇》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明(1644年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16、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但是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方苞《狱中杂记》

17、南洪北孔

洪昇

孔尚任

18、谴责小说 分析题:

1.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什么?这一剧情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抗旱三年。

2、简析《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

(1)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2)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3)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4)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

3、简析《西厢记》对《董西厢》的发展。

4、简析南戏《琵琶记》中蔡伯喈、赵五娘的形象。P281(1)赵五娘:孝顺、忠贞、善良、坚忍,在艰难困苦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古代劳动妇女具有人格光辉的典型形象。

(2)蔡伯喈:软弱、动摇——三被强,三不从,是元朝受压迫、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篇2: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

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

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 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 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43、西汉文景之际,被称为“智囊”的是:晁错

44、被刘勰喻为“辞刚而义变,文移之首也”的西汉文章是:《移书太常博士》

45、被明代张溥称为“司马迁、杨恽之徒”的两汉之际的作家是:冯衍

46、《遗黄琼书》的作者是:李固

47、司马迁为继父业为太史令,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

48、“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史记》的:《太史公自序》

49、《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50、陈子昂的贡献是:更加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提倡“风骨”、“兴寄”、《感遇》三十八首开新的诗风、古文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地位

51、《行行重行行》一诗最早收录于:《文选》

52、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咏史》

53、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杨修

54、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除了“三曹”、“七子”外,还有缪袭

55、参与了《汉书》一书写作的人物是:班彪、班昭、马续

56、《蒿里行》被后人喻为“诗史”

57、唐代擅长七言绝句的作家有王昌龄、李白、杜牧

58、“文章当从三易”提出者是沈约

59、被曹丕评为“体气高妙”的作家是:孔融

60、“新亭对泣”的故事属于轶事小说

61、“兴高而采烈”、“师心以谴论”,指的作家是:嵇康

6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出自《与陈伯之书》

6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64、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65、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66、曹植诗歌中,被称为“辘轳体”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

67、初唐四杰的贡献是:反对绮靡文风、开拓了赋体骈文的境界、开启盛唐之音

68、“徐庾体”指的是宫体诗

69、“一洗《玉台》之陋,顿开沈宋之风”的南朝诗人是阴铿

70、西晋“善为哀诔之文”的作家是:潘岳

71、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

72、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西晋作家是:陆机

73、南朝各种民歌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74、艺术上代表南北朝小说最高水平的是《搜神记》

75、“李寄斩蛇”的故事属于志怪小说

76、魏晋之际,开创我国五言古体抒情古诗体例的作家是:阮籍

77、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指的是《世说新语》

7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文心雕龙》

79、“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薛道衡

80、隋朝有“斗酒学士”之称的诗人是王绩

81、初唐时有“秤量天下”之称的诗人是上官婉儿

82、沈宋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主要在律诗

83、为初唐“五律之冠”的诗人是杜审言

84、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5、被陆游称为“全诗信伟豪,笔力追李杜”的盛唐诗人是岑参

86、盛唐边塞诗人最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是岑参

87、宫体诗 以萧纲、萧绎等为代表、内容以色情为主、格调不高

88、“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的诗人是刘长卿

89、李煜的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擅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90、被称作“诗囚”的诗人是孟郊

91、“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指的是孟郊

92、提出“先立言而后体物”的古文家是刘禹锡

93、白居易将《长恨歌》编在感伤诗

94、晚唐最有成就的骈文作家是李商隐

95、《唐风集》的作者是杜荀鹤

96、《笠泽丛书》的作者是陆龟蒙

97、“唐三百年中,不愧直言敢谏者”,指的是刘贲

98、属于“竟陵八友”的作家是:谢朓、沈约

99、词滥觞于六朝,正式形成于中唐时期

100、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文学家是温庭筠

101、李白不特别擅长的是七律

102《诗经》作品中,与周宣王北伐相关的有《出车》、《六月》、《采芑》

103、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具有爱国思想的有《采薇》、《载驰》、《无衣》

104、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

105、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

106、魏晋时期,“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指:曹操

107、汉乐府诗的特点是:生动的故事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108、《孔雀东南飞》艺术上的特点是:

五言体、整个故事基本由对话组成、浪漫主义的结尾方式、古今第一长诗

109、西晋作家中,属于贾谧“二十四友”的是:潘岳、左思、陆机

110、唐代通俗诗派的开创者是王梵志

111、兰亭宴集的参加者有:王羲之、孙绰

112、比较完整着记载女娲神话的是《淮南子》、《风俗通》

113、宫体诗始于南朝梁代的萧纲

114、《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115、后人以“笔姿轻俊,能转能藏”评价:曹丕的作品

116、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

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7、《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8、《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9、“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10、《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11、乐府: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P.297-301

12、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14、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15、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阮禹、应玚、刘桢)及蔡琰等。

16、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17、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18、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文学家,“左思风力”是《诗品》对其诗歌风格的形容。其中《咏史》8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19、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20、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21、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22、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23、《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4、《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25、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26、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27、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28、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9、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30、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31、王官采诗: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说:“孟春之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3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33、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34、《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在《庄子》作品《逍遥游》中,对其有所描述。逍遥游即所谓“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灵的遨游,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带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35、楚歌体: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36、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37、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8、行卷: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39、变文: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40、沉郁顿挫“:

1、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2、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简答题:

1、《诗经》的艺术特色:

答:《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

2、《左传》艺术特色:

答:(1)精彩细密的叙事。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b.具有讽刺意味。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2)个性鲜明的人物。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委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答:(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

答:(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

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

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首先,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其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去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不知周之梦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最后,庄子虽然主张齐物,但并完全泯灭是非、忘怀一切。他的作品中跃荡着强烈的激情。例如《大宗师》通过一则语言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不平。整部《庄子》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②(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为什么用寓言创作?]。

a.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绪去把握,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b.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在荒唐谲怪的形式下,批判了诸侯间的不义战争。

c.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更为丰富的意蕴,如‘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d.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

(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6、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答:韩非子的文章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

(1)犀利峻峭,敢于直言。

(2)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往往在文中先列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洋洋五千字的《五蠹》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

(3)文章中有大量的寓言和故事,或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是根据现实生活加工创造。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作者在意以此作为论证的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善于鞭挞世态人情。如《内储说?下》中一对夫妻的对话,只是短短的几话句,就能生动地揭示夫妻间的利害关系。

7、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2)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3)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4)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8、汉赋的形式特点:

答: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2)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3)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9、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答: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10、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答: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式多,在艺术表现上更灵活和方便,所以大量出现五言诗。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1、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答:(1)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歌情味。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2)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称为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2、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答:创作成就:

(1)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他的诗描写细致,语音自然而绮丽,迥异于汉乐府诗的古朴浑厚。

(3)他的诗特别注重炼字、对偶、色调何音韵。

(4)他还工于起调,善于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5)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

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3、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答:(1)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

(2)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3)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14、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①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②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④《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15、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①《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②《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战国策?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气势强大,语气强烈。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层层设喻,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战国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说明诸侯表面上怕楚将昭奚恤,而实际是怕楚国。《战国策》中,“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寓言通俗生动,富于现实感。

16、简述《孟子》论辩艺术。

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章法巧妙,气势充沛,章法巧妙,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①孟子善于在论辩中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一次,齐宣王向他问起齐桓王之事,但孟子却巧妙地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来。他先提起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的小事,称赞他有仁心,引起对方的好感;进而批评他虽有仁心却不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灾,只有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在对话中,孟子始终掌握主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宣讲。

②采用迂回战术,设好圈套,让对方钻,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孟子为了批评齐宣王未能治理好国家,先问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朋友却让妻子挨冻受饿,该怎么对待他?”回答说:“抛弃他。”又问:“法官不能审理好案子,怎样处理他?”回答说:“罢免他。”经过这样两问两答,孟子突然把话题转向治国,问道:“国家没治理好,该怎么办?”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辩论时,他针对其老师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层层追问对方:许行的各种生活用品来自何处,迫使他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话,然后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紧接着就展开正面论述,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又举尧舜为例,说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无暇亲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在此基础上,还批评对方背弃儒家师说而追随许行。由于抓住了对方的破绽,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锐不可当的逻辑力量。

④提出正面的议论,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之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层层分析比较,最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结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应,虽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其他如“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

17、简述司马相如大赋的特点。

司马相如是汉朝有名的辞赋家,他的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点。

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司马相如的赋讲求场面开阔,层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有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流动;有多种生活、场面和气氛构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赋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张的最好体现。

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穷形极相,动魄惊心。他的赋在总体气氛上又是富丽、欢娱、热烈而又庄严的,与东汉以后的词赋大不相同。

③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司马相如直接继承了枚乘《七发》中用字方法,并将之推到了顶峰。一排列几十个山字头,几是个水字边,几十个鱼字旁,几十个草字头„„给人造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感。

18、简述班固的文学成就。

答: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①班固辞赋的代表作是散体的《两都赋》,其特点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说教。除了《两都赋》外,班固骚体赋的代表作是《幽通赋》。

②班固的散文写的也不错,他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创作了《答宾戏》。

③班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④班固最著名的是他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基本尊重客观事实,在叙事及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9、简述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答: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

②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

20、简述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思想内容。

答:阮籍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的黑暗,造成了他内心的悲愤,在诗中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内心积郁,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均通过其诗文表达出来。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抒发当时社会条件下诗人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忧思独伤心”是整个《咏怀诗》的基调。他身处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抒写自己忧生惧祸的心情。三十三(一日复一日)中的“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恐惧的心态。

②也有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社会现实的。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十六(徘徊蓬池上),以朔风微霜喻司马氏之肆暴,以飞鸟走兽喻小人之逢迎,以羁旅无俦喻自己之处境,曲折地反映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③少量自述平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写得豪壮动人,诗中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显然有自况之意。

④还有一些游仙之作。通过游仙表达脱离苦难现获得自由的一种追求,把神仙境界与黑暗现实对立起来。如二十三、三十二,都是诗人为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也是诗人同黑暗显示相对立的美好生活追求。

21、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在文学史发展中的地位。

答:谢灵运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关键人物,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

①对山水景物的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节,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生长,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各种新奇的鸟婉转鸣叫,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

②诗作工于锤炼字句。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雕琢字句,排铺对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谢灵运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③开始了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于扭转玄言诗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的诗中还有一些玄言和佛理的成分。他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在表现手法上的刻意求工和大开声色,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他为“元嘉之雄”不为过誉。

22、简述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答: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占有重要地位,并对诗体发展做出了贡献。

①他继承和发展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抒怀言志,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拟行路难》中,他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②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对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同时,他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绝句所写的五言四名小诗,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等,清新俊逸,情致浓郁,开创南朝文人五言之风,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

③他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他的边塞诗,集中地表现了边塞风光、激战场面、报国壮志、征人边愁。自他起,古诗中边塞题材的范畴已大体确立,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3、简述庾信创作的前后变化。

答:庾信是六朝诗赋之集大成者,在文学历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以他被扣留在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庾信是著名的宫体诗人。这些宫体诗多奉和应制之作,格调不高,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表现了作为贵族文人的他腐朽的生活情趣。《咏舞》等是庾信宫体诗的代表作。

②后期,作品中多相关之思,家国之念,文风大不同从前。随着思想内容的变化,庾信后期诗风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改前期绮丽浓艳,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后期作品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这组诗全面反映了后期的生活、生活和感情。庾信的诗歌善于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对仗工整自然,语言精美。庾信融合了南北诗风,并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上有所发展,是对倘使唐诗影响最直接的先驱人物。他的五言诗已经暗含唐五言律绝的声律,其七言诗也粗具唐七言律绝的章法格局。

24、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答:南朝民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爱情生活,所写之情极其真实,流自肺腑,颇为感人。

①以抒情为主,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每首诗歌集中写一点,不繁冗拖沓,明快而又含蓄。《子夜四时歌》咏唱了春风触动男女青年的春心,充满了天真、自然的情趣。

②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善于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洲曲》真切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柔情似水,一往情深的形象。全诗整个画面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哀怨和深沉的信念,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复杂幽怨的内心世界。

③语言的运用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充分利用汉语谐声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读曲歌》中,“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

25、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的理论创作主张。

答: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

①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他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成歌诗矣”。

②明确创作目的与政治相关。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主张“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在《与九元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同时他在《新乐府五十首序》中提倡真实,认为只有“核而实”,才能“传而言”。

③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诗歌创作不仅要发挥社会作用,更要以情感人。认为诗要“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在《与九元书》中,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将诗歌比作植物,用“根、苗、花、果”喻“情、言、声、义”。另外他坚决主张“系于意,不系于文”,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26、简述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的产生绝非偶然,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更有文学演变的原因。

①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一个小中兴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另一方面,下层的知识分子也渴望为国效力,有强烈的责任感,迫切地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日益兴起的社会变革社服务。

②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他们要努力的从意识形态领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服务,儒学复古思潮的实质也是反映了改革现实,重整纲纪的需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府的权威日益下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求变革的人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开始整顿,提倡儒家的思想整顿国家的纲纪,来维护中央的权威,同时用儒有的仁政的思想来改革政治弊端,关心百姓的疾苦,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儒学复古思潮也要求有一种工具来做宣传,古文就成了宣传儒学思想和改革的最好的工具。

③古文自身发展的原因。批判骈文,提倡散文。骈文过于讲究形式,束缚表达。如《腾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中的人名本是“杨得意”,但由于骈文文体的局限,只能削足适履,改换人名。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安史之乱前后,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

篇3: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浅见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

何为“文本解读”?“文本”在此特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而“解读”指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文本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 需要我们去解读, 去品味, 才能踏上教学的求真之旅。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俗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只有充分重视文本的解读, 学生才会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才能培养出赏析评论作品的能力。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 教师教学强化“史”的学习, 忽视文本解读。从全区教学看, 许多老师只讲文学史而忽视文本解读, 或对文本解读局限于重点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大意解读及作品评论, 学生没有具体感受到作品, 分析赏析能力及评论能力也就难以培养, 即使学得再好也只是水过鸭背, 浮于表面而深不下去。 (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愿阅读、背诵经典作品。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史”的教学, 在教学中, 他们往往把丰富生动的古代文学当成文学历史资料来讲授, 枯燥乏味的课程使原本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也感到失望, 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 很多同学并不认为这些古代的东西能对身处现代的自己有什么益处, 也不认为能从中学到有用东西, 因此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意愿不高, 不喜欢阅读、背诵经典作品, 这种态度也使得文本解读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文本解读教学对策

针对这些现状,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在此谈谈相应的教学对策。

1. 教学重点回归文本解读。

教师忽视文本教学, 教材的编写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 直接原因还得归于课时的大量压缩。从教材的编写看, 它们也多按朝代的顺序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叙述, 偏重“史”而忽视“文本”, 如袁行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诚然, “史”的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及教学中有其进步意义, 有利于学生理清文学发展脉络, 形成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全貌。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是理性的, 作品是感性的, 文学发展理论的讲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最具审美意蕴还是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 充分认识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一篇篇具体的作品分析, 将“史”与“文本”有机结合, 用文本解读的方法来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和全貌, 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至于课时的大量压缩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在绪论中进行“史”的教学解决, 节省的课时放在文本解读上这个教学的重点上。

2. 扩大视野, 跟上时代, 采用四结合教学进行古代文学文本解读教学。

教师应扩大视野, 跟上时代, 实现古今、中外共时、历时联系, 唤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让学生不再感到古代文学过时了。如讲《三国演义》, 笔者将金融热门书《水煮三国》与之相联系, 结合现实中的“跳槽”现象和领导艺术, 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社会交际的知识;讲宋词时, 指出琼瑶小说《庭院深深》、《却上眉头》、《一剪梅》等, 其词创作和故事意境并非其原创, 而是出自欧阳修、李清照等古代大词人之手;结合现实生活、当代作品、甚至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学术界热点的文本解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其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水平, 进而引起发其认真思考。在教学中, 还应采用四结合教学提高文本教学效果。四结合教学指讲授式教学与启发议论式教学相结合、传统吟诵和现代表演相结合、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解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他们提前预习, 阅读作品, 查找资料,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引申相关的文学现象, 从而归纳出隐藏背后的文学规律。通过这种教学, 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又能实现以“作品”这个点带动文学史这个面的教学目的。如讲唐婚恋传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先布置学生课前看原著, 思考为什么同是妓女, 但李娃和霍小玉爱情结局却截然不同?并讨论唐代士子们的爱情婚姻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良好。文本解读教学应利用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将传统吟诵和现代表演相结合。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通过采用传统的吟诵方式来悟读, 在吟诵中领会文本意义, 能够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和作品华美的形式。笔者在讲宋词时, 就采用吟诵和歌唱方式, 结合王菲和周杰伦的相关歌曲, 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戏曲和小说, 则可采用表演方式进行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这门传统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 把相关的影音资料结合讲授“史”的知识;讲古代诗词时, 配上相关情境的图片和歌曲, 还可以下载名篇朗诵, 让学生跟着学习;讲授戏曲和小说时, 让学生观看相关片段。文本解读教学还要结合实践创作。讲诗词格律往往很枯燥, 也难以理解, 这时不妨让学生尝试一下写诗填词, 让学生不仅对古诗词有理性认识, 也有了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例如, 讲魏晋志怪小说时, 笔者鼓励学生可以模仿写篇文言小说, 后来学生写了一篇《彩狐》, 就很有魏晋余韵, 并在校报上发表, 这个学生因此也对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史教师, 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 领悟古代文学背后的思想精华,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Login.aspx.

[2]史小军.论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现代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5, (6) .

篇4: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篇5: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

2)《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原称《书》,后被列入儒家所谓“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作305篇,便定于春秋时代。它的作品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诗经》的产生,为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5)《孔雀东南飞》此诗收录于《玉台新咏》名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它全面地写出了一幕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是一首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其叙事之完整、情节之曲折,性格之突出,语言之个性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6)《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首最章的屋檐抒情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全诗32句,四句一解,用顶针局势勾联全篇。诗歌描写一位少女在四季景物的迁移中,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几乎集中了南朝民歌所有的艺术特点,代表了满朝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南朝乐府民歌的体制短小,情韵悠远,既是齐梁新体小诗的范本,又是唐人绝句的滥觞。

7)互见法由于平行人物各传在记叙同一事件时,极易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常以“实在某传”避免行为的累赘,这就是人所称道的“互见法”。所谓互见法是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分散在薯片中,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简答题

1)为何说《国语》不实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有所过之。《国语》重在记言,也长于记言。

其实真实这些所谓“荒唐诬妄”的“不实”描写,闪耀着文学的光彩。《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的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

2)汉初散文情况

当时的黄老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的文化学术因此有了相对的自由。这时的文章,议论时事,不独能保持战国畅所欲言的作风,也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充沛的情感力量。兼之汉初文人刚从战乱中过来,对国家的统一,倍加珍惜,大都热衷于反思历史,指切时弊。贾山、贾谊、晁错等人政论而兼史论的文章,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3)梁齐时期的骈文

梁齐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严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四六举

行,是骈文最基本的文体因素。因为骈文最能集中体现文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梁齐作家几乎都写骈文。其时,抒情写景自不待言,即书启铭铭诔一类应用文字,也都是用这种问题。

4)鲍照的七言歌行

鲍照是七言歌行的创作者,在此之前,诗赋中虽偶有七言,但体制未能定型,作者偶一为之。鲍照学习汉魏乐府,于杂岩体中条理出规律,又变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终于创作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5)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作,此书集中汇编了韩非的著作,韩非的法家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二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韩非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他不擅言辞而善著书,长于观察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故能贯通古今,深谋远虑,具有高度的总结性、非凡的深刻性。既细致、周详、又透彻、锋利。翻飞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气质、性格、为人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韩非之文多属政论,但体式多样,不一而足。既有长篇或短篇专论,又有驳论或辩难之文。众体之中,特擅驳论。

《韩非子》中还有寓言故事300多则,居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多在于《说林》及内、外《储说》。著名者如《和氏献璧》《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行文多用寓言故事,也就形成了“著博寓之富”的艺术特点。

6)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作品25篇,但未列篇名。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合于25篇之数。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为屈原之作无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7)屈原的《天问》堪称“近文之赋”

篇6: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是诗歌的本源和灵魂。(2)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的本来面目。(3)诗人的真性情还要以高度的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的创新要求和思想上追求自由的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的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和决定性灵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的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的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的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的和谐统一。(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马嵬》之一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主题:将帝妃之死别与百姓之生离对比,认为百姓之痛苦远胜帝妃,表现了“君为轻,民为贵”思想。评价:“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表现了“性灵”主张 五.郑燮:

1、号板桥,工书善画,清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2、诗歌方面主张“自树旗帜”“直抒血性”,但比袁枚更注意关注现实和百姓勤苦。

3、常通过题画诗(特别是竹子)抒发个人情怀。六.黄景仁:

1、家境贫寒,英年早逝。

2、诗作主要反映他一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由此形成一种孤傲清高的品行。

3、《圈虎行》:对于封建权势扭曲个人人格表示强烈愤懑,对于文人个性复归寄寓强烈愿望。七.赵翼: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论诗强调发展变化,反对摹拟古人,诗题材风格多样化,不讲格调宗法,明白晓畅。

清中期词:

一、浙派延续:

1、代表作家:

(1)厉鹗——领衔的浙派,笔调疏淡细巧,意境清幽空灵,又讲究声律词藻,颇得姜夔之长,可惜内容贫乏,意蕴浅薄。

(2)吴锡麟、郭麐(lín)——推波助澜,清空而流为薄滑,柔婉而近于纤巧,难扭浙派没落的命运。

2、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1)创作倾向和风格相同:

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和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江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作词比较注重音律和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的重实风气。(2)不同之处:

厉鹗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而浙派词人的末流更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二、阳羡承继:

1、代表:黄景仁、蒋士铨、洪亮吉

2、特点:沾染了阳羡的余韵流风,以其愤世嫉俗之情、郁勃苍凉之作,矫正词坛的软弱疲沓。

三、独立门户的词人:

道光时项鸿祚词幽艳哀断;咸丰年间的蒋春霖沉郁悲深,词风与纳兰性德相仿佛,是“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

四、常州词派——掀起了清词中兴第二个高潮

1、定义: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年间,绵延于清末民初。因其开创者张惠言及主要作家是常州人,遂以之名派。

2、观点:常州词派诸家不满于浙派末流的一味模拟,寄兴不高,词格卑下,遂起而矫之,词风为之一变。(1)张惠言:从正统文学观念出发,推尊词体,认为诗词同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强调词的内容,主张词要有言外之意,要有比兴寄托;文辞要深美闳约,风格要低徊幽眇。

(2)周济:发挥张氏之说,提出“词史”的观念,认为词应该抒写时代盛衰和反映现实生活;在讲“非寄托不入”的同时又讲“专寄托不出”,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加系统明确。

3、评价:

(1)常州词派是以言志与比兴的传统,来扩展词境,提高词格,深化词意。(2)常州词派转变了清中叶的词风并影响清代后期的词学发展。

(3)常州词人对词的艺术有着新的尝试与开拓,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依然挖掘不出新的意境,仍只能回到传统词人的框架之中。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shàn)》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子。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1、主题:为教诲杨子掞而作的一组素负盛名的佳作。

2、层意:

上片——述子己春光易逝,岁月难留,没认真读书正发愁。下片——告杨子把握今天,读书上进,别只顾听时光飞流。

3、特色;标榜比兴却以赋,以己之悔劝杨子力学,角度巧妙,言义直切。清中期散文: 桐城派

一、定义: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

二、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

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的作品。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

三、散文特点: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四、代表人物:

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

方苞最先提出“义法”的理论,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义法”说,其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其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2、刘大櫆(1698——1780)承“义法”之说,进一步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以神气论文,毕竟太抽象了,于是他指出了于音节以求神气,于字句以求音节。字句、音节、神气,由表及里,由粗入精,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以神气论文,就不会蹈入玄虚了。

3、姚鼐(1731——1815)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兼具的主张,对方苞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细密化。

五、理论特色与影响

1、承古而有别

“义”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要求不违反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及明代的古文是一脉相承

强调了“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古文写作方法,使学古文的人比较容易领会、掌握,而不是孤立地讨论诸如气、道之类抽象问题。

2、影响:类似于宋代的黄庭坚成了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

乾隆后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张惠言师承“义法”理论,在写作风格上变桐城派作文的拘谨为放纵,世称阳湖派。

六、桐城派的代表作: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则因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得较完美,而成为广泛传诵的作品。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一、汪中

1、(1744——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著名骈文家

2、特色:打破向来形式主义作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

3、代表作:

《哀盐船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文笔清丽自然,凄婉动人。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吊黄祖文》,借祢衡遇黄祖之命运,写自己的不平感慨

《自序》、《狐父之盗颂》、《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都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成为传诵一时的名文

二、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 乾嘉之际著名的骈文家。思考题

1、沈德潜格调说的主要内涵

2、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涵

3、袁枚性灵说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

4、常州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影响

5、桐城派散文有哪些代表作家?他们的理论主张有何区别与联系?散文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6、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一、发展概况:

1、小说:

(1)白话短篇小说走向衰亡;

(2)长篇小说数量多,但芜杂、幽怪,多数文学价值不高。

2、戏剧:低潮

(1)少涉现实,多内廷承应、借史教化戏。(2)雅部衰落,艺术形式逐步僵化,案头化明显。(3)花雅之争,地方戏兴起。

3、讲唱文学:有新的发展,更加普遍流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小说:

(一)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1、数量:较多

2、类型:(1)旧小说改编、衍生:多是安邦定国,褒忠诛奸,虽在民间颇为流行,然蹈袭前出之书,缺乏创意,文笔亦平庸。

(2)新创的小说: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李百川的《绿野仙踪》、李汝珍的《镜花缘》,屠绅《镡史》、《燕山外史》等。

作法、风格不一,但多沾染了汉学风气,以炫鬻(yù)才学为能事,内容芜杂,程度不同地偏离了小说的文学特性。

(二)《绿野仙踪》

1、李百川:约176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南人。

2、内容:小说以明嘉靖间严嵩当政、平倭寇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锄怪,既剪除自然妖兽,也惩治人间“妖怪”,最后功成德满,驾鸾飞升。

3、性质:小说集历史、神魔、侠义、世情于一身,人事繁多、芜杂,描写过于直露,夹有一些秽(huì)亵(xiè)描写,显得境界不高。

(三)《镜花缘》

1、作者: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人。有《李氏音鉴》、《镜花缘》等。

2、内容:据《山海经》及历代笔记杂著记载,驰骋想象写成的一部小说。

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3、主题:表现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

4、特点:

(1)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

(2)形象多苍白无力,性格不够鲜明;(3)后半多为文字游戏,卖弄才学。

5、特殊审美风格:

(1)作者将隐逸的归宿和解脱从传统的山林变化为海外游历和猎异追奇,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2)作者一反《红楼梦》的悲剧风格,在人生自身中寻找生活乐趣和解脱的态度,对于《红楼梦》将整个人生视为悲剧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冲击。

三、戏曲:

(一)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

1、概况:

(1)文人学者大写历史剧而远离现实,大写案头剧而脱离舞台,伦理教化剧和风情喜剧占据的主流,剧作大多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杂剧、传奇艺术本身已经老化,剧作家的刻意追求典雅精巧更促使其形式僵化、远离群众。

2、唐英的《古柏堂戏曲集》(1)剧本:十七个

《转天心》2卷,《清忠正案》1卷,《双钉案2卷,《巧换缘》1卷,《三元报》1卷,《芦花絮》1卷,《梅龙镇》1卷,《面缸笑》1卷,《虞兮梦》1卷,《无缘债》2卷,《英雄报》1卷,《女弹词》卷,《长生殿补缺》1卷,《十字坡》1卷,《笳骚》1卷,《佣中人》1卷,《梁上眼》1卷。

(2)取材与主题:多取材下层人民生活,情节生动,但宣扬了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思想。(3)特点:长短灵活,没有一定限制。

吸收地方花部戏曲之声腔音律和表演形式,活泼浅俗,通俗易懂。

3、蒋士铨与《红雪楼九种曲》

(1)蒋士铨:乾隆时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家,也是昆腔传奇发展过程中最后一个较为著名的作家。(2)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包括杂剧三种、传奇六种)最有名。(3)内容:表彰节烈、扶植人伦——如《冬青树》、《桂林霜》等。

借他人故事来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遭遇与愤懑——传奇《临川梦》、杂剧《四弦秋》

(4)特色:以诗人的激情和灵气写作曲辞,剧作有诗歌的意境和文采,典丽流畅,清雅自然。但案头化较重,与演出有所脱节

4、方成培美丽的神话《雷峰塔》(1)白蛇故事的流传: 中唐传奇小说《白蛇记》;

明人冯梦龙辑有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明人陈六龙编写《雷峰塔》传奇;

清代黄图珌与陈嘉言父女,先后又改编《雷峰塔》传奇; 清代方成培根据黄、陈本完成《雷峰塔》; 田汉改编为京剧本《白蛇传》。

(2)剧情:美丽多情、勇敢坚贞的白娘子和青年店员许宣的爱情故事。

(3)主旨:揭露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压迫,表现妇女的痛苦,显示妇女决死向邪恶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

5、杨潮观与《吟风阁杂剧》

(1)杨潮观:清中叶最为著名的杂剧作家

(2)代表作:《吟风阁杂剧》,共收剧三十二种,每剧一折,各有独立的故事

(3)内容特色: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仿白居易《新乐府》体例,既讽谕世态,揭露黑暗,又颂扬清官,同情民众,寄托着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但劝惩意味过重,影响了创作的深度。三十二种一折独幕短剧剧名:

《穷阮籍醉骂财神》、《快活山樵歌九转》、《李卫公替龙行雨》 《黄石婆授计逃关》、《新丰店马周独酌》、《大江西小姑送风》

《温太真晋阳分别》、《邯郸郡错嫁才人》、《汲长孺矫诏发仓》《贺兰山谪仙赠带》、《夜香台持斋训子》、《开金榜朱衣点头》

《鲁仲连单鞭蹈海》、《荷花荡将种逃生》、《灌口二郎初显盛》《魏徵破笏再朝天》、《荀灌娘围城救父》、《信陵君义葬金钗》 《动文昌状元配瞽》、《感天后神女露筋》、《华表柱延陵挂剑》《东莱守暮夜却金》、《下江南曹彬誓众》、《韩文公雪拥蓝关》

《偷桃捉住东方朔》、《换扇巧逢春梦婆》、《西塞山渔翁封拜》《诸葛亮夜祭泸江》、《凝碧池忠魂再表》、《大葱岭只履西归》《寇莱公思亲罢宴》、《翠微亭卸甲闲游》

(4)艺术特色:借用历史而不囿于史实,重在针砭时世,有一定的现实性 大多数剧本构思新颖,故事简洁完整,曲词清新优美,宾白诙谐生动 舞台效果不佳,反映了戏曲案头化倾向

代表剧目有《寇莱公思亲罢宴》、《汲长孺矫诏发仓》等

(二)花部勃兴:

1、花部:地方戏曲

2、花雅之争:

乾隆时代——以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粗犷的风格和通俗的语言,博得喜爱,与昆腔传奇分庭抗礼,并逐渐占取上风。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相继晋京,带来徽剧的二簧调,同时吸收昆曲、秦腔等声腔曲调,风行一时,取得了压倒雅部优势。

道光年间——二簧调与来自湖北的西皮调再度合流,形成为一种新型的全国性的剧种--皮簧剧--“京剧” 最终取代昆曲,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种

3、地方戏(1)剧目丰富:

《高腔戏目录》有204种。叶堂《纳书楹曲谱》“外集”“补遗”、李斗《扬州画舫录》、焦循《剧说》、《花部农谭》和《清音小集》等书也记载地方戏剧目约有二百种。

(2)内容多样:政治、军事斗争;爱情婚姻;社会伦理剧;生活小戏。

四、清代的说唱文学

(一)鼓词

1、定义:一种以鼓击节,兼有说、唱的叙述性文字,由变文、陶真和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传于北方各省。最早的鼓词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叙述唐太宗李世民讨平诸路英雄,统一全国故事的《大唐秦王词话》(一名《秦王演义》)。

2、创作:有的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有的是根据前人的戏曲小说创作改编而成。

3、特色:鼓词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前代英雄豪杰的事迹,如《呼家将》、《杨家将》、《三国志》、《忠义水浒传》等;一是讲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故事,如《绣鞋记》、《蝴蝶杯》等。前者篇幅较长,后者篇幅较短。

4、表演:鼓词既要以鼓板击节,还要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形式灵活。只唱不说的“鼓词”称为“小段”,习惯上称之为“大鼓”。

5、代表作家:明末清初的贾凫西(1595?——1676?),原名应宠,自号木皮散客,山东曲阜人。他有《木皮散人鼓词》,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鼓词这一名称。

他的作品通常以通史为线索,评述历代朝政得失,在评述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恨与嘲弄。

(二)子弟书

1、定义:子弟书是鼓词的支流,它流行于八旗子弟之间。

2、内容:子弟书内容大抵分两类,一是对清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如《逛护国寺》、《烟花叹》等;一是对文学名著或民间故事的改编,如《黛玉悲叹》、《草桥惊梦》、《孟姜女寻夫》等。

3、特色:子弟书只唱不说,在音律、辞藻方面比较讲究。作者一般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留存至今的子弟书约有四百多种。

(三)弹词

1、定义: 弹词是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文学,由变文发展演变而成。

2、弹词与鼓词:

就其性质和基本格局而论,是相同的。只不过鼓词纯属叙述体,而弹词则包涵着一定代言体的成分,即讲唱者有时可以“生白”、“生唱”等形式进入角色代言。

3、弹词的篇幅:庞大,长者有时可以连续演唱几个月。

4、弹词的语言:有“国音”(普通话)和“土音”之分。土音以吴语为主,方言土语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5、流传作品:有的人认为有四百种以上,也有说至少有两千种之多。仅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著录,就有二百七十多种。

6、弹词的内容:多数是反映妇女的生活与情感,而且弹词的作者与弹唱者、观赏者多是女性,因此弹词被称为“妇女的文学”(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7、代表作: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政治色彩很浓,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但其中封建意识较浓。

陈端生的《再生缘》写元代昆明才女孟丽君,才高貌美,在曲折多难的婚姻中不屈服于压力,甚至抗旨拒婚,女扮男装,毅然出走。考中状元后,出将入相,位列三台。她凭着自己的才干,除歼安良,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不让须眉的才华和胆识。

思考题:

1、清中叶小说创作概况

2、清中叶戏曲创作概况

上一篇:动脑筋的算术题小学生作文下一篇:这节课让我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