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2024-04-26

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精选6篇)

篇1: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曹植的成就:

①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②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诗风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③曹植的诗歌文采富艳,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④善为警句,工于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蝉联、炼字等方面都有创新,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建安七子”。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即举张协、张载、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作为西晋诗坛之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及代表作:

①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饮酒》。

②有的田园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最为可贵的部分,表现诗人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陶渊明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③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与朋友谈心,或采菊东篱下,《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野外军人事)、《移居》。

④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⑤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如《桃花源诗》。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描写上,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已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也很少用夸张,只是采用不事

雕琢的白描手法。

③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使陶诗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别:

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一)题材:

①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②北方民族以畜牧为业,善于骑射,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也较多。

③北方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④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是大不相同的。

(二)修辞上:

北朝民歌少修辞,南朝多修辞,如双关、排句等。

(三)风格上:

北方歌唱直率而朴素,毫无忸怩羞涩之态,与南朝民歌相比,也同样有直与曲,刚与柔之别。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诗、赋、骈都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代表作《拟行路难》。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1、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2、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永明体(名词解释):

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史称“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繁荣奠定了基础。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宫体诗: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中有少数作品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率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等。

庾信遭逢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和荒嬉。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庾信的《拟咏怀》27首,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故国之思、大量用典)

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骈文的特点:①用典繁博;②修辞巧丽;③对偶。

鲍照的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①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叙述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间:唐代初期)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结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当“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初唐四杰的特点)

代表作: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

律诗的格律特点:

①字数和句数固定;②对仗(中间两联)、押韵;③(本质特点)平仄律非常严谨。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中有很多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些失慎而被杀者,以致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种兴寄方式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那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与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格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王维与孟浩然的比较:

①王维静,孟浩然动;

A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禅宗影响较大。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②王维清秀,孟浩然清淡。

A王维晚年隐居,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精之美,他将自甘寂寞的山

水情怀表露出来,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B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误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不似王维之笔。

C孟浩然遇景入咏时,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比王维诗作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D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事雕琢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

王昌龄的七绝特点:

①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②章法井然,意脉贯穿,清而刚,玩而健,有气骨。

高适与岑参的区别:

①高适悲,岑参壮;②高适理,岑参景;③高适实,岑参奇。

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艺术成就(论述):

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写。如:《上李邕》yōng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如:《鸣皋歌送岑征君》gao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②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落天外,匪夷所思。③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李白的诗歌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同时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李白诗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渡荆门送别》意象阔大壮观;《玉阶怨》中明月、白鹭等明净景物构成清丽景象。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安史之乱。“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诗歌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

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星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kui时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就是从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入一层。杜诗的艺术风格:

①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感情回环反复,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杜诗风格另一方面是萧散自然。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亦称“奇险诗派”,即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重要诗人还有李贺、卢仝刘义,马异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奇

险怪异是韩孟诗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共同诗风,“不平则鸣”说和“笔补造化”说是其理论主张,锐意创新是其艺术价值追求。

韩孟诗特点:

①怪奇之美。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

②诗歌的散文化倾向。韩孟诗派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元白诗派: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代表作:白居易《杨柳枝》、张籍《春别曲》、元稹《悯农二首》、王建《织锦曲》。

(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妪能理解,一时间蔚为风气)唐传奇:

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传奇”一名始自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其情节奇特独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杜牧怀古咏史诗代表作及主要内容:书338页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如:《春雨》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的心境,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思绪往而回复,表现得幽深窈渺。

②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如:《锦瑟》中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③内涵上具有多义性。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有很大关系。意象和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很大。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

④李诗大量用典。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不过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思想,李商隐确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

花间词派:

后蜀广政三年,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代表作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和凝、韦庄等。其特点是崇尚雕琢,追求婉媚,充满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温庭筠《菩萨蛮》;韦庄《女冠子》。

篇2: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汉语言文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精品

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

11、花间集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形成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花间词的这种特点对词体文学的特征影响极大,“诗庄词媚”一说的成因即与它有很大关系。

12、韦柳

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柳宗元的并称。韦柳均系中唐诗人,诗格相近。

分析题

1、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之处

王维、孟浩然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一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人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我”,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其次,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而孟浩然在融景入诗时,常将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从而形成自然冲淡、诗味醇厚的特点。再次,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诗作中都可看出二人的区别。

2、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对比

李青莲诗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诗佳处在力透纸背。(北江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逺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严羽《仓浪诗话》)

3、概述韦应物的诗歌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早起所写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很明显的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

汉语言文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精品

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寓言用笔生动而细节非常生动,同时又极具讽刺意味。例如《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之下横行无忌,干尽坏事,最后被新主人彻底消灭;《临江之麋》写一只惯受主人宠爱的小鹿与家犬嬉戏,以家犬为同类,后一出门,被外面的狗吃掉;再有《黔之驴》,《罴(音皮)说》等讽刺那些无真实本领,虚张声势欺世惑众者终必败灭者的寓言。总之,柳宗元的寓言,用语精警,立意深刻,同时又给人留下深长的思考和回味。

8、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尽情于空漾明瑟境界,放意于登临游观,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的精品,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同时它极富诗情画意,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9、唐传奇的发展阶段

唐传奇三阶段

一:初盛唐为发轫期,尚有六朝志怪小说之遗风。《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二:中唐为兴盛期,名作迭出。

三:晚唐略有衰退,其特色在豪侠小说。《红线》,《聂隐娘》,《虬髯客传》等。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兴期、繁盛期和衰落期。

一、初、盛唐时代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从初唐的武德年间到大历末,是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古镜记》是唐代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作品,它是用“古文”体第一人称写成的,结束了以往中国小说一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局面。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带有艳遇纪实的性质,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浅显通俗,逸趣横生,有不少民间气息很浓的妙语。唐初传奇小说在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歌、民间说唱艺术等多种叙事文学成分而形成,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二、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繁盛期。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近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而且在这一时期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陈玄祐的《离魂记》是唐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白行简的《李娃传》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的《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的《霍小玉传》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篇3:关于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思考

(一)对考试目的、意义的认识存在误区。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激励五大功能,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且还要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考试仅仅具有评定功能,他们更多地期望在考试中获得良好成绩,对于考试检测、诊断、反馈功能相对漠视,在这种状况下,考试应有的激励功能也无法达成。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做考试情况分析,期望把考试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落到实处,但对于老师, 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后盾,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作保证,这项工作很容易出于应付、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片面。

目前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偏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部分学校的有些老师还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考试内容较为片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而且很便于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单一。

大多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基本以闭卷测试为主,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从题型上来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综合思考、分析论述等主观题分量不够。在考察学生的机械记忆上比较有优势,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思辨、分析等各项综合能力。而且,一次性地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很容易应付过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表面看来,目前各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并不缺乏评价体系,但大多学校以期末考试为唯一手段来评定学生成绩,考试内容又多是一些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考试前加夜班背笔记,考完后看见及格就万事大吉,很少有学生从考试结果出发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反思,考试应有的一部分功能已经丧失。有些学生把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总结为“四记”———“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语句不多却很形象地反映出在古代文学教学领域改革传统考试模式的势在必行。

努力探索符合古代文学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撬动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改革,这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笔者从2009年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并在考试模式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堂随机口试法

许多学校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但实际上,对于大学中文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缺一不可,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应该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课堂随机口试法是着眼于口头表达能力考核的一种方法。从时间上来看,是机动的,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任何时段进行;从内容上来看,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就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具体赏析。教师根据学生口头表达情况作具体评价并记分,此记分通常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课程成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并鼓励心理素质差或者口才不好的学生积极发言,避免课堂发言被少数学习主动、口才好的学生所垄断而造成考查面狭窄。

(二)课程论文考试法

课程论文考试法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古代文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和确定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等几个环节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篇小论文;也可以期末布置一个有相当深度的课题,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考,最后将思考结果写成一篇规范的论文;甚至让学生自选论题探究,鼓励学生向学术期刊投稿。但在图书馆资源丰富、网络发达、学生论文抄袭不好防范的情况下,课程论文批阅成绩最好作为一个参考性成绩而不要作为最终成绩。

(三)有限开卷笔试法

有限开卷笔试法在大的规则上与传统考试相同,要求限时独立完成。不同的是考试时允许学生带一张A 4纸张,纸张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是本人手写,打印、复印纸张不允许带入考场。A 4纸注明姓名、班级、学号,考试结束后同试卷一起上交。

相对于传统考试,这种手写的可携带资料似乎是教师派发的难得优惠,学生完成的积极性较高,实质上完成这种可携带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因为A 4纸张篇幅有限,学生在纸张内容的选择上会有一个取舍,针对这种取舍教师可适当点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白每个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平时课堂学习的重点、作为考试辅助材料,完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归纳的过程,学生从中受益良多。考试结束后,教师查阅学生的考试用纸,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用纸的完成情况也可以记分纳入考核范畴。

另外,有限开卷笔试法的命题内容较传统考试必须调整,变偏重于知识记忆的考查为能力的考查。就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宗旨,在命题过程中适当增加阅读赏析题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一般应占到整张试卷60%左右。其他试题也必须灵活化,直接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题目要尽量杜绝。

(四)自拟试卷考试法

自拟试卷既是一种考试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人人参与命题,要求完成整套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在拟卷之前,教师可告诉学生命题要求并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尺度,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通过教学大纲的学习,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重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体系性的理解。而且为了交上一份覆盖面广、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质量上乘的试卷,学生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梳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更要求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学生试卷的评定既可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学生交换评定。审核有无知识性的错误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来强调重难点的把握、知识点的分布、编排是否合理、有无独到之处等等,综合评定出学生的等级。

(五)试卷分析考试法

传统考试模式,试卷分析通常由教师完成,这种从教师教学角度展开的分析很难直接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层面。试卷分析考试法包括两个部分:卷面考试和考后试卷分析,其计分方式由学生卷面得分和试卷分析得分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可以通过深入的试卷分析在分数上做一些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和改进措施,将考试的诊断、反馈功能落到实处。

试卷分析的第一步是针对自我,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并针对这些薄弱点提出整改措施。试卷分析的第二步是针对试卷,在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分析教师出卷的意图和导向,并对试卷质量作出一定评价。试卷分析的第三步是问题以及建议,这一部分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他们思考之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关于试卷分析的评价,个人认为主要着眼于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是否能促进今后学习,评价得分和试卷得分各占50%,综合评定出此门课程的得分。

事实上,这些考试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可以互补的。比如学生从自拟试卷到卷面考试再到试卷分析,亲身体会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角色变化,可以换位思考,体会到传统考试无法体会到的东西,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习变得更加深入和主动;课堂随机口试法更是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论文考试法则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探究的能力;应该说,各种考试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索新的考试方法也并非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哪一种考试方法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既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多样性,又要注重考试形式的灵活性。

摘要:在传统考试方法的基础上, 选择性、辅助性地采纳课堂随机口试法、课程论文考试法、有限开卷笔试法、自拟试卷考试法、试卷分析考试法, 努力探索符合古代文学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 并以此为契机撬动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改革, 这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篇4: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篇5: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窦娥冤》、《单刀会》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元诗四大家:

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剧坛领袖 内容梗概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天章因欠高利贷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只身赴京赶考。13年后,窦娥已守寡三年,蔡婆婆找赛卢医索债,险为所害,而“搭救”她的张驴儿父子意欲霸占蔡婆与窦娥,蔡婆婆默许张氏父子,窦娥不同意,张驴儿要挟赛卢医出售毒药,欲毒死蔡婆,却误杀其父,贪官是非不分,胡乱判案,造成窦娥的千古奇冤。窦屈死三年后,窦天章在窦娥的冤魂的再三警示下,终于为她平反伸冤。通过公案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对弱小者残酷压迫,表现对于公平的秩序和安宁的向往。反映弱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意味。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1、弱小、善良而多难。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后,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公堂上,不忍婆婆被打承担罪名,临刑时,怕婆婆伤心,请刽子手绕道而行。

2、严守妇道,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她和婆婆当面顶撞,据理力争,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3、强烈的反抗性。面对人间的不公,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想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悲剧时代意义

1、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贪官是非不分,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阴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官府黑暗是窦娥悲剧命运最根本原因。《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2、窦娥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遭遇已令人同情,偏偏遇上恶棍张驴儿父子胁迫与诬害;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等她的是视人命如虫蚁的贪官。《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正反面人物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语言质朴自然,酣畅泼辣。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西厢记》

故事源流

1、最初是唐·元稹《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莺莺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2、后来有了宋《蝶恋花·鼓子词》,有了鲜明的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态度。

3、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为痴情种,把“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喜剧。

4、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在会丢的主题思想上有了进一步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有个性化。剧情梗概

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与张生在佛寺一见钟情,但崔老夫人却嫌贫爱富,一再阻挠。在丫环红娘的帮忙下,两人偷偷约会并私定终身,但崔夫人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宣扬了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与《牡丹亭》、《红楼梦》被称为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地位。戏剧冲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两组矛盾,形成一主一副的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1、第一本戏里,作为冲突一方的老夫人,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但她的存在,她所代表的势力,已经与莺莺、张生构成了冲突。

2、第二本戏里,首先描绘了莺莺思念张生而又无法与之交流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索取莺莺的灾难,这一突发性事件,使戏剧冲突顿时激化起来。

3、张生、莺莺本应合理实现的爱情理想,被老夫人的“变卦”破坏了,于是,正当的爱情要求,被迫转为“非法”的秘密行动。于是,对他们来说,就有一个自身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有一种谨慎小心,堤防别人告密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本是同一阵营的三个人物之间,展开了另一种性质的戏剧冲突。首先是莺莺和红娘之间的冲突,莺莺常常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红娘也怕被小姐倒打一把,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再是莺莺和张生之间的冲突,莺莺要迈出非法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和尴尬,张生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愈是束手无策。最后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张生终于结合了。这标志着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矛盾冲突得到解决。

4、《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在妥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张生、莺莺方面,在执着相爱的基础上,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

(1)是一个志诚种。他痴得可爱,也迂得可爱。王实甫写张生在佛寺见到莺莺时,他说:“我死也!”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

(2)对爱情直率、强烈追求。张生跳墙情节中,王实甫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莺莺形象

(1)是一个赤城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2)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狯。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见到张生赴约后,又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红娘形象

(1)富有正义感,表现在她不满老夫人背信弃义,同情崔张,成人之美。(2)机智聪明,在困境中巧妙周旋,是她机智倔强个性的生动表现。(3)热情泼辣,从红娘胸有成足和滔滔不绝的陈词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艺术成就

(1)剧情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

A、崔张邂逅相慕B、老夫人赖婚C、莺莺矜持,张生病卧相思床 D、私情败露 E、老夫人提条件,上京赶考。

(2)戏剧结构,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21折。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3)文采派语言特色

A、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B、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C、人物语言个性化

白朴《梧桐雨》

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丧失时机的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李隆基与杨玉环两人恩恩爱爱,在梧桐树旁立下山盟海誓,相约世世生生。后来安禄山叛乱,李隆基仓皇逃走,他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以至于梦见杨贵妃,却被梧桐雨惊醒。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渲染了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是这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马致远《汉宫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以美人换取和平,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只有孤雁哀鸣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环绕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马致远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故事源流及梗概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但二者所涉及的人物出入较大。《赵氏孤儿》所敷演的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春秋晋灵公时期,武臣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告发公孙私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知已真相,终于报了大仇。悲剧色彩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貌似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是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重新,掌握了大权,这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局惨烈悲壮的基调。鲜明的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性格的完成,实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显得真实感人。程婴

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处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后,他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了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巨大精神重负下。而程婴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漏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的比较

(一)“折”是元杂剧的体制单元,元杂剧剧本一般由一本四折的创作惯例;而南戏的结构单位为“出”,它一般不受折数的限制;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二)元杂剧的演出脚色分为末、旦、净三类,而南戏的演出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

(三)元杂剧由一人主唱,而南戏中任何脚色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也灵活多样;

(四)元杂剧一折只能采用一个宫调,并且不相重复,而南戏则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

(五)元杂剧一般以弦乐伴奏,南戏一般由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元代散曲:

散曲之 “散”,与杂剧整套剧曲相对而言。剧中曲,粘连科白、情节。如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即 “散”: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语言。既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艺术。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元代散曲:《秋胡戏妻》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三国演义: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此说是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罗贯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水浒传》会出大题

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

《水浒传》的语言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性和神态。

《水浒传》:宋江人物性格特征与梁山英雄出路的联系

宋江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明代前期诗文: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文学复古的实质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同时,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是他们的弊端。作品方面,有大量的拟古之作,也有很多时政题材和描写丰富的民间庶民生活的作品,体现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复古的大旗,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是后七子在学顾过程中特别非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大,影响最大。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同时,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王世贞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固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徐渭及其《四声猿》: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作为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香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前两部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后两部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四大声腔,即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沈汤之争:

明代后期,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沈璟剧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邻里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然而汤显祖这一派主张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这一时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牡丹亭》

⑴代表作《牡丹亭》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剧情:福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墓地,拾得自画像,和杜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起死回生,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其结合,直至柳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才获解决。⑵艺术特色

A、全剧贯穿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表现戏剧矛盾方面独具匠心。剧中正反面人物并没有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汤抓住杜所处的会环境,写出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的生而有情与无情环境之间的博斗,这就比一般的剧本更能深入人心。

C、《牡》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牡丹亭》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间用北曲,各取所长。⑶人物形象 ①杜丽娘

A、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B、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性格。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②书生刘梦梅

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就着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③小丫头春香

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⑷文化意义

①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自主的有情之人。

② 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杜丽娘突破了自身的心理障碍,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许多阻挠,这是对许多女性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③ 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⑸戏剧冲突

构成本剧戏剧冲突的反方阵营,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

《西游记》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奇幻的故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中,蕴涵着哲理。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这部小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

“致良知”,即是受外物迷惑而放荡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

三言二拍 一、三言内容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①爱情

《卖油郎独占花魁》

莘瑶琴虽是烟花女子,因为鸨儿要把她当摇钱树,故而“锦绣中养成,珍宝般供养”,往来的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并不曾想到要委身于秦重。她最后主动提出嫁与秦重,是秦重的忠厚、体贴、平等待人的态度,一再感动了她,这是王孙公子门所无法给予她的。所以,秦重婚姻的胜利,是市民阶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人性要求的胜利,是男女之间以“情重(秦重)”为结合的基础的要求的胜利。

孙富的浮浪好色、李甲的薄幸软弱固然是杜十娘悲剧的造因,但最主要的造因,是封建社会礼教的残酷性。所以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冯梦龙虽然未必意识到这个本质的问题,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孙富、李甲个人的品质,但是作品的客观效果,却让读者去思考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

这篇小说的结尾也饶有意味:孙富从商人意识出发,以为用千金可以买到杜十娘;李甲从名利出发。以为既得千金又不玷污门第。杜十娘怀抱百宝箱而死,是对金钱万能观点的讥讽,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抗争,又是对孙、李二人的嘲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写孙玉郎代姐到刘家行婚礼“冲喜”,夜与刘家女儿慧娘同眠,两人本各有婚约,却结下私情。刘家告玉郎诱骗其女儿,乔太守却判二人结为合法婚姻。判词中说:“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意谓人的情欲无法抑制。又说:“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意谓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前提,而“礼”应该顺合人情的实际。这位乔太守被赞为“不枉称青天”,他代表了人们对尊重感情的婚姻关系的向往。,“二拍”中对于女子贞操的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这是以往小说中较少出现的现象。”。《酒下酒赵尼媪迷花》中的巫氏落入老尼姑的圈套,被流氓奸污,痛不欲生。丈夫贾秀才不但没有责备她,嫌弃她,反而劝慰她:“不要寻短见!此非娘子自肯失身,这是所遭不幸。”夫妻同心合力,终于设计杀了仇人。

《蒋郎哥重会珍珠衫》枣阳人蒋兴外出经商,妻王三巧与商人陈商偷欢并将蒋家祖传珍珠衫赠之。归途中陈商与蒋兴同楼饮酒,一时兴起,竟以珍珠衫炫耀风流艳遇。归家后,蒋兴休妻。后,蒋卷入人命官司,已改嫁的三巧不顾一切相救,二人破镜重圆。

《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穷秀才莫稽入赘到团头(乞丐头儿)家里,靠妻子金玉奴的帮助,会试及第。莫稽做官之后,却怕这门亲事“被人传作话柄”,居然把妻子推到河里。淮西转运使将金玉奴救起,认作女儿,并有意配给他的下属莫稽为妻。志得意满的莫稽跨进新房的时候,被一顿棒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②公案

《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故事讲小市民刘贵向丈人借了十五贯钱,因酒醉骗小妾陈二姐说把她卖了,这十五贯正是她的卖身钱。就在小妾害怕而逃走的夜晚刘贵被贼所杀害。恰巧陈二姐逃跑时与伙计崔宁同行,崔宁身上恰又带了十五贯生意本钱。于是崔宁与陈二姐均受累被冤判。刘贵的一句戏言导致了自己被杀、连累二人致死,把“口舌从来是祸基”的人生经验表现得鲜明、突出。③讽刺喜剧

《桂员外途穷忏悔》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

④商贸。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一反传统。“二拍”比较注重对商人经商活动的描写,肯定他们的冒险精神、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是《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文若虚跟随张大等人泛海去外国作生意他本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倒运”汉,由于贩运一种叫“洞庭红”的橘子,在海上某国大获其利,又因为带回的龟壳卖了天大的价钱,而成了暴发户。

此外,在《叠居奇程客得助》和《钱多处白丁横带》中都对商人的都对商人的投机取巧、经营有方、敢于冒险的手段和精神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这恰恰为传统道德观所反对、摒弃的。但也正因为这样,“三言”、“二拍”具有比较浓郁的时代气息。⑤反贪反腐败。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通过对南宋权奸贾似道的刻划,揭露了南宋末年整个朝廷的黑暗与腐朽。《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揭露严嵩父子为首的罪恶的官僚机器。

二、价值

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3.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4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三、影响

1、从地位上来说,“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从内容上来说,“无奇之所以为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

①“三言”主要表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有较浓厚的市井气息,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②“三言”的题材进一步扩展,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更加注重女性,女性有了更加丰满的形象。小说中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有了发言权。③ “三言”中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官场中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

3、从写作特色上来看,“三言”保有话本的传统特点的同时,不断的发生变化。它具有文人写作的特点也有原来说唱艺人的特色。兼有市民文学和文人写作的特点。

①“三言”已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有了个性化的刻画,而且这种个性化描写又能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相适应,因而形象更加鲜明。他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来刻画出形象的人物。②“三言”中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宋元话本中多爱情悲剧,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就多喜剧团圆之作。③“三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提炼,是其广泛流传的一大原因。作品深受宋元话本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口语化的有点。其中较优秀的文学语言,是结合着明朝的北方话和江南通用的口语、宋元的某些口语,“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口号,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1、反对抄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 “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 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所说的“性灵”,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

复社与几社

明末崇祯初年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和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的重要代表,是两社的主帅,并为明末文坛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注重复古有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他的创作以诗为长。

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清初诗坛沿袭明季余绪,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而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出现新的局面,影响最大。

虞山诗派由钱谦益开创,主要作家有冯舒、冯班、钱曾、严熊、杨炤等。虞山派诗人极力反对明七子的文学主张,诗作能摆脱模拟汉魏盛唐余习,兼学唐、宋、元各大家;又只求精神,不取一切从实际出发,较具特色。既有转朝换代的抒写,也有民生疾苦的描绘;诗风近于晚唐、宋诗。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不拘一格。学杜甫、元好问诗以树骨力,学苏轼、陆游诗以行气机,学李商隐、韩偓诗以运用词藻与比兴,加上其才学兼资,藻思洋溢,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

吴伟业和“梅村体”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幷称。吴伟业才华出众,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两截人”,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梅村体

“梅村体”指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的清初词派,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以豪情抒悲愤,是陈词的风格特征。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神韵说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

王士禛的诗歌创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维、孟浩然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洪昇与《长生殿》

1、剧情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2、艺术特色

A、全剧结构细密,场次安排颇具匠心; B、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该剧曲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如《闻铃》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借风声雨声,衬托出唐明皇心中的凄切缠绵之情

该剧上半部以写实为主,既如实描写李、杨二人的情感历程,又揭示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全剧在内容上显得更加厚实。

该剧下半部重在写幻,以幻想的方式将李、杨二人生死部逾的爱情发挥到极至,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宗旨,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思想内容

一把纤巧的扇子,串络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展示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借他们之口,抒发对末世无可奈何的叹息。

二、结构:两条线索,一把宫扇

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斗争纠缠在一起。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立即遭到忌恨。阮诬告侯勾结左良玉,侯逃奔史可法,夫妻二人分离。侯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这条线,则描写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侯被捕入狱,李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道士撕破这柄扇子,一起出家,结束爱情。

三、艺术

1、艺术构思上,孔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选择侯李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1).对历史面貌的整体把握。(2).剧中历史人物与时间均史有其人。

(3).以史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如史可法沉江。

2、人物塑造(集中人物;心理刻划)

《桃》塑造几个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是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人。虽然人微言轻,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

3、风格哀艳,典雅有余,当行不足。

儿女情长,曲文优美温柔:《传歌》《访翠》《眠香》。军政事变,曲文慷慨愤激:《哭主》《誓师》《沉江》

4、悲剧结局,打破古代戏剧习见大团圆程式,给人留下更大的思考余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依附性的历史状态下,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造成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聊斋志异》

一、《聊》思想内容

(一)故事来源

1、根据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2、将前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加以改编。

3、将亲朋好友提供的素材加以整理。

(二)思想内容

1、揭露抨击黑暗社会政治,歌颂反抗精神。

(1)借阴间影射阳世《席方平》: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演绎。

(2)借历史针砭现实:《促织》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3)借梦境揭露官吏:反映被压迫者复仇反抗的《向杲》。

2、广泛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例如: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3、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2)崭新的爱情观。鼓吹“真心”“至情”《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4、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二、《聊》艺术成就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 “孤愤”。

2、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3、对传奇笔法的超越,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熔铸了文言文的精粹,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

三、地位与影响

(一)《聊》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

(二)《聊》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形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

(三)《聊》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沈起凤《谐铎》 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等等。

《红楼梦》

红学: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旧红学:

相对新红学而言,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蔡元培。特点是索隐、比附探求小说的本事;遭到胡适的批判。新红学:

相对旧红学而言,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得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人称胡适的学说为“自传说”。批判旧红学的索隐方法。

写《红楼梦》的主旨:(PPT,同下题差不多意思)一是家族在腐败中走向破落,繁华成空;

二是个人禀性趣味与家族和社会要求相背离,以至人生失落,无所归依; 三是回顾如梦人生时,唯一值得怀念的,是一群“闺阁女子”,因此最令人悲悼的,也就是她们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从全书的安排来看,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道德文化悲剧,无不可以作为人生悲剧的注脚和例证。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嫁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嫁并不完全 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做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艺术成就

一部天才的、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网状结构: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中心线索; 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主要场所;

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及贾府复杂家族矛盾、贾府其他人物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男性与大观园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史、王“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

再由此扩展,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反映整个社会状况; 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不断暗示“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突破说书人叙事传统,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2)、很强的写实性

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书中第五十四回还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故事陈套的不合情理作了相当准确的批评。故事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展开:

前八十回,虽高潮迭起,却没有纯属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发生突兀离奇的情节; 各种生活场景,都尽可能在平实中此起彼伏地交替变化。而全书精美的结构,就隐藏在这样自然的情节中。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完全避免浮浅夸张和概念化涂饰,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钗、黛/尤二姐、三姐/迎春、探春,同中有异:黛玉、妙玉。用景物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四季暗示宝黛关系的发展。举例说明《红楼梦》在语言上的造诣。

(1).《红楼梦》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2).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对话尤能切合人物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

(3).行文中杂有不少诗、词、曲、骈文。这一形式与小说情节以及贵族生活气氛,结合密切;诗词之类的质量也比较高,显示了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诗赋中见性格

宝黛爱情描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1)突破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套子,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真正爱情。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淫邀艳约”、“偷香窃玉”的庸俗描写,歌颂了纯洁爱情。

(3)突破了“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创作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这些描写,闪烁着初步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开拓了爱情题材的一个新领域。

《红楼梦》的影响

(1).《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

(2).它颠倒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把人的情感生活的满足放到了最高的地位上,用受社会污染较少、较富于人性之美的青年女性来否定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大夫阶层,从而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的渴望。

(3).它前所未有地描绘出美丽聪慧、活泼动人的女性群像。

虽然《红楼梦》始终笼罩着一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但也始终未曾放弃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在引导人性毁弃丑恶、趋向完美的意义上,它是有着不朽价值的。

《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贾政痛笞宝玉原因是所谓“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这些,正是宝玉叛逆性格的表现。在贾政看来,宝玉干出这种不务正业,触犯王规,辱没门庭的事,是大逆不道的,而且发展下去将会“酿到他弑君杀父”的地步。所以他不顾一切,痛下杀手,非要打死宝玉不可。宝玉挨打,是贾府人物在对待宝玉问题上各方面矛盾的一次大爆发。主要矛盾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宝玉之间的矛盾。通过这场矛盾纠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冷酷,同时也展示出封建卫道者的外强中干,已经无力控制这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封建家庭。

主要艺术特点:(1)善于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集中矛盾,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2)通过这场矛盾冲突,将宝玉、贾政、贯母的性格刻画最为鲜明突出。其他人物,如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也都写得各有特色;(3)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富有层次感,且都符合生活逻辑。如写贾政打宝玉之前神态的多层次变化:先是没有“气”,见宝玉对应不似往日,就有了三分气;听到琪官的事以后,气得目瞪口歪;及听了贾环的谗言,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PPT上)

(1)、“木石前盟” :象征意蕴;现实:爱情是因长年耳鬓厮磨自然形成,又因彼此知己日益加深。因为在象征关系上,规定了他们的爱情只是生命的美感和无意义人生的“意义”。

(2)、在情节发展中,“木石前盟”被世俗化“金玉良缘”所取代,最终导致出家。——诗化爱情先天的脆弱性。

(3)、包括黛玉在内寄托作者感情和人生理想的女性,在小说中逐一走向毁灭——吞噬;沦落。由女儿们所维系着的唯一净土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存,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

(4)、现实世界毁灭人的价值,毁灭美的事物,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但这种执着怀想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同意。宝玉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包括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等。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委曲,不仅“劳形‟,为之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这样的对不幸者的关切相知之情是难能可贵的。

第七章

性灵派:

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衰枚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文学。基于此,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与袁枚主张和诗风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诗歌主张一般称为“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他对沈德潜选诗时不收艳诗和程晋芳要自己删去集内的“缘情之作”大为反感(见《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桐城派:

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古文运动)。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

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弟子称惜抱先生。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任任篆修官。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乾隆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因为创作活动多在江右地区,所以又称“江右三大家” 在清前期文坛上居于正统地位的,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谓清初“三大家”,骈文八大家与汪中:

由吴鼒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孔广森把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汪中(1744-1794)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以骈体文著称的清代作家是汪中 李兆洛《骈体文钞》:

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骈体文钞》,骈体文总集,清代李兆洛选录战国至隋代被他认为属于骈文范围的文章774篇。弹词 《再生缘》:

说唱文学之名。最早见于明代,见于著录的明代弹词作品有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弹词起源应于明之前,明臧懋循《弹词小序》称元末杨维桢曾作弹词四种。今所传弹词多为清中叶以来作品,数量甚多,以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其中说、表、唱俱全者称“唱词”,仅有表、唱、弹而无说者,即纯以第三人称叙事而无代言成分的,称“文词”。弹词流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前者用普通话写成,如《再生缘》《笔生书》,后者用方言或杂方言写成,尤以苏杭、上海一带吴语地区流行的吴音弹词为常见,如《义妖传》《珍珠塔》等。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京剧的诞生:

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黄遵宪:

篇6: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一、填空题

1、“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西汉论说文。

3、《诗经》中有六篇有目无辞的诗,称为《笙诗》。

4、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5、《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包括风、雅、颂。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7、学著作。

8、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二、选择题

1、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宋玉的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3、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

4、汉大赋的特点: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不善抒情。

5、《汉书》的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三、名词解释

1、《春秋》

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抒情小赋

汉赋的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4、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

四、简答题

1、战国策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2、《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 “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3、《离骚》的思想内蕴: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美政”理想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屈原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在对祖国的眷恋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

运用婚姻爱情的比喻,以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对于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苦心探索真理和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独立耿介、不随从流俗的操守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五、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伴随着强烈的情感,铺开有文采的词藻,直接陈述、叙事、刻划、描写或抒情。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一般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

⑴、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周南·桃夭》

⑵、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

⑶、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句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

2、章节的回环复沓

复沓(重章叠句)

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周南·芣苢》(作品选4页)、《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

“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

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

3、押韵方式

①隔句押韵。《关雎》

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2、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作品,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商贾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层、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羽本纪》:鸿门宴

曹无伤、项伯、张良

范增、项庄、樊哙

项羽:豪爽、无谋、轻敌

刘邦:机智、老练、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善于通过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4)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李蔡李广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的叙事艺术

1、人物传记的编排体例及篇章结构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2、叙事深度及主线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

“寓论断于叙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广列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钦佩和同情之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1、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议论语言包含感情。

六、诗歌赏析

《蒹葭》,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

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上一篇:电能计量技术比赛理论考题下一篇:优秀自招教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