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读后感

2024-04-13

《杨澜访谈录》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杨澜访谈录》读后感

《杨澜访谈录》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读了《杨澜访谈录》一书,此书以社会各界精彩人物,精彩话题为特色的访谈类书籍,它关注人的性格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与文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揭示“历史背后的历史”,更在对过去的反思中透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

人的故事,最能引起人的共鸣,人的故事,最能丰富人的内涵。《杨澜访谈录》带你走入那些个性鲜明的心灵世界,描述了社会各界精英在平谈生活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掌握许多精髓,深有感触。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但为访谈中各种人物事迹感动,更为作者杨澜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畏追求而感动。我觉得这是敬业责任的根本,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光环的背后原来都是汗水和泪水。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做事,才会敬业,才能对工作有责任感,才能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做为一名交管总站工作人员,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了事业的辉煌夯实坚实基础的前辈们,我们要感谢那些带领单位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领导者们,我们要感谢那些奋斗在第一线为事业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同事们。对此,我们要学会每天提醒自己,为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机遇,为能遇到这样的领导、同事而感恩。读了这本书后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一定要成为一个懂得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者。

单位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我们只有把责任装在心里,学会承担,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做到无愧于心,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地工作态度,朝着自己的目标去不断的努力。责任在肩,身体力行,我们都要懂敬业、负责任,成为单位最需要的优秀工作者。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篇2:《杨澜访谈录》读后感

——《杨澜访谈录之巾帼》读后感

女性,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弱势群体,但总有那么些人,名留青史,成为不一样的存在,靠超乎常人的努力,让这个世界记住了她们。

虽然人们想到时尚产业,总觉得天然与女性相关,但是实际上,在世界一线的品牌当中启用女性做总设计师的却是屈指可数,当娜泰拉就是其中之一。淡金色的长发,黑色的紧身衣裤,是她多年不变的形象,但是比她的外貌更吸引人的是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1997年7月15日,范思哲品牌的创始人詹尼•范思哲在迈阿密遭人枪杀。在时尚界惋惜一位天才离去的时候,当娜泰拉则沉浸在失去至亲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两兄妹从小关系就相当亲密,詹尼生前曾说妹妹当娜泰拉就是自己的缪斯女神。而妹妹对哥哥也是言听计从,包括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淡金色。

在悲剧发生后,毫无准备的当娜泰拉在恐惧和悲伤中接手了哥哥的工作,同时继承了哥哥这个价值8亿美元的时尚王国。当然,除了维持品牌名声的责任之外,当时42岁的当娜泰拉所继承的还有突然而至的炙手可热的权力以及兄长的名望。詹尼去世三个月后,当娜泰拉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高级定制服装秀。服装展示结束,人们长时间地起立鼓掌,那一刻,台上的当娜泰拉泪如雨下。身为一名女性,她无所依靠,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支撑起范思哲,延续下去哥哥的心血。作为范思哲的设计总监,她的设计强硬、性感、优雅、老练、充满欲望、咄咄逼人,令穿着它们的人充满致命的诱惑力。在接手范思哲之后,她走过一段艰难的旅程,打破了哥哥的桎梏,最终创造了属于她的时尚之风。

在书中另一位触动我心的是苏菲•玛索。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两个字,那就是“漂亮”。如果是三个字,那就是“很漂亮”。实际上她是许多男人的梦中情人,而有趣的是,女人们也非常欣赏她。玛丽安娜是法国的国家象征,是自由与理性的象征。而苏菲•玛索就被人们叫做“玛丽安娜”,由此可见苏菲•玛索在欧洲观众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银幕上的她清纯、另类、放纵、高贵、矜持、典雅,甚至还有一点点的邪恶。正是她这种变化莫测的气质一次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抓住了人们的心。不仅如此,她通过自己在电影银幕上塑造的形象,还得到了“法兰西玫瑰”、“法兰西魅影”这些充满爱和赞美的称号,也被誉为“法国最美丽的女人”。

或许你会认为她的美是上天赐予她成功的秘诀,可不是她背后付出的努力她永远不会如此的成就。13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初吻》,从此她的生活彻底改变,那个曾经梦想着长大以后像父亲一样当卡车司机的小女孩,开始了她近30年的银幕生涯。拍戏让她没有了童年,让她过早地成熟,她为自由为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而从经纪公司买回自己的合同,做了别的艺人从不敢做的决定,她勇于突破自己曾经的银屏形象,从清纯到性感,从善良到蛇蝎心肠,她尝试各种各样的角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无人超越的形象。

她是一位漂亮的女人,更是一位有趣的女人。13岁一举成名,让她有太多的机会被宠坏,然而她没有;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让她有着许多机会被名利所左右,然而她也没有。她既可以自如地应对外面那个热闹的世界,也可以随时退回到自己的空间,自得自乐。

除了当娜泰拉,苏菲•玛索,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国家的伟大的女性,来自东方坚持自己心中的方向的谭燕玉,身披纱丽的商界传奇卢英德,不知疲倦勇于尝试多才多艺的著名演员朱丽叶•比诺什,还有被西方人誉为“全球最美的东方女人”,活在当下,简简单单身为一名演员的巩俐等等。

杨澜采访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女性,告诉我们她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更为真实更为震撼的故事。女性,是一个家庭的半边天,是这个社会必须的存在,她们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如此精彩。

篇3:《杨澜访谈录》节目风格之我见

虽然是访谈类节目, 但《杨澜访谈录》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栏目的形式既有主持人对人物的访谈环节, 又有纪录片的纪实风格, 这两种元素的结合高端、大气, 堪称完美。喜爱《杨澜访谈录》, 在于它的几大看点:

一、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1. 知性、平易近人、高端却不离人万里的主持风格。

我很喜欢看《杨澜访谈录》, 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她就是在和朋友谈话, 她是真心的和你交谈, 关注的是你的真实生活而你又愿意说的, 触动你的愉快的记忆, 所以她的谈话总是轻松又深入。访谈中, 她能够触类旁通地与对方互动, 她在节目的平台上以记者的身份自觉行使着沟通者的角色, 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有话题、有问题。有时在采访中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 她都很有诚意, 让对方知道并非刻意为难, 而是更关心事实真相, 这样与对方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松心情, 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个性, 让每一次访谈都带有更多人性的温暖, 所以许多嘉宾都讲了很多自己在别的节目中不讲的话。

2. 干净利落的主持风格。

访谈也需要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杨澜将“人和”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一场流畅的访谈, 或者一场不那么流畅的访谈, 杨澜总是具有转换和应对自如的强大功能, 让局促的一切实现舒适的软着陆。在她的访谈中, 只要时机对了, 原本不善言谈的人也能讲出一个好故事。

3. 随机而变、灵活应对的主持风格。

每次看《杨澜访谈录》就像一次探险, “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 杨澜总能保持一份好奇心把访谈变成一次有趣的旅行。每期节目, 从开头到结尾, 她的话语节奏都显示了作为记者和主持人合为一体的职业练达。杨澜自称以提问为生, 并以提问为乐。她的这些问题, 有时候是明知故问, 有时候是旁敲侧击, 有时候是反着问, 有时候是顺着问, 有时候是“挑衅”着问, 有时候是话里话外地问, 有时候则是用评论来换取对方的新一轮谈话。多数的提问是单刀直入, 用直觉来发问。节目能否接地气, 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所提的问题, 所以她的提问, 不仅有人生层面的善解人意, 还有跨文化领域的深入浅出, 一般来讲, 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让访谈对象与观众的常识系统对接。她很少问对方的八卦和隐私, 在涉及这些问题时, 她都是礼貌地向对方抛出一个恰如其分又点到即止的问题, 若对方不愿配合, 她也不会过多地追问。

杨澜的主持风格具有缜密的思维和完美的表达力。杨澜凭借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兴发挥、现场应变、总结概括等核心能力让谈话现场美不胜收

二、丰富而又富有变换的串场

1. 精心设计的不可或缺的串场。

《杨澜访谈录》的另一个看点是它的串场。为了加快谈话节目的节奏, 也为了增加节目的好看度, 杨澜和她的团队在串场上下足了功夫, 或是增加主持人的出镜, 或是插播外拍小片, 并不断以新的内容构成串场, 使得串场所构成的功能日益重要。如果说谈话的行进是一条静静流淌的长河, 那么串场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串场在一档谈话节目中通常由“主持人亮相”或“旁白”组成, 通常只有数百字, 却需要具备对人物的快速分析和提炼能力。撰写节目串场需要全方位的人生体悟, 串联词既要有独到的视角切入, 又要语句简短且信息量大, 还需要有戏剧性的冲突。《杨澜访谈录》的串场文字, 特别有“嚼劲”, 经得起反复推敲, 很多已成为经典。“有嚼劲”的文字, 不是点缀式的可有可无, 也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而是经得起良久体味和思索的, 文字背后总能让人感受到打动心扉的典雅精致和富有智慧的强大气场。每期节目, 让人或是有思想飞翔的愉悦、或是有触动心灵的温暖感动。如采访希拉里这期节目, 以“这个女人不简单”为开首语, 一口气插入了10多个短片, 用恰到好处的背景资料片和杨澜的串场出镜, 将前后并无太大逻辑关系的一个个访谈问题串联起来, 展现了希拉里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这期节目, 只有15分钟的专访, 却做成了长达46分钟的节目, 可以说正是这一个个恰到好处的串场起到了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让整期节目既散发着新鲜的实效气息, 又具备了人物纪录片的深度。

2. 人物拼贴式组合的串场。

一个成熟的栏目, 需要编导乃至主持人都要有着更成熟的岁月沉淀和更丰富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杨澜和她的团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节目制作方式—人物拼贴式的组合。拼贴的形式有对同一个人物的多次采访进行拼贴, 如对姚明三次专访节目的拼贴;也有对多个人物放在一起拼贴做一期节目, 如对赵本山、郭德纲和周立波这三位南北笑星大联合做的节目。人物拼贴式组合采访, 需要戏剧化的结构设置加上平实客观的叙事方式, 既有着单线索的线性采访, 又有着多维度的交叉讲述, 这样节目既保持了一对一采访的经典做派, 又突破了稍显单调的静态采访形式。人物拼贴式组合的节目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细腻的串联手法, 串场需要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如时间;如共同的领域等等。在这样的节目中, 《杨澜访谈录》的串场显示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富有想象力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奔流的思路。■

篇4:《杨澜访谈录》主持艺术初探

《杨澜访谈录》的风格和个性将它和其他一些谈话类节目区别开来。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杨澜高超的主持艺术。

一、坚持高端的访问路线

《杨澜访谈录》是一对一的谈话类节目,她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对话对象。杨澜的选择是走高端路线。翻开受访嘉宾的名单,那是一个超豪华的阵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英国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现总理李显龙;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美国现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中国前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盖茨、巴菲特等世界级的商界精英;朱丽叶·比诺什、多明戈等世界级的明星。这些访谈对象出现在节目中,增加了节目的新闻价值,使观众的眼睛为之一亮。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新闻人物身份的显赫,人们愿意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仅如此,连访谈对象也很重视这一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原不打算接受媒体专访。杨澜让人交给美国大使馆一份采访申请,附一份过去的嘉宾名单,就很快得到批准,成为中国专访希拉里的唯一一家媒体。

二、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

杨澜说:“我觉得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坐在你面前,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这就要学会“沟通”,只有做一个成功的“沟通者”,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对话者”。

原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身上凝聚着中国当代史最惨列的一段记忆,在十年浩劫中,她九死一生,历经百般凌辱。“文革”后,她没有接受任何一家媒体采访,在杨澜及其团队的沟通下,她成了《杨澜访谈录》的第一位嘉宾。无疑,王光美同样将杨澜当成合格的、可信赖的“沟通者”、“对话者”。在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场“对话”将人带人一场政治风暴的核心地带,让人触目惊心!在王光美充满传奇人生的历程中,人们看到了聚集在她周围泯灭了人性的恶的力量,又看到了她自内心散发出来的强大的善的力量。这是一次成功的“沟通”和“对话”。

希拉里·克林顿的独家专访,采访时间规定不能超过10分钟。采访进行到10分钟时,美国新闻官打断采访,声称时间到了。杨澜的“对话”内容显然是打动了这位国务卿,她笑着说:“没关系,我愿意回答所有问题。”采访又进行了5分钟,一直到杨澜问完所有问题才结束。

杨澜说:“作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只有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三、充满“人文主义”的观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界悄然发生一场革命,电视镜头从关注事件到关注事件流程到关注人。这是一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情感的革命,兼有CCTV工作经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杨澜自然领风气之先,这种高级的人文关照情怀,从第一期就开始坚持,并几乎贯穿了始终。

2003年7月,云南昆明的一位老人刘德伟成为杨澜的采访嘉宾。这位当时91岁高龄的老太太,60年前就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经历过战争动荡和“文革”动乱,她的人生经历就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当杨澜问刘德伟:“最经常出现在你记忆里的是什么样的一些人和事情呢?”老太太回答说:“我想起的是我的爱人,我常常忘记了他是过世了。我常常想,哎呀,这么好的时光,他要是也在,我们共同享受多好。昆明一下变得那么‘MODERN’,我就常常想,哎呀,他没看见。”阅尽人世沧桑的她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和仇恨,心中只有暖暖的爱和柔柔的思念。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啊?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呀?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

著名画家黄永玉也是《杨澜访谈录》的嘉宾。“文革”中,黄永玉被批斗,背上被打得鲜血直流,常常被“造反派”罚做“喷气式”。可是他却秉性不改,在家里练起了“喷气式”,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神和“造反派”对抗。劳动改造期间,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为妻子写下长诗《老婆呀,不要哭》。面对这苦难的岁月,黄永玉却写出:“中年是满足的季节啊,让我们欣慰于心灵的朴素和善良”的诗句。如今,近90岁高龄的黄永玉将自己称做“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仍抓紧时间画大幅作品,并静静地看待人间的事情。这期访谈节目所表现的实质上就是黄永玉的人性力量,他的“刚毅”、他的“豁达”、他的“大爱”、他的“淡定”,无处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四、坚持电视文化品位,和低俗说“不”

当今的时代,资本汹涌澎湃,娱乐铺天盖地。有人戏称这种现象是“金钱坐庄,娱乐当道。”这自然会影响甚至污染我们的媒体。在林林总总的谈话类节目中,不乏追逐“隐私”、“八卦”之类的东西,以迎合部分观众,增加收视率。这是危险的举动,也是一种短视行为。杨澜认为,电视节目不能单纯依靠迎合观众来生存,而是要将节目做出专业品质和个性内容,向观众传达健康有用的信息,这样便会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

在杨澜的采访名单中并不缺少演艺界的国际巨星,像“大腕级时尚歌手”席琳·迪翁;时尚界的凯撒大帝“卡尔·拉格菲”;时尚界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缪西娅·普拉达”;法国女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影星章子怡;歌坛“天后”王菲等,可谓星光耀眼。在和这些人的对话中,杨澜不习惯问对方的八卦和隐私。在涉及这些问题时,她都是礼貌地向对方抛出一个恰如其分又点到为止的问题,若对方不愿配合,杨澜绝不深问,也不会再问。倒是旁边的编导往往沉不住气,心想:“问啊,接着问啊,正在问题的节点上,为什么不问了?”而杨澜此时的主持状态是优雅淡定。这是杨澜的理性和节制,而这样的理性和节制来源于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五、“市几敏”背后的“笨功夫”

杨澜的主持风格是“机敏”的,她和政界显要、商界精英、文坛泰斗、演艺界大腕的对话都如行云流水,非常成功。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机敏、干练和自信。

2002年4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率团访华,并第二次接受杨澜的访问。这一次杨澜的切入点是年初的中东鲍威尔之行。基辛格谈兴很浓,采访过程很顺畅。采访结束后,基辛格对杨澜的评价是“令人惊奇”。基辛格哪里知道,杨澜为了这次采访,事先几乎通读了他的全部外交著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是这份“笨功夫”,换来了采访时的机敏。《杨澜访谈录》节目组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嘉宾资料收集的量至少不少于50页A4纸的信息,量够了,质也绝对不能放松,中间重复的信息是不算数的。而当这些信息放到杨澜案头时,常常被她批评为“没亮点”。对于这点,杨澜往往自嘲说:自己只会下这种“笨功夫”。

篇5:《杨澜访谈录》读书笔记

《杨澜访谈录》中的内容以“成功故事”为主,很多高端人物的故事被收集其中。那些传奇人物的精彩人生片段经得起反复回味的往往与所谓成功结果无关,而是与过程相关的一个个困境,是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当事人的彷徨无助,以及在苦涯中体味的细微温情,这些才是人性的相通之处,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烁烁真金。

这本书记录了15位涉及各行各业的中外风云人物,每一位都有他特定的风格与成功秘笈。其中马云的特立独行,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成功而战的坚强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他辉煌的背后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他成功了,因为可以结合自身最真实最好的东西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打出了一片天。另外,煽乎是他追求路上的一种能力,当全世界都在煽乎中国故事和网络奇迹的时候,他的天赋和能力显得那么适逢其时。所以,成功是机遇和拼搏的结晶。在这个利益相争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前提是能否有那种追求成功的勇气和挫败后站起来的坚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随意的。

有时,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困境。一些创业人士走过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惊险,飞扬的股价,高涨的业绩使他们成为资本的宠儿。不过,还来不及高兴得太久,商场的冷酷无情让人不寒而栗。不管是管理还是业务方面都会遇到瓶颈,此时,那些今天举杯相迎的投资家,明天就会反目成仇。此时,早与当初的愿景去规划企业的明天背道而行了,创业的乐趣已消失殆尽。也许这些都成为了一种奢侈,这就是成功的困境。

篇6:《杨澜访谈录》读后感

10广电

展依涵

20100630138 节目介绍:

《杨澜访谈录》: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亲自主持,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新的访谈节目。节目定位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栏目以精彩人物、精彩话题为主要特色,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

《杨澜访谈录》是“阳光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档名牌访谈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亲自主持。节目定位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节目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热门话题,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让更多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名人,拉近距离,沟通彼此。

《鲁豫有约》为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性节目,凤凰卫视与1998年开播,后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一段段窝心的真情,三千六百秒赤诚对话,千万次殷切回响,以鲁豫简单透明的提问、感叹和聆听,让嘉宾会议往事,感慨人生、释放魅力,让观众在一种日常的、不雕琢的分为重了界名人,知晓他们背后的故事,知晓他们洗净铅华后的自然。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主持人鲁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主持风格: 杨澜

1、绵里藏针、温和的深刻

2、善于应变、得体到位

3、准备充分、问题专业、平等对话

4、善于抓住北方围着的心里冲突 鲁豫

1、和风细雨、善良亲切

2、用心聆听、真诚互动

3、美丽温婉、知性智慧

4、不骄不躁、聚精会神 节目路线:《杨澜访谈录》温和的深刻性

《鲁豫有约》亲民化路线,贴近百姓,贴近生化 节目采访对象:

《杨澜访谈录》政界名流,金融巨头,演艺界精英等在世界上和各自国家有卓越贡献突出成就的人。如民主党主席吴伯雄、前美国总统老布什、百事集团CEO卢英德等。

《鲁豫有约》关注点是一些过气的有特殊经历的人物,集中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在这个时代有特殊记忆的人物 节目定位:

《杨澜访谈录》嘉宾的高端使《杨澜访谈录》的栏目层级就是高端访问,通过采访一个名人去了解一个事件甚至一个国家。

《鲁豫有约》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节目内容:

《杨澜访谈录》主要是主持人和嘉宾交谈进而是人们增长见闻,并了解嘉宾及其国家。《鲁豫有约》主要是以嘉宾在与主持人交谈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展开。谈话内容十分广泛。访谈主要集中在和被访者心灵上的对话,给观众以一种对人性的思考。主持人形象:

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展示的是一位智慧干练的成熟女性形象,她与被访者一样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成功的经历。她对嘉宾的访问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问题,与嘉宾进行语言的交锋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嘉宾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语言利落,表现出一个果断的知性女性形象。知性,平易近人,高端却不离人万里.比如她采访易中天,易中天讲了很多自己在别的节目不讲的话,比如易中天说自己以前是个诗人.她不像鲁豫的节目挖别人的隐私,也不像王志的节目那么针锋相对,咄咄逼人,她是真心的和你交谈,像朋友那样.关注的是你的真实生活而你又愿意说的,触动你的愉快的记忆。

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因其机智敏捷和沉稳淡定的气质而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无论是什么职业、阶层的嘉宾到了这里,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说故事的人”。使用的语言比较亲民,会话节奏缓和且没有攻击性,善于使用提问型打断挖掘嘉宾信息,鲁豫招牌式的微笑和内敛与谦和的态度,都可以降低嘉宾的心理防线。节目风格:

《鲁豫有约》

1、走亲民化路线

2、用真诚打动受众

《杨澜访谈录》

1、以一个知性高端形象去接触各国政要,社

会名流。

2、增长受众的见识

问题设计:杨澜在采访问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

鲁豫在谈话问题设计上则以“故事性话题”为主导。

相同之处:

1、似娱乐明星又非娱乐明星

因为主持人本身是个明星,所以这类谈话访谈节目也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一虎一席谈》等。这是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收视率,同时以节目声誉提升节目主持人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

2、才华横溢,引人瞩目

杨澜和陈鲁豫不仅仅是美女主播,更是才女主播。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档绝好的节目,充满传奇色彩。对每个想成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她们不仅以个人魅力吸引fans,更以自己的实力吸引众多的观众。

2、才华横溢,引人瞩目

杨澜和陈鲁豫不仅仅是美女主播,更是才女主播。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档绝好的节目,充满传奇色彩。对每个想成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她们不仅以个人魅力吸引fans,更以自己的实力吸引众多的观众。

3、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篇7:杨澜访谈

——记录这个时代的精神印迹

2013年,作为中国电视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即将迎来它的第十三个年头。告别2012,《杨澜访谈录》这档老牌访谈节目将进行全新改版登陆北京卫视,在每个周日晚上23点与观众见面。

在过去的十二年当中,杨澜带领她的团队走过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六百多位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风云人物对话。从各国政要到文化大家、从行业领袖到文体名人,从焦点新闻当事人到草根达人,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故事体展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刚刚到来的2013年,《杨澜访谈录》将一如既往的坚持记录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印迹,寻找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

世界的宽度

十二年来,高端性和国际化一直是《杨澜访谈录》的节目特色。曾经对话多国政要及国家领导人,也有一些在国际政坛上曾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栏目曾在希拉里•克林顿作为国务卿首次访华时独家专访她,也曾经就莱温斯基弹劾案追问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后首次访华时对其进行了访问。在与这些“大人物”的对话中,《杨澜访谈录》以国际化的视角试图展现世界的宽度,并且通过犀利的问答和话题的锐度,折射出一个个特有的历史瞬间。

理性的深度

《杨澜访谈录》也曾经就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系列专题节目。2002年正值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采访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进行历史的揭秘。在建国60周年之际制作世界看东方系列节目,走访了七位国际政要,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

面对这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杨澜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在访谈中止于中美关系、中英关系等宏大叙事的话题。经过策划,“杨访”团队将对这一组大人物的访谈以时事热点为经度,以历史纵深为纬度,从亲历者提供的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中还原出历史流变的全景文本,打造了一组极具爆发力的独家深度系列访谈——世界看东方。这样的编排超越了与单个嘉宾的所谓重磅对话,梳理出思辨的逻辑,在大场面的背后,体现的是“杨访”理性的深度。

人性的温度

2011年,李亚鹏与王菲携手做客《杨澜访谈录》,这是五年来他们首次共同受访,被问及踏入这几年的感受,向来少言的王菲很快地给出了两个词:踏实、安逸。

“杨访”团队呈现给观众的,是与每一位嘉宾充满人性温度的细节互动。在对张海迪的访谈中,节目临近尾声时,杨澜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海伦•凯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假如你能够行走呢,你的愿望是什么?”

张海迪的回答平实而又真切:“我希望我也能够像很多的女性一样,在学校门口等等我的孩子。他老远地跑过来说,‘妈妈’。我会搂着他肩膀说,‘儿子,今天怎么样?’”

2012年,《杨澜访谈录》团队在北戴河对王蒙的采访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杨澜问到他对中国未来的担忧时,王蒙说,“我并不那么悲观,我觉得我们今天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杨澜访谈录》的团队锐意求新,新的一年,全新的改版,不同的视角,我们试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潮流中为您捕捉重大新闻事件的焦点人物,在第一时间和新闻当事人近距离独家对话。我们不仅一如既往的关注变革时代的风云人物,我们也会更为重视、努力寻找散发光彩的“小人物”;我们既要紧跟新闻事件,我们也关注被大众媒体忽略的有故事的“默默无闻”的人们;我们既聚焦个人的精神内核,但我们更关注他是否代表了时代的精神价值。

篇8:浅析《杨澜访谈录》中的采访艺术

一、联系社会现实,适时提出问题

《杨澜访谈录》是一档名人访谈节目,其受访者多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杰出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杨澜善于联系社会现实,抓住热点问题,向采访对象进行提问,而受访者由于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往往也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使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受到一定的启发。

例如,在杨澜专访俞敏洪的一期节目中,杨澜提出这么一个现象:“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拿到两三千块钱的工资, 他们甚至说这个还不如农民工的工资高。”俞敏洪说:“对,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在什么地方呢?这个误区在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增值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据俞敏洪分析,从一辈子角度来看,一个大学生,只要他真的在大学学到了知识,具有了水平,那么即使是普通的工作,十年以后, 他也可能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收获得多。如果他后来还有创业的机会,还有跟世界交流的机会等等,那么他的发展前途就会更广阔。

此外,谈到现在社会存在的竞争激烈问题,杨澜问道: “你对农村孩子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俞敏洪说:“我对他们的建议很简单。你没法短期内去改变你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社会现状,那么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心平气和地来思考怎么样从你现在的岗位上去做起,慢慢地一步一步来争取自己的资源。”

从上面的对答可以看出:杨澜能够联系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现象,适时对嘉宾进行发问。而嘉宾俞敏洪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敏捷的思辨能力,他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畅谈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他的分析一针见血,透彻明了,鞭辟入里,他睿智理性的回答可以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二、注重心灵沟通,关照人的内心

《杨澜访谈录》选择的话题不仅仅是围绕时事或专业, 它更以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 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来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主持人杨澜总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受访者展开心灵的沟通,而采访对象也愿意把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内心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的对话,不仅常常有思想的碰撞,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杨澜专访李开复的一期节目中,杨澜问李开复:“在你生病之后,也有人曾经写过一些东西,不是很善意的。面对这些让人感到烦恼甚至是不满、愤怒的事情,你今天的心态是怎样的?”李开复回答说:“我现在是用很平和的心态来看各种是非。在微博上依然每天有口水战,但是我现在基本就是不但不参与,而且我可能根本不关注,因为我觉得我要做的事情已经很多了,时间已经不够用了。而且我觉得这些产生的负能量至少在我现在的这个健康阶段,不但对我没有益处,而且有很多害处,还不如专注我的时间来做正能量。”

杨澜还问道:“其实这一段经历会不会让你看到自己过去熟视无睹的东西,感受到自己身边的过去认为非常小的事情?”李开复说:“其实非常多。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到世界的美,每天就是上了车就开始用电脑、用手机,然后下了车开一个会。一直到自己生病,才开始有时间爬山、交朋友, 才感觉到原来夕阳是这么的美,原来咖啡是这么的好喝,原来桂花的香或者其他的花香都会让人的身体感觉很舒服。然后我能够看到很美的景象,能够跟家人真正地度过有质量的时间,能够跟女儿在一起做一个很贴心的交流。”

由此可见,采访者杨澜注重与受访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她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的成长和变化。通过杨澜与李开复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开复在生病之后,心态变得非常平和,他希望自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上。这段经历使他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他开始注重对家人的陪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而不仅仅是只热衷于对事业的追求。这样的变化使他开始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美,领略到这个世界的美。

三、结语

《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采用对话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谈工作,聊生活,观社会万象,品人生百态。通过这样的访谈节目,观众可以聆听名人见解,得到不同感悟。 《杨澜访谈录》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杨澜在该节目中所体现的联系社会现实、适时提出问题和注重心灵沟通、关照人的内心的采访艺术也对打造电视品牌栏目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摘要:《杨澜访谈录》是一档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电视访谈节目。本文将结合访谈内容,从联系社会现实、适时提出问题和注重心灵沟通、关照人的内心两个方面,探析杨澜在该节目中的采访艺术。

篇9:王菲、李亚鹏做客《杨澜访谈录》

杨澜:

守着家里的三个“姐”生活,你的地位和滋味如何?

李亚鹏:

我现在是标准已婚男人的生活,忙碌并快乐着。而且家里不止有三个女人,还有母亲,等于是老中青三代。我们家就是阴盛阳衰,往餐桌上一坐,周围都是女的转来转去,我还管家里的剩菜剩饭。有点沧桑的感觉。

王菲:

沧桑是留胡子留的。

李亚鹏:

结婚前家里买了全套的厨具,从小锅到大盆儿。

王菲:

当时是想着说要做饭的,但现在全成了装饰了,当主妇可比当歌手累多了。

李亚鹏:

鉴于不方便逛商场,因此她总是选择网购,以至于开门的阿姨总被快递问:你们这是一家公司么?

杨澜:亚东说对于很多男人来说王菲是很难驾驭的。

王菲:(惊)驾驭?

杨澜:你最喜欢王菲的哪首歌?

李亚鹏:《传奇》吧,因为感情比较真实。

王菲:就潸然了……

杨澜:经过了五年的感情生活,你们彼此有什么改变么?心态方面?

王菲和李亚鹏:(沉默……然后……还是沉默)好难回答哦……

王菲:很踏实,很安逸……

李亚鹏:给我留俩词儿吧……

杨澜:你特别倔是受你妈影响吗?

王菲:我有主意是天生的吧。

杨澜:你当初想退出歌坛是什么原因呢?

王菲:没灵感,厌倦了。

杨澜:李亚鹏当时是什么态度呢?

李亚鹏:她想唱就唱,不想唱就不唱了。

王菲:你看,他就是不想担责任。

杨澜:你在演唱会结束的时候只说了三声谢谢。

王菲:

我最不喜欢做作,心里只想说谢谢,我觉得演唱会多说一句都是多余的。我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但是在别人看来却都是精心准备的。你想念舞台吗?

王菲:

我开演唱会上了舞台之后才觉得有点想念舞台。

杨澜: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电影版主题曲《等你爱我》,与你曾经告别时的专辑《将爱》有何区别?

王菲:

此爱非彼爱,《将爱》是大爱,《等你爱我》只是爱情。如果只抓住爱情本身是会让人失望的,两个人走下去靠的是爱,不只是爱情。

杨澜:

你喜欢微博吗?

王菲:

发围脖就是做游戏,我的生活中一定要有游戏。

篇10:电视作品分析——杨澜访谈

首先,主持人选择问题的针对性很强。其次,内容丰富。主持人在采访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她详细地了解了被采访人的有关资料。

最后就是它访谈节目的特点鲜明,可视性强。它的形式活泼,在节目的中间插入了恰当的影音资料,很好的利用了电视这个媒体。加上串词得当,节目设计制作精良,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虽然时间不长,但很精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澜访谈录》是典型的现代访谈节目,它具有鲜明的现代电视访谈节目的特点。

一、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

从这个意思上说,这些访谈节目主持人个个都是耀眼的“明星”,可是他(她)们又不是一般的明星。

1、似娱乐明星又非娱乐明星

2、才华横溢,引人瞩目

3、年轻化,精英化

二、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节目的访谈对象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娱乐,每个采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采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有着自己的固定粉丝,当这些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这些粉丝就变成了节目的受众。有些是短期的,但也有人因此成为该档节目的忠实受众。定位:影响力大于收视率

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已经走过9年的发展历程。采访过500多个“重量级”的嘉宾。定位在各行各业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力是评判标准。收视率是第二位的。

运作:她在关键环节推动

篇11:杨澜《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本书贯穿的线索有三条,最大的一条是以杨澜的人生为线索,其次则是以杨澜在《杨澜访谈录》中所采访到的嘉宾的人生为线索,最后是杨澜创办的阳光集团的过程为线索,这三条线索可以集中体现出杨澜的人生价值。她的人生价值来源与何处呢?

1.不断的选择

杨澜曾是央视当家花旦,在事业鼎盛时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回国创办阳光传媒集团,在这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杨澜的身份在不断扩大与变化,最后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还是一名企业的老板,这样的不断的选择中实现了杨澜的人生价值。

2.不断探索成功的奥秘

杨澜之所以创办阳光集团,是因为她想做一个高端,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电视品牌。为了这个目标的诞生,公司需要支付大笔的开支和极具创意的节目形式。正是因为杨澜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才使得她的节目经久不衰。

3.对工作的敬业

杨澜的节目以访谈为主,才发现她在这十年间她采访了不计其数的人。但要采访一个人前,杨澜要从各类书籍,报刊中做功课。她对工作敬业到无论在何处都要抱着与采访嘉宾有关的资料与书籍阅读,目的是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这样的敬业态度,才使得嘉宾对她提出的问题赞赏有佳,创造良好的价值。

篇12:杨澜TED观后感

As is known to us, our young generation we was born in the 80s and 90s under the one-child policy at a time when China has undergone so many enormou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y are different and in her address, I have observed a great many sparkling points from their descent behaviors.First of all, most of them are well-educated.The illiteracy rate among this generation is under one percent.This totally indicates that they have great knowledge and wisdom.They are improving our nation’s soft influence so that it won’t take long time for us to build a powerful China.What’s more, they

have rather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On one hand, they have undertaken their obligations to the fullest extent.Among the city’s workers, 80% are young people.Regardless of lower income, less social welfare and worse living conditions, they just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deepen our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Some of them even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 less developed market where with their intelligence they are able to create more jobs, upgrade local agriculture and create new business.In their hands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have been nicely solved.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made most of their rights to do something meaningful.Facing a series of frustrating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Guomeimei case, forced dem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public safety, they cry for social justice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Finally it works out.It’s certain that they are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policy-making.Also they are doing good through social media, saving those abandoned dogs.In addition, they have the unique spirit of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Naked wedding is their creativity.They are ready to get married without a house, without a car, without a diamond ring and a wedding banquet to show their commitment to true love.It is those shining points that have presented us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young generation.Therefore, they have the chance to make a difference.Of course, for this generation, when they purse their happiness,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a variety of adversities which have been mentioned in the speech, an aging China, the skyrocketing real estate price, the income inequality the polluted environment etc.But I am deeply convinced that our younger generation has the abilities to overcome them, have the potentials to perform ou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 to keep pace with economic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杨澜访谈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澜访谈录》节目定位分析04-13

杨澜访谈录的结束语04-10

王菲杨澜访谈语录04-20

杨澜ted观后感05-12

读杨澜有感04-10

杨澜的成功经历05-26

浅谈杨澜主持风格04-14

杨澜给女孩的忠告04-22

杨澜ted演讲词05-08

杨澜ted英语演讲稿09-25

上一篇:本略心本管理下一篇:关于友谊的英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