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buniw期货法律法规-时间

2024-04-15

Dcbuniw期货法律法规-时间(共3篇)

篇1:Dcbuniw期货法律法规-时间

期货法律法规: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法4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交易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按照《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行使结算会员的权利,履行结算会员的义务。

第四十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交易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以自有资金向期货交易所缴纳结算担保金。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不得向非结算会员收取结算担保金。

第四十一条 期货公司被期货交易所接纳为会员、暂停或者终止会员资格的,应当在收到期货交易所的通知文件之日起 3 个工作日内向期货公司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四十二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与非结算会员签订、变更或者终止结算协议的,应当在签订、变更或者终止结算协议之日起 3 个工作日内向协议双方住所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报告。

第四十三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保证金融期货结算业务正常进行,确保非结算会员及其客户资金安全。

第四十四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谨慎、勤勉地办理金融期货结算业务,控制金融期货结算业务风险;建立金融期货结算业务风险隔离机制和保密制度,平等对待本公司客户、非结算会员及其客户,防范利益冲突,不得利用结算业务关系及由此获得的信息损害非结算会员及其客户的合法权益。

非结算会员应当谨慎、勤勉地控制其客户交易风险,不得利用结算业务关系损害为其结算的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及其客户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五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在定期报告中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下列事项:

(一) 非结算会员名单及其变化情况;

(二) 金融期货结算业务所涉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 金融期货结算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调整非结算会员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的,应当在当日结算前向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报告。

第四十七条 全面结算会员期货公司应当按规定向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报送非结算会员及非结算会员客户的相关信息。

篇2:Dcbuniw期货法律法规-时间

目前, 我国衍生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场内期货市场一直受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变相期货交易的困扰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始终受到“变相期货”问题的困扰。十五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后, 以广西白糖、海南橡胶、吉林淀粉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全国性、网络化、规范化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相继成立, 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8769-2002《大宗电子商品交易规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采用当日无负债的结算、保证金等期货交易市场采用的制度。由于其“准期货痕迹”受到抨击。2003年出台了GB/T 18769-200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明确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的性质, 并删除了某些交易制度的表述, 尽可能划清与期货交易的界限。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 实践中,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许多中远期合约交易实际上都演变成了变相赌博或变相期货交易, 市场操纵和欺诈恶性案件频繁发生。

自2006年开始, 打击变相期货交易就成为我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就提出 (国办法 (2006) 21号) (十五) 就提出要“取缔地下钱庄和变相期货市场”。我国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提出了一个“变相期货交易”的概念。《条例》第89条对变相期货交易作了如下定义, 即变相期货交易是指采用以下交易机制或者具备以下交易机制特征之一的交易 : (1) 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的 ; (2) 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同时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 (或者合同) 标的额20% 的。鉴于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关于变相期货交易认定标准存在的严重缺陷, 2011年的清理整顿实际上是中止了相关规定的实施, 采用了38号文及配套文件规定的政策标准而非法律标准作为认定变相期货交易依据, 负责清理整顿领导工作也由证监会牵头、各部委参加的联席会议取代了法律上规定的监管机构, 联席会议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违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性质进行认定。2007年4月13日商务部《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未经证监会批准, 而采用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交易的机构或市场, 应当对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9条规定进行检查。商务部在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整顿同时, 也试图为该市场发展制定出明确行业规范, 在2008年3月27日发布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 (征求意见稿) 草案, 征求公众意见。2009年中央开始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2月, 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和证监会六部委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意见》, 六部委试图联合监管执法, 协调处理变相期货交易的问题, 但其实效仍然不理想, 未能有效遏制变相期货交易泛滥。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 [2011]38号) 则笼统地列举了认定各种变相金融交易的标准, 如买入或卖出时间价格 (买卖同一交易品种间隔不少于5个交易日) 、集中竞价等。

很显然, 国务院认为, 要解决变相期货交易认定的问题, 首先就必须解决期货交易的定义问题, 必须对什么是期货交易作出了明确规定, 才能够为变相期货交易的认定建立一套适当标准。鉴于此, 2012年修订后的《条例》删除了有关“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 而在续订后《条例》第2条增加了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它规定:期货交易“是指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方式进行的以期货合约或者期权合约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活动”。《条例》紧接着将期货合约定义为“是指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包括商品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合约及其他期货合约。《条例》将期权合约定义为“是指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的、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 (包括期货合约) 的标准化合约”。修订后的《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期货交易场所或者以任何形式组织期货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结合上述规定, 可以推导出, 尽管取消了“变相期货交易”的规定, 但修订后《条例》实际上是扩大了“变相期货交易”的外延, 即所有在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期货交易所场所以任何形式组织的期货交易及相关活动都属于“变相期货交易”。

(二) 金融衍生市场及监管碎片化阻碍了金融创新

从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银行间柜台市场和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 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 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目前还处于建设初期 ;②从上市品种和规模看, 银行间柜台市场还处在发育阶段, 交易产品品种少和规模相对较小 ;③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规范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部委规章, 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④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银行间交易商协会、证券业协会对于银行间柜台衍生市场、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监管职能分工及其协调关系上还不清晰。

总的说来, 我国柜台衍生品市场和监管都处于市场分割、多头监管的碎片化的状态。这给我国衍生市场发展及监管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①场内与场外衍生品缺乏明晰区分和认定标准的情况下, 就为变相期货交易在场外滋生和泛滥提供了便利 ;②在证券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合约的区分与认定标准不明晰的情况下, 市场分割和多头监管很容易引发监管上的冲突或监管上重叠, 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监管缝隙和漏洞, 这就为非法的衍生交易活动和非法证券交易活动滋生和泛滥创造了条件 ;③金融创新会不断削弱场内与场外、证券合约与期货合约之间的界限, 在市场分割和多头监管的条件下, 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任何具有跨产品、跨市场特征的产品创新都可能遭遇到多头监管的障碍, 并引起多头监管机构间管辖冲突。

二、现行期货交易认定及法律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 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

现行采纳形式意义上定义无法为监管执法过程中对期货交易认定或变相期货交易 (非法期货交易) 的认定提供一个准确的标准。

(二)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

从表4可以看出,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立法上关于期货交易的认定标准, 尤其是法院提出目的测试、整个情形分析的认定标准。但其缺陷仍然十分明显 :

第一, 标准化的定义及认定标准含糊不清。

第二, 作为目的测试一个重要要件, 对冲平仓与实物交收认定标准没有阐释清楚, 缺乏明确区分的认定标准。

第三, 集中化交易方式没有加以定义, 但现行立法没有对“集中交易方式”、“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规定其他交易方式”做出解释, 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阐释或认定的标准。

第四, 交易场所。交易场所是区分期货交易与其他非期货交易, 如远期交易、证券交易、柜台衍生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中, 规定了集中交易或规定,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监管机构批准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 但它并没有交易所和其他交易场所加以定义或做出解释, 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交易所或其他交易场所的判断标准。这就无法为区分合法交易所或交易场所交易期货交易、合法柜台衍生交易与非法变相期货交易之间提供一个明确判断标准。

第五,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 远期、期货、证券、场内与场外市场立法和监管的碎片化现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不断恶化, 新近推出的证券公司金融衍生柜台市场和2011年开展的各种交易所的清理整顿都是最好的例证。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 政策建议如下。

(一) 期货交易的定义

立法上关于期货交易的定义实际上是两个概念的定义, 一是期货合约的定义, 二是期货市场的定义 ;三是关于商品的定义。期货交易的定义可以通过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加以明确, 无需单独对期货交易下定义。

说明:现行立法在期货交易定义上采用形式意义上定义方法, 把外在的期货合约和交易的外在特征作为认定标准。从2007年、2012 年关于“期货合约”、“期货交易”、“变相期货交易”、“非法期货交易”的定义, 可以看出我国“期货交易”的定义采取形式意义上的定义方法。把以下几个特征作为认定期货交易的标准:①标准化合约 (交易客体) ;②中央清算;③实行保证金和当时无负债交易机制;④交易场所。集中交易市场或国务院或监管机构批准其他交易场所。

说明:① 38号文是《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 [2011]38号) , 37号文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 [2012]37号)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②《实施意见》明确列入清理“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是指以大宗商品的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 采用电子化集中交易方式, 允许交易者以对冲平仓方式了结交易而不以实物交收为目的或不必交割实物的标准化合约交易”。这实际上是把“集中交易”、“标准化”、“平仓对冲”作为认定期货交易三个标准。③标准化的认定标准。《实施意见》把“标准化合约”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 除价格外其他条款固定, 规定在将来某一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合约;另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 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的合约。④司法实践, 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提出目的测试认定方法, 在目的测试上借鉴了美国多因素法 (总体情形法) 的认定标准, 以修正 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 89 条关于“变相期货交易”概念提出的认定标准的不足。 ①

我国将来期货立法可以对这三个概念加以定义 , 不再单独对期货交易下定义。期货合约的定义除应期货将来债务、价值性的特征、合约标准化和合约与期货市场关系阐述清楚, 更重要的应该将区分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之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通常也是认定交易目的 (是投机或避险) , 还是真实进行商品买卖的特征, 即是否可以对冲平仓作为期货合约构成要件。目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定义遗漏了这一重要特征, 可以将其修改为:“期货合约, 是指根据期货交易所或期货交易市场统一规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商品并允许在合约到期时按照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或惯例通过对冲平仓和结算差价方式取代实际交付的标准化合约。”

对于期货市场的定义, 则可借鉴新加坡的立法 , ②将期货市场定义为:“期货市场是指能够接受多边买卖期货合约的报价并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和交易规则自动对报价进行撮合和匹配的场所或设施 (包括电子交易设施) 。但不包括下列设施或场所: (1) 只为一个人使用的进行买卖报价或接受买卖报价; (2) 当事方能够对合约重要条款 (除价格外) 进行谈判, 合约重要条款 (除价格外) 不是由该场所或设施事先根据交易规则或惯例拟定好的。”

对于“商品”, 则可定义为,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期货合约标的物的资产、比率 (包括利率和汇率) 、权利与权益。”

(二)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的解决方案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有如下解决方案。

1. 对于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场外期货交易及变相期货交易的认定

立法上可以授权期货监管机构可以将某些商品合约交易纳入到期货交易的范畴或排除在外。如可以在期货合约的定义后紧接着规定加一个限定条款, 规定:“期货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规定解释性的规定, 将符合上一款规定的合约排除, 或将不在上款规定范畴内的合约认定为本法意义上的期货合约。”

这样就可以为实际监管执法中, 期货监管机构可以在期货交易的认定上, 重实质, 轻形式, 在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区分与变相期货交易识别的认定标准上, 采取功能意义上与形式意义上的相结合的认定标准。即除审查合约是否具备标准化和场内交易外在特征外, 还可以结合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分析当事人交易目的, 以此作出更为准确的认定。

就目的认定而言, 可借鉴国外普遍采用以下的目的测试标准 :①当事人是否具有交付或接受交付能力 ;②是否具有实际需要对冲的风险 ;③合约约定是否具有交付或接受交付的意图。

2.证券与期货交易的区分

在证券与期货的区分上, 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如果是将来允许证券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交叉上市证券期货产品, 则可以《证券法》第2条第3款后增加一款, 即在“证券衍生品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依照本法原则的规定”增加一款, 规定 :“不包括在期货市场上市的期货合约”。二是如果仍然沿袭目前市场分开、立法分开与分别监管的体制, 则可以在《证券法》第2条第3款后增加一款规定:“上款规定的证券衍生品, 不包括期货合约”。

3. 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在监管执法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上, 可在2011年清理整顿基础上让期货监管机构作为牵头方,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明晰期货交易、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认定标准, 建立健全协调监管机制。

(三) 期货交易的法律规范

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与场外的区分本质上要解决它们之间法律适用与监管协调的问题, 在这方面, 应坚持一个基本原则, 即功能相同的产品也应该在法律适用和监管上采取统一标准, 这样才能消除监管套利。

1. 明确期货交易或场内交易优先原则

在现有体制下, 在法律适用与监管上, 明确期货交易或场内交易优先原则。①期货交易、远期交易与证券交易发生重叠与交叉时期货交易优先。所谓期货交易优先, 就是该交易应优先作为期货交易来监管。②场内与场外发生交叉和重叠时, 场内交易优先。场内交易优先是指凡适合场内交易的适格衍生品, 应要求必须进场交易, 不能在场外进行。在场外与场内衍生品区分及管辖划分上, 可以采取凡是适合场内交易的足够标准化和具有足够流动性 (主要依据交易量、价格发现功能) 的适格衍生品 (无论是期货, 还是互换等柜台衍生产品) 都必须在组织化交易平台, 所有组织化交易平台都应纳入统一立法和统一监管的体制下。

2. 明确交易所或其他负责场内交易执行的交易设施的概念与外延

明确交易所或其他负责场内交易执行的交易设施的概念与外延, 逐步实现组织化交易平台法律与监管上协调统一, 开放组织化交易平台在产品上交叉上市, 活跃市场竞争, 推动金融创新。

3. 建立健全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管

从长远来看, 建立健全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管, 确保其协调统一才是最有效解决期货交易、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内与场外交易之间因监管差异所导致各种监管套利问题, 无论我国今后是选择美国模式, 还是选择新加坡或澳大利亚模式, 期货立法、金融衍生立法、商品交易立法、证券立法都必须有整体构思、整体设计, 在监管执法上应该完善的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

摘要:我国衍生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内期货市场一直受到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变相期货交易的困扰、金融衍生市场及监管碎片化阻碍了金融创新等。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中存在问题。建议对期货交易进行准确定义, 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提出解决方案, 进一步完善期货交易的法律规范。

关键词:大宗商品,中远期,期货交易,变相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李明良.金融期货合同的法律属性研究——以股指期货合同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 2008 (5) .

[2]朱丽群, 冒小建.非法证券、期货交易案件问题研究——以非法经营罪为视角[J].犯罪研究, 2010 (2) .

[3]Lower&Ryan, Futures Trading by National Banks, 98 Banking LJ 239 (1981) .

[4]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Forward Contract Exclusion:An Analysis of Off-Exchange CommodityBased Instruments, 41 Bus.Law.854.

[5]CFTC v.Co Petro Marketing Group, Inc., 680 F.2d 573 (9th Cir.1982) .

[6]Sanford A Fine, Back to the (Single Stock) Futures:the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Governing SingleStock Future Trading, 54 Admin.L.Rev.513.

[7]William L.Stein, The Exchange-Trad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 41 Vand.L.Rev.492.

[8]Jerry W.Markham, Regulation of Hybrid Instruments Under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A Call For Alternative, 1990 Colum.Bus.L.Rev.1.

[9]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v.Sec.883 F.2d 537 (1989) .

篇3:股指期货:难产的时间表

前摩根斯坦利衍生品经纪、自揭东家圈钱黑幕的弗兰克•帕特诺伊刚出道时曾去信孚银行应聘。面试官是位衍生品交易员,不看简历、也无寒暄,单刀直入地问弗兰克愿不愿意做一笔价值10亿的国债期货组合。弗兰克飞快地计算了一下,表示接受。

交易员摘掉眼镜,用手指了指门口:"祝贺你,你刚刚赔掉了10亿美元。"

弗兰克目瞪口呆,跌跌撞撞地走了出去。那是1992年,金融衍生品已经大行其道。由于它的复杂性,金融监管机构未充分了解其副作用,至今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此后美国奥兰治县的罗伯特•西特伦真金白银地赔了10亿美元,英国巴林银行的里森赔了10亿美元,大和银行的井口俊英赔了10亿美元,住友银行的滨中康雄赔了20亿美元……导致了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4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余波直至安然事件。

"沪深300指数期货"是第一个即将在我国推出的股指期货产品,用颐合财经首席经济分析师张卫星的话说是"政府没玩过,机构没玩过,股民没玩过"。选择成分股权重比较分散的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提高保证金门槛、出台时间一推再推等等,无一不体现政府"平稳推出、隔离风险"的心理诉求,也成为业内判断股指期货出台时机的"两项基本原则"。

尚无时间表

早在2006年10月24日"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股指期货交易将于今年年初推出,但随着权重股疯长,12月26日尚福林便改了口:"股指期货的推出时间取决于各方的技术准备、投资者教育等准备工作,现在给出一个确定的日期可能不太科学。"

本周一大盘再次突破4200点。

"上轮大盘涨到4200点,政府为什么要出调控政策,一些政策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力度,原因之一便是政府感觉继续涨下去,股指期货就更不敢推了。"张卫星认为股指期货最终"尘埃落定",一定是"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

"可能低位推出会更好一些,这是政府最朴素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必然会出现加息、加印花税等,对股指进行干涉。此外股指期货的推出时机应该是在股指相对稳定、震荡幅度比较小时。如果像前段时间行情如过山车,沪深300指数期货的杠杆是1:10,一个月就会让很多投资者爆仓,这就不是平稳推出了。"张卫星认为,所谓的低位应该是在3100点附近。

获中国证监会批准,6月27日中金所《交易规则》以及配套实施细则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已经初步成型,股指期货上市的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但是一位证券公司的衍生品研究员告诉记者:"4月18日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审批办法》,审批期限最长是两个月。6月22日,证监会又公布了《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资格审批办法》,审批期限最长是3个月。从首批获得全国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的北京银建期货和上海久恒期货看,获准时间基本接近上限。以此类推,再加上包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办法、银行从事期货相关业务规定等还未明确,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最早也要等到9月份。"

最大的风险

股指期货到底会对股票指数造成什么冲击,对市场以及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据一位期货业权威人士所言决策层心里也没底。

张卫星认为在股指期货刚推出的时候,散户、机构、政府都担心风险,反而不会有风险,真正的问题应在运行一两年后才暴露。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决策不透明。金融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这几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再也不会像1996年那样直接出社论干涉股指,政策市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天天被'口诛笔伐',但是我认为中国政府执政的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程度还不够,股指期货必然要求执政更加透明。

"过去政府干涉股指,并没有针对具体的股票。假如1996年我买了四川长虹、深发展,政策一出大盘暴跌,我也不能怨政府,毕竟有的股票还在涨。但是股指期货不一样,我买的就是股指。如果5.30那时已经开股指期货了,两家控制上千亿大资金的机构,一个看多,一个看空。这时政府在半夜突然上调印花税,做多的一下子倾家荡产,他能'愿赌服输'吗?此时必然会出现一种后果,那就是贿赂。如果我当时是做空的一方,当政策能够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时,我甚至会花一个亿去买消息、左右政策,这种事情在欧美国家都曾经发生过。3.27国债事件,豪赌的一方中经开有着特别的政府背景,这种现象如果在将来还依然存在,股指期货是非常可怕的。"

股指期货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能力。张卫星说:"必须绝对地削弱政策的力量,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否则股指期货没法开。股指期货将来实际上是一场市场和政府的较量。"

倒逼机制

如今股指期货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亟待股指期货来对冲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股市系统性风险。境外交易所频频"抢跑道",2004年10月18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宣布推出中国指数期货。2006年9月5日,新交所的"中国A50股指期货"强行开锣。2007年5月20日,CME推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E-mini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逼得中国资本市场不得不应战,否则资本就要外逃。

随着市场局势的演变,《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张庭宾改变了他的原有看法,指出股指期货应该及早推出,分化市场预期。

"可以看到,从去年年中以来,有一股力量在推动人民币加速升值。这些热钱在中国的投机领域无非是股市、楼市和私人股权投资。去年年底的那一波行情,其战术性支点是股指期货,战略性支点则是人民币升值,二者的力量混合交织在一起。如果人民币继续加速升值,资产泡沫加速膨胀,2008年奥运会前后,国际热钱及其背后势力将会全面做空中国,中国不得不被迫与热钱在股市和楼市上展开大战。"

张卫星同样认为股指期货应该尽快推出,但他表示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并不具备。"其实中国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早产儿,股市也是如此。股市的基础第一要有股份制公司,第二股权要私有化,第三个要有交易需求。17年前我们的股票还不是私有的,也没有转让需求,就把股市建起来了。既然是早产儿就容易出现畸形,最后我们还得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政府会逐步发现决策透明度成为大问题;期货市场有做空机制,现货市场没有做空机制也不对等,到处都是窟窿。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发展的代价,也许会造成很多的机构、散户受到巨大的利益损失。但它有一个好处就是逼得股市加快改革'补窟窿',逼得整个社会都发生变革,这就是一个'倒逼机制'。从这个角度而言,股指期货这个新生事物是一个隐形的推动器。"

日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发部总监张晓刚在"2007上海金融论坛"上表示:"在公布股指期货上市时间时,中金所不会搞突然袭击。上市消息可以在市场中获得充分消化。"

上一篇:公安局年度党建工作计划下一篇: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