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2024-04-13

入大学先上心理课(精选6篇)

篇1: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北京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刚入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纪宏教授就给他们讲了一堂心理课,据统计,新生中会有24%左右出现心理问题。

在心理课上,纪宏教授现场提了一个问题:你想象中的大学宿舍是什么样的?一名女生回答说:应该很宽敞,很舒适,有浴室和卫生间。女生的回答赢得一阵赞同的掌声。在课后纪宏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现实情况和他们的想象有出入,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中会有困难,有一些坎儿迈不过去就会成为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连续几年对本校新生都做了心理测试,统计结果表明,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纪宏教授曾接待了一个哭着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男生,他所遇到的困难都是生活方面的,不会洗衣服,甚至不会买饭,生活上的事把他搞得手忙脚乱,他说他感到很自卑。这是典型的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排不上号了,也不被老师和同学看中了,心理上难以接受。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些从没有过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像打水、吃饭、睡觉这类的小事都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

纪宏教授说:针对现在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多的现象,应从最基本的地方下手抓,首先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增加对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篇2: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诈骗类案件在高校校园的发案率,已经远远超过盗窃等侵财类案件,入学季更是高发期。”江苏大学保卫处治安科科长张文忠说,按照惯例,每位江苏大学新生入学都会领到三本安全教育类书籍,听2场安全知识讲座,还会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

然而,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今年,江苏大学特意启动“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项目,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精选79个“微课”供大学生在线学习。每节“微课”时长2分钟左右,课程都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动画、视频、游戏、图文形式,内容涉及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范诈骗、求职安全五大类别。

江苏大学要求,每个新生都要在九月份自主完成“微课”学习,才能获得入学教育的相应学分。

篇3: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由于说课的独特功能, 通过说课能力的培养, 高师生可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理解新课标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能力。目前在说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育知识与教育行为不能有效统一起来, 生搬硬套, 模仿别人设计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说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深入、说教学目标泛而空、说教学重难点混为一谈、说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追求花哨、缺少具体可行性等。这使得说课流于程序化的僵硬模式, 难以发挥独特功能, 学生掌握的只是形而上学、缺乏生命力与实效性的死板知识, 终难适应教师角色转变与现代教育教学需要。这就需要以高师生入职心理为契机, 增强学习自主意识与内在动机, 进一步学习说课理论知识;强化说课体验, 进行说课反思, 积累说课实践知识, 形成说课智慧;提高说课实践能力。

一、抓住渴望求知心理, 提供说课能力动力

说课训练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意识薄弱、缺乏学习动机。说课能力养成的过程涵盖了态度、知识、技能这三个方面, 其中态度层面贯穿能力生成的始终, 并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良好端正的态度与动机会促进能力的养成, 反之则阻碍能力的养成。教育心理学认为, 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操作系统, 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动力系统, 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结果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进入高师第五学年的学生在态度、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与内在动力。

首先, 此时的高师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与对工作后能否胜任教师角色的担心, 急切渴望学习一些能对其产生帮助的“实用”的知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 说课知识与能力最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渴望掌握说课能力。

其次, 学生虽然通过前面四年的师范学习掌握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但由于缺乏实践, 往往是琐碎的、不成体系的。心理学提出:零碎的、偶得的知识不具备发展价值, 系统化的知识则能引起思维活动变化, 使之形成掌握知识的新方法、新方式。杜威认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处于疑难情境是可以依靠的已知的、确定的、现成的、有把握的材料, 它是心灵从疑难通往发现的一座桥梁。”在说课实践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和困难,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零碎不成系统而且有的还互相矛盾后, 自然而然产生更高期望, 渴求实现顺利说课的系统知识, 这时是学习相关知识的最好契机。

因此, 在说课训练开始的初期, 除了掌握关于说课的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外, 学生还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心理知识, 查漏补缺, 提纲挈领。例如在讲授说课的结构与内容时,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说课包括“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手段, 说学情,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而且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订依据与方法,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制订, 等等;既学习说课的新知识, 又复习教学原理的旧知识, 旧中生新, 引起思维活动的根本变化。

二、抓住渴望践行心理, 培养说课实践智慧

影响高师生说课能力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实践知识的匮乏, 具体就是关于说课的教育实践知识的匮乏。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认为:“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2]说课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具有“转知成智”的特点;说课能力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知识。一般的知识 (如概念、信息、原理、规则等) 回到具有整体特征的情境中, 知识拥有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转知成智的飞跃”。[3]经过理论学习, 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习一般知识, 他们更渴望能够实际运用, 提出自主进行说课练习的要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说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迁移阶段、协调和完善阶段。高师生形成学习动机, 对获得说课能力充满期待和渴望, 并且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自主训练, 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同的情境中, 加强说课体验, 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在说课活动中可以组织高师生去中小学参加说课教研活动, 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观看教师说课示范录像。通过观察优秀教师说课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效果, 体会说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积累“缄默教育知识”, 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运用“显性教育知识”, 完成意义的建构, 获得说课能力。

在说课活动后, 可结合微格教学录像组织评价与讨论, 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说课学生通过录像回放一目了然地观看自己的说课过程, 结合说课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 会发现自己在说课中存在的缺点与困惑。也可以组织小组成员针对某一学生的说课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指出不足, 并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落花生》的说课, 学生根据课文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组织小学生围绕是“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展开辩论。说课活动结束后, 同学们都感觉这部分的设计不太对劲,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课文, 发现作者重点是提倡“做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不要只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 其中, “只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并不是针对“石榴苹果那样的人”而言的,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小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做一个既外表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经过我的点拨, 同学们顿时悟到自己设计的不足之处, 知道教法的设计要从文本出发, 紧扣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 生成了教学智慧。

当然, 反思应贯穿于整个说课活动中, 通过各种形式, 使高师生深入认识影响其实践结果的因素, 从而发展自身说课能力、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 (第1版)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0-145.

[2]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3) :13.

[3]鲍荣.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3) :10.

篇4: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团体心理辅导

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中提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在教学方法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理论与体验相结合, 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团体训练、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教法, 而且会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训练与体验的机会, 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与人数的限制困惑。

一、可行性分析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以及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美国称指导, 我国台湾称辅导, 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很多, 其主要的含义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由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序组织, 并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主, 主要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 即助人自助, 并且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 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 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 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 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大都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 人数大都在15-30人左右。这种课外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少, 所以教师可以把各种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 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都用在辅导中, 对于参加辅导的学生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国内很多心理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研究的大学生新生环境适应性团体、矫治神经症倾向学生团体, 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团体、人际交往团体等。

心理研究证明, 不管是发展性的团体辅导, 还是咨询性和治疗性的团体辅导, 对于参与团体辅导成员的影响都是积极有效的, 甚至对有些参与成员的改变是决定性的。笔者曾经以自卑感的降低为目的带过一个20人20次的团体辅导, 最后从测试的心理数据、参与人员的主管感受以及周围成员对参与者的评价证明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对于参加团体辅导成员自卑感的降低是有显著作用的。

2.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总学时在32-36。从教育内容上看, 如果全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性, 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既让学生学习到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又有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提取出来设计成一套系统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生只需要通过辅导体验学习即可, 而不需再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在第一学期, 根据学生面临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建立的需要, 笔者以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为主题设计4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情绪再设计2次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两个方案用时6周, 时间是9个小时。笔者的经验是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课的第3-4周开始, 连续6周的团体辅导体验不仅使得学生与同学尽快建立关系, 而且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交际方法和情绪处理方法, 也可以支持学生面对来到新环境的陌生与恐惧情绪, 交到朋友, 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很快适应环境。

实践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完成教学内容, 而且对于学生心理适应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从学生反馈过来的团体辅导主观感受调查表中得知, 一学期学生对于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最深刻, 获得的感受与收获要强于理论课程。

三、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方法

1.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应遵循原则

在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因为人数多, 必须是结构式。所谓结构式的班级团体辅导, 一般表现为以问题为中心, 有明确目标导向, 有具体的讨论主题, 活动 (又称作团体练习) 的设计紧紧围绕辅导主题, 辅导进程有严密的组织环节, 辅导教师在辅导前已经设计好辅导的各个环节。

根据笔者经验, 在课堂团体辅导可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等为内容, 学生的活动环节设计一定要简单, 易操作。例如, 笔者在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学习欣赏的团体辅导中, 设计的“戴高帽子”活动只包括讲解、语言与肢体演练、小组学生体验、小组代表分享、总结分享四个环节。

2.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程序

清晰讲解, 示范演习、模拟演练、游戏导入、小组体验、分组分享、总体分享与总结。根据笔者带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 在学生活动前的清晰讲解、示范演习和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特别是男生多的团体, 一定要讲解活动的理论依据以及活动的目的。示范演习要用学生代表体验, 而且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清晰的示范, 并进行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活动的步骤, 这样在人多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体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游戏导入也是课堂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利用游戏活动面激起学生快乐情绪, 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团体动力。游戏活动设计内容要活泼, 最好以简单的肢体表达为主, 例如笔者经常运用的“爱在指间”“捉蛇游戏”“兔子舞”“泡泡糖”“松鼠搬家”等, 学生都特别喜欢。

学生在分成小组进行体验活动中, 指导教师需要指派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与活动后小组的分享。活动结束以后, 全班同学在一起的分享以及指导教师对整个活动的总结也很重要。这个总结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辅导的有始有终, 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情绪通过语言清晰化, 并把活动中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到认知层面, 从而让学生在情绪层面和认知层面悟到人际交往和处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促使学生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和实践。

3.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因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辅导教师需要在各个小组活动中再加以示范和引导, 并对于个别学生加以关注。

辅导教师在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活动中走进各个小组中间进行示范和引导在辅导中也非常重要。辅导教师首先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在看到一些消极参与的小组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发;在观察到一些小组对活动要求很模糊时要进行示范。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关注、询问和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团体出现活动中呈现一些问题, 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情绪安抚方法, 给予在团体中出现情绪问题的学生以安抚。

团体情景体验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一些消极的学生给予关注也是课堂团体辅导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辅导教师可以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和引导, 可以使得整个团体动力增强, 从而促进一学期中团体辅导的逐渐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 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杨敏毅, 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4]欧文·亚隆 (IrvinYalom)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篇5: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调查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必要性如何;你感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对你是否有帮助,帮助多大;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收获有哪些;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多还是少;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意见有哪些;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建议是什么。前4个问题为封闭式问题,每题有4个给出的选项,学生在给出的选项里作出选择。后两项为开放式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被调查对象:2007级各系各专业共264名学生。

调查时间:2008年4月7日~10日。

为排除学生对自己选项可能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科成绩评定的顾虑,增强调查的客观准确性,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只需填写年龄、性别、入学分数、学科成绩等几个基本资料。调查人员发放调查表以后,由学生独立填写答案,学生代表集中回收,交给调查人员。

二、调查结果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必要性。该问题有4个选项:调查结果为:非常必要,139人,占52.7%;必要,117人,占44.3%、不太必要,6人,占2.3%;完全没必要,2人,占0.7%。调查表明,占被调查总数的97%学生认为该课“有必要”或“很有必要”,选择“不太必要”和“完全没必要”的只占被调查者的3%。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对你是否有帮助,帮助多大”。该问题有4个选项:调查结果为:很有帮助147人,占55.7%;有些帮助98人,占37.1%;帮助不大6人,占2.3%;没有帮助2人,占0.7%。调查表明,占被调查总数的97%学生认为该课“很有帮助”或“有些帮助”,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只占3%。

(3)关于“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收获有哪些”。该问题有4个选项(可多选)。调查结果为:改变了观念,87人,占33%;增长了知识,152人,占57.6%;改变了行为,83人,占31.4%;不清楚15人,占5.7%。(有些学生直接写上了自己以前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积极了;不敢和人交往,现在交往主动了;以前生活没目标,现在又找到方向了;以前不喜欢这个环境,现在感到看着顺眼多了;以前很自卑,认为自己啥也不是,现在发现自己有很多优点等。)

(4)关于“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多还是少”。该问题有4个选项:太少、有点少、不少、太多了。调查结果为:太少46人,占17.4%;有点少137人,占51.9%;不少75人,占28.4%;太多了1人,占0.3%。

(5)关于“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意见有哪些”。被调查者比较集中的意见有:很好,没意见;课时太少;每班人数太多,互动少,讨论少,活动少,每班人再少点就好了;心理测试少;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6)关于“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建议是什么”。比较集中的建议有:心理健康课应该多开些,课讲得再细一些(增加课时,再开一学期,每学期都开);希望授课班级人数再少些(可以多些互动,多些交流,多些体验);希望能帮助解决个人的个别心理问题;希望增加内容(心理测试、交往礼仪、对将来参加工作有指导的内容)。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普遍欢迎和肯定的。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增长心理健康知识,转变错误观念,改变不合理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的课时少,希望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学生对这门课的班级授课人数太多反映比较强烈,认为这影响了授课过程中师生间以及同学间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希望班级人数能更少一些。有部分同学希望增加心理测试、社交礼仪和就业指导等内容。以上调查结果与我们以前进行的相关调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调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应继续列为必修课。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该课有必要,这与我们掌握的情况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我们感受到,我院学生与普通高院学生有一定差异,他们有的入学分数较低,有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普通高院学生。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遍缺乏,不合理观念严重,自卑、焦虑、抑郁、自我中心、冷漠、学习动力缺乏、自我意识混乱、理想自我模糊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很高。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适当解决,不仅将影响到大学学业的完成,更会严重影响其潜能的开发,乃至影响整个人生。如何使他们能低着头走进来,挺着胸步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无疑非常必要和紧迫。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的普遍性,如果把该课程列为选修课,可能有很多不了解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学生放弃对这一学科的选择,这将使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错失接受心理矫正的机会,显然,这无论对学生、学院和社会都是很遗憾的。只有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才能大范围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问题,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应适当。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该课课时少,希望能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这反映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望。自我院开设该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时一直在调整变化,有36学时(2003~2004年)、24学时(2005年)、36学时(2006年)、18~24学时(2007年)、12学时(2008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24~36学时比较适当。因为,针对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要构筑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观念体系,少于此学时将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心理健康课的学时减下来,无疑会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保证,但是,让学生带着心理问题去学习和训练,将会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能通过相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学习动力得以激发,将使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培养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的人,本来就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无法完成的。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班级授课人数不宜太多。互动、交流、参与,这是本次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我们认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心理健康课教学的特点,要求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现在的教学编班,一般在60~120人之间,使教学的互动、交流与学生的参与受到严重的限制,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根据我们教学经验,40人的编班是比较合适的。在学院师资力量够用,教学设施允许的前提下,减少班级人数将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增加教育整体效益。

(4)继续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给予充分重视。近几年,我院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视,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迅速形成并已经“双师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院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处在年轻发展时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来说,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需要掌握,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深造机会。一个高素质的心理健康课教师会帮助成千上万个学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在这方面,适当的投入是值得的。

(5)构筑我院独特的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解决共性问题,构筑心理健康观念体系,是这门课的主要任务。由于心理问题的私密性、复杂性、个体性,很多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是没法在这门课里解决的,这就需要分门别类地解决,甚至一对一地解决。我院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我院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工作。2008年,我们又开设了大一第二学期“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团体选修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些都成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团体课除了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还可以列为各个学年的选修课。可以鼓励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设其他专门的团体训练选修课,如“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培养”“自信心建立与增强”“潜能开发与成长”“情绪管理与调控”“自我意识健全与完善”。同时,对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给以适当关注。要充分整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把目前我院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篇6:入大学先上心理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了泰勒显性焦虑量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诊断量表、艾森克现实感-幻想性测量量表、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及郑日昌心理适应性自测问卷对本人执教的养生保健班和喜欢参加养生保健活动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 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百分比对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和改善状况进行了评价,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分析与讨论

养生保健涉及许多方面, 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 主要是通过人的自身运动和锻炼强化人体的生命功能, 为人类养生长寿奠定坚实基础。在我国,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保健按摩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校开展了以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武术以及健身气功为教学内容的养生保健课, 比如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几千年来, 其对于预防疾病、强身益智、延年益寿、涵养道德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人体健康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 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的脑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太极拳主要奉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心神专一, 在运动过程中, 人的大脑皮层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这对于增强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 人在运用太极拳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若能心神专一、排除杂念, 能够达到无念、物我两忘的境界, 就会感到全身的放松和舒适, 这样用意识引导动作练习, 不尽锻炼了人体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脑疲劳, 放松情绪, 保持身心平衡, 这些特有的功能是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 在高校中开展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保健课是适宜的, 同时也是必要的, 能够有效弥补体育理论课的不足, 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养生保健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显著特点, 基于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可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分为情绪稳定性标准、心理适应性标准, 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以及对现实感的充分性标准。

受到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稳定、不平衡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 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养生保健课实验前, 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能够有效地、较好地协调和控制情绪的学生比例为21.9%, 能够有效地克服紧张焦虑情绪的为21.8%, 能够保证人际关系和谐性的为19.9%, 能够有效适应和改善显示环境的为25%, 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性的为24.3%;在养生保健课实验后, 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能够有效地、较好地协调和控制情绪的学生比例为29.2%, 能够有效地克服紧张焦虑情绪的为21.9%, 能够保证人际关系和谐性的为37.8%, 能够有效适应和改善显示环境的为25.5%, 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性的为29.5%。数据表明, 在经过养生保健课后,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各项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 其中“人际关系和谐性”以及“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提高的比例较大者, 说明大学生通过养生保健课的学习和锻炼, 协调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这些都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3.1.1 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 由于科目繁多, 学习紧张, 同时还面临着就业方面的压力, 难免会产生厌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实验研究数据表明, 养生保健课对于改善学生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见, 大学生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 时刻保持心情愉悦, 除了要保持冷静外, 还应当积极参与养生保健课, 比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的刚柔相济就能帮助学生进行不良情绪的转移和释放, 此外, 学生在自己进行锻炼的同时, 也可以观看其他学生的练习, 从其他学生精湛的技艺、空灵的音乐、动作的配合中享受运动之美, 实现心灵超然, 摆脱不良情绪, 从而快乐、愉悦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1.2 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养生保健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且方法灵活, 每种技术的组合都保持着简易且有序的特征, 这些都在大学生的承受范围和心理负荷中。在养生保健课中, 学生之间的交往会更加密切, 进而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能够迅速提升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能力, 规范学生行为, 增强学生自信, 锻炼学生意志, 使其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约束自己, 最终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1.3 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养生保健课不同于传统课程, 其参与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由学生自主选择, 由此, 在养生保健课中, 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班级,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其人际交往机会, 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中, 自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态度、思想等,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认识到他人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进而满足自身对归属感、安全感、爱与被爱的需求, 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 养生保健课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克服羞怯、自卑、孤僻、多疑等负面情绪, 使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3.2 养生保健课的练习持续时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在实验研究中, 笔者将参与养生保健课的学生分为经常练习组和较少练习组, 经常练习组的每周练习时间在4.5小时以上, 较少练习组的每周练习时间在3小时以下, 相关数据表明, 经常参与养生保健课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较少练习的学生, 所以大学生经常性地参与养生保健课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并且, 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呈正比关系, 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 特别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焦虑、不安、消极等负面情绪, 笔者提倡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经常性地参与养生保健课, 进行各种养生保健运动的练习, 这样才能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语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引导性的教育手段, 是一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育素质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心理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养生保健课在高校的开展则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条件。因此, 养生保健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密切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养生保健课对大学生情绪、心理适应性、人际关系和谐性都有着积极影响, 其练习时间持续的越长,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可见, 养生保健课所具备的特有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调整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 养生保健课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越发凸显, 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法对养生保健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养生保健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情绪等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于调整与突破大学生心理障碍具有重要作用, 且养生保健练习持续时间、次数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时间越长、次数越多, 效果就越显著。

关键词:养生保健课,心理健康,心理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蒋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0.

[2]李雪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3]吴尚忠, 夏娜.心理养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实现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03) .

[4]黎丽, 张艳.中华道家养生文化与现代心理保健[J].求实, 2006 (S2) .

[5]曲天敏.对武术与养生之历史关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8) .

上一篇:我是小雨点作文下一篇:审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