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体会

2024-04-16

大学心理课体会(通用8篇)

篇1:大学心理课体会

大学生心理课的体会

很高兴的学到了大学心理这门课。一个多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我们避免或消除述种种心理压力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

这门课虽然是学校初次开设,但是我觉得在课程安排,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老师也提到了。也结合性格特点,一一讲解分析,帮助我们理解。

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也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对于这门新开的课程建议是希望尽可能的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以后生活工作中可能一定的问题结合起来。因为我们不仅要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中真理性科学性的东西,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用处。

篇2:大学心理课体会

通过上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 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 “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 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 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但这些小问题、细节平时都不为他们所重视,他们意识 不到容易引发的危机,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所 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说出自己的所想。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在遇到不同的问题事件时都存在或多或少或 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当你感到心情郁闷、焦虑、信心兴趣下降等不适或异常表现时,果断大 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及时倾吐,或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要憋在 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去心理咨询,就像得了感冒看内科医生一样自然。同时一些性格 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将心理问题及 早的排除。对于我们来说,在新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重对自身的体察

和 分析,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的确立。在面对各种压力,困惑时,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树 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自己更好的去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同时,在认识 评价社会问题时,要切合实际。真正让自己在大学生活里得到锻炼,得到进步,使自己向着 健康的心理努力,以便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 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 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 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 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 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 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 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 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 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 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 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 重要保证和基础

学习“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想和体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门书籍,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学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出来。心理学是一座桥梁,跨越这座桥梁,让你通往别人的心灵。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知识隐藏在其背后的人们。其实很高兴在大学里初识了心理课,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大学生活已走过了一半,回头却看不到神秘沿途的风景,只留下时间的脚印。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随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书籍是由各高校联合编辑,并且在大学开设专业课堂,为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上诉问题的。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且,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医学卫生的基本工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环境卫生好了,个人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好了,人的健康水平必然提高,尽管疾病不可能完全消灭。拉马克的进化法启示我们,地球上疾病彻底消除的那一天,就是人类免疫系统彻底退化的一天。但是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到来;所谓困难越大,信心越强。人类在与各类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免疫机制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从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出发,立足学习与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也是如此。虽然,现在大学生心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学习此书,再根据老师课堂的正确指导,我们一定可跨过那道砍的。当我们出现矛盾或是抉择时,只要想想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心理学知识,想着自我做心理调节,那么我们一定不会被那些琐碎的事情所困扰,不会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的。

虽然我没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心理学,在高中时还梦想着自己在大学时可以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从图书馆借阅的一些图书中略知心理学很深奥,所以要学好学通心理学并非易事,如果把心理学的东西以授课的方式讲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要找到一种灵活,生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法把模糊,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向学生解释清楚分析透彻确实很难。如果课堂形式繁多,做游戏,看电影,搞辩论,抢答题等等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那么此课堂就帮忙解决了这些难题。现在,虽然不是主修那门课程,但是还是会有机会再次接触心理学,并且学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东西。这个课堂的开设,更多的是在课堂的实践活动,大家都会积极的参加,在学习中学会对合作精神,学会相互信任,学会相信自己的伙伴,相信自己,这些都是很宝贵的东西。在未来的十几二十亦或是终身收益。

篇3:大学心理课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团体心理辅导

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中提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在教学方法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理论与体验相结合, 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团体训练、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教法, 而且会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训练与体验的机会, 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与人数的限制困惑。

一、可行性分析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以及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美国称指导, 我国台湾称辅导, 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很多, 其主要的含义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由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序组织, 并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主, 主要强调助人发展的功能, 即助人自助, 并且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 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 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 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 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大都以课外活动形式开展, 人数大都在15-30人左右。这种课外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少, 所以教师可以把各种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 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都用在辅导中, 对于参加辅导的学生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国内很多心理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研究的大学生新生环境适应性团体、矫治神经症倾向学生团体, 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团体、人际交往团体等。

心理研究证明, 不管是发展性的团体辅导, 还是咨询性和治疗性的团体辅导, 对于参与团体辅导成员的影响都是积极有效的, 甚至对有些参与成员的改变是决定性的。笔者曾经以自卑感的降低为目的带过一个20人20次的团体辅导, 最后从测试的心理数据、参与人员的主管感受以及周围成员对参与者的评价证明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对于参加团体辅导成员自卑感的降低是有显著作用的。

2.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总学时在32-36。从教育内容上看, 如果全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性, 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既让学生学习到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又有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提取出来设计成一套系统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生只需要通过辅导体验学习即可, 而不需再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在第一学期, 根据学生面临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建立的需要, 笔者以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为主题设计4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情绪再设计2次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两个方案用时6周, 时间是9个小时。笔者的经验是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课的第3-4周开始, 连续6周的团体辅导体验不仅使得学生与同学尽快建立关系, 而且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交际方法和情绪处理方法, 也可以支持学生面对来到新环境的陌生与恐惧情绪, 交到朋友, 学习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很快适应环境。

实践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完成教学内容, 而且对于学生心理适应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从学生反馈过来的团体辅导主观感受调查表中得知, 一学期学生对于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体验最深刻, 获得的感受与收获要强于理论课程。

三、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方法

1.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应遵循原则

在课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因为人数多, 必须是结构式。所谓结构式的班级团体辅导, 一般表现为以问题为中心, 有明确目标导向, 有具体的讨论主题, 活动 (又称作团体练习) 的设计紧紧围绕辅导主题, 辅导进程有严密的组织环节, 辅导教师在辅导前已经设计好辅导的各个环节。

根据笔者经验, 在课堂团体辅导可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等为内容, 学生的活动环节设计一定要简单, 易操作。例如, 笔者在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学习欣赏的团体辅导中, 设计的“戴高帽子”活动只包括讲解、语言与肢体演练、小组学生体验、小组代表分享、总结分享四个环节。

2.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程序

清晰讲解, 示范演习、模拟演练、游戏导入、小组体验、分组分享、总体分享与总结。根据笔者带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 在学生活动前的清晰讲解、示范演习和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特别是男生多的团体, 一定要讲解活动的理论依据以及活动的目的。示范演习要用学生代表体验, 而且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清晰的示范, 并进行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活动的步骤, 这样在人多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体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游戏导入也是课堂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利用游戏活动面激起学生快乐情绪, 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团体动力。游戏活动设计内容要活泼, 最好以简单的肢体表达为主, 例如笔者经常运用的“爱在指间”“捉蛇游戏”“兔子舞”“泡泡糖”“松鼠搬家”等, 学生都特别喜欢。

学生在分成小组进行体验活动中, 指导教师需要指派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与活动后小组的分享。活动结束以后, 全班同学在一起的分享以及指导教师对整个活动的总结也很重要。这个总结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辅导的有始有终, 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情绪通过语言清晰化, 并把活动中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到认知层面, 从而让学生在情绪层面和认知层面悟到人际交往和处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促使学生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和实践。

3. 课堂团体心理辅导因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辅导教师需要在各个小组活动中再加以示范和引导, 并对于个别学生加以关注。

辅导教师在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活动中走进各个小组中间进行示范和引导在辅导中也非常重要。辅导教师首先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在看到一些消极参与的小组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发;在观察到一些小组对活动要求很模糊时要进行示范。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关注、询问和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团体出现活动中呈现一些问题, 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情绪安抚方法, 给予在团体中出现情绪问题的学生以安抚。

团体情景体验中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一些消极的学生给予关注也是课堂团体辅导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辅导教师可以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和引导, 可以使得整个团体动力增强, 从而促进一学期中团体辅导的逐渐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 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杨敏毅, 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4]欧文·亚隆 (IrvinYalom)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篇4:大学心理课体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 大学生 心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曾经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收效却不尽如人意,这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而是许多人为的因素妨碍了思政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于教育者的责任,注重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及心理研究不够,故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就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政课学而无用的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观念影响较大,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造成了他们在对待学习上也就有了“功利”的成分,往往侧重对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表现出了对政治的淡漠。于是像外语、计算机一类的课程,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对考证有帮助的课程也会倍加重视。对于提高思想认识的“思政课”就被认为是无用的。而且,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人才”的界定,也是注重专业技能水平而忽视“德”的评价,这无形中也刺激了大学生“思政课”无用心理的增长。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在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做的也还很不够,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转述定义,却不会求解来自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思政课”无用心理。正是这样的“无用心理”,阻碍了他们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要让大学生有接受的需要,然后才能推动他们接受的进行。从心理学来讲,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必然和一定的需要相联系,可以说大学生的需要对思政教育的接受起到觉醒和指向作用,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可见思政教育能否激起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摒除无用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他们来说不是没用而是非常有用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增强这方面的认识。我的做法是拿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我首先给他们列举了赵薇、卢刚、刘海洋、马加爵以及比尔·盖茨、马云、丁磊等人的例子,引起他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让他们由此认识到:其实技术天才并不可怕,但如果你是从现实中汲取养份的思想家,对于你的竞争对手来说,你就是最可怕的。最后他们会明白一个道理:思想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确很重要。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实用心理。教学要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对于理论和现实的种种疑惑,并紧密联系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自己的和别人的种种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阐述,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解渴”,才会觉得思政课离现实近、离自己近,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当学习的需要驱动被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讲究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运用情知交融规律,解决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的排斥心理

思政课是一门系统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说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要想用愉悦、舒适、有趣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那是很困难的。而且我们不少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也总有这样的观念:理论的体系要系统的讲授给学生,否则他们会不懂。为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只会讲书本上的理论,让学生感觉思政课就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社会还不深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生动活泼的、有创新思想的东西。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死板、教条,纯理论的教学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排斥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情知交融规律,讲究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情感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接受意向、选择标准等发挥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情知交融规律就是用知启情,以情促知。重视情感是人的共性,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强烈的情感体验,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情绪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时,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师生关系疏远隔膜、甚至紧张对立,便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亲才可信,才会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为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日常工作要重心下移,深入学生中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花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开展文体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同时要多花时间读书学习,陶冶情操。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广博精深学问和尊重关心学生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感召力。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必须讲一个“情”字,“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所在。

3.改革思政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双向互动规律,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缓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它的内容往往涉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也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以宣示绝对真理的姿势去解说教科书的内容。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挑战权威的叛逆心理。这种强烈的逆反意识,往往使他们对思政教师的说教方式不屑一顾。而且,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特别是党风不正所产生的腐败现象,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理想和道德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心中的疑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而当思想政治工作又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的倾向时,就会引发学生的强烈不满和不信任感,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甚至不进教室。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平等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理解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不搞“一言堂”,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还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作为思政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印证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社会实践中所看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带回课堂进一步探讨,提高分析问题、驾驭现实的能力。

4.在思政教学中巧用大学生存在的求新求异心理,讲究新颖性,增强吸引力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的断乳期,自我意识很强,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富有创造性,普遍具有求新好奇的心理。而思政课的内容大学生们在中学时都曾经学习过,只是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因而大学又开设这样的课程,难免会有一些重复内容,这就使大学生感到 “思政课”有“似曾相识”之感,很难产生“新奇感”、“求知欲”,由此产生了乏味心理,弱化了正确的学习动机,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因此,“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所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要讲究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和教学手段的新颖性。首先内容要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特点,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用最新材料补充教学内容,尽量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差”,把最新的理论观点和最新的现实材料融进课堂,给学生以新奇的信息刺激,使学生更易感知和接受。此外,教师还要做到老话题中有新视角,老问题中有新讲法,在出新出彩中让大学生受到启发。其次形式要新,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形势,走出一条教育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和技术手段,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生动化。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辟专题网站和交互式栏目,通过BBS主题讨论、时政论坛、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充课堂容量,使教学直观、生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董广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2]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春平. 高等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J]. 学术论丛,2009(5).

[4]郑莉君.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J]. 前沿,1998(12).

篇5:大学生心理课心得体会

一、自我认知和人际沟通课题的学习是我收获颇多。

这两次课实在素质拓展基地进行的,上课形式多样有趣,也是我更能吸收所学知识。自我认知课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多种游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让我更加了解了身边伙伴,也让我们以身边的伙伴为镜子,了解了自己。通过对队友以及自己了解,我们能更好的沟通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第二次户外实践课,我们挑战自己,同时也学会了相信他人。这一系列收获都对我们的人际沟通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在与人沟通之前要要充分了解自已,也要了解对方。其次不应退缩,要有勇气,积极和他人沟通赢得主动。相互交流时也要相信对方,只有在互信基础上的交流,才是双方所希望的。

二、通过情绪管理课题的学习,我充分意识到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学会了及时关注自己的情绪。并根据不同情况下及时调整情绪,做到不意气用事,不让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在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通过观察周边人的表情动作,来判读其他人的情绪状态,这样更有利与相互沟通,避免产生矛盾。无论是产生任何负面情绪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产生情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及时发现产生的负面情绪,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通过对爱情心理的学习,使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爱情又酸又甜,并不总是美好的。所以在恋爱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十分重要,既不伤害对方,也能保护自己。喜欢一个人要勇敢的说出来,这样才能得到自己的爱情。即使失败了也不能放弃希望,摆正心理,乐观对待。爱情往往使人冲动,只有掌控爱情中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掌控爱情。

四、通过对生涯规划的了解与学习。

篇6: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教学作业

题目:心理健康课感想

序号

(点名册)

姓名

学号

班级

电话

上课时间

卢宇轩

新闻传播学类21(3)

周一8-9

指导教师

陆雯,钟利彬

心理健康课感想

大学心理健康课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大家的普遍都很喜欢这门课,也觉得老师讲课很有趣很吸引我们。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下面我将讲述我上课的心得体会:

记得我头一回上心理健康课时,周围的同学都和我说这是“水课”,可以不用听课。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上课也就没有那么的紧绷了。可是当课堂时间过去十分钟左右,我不知不觉的放下了手头上的播放着视频的手机,开始竖起耳朵认真听讲。陆老师的“知情意+人格”十分简明扼要的阐明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让我觉得心理学仿佛不再是仿佛遥远在星辰之外的神秘学科。陆老师还教会了我什么是“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像 关键词记忆法、老师课上讲一分,学生课下学十分、迁移等等,这些方法帮了我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上事半功倍。当然老师讲了很多心理学上的理论比如自我效能啊、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啊、还有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等等都使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也有在课下去看心理学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说实话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虑过报考心理学,但由于选课不符合报考要求只好作罢,能够在心理课上学习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也算是另一种实现梦想的方式吧,我真的特别开心!

后来有一名新的老师来给我们上心理课。钟老师上课方式与陆老师不同,她非常喜欢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教学。我还记得那场“写下你的困难,我来帮你解决”的游戏。在那场游戏里,大家匿名在便签上写下了各自的问题,便签纸又被随机分配给了他人来解决,看到同学们其实都有这许许多多相似的困扰,如:害怕四级考试、害怕专业分流考试、交不到知心朋友、容貌身材焦虑等等。这些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我们都一样。大家也都各抒己见,尽力帮忙解决这些问题。哪怕到现在,闭上眼睛回想到当时大家展现出的团结、善良、智慧,心中都有暖流涌动。

篇7:大学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

随着大一下学期的到来,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一门十分有趣,有用的课。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而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其实,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健康课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健康课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试,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健康课对我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让我明白了,原来成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虑,暂时对陌生的学校环境及周边环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个新生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我学到了人生的首要课题:保持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并逐渐适应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情感与健康种种问题及调节方法;学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后,有意识地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更科学地了解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己;学习了个性健康后,知道了更多有关大学生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能力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要做到建立和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原来有很多阅人的方法,各种各样的个性,当然也加深了对同学的认知,更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也熟悉人际关系与交往的方法与艺术,对自己以后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很多大学生都会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恋爱。对恋爱方面的知识,虽然不是陌生的,但是老师给我们剖析地更彻底,的确大学生恋爱现状让很多人忧心,由于刚上大学,又对恋爱的向往,大都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寻找学习动力、追求浪漫,也有盲目攀比、满足虚荣心的、满足好奇心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篇8:大学心理课体会

一、洞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效开展良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我校是高职院校, 学生进校分数一般比较低,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优势不是很明显。但是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 他们渴望独立, 表现得过早成熟, 但实际生活中依赖心理强, 抗挫能力差, 呈假性成熟。他们情感强烈, 外显而又张扬, 但深度不够, 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在思维上, 他们思维前卫、观念超前。在认知上, 他们善恶分明, 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敢爱敢恨, 果敢直接, 但有时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 经常是错号入座。进校之后, 因为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 有一定的厌学情绪,

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在交友上, 他们交往愿望强烈, 富于理想情感, 讲究情投意合、融洽相处, 但青年学子因未接触社会, 部分学生交往技能过于贫乏, 交往方式过于被动。在具体活动上, 他们积极主动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特别是对于未来从事职业需要的人际交往, 又处在新的起点上, 有些学生十分茫然, 不知所措。

二、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1. 重视心理实践, 把情感体验融入课程教学

根据我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直以来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人际交往是高校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走出人际交往的困惑? 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直面的问题。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 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充分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 都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这章, 我收集了宿舍矛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把之归为四类:一是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的矛盾, 如晚上玩游戏, 影响他人;煲电话粥的问题; 呼噜声大影响他人休息的问题; 寝室臭脚的问题;二是金钱问题伤感情, 如究竟该不该借钱给他 ( 她) ? 三是公共责任谁来负责, 如寝室卫生怎么来打扫; 四是隐私的问题, 如女生寝室谁碰了我的东西? 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搬到课堂中来, 通过四人一组同学的参与, 以心理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中, 重现了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 促进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 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通过心理剧能产生情感体验, 学会为人处事技能, 达到提高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总之, 把心理的实践和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课程的互动性, 加深学生的体验性, 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深化教学内容, 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2. 营造氛围,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互动

大班上课, 人数较多, 而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营造温馨浓厚的课堂气氛, 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人际交往与调适”这章, 我选择“人际问题脑力激荡”这个题目, 每8人一组, 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家庭, 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 由一人记录家庭成员的发言, 但要遵守不评论他人意见正确与否的规定, 尽量的多出新、奇的想法。讨论的话题有:

(1) 几个人一起打乒乓球, 轮到你打了, 可甲却一定要打, 你怎么办?

(2) 寝室有同学失恋了, 很伤心, 情绪低落, 请问你该如何帮助他?

每个“家庭”用独特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让每位同学在小组讨论中, 了解别人的意见, 扩展自己思考的空间, 用集体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当遇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可以寻求其他帮助, 组与组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与合作, 并写下自己的心灵感悟, 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交流自己的心灵感悟, 最后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映的问题, 我在总体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也分享我的新发现和心灵感悟, 达到师生互动效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促进了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3. 采用自我剖析型作业, 体现课程针对性、实效性

自我剖析, 顾名思义就是解剖自己, 分析自己, 把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想法和行为进行重新审视, 通过自我剖析和分析,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我。我校学生从总体上讲, 他们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很多时候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比较自卑, 在人际交往和恋爱方面会遇到各种问题, 常常困扰着他们。在人际交往这章, 我将重点放在人际交往的技巧上, 如批评的艺术、拒绝的艺术, “如何拒绝别人借钱, 又不得罪对方?”等等。自我剖析型的作业有“请根据本节课讲述的人际沟通原理, 反思和评估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 并为自己设计一份改善人际沟通方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行动方案”。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使学生向自主学习延伸, 第二次上课时将优秀的人际关系改善的行动方案给大家分享, 并给该同学适当的加分激励, 以督促其他的同学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此外, 在“职业生涯规划”这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规划人生, 我选择“过去、现在、未来”这个题目, 让学生填写表格, 分别对自己小学、现在、10年后的情形进行概述, 然后谈谈自己实现未来目标的条件、能力有哪些, 最核心的是什么, 以及制定一个30天的切实可行的改善计划, 彻底地改善上课玩手机和游戏的毛病, 建立新的良好习惯, 控制和消除旧的消极性习惯。总之, 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课程的实效性就能明显地加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龚鉴瑛.略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5)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4) .

上一篇:宋清梅实习报告下一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