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佐藤可士和超术》有感

2024-05-16

读《佐藤可士和超术》有感(精选2篇)

篇1:读《佐藤可士和超术》有感

读《佐藤可士和超整理术》有感

设计见闻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人都有点混乱,感觉无所事事但是其实又很忙,想起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书了,就想起了《佐藤可是和超整理术》这本书,也许我的工作和生活正需要整理了。

我把这个书读了一遍,发现其实这是一本佐藤总结自己这些年设计工作的方法的一本书,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从事设计创意工作的人有很大借鉴意义。佐藤是日本的一位很有名气的设计师,他最为让人熟悉的标签应该是作为日本优衣库的设计总监,我感觉他之于优衣库的影响就相当于原研哉之于无印良品。

佐藤把整理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空间”整理术,第二阶段“信息整理术”,第三阶段“思考”整理术,这三个阶段难度依次递增,不断晋级的状态。

读到第一阶段“空间”整理术,我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实际物体都整理好,把常用的和不常用的以及不会再用的都进行分类,我读完这一章节就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工位整理了一遍,真的在整理完舒爽了很多,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了,只在桌子上留下杯子和几张草稿纸。

其实我们大家之前应该听说过“极简生活”这个词,我认为它们是想通的,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物品来消耗我们生命,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几乎天天都是那一身穿着就是最好的例证。

越多的选择只会越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适。空间整理术对于生活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佐藤规定自己的员工每周一上班的时候都要整理自己的电脑哪怕是不工作都可以,这是一个多么身体力行的老板。

第二阶段“信息整理术”的主要作用是导入个人观点。对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探究面前问题的本质。

我从做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客户或者领导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与他们开会沟通时传达给我们的一些零散的信息进行组合和整理,来尝试确认自己理解的需求是否是客户或者领导的真正需求。佐藤文中所讲的“远景”就是客户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

佐藤举了几个案例都是品牌logo设计方面的。

佐藤在负责日本国立新美术馆标志设计的.项目中大量运用了“信息”整理术。他说按照平时的方法:明确观点整理信息――找到远景――组合结构――再进行设计的步骤进展很不顺,找不到最关键的观点。

佐藤在这个案例中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试着想象具体场景。他把使用者改为具体的人物,如女朋友。把客户改为具体某某公司的老板。在这个项目中佐藤把自己假设为美术馆的馆长来进行思考如何介绍自己的美术馆才能吸引访客。

其实佐藤的这个新方法和产品设计中的“用户画像”如出一辙啊!设计真是相同的。

最终佐藤确定了以“新”字作为logo的结构体,根据远景来把“新”字设计成独特的开放式字体,为了与美术馆建筑本身相协调采用日本传统的绯红色和木炭色作为标志色。

第三阶段:“思考”整理术将思绪信息化,来提升沟通精确度。这个章节我认为主要是讲如果与客户沟通并且把客户脑子里面的抽象想法给他具体化落地。佐藤建议我们要大胆的向客户提问并且建立假说,一步一步的深入接触客户的内心。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对,就算我们所提的假说是错误的也对我们工作有帮助,至少用排除法可以排除一些错误的观点,给我们探究客户内心的道路上扫除一些障碍。有趣的是书中提及了弗洛伊德的心理疗法――“无意识的意识化”,把心理学和思考整理术相结合了。

在“思考”整理术章节佐藤列举了一个最近几年大家都熟悉的日本UNIQLO优衣库品牌形象案例。这个案例的重点在于客户无意识的意识化。

佐藤根据“衣服是服装的零件,怎么组合都是消费者的自由”这个观点得出了“具有美学意识的超合理性”这个让客户信服的远景,从而设计出了现在的英文和片假名标志。两个标识都是排除细腻表现、仅保留骨架的印刷字体,来表现充满合理性的低调张力,标志颜色也回归到品牌最开始的胭脂红色。

我觉得佐藤说这么多最主要还是理解到了客户想要品牌回归初心,保持简约,采用“少即是多”的思想来解决优衣库快速扩张的品牌模糊现状。其实从我的一些了解,很多大品牌标识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从繁到简不断演化,比如苹果、百事可乐等。

从佐藤的超整理术我学到很多“干货”,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品牌标识设计案例,对于日本设计师怎么设计标识的过程有了一些了解。当然佐藤对于品牌系统设计、包装设计都有很多成功案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UT”T恤用保特瓶的形式来进行包装展示,很有创意!

设计是相通的,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做一些不同领域的设计,这样才能有更多可能性。最后祭出一句话――“设计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种能力。”

篇2:读《佐藤可士和超术》有感

既然是写,按照传统套路,必然要先来一波商业吹捧!按照书中介绍,无论是空间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思维的整理。在生活当中都非常有益于让我们清晰的理解到目前自己的状态和我们目前要处理问题的状态。当认清自己、认清问题同时去除累赘的时候再去解决问题,效率自然会更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强,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提到了很多生活当中可以用来整理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文件命名方式,按照其执行确实有益于我们去解决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的问题提高效率。非常棒!

那么商业吹捧结束了,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通篇读完之给我最直观的感觉,佐藤可士其人就是一个及其有条理,并且有条理到有些强迫症的人。其有极强的决断力,并且市场证明了他的决断力确实在当代社会具有价值。就更加坚定了我一开始的看法,佐藤可士和的成功不在于其整理术,而在于其犀利的决断能力!

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都会非常明确的了解到,实际上对于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只是一个体力活,稍微进行一点培训都可以做到。完成这类型的工作的人往往是助理或者秘书。它是提供一些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的作用就是给决策者足够的事实基础,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灵感或者经验进行判断来决断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敲重点了!信息固然重要,但有足够的信息,你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答案是否定了。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非对既错这样的情况。

昆德拉剧本的结尾,他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对话,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现在往哪儿走啊?另一个人说往前走!接着他又问:那,哪是前?另一个人就说:这就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笑话,你往哪儿走都是往前走!所以很多时候当你拥有了足够的信息,你会绝望的发现――同时有好几个方向完全符合你对于信息的分析结果,你如何选择?退一步讲,有了正确的决断选择了最优方向,你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不然,因为这个世界还有种东西叫“执行力”!

无论是对于空间的整理、对于信息的整理、对于思考的整理,这些东西都需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舒服的方式来去执行,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照搬。按照书中的配图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觉得佐藤可士和的整理术对于我来讲过于极端了。这种极端的东西成就了他,但未必可以成就我,所以我会根据我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我要学习什么。

谈到价值观,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往往人们首先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然后才能寻找到所谓的“高价值”,然后才会去做取舍。而这个取舍往往才决定成败。那么该如何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千古难题。或激进或保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观是完全好了,也没有什么价值观是完全坏的。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更积极的面对,更勇敢的正视自己。让自己更容易成功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有的资源,发掘其中的价值。而我们有什么呢?可以用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来整理一下哦!

转回头来讲,如果把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当中。那么整理素材就是我们前期的调研的过程。如何结合自己调研的过程优化自己的设计呢?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就非常复杂。

首先策划!这个策划就决定了我们的整体设计方向,那么策划来源于整理吗?不完全是,策划同样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体验。结合各方面信息做好取舍,策划本身就是一个建立该设计项目当中价值观的过程。完成了这个价值观的建设,接下来推进设计项目过程中就可以果断做取舍了。本书当中介绍的整理术,其中有些做法非常的果决。断舍离就是其中的核心。这是我非常推崇的,当你已经决定好了这个设计项目的价值取向之后,那么背离你的价值取向的东西果断舍弃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甜美。这需要你极强的决断力,而高决断力往往可以让你的设计在执行阶段做到非常到位。

具备了这些,你就可以完成一个好的项目吗?不然。你要有极强的基本功去做执行!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力来自于你个人的修养。看到这里很多戏精就会跳出来了,强调所谓的天赋。我不排除天赋对于一个成功项目的加持。但我要说:实际上所谓的天赋,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那些在触感上有天赋的人往往是因为从其出生开始在生活当中,其被动完成了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这种际遇可遇不可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人能够成为最顶尖的艺术家,而另外一些人不行。可喜的是,我们是设计师。艺术对于设计来讲,只能占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真正的设计永远是各方面妥协折中的产物。克制!选择!这才是设计过程当中我们最要做的事情。所以不必再抱怨你自己有没有天赋,因为在我看来把产品做得漂亮本身并不需要过于夸张的天赋!有足够的练习量,你也可以做得到。

上一篇:新劳动合同范本下载下一篇:年度普法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