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局》有感

2024-05-22

读《格局》有感(精选8篇)

篇1:读《格局》有感

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能把想做的事做到极致的人,那就是具有使命感的人。

我曾经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故事一直让我感动,他没有被伤寒击倒,而是从死亡线上活了下来,他说,“人生命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高尚的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忘我的献身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无私无畏的英雄主义是他家国胸怀最大的格局,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他顽强的毅力一直激励着无数的人,他坚强的意志鼓励着无数的人。保尔的格局是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类的解放事业,是伟大的.格局。

我读过苏东坡,他一生多次被贬,痛定思痛,说出淡淡的的一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困顿中对三国英雄之思考,写下千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胸怀和格局,我欣赏苏东坡大气,高雅和人生太度。有人说,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苏东坡最大的格局在于他普通的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仔细推敲,道理之深。

人生不易,要经得起风雨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尚能如此、我辈岂能示弱,我们做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生活中的事,工作中的事,朋友之间的事,路遇的事,需要你做的必须要做好,不逃避有担当。用博爱温暖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人的格局一大,就不会心胸狭隘,真正有自信的人,总能够坚强有力,从容不迫,大象无形,没有华丽言语的格局才是最大的格局。

篇2:读《格局》有感

——读《大学》一书有感

兴安第一小学校长 王东旭

《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它告诉我们,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来,恢复它的天然本性。不仅如此,人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这种德行的光辉去照亮别人。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不仅有强烈的自律意识,更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别,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脱,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实教师便是一种度人的职业,做好这个职业,“明明德”是基础,“亲民”更是必要,这才能为社会实现“至善”,在如今社会,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亲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师不能,教师必得有兼济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怀家国的学生。退一万步说,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做不到“亲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尝不是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访孙俪读芈月女人的格局

“以色事人,能得几时好?”《甄嬛传》里的这句台词,似乎也代表着孙俪的态度。对于自己的相貌,孙俪说:“我原来觉得自己还不错,入了行之后发现美女如云,自己实在算不上出众,但也没有那么不堪,就是属于中不溜儿。”她看起来足够爱惜自己,脱掉大衣后,赶紧让助理找来一块毛巾,把脖子围了起来,说:“我老怕脖子受寒,脖子实在是太细了。”

孙俪说自己骨子里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对很多事情都比较讲究。采访她是在上海新天地的某家酒店里,进屋她很敏感:“这灯光不舒服,像是在照犯人一样。”屋里有张折角的小沙发,《环球人物》记者坐在一边,她没有选择更便于沟通的另一边,而是找了张小靠背椅,隔着一张冷冷的玻璃桌子,与记者遥遥相对,说:“我坐这里可以吗?”

另立一座高山

一部清宫女人戏《甄嬛传》创造了经典,时年30岁的孙俪被认为走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对此,孙俪的回答是:我要在高山的旁边再立一座高山。“如果以30岁为节点,你可能认为那是一个高潮,但如果80岁的时候往回看,那只不过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站而已。”孙俪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道,显得信心十足、踌躇满志。

她所说的另一座“高山”当然是指如今正在热播的《芈月传》。这部“史诗大剧”气势如虹,比《甄嬛传》投资更大,81集的体量,前两集就在网络上创下2亿多的点击量。随之而来的,是无数话题。

这两部剧共同的导演郑晓龙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甄嬛传》是一个后宫女人的故事,而《芈月传》讲的却是一个女人成长为政治家的苦难历程。他把芈月比作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她的身影背后是一出宏大的历史传奇——超越前作的信心,溢于言表。

《芈月传》从主人公出生拍到70多岁。角色的年龄跨度大,剧中设置的感情线也颇为复杂,让她一生周旋于春申君、秦惠文王、义渠王三个男人之间。年少时,芈月和楚公子黄歇——也就是后来的春申君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后来被生生拆散,芈月做了楚国嫡公主的陪嫁,来到秦国,获得秦惠文王嬴驷的欣赏和宠爱,成为宠妃并诞下一子。秦惠文王去世后,芈月母子被发配到遥远的燕国,后来她与边陲少数民族头领义渠王发生一段情缘。各种机缘之下,又返回秦国,子为秦王,她为太后,实现人生的大逆袭。

“芈月不屑于宫斗,她是心怀天下的。”孙俪如是说。拍摄这部戏,郑晓龙和孙俪一开始就达成默契,从台词到表演,方方面面都要“去甄嬛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孙俪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做准备。朋友帮忙请来一位复旦大学的历史老师,为她讲述一系列“私人订制”的课程。读剧本时,孙俪记下每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发微信给老师,老师再集中给她解惑答疑。

“《芈月传》的台词比《甄嬛传》更难记,很多都是古文。有一段台词,我一眼望去都是成语,数了数有18个。很多字词的用法,都和现在不一样。很多习惯也和现在不一样,比如现在的地图是上北下南,那个时候就是上南下北。”

在关于《甄嬛传》的报道中,孙俪背台词的细节经常被媒体提及:她把50本剧本分门别类,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清纯阶段的甄嬛标白色、热恋时期标粉色,腹黑时期标深色……还做了各种不同的小图章,区分不同的情绪、重场戏与过场戏等。

经过了《甄嬛传》庞大、饶舌的台词“洗礼”,演《芈月传》时孙俪多了一份自信和底气。不过对于此中细节孙俪却不愿再过多地描述:“台词是最基本的,如果在现场我的台词影响了表演,那我就觉得自己太不专业了。”

但她还是对记者说:“芈月是我表演生涯中难度最高和最过瘾的角色。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度过那5个月的。”她记得在奔赴剧组时,女儿小花才4个多月大。那天她告别一双儿女,家人送她从上海去北京,过程中没有人敢说“再见”。从热闹温馨的家里来到清冷的坝上草原,在暗黑的旅馆,她打开电视只看到满屏的雪花,洗澡的热水只能维持十来分钟。房间对着楼梯口,听着上上下下往来的人声,她明白接下来将面对一段艰难的日子。“家里的孩子也不管,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但她是个行动派,没有时间多愁善感。《芈月传》中,她要从花季少女演到垂暮之年,还要演出一个女政治家的强大气场,人物情绪大起大落,对身体消耗极大。有一场大殿训斥的戏,在一个广场上面对几千士兵,要让所有人都听到她的声音,拍完一遍已经很累了,拍了三四遍,整个人都虚脱了。孙俪形容自己,“每天眼睛肿得像桃子,脸肿得像包子一样”。

“拍的时候大家还挺担心我生病的,因为我一倒下剧组就得停机。”但身形娇小的她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挺住了,不过拍完之后大病一场。导演郑晓龙对本刊记者说:“孙俪是用生命在演戏,她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个角色,表演上了几层楼。”

nlc202309030132

内心藏着一股劲

孙俪第一部正式出演的电视剧是海岩写的《玉观音》,当时她才20岁。她扮演的女主角安心有不少哭戏,某一场戏却怎么都哭不出来。全剧组的人都在等着,这可把她急坏了,她对导演说:“我能打个电话给我妈吗?”导演说:“你以为你妈就能帮得上你吗?”就是这一句,孙俪委屈地掉下了眼泪,终于完成这一幕。

多年后,在《甄嬛传》的拍摄现场,拍甄嬛的恋人果郡王去世的那场戏。对于饰演果郡王侧福晋浣碧的新人演员来说,这是场重头戏。丈夫死去,是为别的女人而死,她悲痛、绝望而至自尽。但在压力之下,她却紧张到怎么也哭不出来。全组的人等着她,场面就这样僵持着。这时候孙俪悄悄对导演说:“导演,你去帮她一下。”导演郑晓龙过去拍了拍小姑娘的肩膀,说:“没事,我们等你。”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演员有时候很无助,有时候你特别想演好一场戏,但是外界的环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各种复杂的现场,让你的情绪不能够到位。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情绪的时候,特别希望导演来拍拍肩膀,对我说句话。”

“如今你的表演已经很娴熟了,哭戏对你来说是小事一桩了吧?”《环球人物》记者问道。“还是很难。我身边的朋友经常很好奇,看我平时也不怎么哭,怎么在戏里那么能哭。其实我也不是像自来水龙头那样的,一定是要情节打动我才行。情绪出不来或者不到位的情形,还是经常会有的。” 孙俪这样说道。

孙俪并非出身于演艺之家,也不是表演科班出身。她出生于上海一个寻常的弄堂,12岁时父母离异。有一阵子,孙俪跟着妈妈住在筒子楼一个10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清苦。母亲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白天在商场当售货员,下班做兼职,含辛茹苦地抚养女儿长大。

除了正常的学习,母亲还着力培养她舞蹈方面的特长。15岁时,孙俪考上了上海警备区文工团当文艺兵。2000年,她退伍后被分配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但那家位于上海四川路上的餐厅,孙俪一次也没有去过,因为那儿离她的理想太远了。

那时候,摆在她面前的路似乎很宽广,但又处处渺茫。退伍后的半年里,她四处走穴,接演出、拍广告,还参加了新加坡的一个选秀比赛,获得了亚军。不久被海润公司演艺部看中,成为签约艺人。“那时根本没想着当明星,只庆幸终于不再是‘待业青年’。”

如果让她选一部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孙俪的答案永远是2003年播出的《玉观音》。“我原先只是一名舞者,没有这部戏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部海岩剧里,孙俪饰演的女主角安心气质文弱、眼神忧郁,不是咄咄逼人的美艳,但有着脱俗的清秀和神秘的气质。安心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痛苦,刚满20岁的孙俪赋予了她宿命般的悲剧气息。如同电视剧中男主角对她一见钟情一样,这位刚出道的女演员也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之后,孙俪的几部戏如《血色浪漫》《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小姨多鹤》等,都称得上是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得以和海岩、滕文骥、高希希、严歌苓等优秀创作者合作,孙俪从来不讳言自己的幸运。“好多演员都在上戏、北电、中戏等学校经过4年的专业训练,但我的经验是在一部部戏里积累起来的。我一直告诉自己只有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所以我珍惜每一个角色。”

当年为了拍摄《玉观音》,孙俪准备了半年时间,去云南体验生活,还学了射击、跆拳道等技能。如今,影视创作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而孙俪宁愿保持自己的节奏。她接戏谨慎而挑剔,《甄嬛传》大火之后,她近两年没有新戏播出。“如果有一个本子真的非常好,整个剧组齐心协力地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将它打磨个两三年,那我非常愿意投入时间。但这样的剧组现在几乎为零。”

曾经一起合作过《辣妈正传》的演员张译曾说,孙俪好像黄酒,入口柔,后劲儿大。这个看起来娇小柔弱的女子内心藏着一股劲。在《甄嬛传》里,一堆深宫中的女人们互相斗来斗去,至死方休,记者问孙俪自己,她说:“我不喜欢斗,勾心斗角的,女人容易老。”但她喜欢和自己较劲,郑晓龙说她遇强则强,不会轻易服输,多大的压力放到她面前,她总是自行消化掉。

“演多了苦大仇深的角色,想演些轻松的戏。”孙俪说。新作《恶棍天使》是她和丈夫邓超一起主演的喜剧电影,她打破自己一贯的形象,做出了颠覆性的尝试,“能让别人发自内心地笑,那是一种能力。”

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里

孙俪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曾经是一个坚决的不婚主义者。但在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她一点儿也没有耽误,如今已是儿女成双,和丈夫邓超两人事业红火。《环球人物》记者问她,是什么时候观念一下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她说:“在你看来是一下子,其实中间经历了很多,人的想法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孙俪看来,婚姻稳定的基石,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包容。“不必强调完美,我自己也不完美。我不会要求邓超去给孩子洗奶瓶、去给孩子喂饭,他生来就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另外,女人天生敏感,男人很多时候想问题的方法粗鲁直白,所以你不能要求一个男人的心思跟女人一样细腻,这对他来说不公平。”

《芈月传》里,孙俪成功演绎了一个游走在权力与欲望之巅的女人。在危机重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险恶环境中,女人究竟何以自处、究竟能够走多远?孙俪在作品中表现得很极致,呈现了大格局、大气象;而在现实中,她看起来并不想给自己谋划一个鸿篇巨制,只打算绘制一幅小情小致的精微蓝图。

如果说她有什么野心,那就是对表演事业,“我现在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真的已经很满足。我觉得这一辈子把表演这件事干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今娱乐圈的明星都追求多栖发展,邓超就是一个典型。当导演、当演员、制作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他现在已经50多个小时没睡觉了,真的很辛苦。”孙俪有些心疼。相较而言,她的发展很单一。将接戏的速度放慢,将生活的脚步放缓, 她要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

nlc202309030132

“有人说我接戏很挑,我确实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因为我对自己有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如此。”她既享受着明星的光环,又享受着日常生活;既讲究人生的格局,又看中生活的格调。

她偏爱“绿色而有机”的生活,作息规律,多晒太阳,像一株植物一样,尽情享受阳光雨露。她种了鸡毛菜和茼蒿,享受着种子从土壤里面冒出来、长得青绿而茂盛的快乐。她和小动物有缘,家里收留了很多流浪的小动物。她不节食,但非常喜欢有氧运动,用这种方式在产后迅速恢复体型,保持着纤瘦的身材。

没事的时候,她还喜欢读点佛经,她记得《金刚经》里的训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时提醒自己把一些事情看淡,因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执念,压力也是来自于欲望。

她说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天黑就要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是一个女儿、妻子、母亲,我要还原生活本来的颜色。” 为家庭投入时间,放弃一些事业上的机会,孙俪从来不用“牺牲”这样的字眼,“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服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孩子带给她的快乐无法言传,“一个笑容,就会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灿烂。”就像她的一面镜子,“有时候儿子一个表情,我就能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如果同样遇到这件事情,我的想法肯定和他一模一样。”

一切都显得并行不悖,这是现实中的孙俪给自己定下的格局,也彰显着她对人生的掌控力。 “只有在经历得多、感受得多之后,你才能把自己更丰富地表达出来,成长和演技是在同一个范畴里的两件事情。”

对话孙俪:“我不想成为甄嬛和芈月”

《环球人物》:郑晓龙导演说《芈月传》想表现一个女人不靠美色和诡计,照样能走向成功的故事。在你看来,她靠的是什么?

孙俪:人格魅力。每一个成功的人除了机遇和能力,一定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但是我觉得“不靠美色”得打问号。如果说她没有姿色,也不会有那么多男人喜欢她,接近她。不能说完全不靠,一定是有颜值这个成分在里面。

《环球人物》: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孙俪:她从小就是一个不受待见、没有地位的公主,但很多事情有两面性,虽然她的成长环境不好,特别苦,但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很洒脱、不拘小节,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她在人群里看起来与众不同。

《环球人物》:芈月的年龄跨度挺大,你怎么把握主人公每个年龄段的特点?

孙俪:演的时候,每场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情绪和感受。年轻的时候她有一些假小子气,后来在朝堂,她有一股男人般的英气。我想这样的气质并不是凭空就来的,一定是深埋在她骨子里的,所以在表演的时候,我会尝试把她性格中存在的一部分渗透到她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尽量做到让观众看起来不突兀。

《环球人物》:你怎样看待芈月一生中的三段感情?

孙俪:这三段感情塑造了最终的芈月。她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和她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不光是这三段情感的对象,还有张仪、屈子等,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会误及一生;相反,身边有着一群见解独到的人,久而久之,你自然而然也变成了那样的人。

《环球人物》:历史上的芈月更像一个“麻辣太后”,现在有观众质疑电视剧里的芈月过于“白莲花”。

孙俪:我也听到这样的声音,觉得我把芈月演得太单纯了,但剧情往下走芈月身上会呈现更复杂的性格。另外,我觉得媒体不该用“白莲花”“玛丽苏”这样的标签,会给人不好的引导。如果人物都可以那么简单地归类的话,那演员还演她们干什么呢?

《环球人物》:在你看来,甄嬛和芈月这两个女人有什么区别?

孙俪:甄嬛一开始就是个很柔美的女生,但芈月有着男孩的性格。甄嬛更像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因为她只管后宫,不管前朝。但芈月更像是一个公司的CEO,她的格局更大了,眼界也更开阔了,一定不会去管今天谁打卡迟到了几分钟,谁没把洗手间打扫干净这些事情。整个国家的命运发展,才是她关心的事情。

《环球人物》:现实之中你想做这样的掌控者吗?

孙俪: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最多也就是家里的几个保姆归我管,仅此而已。

《环球人物》:那你想有这样的机会吗?

孙俪:我不想,我觉得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管人,因为人心太善变了。我只想把生活掌控在自己手里。

《环球人物》:你演绎的甄嬛和芈月,都把女人的路走到了极致。

孙俪:那是命运交给她们的,我更相信命运的选择。人总是拗不过天命,都是老天帮你在选择,你只有顺从着走下去。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悲观,但我认为是这样。

《环球人物》:生活中你是否追求极致?

孙俪:我不会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做过多的假设和期待,这样会让我变得很不开心。拼命往上够,会让自己活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不给自己太多的欲望和诉求,我现在才30多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干嘛,生活正是美好的时候。

篇5:读格局定荣枯心得体会

生命匆匆,不必委曲求全,人生很多事情是不能等待着,也是不能犹豫和错过的.,不要坐等,不要错过,更不要辜负了韶光,瞬间的时光会为我们种下遗憾,种下忧伤,种下孤独寂寞的悲伤,留下无名的苦涩和酸楚。

他人再是美好,那些都与你无甚关系。你就是你,只须梳理自己的羽毛,飞你想去的地方。世界再冷漠,别人再是虚伪,这些也是与你无甚关系,你还是你,若是把生活看成一种刁难,那么你终会输。

我们一生都在受伤,有些伤及皮肤,愈合后凝成了往事;有些伤在心上,哪怕很轻,也会顽固地盘踞在我们的精神里,变为一种无法承载的痛。有时我们是在毫无防备中受伤的,一句话,一件事,都有可能让牵手成为陌路。那些曾经的伤,犹如破碎的精美瓷器,只留下一些残片,沉淀在往后的记忆中。

哲人说过,“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是在于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选择”,

摆脱纠结,能让我们心胸更豁达,生活更洒脱。纠结时,那么就去告诉自己“有得必有失”,选择西瓜,就勇敢地丢掉芝麻吧。

所有伟大的发生,都是始于一个坚定的决心,专注而充满热情的愿望,它是一切创造的种子,充满了能量使得整个宇宙以你选择的方向运作。要静下来,问自己:我对生命热情而专注的愿望是什么呢?

篇6:读《格局》有感

【摘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阅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进行论述以及谈谈自己的理解。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

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在演讲中,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起源,在中华这片土地上陆续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晚期智人,这也说明中国这片土地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新石器时代文化交融和汇集,两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圈,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的起点。汉民族的形成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政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对加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加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而南北民族混合和汇聚才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费先生也谈到,汉族人口的壮大不是单纯靠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这种现象很早就为我国古代封建史学家所熟知,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对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道出了我国历史上统一之后会发生分裂,分裂之后有必然统一的交替重复的现象。但也不乏一些历史学家他们站在封建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用封建迷信等唯心主义的观点歪曲这一现象,以为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寻找理论依据。

近现代一些国外西方的研究学者,也研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汉族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对立起来,认为中国就是指汉族所建的王朝,而不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或由它们所建的王朝。这样,他们就歪曲了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含义,把统一仅看成是汉族对其他少数民族一时的武力征服,或把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一说成是异民族对中国的征服。他们还歪曲我国历史上分裂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所建的割据政权或地方政权的历史,否认这些民族曾长期统一在中国中央政府之下,逐渐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事实,甚至把少数民族聚居的我国的西藏、内蒙、新疆、东北等地视为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恰恰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从秦始皇统一我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起,至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两千多年的时期内,统一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经过秦汉、隋唐、元明和清四次大的统一,每一次统一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一步发展,到清朝初期,最终使我国形成了近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时间也最长。虽然在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局部和暂时割据,甚至公开的分裂,如三国至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宋与金的三次对峙,但分裂的时间很短,乱而不散,分而复合,而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样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

,费孝通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这篇讲话(《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第一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直以来,“民族”这个词语被分别运用于“中华民族”以及“五十六个民族”两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从1939年顾颉刚老师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始,有过三次大的争论。马戎老师在自己的文章“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详细介绍了这几次大的争论。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整体。因此,在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促进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小结

中华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与辐射方式作矛盾统一运动,各兄弟民族间,农牧分区明显而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语言族属复杂,而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使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各有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而又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斗争、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化和消亡,形成了一个由众多民族你来我去,此兴彼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即各具个性,又具有多层次共同性的统一体。

篇7:读《格局》有感

夜读隐书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平生志慕白云乡,俯仰人间每自伤。

倦鹤摧颓宁望料,寒龟蹙缩且支床。

力探鸿宝寻奇诀,剩采青精试秘方。

篇8: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上一篇:读《活着》1000字有感全文优秀作文下一篇:四川民族学院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