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2024-04-15

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通用6篇)

篇1: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一、“十五”我县工业发展回顾

1、“十五”计划的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工业企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完善经济体制、改变企业身份、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市场疲软及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重重矛盾,保持了全县工业较快的增长势头。截止2005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

(除水电以外)全部改革改制,实行民营化运作,民营经济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全县11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仅4家国有水电工业,其他均为民营工业。截止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000年8家,发展到现在的11家;由2000年8432万元,发展到今年的工业总产值17240.9万元(注:2005年10月统计数据),增加了8808.9万元,翻了一倍多,实现了飞速发展。

二、“十五”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虽历经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建材、农副产品、电力、化工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但全县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对县财政有突出贡献的支柱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使得全县工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动力。至2005年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7240.9万元,在全市14县、市、区中位于中下游,工业经济在全县GDP中的含量仍然较低,低于全市发展平均水平。

2、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优势。全县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几家有模有样的工业企业。县玖龙油脂化工厂因资不抵债,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七砂茶叶公司因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较难,处于半停产状态,其余生产正常的工业企业,均因县域地理环境限制,没有区位优势,无法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目前,全县没有1家年产值过亿元,没有1家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没有几个当家的产品,大部分企业还满足于小康即安,维护现状小打小闹。

3、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一是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茶叶、辣椒、油菜、蔬菜等一些具有特色农产品较为突出,但这些优势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和发挥,其变成工业产品的较少,大多数是卖原料、卖半成品,致使我县农产品的所产生的效率较低,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二是大量的矿产资源未开发,特别我县储存较大的陶瓷土没有开发。三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县是贵州省高考大县之一,每年均有200-400人考上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回到家乡的人才较多,但是因为没有较好企业吸收,致使大量的人才外流,致使本土人才难以为家乡的建设服务。

三、“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当前,正值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投资内移的重要时期,国家对西部政策的优惠和倾斜,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商投资的内移,将带动我县化工、建材、电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为迅速发展壮大我县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县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同时,随着构皮滩电站建设进度的加快、县内公路设施的改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电力、运输颈瓶将不复存在,预视着我县工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四、“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㈠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为动力,走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㈡发展目标至“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2亿元以上,工业化水平达25,形成1-2户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值大户,建成一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创3-5个贵州省名牌产品(著名品牌),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零的突破,使全县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由现在“一二三”结构调整为“十一五”末的“二一三”结构,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贵州省的能源大县、工业强县、经济强县。

㈢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材产业。坚持以余庆县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预制件生产为辅导,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和装备改造,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著名品牌。积极发展散装水泥,加快墙体材料改革的速度,逐步淘汰粘土砖,积极发展水泥构件制品。力争形成产值达1亿元,税收达3000万元以上的建材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油菜、粮食、辣椒、蔬菜等无公害食品的优势,继续壮大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产业化运作,积积抢占市场份额,培育驰名品牌,招商引资建设一个集辣

椒的生产、销售及出口为一体的企业,建设一个蔬菜饮料开发、绿色蔬菜生产、销售的企业,使我县成为全省优质大米、绿色蔬菜的生产基地。三是医药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企业GMP建设,使之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其生产的产品为贵

州省名牌产品之一。四是化工产业。做好华闽电冶、振兴冶金化工的生产工作,着力加强企业技术的创新,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成本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五是能源行业。围绕构皮滩电站的建设,着力开发县域内几条河流,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以构皮滩电站为核心,以方竹电站、三跌水电站等其他小型水电站为支撑的电力集群,使我县成为贵州省能源大县。

五、战略措施

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水电、建材、中药材、食品、制药、化工产业。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兼并和重组,在全县形成产业特色突出的四大企业集团,即水电集团、中药材加工集团、化工集团、农产品加工集团。到2010年,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和年实现税收都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实现税收一半以上。

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强县平台。继续加强白泥、龙溪、大乌江、构皮滩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在规划建设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做好各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有侧重地引进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项目,确保工业园区发展各有侧重,产业各具特色。白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硅铁生产、绿陶开发和绿色蔬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业园,总产值达1.5亿元;龙溪工业园区以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加工为重点,总产值达1.5亿元;大乌江工业园以建材为重点,布局50万吨余庆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及建材厂等,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构皮滩工业园区以建材、食品加工为重点,配套构皮滩电站建设服务的加工业,建成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

㈢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大中小一齐上,一二三产一齐上,各行各业一齐上,国有、民营、集体一齐上,激活内资、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一起抓,在全县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良好局面。集中力量加强项目设计论证,搞好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要加大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设计、论证和争取力度,领导上前,跑市进省,力争挤进国家计划的“笼子”。要集中精力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重点抓好投资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3-5个。当前要突出抓好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绿陶产品开发公司等几个发展潜力的项目,力争早日投产。同时,要鼓励各级各部门抓好中小项目建设,实施群体工程,真正形成全民办工业的态势,迅速扩大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先发展水电业,稳定提高茶叶加工工业,加快发展化工工业,积极发展食品酿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培育我县工业支柱,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布局。

㈣实行产业和项目责任制,落实部门负责制。全县的重点产业和项目,如水电、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实施项目和产业化建设,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项目一套专门的工作机构。重要产业和项目,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转移工作重点,从项目筛选到签约合作要全程参与服务。县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企业,真正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发展项目和招商引资网络,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专题招商活动,采取感情招商、亲情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主动走出去搜寻项目源、信息源,大力宣传余庆,树立余庆亲商、爱商形象,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公司以及科技人员来我县创办、领办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包一个企业、联一个项目、引一笔资金、招一个客商”的“四个一”活动,继续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各级干部思想更加解放,加快发展的意识更浓。

㈥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强县提供保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推行行政集中审批、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二是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投诉中心职能,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不定期举行听证会,对一些部门收费标准是否合理举行听证;四是认真评议行政执法部门,并将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国民经济的壮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余庆县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一切不合理限制,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上给鼓励,经济上给扶持,政治上给地位,促其放胆放手发展。同时,余庆应借鉴省、市工业化建设的经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一些激励非国有经济成长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型、集团型、外向型方向发展。㈧抓好乡镇企业的发展。余庆工业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县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因为乡镇企业对推进本县经济成长和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县情实际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中药制药等产业,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采矿、建筑、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产业。

㈨坚定不移地抓好企业改制工作,以改革促发展。一是继续抓好以前改制不彻底企业的改制工作,使企业产权更加明晰。二是对已经改制完的企业,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打破家族式等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把企业做强做大。

㈩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一是加快培育企业家队伍,要多培养省、市著名的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的发展将县内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县人才交流会,大量招收高校毕业生及在职高科技人才到企业,使企业有着较高的科技攻关水平;三是改变培训体系,组织企业职工到高等院校参加学习、接受培训,同时,继续抓好企业内部培训,做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篇2: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芜湖市经济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

一、“十五”工业回顾

“十五”期间,芜湖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由2000年的工业现价产值180亿元,发展到今天5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净增360亿元,超过以往45年的增长总和,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九大产业体系,其中部分产业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五年是芜湖改革创新的五年,是芜湖一大批企业发展壮大的五年,又是芜湖工业结构大调整的五年。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扶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宏观政策下,我们抓住了这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从芜湖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芜湖工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和芜湖重点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来看,芜湖工业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阶段是芜湖实现工业化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芜湖工业增长方式转型时期,芜湖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有:

1、工业经济增长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在:粗放式发展受到明显制约,落后产品、落后工业装备淘汰速度加快,产品升级周期缩短,高技术产业正在崛起。

2、核心企业正处在形成时期。核心企业形成所表现的 主要特征是企业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研发体系初步建成,体制结构科学,规模迅速壮大,品牌认同度大幅上升。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78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已达到1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拥有奇瑞、海螺、烟厂、鑫科、楚江集团等2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已进入成长时期。依托核心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聚集,达到高度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现阶段芜湖工业正是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和成长时期。汽车工业配套率已达到85%,家电工业配套率已达70%。汽车、电子电器、铜合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正步入高速成长期;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4、芜湖工业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未来芜湖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将来自于汽车工业。近几年芜湖工业的投资60%集中在汽车工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汽车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芜湖汽车工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芜湖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全市60%以上的增量将来自于汽车工业。

“十五”期间,芜湖市工业经济在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推 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增长。工业结构加快了战略性调整步伐,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全市工业经济在质和量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芜湖工业在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仍将是芜湖国民经济的支撑;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中,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振奋人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领,为我们编制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和安徽省实施“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的战略契机,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切入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低耗、高效新型工业化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在区域、县域、特色和配套经济中独特作用,逐步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六个优势产业、七个产业集群和二十个特色创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强化工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谋划建设好安徽长江经济带,形成相互支撑,3 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安徽在中部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面向国际,差异竞争原则。县区工业发展规划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和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分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竞争。

(二)坚持城乡一体,市、县(区)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当前芜湖工业正由北向南延伸,发展的重心也在逐步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芜湖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市域经济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提升市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工业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市区和三县在“十一五”期间要将区域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工程,向工业园区集聚,壮大园区经济规模,推动招商引资。

(三)坚持产业相对集中、相关企业相对聚集的发展原则。加快块状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产业相对聚集,实施大物流、大配套、大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产业集聚来体现和优化。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培育高度集约化的工业经济体系。建立淘汰落后、发展先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激励机制,努力创造工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发展战略

(一)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在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中,以思想接轨为先导,全方位学习长三角的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摒弃传统小农文化和小商文化的思维方式,确立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行为模式。

依托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本地区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之间开展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梯度分工的全方位协作,做大做强尖端先进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存量吸引增量,利用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比较优势,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为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构建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激励机制,拓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绿色通道,努力营造适合于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环境和良好氛围,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高度聚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

(三)品牌建设战略

着力打造芜湖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建设提高芜湖工业在全国的地位。采取激励机制,营造企业品牌建设的氛围和成长空间。

(四)招商优化战略

以重点产业配套、重点产业整合为主线,并依托芜湖产业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在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优质品牌企业等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将招商引资与芜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连为一体。重点推进特色园区、特色创业基地的建设和招商,逐步形成具有芜湖产业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招商投资规模力争超过300亿元。

(五)研发体系建设战略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就业率高、土地占用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为主要特征的“三高四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一般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研发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增长方式向节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十一五”期间,将扩大芜湖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依托现有产业,建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四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在芜湖建立工程研究分院,逐步完善芜湖市九大产业的研发机构。

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芜湖制造产品,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企业集群。建立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块状经济体系,谋划建设好 沿江经济带。初步确立芜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发展战略是全力推进8255发展目标,即完成工业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完成5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打造5个百亿元企业,建立五大门类先进制造业基地。

㈠九大产业“十一五”销售收入实现目标是:

⑴汽车及零部件工业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⑵材料工业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⑶电子电器工业2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⑷船舶工业60亿元。⑸机械装备工业95亿元 ⑹纺织服装工业60亿元。⑺现代生物与医药工业30亿元。

⑻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12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⑼其它工业: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㈡建立四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⑴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⑵铜合金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⑶光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⑷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㈢建立五大全国著名品牌

“奇瑞”轿车品牌;“海螺”建材品牌;“鑫科”、“精诚”铜 合金材料品牌;“新兴”铸管业品牌;“迎客松”、“都宝”卷烟品牌。

㈣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十一五”期间,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0%以上。

㈤芜湖市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由2005年预测的600户到2010年超过1500户。

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首先在五个工业门类实现突破:

建立以奇瑞轿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以铜合金材料、化学建材、管材为主的材料制造业基地;以空调器及光电子为主的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以电站锅炉、模具、数控机床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特种船舶为主的船舶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品牌建设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㈧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30户。

㈨建立十大产品之都

建立轿车、化学建材、空调、分马力电机、铸管、铜合金带材、水泥、汽车仪表、外用药、镗铣数控机床十大产品之都。

六、“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及主要措施

㈠芜湖市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

1、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意义

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华东地区更是一枝独秀,始终走在前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业中心。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西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有快有慢,基本呈现了由东向西的梯度格局。芜湖市地处长江之滨,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紧密相连,在世界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中国制造业由东向西延伸的现状下,芜湖市凭借综合基础较为厚实的优势,在面临承载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时期,有可能在安徽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十一五”期间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关键时刻,更是由多头经济向寡头经济转变的时期,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决战期。通过这一次决战,芜湖的工业应当更具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机遇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芜湖要在这次大决战中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在产业布局上进行合理调整,高度集约化地配置我们资源,让有限的资源承载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

芜湖市工业经济总体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六大块状 9 经济体系和沿江工业带,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和九大制造业中心,承载2000亿(其中中小企业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

芜湖市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鸠江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要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管材、新材料和铜合金材料的产业集群。

芜湖县:加大机械工业园和火龙岗两个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加工中心和铸造中心,培育好机床和铸造两个优势产业(企业),创造条件为迎接芜湖装备企业的转移和国内外装备企业的转移做好的准备。

南陵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向南陵工业园集中,着力打造服装、食品、非金属材料、汽车零配件四大产业,逐步建立镁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两个产品制造中心。

繁昌县:抓好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建成电能、水泥、食品、服装、船舶五大产品制造中心。

马塘高新区:积极做好光电、纺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五大主导产业的建设,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产品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纺织、镁合金材料两大产品制造中心。㈡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1、继续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培育壮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 10 力,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支柱产业的投资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51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700亿元。

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其中奇瑞轿车整车、发动机、变速箱扩建和技术中心建设,总投资240亿元,形成120万辆整车,120万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生产能力,销售整车100万辆,销售收入650亿元;扩建瑞江、亚夏改装车,总投资1亿元,形成1万辆改装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着力抓好钢制轮圈、轮毂、轮胎、汽车玻璃、转向系统、照明系统、有色铸造、汽车电子等关键部件项目的建设,营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零部件企业。到2010年项目累计总投资超60亿元,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达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把芜湖建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出口基地。

⑵材料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

建筑材料。“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海螺水泥熟料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形成2100万吨生产能力,全市形成高标号水泥熟料及水泥产能3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塑料型材扩建和玻璃钢新型建材 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36万吨塑料型材和10万吨玻璃钢型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60亿元;杭萧钢结构扩建项目投资6亿元,形成21万吨钢结构材料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信义浮法玻璃项目投资10亿元,形成1000万平方米浮法玻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把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铜合金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鑫科材料铜加工扩建和电解锌建设项目投资25亿元,形成16.5万吨铜深加工和10万吨电解锌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楚江集团铜加工扩建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15万吨铜深加工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重要的铜合金材料基地。

管材。“十一五”期间,投资2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新兴铸管扩建和大口径无缝钢管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铸管50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20万吨和特种钢6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精诚集团年产3万吨不锈钢管,投资2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华亚塑胶投资3亿元,建立年产10万吨PVC、PE、PPR管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管材生产基地。

化学及非金属矿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33亿元,销售收入70亿元。融汇化工投资6亿元,建立5万吨氯化聚乙烯及5万吨离子膜烧碱,形成销售收入8亿元;ECC重质碳酸钙扩建投资3亿元,形成40万吨加工能力,销售收入10亿元;飞尚集团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形成5万吨活性白土深加工 能力,销售收入3亿元;天健玻璃建设年产10万吨硅质材料,投资5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积极发展特种玻璃、镁质耐火材料等。

⑶电子电器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4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美的集团投资5亿元,形成空调700万台、家用电机40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日立公司投资3亿元,形成12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30亿元;三丸电器扩建大屏幕彩电,投资2亿元,形成1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20亿元;鑫龙电器输变设备、制造系统综合改造,计划投资10亿元,构建供配设备的先进制造体系,实现30亿元的销售规模;长信导电膜玻璃扩大生产能力,投资2亿元,形成5000万片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华夏科技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资3亿元,形成60万只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其他电器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14亿元,销售收入65亿元。大力发展车载电器产品和光电子器件,把芜湖建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家电生产基地、特种显示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

2、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29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

⑴电能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00亿元,形成270万千瓦发电能力和200万KW的供电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 130亿元(电能生产50亿元,电能经营80亿元)。重点实施华电芜湖电厂建设工程,总投资50亿元,建成2台60万千瓦机组;建设响水涧蓄能电站工程,总投资38亿元,建成4台25万千瓦机组,电能生产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施电力供应点建设和输电网络改造,总投资10亿元,形成200万KW供电能力,2010年电能营业收入超80亿元。

⑵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建设芜湖船舶工业基地,总投资2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形成150万吨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施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工程投资11亿元,在芜湖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万吨级船台总装项目,分别形成30万载重吨和20万载重吨产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功能性船舶和专业运输船舶。发展船用柴油机、船用涂料、船用电器、船用专用管道和船用装饰保温材料等,逐步形成总装、分段制造、船用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研究产业体系。

⑶机械装备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重点扩建大型火力发电设备,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电站锅炉2万吨蒸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扩建中高压输变电设备投资5亿元,形成10万台套生产能力,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积极发展数控机床、水泥成套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模具加工中心及铸造中心等装备工业,投资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⑷纺织服装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 亿元)。重点建设升汇纺织工业园投资8亿元,形成40万锭精梭纺纱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建设杉杉针织服装基地投资8亿元,形成销售收入15亿元;同时加快中天印染、富春印染扩建项目和孙村纺织服装园建设,到2010年形成40万纱锭、6000万米纺织面料、12000万件服装的生产规模,把芜湖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

⑸现代生物与制药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重点实施大输液、外用药、胶囊、片剂、针剂扩建项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3亿瓶大输液、5亿只外用药、3亿片片剂产能,把芜湖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⑹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2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实施烟厂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80万箱卷烟产能,销售收入达50亿元。积极发展乳制品、果蔬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肉类深加工,投资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70亿元。

⑺其他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84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是特色工业园区创业基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新兴产业建设和其它工业项目的投资。

㈢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1、奇瑞公司120万辆轿车产能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奇瑞公司总投资240亿元,实施产能、装备、15 研发、品牌等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新兴铸管芜湖有限公司20万吨厚壁式无缝钢管和60万吨特种钢综合改造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新兴铸管公司自创的离心工艺方法制造无缝钢管,“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3、海螺新港水泥熟料基地建设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立15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基地。“十一五”期末芜湖将建成3000万吨优质水泥制造基地。

4、芜湖飞尚20万吨铜合金材料综合改造工程

芜湖飞尚“十一五”期间投资25亿元,建立10万吨电解锌、6万吨电解铜和16万吨铜金材料深加工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5、楚江集团综合改造工程

楚江集团“十一五”期间将投资16亿元,实施铜材深加工、冷轧精密铜带和镍钛合金等生产线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6、芜湖船舶基地建设工程

以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为切入点,项目总投资 11亿元,在繁昌建设5万吨、3万吨、1万吨船台共计6座,形成50万吨船舶制造基地。投资3亿元,完成船舶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带动船舶基地的全面建设。

7、杭萧钢构轻型H钢建设工程

该项目是芜湖钢结构材料实施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7亿元,建立20万吨轻型H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8、升汇纺织搬迁改造工程

该项目是实现芜湖纺织工业升级的重点改造工程。总投资预计8亿元,建设成以先进装备、新型纺织品为主的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万锭,并在宽幅布、装饰布等方面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

9、芜湖金鼎锅炉有限公司的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芜湖金鼎锅炉总投资10亿元,实施由一般工业锅炉制造向热电联产电站锅炉、余热发电锅炉、大型电站锅炉制造转型,逐步形成2万蒸吨锅炉和5万吨蛇纹管、5万吨膜式壁电站锅炉配件的综合制造能力,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10、海螺型材产品升级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海螺型材由PVC型材向玻纹复合型材方向发展,并积极开发拉伸模压钢塑共挤新工艺,努力保持建筑门窗 材料产能、性能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10万吨新型门窗材料的生产能力,使门窗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㈤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实行“积极支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全面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业成本,鼓励中小企业向创业基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特色工业,建立20个特色创业基地。即:光电子创业基地、新材料创业基地、南陵工业区产业化创业基地、模具创业基地、建材装备创业基地、生物药业创业基地、繁昌孙村服装创业基地、马塘铝合金材料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木器包装创业基地、非金属矿材料创业基地、旅游工艺品创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特种电缆创业基地、新型复合材料创业基地、人造板材创业基地、化学建材创业基地、电动工具创业基地、消防器材和设备创业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基地。围绕芜湖主导产业,建立七个产业集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材料工业产业集群、船舶工业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产业集群、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和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十一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1500户以上。㈥构建六大保障体系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项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 程,事关芜湖工业化、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完善组织、人才、投融资、基础设施、服务及政策等各种软、硬环境,形成合力扶工氛围,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解决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并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考核制度。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建立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关的政策研究、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方面的专家咨询组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中介咨询,企业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

2、人才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企业人才开发体系,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高地”。改善人才的创业环境,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加快企业经营者市场配置的改革步伐,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着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高端人才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 伍。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远程网络教育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四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岗位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一线技工队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建立学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开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3、投融资保障体系

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有关补贴规定,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设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制造业各项发展资金的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稳步发展,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努力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等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整合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融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多渠道解决制造业发展的投入问题;坚持“有偿使用、良性循环、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的原则,发挥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公司化运作为主,积极发展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政府牵头不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加快推进“信用芜湖”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4、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芜湖市“十一五”工业发展整体目标的要求,加快园区交通、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

⑴进一步做好各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工业区(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区的承载能力,尤其是要加快工业区的公共项目的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配套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聚集。

⑵加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高速芜湖段建设,形成沿江城市间快速通道;尽快开工建设芜太高速、芜黄高速公路,开辟通往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加快城际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构筑快捷、顺畅的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尽快开工建设芜太运河,打通连接长三角的内河运输网。同时切实抓好裕溪口配煤中心、西江汽车滚装码头、朱家桥现代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和上海港以及长三角其它港口合作,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运输的主枢纽,构筑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内河运输网络。形成芜湖大物流的格局和中部地区工业产品集散地。

⑶加快供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220千伏变电所的建设项目,随着芜湖工业经济的发展,电能需求量将从现在60万KW增加到200万KW以上,加快推进华电芜湖电厂2台60万KW机组发电项目和繁昌响水涧100万KW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确保供电的安全性。

⑷加快芜湖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在芜湖建设现代化物流信 息中心。

⑸加快芜湖市专业化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建筑材料、钢材、铜合金材料、船舶及零部件五大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5、服务保障体系

确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的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重组业务流程,推进依法行政,推广电子政务,建立完善以办事大厅为重点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服务,完善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改进供地方式和土地有偿使用方法,完善对失土农民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标准、技术认证、培训、创业服务、资产评估、质量检测和认证、信用担保、法律保险服务等各类社会和行业中介组织,完善功能,强化自律,规范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政策保障体系

篇3: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内电力需求增长率为9.6%,2010年省内需求电量879亿千瓦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西电东送达到790万千瓦的目标;2010年年末云南规划电源装机为3648万千瓦。云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了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生产和供应成倍增加,售电量突破了千亿大关;西电东送送电规模从294万千瓦跃升到790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的主力军。虽电力供应快速上升,但由于以水电为主的装机模式及电煤供应紧张等情况导致我省电力丰盈枯缺。在充分发挥南网大平台调盈补缺的作用下,较好的保证了全省电力供应。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售电量增长较快的是直送广东电量、对越售电量、大工业电量和趸售电量。2010年,全省大工业345.86亿千瓦时,占公司售电量总额的32%,省内售电量总额的48.58%;趸售电量总计318.05亿千瓦时,占公司售电量总额的26%,占省内售电量总额的40.28%;直送广东电量322.5亿千瓦时,占公司售电量总额的30%;售越南电量48.6亿千瓦时,占公司售电量总额的4%。

1.1 省内电力供应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需电量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2.5%,五年新增需电量446亿千瓦时,年均新增89.2亿千瓦时,较规划年均增长率9.6%高2.9个百分点。2008~2010年云南省实际电量均比规划多10%以上,2010年云南省实际需电量较规划高14%。云南省“十一五”期间电力负荷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2.5%,较规划高2.8个百分点。2010年实际负荷比规划负荷高12%。

“十一五”省内电力负荷增长与规划对比见图1。

“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偏保守,对经济发展趋势把握偏差较大。实际负荷增长远高于预测水平,整体表现为缺电:“十一五”期间除2009年外各年均缺电较为严重,2006年~2010年分别缺电69.5亿千瓦时、48.5亿千瓦时、46.7亿千瓦时、9.5亿千瓦时和48.2亿千瓦时,最严重时段省内缺电32%。年负荷特性体现为3、4月份和11、12月份负荷较高,雨季负荷较低。规划方案确定的发展水平较低,弹性不够,电量供应表现为旱季缺电量,雨季调峰电源不足。

1.2 西电东送电力供应

“十一五”云南西电东送由于受本省电源、负荷变化以及多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未能按协议完成送电量,年度完成率约67.1%~92.5%,年度送电量缺额9亿~87亿千瓦时,详见表1。

单位:万千瓦, 亿千瓦时、小时

1.3 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

“十一五”期间,在2个110kV对越送电通道 (红河—越南老街、文山—越南合江) 基础上,新建红河、文山两个220千伏对越送电通道,2010年实际云电送越南55.4亿千瓦时,送电负荷约70万千瓦。2009年云南电网开辟了西双版纳电网向老挝110kV单回送电通道,2010年完成送电量0.6亿千瓦时。

2 电源建设

2.1 规划与实际电源建设对比

“十一五”期间,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由1330万千瓦增长为3604万千瓦,净增2274万千瓦,累计增长171.0%,年均增长22.1%。其中,水电增长1575万千瓦,累计增长183.1%,年均增长23.1%;火电增长663万千瓦,累计增长141.1%,年均增长19.2%。2006~2010年,云南省投产装机容量与规划装机容量比差值分别为14万千瓦、-14万千瓦、-279万千瓦、-117万千瓦和-4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实际值与规划值的差别分别为0万千瓦、-10万千瓦、-216万千瓦、-199万千瓦、-137万千瓦,中小水电装机实际值与规划值得差值分别为171万千瓦、153万千瓦、154万千瓦、213万千瓦、293万千瓦。“十一五”电源规划执行情况见图2。

“十一五”期间电源建设,一方面规划建设的火电及大型水电项目存在不能按时投产的情况;另一方面中小水电开发无序,截止2010年中小水电装机容量比规划多了293万千瓦。由于小火电加快关停,原规划建成的火电项目整体推迟,大型水电建设较规划滞后、中小水电的无序开发以及枯季出力受来水影响较大等,枯期供电紧张的矛盾仍未缓减。

2.2 电源结构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源构成为水电、火电及小部分新能源。布局主要体现为“中部、东部火电为主、西部为水电、南部水火电互济”的格局,2010年年末全省总装机3604万千瓦,水电占总装机67.6%,火电占总装机31.4%,新能源占总装机的1.0%,径流水电比重大,电源与负荷的不匹配的矛盾突出。

3 电网建设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投产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14252公里,投产变电容量4037万千伏安,形成围绕滇中和滇东的“品”字型500kV环网,并辐射至滇南、滇西、滇西南等区域;220kV网络主要在昆明、曲靖、红河、玉溪、楚雄等负荷中心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骨干网,并覆盖全省十六个市州。西电东送交流通道已建成双回220kV鲁布革水电站至马窝换流站线路,单回500kV罗平变电所至马窝换流站、500kV罗平变电所至百色的双回500kV线路、500kV砚山变电所至广西500kV崇左变电所的单回线路。对越送电通道形成新桥变电所至越南老街双回220kV线路、马关变至越南河江220kV单回线路以及三回110kV线路。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公司共投入445亿元建设电网,较“十五”总投资增长219%。其中500kV输变电工程投资145亿元,占总投资的32.5% (不含西部电网完善投资的500kV部分,下同) ;220 kV输变电工程投资125亿元,占总投资的28.1%;1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投资164亿元,占总投资的36.9%,2006年西部电网完善工程6.5亿元,占总投资的1.5%,其他项目0.94亿元 (主要为部分项目前期费用) ,占总投资的0.2%。

截至2010年末,仅计公用变及公用线路,全网500千伏变电所达到14座,变电容量205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6505km;220kV变电所达到91座,变电容量288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1484km;110千伏变电站达到369座,变电容量2392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0423km。35kV变电容量723.4万千伏安,线路28525km。

4 西电东送

电力从2005年160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580-790万千瓦,电量从2005年63亿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323亿千瓦时,五年期间送电量达1001亿千瓦时。且通过西电东送,搭建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平台,通过西电东送,云南电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末形成覆盖全省重要地区的500千伏双环网,大型电源以支线方式接入环网,并与西电东送通道衔接,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西电东送新增472万千瓦,达765万千瓦,西电东送电源均为绿色的水电。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南方电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满足云南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培育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目标的基础上,实施西电东送,推动了水电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以低碳、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方针,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5 电网主要运行指标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的50±0.2Hz责任频率合格率均在99.9997%以上,见表2;电压合格率也逐年提高,见表3;供电可靠性也大幅提高,见表4。

单位:%

单位:%

6 对外送电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与境外的区域电力交换平台初步形成。220千伏云南文山-越南河江联网工程顺利投产后,云南电网公司形成了3回220千伏、3回110千伏线路向越南北部送电的格局,最大送电能力现近80万千瓦。

电力国际贸易方面:“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共对外送电161.6亿千瓦时,向外购电32.9亿千瓦时;启动110kV向老挝北部供电项目,中老电力联网贸易稳步推进;越南松蜡、唐龙变设备采购项目中标,进一步拓展了越南电力市场;越南220kV太原变升级改造暨SVC安装项目中标,标志着中越双方在电力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更进一步。

境外电力投资方面:2008年初与越南第一电力公司组建了越中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建设越南小中河水电项目,电站装机2.2万千瓦;投资开发紧邻中缅边界的缅甸掸邦瑞丽江一级水电站,6台机组于2009年3月全部投运,3台机组向缅甸电网送电,3台机组向云南电网送电。标志着南方电网电力贸易合作从单纯的电力出口逐步发展为电力进出口并重,迈出了区域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电力市场逐步培育成熟的重要一步。

7 能源节约和科技进步

7.1 能源节约

“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全面实施了线损“四分”管理,加快线损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十一五”云南电网公司线损率实际完成值见表5。

7.2 科技进步

搭建科技创新体系,并提出相应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承担“863”计划项目5项,云南省科技项目5项,南方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8项。累计投入科技资金8.085亿元,完成了967个科技项目的研究,其中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数219个。

8 结束语

云南电网电力工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负荷需求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较波动较大;国家宏观政策、西电东送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实施对云南电力工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这要求云南电力工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电力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完全实现全省统一电网有一定困难;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网经营发展空间受限;电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部分水电站调节性能较差,负荷电源分布不均,缺电与弃水并存;电网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影响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各级电压等级电网建设不协调,城乡电网发展不平衡,农村电网依然比较落后;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制约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站址资源、走廊资源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的保护也越加迫切,这使电网规划建设的难度加大,电网发展需加强土地资源和通道资源的合理规划和节约利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中小水电无序开发应用对电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尤其动态稳定问题将日益凸显,同时也对电网的局部消纳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中小水电有序开发,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摘要:对云南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落实、电力供应、电源建设、电网建设、西电东送、电网主要运行指标、与境外联网 (购售电) 、能源节约和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云南电网,电力规划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1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66-167.

篇4: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公布,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再上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2年,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鞍钢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个全面开展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系统设计、项目落实等系列工作。2005年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钢铁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工程单位。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的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节能减排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3亿吨提高到6.27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注重钢铁制造流程新功能的发挥,即钢铁企业不仅局限于冶金材料制造功能,而且在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方面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能源综合利用、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1.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总量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材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97%。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高磁感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强度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核电用钢实现了国产化。钢材品种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产能所占比例由67.9%提高到80.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热轧宽带钢轧机由26套增加到72套,冷连轧机由16套增加到50套。国内一批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吨钢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605千克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十一五”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

(3)二次能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05年到2010年间,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总量70%的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利用量逐年提高,损失率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3.8%、5.8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从47.5立方米提高到81立方米,企业自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增长了4.6%。说明我国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1)取水量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粗钢产量增加了77.6%,年均增长12.2%。而钢铁行业取水总量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0.3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5.77亿立方米,年均下降3.03%,累计节水91.01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吨钢取水量也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立方米,年均下降10.44%。

(2)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新水利用系数和重复利用率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新水利用系数逐年上升。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4.04%提高到2010年97.2%,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新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4上升到2010年的0.58,上升了31.8%。

(3)节水技术措施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基本实现以直流改循环、建污水处理厂等粗放式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逐步发展到采用节水工艺、节水系统及设备、水质稳定等措施。污水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处理回用、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等成为了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普遍采取的节水技术、装备及措施主要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高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渣粒化技术、钢渣滚筒法液态处理技术和钢渣风淬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焦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冷轧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空冷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连铸喷雾冷却技术、蒸发式冷却塔等;科学合理的用水系统,包括分质用水系统、串级用水系统、循环用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等;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开发利用厂区雨水、城市污水、苦咸水、海水、矿井水等。

4.强化固体废弃物消纳功能,更加注重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增值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增加了6.7个百分点。分类利用率统计。

“十一五”期间,不仅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普遍提高,综合利用的产值也有较大增长,说明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在提高。

二、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钢铁行业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全行业旧有工艺装备仍占较大比例,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历史欠帐多,这些因素阻碍了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循环经济标体系尚未建立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宏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衡量钢铁行业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这对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水平,促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2010年,全国焦炉、高炉及转炉煤气放散量折合标准煤约454.5万吨标准煤。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潜力。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虽然上升较快,但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冶金渣和各类尘泥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节水只停留在水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等常规的利用方式上,缺少对各系统进行水质监管、用水定额标准的完善,以及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3.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循环有待加强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行业内的循环再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与建材、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仍属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探索。

4.减量化生产任重道远

精料是钢铁行业减量化生产的基本保证,然而,“十一五”期间受到原燃料供应紧张大环境的制约,全行业减量化生产效果不明显,甚至一些指标出现倒退。2005年至2010年,高炉冶炼入炉矿综合品位由58.02%下降到56.16%,渣铁比由此每吨增加23千克;炼钢冶炼金属料消耗虽有所降低,但由于铁水脱硫、炉外精炼处理工艺的增加,吨钢冶炼渣量还是上升了3千克。

三、拓展循环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1.拓展循环经济功能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1)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3)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含铁尘泥回配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做到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2.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共性的做法,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了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如:

长流程模式以国家法规政策、科技进步、优化钢铁结构、科学管理等为支撑,拓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推进铁金属元素、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各方面循环,从而实现钢铁制造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短流程模式与长流程模式具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低投入(人、财、物)、低消耗(能源、水)、低排放(三废)、高效率(生产运行、资源利用)、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已有十年,就总体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循环体系有待向更高层次推进。

3.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提出了国家宏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钢铁行业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评价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首先要掌握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用统计数据来描述、检测、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反映评价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十二五”期间,开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专题研究,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尽快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四、以规划为指导,引领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3日,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1.总目标展望

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两型”企业要求,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明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与城市、钢铁与社会之间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并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总结和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带动全行业循环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末,我国钢铁行业预计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见下表。

2.节能目标和措施建议

吨钢综合能耗预计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限定值。建议“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干式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热送热装、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煤调湿、烧结漏风改造、烧结余热发电、高炉脱湿鼓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研发和关注非高炉炼铁、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煤气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前沿技术。

(2)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高效化,实现“零”放散;提高二次能源转换效率,实现气转电高效转换、气转汽由中温中压向高温高压转换。加强低品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升转炉、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水平。

(3)强化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提高电炉钢比例,降低铁钢比;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球团配比;进一步提升热送热装比,促进轧钢工序生产紧凑化、连续化。大力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节能,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基础建设,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节水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11立方米,接近国际钢铁先进企业的吨钢取水3.6立方米的水平,考虑节能减排措施及深加工用水增加的因素,钢铁行业吨钢取水指标进一步下降的潜力有限。通过加大城市中水利用和企业综合污水回用力度,到2015年吨钢取水量有望降到4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5%。

吨钢外排废水量逐渐减少,2010年已经下降到2.04立方米每吨,预计“十二五”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可以提高到75%,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量,预计“十二五”末吨钢废水排放量可以降低至1.3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灭直排水,杜绝跑冒滴漏,减少新水补充量;二是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不用水或降低生产用水且三是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钢铁企业废水种类很多,水质参差不齐,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并回用;四是推行水资源合理分配、串级利用的方法,实现水系统的串级利用;五是实现企业和周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作为工业中水回用。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和措施

2010年钢铁行业高炉渣利用率达到97.6%,利用率相对已经较高,“十二五”提升空间有限,预计可以达到98.5%。2010年钢渣利用率达到93.6%,随着钢渣利用技术不断成熟,钢渣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到97%。

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含铁元素废弃物,如高炉渣、转炉渣、氧气铁皮、含铁尘泥等;以及粉煤灰、废耐火材料、非含铁除尘灰、工业垃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建议“十二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1)推进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冶炼废渣、粉煤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广钢渣预处理热焖、钢铁渣微粉技术,加大海边海床覆盖剂、钢铁渣余热回收、钢渣陈化等技术及钢渣微粉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2)加强钢铁企业含铁除尘灰、尘泥综合利用。做好除尘灰精选回收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推广除尘灰除锌提纯及还原造球技术,开发氧化铁粉、氧化铁皮深加工和废油、废酸再生综合利用技术。

篇5:常德市十一五工业规划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5%,到201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

---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英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

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油年生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加速珍珠护肤品、保健品等珍珠系列产品的开发;打破乡镇界限,优化茶叶资源,组建大型茶叶加工联合集团并不断提高茶产品质量;新建3至4个蛋类、禽类加工项目。酒业要在啤酒、白酒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兴华啤酒要扩大pET纯生鲜啤新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建2条易拉罐生产线,使年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在3亿元以上;状元酒厂等白酒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实行规模生产,白酒年生产量要达到万吨规模,产值过亿元;开发低度洋酒、果露酒等新产品,低度洋酒、果露酒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规模,产值在5亿元以上。加大矿泉水、豆奶、牛奶等食品饮料的开发扶持力度,以南山矿泉水、丽峰饮料等企业为主加速发展,使矿泉水生产量达到500万桶,奶饮料达到5万吨规模。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能带动基地发展的大规模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积聚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实现农工对接,以工哺农。到2010年,形成产值过10亿元,就业人员在7000人以上的酒业和食品饮料生产区,并带动包装、印刷等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着力把酒业及食品饮料业培育成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要做优矿产建材业。对花岗石、高岭土等资源开采型企业本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关停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塘口,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重点开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成材率。同兴石材、恒兴石材、华建石材、华顺板材等石材加工企业要在巩固提高普通板材、墓碑石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异形板材、精雕工艺品、文化装饰品等高档产品,提高附加值。同兴石材、华建石材还要不断扩大企业外向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到2010年,花岗石年开采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高岭土年开采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高岭土精泥10万吨;板材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平方米,墓碑石、精雕工艺品加工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砖瓦生产企业要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发展空心复合砖,新建5-8家空心复合砖、墙面砖、釉面砖生产企业。大力发展人工速生林,充分利用速生林、棉杆、芦苇的资源优势,发展高、中密度纤维板和复合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及纸浆板生产,新上2至3个新型建材及纸浆板生产项目。中密度纤维板和复合地板到2010年要达到20万立方米,兰峰建材要达到年产100万吨水泥的生产规模。

篇6: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市今后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能否在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关键将在于“十一五”这一步迈得怎么样。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争取我市工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前四年,___工业发展按照“十五”规划目标和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开放步伐,克服宏观环境变化和要素制约加大等不利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势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加快促进了全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5年,全市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0亿元,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为53.3,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1-200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超过目标计划5.7个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3150亿元,是2000年的3.01倍,年均增长25%。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5年预计实现利润160亿元,是2000的2.66倍。

2、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间,我市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为契机,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进高强度的工业投入,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工业投资形成高峰,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和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工业性投入预计完成445亿元,增长18。2001-2005年,企业技术改造预计完成总投入1473亿元,年均增长68%,五年投入是“九五”时期五年的4.45倍。2001-2004年四年间,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和国债项目159只,总投资97.72亿元,共争取省级以上贴息资金10642万元。

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以浙江华联三鑫PTA一期,浙江玻璃超薄玻璃生产线,浙江京东方真空电子VFD生产线(四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带动力大的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如京东方的VFD、光宇集团的特种玻璃、菲达环保的烟气脱硫、世纪阳光的节能灯、新昌制药和新合成的维生素E等一批优势产品。特别是非纺投入比例明显提高,2005年非纺产业投入预计达到315.6亿元,其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5提高到71。电子、医药、机电等产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投资额占比也有大幅度提高,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调整提升产业产品的项目已成为我市工业投入主流,2005年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中,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项目占近七成。

4、骨干企业实力快速提升。2005年,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88家培育企业,1-10月,共实现产值1033.5亿元、销售收入1015.3亿元、实现利润60.9亿元、利税86.4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总量比重的40.8、42.0、50.0和45.9。预计全年,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45家,年销售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从2000年的23家发展目前的近200家。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我市占居45家。目前我市有上市企业24家,2001-2005年新上市企业累计就达15家。

5、经济园区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了技改投入的主战场,目前进入园区的项目和投资规模占全部项目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和28%提高到目前的75%和80%,工业园区化水平已超过40%。特别是一些块状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如___县滨海的纺织产业、诸暨店口的五金业、上虞杭州湾的精细化工业、嵊州三界的厨具业。2004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6个:___县的印染业块状经济452.70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342.58亿元,纺丝业块状经济176.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184.33亿元,袜业块状经济149.87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148.63亿元。

6、集约化发展意识日益加强。近年来,相继抓了20家技术中心示范企业、34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和35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6家。特阔幅染整技术、轮胎常温粉碎、超薄玻璃生产等工艺技术获得新突破,新昌制药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天然药物研究所。全市又有5家企业参

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累计达到43家。目前,我市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6只,五年间获得的累计就达34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只,中国名牌产品26只。

7、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在全市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在建材、纺织、医药、化工、印染、热电等8个

重点行业中开展以产业循环链建设为重点的示范;在各大工业园区内开展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支持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环保节能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技术的转化和环保产品的产业化。如印染企业的中水回用、热电企业的除尘脱硫、医药化工企业下脚料的再生利用等节能节材降耗活动广泛开展。200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10%,节能量达120万吨标准煤,“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年均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2000年的7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7.8%,万元GDP取水量从2000年的65立方米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5.19立方米。

《“十五”___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才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都在这几年里集中反映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有待加快。实现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十五”工业发展的主线,应该说,四年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得看,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规划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业升级推进不快,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仍未摆脱“轻、小、集、加”的特征,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普遍不具备非价格竞争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规模偏小,只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25%左右。工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二元特征,就是传统产业多现代产业少,低加工业比重大高加工度产业比重小,普通产品生产能力大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小。特别是化纤、印染、水泥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形成阶段性过剩产能,影响工业结构的优化。

2、工业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从总体看,我市工业仍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低价参于竞争、以消耗换取增长、以污染谋得利润,以行业扩张代替结构调整,以规模扩张代替产业升级,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4年我市每度工业用电创造增加值为5.47元,仅为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的85%;每百元资金创造利润也出现了下降,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百元资金创利仅为6.5元,比2000年下降15%。2004年,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80.9%,38.68%,34.16%,生态环境再也难以承受粗放式增长。纺织,化学原料、化纤、建材以及电力等五大行业其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5%左右,但其煤电消耗却占总量的75%左右。

3、工业经济运行受要素约束影响突出。集中反映在土地、电力等方面。土地方面,以目前用地规模计算,预计到2008年,全市将无指标用地可供开发建设,2005年全市第一批计划总投资301.6亿元的100只重点制造业建设项目,共需要建设用地21358亩,年初尚有四分之三的项目用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在电力上,去年全市电力最高缺口负荷达100万千瓦,缺口率37%,今年的最高缺口负荷仍有70万千瓦,用电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运输成本提高、劳动力紧缺、出口退税率调整、城市商务成本的提高等因素也对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繁荣,全球市场将趋于扩大,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积极效益将逐步显现;全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转移,将有利于推动我市产业调整和升级,促进“腾笼换鸟”。但全球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原油供求将持续失衡,价格波动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尚未完全得到发达国际认可,影响我市工业品出口。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方向,内需有望加快启动,宏观调控将营造更为健康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将更趋完善,竞争将趋于有序化,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准入不断放开,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将有望改善。长三角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特别是浙江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攀升。但国内要素供给制约将继续加大,基础性资源趋于紧缺;土地控制趋紧,电力紧张将持续一段时间;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针对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剧。

从我市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围绕“三个率先”,争取“六个前列”,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工业提质,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广大企业努力适应宏观环境变化,主动应对,加大创新,加快推进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积极效果已经出现,创新趋势更加明显。但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___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加速呈现,要素制约日益明显,对近期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1、把握原则

一是要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迅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动力更加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发展理念出现更替,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认识和把握。

二是要把握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有新的增长态势,主要着力点在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要形成新的增长空间,主要是抓好“腾笼换鸟”,为新产业新增长源提供载体;要有新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发展的思路。

三是要把握创新的方向。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识日益浓厚、创新发展的路径逐渐明晰、创新发展的效果不断呈现,应该下大力进行总结和研究,进一步把握好创新的着力点,探索有___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把过去规模扩张型创新为主转变为内涵提升型创新为主,重点要在研究开发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在管理和人才上下功夫,同时做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要把握规划重点。规划要着眼于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在政策上要有针对性,体现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对创新方向的引导,对提供公共性服务资源的引导。规划的效果在于政策执行的效果,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2、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要求。要实现我市经济发展从注重产能扩张向注重人才和品牌建设转变、产业依托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为主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创造为主转变、产业发展从“外逼型”的适应性调整向“自主式”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以高新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统领、以工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定位为前导、以企业转型和产业引进为途径、以纺织业升级为重点、以培育新一轮增长型产业为根本,实现调整与升级的互动。调整要把握增量选择,既要缝合原有产业链,特别是要提升纺织产业,更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升级要体现存量(特别是块状经济)提质,重点是依靠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获得明显的增长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和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明确发展重点。立足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与___产业发展实际,选择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着力提升对象;选择机械、医药这两个有较好基础的产业作为壮大对象;选择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这三个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作为进一步发展对象;选择一批适应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的产业和___特点的技术密集型潜在新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并重,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引资引智等手段,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三个产业,从而做强做大现有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内部开发与产业化、引进技术产业化、引才创业等手段,培育潜在新型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发展思路。要贯彻“五个三”思路,即实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目的;贯彻加快提升纺织产业、努力壮大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和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三个方向;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和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___工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升和经济集约发展等三大目标。

3、总体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

??工业性项目投入年均增长10%。

4、具体目标

(1)五大百亿建设工程,构筑主体产业

在大纺织、机械装备、医药化工、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等五大行业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五年累计工业投入2000亿元,其中现代纺织400亿,机械装备500亿,医药化工500亿,金属加工300亿,电子信息300亿。争取到“十一五”末,五大支柱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大纺织由50%调整到40%,机械装备由15%上升到20%,医药化工由8%上升到10%,金属加工由6%上升到10%,电子信息由2%上升到5%,五大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85%。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总量达万亿。

(2)十大基地建设工程,提升先进制造

确定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制冷设备、节能环保等10个重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重以___工业新城(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上虞新区)为工业发展核,构建沿杭州湾的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新昌重点建设装备制造先进制造基地,在诸暨建设节能环保、有色金属加工先进制造基地,在新昌、诸暨、上虞建设制冷设备、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基地。

(3)名业名企名品工程,建设品牌工业

构筑___名业名企名品三大品牌体系,打造___的品牌工业。加强产业品牌工作,努力提高产业品牌的水平,将“___纺织”、“嵊州领带”、“上虞风机”、“越城家私”、“大唐袜业”、“店口五金”、“三界厨具”、“山下湖珍珠”、“崧厦伞业”、“枫桥衬衫”等10个以上产业品牌建设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扩大___企业宣传力度,特别是典型优秀企业的宣传,提高我市企业的知名度,把光宇集团、海亮集团、精功集团、黄酒集团、卧龙集团、万丰奥特、三花集团、龙盛集团、远东化纤、盾安集团等10家以上骨干企业建设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企业。加大名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经营力度,争取“十一五”末,累计有50只以上的产品和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并实现___品牌进入中国最有价值排行榜零的突破;培育50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

(4)企业培育双百工程,壮大规模经济

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育百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骨干工业企业,到“十一五”末,争取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5家,50-100亿15家,30-50亿20家;培育百家优质成长性中小企业,争取每年有10家左右成长性中小企业进入骨干企业行列。

(5)三大内涵发展工程,打造核心能力

深化技术中心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技术中心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5家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全市培育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建成的信息化企业全部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过程全面实现信息化,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加快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到“十一五”末,建成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10个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

(一)提升纺织产业

1、提升方向

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构筑高度协同产业群的产业组织,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

2、提升重点

(1)以纺织产业为依托,加快形成前导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PTA,PX,加快形成在滨海区域形成适度的重化产业。

(2)提升化纤行业技术能力,推动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开发。重点加强复合丝、变形丝、异收缩等差别化纤维开发;积极开展高仿真纤维研发,通过纺丝技术及复合、混纤、交络、变形等手段,增强仿真效果;积极探索细旦丝和多组分混纤等新合纤的开发;加强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生产格局的形成。

(3)加强织造行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重点加强麻纺、棉纺、混纺等的开发和生产;积极发展针织、经编工艺;加大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生产;推动装饰用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4)加强染整行业技术突破,强化面料品牌化运作。重点要积极采用各类印染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印染后整理生产线;大力推广应用花样CAD设计、电子制版、电脑配调色、织物高精度印花、特殊前处理和特种后整理以及计算机过程控制等技术,提高印染后整理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清洁染整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大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

(5)加强服装服饰的品牌培育和纵向研发联盟的打造,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重点要加强服装服饰行业的企业联合,创建一批大型品牌企业;推动服装服饰与化纤、印染等行业形成策略联盟,开展研发,缩短研发时程,提升研发品质;加强无缝内衣、功能服装等的生产,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6)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的性能和丰富产品品种。重点要向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环保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新品种,借助生物技术、表面活性剂以及高科技嫁接等手段,开发新型的染整助剂。

(二)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产业

1、机械产业

(1)环保机械

发展方向:以重点建设诸暨环保机械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在巩固发展电除尘器国内领先地位基础上积极引进技术,以发展脱硫设备为重点,做强做大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同时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领域并兼顾发展检测仪器和自动控制领域与噪声、振动控制领域。以诸暨为主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巩固具有优势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领域,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领域,逐步发展其他领域。重点发展电除尘器、烟气脱硫、气力输灰设备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城市污水治理及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工业废水治理及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节水技术与装备;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

(2)汽车零部件

发展方向:在巩固汽车轮毂、万向节等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基础上,积极扶持汽车仪表等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产品,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相关技术等优势,拓展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产品领域,在新昌市和___县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配套。重点发展轮胎、仪表盘组合、空调系统、变速转向系统、前大灯、组合线束、减震器、悬挂系统、起动马达、制动器、座椅总成、传送带、发电机等领域。

(3)纺织机械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___市纺织机械的现有基础,发挥现有设备制造优势,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与国外知名厂商的合作,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展重点:无梭织机、新型纺纱设备、倍捻机、棉麻毛前处理设备、印染机械及配套零部件;高智能纺织前道机械、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加强纺织机械的数控化程度。

2、新型医药产业

发展方向: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合成技术、发酵技术、结晶技术、分离技术、提取技术等共性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发展污染较少的新型化学制;加强天然药物综合利用。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做大做强脂溶性维生素类药、抗感染类药、心脑血管药物等原料药,积极开拓缓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新型化学制剂,同时加强天然维生素的研发。

(三)发展潜在优势产业

1、光电显示产业

发展方向:实现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领域的集群化发展;以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及芯片等上游原材料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照明电器产业的升级,在___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群。

发展重点:VFD显示屏、LED显示屏、小尺寸LCD液晶屏、OLED的开发及产业化、半导体发光材料,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

2、玻璃深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以超薄玻璃深加工为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以电子玻璃为产业发展重点、以汽车安全玻璃与节能玻璃产业为补充的玻璃深加工产业体系,把___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领域包括建筑节能玻璃、电子玻璃、汽车安全玻璃、小尺寸显示器件用电子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新型车用夹层玻璃。

3、铜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在巩固铜管材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积极向铜板带、电解铜箔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___投资铜加工产业,努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虞形成产能较大,产品档次较高,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铜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铜盘管、铜板带、电解铜箔、冷凝管、空调管、水箱铜带材、变压器铜带、引线框架用铜带。

(四)培育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

在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和新型医药产业、发展潜在优势产业的同时,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产业化,以及从国际和国内承接一些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的方式,培育___目前还没有的、符合“两大、两高、两低”原则的、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所谓“两大”是指市场需求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所谓“两高”是指产品技术含量高和产品附加值高;所谓“两低”是指产业低污染和低能耗。

通过积极培育“两大、两高、两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培育___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___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密集性产业有利于加快___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步伐。

在具体选择承接国内外转移的产业时,可根据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的趋势,并结合___的自身特点来确定。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人工晶体、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密封材料、特种胶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产(轻质高强多功能墙体材料、高档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优质防水密封材料、高效保温材料);数字电视机、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放声设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显示管及玻壳生产;大屏幕彩色投影显示器用光学引擎、光源、投影屏、高清晰度投影管和LCOS模块等关键件制造。

五、“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把握政府、企业和中介三个层面,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的经济运行核心主体作用;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着力实现发展目标。

(一)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建设“一个创新体系”,制定“六个一批”导向目录,落实“八项政策”,优化“五个平台”,为___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坚实支撑。

1、建设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动力

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是实现___工业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核心手段和动力。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创新体系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和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加强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动力系统建设;通过大力培育行业管理机构、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新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推动创新保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创新动力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创新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催化剂和助推器,以创新保障系统为支撑的___市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2、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双向选择,依靠市场运作的机制,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

(1)制定《一批重点产品导向目录》

充分利用政府导向和杠杆作用,制定一批重点培育产品目录,为集中政府资源,帮助企业进行重点产品的突破指明方向。

结合各个行业的产品发展趋势和___行业发展现状,依照市场前景好、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大的原则,初步筛选一批重点产品名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调研、专家推荐和企业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确立一批包含企业已有的产品、正在进行研发的产品和还没有进行研发的产品等多层面的、能够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品名单。

(2)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从土地、资金等方面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要立足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初步筛选一批与目前产业结构相补充、对___产业带动性强、质量高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结合___企业项目建设情况,最终确定一批包含企业正在建设、计划建设等多层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3)制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目录》

企业技术中心是产品创新的有效载体。要更好地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为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供基础原动力。

结合___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和政府对技术研发中心的认定标准,筛选一批具有国家级、省级资质的研发中心,同时结合___实际情况,再筛选一批没有达到国家、省标准,但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技术中心名单,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4)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大企业目录》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大企业能够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因此,___需要通过一批重点大企业的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___具体情况,依照企业销售规模、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研发投入、员工素质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不同行业的大企业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名单,然后,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立一批主业突出、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

(5)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无形资产。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加强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助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效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产品辐射力,带动整个___区域内企业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行业竞争氛围,提升___工业经济的形象。

结合各个行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根据行业带动力、资本运作能力等因素,制定重点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符合培育标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最终确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名单。

(6)制定《一批重点提升的产业集群》

产业群是___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群建设,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致富生产型创业向事业创造型创业转变;二要从同质竞争到差异化竞争转变;三是从小而分散向优势集中转变;四是从扎推块状向专业分工转变;五是从产业链脱节向产业链缝合转变。改变目前产业群内低层次明显的现象,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向高层次转变的进程。

根据发展路径与思路,重点建设___县的纺织产业集群、新昌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纺织机械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诸暨的环保机械产业集群、___市市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___县杨汛桥的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上虞的铜加工产业集群、杭州湾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3、落实“八项政策”,强化政府导向

围绕着“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效发挥政府政策性资源杠杆作用。

(1)重点产品支持政策

积极探索重点产品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机制,根据重点产品的不同阶段,制定重点产品支持的不同配套资金扶持政策、管理办法。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给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上予以不同侧重的扶持。同时,建立起重点产品扶持的跟踪、评估与激励机制,推动重点产品扶持工作的有效开展。

(2)重点项目支持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项目目录,依据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对___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政府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或者企业进行投资;对已经进入项目建设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评估机制,推动重点项目的有效展开,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效果。

(3)技术研究中心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制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配套资金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实行技术研究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鼓励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引进政策和研发设备购买政策。

(4)大企业培育政策

积极探索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机制和大企业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大企业扶持配套资金和政策,鼓励进行有效联合、兼并和合作,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通过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推动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增强企业实力。

(5)产业集群建设政策

研究制定适合产业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创新环境以及经营环境的建设方案和配套政策。通过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逐步将产业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配套,推动专业化分工协作;扶持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群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撑。

(6)品牌发展政策

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宣传,对在不同等级的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制定不同比例的累进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的广告投入;政府要积极组织宣传,通过推介会、博览会、媒体等形式展示___企业及产品的整体形象;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加强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力度,鼓励品牌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促进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领域配置,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7)创新科技人员奖励政策

建立面向创新人才的市长创新基金,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市长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的奖励,提高人才的创新热情。同时,要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一批科技精英。

(8)产业承接政策

根据“两大、两高、两低”的产业承接原则,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严明的法制服务和开明的人文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从单纯招商引资和担保优惠政策,向通过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创新资源转变,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

4、优化“五个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1)打造人才服务平台

设立企业家创新基金,推动企业家就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体系等多个主体定期举行企业家沙龙交流活动,提高企业家素质;在___市区建立企业总部商业中心圈,为企业的发展留住和吸引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企业引进人才政策,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的引进。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政府进行签订劳工合作协议,组织企业进行招聘,改变无序招聘的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2)建立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研究成果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成立技术推广小组;鼓励中介机构从事信息技术中介服务,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成果共享以及信息收集、传递搭建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经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工业经济导向目录、支持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和咨询,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方便企业办事和议事,提高企业满意度;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办公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和电子表格等业务的网络传输,解决机关公文处理自动化;建立和推广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大企业网上审批、跟踪管理评估系统,提高政府和企业办事效率。

(4)建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促进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提高银行提供的信贷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5)培育中介服务平台

完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推动行业协会改变职能和运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行业协会运作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产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技术中介机构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技术中介机构的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的提高,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应用,为中小企业降低技术创新的费用。

(二)推动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围绕政府的一个核心、六个一批、八项政策、五个平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一个定位,提升两项能力,做好三个基础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1、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益

通过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对公司战略定位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战略定位。结合政府行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明确企业是通过产品差异化来竞争,还是通过规模化来竞争,丰富企业的竞争方式。

2、提升两个能力

(1)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回报,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在进行自我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最大限度利用科研机构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合作创新的开展,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

(2)完善企业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加强对各类产品销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制定符合产品特征的营销方案。加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网络,寻求多种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水平,打响产品知名度。根据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反馈得到的市场信息,来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良,或者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3、做好三个基础工作

(1)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现代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脱岗培训计划、在岗培训计划以及外部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以及熟练工人的不足,降低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保障企业内部形成相对公平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运作,建立常青基业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宝贵资产,企业在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广宣传计划。根据企业产品受众对象,选择广宣媒体,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功能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有利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会展,在企业内部和产品受众内部形成一种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业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流的传输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决策支撑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等,为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提供及时报告,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的管理层级,形成扁平化企业组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领导掌控全局的能力。

(三)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

在政府实施“一六八五”工程,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的同时,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四大桥梁的协同作用,形成三个层面的有效互动。

1、行业协会的信息桥梁作用

转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机制;协助政府进行企业家创新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对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行业市场的研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加强行业的自律与对外协调。

2、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桥梁作用

各个行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对各个子行业进行技术跟踪与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生产力促进中心帮助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技术改进、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3、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桥梁作用

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帮助企业提升销售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帮助企业建立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4、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人才桥梁作用

加强与企业紧密沟通,促进企业劳动力由招工向学校“订单式”招工转变。通过“订单式”等方式,定向培养一大批转移技术能力较强的蓝领工人,为___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上一篇:国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围剿下一篇:村联合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