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

2024-04-17

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

暑期调研报告之承德市体育产业发展

1、承德体育产业状况

近年来,承德市的体育产业步入了良好的发展阶段,体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体育市场初具规模,社会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用品制造流通业起步发展,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正面临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实施“健体”工程,弘扬奥运精神,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取体育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农村体育健身器材,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村,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山庄内开展太极拳、健身操、毽球、羽毛球、秧歌、腰鼓、登山等健身项目,已形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山庄体育文化,每天前来参加健身的群众达数万人。

2、承德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设施不健全

承德是经济欠发达城市,对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与该市“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称号不符。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提速,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没有一个综合性的体育馆更成了制约承德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社会体育氛围、市民体育意识不浓

承德居民消费水平较低,虽然人们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有所提高,但体育消费观念依然比较落后,真正参与体育活动并进行有效体育消费有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在体育人口中,无有效消费能力的老年人和学生占了绝大部分,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人还没有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在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偏高,参与性消费低,人均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微不足道,远低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人均体育消费水平,比例不协调。

2.3、教育规模与人才相对落后

体育产业组织的经营者,既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需要熟悉市场规律、懂得经营管理。这就要求体育产业组织应该吸纳多种人才。当前,承德市体育产业实体中的人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市场营销与管理知识,急需人才资源的补充。

2.4、体育市场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可以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承德市体育产业化进程缓慢,体育管理机制创新不足,制度不够畅通以及改革措施显现出的配套程度低。

3、建议

3.1、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对体育场馆的使用、维护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经营者合理开发使用体育场,用足用好现有体育资源,减轻财政负担增强还贷能力。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制订减免或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对体育服务业的税目税率,对体育领域的经营活动如体育赞助、体育广告体育固定资产投资等。

3.2、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水平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关系到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我市目前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逐步对公众开放,如何使现有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相当明显。因此,要加快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素质优秀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3.3、承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旅游

增加城市节庆气氛,活跃城市文化生活,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发挥区位和旅游优势,积极承办、举办各类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打造具有承德地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当今社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成为不可忽视的热点,通过许多人的努力,承德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正健康、有序、平稳的发展。

篇2: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构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辖内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及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入手,分析了辖区农村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和障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承德市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到2009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占比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长34.4%。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8.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年初增加46.6亿元,增长22.3%。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中,三家“农”字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达到78.1%,其中农业发展银行30.1亿元占14.4%,农业银行19.6亿元占9.4%,农村信用社l13.7亿元占54.5%。县域贷款中81%为涉农贷款。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贷款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2%;从贷款用途看,农林牧贷款4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8.1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辖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为7.5亿元,其中,仅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就达4.19亿元.农业银行2.7亿元。

(二)央行积极开展窗口指导

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继续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有效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出台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的扶持政策,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三农”服务保驾护航。一是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212返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如丰宁县支行在组织农村信用联社深入企业和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窗口指导意见,并指导农村信用联社在工矿企业较多的乡镇开办了“农户借款、企业担保、农户到担保企业务工、企业用农户务工收入还款”业务,截至2009年6月末发放此项贷款余额564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四是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五是成立反假货币工作站。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已有215家反假货币工作站挂牌.约有400多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县域反假宣传员184名,占全市的85%。

(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增加

农村信用社加大投放,实行信贷“增量、扩面、延伸”。截至2009年末6月末,全辖累放农户贷款77.39亿元,农户贷款面达59%;全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0万户,评定信用户29.38万户、授信企业500余家.总授信额度达50亿元。创新和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财政贴息贷款、社团贷款和“个贷企还”等新型信贷产品。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近期推出了信通卡.全辖377家基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6月末,累计发放农民工银行卡4万余张。为农民存取款提供了方便: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实现了突破,截至2009年6月末,共向以上两方面投入资金达14.3亿元,比年初增长101.5%。农业银行今年以来利用“三

农”课堂.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发放惠农卡.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提高了办贷效率,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8个县支行分别组建了“三农”业务工作组,并选派业务骨干充实“三农”业务客户经理队伍,全行“三农”业务工作人员已达75人,占员工总数的8%。截至6月末,农行累计发行惠农卡65734张,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80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l倍和6.53倍,农户小额贷款授信7500户23250万元;为1761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网上银行,为1075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电话银行.发展趋势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德市商业银行不断延伸业务触角,截至2009年6月末,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4家,发放贷款13.22亿元,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有生力量。

二、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一是由于承德辖区县域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不强、经济结构单一,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全市钢铁冶金、建筑材料、房地产等主导产业面临着愈加增大的市场风险。另外县域信用环境建设与银行贷款投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难以吸引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比较有限,很难满足农村资金需求。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21.6%,而县域金融机构贷款2008年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8.6%.贷款增速大大低于县域经济增速.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二是近年来全市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呈日益加剧的趋势。2008年末,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3.5%,较2006年下降11.1%,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达175.39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106.4%。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余缺不能相互调剂,一些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而农行有资金但无机构,两者不能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存量资金不能发挥作用。四是邮储银行资金有余,但因成立机构较晚,贷款种类较少,信贷资金投放受到限制.其所吸收的资金不能充分用于支持“三农”。如承德市邮政储蓄银行2009年6月末存款47.5亿元,贷款1.38亿元,只占存款的2.91%。

(二)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难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据调查,2009年6月末,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427家(其中县城以下机构313家),金融从业人员3156人.与2000年相比机构减少176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35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目前有l0个偏远行政乡没有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如农业银行丰宁县支行最多时有11个营业网点,目前只保留县支行1个网点,县城以下无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全辖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就有323家,占全部机构的75.6%,邮政储蓄银行66家(其中代办机构57家),占15.5%。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农村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三)金融产品短缺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一是农村既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也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既有内销企业,也有外贸出口企业.不同的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不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一。目前承德辖区农村信贷产品品种有限,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抵质押贷款等少数金融产品,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信贷资金供求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全市前7个月的信贷资金投入是历史上最高的,但是投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多,投入“三农”及实体经济的少,金融机构对“三农”提供的信贷服务中,生产性贷款多,生活性贷款少。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个人消费贷款5.41亿元,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04%。三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周期长、额度大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农村信贷仍以短期化、小额周转性贷款为主.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短期贷款余额99.29亿元,是中长期贷款的12.6倍。有的信用社

因农业贷款风险较大,信贷投放有偏离农业的倾向.如某信用社2008年1—12月累计投放贷款954万元,而铁矿采选行业贷款就达790万元,占比高达83%,农业贷款所剩无几。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限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对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贷款期限设置不尽合理。

(四)结算和现金服务不到位难以满足新农村多元化经济结算的需要

截至2008年底,承德市辖区共开立各类结算账户1809505户,其中乡镇账户619007户。个人结算账户占总开户的99.2%,所有金融机构全部接人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但是辖区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目前农村的支付结算仍以现金、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为主。

(五)金融资金高利率难以体现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风险较大,并且农业利润较低.在贷款利率上应给予优惠,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村信用社在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执行上全部实行上浮,并且浮动幅度较大,一般都在50%一l30%之间.有的一浮到顶,达到基准利率的2_3倍,没有真正体现对“三农”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与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调查,87%的农户认为目前贷款不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农业贷款的高利率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又降低了农业利润,同时农村资金偏离农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六)严格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发挥

一是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贷款发放的审批权,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市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小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贷款审批权也集中在省市分行,因欠发达地区符合上级行规定贷款条件的企业较少,有的即使符合条件但由于金额较小,贷款审批往往受到限制。二是严格的责任追究,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投放的积极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发放的积极性,造成信贷人员不敢放贷、不愿放贷。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

一个分工有序、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的结构应当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组织.又有小型甚至超小型的金融组织。因此,要加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步伐;引导农业银行、农发行县支行加大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多年在县域经营经验等优势,在服务“三农”中继续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建设,督促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之于县”;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让不同类型、多种资本本着市场的原则进入农村,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形成种类多样、自由竞争、覆盖全面、互补互助、分区高效的银行服务体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使用限制,搞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按规定在农村吸收的资金70%投放到农村使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

鼓励所有金融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加农业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弹性利率政策,适当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倾斜。二是适当限制支农资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确处理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三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投入支农资金的比例,财政按比例给予贴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的支农资金。四是人民银行适当降低县域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县域和城市存款实行差别准备金

管理。五是限定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村金融开辟更为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贷款投放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需求,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贷款流程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实际,重构适合县域农业经济的信贷流程,打造在无需担保抵押的“少、短、快”资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创业贷款、商铺租赁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服务领域创新。在服务县域地区传统项目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领域,开拓在家庭作坊、劳务输出、专利创业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适当扩大担保抵押品范围,解决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满足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各级金融部门要结合信贷规模,积极调整贷款投放结构,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资金需求情况和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综合授信”,使其能够在确定的融资额度内随时获得贷款,为农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贷款奖惩管理办法,对支农工作突出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给予奖励。对贷款出现的风险,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有区别的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切忌实行“一刀切”,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保护信贷人员贷款支农的积极性。

(五)引导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

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国际经验证明,农村金融能否成功与利率政策关系极大,哪里分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哪里的正规金融活动就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农民就能得益。因此,利率定价不能“一视同仁”,要分类客户,制定差别化利率,同时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农户的承受水平,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方面因人而异,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六)优化金融环境,为县域银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篇3: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

建德市自然条件优越, 森林资源丰富, 市域内现存众多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木。根据2002年建德市古树名木普查汇总, 该市有古树名木1 590株, 计34个古树群, 48个树种。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67株, 树龄300~49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314株, 树龄100~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1 205株, 名木4株。

1.1 位置分布

该市古树名木, 大多数分布于村旁、路旁、水旁和山坡地, 尤以山坡地居多 (表1) 。

1.2 地域分布

从普查情况看, 该市的古树名木主要集中于乾潭、下涯、大洋、三都、大同、大慈岩等6个镇, 共1 094株, 占全市总量的68.8%。其中三都、大洋、乾潭三镇分布株数, 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9.2%、7.7%和6.5%。群生状态的910株, 占全市总量的57.2%;散生状态的679株, 占全市总量的42.7%。

1.3 树种分布

该市古树名木树种, 以榧树、樟树、柏木、枫香为多, 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1.13%、21.32%、10.44%和6.48% (表2) 。

2 古树名木生长特征

该市古树名木生长态势良好。生长旺盛的996株, 占全市总量的62.64%;生长一般的453株, 占总量的28.49%;生长较差的126株, 占总量的7.92%;濒临死亡的15株, 占总量的0.95%。

2.1 树高特征

树高10 m以下的53株, 占总量的3.3%;10~15 m的417株, 占总量的26.2%;16~20 m的668株, 占总量的42.0%;21~30 m的423株, 占总量的26.6%;31 m以上的29株, 占总量的1.8%。

2.2 胸围特征

胸围100 cm以下的24株, 占总量的1.5%;101~200 cm的430株, 占总量的27.0%;201~300 cm的675株, 占总量的42.4%;301~400 cm的349株, 占总量的21.9%;401~500 cm的73株, 占总量的4.6%;501 cm以上的39株, 占总量的2.4%。

2.3 冠幅特征

平均冠幅10 m以下的824株, 占总量51.8%;11~15 m的542株, 占总量34.1%;16~20 m的171株, 占总量10.8%;21~30m的50株, 占总量3.1%;31 m以上的3株, 占总量0.19%。

3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

3.1 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增强

建德市各级政府和民众, 历来爱护古树名木, 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 制订乡规民约, 制作保护牌, 竖立保护碑, 切实保护古树名木。

1982年, 钦堂公社葛塘大队1株古树被砍伐。县人民检察院会同森林公安立案侦查, 3名涉案人员受到处罚, 砍伐的古树, 由县森工部门收购。

1989年, 大店口乡珏塘村一古樟树被砍伐。县林业局会同乡政府进行处理, 责成村委会书面检查, 以示教育, 涉案人员受到罚款处理。

1993年, 钦堂乡钦堂村, 自筹资金约3万元, 为村里的千年古银杏树修建了围栏, 立碑保护。

2000年, 大慈岩镇陈店村, 3株大樟树遭受人为毁损。2005年4月15日, 杭州日报刊登《谁来救救500岁古樟树》的图文。同年7月, 该村村民自筹资金9 200元, 为古樟修建围墙, 并制订管理制度, 由村老年人协会负责管理。

2003年, 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建设中, 原设计途径乾潭镇芝峰村段, 有2棵古树生长在行车道上, 经市林业局会同交通局组织专家论证后, 公路改道, 保护古树。

2007年5月, 新安江街道东区开发, 耗资350万元迁移1株300多年古樟树70 m, 有效保护了城市古树。

3.2 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

1998年, 市绿化委、市林业局发出《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指出将市域内凡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树种珍贵、国内外稀有的树木, 树形奇殊、国内外罕见的树木和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树种, 列为保护对象;已调查在册的古树名木, 挂保护牌;严禁采伐、迁移, 已枯死或受自然灾害确需采伐, 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市政府核准, 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开展保护古树名木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增强法律观念, 依法保护古树名木;发现破坏古树名木案件, 严肃查处。

2002年, 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发出《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 提出古树名木是历史的积淀,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乡镇 (街道) 政府应加强领导;按照《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操作细则》和技术标准, 建立档案。同年8月5日, 市域内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全面完成。

4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保护古树名木还未形成共识

一是由于宣传不到位, 少数群众还未养成爱惜古树名木的习惯, 在古树名木上乱刻乱划、拴绳挂物、剥皮取材、烧香点烛、乱搭建筑物或堆放物品等现象时有发生[1,2]。二是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古树名木的关系, 在修路、架桥等建设中遇到古树名木, 不能主动采取避让保护措施, 使部分古树名木和珍贵树种受损。三是随着城市绿化步伐加快, 有些古树名木被盲目移植进城, 因水土不服或移栽措施不当造成古树名木移植后死亡。

4.2 保护古树名木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 我国古树名木保护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1996年全绿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通知》和《实施方案》虽有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关规定, 但局限性很大, 规定不全面, 职责不明确, 处罚不严厉,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正是由于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不法分子宣扬“要想富得快, 就把古树卖”的错误口号, 打动了急于求富的人, 导致破坏古树名木案件时有发生。

4.3 管护责任制不落实

建德市古树名木大多为集体所有, 古树名木管护未签定合同, 管护单位不固定, 人员不落实, 责任不明确, 古树名木得不到有效管护,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4.4 管护没有专项经费

保护古树名木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仅靠当地民间集资难以为继, 因没有专项经费, 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复壮、施肥、除虫、围栏、安装避雷针等工作不能及时实施, 致使一些古树名木病虫害严重;有的古树名木树根外露, 树体倾斜;有的遭雷击、火灾造成残肢断臂。特别是那些树龄高的古树, 生理机能下降, 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减弱, 濒临死亡边缘。

5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 加速生态建设, 对维护生态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3,4]。

5.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保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全民保护意识增强, 古树名木保护才有根基。因此, 各级政府应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作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列入社会文化发展规划, 加强宣传教育, 使爱护保护古树名木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5.2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绿委《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古树名木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约。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 使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5.3 加大资金支持, 资助古树名木

保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 各级公共财政应当把古树名木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或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 吸纳民间和社会资金, 作为保护古树名木的专项费用。同时, 鼓励单位和个人认养古树名木和资助古树名木以及开展冠名保护等活动。

5.4 依靠科学技术, 保护古树名木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护好古树名木的重要手段, 要组织专家开展保护古树名木抗衰老、抗病虫害、复壮及古树名木测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积极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要加强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普查和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基础上, 开发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动态监测体系,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5 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培育

建德是山水旅游休闲城市, 全市上下要在严格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的同时, 大力培育古树名木后备资源。一是抓住当前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有利时机, 划定一部分60年以上的珍贵树种、稀有植物, 或树形奇特、有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大树或树群作为后备资源, 有意识地进行培育。二是在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小区选择适地适树, 或生长旺盛、寿命长、价值高的优良树种栽植长生树。三是对濒危古树名木进行复制, 培育出新一代古树名木。四是大力开展造纪念林、植纪念树的活动, 并选择一部分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林、纪念树进行培育, 扩大古树名木资源总量, 让更好更多的古树名木为“山水画廊、休闲天堂”的秀美之都添姿增色。

5.6 管护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古树名木由各级政府负责, 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 城区古树名木由城建部门负责, 其余的由林业部门负责。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 要按照土地权属与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定责任书, 落实保护的责任、义务和管理措施。对古树名木出现病虫害, 长势衰弱或濒临死亡, 管护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理和复壮。

参考文献

[1]王立彬.浅谈古树移植及保护措施[J].河南建材, 2010 (1) :69-70.

[2]魏胜林, 茅晓伟, 肖湘东, 等.留园古树名木树体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4) :2136-2138.

[3]曹强.全椒县古树资源现状及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2) :80.

篇4:集团化发展走出“建德特色”

受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影响,建德家纺和其他家纺集群一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和国内外棉花价差等压力与挑战,以万通家纺、宝莱家纺、耀欣针纺等为代表的建德家纺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压力。它们的努力在稳定建德家纺经济总量、财政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建德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有特色的合作发展

建德市家纺行业协会会长蒋宝锡介绍,随着产业集群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建德市家纺行业逐渐形成了地区产业的特色,并培育出了区域品牌。许多家纺企业开始通过产业集群的平台,抱团发展、优势互补,有效推进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建德家纺中小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从而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降低生产成本。中小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以及生产与交易的密切合作,取得了“1+12”的效应。

2009年,浙江万通家纺有限公司提议吸收当地家纺企业投资入股,组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浙江艾思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现在,艾思伊控股集团旗下“SE”与“万帛”两大家纺品牌成为建德家纺打造品牌的典范。“万帛”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及“浙江名牌产品”称号,浙江艾思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SE”、“万帛”品牌直营店与加盟店网点40余家。浙江艾思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还与浙江理工大学、与TOM LEWIS设计机构等强强联手,合作共建家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从事家纺产品高新技术研发,为实现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宝莱家纺的销售公司通过与大润发、物美超市合作,成功实现“唯意”品牌靠垫的上柜销售,基本覆盖华东地区的所有超市。同时,还积极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介绍企业和产品,开展网络销售,将产品打入电子商务领域。

此外,有的家纺企业计划直接到国外开自己品牌的专卖店,也有一些家纺企业也在思考如何创建自主品牌。例如韵博家纺计划到南美巴西设立直销点,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外销市场份额,提高建德家纺的影响力。

重质量促产销回升

去年,在整个纺织行业增速缓慢的背景下,建德市家纺行业紧抓质量,促进了行业产销企稳回升。

“总体上说,建德市家纺行业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还存在低档产品过剩的情况,部分企业为生存而过度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甚至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对行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年协会坚持以‘提升质量、以质取胜’为主线,以质量、标准、品牌为基础,广泛动员全行业参与家纺‘质量兴业’活动,促进家纺行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家纺行业自今年初以来内外销都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的态势,2012年建德市家纺出口额近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左右。”蒋宝锡介绍。

建德家纺行业企业积极提升技术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各企业注重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积极吸引专业人才,努力消化吸收新技术,改造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建德市家纺行业协会的工作依然会以创新为核心,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争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蒋宝锡说。

首先,建德市家纺行业协会将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按时上报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其次,研究如何提高家纺行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做强、做专、做精建德家纺,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出口战略;最后,在行业发展的特点基础上,针对行业热点难点,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品牌带动行业前行

蒋宝锡认为,建德家纺的发展,要依靠品牌企业的带动。“打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品牌是抵御外贸市场萧条的一剂良药。建德家纺的品牌优势在内销市场上已经开始逐渐显现,这也是建德家纺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迈进的重要标志。”

因为建德家纺具有品种多、质量好、价格低等特点,建德家纺出口规模连年增长,自营出口额不断上升。耀欣针纺在危中觅“机”,苦练“内”功,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目前耀欣的“汇美家居”已经在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

今年,奔洋家纺开始逐渐放弃外销,把重点和精力转入品牌建设和国内市场。奔洋家纺将中国文化与家纺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并以独立、完整的市场主体承担市场策划、门店开发责任,各子公司独立、完整地承担生产和设计开发主体,通过集团提供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一举达到了拓展国内市场的目标。

据悉,建德家纺已成为建德市继化工、建材、冶金后的第四大行业。未来,建德家纺将积极探索一条能促进家纺行业持续发展的途径,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促进地方行业发展上的优势,整合资源,抵御市场风险,走出建德家纺的“特色”。

篇5:建德市发展调查报告

反腐倡廉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发展

[实施背景]

近五年来,建德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受理各类信访1309件,立案426件,处分党员干部426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7人,立案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62件。在坚持严惩腐败、以惩促防的同时,建德市纪委高度重视反腐倡廉的教育预防工作,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市看守所为平台,联合市检察院、市看守所全力打造建德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反面警示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发挥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主要做法]

一、精心挑选基地地址

为真正突出“警示”和“教育”几个字,把基地选建在市看守所内。把看守所作为警示教育基地,这个特殊的环境本身可起到一定的震撼效果。党员领导干部走进看守所受教育,与监牢只有一墙之隔,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巨大心理反差,深刻感受贪腐一念间、违法犯罪两重天的距离之近,警醒腐败的高压线不能碰。

二、科学配置基础设施

一是在看守所办公楼侧面及后面,沿路两侧打造一条约50米的廉政长廊,内容包括国家反腐倡廉的大政方针、法规制度和近年来建德市查处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

二是精心设计装修一个报告厅,完善多媒体设备和实时监控传输设备,用于观看电教片(以《囚犯一日》和建德市典型违法违纪案例视频为主)、开展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及观看服刑人员改造实时监控场景;

三是整修布置一间空余监室用于实地参观;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资源,以展板形式展示我市近年来反腐倡廉建设成效;

五是在看守所内合适位置布置廉政警示口号、小品等,既起到教育作用,又营造基地氛围。

三、切实强化基地管理

市纪委对打造建德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工作高度重视,把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反腐倡廉总体布局工作之中,统一策划,统一布署,统一落实。组织了筹建相关人员赴浙江省法纪教育基地(南郊监狱)就创建和管理机制等进行了考察学习。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警示教育基地管理工作办案》、《警示教育基地接待办法》、《警示教育基地参观流程》、《警示教育基地参观须知》等,积极推进警示教育基地良好运行。同时,加

大教育考核力度,把警示教育基地管理和各单位开展警示教育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畴。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情况存入个人廉政档案,构建廉政警示教育长效机制。

[基本成效]

目前建德市警示教育基地还在起步阶段,到基地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有300余名,包括新任提拔的市管领导干部,全市16个乡镇(街道)分管财政的副镇长和财政总会计及232个行政村的村监会主任。实践证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治本工程、民心工程、和谐工程。通过廉政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政风行风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警示教育基地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将廉政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大力弘扬了廉政文化,进一步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有益启示]

坚持教育为先。深入剖析近年来的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现,在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诸多原因中,教育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实践启示我们,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新形势,必须把思想建

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注重教育实效。过去,廉政教育往往是读报纸、看文件、听讲座,效果有限。实践启示我们,面对新形势,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范围、扩大教育影响,才能使廉政教育入耳入脑、触动思想、震撼心灵,真正取得实效。

建立长效机制。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反腐倡廉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德市的警示教育基地所发挥的积极成效要再上一层楼,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刚性特点的廉政教育长效机制。

建德市纪委

篇6:调查报告(常德市三馆三中心)

1.1调查目的:通过对常德规划展览馆的参观,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理论,认识分析并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具体要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城市规划专业,为我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1.2调研内容:此次调研针对常德的区位自然条件,以及常德总体、中心城区、市域城镇等体系规划,此外涉及了常德道路通行情况,各交通系统系统的规划,分析了常德公共服务设施,还了解了城区的景观特点、绿地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

2、气候特征:常德市域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雨热同季。市域年均降水量在1200-2100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过渡性特征。

3、水文地质:地处洞庭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常德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

4、地形地貌: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为红岩丘陵区;东部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构成区内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地形轮廓。

5、文化特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77年,秦国大将张若在此伐楚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史称武陵、朗州、鼎城。境内有“人间仙境”桃花源,“白鹭之乡”花岩溪,“茶禅祖庭”夹山寺,“国际水上赛场”柳叶湖,“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中国常德诗墙和“湖南屋脊”、“物种基因库”壶瓶山,享有“文物之邦”、“风景之国”的美誉。

三、地段建设条件

1、土地使用情况:现状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市政公用设施较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优美。

2、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西洞庭湖畔,左抱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是素有“西楚唇齿”、“川黔咽喉”之称的鱼米之乡。

四、城市总体规划

4.1城市性质:交通枢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4.2城市职能:湘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和文教基地。

4.3城市规模: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0平方公里。

4.4规划期末常德市中心城区为“三城、多片区”的空间结构。

“三城”: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德山城区; 多片区:沅水北岸的5个片区分别是江北中心区、城东片区、河洑片区、柳叶湖片区、东江片区。沅水南岸的4个片区分别为鼎城中心区、德山中心区、德山南区、德山东区。4.4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总体向东发展。江北城区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均有一定发展空间;江南城区主要向西、向南发展;德山城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

4.6远景城市发展:在扩大城市防洪圈的前提下,江北城区跨过马家吉河向东发展,为城市更长远发展打开局面。德山城区跨过告诉公路向南、向东发展。江南城区在扩大防洪圈的前提下向南发展。

五、常德道路交通系统

5.1对外交通布局:布局城市三大客运枢纽,分别为:

一、北部,常德火车站与客运汽车总站联合体,二、东南部,德城际 铁路新客运中心,该客运中心也是火车站和汽车站的联合体;

三、西南部,桃花源机场作为高端客货运枢纽,以快速高速路直接与城区和高速路网联系。

5.2城市路网骨架:形成环线加射线的快速干路,并结合地形和已有路网形成棋盘型为主的八横八纵骨干主干路网,沅江布置八处城市道路过江通道。

5.3城市公交系统骨架:以BRT线网作为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架,在组织间主要联系上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公交专用或BRT线路,提升整个城市公交系统的优先级别,再结合普通公交以及乡镇联系公交形成多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公交网络,打造公交都市。

5.4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骨架:结合城市山水特色,打造步行单元、步行通道、自行车通道以及城市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并结合公交、道路交通管理等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环境,打造综合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系统。

六、公共服务设施

6.1教育设施:常德教育强市建设初见成效,现拥有普通高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67所。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比例和高考录取率居全省前列。

6.2医疗卫生设施:近年来,常德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拥有卫生机构5255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6.3文化体育设施: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5%,现有体育馆23座,运动馆1888个,游泳池17个。

七、景观特色及绿地系统规划

常德是一座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的城市,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全市有大小景点300多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石门壶瓶山,桃园乌云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处(西洞庭湖湿地、津市毛里湖湿地),国家森林公园5处(桃花源、花岩溪、夹山、河洑、黄山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4A级景区3个。桃花源被称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人文景观古老神奇,自然景观丰富多姿。

三山三水

德山:常德德文化的发源地,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正从传统的工业基地,成长为一座工业新城。太阳山: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最后一座高峰,玄天第一峰,有“山川如画钟灵秀,翰墨难描憾万千”之称。

河洑山:位于常德市西郊武陵区与桃源县交界,古称平山系武陵山余脉。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百年老树,千亩竹海,名胜古迹达几十处,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抗战地堡战壕,旧称“七堡连环”。

柳叶湖:是知名的水上运动、高尔夫运动训练基地,享有“中国城市第一湖”之美誉。

穿紫河:是贯穿常德江北城区的一条城内河,全长17.3公里。穿紫河驳岸风光带的创意就源于常德丰富的水资源和常德人民利用水治理水、抵御水的辉煌历史。

沅江:沅江上拥有第一座桥——沅水大桥,与1986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是常德市交通命脉,是常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常德展现其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

八、产业定位

上一篇:忙里偷闲同义词下一篇:在铁路电务段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