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二读后感

2024-05-13

关于高二读后感(通用9篇)

篇1:关于高二读后感

I have never been to Troy, but David Maule made me feel as if I were standing on the high wall of Troy, watching the fierce war. Thanks to this British author, who adapted the famous Homer’s poem into a lively story, I found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this story. Though the story happened over 3000 years ago in a remote place, I was deeply fascinated by it.

The mysterious plot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loved The Story of Troy so much, yet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human heroes of the war.

Hector was the eldest son of king of Troy, Priam. He was not only a real hero of Trojan, but was regarded the highest moral hero in Greek classic by later historians. The war started because of the mischief of his brother, Paris, whom he didn’t appreciate. However, since Hector was the commander of the Trojan army, he was obliged to fight with all force. It was really a tragedy that such a valiant man died in the duel with another great warrior, Achilles.

It is natural to see death in a war. As a famous Chinese parable says, “A life can be as slight as a piece of feather, or as weighty as Mount Tai.” Sometimes, one’s glory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one’s doom. Achilles was such a typical person. His personal charm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attractive. He was so crucial because his every appearance in a war encouraged his fellow soldiers and terrified the enemies. Actually, Achilles was half-god who was almost invincible in people’s mind. That’s why his name was memorized long after his death.

Besides the two great men, the wisdom of Odysseus also proved him to be a great hero. He didn’t want to attend the war because he was happily married and had a lovely son. However, since his country was allied to Mycenae, he had to take the command given by the king of Mycenae. I’m quite sure that the story of the wooden horse is widely known, however, few people know who thought of the brilliant idea, that’s why I admired Odysseus so much because he was the person who got the idea. Thanks to the horse, the ten-year war came to an end at last.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he wooden horse worked, just read the book.

The ancient Greeks believed that the gods and goddesse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rigin, process and ending of the whole story.

The story of the golden apple was such an example. When Eris, the goddess of argument and disagreement, threw out the golden apple to a wedding ceremony on Mount Olympus, a dispute happened. Hera, the queen of gods, Athena, the goddess of wisdom, and Aphrodite, the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 were all involved in the argument for the apple. None of them was willing to give way, so they turned to Paris for a final judgment. Tempted by Aphrodite’s beauty and promise, Paris handed the apple to her. To keep her word, Aphrodite helped him to get Helen,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as his wife. T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war.

Paris’s choice obviously annoyed the other two goddesses. So during the war, they helped the Greek alliance army while some other gods, such as Apollo and Aphrodite, guarded Troy. When Paris dueled with Helen’s former husband Menelaus, Aphrodite saved Paris when he was about to be finished off.

After the duel between those two people, there was a truce between the Greek alliance and Troy. However, both Hera and Athena were not happy to see it. Hera pursued her husband ZEUS:“ Now, will you send Athena to make the Troyjans break the peace?”(Page 22) Then with Zeus’s permission, Athena went down to start the war again and finally she brought the Greeks to success.

From the whole story, we can see that in ancient Greeks’ view, gods sometimes played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f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e have learned that the Greek gods never existed. This is why a recent movie of Troy has not mentioned a single god. Everything happened due to men’s ambition, love, loyalty or jealousy. With those emotion and people’s effort, we human beings can accomplish wonders and be master of the world.()

God are of less importance than they used to be. Nonetheless, the gods and goddesses made The Story of Troy more mysterious and marvelous.

I have learnt from the book more than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istory, love and war. I believe that human can determine their destiny by their own.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my friends.

[关于高二英语读后感]

篇2:关于高二读后感

“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因为父亲的影响,在他斑驳年华里,早已文武双全。“执戈王前驱”是他的梦想。可恨他在无能胆小的皇帝年间报效。汉奸秦桧大权独揽,让主战派的陆游“三败考场”。他经历十八载轮回的奋斗与等待,终以自荐搏得小官。朝见皇帝时,他慷慨陈词,直至“泪溅龙床”,让皇帝出师北伐。这,就是陆游,一个不畏冒险的爱国英雄。或许苦涩的年华需要磨炼,孝宗为帝后他才迎来事业高峰。入仕八年,为人正直的他却终究因政敌被罢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脱离官场后,陆游独骑毛驴,救济乡民。其实被打击过后,他一直期待着光明前途,因为他相信成功属于坚强。为了他梦寐以求的军装,他又一次毛遂自荐。后来他随王炎在南郑准备北伐,这是他梦想实现的机会,束缚他心灵的枷锁真正被打开,诗词也变得炉火纯青。这是他一生的最高潮。而他的人生终点,因为误信奸臣,自己坚持了一生的信仰,终未完成。但他还在九泉下等待着所谓的追求。

“此生行作稽山土,犹里遗踪一泫然”。陆游一辈子经理许多风流浪漫故事,但在他心里,唐琬是永不会被替代的。因为陆游母亲的种种原因,他如懦夫般休妻。离婚七年在沈园一次意外的重逢,也是最后一次惜别。短短的两年爱情经历,成了陆游一生都沉浸的梦。晚年后,陆游曾数次来到沈园寻找那份回忆,人事沧然。放不下珍情。惆怅满腔,浊酒解千愁。他们的恋爱,只留下一个痕迹,而爱过的一切却像阴天里角落的苔藓,纵使苍老,却依旧鲜绿。 陆游对唐琬的爱就像对国家最强烈,最深沉的爱,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损食一年犹可健,无诗日却堪忧。’’陆游写诗,几乎像现代的微博,仅仅是一种记录,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也像另一个自己 ,诉说它坎坎坷坷的一生。他的诗,发泄轻狂不满,感叹现实无奈,看透世态炎凉……种种原因,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陆游。

他有诗人的柔情,亦有战士的铁骨。他一生追求者完美,求留下痕迹。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对国家,对唐琬始终如一的爱,不曾放下。时光悄然,此生无憾。

篇3:关于高二历史教学的思考

一、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 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 拿到课本, 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熟悉教学, 吃透教材, 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 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大家一起取长补短, 交流思想, 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 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 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 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 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 有些态度很好, 很想努力学好, 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 甚至更多的时间, 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 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 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 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 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 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 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 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 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 为此, 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 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 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 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 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 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 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 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 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 不能“只唯书”, 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 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 也存在谬误。 例如,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 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再如, 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 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 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 人是活的,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 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 今后教学中, 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 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 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 就没有进步。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 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 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 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 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 掌握了多少, 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 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反思不是指简单通过一套试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 而是通过总结反思看学生在哪些内容上还存有遗漏, 哪些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这样复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重点识记薄弱的部分, 长远的说, 有利于高三复习时有所侧重,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 如何实施? 这是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更重的工作任务, 挑战也更大。 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找对策及今后努力方向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最重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摘要:在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 高中生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 高考的警钟时刻在他们脑海里回响。学校、家长尤其注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 而比较忽视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守住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 如何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 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汉林.高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健.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4 (17) .

篇4:关于高二读后感

一、学生模拟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探究新问题,逆向思维能力欠缺:在考试说明中,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地理过程、地理现象等。但很多学生一旦遇到探究性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将回答的重点落到要点上,对基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答题出现偏差,甚至答非所问。

2.审题不清:考查“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考生多答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或“地中海气候”,忽视了“常年”“气候特征”等。

3.答题不全面:如在分析汽车工业区位因素时,考生只答“临近海洋,海运交通便利”,而忽视其他区位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好处,也仅仅答出一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图表信息获取不到位:利用图形信息解题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维技能,培养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应试技能。但在具体的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偏离要点。

5.错别字较多:如杭州的州、煤炭的炭、炎热的炎、广阔的扩等;

6.概念不清:如公平性原则的含义会设陷,把公平性原则反映出的权利公平问题改为义务问题,混淆了公平性原则的本质含义。

7.原理不明:如地租水平变化特征曲线图,考生不了解影响地租高低的主导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大小,如果了解了这两个原因,再结合图形认真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答案。

8.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答题方向出现偏差。如长三角错判为珠三角、辽中南工业区错判为沪宁杭工业区等。定位判断错误,整个答题思路和方向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

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不太重视。语数外是学生的生命线,小高考只要过关就行了,学生不是太重视。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太牢固。有些选择题和判断题,就是考察基础的内容,做题时,没能领悟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3.解题方法不当,解题技巧应用不熟练。很多题目,其实是技巧问题,学生掌握的不熟练,或者不会应用,答题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4.缺乏训练,做题太少,见识少。很多题目,学生一拿起来感觉是非常陌生的题目,做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熟练自如。

三、应对策略:

1.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⑴加大备课量,注重投入;要注意对试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有授课意识和高效意识,不要受三案六环节的备课程序的影响,也不要受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授课时还是需要遵循“背---讲---练---析---评”的常规教学思路。

⑵例题设计要精确,要注意配套练习、跟踪练习的配合使用。不考不行,考得过于频繁也不行。

⑶要注意调查了解,及时捕足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要对疑难问题讲深讲透,要多鼓励,少批评。须知士气可鼓不可泄,要让学生有成功收获的信心。

⑷要优化教学策略:要抓主放次,抓大放小,抓简放繁。内容复习上要突出高频考点,答题思路上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抓综合题的答题技巧,如条理清楚、用语规范、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等都有可能导致得分的细微差别。

⑸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事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要在问题的解决上做文章。要让问题暴露的更彻底,反思更明确。人文与区域地理要突出案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

2.学生层面:

⑴重视地图的阅读:地理考察多以图的形式来命题。“无图不成题”,学生在读图和析图时,要正确学会读图,要全面加以分析,寻找图上的有效信息。

⑵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复习好,需要合理的规划。所以,复习要有针对性,每节课拿出十几二十几分钟让学生背背,然后再做题。不要整节课都背书,这样不太合适。

⑶规范答题:正确、合理地答题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⑷学生背有总结化,审题有圈化,运用有思路,书写有规范,学习有反思。要求学生不要答非所问,表达不到位。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卷面书写的要求。

⑸答题要领呈现“五化”:一是要点化,答卷字数要适中,把最重要的要点写在最前面,还要避免答题中出现答非所问,前后矛盾的问题;二是条理化,要条理清楚;三是术语化,先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方面的内容,让自己的思考范围缩小,然后用学科语言组织答案;四是逻辑化,答题逻辑要严谨,论证要周密;五是全面化,答题时一定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知识点。

四、复习计划:

1.正确处理考试说明与教材的关系:在考试说明下来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把【考试说明】印发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针对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要求的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对于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我们作了大胆舍弃。

2.注重细节,强化要求,力争达标:在上面谈到的各方面,我们将强化要求,力争达标。这些都是细节,要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上加以落实。

3.课堂结构安排力争紧凑,张弛有度:每周2次模拟考试,再配以课前10分钟诵读资料、综合题答题背诵资料的整理,力争让学生答题变得轻松。课前大多先背诵,后做题,再讲解。

4.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绘图方法、答题技巧等;引导学生审题时可以关注题中关键词,如判断题中出现:带有“可能”的选项一般都是正确的,如西气东输工程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线地区有望崛起一条经济隆起带;相反,用“一定”“都”等词语的表述就极有可能是错误的。要给学生一个技巧,减少答题难度,增加答题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所要争取的目标,只能是把种种事物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把通过复习可以得到的优势尽量扩大化。减少失误、提升优势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依靠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在心理上重视,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努力,如养成良好的审题和解题习惯,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小高考中尽量减少失分,以最终夺取小高考的胜利。

篇5:关于路口高二作文

的金秋,我走进了五中,认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与同学。但是,这也意味着陌生,多了政、史、地、生四门课,一共有七门课,我顿时感到压力山大。但是,我的小学成绩一直还可以,这似乎也给了我些许的信心……

开学的第一天,早上的到校时间比之前早了半个小时,走出家门,月黑风高,让很喜欢我的床和被子,很伤心哪!我强打精神来到了学校,早背开始了,我满腹疑惑:“什么都没学,Whataretheydoing?”瞥了一眼同桌,她精神抖擞,正在背没学过的古诗文。算了,我也开始背吧。“天马行空”了一会之后,一个神秘的“早自习”让我很纳闷啊!再看看我的同桌,他正拿着参考书预习今天的课呢。罢,罢,我照办吧。早上要四节课,一节竟然要45分钟……45分钟!把我钉在板凳上我也坐不住啊,急性子的我硬是整整荒废了四节课,课本像飘白粉洗过似的,一片煞白。下午三节课,还有一节自习。咦?我的“大侠”同桌在写啥――哇,她的书五彩斑斓,但又有条不紊,高!高阿!自那以后,我就完全按照她的方法来学习,自以为向“学霸之路”奔去,然而事与愿违。在一次周考中,我比全班的平均成绩低了很多,而我的同桌却名列前茅,遥遥领先。我心急火燎,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下班自习之后,耷拉着头,心如死灰……

一天,妈妈看到我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便关切的问我:“这几天你怎么了?一直无精打采的?”我嗫嚅着说:“没有,没有啊!”不过,我还是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我的话,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还笑着对我说:“不是所有人取得进步与成功,都是邯郸学步,照搬别人的方法得来的。初中是人生的一个路口,而且仅仅是一个小路口,你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的人生路才会走得更远更长。”

篇6:关于浮躁高二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浮躁高二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浮躁高二作文1

我经常会在做一样事的时候,因为失败或者做的时间太久,还没成功而放弃甚至大发雷霆。这种行为在我上二年级时表现最为突出。

有一次,我休息在家,在书桌上搭建起了多米诺骨牌。这一套骨牌玩具中的骨牌,共有三十来个,我想:才三十几个,这肯定十分简单,别人几百个都能做出来,我肯定也行。于是我开始了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首先我把排列顺序在纸上写下来,然后从一大堆骨牌中拿出一个我最喜欢的红色,兴高采烈地把它立在桌上。可是刚立上去,突然发现我的腿有点痒,我就伸手去挠,谁知手碰了一下骨牌,骨牌就像一棵被砍倒的树似的,倒了下去,正好砸中了摆在一旁我刚吃一点的麻辣干袋子上。“啪唧”一声,辣油溅得满衣服的。我生气极了,只怪自己为什么没第一时间接住多米诺骨牌。我在气头上,想着第一次排就失败了,感觉自己一点能力也没有,越想越生气,干脆把骨牌收起来,扔进玩具箱里,拍拍衣服去玩积木了。

我一边擦着衣服上的辣油,一边找借口来安慰自己:多米诺骨牌肯定不是我这个年龄玩的东西,我还是玩点简单好玩的积木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好多了,于是去找积木玩。翻出上次玩的乐高积木,看到了“成品柜”中还有一盒“AK47”枪械模型没拼完,我连忙拿出“AK47”半成品开始“工作”起来。忙碌了半个小时,终于拼完了枪托,也就是剩下的部分。

我得意极了,正想拿起来端详一下,突然一股辣味猛地被吸入鼻腔,“阿秋!”枪被一股“旋风”袭卷倒在地上,枪管被碰坏了,积木掉了一地,我当时心情糟糕了,立刻大哭起来,熬了半小时拼的枪械模型就这样又坏了。妈妈闻声而至,问我发生了什么,我告诉她我玩什么也玩不好,妈妈知道我的缺点出于何处,那就是太浮躁,她说积木坏了能再拼,骨牌倒了能再搭,要对任何事物有耐心,听了这番导致后,我明白了:“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耐心”的`道理。

现在我牢记教训,做事认真了,有耐心了,再也不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烂摊子”了。

关于浮躁高二作文2

世界变幻莫测,我们极易变得浮躁。要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褪去浮躁。

褪去浮躁,生命因此更高大。

一棵树苗长成大树,需要十年,而一株浮萍长满整片河塘,几个星期便已足够。当一阵狂风袭来,满池浮萍可能会被吹得七零八落,只有大树却依然挺立。十年间大树努力发展根系,吸收养分,沉下心去。它的根系在地面下不断延伸,枝叶不断繁茂。最终,大树成为了万众仰望之才,而浮萍早已不知去向。所以我们要学习大树的活法,十年磨一剑,戒掉浮躁,因为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拥抱蓝天。

褪去浮华,未来更加宽广。

众所周知,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他家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五岁时便可以写出诗句,但这种才华并没有引起方家的重视,方父认为这只是一种赚钱的方式,所以他带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不让他继续学习。当仲永长到十二三岁时,却变成了一个平凡人,没有一点特别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方父太浮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如果当时方父能够送他儿子上私塾,叫他认真读书,那么,现在中国古代文豪榜上或许会多出一个人的名字了。“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焉?”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戒掉浮躁之心。

褪去浮躁,人生回归本真。

你看过《瓦尔登湖》吗?梭罗在那里呆了两年,他远离城市的繁华,一个人在湖边的森林里搭建了小木屋,开垦荒地用来种菜。一个人简简单单的生活,有时劳动劳动,有时看看书或观察树林里的动植物,有时他也写写书。后来《瓦尔登湖》出版了,人们争相抢购,梭罗也成为了一代名家。看过书的人们都想去瓦尔登湖看看,可梭罗却说:“只要你们心里沉静,到哪儿都可以是瓦尔登湖。”我们应该学习梭罗这样,戒掉浮躁,沉下心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人生更加充实。

抛下浮躁,做回自己!

篇7:关于黑暗高二作文

它,是一棵既普通,又不普通的植物。

在两个星期之前,我打开了这间储藏室的门去拿东西。推开门,我惊讶地发现这里竟有一株植物。它长得并不算好看,浑身黄又苍白,就像一个面黄肌瘦、奄奄一息的病人,仿佛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两枝瘦弱的茎儿,艰难地挑着前面同样瘦弱的叶子,似乎一碰,就要断了去。尽管长得不好看,我还是十分惊讶,要知道,这个储藏室里阴暗无光,迫不得已,平时门都关着。房间内并不湿润,地上铺了水泥,只有门缝边有点沙土。它却从那少得可怜的沙土中长了出来!只可惜,它长得不是地方,没办法帮它,只能靠它自己了。拿过东西,我带着惊讶,赞叹,还有无尽的惋惜,离开了这个储藏室。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打开了门。那棵植物还好吗?一两个星期了,如今怎样了?是长得更强壮了,还是真的,离开了人世……我想。

储藏室的门,和地面上有几厘米的缝,从那里面,探出了小半片叶子。这让我更加好奇了。推开门,我又一次震惊了——它仍在顽强生长,虽然弯弯绕绕,但一直伸展,伸展到了门缝边。我顿时思绪万千。也许,它屡屡碰壁;也许,它遭过袭击;也许,它想过放弃……但——它仍然不向命运低头,顽强地与黑暗抗争。最终,它的叶尖穿过了门缝,探到了阳光。它战胜了黑暗,战胜了命运。它,胜利了!

看着这株顽强的植物,我不禁想起了家里的一盆花。它一开始就受到了精心呵护,我们经常给它浇水,施肥。但是,这盆花却在一次风雨之中,步入了死亡。这不正是“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吗?同是植物,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我想,这是因为它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的成长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遇到挫折,不要放弃,坚持到底,顽强拼搏;最终,你就会和这棵植物一样,在黑暗中顽强迎接未来,迎接光明!

篇8:关于高二读后感

关键词:逻辑,非选择题,答题模式

高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命题者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选用哲学道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等, 这导致考试中的非选择题部分多半为材料分析题所占领。本来这无可厚非, 这种考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 更关注社会, 并有利于塑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格。但是, 由于这种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没有一以贯之的答案标准和答题模式, 分析过程也缺乏固定的逻辑框架, 导致试卷批改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性, 以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辅导时缺乏可以遵循的准则, 不象数理化等科目的解题有其固定的逻辑过程, 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使教师、学生和命题者的答题逻辑呈现出一种固定模式呢?

笔者认为, 高二思想政治 (哲学常识) 测验中非选择题的答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答题模式, 像理科的答题一样具有确定性和固定的逻辑过程。这种标准主要是指答题的逻辑模式和答题的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技巧, 教师更好地辅导学生解题和批卷者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答案。以前有许多文章都曾涉及如何答题这一问题, 但它们大多重在解答题目本身, 或者说是研究如何答题才能获取更多的成绩。而笔者重在讨论教师、学生和命题人在一个材料面前都应持有一致的逻辑过程, 以及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过程。在下文中笔者试图对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主要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模式作出简要的探讨。当然, 笔者所提及的答题模式仅仅是一种设想, 一种视角, 尚有待不断完善和修正。

笔者经过初步的搜索, 发现在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题型:

一、“体现”类, 即给出一个材料, 问该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中指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进取,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上述材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对于这种题目, 我们平常的做法是, 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来看其体现的哲学道理, 这样做并没有涉及哲学分析的本质, 哲学分析重在找出感性材料中的理性内核。答题时应该让感性和理性一一对应起来。所以在这个题目中,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决定 Q,

x是P, y是Q,

所以, x决定y∈P决定 Q。 (也可以说, x决定y体现P决定Q。)

还有一个原则是, 在表述材料的分析时, 应在最大程度上用哲学原理的表述程序来表述材料。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量力而行”的“力”是西部地区的实力和能力, “因地制宜”的“地”指的是地区的特殊性,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行为实现的前提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要求根据西部地区的本身实力和能力以及地区的特殊性, 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最后作出总结:

综上, 材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道理。

在其他原理中, 运用“普遍联系”原理时, 应指出“事物”, “整体”和“部分”, “原因”和“结果”, “发展”原理时应指出“新、旧事物”等。

二、“分析说明”类

某乡政府接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为加快水产养殖步伐, 每村新开挖养鱼池塘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 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 不适宜挖田养鱼。该乡政府又根据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最后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当年旱情严重, 新开挖修好的生产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种植粮、棉、蔬菜的经济效益提高了。

结合材料说明该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对此类题目, 一般来说, 凡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材料和表述都应该被认为正确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是 (决定/影响等) Q是正确,

x是P, y是Q,

所以, x是 (决定/影响等) y是正确的。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根据这些实际, 并从这些实际出发, 作出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这种意识的产生受到了物质的决定,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定是符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作出总结: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策正确。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的后半程与上一个类型题目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三、“提出方案”类

材料一: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不断推动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材料二:2004年1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会议确定: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要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村收入

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结合所学哲学常识, 分析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因为提供一个方案,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所以对此类题目, 应首先提出本题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然后根据原理结合材料写出方法论: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P, 所以Q

P,

所以Q,

x是P, y是Q

x

所以y.

在提出该材料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时应遵循”体现”题目的逻辑方法。

当然, 上述几种类型仅仅是高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 还有许多题型尚未能提出各自的答题模式, 笔者将会在往后的教育中予以关注, 并进行研究。

这种标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 命题人在命题中给出的材料, 必须便于考生进行逻辑分析, 也就是说, 即使有的材料很好, 但是在运用哲学道理分析时出现了与知识和逻辑悖反的情况, 那就不应被用来作为考试题目, 在提供参考答案时也应注意知识和逻辑的并重, 并保持答题模式的前后一致性, 就是说今年的分析过程的逻辑过程和去年的, 和明年的都保持一致。

其次, 教师在讲解解题技巧之前, 甚至在我们哲学讲课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要将要用到的逻辑知识和推理方法。

篇9:关于高二读后感

关键词:高二生物;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学是初中与高中分开设置学校,再加上初高中生物教师交流较少,使高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教学缺乏了解,这样容易使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与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方法等出现脱节现象,对高二学生的生物学习不利。要教好高中生物课,就要把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保持生物教学的连贯性,这样能使高二的学生尽快适应生物课的学习,从而为高二学生的生物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保持教学内容连贯

生物课的教学在中学的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都有课程安排,高二生物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等内容。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以人与自然为主线,主要包括生物圈及其多样性、人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生命进化、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生物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描述比较浅显,而高中生物课的内容在初中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加深,将初中生物内容加以概括、综合和提高。教材内容得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主要学习生物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探索这些基本规律所采用的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如“分子与细胞”这章内容,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细胞的显微结构,到了高二生物课则要学习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等内容。高中生物教材突出了“活”细胞的基本特性,基本上达到了分子的水平。这样的生物教学安排既符合初中、高中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又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初中生物课所学的知识是高中生物课教学和学习的基础知识,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则是对初中生物课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因此,高中生物课的教学,要求生物教师要熟悉了解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还要掌握高二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生物知识,掌握了解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相衔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生物教学效果

在高二的生物课本中,一些内容涉及和运用了比较新的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涉及和运用了微观生物领域的一些知识和研究成果。比如,“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这章内容,有不少生物知识就是从分子水平来进行讲解的。这对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思维方式是个比较大的转变和考验,这些生物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思维模式和空间想象的能力。所以,这些课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又如,“基因的本质”这章内容,教材是通过介绍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等内容,来讲解人类生命的遗传物质,遗传过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尽量了解到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简洁、形象、生动。再如,在讲“基因的表达”这章内容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这样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生物教学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学生学习之后掌握的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记忆牢固。

三、掌握生物认知规律,适应教学模式转变

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节奏较慢,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讨论、演示等,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生物教学内容时间比较多。到了高中生物课时,教学难度、深度却比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大大地增加了,生物知识密度加大很多,这样就要求高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和解决更多的学习疑难问题。对于高二的生物学习,一方面是需要掌握大量高难度的生物内容,另一方面是学生用于课堂学习和消化的时间减少了很多。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二学生这种时间少、节奏快、内容多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正确引导高二学生逐渐适应由慢节奏向快节奏的转变。教师要把生物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建立在高二学生认知的基础之上,这样不容易造成师生教与学之间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在高二生物初始教学阶段,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易造成教学效率的下降,使学生产生生物难学的情绪,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实施。在高二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能听懂、下课不会做作业的现象,是与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衔接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上。教师可以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水平。

总之,在高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搞好与初中生物的衔接问题,使教学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对高中生物认知水平的连续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下一篇:秋学期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