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2024-05-06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共10篇)

篇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

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

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两个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提问: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一定影响着杠杆的平衡吗?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上的实验2的内容,同时引出力的作用线。结论:由学生总结。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结力臂: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画力臂:请同学在学案上画出力臂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动力臂:

阻力臂: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1F2L1L2 活动

三、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你的收获是什么?由学生谈论。思考与讨论:多媒体展示。

篇2:《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

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9-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练习课后作业1题。

练习探究P63 1题,P64 7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53页实验探究。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课后作业2、3、探究P64 4、6题。

4.请同学们对图9-1和图9-4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2.课后练习题

3.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及预习

篇3:《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基本操作环节

例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以下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__;请你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小光同学做实验时,在杠杆上挂了如上图1所示的两组钩码。若在不加减钩码的前提条件下,把左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个格,可使杠杆平衡;若在不移动钩码位置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端同时减掉的方法,也可使杠杆平衡(杠杆上相邻刻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

解析:探究实验中杠杆应选取轻质、均匀的杠杆,并且支点选择在杠杆中点,这样做可以使杠杆重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重力的力臂为零,避免了杠杆重力对杠杆的平衡的影响。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便测量力臂。分析数据不难得出规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根据此规律可以得出表格中的数据,同时也能解决杠杆的再次平衡问题,其中的格数相当于力臂。

答案: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杠杆重心在支点上、杠杆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便于测量力臂;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表格中的数据);1;1个钩码

点评:实验中要注意操作的细节,无论是杠杆的平衡调节,还是器材的选择、支点位置的确定、钩码或弹簧测力计的位置等。

练习: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丽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

(2)如图2所示,在杠杆右边B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左边A处挂个相同的钩码。

(3) 如上图3所示, 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 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原因是__。

答案:(1)水平;(2)三;(3)变大;拉力F的力臂变小。

二、评估交流环节

例2:如下图4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是否合理?为什么?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上图5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探究结论的可信度的评价,同时对操作环节进行评价。(1)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是“左沉右调,右沉左调”;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因为钩码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力臂为杠杆本身,这样以便直接在杠杆上测量力臂。(2)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对此结论得出虽然与事实相符,但只通过一次实验获得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1)左;水平;力臂。(2) F1l1=F2l2;不合理;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3)杠杆自重的影响。

点评:如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就要注意评估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排除故障继续进行有效的探究。对于评估的范围很广,可以评估优点,也可以评价缺点。可以评估探究过程,也可以评估探究结果。因此要多方面地掌握评估的类别和方法,注意其科学性、可行性、评估操作行为的规范性、评估数据的可靠性等。

练习:(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下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_______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上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上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___组实验更好,理由是__。

答案:右;二;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三、分析与论证环节

例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如下图7所示,若杠杆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至平衡。杠杆平衡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填“可以”或“不可以”)再旋动两侧的螺母。

(2)下列实验步骤中:

A.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计算每次实验中F1l1和F2l2的大小,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C.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重复实验。

D.记下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E.将钩码挂在杠杆的支上点两边,先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然后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正确的顺序是__。

(3)每个钩码重1N,杠杆上每格长度是4cm。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

(4)上图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这时在两侧钩码下各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的__端将下沉。

解析:此题重在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的考查,对于表格类数据的归纳,一般要考虑分析归纳的依据、分析归纳的条件和分析归纳的结论。(1)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是“左沉右调,右沉左调”;(2)操作的步骤不难得出是“调平、挂码、测量、记数、重做、归纳”;(3)通过观察表格中的物理量和相对应的数据,要学会归纳,找到普遍性的规律,在定量分析数据时,要学会运用“加减乘除”等方式进行分析、归纳,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给定的物理量有4个,并且是不同物理量,因此采取乘除的方式归纳,即分别计算出每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经过比较每一组的动力和动力臂乘积与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都相等不难得出结论为:F1l1=F2l2; (4)杠杆是否平衡或者向哪边下沉,取决于力和力臂乘积的大小,看图可知左力臂长,因此增加的力和力臂乘积大,因此向左端下沉。

答案:右;不可以;(2) AEDCB; (3) F1l1=F2l2; (4)左。

点评:在分析与论证时,如何处理数据、现象等问题是关键,对测量并记录的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是寻找物理规律、获取实验结论的重要途径。对于数据表格类的,要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量的关系,也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行科学的叙述和总结。

四、实验纠错环节

例4:在我市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中,考评教师针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记录了甲、乙同学的操作过程 (如下页表) ,他们的实验步骤中均因为存在错误而失分。请你指出错误的步骤,并说明失分原因。

甲同学:错误步骤________ (填序号) ;失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错误步骤_______ (填序号) ;失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杠杆平衡实验中,开始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然后加挂钩码后,就不能再通过平衡螺母的调节来使杠杆平衡,因为这相当于在杠杆上又多改变了其他物理量。乙同学操作中,两次平衡的位置不同,不符控制变量的思想,开始和结束都应该在水平位置平衡。

答案:甲:2;靠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恢复平衡。

乙:1;实验初始, 没有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点评:纠错类这类问题很多,从实验操作方面、实验器材的选取方面、从数据的处理方面等进行纠错、找缺点然后改进,对待这些问题,要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这类问题。

练习1: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确保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

如图8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重0.5N,弹簧测力计拉着杠杆并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读数并计算后发现结果与平衡条件不符。该实验操作的不规范之处是__。

答案:弹簧秤没有沿竖直方向拉(弹簧秤没有与杠杆垂直)

练习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悬挂起来,发现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他应该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调节,使杠杆在__位置平衡。

(2) 在杠杆两端挂钩码, 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 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 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 记录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

(3)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有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得出此错误结论的原因是:___。

参考答案:

(1)左,水平位置;(2) F1L1=F2L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了加法运算

五、设计实验环节

例5: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下图9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两段.A、B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个同学提出各自的猜想:

甲:A较重;

乙:B较重;

丙:A、B一样重.

(1)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判断A、B的轻重.

所用器材:___

操作方法:____

现象及结论:___

(2)为进一步研究类似A、B轻重的问题,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10所示。

(1) 根据上图10的实验,可以判断___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填“甲”、“乙”或“丙”)。

(2) 根据上图10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

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b.用上图11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解析:(1)由于比较质量,所以可以直接利用天平进行测量比较。(2)根据力臂越短力越大,可知重端长度短,故甲猜想正确。只是通过杠杆水平位置和钩码的重力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具有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力的方向进行多次实验才能获得普遍性规律,设计实验重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改变方向进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答案:(1)天平;将天平调节平衡,把A、B两段萝卜分别放入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偏转,哪段萝卜就重(2)甲。

a.不正确。

b.1.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右(或斜向左)拉,保持杠杆水平平衡。

2. 读出动力:测力计的示数F1;量出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1。

3. 用测力计测出三个钩码的重力即阻力大小F2,量出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l2。

4. 计算F1×l1的值与F2×l2的值,再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不正确。

点评:设计实验是对猜想和假设的问题进行检验方法的具体化,在设计的方案过程中,必须按照猜想的路线进行探究,设计实验应具备的原则:科学性、安全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练习:同学们利用右上图13装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

(1)写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具体过程及验证的结果。

(2)杠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上图14所示,现欲使静止的跷跷板发生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__,并说出能驱使跷跷板发生转动的条件__。

综合练习:小强在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调节,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__。

(2)在下图15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小强调节左边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F1=1.2N, F2=1.5N;OA=30cm, OB=20cm。他将所得数据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中,发现F1×OA和F2×OB并不相等,从而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不一定是F1l1=F2l2。小强的失误是__.

(3)在下图15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将弹簧测力计由A处移到C (OC=10cm)处,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力的方向应__,大小为__N。

(4)在上图15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不用弹簧测力计,在A处挂__N的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仍然平衡。

参考答案:(1)左(外),重力,0。

(2) 把OA当成了F1的力臂 (或:把F1的力臂弄错了) 。

(3) 竖直向上, 3。

篇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

2.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及支架1套、钩码1盒.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7

猜想与假设:

1.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

3.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平衡(水平位置),如图2所示,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两端钩码所受的重力.

4.把支点右边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ι1,和阻力臂ι2,把F1、F2、ι1、ι2的数值填人表l中.

5.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至少再做两次实验,把实验数据填写到表格l中.

6.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猜想1正确,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写为:F1ι1= F2ι2.

评估与交流:实验前为什么要把杠杆调到水平位置,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也要使杠杆达到水平位置?

实验注意事项:

1.正确安装杠杆,使杠杆缓慢转动以检查杠杆是否灵活.

2.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调节办法和调节天平相似.

篇5: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

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

(二)杠杆平衡

创设情境:

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

F1L1= F2L2

F1+L1= F2+L2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

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即杠杆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

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计算钩码的重力。

4、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记下实验数据,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

5、根据数据讨论实验要多次测量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小故事

讲兔子拔萝卜,要猴子和小羊来帮忙,最后分萝卜的故事。

学生课后用萝卜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6: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能对验证方案进行改进,学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

2.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掌握探究活动中各种注意事项、杠杆平衡的条件。3.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杠杆的平衡

1、问题一: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观察小实验: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不平衡

3、学生动手小实验:

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二、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

1、通过观察二幅图片猜想影响杠杆的平衡因素:可能与力的大小和力臂有关

2、实验验证猜想:

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F1、L1、F2、L2的数量关系?

如何猜想:比如: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得出猜想关系:

F1+l1=F2+l2;F1–l1=F2–l2;F1 · l1=F2 · l2;F1 /l1=F2 / l2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便于探究挑水怎样才能成水平的平衡状态,可以对它进行简化。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扁担,用钩码代替水桶和水。

4、器材设计: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通过两画幅图的力臂,比较哪图的力臂更好测量得出结论

力臂的画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的作用线)三引(垂线)四标(标垂足---直角符号、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

5、教师实验验证

能满足猜想一:F1+L1=F2+L2和猜想三:F1 · L1=F2 · L2这二个猜想是否都是对的呢?

分析:(1)此实验只做一次,能以偏代全吗?

(2)观察实验数据的不妥之处,得出要用国际单位

6、实验方案的改进

(1)、只做一次实验误差大,要做多次实验,至少三次。

(2)、勾码要用弹簧秤测出它的重力、力臂用刻度尺量出或直接读出、要选用国际单位。

7、学生选用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表格

8、学生活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9、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杠杆的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F1·l1=F2·l2

四、练习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2、、一条扁担长1.4m 左端挂300N重的物体,右端挂400N重的物体,问人肩能挑距左端多远的地方,扁担才能处于水平平衡?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做一做:

(1)请大家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杠杆,并使其达到自己心目中平衡?

(2)请大家把刚才用橡皮、小刀、直尺、铅笔等物组成的平衡杠杆,通过加减物体、移动力臂让其不平衡。

二、想一想、答一答: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猜一猜: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是什么?

四、想一想、猜一猜:

(1)有a、b、c三个数字你可以怎么猜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用上面相同方法,你可以怎么猜F1、L1、F2、L2的数量关系?

五、动动手、做一做:

(1)杠杆两端有两只可调节的平衡螺母,这个装置能起什么作用?(2)杠杆调平的方法是什么?

六、(1)画一画:请大家把下列两幅图的力臂画出来

(2)想一想: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七、制定实验表格

八、动动手: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实验结论:

九、练一练:

1、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阻力为40N,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篇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评课稿

1. 座位突破常规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分组面对面座,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合作,同时让学生感受更开放一些,亲和一些,少了常规课的约束,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课的导入好。课前带学生去玩跷跷板,让学生感受生活,摄下过程,导课时播放摄像引入新课,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3. 三面黑板环绕学生是一创新的举措,便于多组学生同学同时呈现自己的想法,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把学生的`多种方案同时进行比较,解决了连电脑都无法解决的同时大屏幕呈现的问题。

4. 实验设计放手学生自主设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学生少了思维的约束,课堂上实验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特别是自制无刻度杠杆,怎样解决没有平衡螺母平衡的问题,怎样测量力臂的问题,学生的方法让我们教师耳目一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5. 实验数据的处理有创新。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处理数据,让学生意识到电脑不仅是我们娱乐的工具,更是我们物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好帮手。

6. 最后的趣味实验设计是亮点,它是对物理应用的拓展。

同时对本节课,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导课是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一节课的物理学习,结果应呈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体现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比如可以在课结束时,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让学生课后自制杆秤。

2.学生的多种方案很好,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自制的无刻度杠杆与有刻度杠杆做出的实验差异较大,并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有刻度杠杆呈水平平衡时,方案最好。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家的任何物理成果都是这样从草根的、不成熟的、多次实验一步一步改进到成熟,再创新,再到精确的实验,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的科学实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迂回曲折的前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8:《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突破“猜想”这一环节。有些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以教材中的表格设计为突破口,通过将表格设计项目的内容补充完整的方式, 来替代学生“猜想”的思维过程,这样使“猜想”环节弱化了。有些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设置情景,如孩子玩跷跷板,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这种方法很好,但学生的答案会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因为学生玩跷跷板时的实际情况,比教师预设的情景复杂得多,也就使“猜想”环节复杂化了。既然“猜想”环节处理得不够顺利,其后的“探究”环节在逻辑上就显得不够严密了。因此,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探究”,难点是“猜想”。

笔者想,既然无法顺理成章地完成“猜想”环节,那么能否换个思路呢?一般情况下,教师想到的都是如何让杠杆平衡,不妨换个角度尝试一下:设置一个“打破杠杆平衡”环节,以便于学生感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以下是笔者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破坏杠杆原有平衡,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知识准备

杠杆的平衡:杠杆处于静止状态(静平衡);杠杆处于缓慢的匀速转动(动平衡)。

思考:杠杆处于如图1、2所示状态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图1、图2中的杠杆均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

二、交流探讨

如何打破杠杆的平衡?

教师给学生提供以下器材:杠杆、数量足够的钩码、 细线。

提出问题:如何操作,可以使原来平衡的杠杆不再平衡呢?

学生探讨后交流:先将教师提供的器材组成如图3所示的装置,然后通过以下四种方法,就可以使原来平衡的杠杆不再平衡。

打破杠杆平衡的方法。

方法一:改变左边悬挂的钩码数量(即改变阻力的大小)。

方法二:改变右边悬挂的钩码数量(即改变动力的大小)。

方法三:改变左边钩码的悬挂位置(即改变阻力臂的大小)。

方法四:改变右边钩码的悬挂位置(即改变动力臂的大小)。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以上四个因素可以影响杠杆的平衡。)

三、科学探究

如何维持杠杆的平衡?

(一)思考

如图4所示,当阻力F2或者阻力臂l2或是动力臂l1发生改变时,怎样做能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呢?(设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竖直向下的拉力F1是动力, 钩码对杠杆的拉力F2是阻力)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通过改变动力F1的大小,使杠杆重新平衡.

(二)提出问题

杠杆的平衡条件跟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关系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经验进行猜想。

学生思考后回答:杠杆的平衡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大小都有关系。

(学生能否猜想出具体的关系都不会影响到下面的教学)

(三)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包括: 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实验器材、实验表格的设计等。学生经过小组探讨后进行交流得出: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思路———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动力F1分别与阻力F2、阻力臂l2、动力臂l1的关系。

3.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大铁钉、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每组学生一套)。

4.实验表格略(在探究过程中呈现)。

为了能够使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师可做出如下几点提示。

A.为了简化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1)可以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便于测量力臂。

B.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应该进行多次实验。

C.将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或使之垂直于杠杆向下拉)。

(四)实验探究

1.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悬挂位置不变,只改变悬挂的钩码数量,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表一。

结论:当动力臂、阻力臂的大小不变时,动力的大小与阻力的大小成正比。

2.保持悬挂的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只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悬挂位置,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表二。

结论:当阻力、阻力臂的大小不变时,动力的大小与动力臂的大小成反比。

3.保持悬挂的钩码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 只改变钩码的悬挂位置,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并填入表三。

结论:当阻力、动力臂的大小不变时,动力的大小与阻力臂的大小成正比。

(五)实验结论

动力与阻力、阻力臂成正比,与动力臂成反比,即

将此式重新整理得F1l1=F2l2。

此结论就是 “杠杆的平衡条件”,也称为 “杠杆原理”,由阿基米德首先通过实验获得。

四、学习反馈

请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释,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如何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产生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交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与对应力臂的乘积。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悬挂杠杆的悬挂点或支撑杠杆的支撑点, 必须过杠杆的重心,这样杠杆重力的力臂大小为零,重力与其力臂的乘积就等于零,因此,杠杆的自重就不会对杠杆的平衡产生影响。

上述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教学流程环节衔接的流畅性、学生思维训练的严谨性、实验探究教学的可靠性。

(一)反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上述教学设计,是在引导学生从打破杠杆原有平衡的角度去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流畅。

(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智慧

情境的设置,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情境的创设宜简不宜繁。笔者创设的“如何破坏杠杆的平衡” 实验情境,可视性强,提高了情境的可靠性,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具体教学中,由于设置的情境相对简单,易于安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操作演示,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即时验证。由于“破坏”平衡,比“维持”平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这一堂探究实验教学课学生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较好。

(三)变定性为定量,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篇9:《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尝试着做了些改进,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杠杆平衡条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G633.7

一、实验内容设计

该实验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平衡,探究杠杆平衡需满足的条件。难点是学生对力臂的寻找存在较大困难。原实验这样设计:在支点两侧悬挂钩码,调节合适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探究规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正好在杠杆上,这样处理的优点是:方便学生读出力臂,降低难度。缺点是思维太局限于特殊情形。(图)这时杠杆平衡吗?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还是力臂吗?怎样测力臂呢?力臂一定在杠杆上吗?有些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把这个结论就当做是杠杆平衡的条件。这显然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是由于原实验中两力的方向平行导致的。解决的就好办法是改变力的方向,进行实验。在原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可以用弹簧秤代替钩码斜拉。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1、力的读数不准确。向上拉时,由于手的抖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容易确定。倒挂拉时,还存在弹簧秤自身重力影响,导致了指针读数与实际拉力大小不相等。2、力臂的测量存在困难。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着手设计了 “全方位杠杆平衡条件探究仪”。

二、实验方法设计

(如何解决与杠杆成不同夹角的力的准确测量呢?)我们将原来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杠杆改为在水平平面上转动,通过改变钩码数量改变力的大小、通过定滑轮位置调节改变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这样(就)可以让杠杆在任意位置保持平衡,實现与杠杆成不同夹角的力的较准确测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从而解决了各个方向力的准确测量这一难题)

(如何快速准确测量力臂呢?)为了使学生明白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我引导学生将原实验中的杠杆和刻度分离,制作了可转动的圆形刻度盘,如图:

刻度盘上,零刻度在圆心,向两边刻度读数逐渐增大。实验时,杠杆的支点位于圆心处。如何使用它测量力臂呢?当杠杆平衡时,转动刻度盘,使黑色的刻度线与力的方向重合,表示力的作用线,读出盘上对应刻度,即为其力臂的长度。这样,用相互垂直的两根线分别表示力的作用线和力臂,强化了力臂与力的作用线垂直,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力臂这个易错点的理解和认识,使之更形象直观,突破力臂测量的难点。

请看现场演示:我们把水平面作为杠杆转动的平面,自由选择力的作用点(左边第3格,点到点的距离11,右边第1格,点到点的距离5厘米),任意大小的力、任意方向的力。调节杠杆平衡,左边挂2个钩码,1牛。右边挂4个钩码,2牛。转动转盘,测量左边拉力力臂,(为10厘米),再测右边拉力力臂(为5厘米)。记录数据。甚至还可以改变杠杆的形状,换成倾斜平面进行实验。自由选择力的作用点(左边第5格,右边第2格),任意大小的力。(左边挂2个钩码。右边挂4个钩码),调节杠杆平衡,转动转盘,测量左边拉力力臂,(为12厘米),再测右边拉力读数(为6厘米)。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探究得出来的规律更有说服力,更有可信度。

改进后的实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大胆突破,将单一竖直平面实验改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实验,使实验更科学。

2.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力臂,突破力臂测量难点。

通过转盘,让力的作用线和力臂 “可视化”呈现,更明确了力和力臂的垂直关系,且直观、方便测量,突破了难点。

3.通过实验,真正扭转了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更全面认识了杠杆。

实验过程,让学生自由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而且避免了以特殊代替一般、以偏盖全的不科学研究方法。

篇10:《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1

一、说教材和谈学生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平衡》是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文具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初步感知杠杆;第二部分: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从而认识什么是杠杆;第三部分: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等杠杆,对杠杆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自然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探究杠杆平衡实验,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相同时,杠杆可以平衡。

3、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不同时,适当调整钩码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

4、培养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亲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了解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尝试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二、教学设想

“杠杆平衡”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在课堂上接触简单机械——杠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了四个主要活动环节:①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象与猴子是否能够一起玩跷跷板,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②利用文具制作简易“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从而认识杠杆;③实验探究杠杆平衡;④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讨论猴子和大象玩跷跷板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为下节课做铺垫。

其中第三个活动环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这是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按照自然课本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给定学生杠杆一侧的钩码数、距支点的格数,以及另一侧的钩码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来确定另一侧据支点的格数。这样的实验设计的确很简单,但将学生框得比较死,学生的实验是一致的,得出的实验数据是一致的,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帮助,也就是把实验设计得太简单了。而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而不做任何实验要求规定,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会特别多,也特别复杂,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汇总和整理会相当费时,学生也不容易从这些数据中得出规律,这又把实验设计得太难了。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能力,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把这部分实验活动具体拆分为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不难得出结论,他们发现杠杆尺要平衡,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时,钩码所在位置也相同;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发现了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如果钩码位置不同,哪边的钩码离支点越远,那么杠杆的哪边就会向下倾斜。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二个难度稍大的实验。第二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有了第一个实验操作的基础,学生对杠杆的平衡也有了一定直观的认识,因此第二个实验也比较容易成功。在实验二交流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两边钩码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这两个实验难度递进,我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课件演示播放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引导学生思考大象与猴子能否一起玩跷跷板,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缘由:由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作为导入点,并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大象与猴子一起玩跷跷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探究的内容是从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4分钟)

学生用文具制作跷跷板后,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直尺代表什么?”“橡皮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跷跷板是怎样运动的?”指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

设计缘由:教师将所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问题的设计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2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又可以分为两个实验:

①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

②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

设计缘由:面对的这些具有一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这一环节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亲自参与。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3分钟)

再次让学生讨论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缘由:自然科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学生运用自然课堂中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教学注重了以下四方面。

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开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的引入,到玩一玩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到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重学生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

我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我并没有简单地运用教材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进行实验设计。但我认为,过于简单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简单划一的实验改成两个较为开放的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感知杠杆平衡的规律,并让学生自行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实验规律。

3、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

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实验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2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围绕 “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 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发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粤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六章第五节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简单机械中认识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

二、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也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法,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本节课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杠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三、重点和难点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应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力臂不等于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确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和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除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外,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时,采用科学探究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形象引题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觉的一些简单机械为话题,提出疑问,引出本章话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2、创设直观环境,建立物理概念

结合用木棒撬石头的示意图,建立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概念。继而在这个示意图中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们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让学生看一遍,并且齐读上述物理概念,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引导学生画出多媒体中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学难点。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点拨、设疑、引导、探索、概括、应用

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么关系?教师简略说明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多媒体的图表依次进行实验,把各次实验的数据填在物理课本23页的表中,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规律。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

学生分组研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对学生的汇报,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在此基础上扼要板书杠杆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完成探索的过程,不但能学会知识和探索的方法,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还能认识到探索物理规律必须采取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刚刚知道杠杆原理,只有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个例题,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演练,能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4、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27 第1题

家庭作业:p27 第3、4题

通过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我班学生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届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正确率都有上升。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4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验问题。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杠杆的力臂作图问题;

②.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探究的问题;

③.杠杆平衡时的最小力的问题;

④.杠杆平衡时变化的问题;

⑤.杠杆平衡条件计算的问题;

⑥.杠杆平衡的分类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掌握以上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验问题。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验问题。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中考角度而言,杠杆是一个重点考查对象,本节课从学生已知知识开始,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示范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分析杠杆平衡条件在近几年遵市中考中分会比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5要素。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

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通过例题让学生回忆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注意事项。

①、平衡螺母调节;

②、调节杠杆水平位置的作用;

③、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增减钩码

4、解决杠杆平衡最小力的作法:

1)、在杠杆上找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力的作用点;

2)、把该点与支点连接的线段作为力臂;

3)、对应的力最小(注意力的方向)

5、解决杠杆变化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找出定量,再根据一个变量判断出另一个变量

6、解决杠杆计算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特殊计算方法:赋值法;极值法

7、解决杠杆分类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若L1>L2,则F1

若L1F2;此杠杆为费力杠杆

上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下一篇:立冬的可爱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