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2024-05-0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通用11篇)

篇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深化高教改革,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作 者:杨剑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72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创业教育 启示

篇2: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论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在战略选择上需要:确立多元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特色;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探索科学的精英培育模式.

作 者:李小融 唐安奎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成都,610041刊 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年,卷(期):26(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战略选择

篇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硕士研究生教育,数学学科,反思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 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 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 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 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 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 2012 (11) .

[2]张玲, 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2 (06) .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04) .

[4]董琳琳, 赵迎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

篇4: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奥尔特加·加塞特(1883-1955)是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西班牙政治和大学改革,兼有教授、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多种称号,还从事过出版商和编辑工作,被誉为西班牙“共和国之父”。《大学的使命》是他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痛快淋漓地剖析当时欧洲大学的弊端,提出自己独特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大学的使命,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

一、大学弊端的根本原因和应对策略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由于当时是利维拉将军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任何敢说“改革”两个字的人,甚至是旁敲侧击地指出改革是恰当的人,实际上就会被看作是疯子和亡命之徒。分析西班牙所面临问题的根源,奥尔特加在书中以一种很愤慨的语气提出:“政府和大学好比是机器,由于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变得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可是大家又惧怕改革,称改革者为疯子。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大学养成了一种恶习——懒散草率。”[1]根据他的描述,政府在发挥其功能时缺乏规范、自尊和约束,缺少踏踏实实的作风,做事不够认真细致,效率低下;而大学,懒散草率存在于课堂上、学生中、教授中、学术中等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懒散草率的恶习,必须进行改革。否则懒散草率之风会愈演愈烈,变得愈发习以为常,且易于传播,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地存在。

那么如何进行大学改革呢?奥尔特加引用了一个体育运动的词汇——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为了达到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决心,使自己变得更加机智、兴奋和敏捷。借用“良好的竞技状态”,他认为大学改革应该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换言之,大学改革其实质是为了能够实现其目标,因此大学改革如仅局限于纠正大学中已经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的懒散草率的弊病,那么改革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围”或“救急”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变得非常草率。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使大学教育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功能。

二、大学的功能

大学的功能是什么?这是与大学的改革直接相关的。奥尔特加认为它包括三项:文化传递、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其中文化传授是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大学通过履行其职能,使人们成为各种职业的承担者。

1.现代大学文化传递功能

奥尔特加认为文化是一种生命的信念,一种带有我们生活的时代烙印的信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立性。它不是科学,但又不能脱离科学。

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学者抱怨大学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缺失。教学内容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没有真正实现相融相通。

回顾大学形成的历史,中世纪时期,大学主要是设有文、法、医、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另外三科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与生产和工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是不在这一时期大学的视野之中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被窒息了一千余年的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19世纪的后半叶,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取代了人文主义。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科学教育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在20世纪的末期,“这种过分尊崇自然科学的唯自然科学倾向遭到人们质疑,科学至上、忽视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使得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2]

现代大学和中世纪大学相比,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活动。因此,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杨叔子说:“应教育学生有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3]大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即具有“人的精神”的人,使他们达到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高度。

2.大学的附加功能

“大学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4]科学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尊严和地位。科学正是在大学里通过研究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得到发展,大学也需要用科学的精神来激发生机。

奥尔特加曾就读于德国的大学,在教育思想上深受德国大学强调科研的影响。而西班牙大学并不强调科研。因此,他认为,“大学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并培养一定的科研工作者。大学在能够成为大学之前必须是科学的,所以大学是由精密知识的科学所构成,科学的精神能够使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5]

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大学必不可少的职能和活动。大学为培养科学人才,必然集中大量掌握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家,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又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料、广泛的信息资源,加以经常的学术活动和相对自由与安静的学院环境,这就为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在大学,无论是老学科的改造、新学科的建设,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都离不开科学研究。

3.大学的启蒙功能

奥尔特加期望改变大学日益专业化、科层化和国家化的面貌,他说:“把大学‘启蒙的基本功能归还给大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清楚真实地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的世界。”[6]

教育的国民经济主力军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功用,人们不是将大学看作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而是期望对大学的投资能够有迅速地、成倍的物质回报。因此,对中国的高校开设校办工厂、成立校属公司、设立培训中心等不应该以为奇事。1998年哈佛校长陆登庭在北大讲演时指出: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中国的大学肩负着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启蒙和导向责任,因此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非常迫切,应该引起大学校长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注意。

三、总结

《大学的使命》充满了奥尔特加强烈的社会改革意识、敏锐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关于教育的功能、作用,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分析和改革主张,对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大学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大学应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现代大学一定要使学生和公众都理解大学最终和最基本的使命应该是什么,大学不是提供获利的途径和就业训练的场所,而是要激发他们理性的光辉和力量,培养他们坚持长远地、全面地看待个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所需要的能力。[7]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最终要让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养成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尽管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和大学遇到了种种困境,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困惑,但是现代大学应该通过对自身使命的再次反思,超越所有的困难,承担起自己神圣的责任。

2.普通学生不应该被排斥在科学研究大门之外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因此,我们的大学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但奥尔特加坚持“妄称普通学生可成为科学家是一种荒谬的托词和虚荣的表现。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学是把普通学生排斥在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是没有道理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大学教育应努力让学生与科学“牵手”。大学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之一,是“授人以渔”,即要让学生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这对我们今天提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说,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但这并不是说学习科研的方法,就一定要成为科学家。

3.合情合理定位,实实在在回报社会

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提出了要“育人”与“科研”并重,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还要成为科研中心。奥尔特加反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要追寻德国大学的模式。他希望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其教学的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专业的教学,二是科学研究和未来研究人员的培养。这对今天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学校的定位是很有启发和现实意义的。当前,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所大学应该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层次、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每一所高校应该合情合理地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事情,这样,既能激活高校之间的竞争力,又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奥尔托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江源,周凤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J].教育与现代化,2000(1).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薛天祥.关于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几个问题[C].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任剑涛.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060122/09370222-2.html2009.3.1.

[6]张金福.论大学的科学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4).

篇5: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伴随国家“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全国上下将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双减”工作的主旨是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还原孩子们童年最本真的模样。“双减”工

作的重中之重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这就

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本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指向关

注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设计走向学科文化浸润的作业

设计新范式,将知识技能巩固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

景,开发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小学生数学实

践作业,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的形式,追求多感官、多角度的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一、数学实践作业的形式

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所

见所闻、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

到实践作业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有:

1.游戏类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将

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升训练隐藏于学生喜欢的游戏规则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悟知识,这

类作业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2.创作类作业: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

间,增

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小论文、数学

故事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

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创编以数学为主题的文学作

品,定期互相交流,从而养成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3.设计类作业:数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教师可

以根据所学内容提供一定的资料,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

小组,设计作业。然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

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类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

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考

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

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

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二、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e“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

术”。这就要求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精心选择一些好的习题,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巩

固所学新知。设计作业时...“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理解课堂知识,所以布置

作业是有必要的。但是,布置作业应该考虑学生特点、教学任务、课标要求等诸多因素,合理

地分量适度地布置,不可以一...1.有效性:在设计数学实践作业时,应选择贴合学

生生活实际的主题,让学生真正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受,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双减背景下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理性思考

伴随国家“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全国上下将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双减”工作的主旨是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还原孩子们童年最本真的模样。“双减”工

作的重中之重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这就

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本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指向关

注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设计走向学科文化浸润的作业

设计新范式,将知识技能巩固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

景,开发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小学生数学实

践作业,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的形式,追求多感官、多角度的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

二、数学实践作业的形式

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所

见所闻、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

到实践作业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有:

1.游戏类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将

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升训练隐藏于学生喜欢的游戏规则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悟知识,这

类作业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2.创作类作业: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

间,增

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小论文、数学

故事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

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创编以数学为主题的文学作

品,定期互相交流,从而养成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3.设计类作业:数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教师可

以根据所学内容提供一定的资料,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

小组,设计作业。然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

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类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

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考

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

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

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二、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e“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

术”。这就要求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精心选择一些好的习题,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巩

固所学新知。设计作业时...“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理解课堂知识,所以布置

作业是有必要的。但是,布置作业应该考虑学生特点、教学任务、课标要求等诸多因素,合理

地分量适度地布置,不可以一...1.有效性:在设计数学实践作业时,应选择贴合学

生生活实际的主题,让学生真正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受,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篇6: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专业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建议对英语专业内部实行分层,并实行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界定其学科内涵,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调配师资,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作 者:陈雪芬 朱吉梅  作者单位:陈雪芬(浙江科技学院英语系,310023)

朱吉梅(浙江科技学院外语学院,310023)

刊 名: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理工类院校   英语专业  

篇7: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学生在高校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成为学生骨干后,学校给予学习、锻炼的机会。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更注重培养大众型的具备基本素质的人才。但是在高等教育中也不应该缺乏其中的“精英教育”。尤其是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本文在培养学生骨干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对不同的学生能够分层培养,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骨干。

[关键词]学生骨干 高等教育 培养

学生骨干,顾名思义是学生中的领路军,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中的主要干部。学生干部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其主旨就在于发挥师生间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搞好服务。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本身也是同学们自己的组织和权益机构。而在引领学生干部的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骨干,如何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学生骨干将来的出路等等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

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在学校中起到舆论和行动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应多方面培养和教育学生干部。

一、学生骨干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中,学生干部是由一些优秀学生所组成的群体,学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为国家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1.政治骨干的核心作用

学生看干部,干部看党员,这是贯穿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学生骨干的政治素质非常重要,有敏感的政治性、在同学心中有较高的引导性。

2.榜样和表率作用

他们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热心服务、以身作则方面的优秀表现,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周围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日常行政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他们参与学习、纪律、卫生、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受到教育。

4.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社团等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5.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表现在:一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一头系着老师,另一头系着学生。而中间环节就是学生干部。学校、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要靠学生干部去传达,去组织,去落实。纽带作用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干部时常充当老师的角色,去解决和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及时得多。

由此可见学生骨干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一片学生。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虽然学生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但是在普通学生中建立这样一批榜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骨干需要培养的能力

1.组织协调能力

学校各级学生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中间既有物质文化活动,比如校园建设、环境美化等;也有精神文化活动,比如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对工作的计划、安排、实施有着良好的执行力。

2.自主创新能力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广大学生干部作为组织和参与者,在其中起着示范、导向作用。而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正引导着学生干部发挥想象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起着不断创新,逐渐引导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3.耐挫能力

学生干部由于学习、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触外部事务多,容易在学习和工作中受阻,遇到挫折,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排解困难,导致工作做的很多很辛苦,但却得不到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更需要的是磨练自己的耐挫能力。

三、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

1.分层培养

学生骨干通常是以学生干部为龙头,学生党员为中坚力量,以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为基础。各类学生骨干包括层面不同,有校级、分院级、班级等等,并纵横交错、各具层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层次性。如对学生干部不仅需要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骨干,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激励。

针对学生骨干在不同学生组织中的任职,可以建立不同的层面给他们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是从学生干部的基本操作水平进行培训,旨在打造有较强执行力的班级骨干。具体可分为:

(1)针对一年级班委的“雏鹰”培训

这一部分的同学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行为规范并不熟识,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不清楚。针对这部分同学临时组建的班委,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执行力的培训。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他们起着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重在基础。

(2)针对二年级、三年级的“自我管理”培训

这部分同学对校园环境已经比较熟悉,对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比较了解。而在校园内的学生骨干的中坚力量也大多在这些年级。对这些学生骨干的培养,重在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对他们的培训重在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能够让他们在同学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3)针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精英培训”

根据国家的号召和团中央的要求,青马工程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浙江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培养方案。以嘉兴学院为例,开展新世纪人才学院南湖分院的优秀学生骨干的培养,效果显著,对这部份“精英”学生的培养,重在强调政治素质,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更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重在加强国情教育,强化接班人意识,要求他们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学会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4)广泛开展的团校培训

对全体团员则要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学生骨干的需要为培养目标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而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可分为适应性、保障性、情感性、人格性、完美性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按层级次序逐级上升的。适应性需要期为一二学期,这个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指导来尽快适应变化、解决矛盾,使自己尽快融合到大学这个环境之中;保障性需要期为二、三、四、五学期,在这个时期面临英语、计算机考级、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压力及就业、升学带来的压力。完美性需要期为五六学期,这种需要是目标需要,与人格性需要有重叠的地方,如有的同学实现人格性需要在很大意义上讲也是完美性需要的满足过程,学习、工作突出了今后实现自我的准备。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在心理上以及行动上的支配作用是不一样的,每一时期支配性需要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而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对学生的骨干培养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考核和激励。

3.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通过创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建设月活动、实施大学生骨干实践成才等方式,积极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新模式、新途经。但是无论怎样的方式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在思想上、文化上、实践上均是培养学生骨干的重要基础。

通过创建优秀学生骨干“种子库”,以记录考核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信息档案为依托,对优秀大学生骨干进行跟踪培养和重点推荐。通过不同的学生组织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搭建深层次交流的宽广平台。而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学生骨干就要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四、学生干部培养的后续工作

1.充分发挥“鼓励”效应,完善激励机制

肯定成绩,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是鼓励的重要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要经常“鼓励”,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适时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与此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树典型,表彰先进,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2.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察和监督

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各级学生组织平台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在制度的拟定和执行中,就要做到“有制可依、依制必行、违制必究的基本原则。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生存能力、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高校是人才的基地,正确看待学生干部、运用适当的培养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天卫.浅谈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01).

[2]苏雷.高校学生干部学风建设探讨[J].教书育人,.

[3]刘文卫.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湖南教育,.

[4]郭d.浅析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5]于天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使用[J].教育与现代化,1992,(01).

[6]邵勤.简论加强高校成教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7]赵可珍.浅谈中医药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04).

[8]商立君.谈成人音乐教育的教学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04).

篇8: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1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9年起,我国的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经过6年的连续扩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权威发布数据,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70万左右,已成为全世界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我国的人才梯度队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就业趋向过度集中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我们发现,近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出现“人才回流”现象,但是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仍是众多硕士研究生的首选之地。这种就业观念必然导致人才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程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另外,调查还发现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向依然趋向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出现就业行业过度集中,就业范围极其狭窄,造成局部行业人才过剩的怪现象。

1.2学历“倒挂”现象频发

学历“倒挂”是指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一种怪现象。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理念越来越实际和理性,一改昔日学历“高消费”,变得更加务实和实际。硕士研究生这个学历层次介于学士与博士之间,在就业时很容易陷入“高不就低不成”的困局。“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巨大投入与较少回报的反差,必然造成一些硕士研究生惧怕就业、不愿就业,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学历倒挂”现象。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偷偷地把硕士毕业证藏起来,拿出本科毕业证来找工作;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出现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回到中专技校进行“回炉重铸”的现象。

1.3就业观念陈旧落后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天之骄子”的硕士研究生,总喜欢把自己囿于“象牙塔”里,就业观念陈旧,把党政机关作为就业首选,不愿意去边远的企事业单位,更不愿意自主创业。在屡次碰壁之后,这些硕士研究生不是积极转变就业思维,而是选择消极地待业,成为“啃老一族”。调研发现,一些硕士毕业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就业缺乏合理定位,不切实际地争取“好单位”,希望一次择业就实现终身就业。在他们看来,硕士研究生找不到一个体面工作,改变观念进行创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2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2.1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当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也就产生了我国现代教育的“考研热”。面对如此旺盛的“考研热”,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底气十足、任性扩招”。事实上,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能力贬值链,造成研究生培养泡沫出现,研究生就业愈发困难,亦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几乎与毕业生就业难是同步的。大量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历的迅速贬值,培养质量下降。因此,我国不少学者呼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要发展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2.2“眼高手低”与期望值过高

近几年来,原本处于人才高端的硕士研究生拥有的“稀缺性”优势正被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所代替,残酷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长期侧重于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陷入“高知识,低技能”的尴尬境地。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比本科生要高,造成研究生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高知识、高经济回报、高社会地位的“三高职业”,将前期的投入成本转嫁到未来就业的需求上,寻求更高的价值认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强烈的就业反差只能让这些硕士研究生实现“被就业”。

2.3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错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然而我们发现仍有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导致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导师评价体系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加之一些研究生导师只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忽略实践能力提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难与市场需求接轨,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报道,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缺乏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培养出的学生平平庸庸,缺少就业竞争优势。

3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对策

3.1拓展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创业

在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坚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用改革的方法搭建创业平台,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人人参与创业,是转变民众就业观念,培育民众就业自主化观念的需要。与此同时,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出台了相关制度和优惠政策,鼓励硕士研究生大胆创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随后,各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在硕士研究生创业方面也给与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帮助,包括设立创业基金和无息贷款等政策。然而,对于硕士研究生创业,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鼓励硕士研究生创业,是人才浪费和学历贬值。殊不知,当前硕士研究生创业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也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大家熟悉的浙江大学博士生代建俊“醉心”创业,他的创业项目是心情管家APP,专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次创业就成功融资数百万。

3.2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就业能力

为保证我国高层次人才就业的稳定性,必须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专业课程,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许多导师偏向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发表科研论文,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造成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只会做实验、发论文,创新能力极差,很难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因此,要及时扭转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能力的培养模式,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尽快调整培养方向,着重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尝试实行“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聘请有校外的企业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这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从根本上弥补了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方面的不足。

3.3开展就业指导,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培养单位除了要“修炼内功”外,还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进行认识。根据研究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培养单位还要做好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工作,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就业和择业、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积极到基层锻炼、增长才干。有条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开展硕士研究生的模拟招聘、面试辅导、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4结束语

硕士研究生就业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它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因此,各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模式,深入剖析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就业指导原则,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硕士研究生作为知识的富有者,只要认清方向,找准定位,相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一定非常广阔和美好!

摘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实现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我国众多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根据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剖析问题存在根源,不断探索就业新思路,为我国硕士研究生顺利就业献计献策,这对于我国形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创业保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5,(9):92-94.

[2]朱珊.论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98-101.

[3]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社会研究,2012,(3):61-62.

[4]蔡年辉.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65-166.

[5]王彬,郭尚武.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政策出路[J].现代大学教育,2015,(1):85-87.

[6]罗潇.论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教育[J].时代金融,2015,(5):208-201.

[7]周侠,朱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教育新思路[J].企业导报,2015,(17):122-123.

篇9: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实习;高师

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目前主要是依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这是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教育部长周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介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今后,国家还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实习又是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师教育实习却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师教育实习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

教育实习是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教育环节。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培养更多的师范毕业生走进中小学或高校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师范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水平高低取决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本身。当然也包括教育实习的质量好坏,因为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这是他们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第一步,这一步否能走好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一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们要强调师范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融合、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建构。就教育实习中的实习生而言,三尺讲台,是他们的一次重大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是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一个重要过程。他们从教育实习中所获取的不仅仅是符号形态的知识,还有过程形态、经验形态和生命实践形态的知识,这些都是与自身的生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实习理念将直接影响实习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二、当前高师教育实习所面临的问题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而师范教育又是教育的“工作母机”。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计划中规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必修课程,它在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形成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师教育实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而面临许多问题。

1.教育实习对全面性人才的培养理念体现不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已是全民的、大众化的,它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的市场人才需求。然而,当前高师教育实习事实上具有目标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缺点,这样的教育实习会导致实习生劳动观念淡漠,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是向学生提供全面性教育,使他们能整合知识、技巧及人类价值,能以全局、整个人类利益来分析问题,更乐意投身为人类利益服务的事业中,同时更为自信,更容易与人交流沟通。显然,当前的高师教育实习对这样的的理念体现不足。

2.教育实习时问过于集中且过短、无法保证实习任务的完成。当前高师教育实习大多仍然是沿用传统的教育实习方式,实习主要是集中在大学四年级,时间一般是8-10周。学生教育实习主要是集中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整个实习时间为十周,包括实习前的试讲和实习结束后的汇报课,如果再除去“国庆节”或“五一节”等节假日,真正在中学实习的时间只有七周左右。按照一般要求,每一个实习生在集中实习期间,听课和讲课分别不少于10节,并完成一份2000字以上的调研报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而实际上,有很大部分实习生未能完成这一要求,他们听课和讲课一般只有6-8节,而其它大部分时间是帮助中学指导老师做一些杂事,如批改作业和试卷、考试监考等,从整体而言,教育实习任务未能全部完成。

3.教育实习指导力量在不断弱化。其一,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不力,因为高校规模扩大以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教师人均授课量在成倍的增加,还不包括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和自己的科研任务。正常情况下每个指导教师负责6到10名学生的指导任务,具体是:在实习之前反复指导每个学生听课、评课、说课、试上课、指导实验等,到了下去实习后,应进行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学生上课情况以及班主任管理、实践技能和实验技能的操作使用等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由于高校教师自身工作繁重的现实情况,无法做到以上要求。一般是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送到各个实习点之后,再也无暇顾及,于是教育实习工作显得更加随意。其二,中小学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弱化。当前,大多中小学担心教育实习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考和高考升学率更是成为评定学校和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就学校而言,中考或高考升学率越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就越高,就越能招到更多的学生,学校也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就教师而言,他们所任教的课程在中考或高考中成绩排名靠前,这样的教师就会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认可,就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经济回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一般中学会找出若干种理由拒绝或少量接收高校师范实习生到学校实习,即使接受师范生实习,学校也不会投入更多的力量,教师的指导热情也会大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对一些教学常规、授课技巧、班主任工作、实验操作技能等还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這不仅有害于实习生本人,更有害于教育本身。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根基,而让这些带着“夹生饭”懵懵懂懂的实习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从事“教育大厦”的根基建设,那么这座大厦的质量就不得不令人担忧,这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

4.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滞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考虑自身的发展方面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逐步淡化了与地方中小学的密切关系,高校的改革与基础教育需求越来越脱节,致使师范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未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同时,当前中小学担心过多的接受师范生教育实习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师范生进入到中小学实习表现不够积极,有时甚至拒绝接受。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江苏某地方师范院校从1999年到2007年,9年来参加教育实习人数从627增加到2046人,而教育实习基

地仅增加了11个,实习生数与实习基地数比例从1999年的17.91:1增长到2007年的58.12:1,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师范毕业生实习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大专业(如中文、数学等),几十个相同专业的学生拥挤在一所中学实习,中学无法提供足够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指导学生,于是就出现了同一师范院校刚毕业一年或两年的师哥师姐来指导师弟师妹,这样整个教育实习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三、加快高师教育实习改革,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

1.借鉴国外经验,延长实习时间和周期,实行多元化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实习是由学校联系实习点,集中实习、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一元化模式。客观的讲这种管理方式有合理的地方,比如能够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便于集中指导,能够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高学生的实习水平等。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这种教育实习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当前我国的高师教育实习也应延长时间和周期,并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顶岗实习为辅,实行教育实习多元管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及个人反思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师范生在整个教育周期内有较充分的机会,多次、全面地接触、认识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如美国德州的贝勒大学教育学院规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到5-6所中学实习,使师范生在中小学的实践时间占到总学时的1 2%。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有序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而英国的TrinityandallSains高等教育学院,四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了5次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一次在第三学期,时间6周;第二次在第六学期,时间4周:第三次在第七学期,时间5周;第四次在第八学期,时间6周;第5次在第十学期,时间3周。这样看来英国每年至少有一次教育见习或实习。

2.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与中小学的广泛联系。我国高师院校应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等陈规陋习,借鉴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及科研合作等各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与指导;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广泛、稳定的实习基地,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篇10: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以大学英语教改实践为例探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加强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已达余万人,当年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本文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初步阐述了在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精英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当代学生精英教育.

作 者:张干周 项贤钦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2)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精英教育   英语教学改革  

篇1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毕业论文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背景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其次,让年轻人做好“创客”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创业者不仅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断熟悉商业模式,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创业点是否有创新性。然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相关性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的深入推广,各行各类的创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综合素质,那么他们是否对自己创业有更加强烈的欲望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究其原因,症结在于双创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数据进行分析。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政策虽出,大学生们的反应却平平。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大。其中,合肥地区的五所高校中,对这一政策比较了解的仅有31人,占调查总数的10.69%,52.76%的学生仅听说过这一政策,且有自主创业打算的仅有10人(见表1)。而集各项优势于一身的北京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也仅为4.44%。这表明,双创政策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并对其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程度

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成功率的绝佳途径。调查显示(见表2),大多数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因双创政策的出台而发生变化。在调研的八所大学中,仅有2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设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方面的教育,其中211和985大学占43.5%。

这表明,各个大学普遍对双创政策响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2.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性分析

将“对双创政策实行时间的长短”与“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数据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见表3),Pearson相关性为0.038且显著性P=0.514>0.05,这说明双创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弱的相关性甚至不相关。但是理论上,随着政策的推行,其逐步趋于成熟,各大高校应当逐渐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即两者应当是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校并未将此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本次调研发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真正深入大学教育和学生内心: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生求稳的传统就业思想并未改变,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怎样改变当下的情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知识、才能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3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改进高校教育模式

紧随时代潮流,鼓励创新创业,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必须以合适的步伐,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从而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

3.1高校加强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校应加强该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重视政策的实施。首先让大学生了解该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对创业者的支持与保障力度,让他们体会创新创业能带来的益处,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校创业社团的作用,通过试点发展、以点带面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宣传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以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准备创业者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3.2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高校仅做好宣传号召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政策落到实处还需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想突出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广泛的招贤纳士,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对于本高校教师而言,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3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大展拳脚。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活动中涌现的相对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和项目,学校可以和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努力促进校园创新氛围的形成。此外,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的创业信息跟踪系统。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并组织创新创业学生的经验交流,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3.4加快并完善创业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场所,也是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尤为重视的环节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各大高校应及时为准备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同时,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国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担保、贴息扶持、税收减免等缓解学生的创业压力。

4结语

上一篇: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下一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