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2024-05-23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精选8篇)

篇1: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公允价值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其目的是试图转移重点,真正的根本因素是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市场缺乏监管、规范。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承受当前的混乱局面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的经济紊乱至关重要,对会计计量方法横加指责的方式无益于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再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

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二)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了它自身的缺点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规定,企业应该对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最佳代表是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他们的确看到了会计准则公允计价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正和公开”的缺失使得市场的定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使得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但比最先预估数据,甚至可能是比实际损失更为巨大的账面损失。由于企业实施了以市场定价的公允价值记账的方法,必须定期根据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自已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该企业自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爆出巨额的资产减值,而资产减值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徐蕴颉,2008)。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环境里,资产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赵鹏飞,2008)。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仍是相对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

和财富变动的信息(黄学敏,2004)。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1.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3.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己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

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篇2: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摘要:本次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在全世界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会计上的公允价值竟被卷入这场漩涡之中,金融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是这次危机的罪源之一,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才是目前会计如实反映的确切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

一、公允价值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充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损益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说明今后的上市公司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还比较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这一原则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公布的会计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5年多共拟出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34份,终于推出了关于一个计量属性而专门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研究推向了高潮,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

二、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一)基本原因

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所谓的次贷危机就是银行把贷款贷给贷给信用状况比较差,或者是还款能力比较差的不符合条件的人,由于房地产价格一直在上升,所以银行肯贷款给这些人,如果借款人还不起借款,房子收回来银行卖的价钱可能更高一点,所以银行不用担心资金的亏损。而借款人则认为如果房子价格涨了,把房子卖掉,,或者通过跟银行再融资还能多卖点钱。因此还贷款的人信誉得不到保障,市场出现波动时银行就会出现亏损,但是美国的银行并没有把这些有可能的亏损全部砸在自己手里,而是把它打个包装再卖给投资银行或者基金,那么投资银行的基金通过评级就把它变成了所谓的贷款抵押证券,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同时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的金融衍生物也就是次贷。然后是保险公司,有些基金投资者为了取得信用保险,就跟保险公司合作,让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而且保险公司自己也买了这些抵押证券。所以,可以看到,当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贷款人都是在赚钱的,这时即使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就可以了,不亏还赚,整个链条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房地产价格下降,利率上涨时借款人就有可能还不起每个月的月付钱,风险就会逐级放大,银行只有把房子收回来作为抵押,银行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很难实现,银行就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出现资金问题,因此美国8000多家银行倒闭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对全球股市的影响非常迅速的,然而其带来的影响也开始慢慢扩散开来。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都受到牵连。另外,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风险逐渐增强,所以对冲基金、评级机构和媒体都是看空,抛空,这样危机就更加深化了。

(二)根本原因

制度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世界货币的供给仍不受约束,那么世界经济的泡沫化,以及因为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美国采取纵容市场过度创新,而不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做法,即借助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来保持经济繁荣,而让全世界来承担美元超量发行的成本。而当全球性金融泡沫形成之后,美国有关当局不是从控制风险着手来阻止房地产、金融泡沫的进一步膨胀,而是错误地采用了提升利率做法,其结果必定是导致那些没有偿债能力的当事人陷入破产境地,从而导致泡沫的破灭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两种观点——公允价值是“存”是“亡”

前述此次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无论基本原因或是根本原因都没有谈及“公允价值”,然而,公允价值竟被卷入了这场危机之中,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争论焦点。

金融界人士把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会计界人士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他们提出,面对金融危机,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

四、坚持公允价值

既然公允价值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而产生,当时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危机中却被指责为“落井下石”不免有些委屈。难道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历时5年花费大量精力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只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况且前述阐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无论基本或是根本原因都没有提及公允价值在其中有何作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做表面功夫——尽快熄灭这场金融危机之火就要废弃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只是治标而未治本。

会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反映”,会计界捍卫真实、公允的道德价值,虽然道德的未必就是有价值的。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账面财富会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因此破产。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以及部分债权人而言,这未必就是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其真实反映了金融机构的实际财富状况,有利于社会潜在投资者在与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中免受欺诈,对潜在投资者是有利的。从短期来看,“告诉真相”可能有“催化”危机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稳定;从长期来看,“告诉真相”滤干了泡沫,可能有利于经济稳定。当然对于选取不同的对象,其经济价值是相对的。这可能产生两种情况:有道德价值同时有经济价值、有道德价值无经济价值。如果背离会计遵循的基本功能,即撇开道德价值不按公允价值计量,只注重经济价值,则金融机构账面财富缩水较小,这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和一些债权人可能是有利的。金融机构可能避免公司破产,并可以继续凭借账面财务信用,去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但这对潜在投资者或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手而言,却通常是不利的。他们的财富可能因为金融机构的财务信用欺诈而面临风险,甚至被掠夺。

五、应对措施

(一)选择实行经济危机会计

传统会计主要是微观角度的会计,强调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功能。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通常使用的是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这其中是没有会计工具的。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界人士主张终止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将会计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这对会计界人士是一种提醒:会计或许可以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调控工具。正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下,需要一种通货膨胀会计一样,经济危机环境下,或许也需要一种经济危机会计。这是一种新提法,也许可以向这个趋势发展,以平息各界人士的争论,至于经济危机会计的具体体系,通过新的立法加以肯定。

(二)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国新会计准则价值中公允价值定义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且定义中公平交易、交易双方的界定含糊,没有明确交易事态,交易价格具体指买入价格还是脱手价格缺乏指南,对交易对象界定有缺失,对资产和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也没有体现。

我国会计准则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尽量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距离。否则一旦公允价值准则有所变动,或任一会计准则有所变动都会影响到我国的会计水平,我国的会计界人士又将措手不及。

(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做表面文章

当选为美国总统,一上任就面临着经济危机的棘手问题,对此他也作出回应,会在短期内出台一套经济刺激计划。我国为了拉动内需,也出台了减税降率等措施,这都是面对危机的理性措施。然而,取消公允价值,无非是短期内做表面文章,抬高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做短暂的心理安慰,而未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如此一来,怎样杜绝这种状况再次发生呢?到那时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还是又要废弃哪种会计准则来保证与当时的状况相适宜呢?

(四)优化我国金融体系

从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加强政府的金融监控,优化金融环境建设。信用缺失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当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起到引导作用,制定规范的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披露和使用制度,鼓励成立专门从事信用信息处理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机遇,发展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与国际接轨,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巴瑞·易臣格瑞.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思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闾海琪.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J].中国统计,,(5).

[3]宋希亮.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

篇3: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社会公众对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表示质疑。认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 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金融危机中, 又使公司报表过于“难看”, 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 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相反, 美国消费者组织对此持反对态度, 认为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 会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幻想定价”, 肆意虚定高价, 由此引发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一) 公允价值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定义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 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的各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 即在非强制或清算性出售交易中, 买卖一项资产 (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 所采用的金额。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鲍春生认为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交易双方必须是在公平交易环境中, 并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而且熟悉交易的情况, 这三个条件构成了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二是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要素计量时,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三是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交易, 而不是资产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的价格, 也不是资产在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真正建立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在我国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早在1998年, 我国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 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成熟, 公允价值的信息量不足且不易取得, 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 企业利润被操纵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第二阶段: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和谨慎,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监管体系的缺失、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公允价值计量给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现象多次发生, 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但对现值的应用有所增加。准则的修订减少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态度的转变对于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阶段: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大大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对公允价值禁而又用。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 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哲学观, 使计价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相联系, 真正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三)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

在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 但我国对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 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应用范围上远远小于国际会计准则, 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 (2) 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 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也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是使用公允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这说明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格局中, 历史成本仍处在主导地位, 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引入公允价值的。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 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可供选择时, 优先选择历史成本计量, 历史成本无法计量时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 (3)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 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规定, 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 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 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不是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 若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 是不能运用的。

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 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 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 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目前情况下, 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 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应当注意的是, 在我国, 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 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信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 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 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 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 在现实会计环境下,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仍是最优选择。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应对

(一) 公允价值的特殊背景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 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 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 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 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

(二)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暴露的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暴露出公允价值应用的诸多问题, 主要有:

(1)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导致“不公允”。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却谈虎色变,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新会计准则, 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 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主要参考“市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顺周期”特征, 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估值偏高时, 公允价值也会出现高估, 并通过放大再融资规模等途径加剧泡沫的形成, 而在市场低迷时, 公允价值又会出现低估, 并通过紧缩信贷等途径加剧市场的低迷。“顺周期效应”遮蔽了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市场行情好时,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 诱使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情绪。一旦经济下滑, 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 金融机构就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 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特征, 有不少市场参与者, 甚至立法部门专家, 认为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对本次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加剧危机的作用, 要求改革这一会计准则。

(2) 美国第157号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问题。金融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以下简称FAS157) 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 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 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 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 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致命的是, 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 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 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取代过去的历史成本会计。但这种会计方法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下滑和低价出售套现, 使金融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因为企业在泡沫时期的资产负债表水涨船高, 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 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 (如基金、股票等可交易的衍生产品) 大幅贬值, 按市值入账将会产生巨额损失, 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 放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

(三)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处理方法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处理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以清除其不利影响。

(1) 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利润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 没能及时改变会计计量属性, 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综合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影响。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 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入公司当期的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 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增加;若股票或债券价格大幅下跌, 则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减少。拥有大量金融工具业务的上市公司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当期利润将受较大影响。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 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 其收益则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 而且所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计入损益。这样, 绩差公司或债务重组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增加当期利润。金融类企业是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资产重估的重点, 并且在经济形势乐观背景下, 金融类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用公允价值计量会直接影响到当期收益或者所有者权益, 从而改写上市公司净利润或者净资产。金融类企业自身主营收入的增加触发了自身业绩预增、估值提升、股价上涨等连锁反应, 最终通过公允价值传导给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2007中报看, 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 其中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 平均为上市公司增加了巨额利润, 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 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利润增加更高, 平均占税前利润的79.78%。金融行业因公允价值的引入而受益最深。如中国人寿 (6001628) 直接增加了64.59亿人民币的巨额利润, 占其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强;排在第二位的中国平安也获得了30.94亿人民币的利润, 占税前利润的34.87%;排在第二十位的中海发展也获得了6000万以上的直接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一类涉及各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账面利润或者资产的增加, 股价上涨。统计显示, 2008年上半年, 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6个百分点;而上年则提升利润增长约为10.76个百分点。

(2)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公允价值采取的措施。金融危机后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 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虚增, 从而加速经济发展, 在经济本身具有泡沫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泡沫。或在经济萎靡情况下, 又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当市场发生突变的时候, 信息披露透明化程度、传递速度日益提高的现代金融市场中, 市场价格的波动会迅速通过这种计价机制, 反映到主体的财务报告等, 并冲击公众投资者的心里预期, 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作用下, 原来的价格波动信号被放大, 并即刻影响到实际交易, 又迅速成为下一报告期的计价基础。由此可以看到, 应用“市值计价”、“公允”的善意已被扭曲, 计价机制实际上在市场波幅较大时会起到助涨杀跌的帮凶作用。而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今, 波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投资者心里预期变动的非理性因素也是客观存在, 经历了诸多波折问世的公允价值似乎仍太过于理想化, 与现实经济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价格, 存在活跃市场, 有实际市场的报价, 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 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的基准价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还有期权定价模型等。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 应该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 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和可操纵性, 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 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三是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及完善对策

(一)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走向

公允价值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摒弃公允价值, 回到历史成本等传统的计量属性, 还是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赫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 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 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事实上, 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 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 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 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显然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并没有必然关系, 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金融危机中,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才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了充分地暴露。显然历史事实已表明:其他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相比, 更无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 产生更大程度的信息误导。因而改进公允价值应用以适应现实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研究。

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发布了针对第157号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 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 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 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 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 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 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郭健认为具体的做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例如:区别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环境, 就一些特殊市场情况 (如特别乐观或悲观的市场条件, 以及流动性极度匮乏的市场条件) , 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作特殊修正;就目前广泛应用估值模型重新做深入剖析, 改进其对经济预测参数的估计技术, 减少主观夸大经济波动的倾向, 区别各种市场条件, 拟订更细化更严密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披露, 在公允价值为主导的计量基础上, 增加其他计量属性的参考信息, 矫正非理性因素的夸大效应。邹慷行认为对我国会计准则而言, 应对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 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 比如公允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建模技术以及假设, 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评估机构的风险。其次, 提高资本缓冲和备付金。增加缓冲资本和采用前瞻性准备金计提, 将有助于防止周期下降。为了完全抵御周期下降, 模拟显示为了抵御最严重冲击需积累的资本缓冲, 要比正常水平高30%-40%。最后, 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 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

(二) 金融危机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完善措施

从美国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公允价值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 促使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 (1)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协调, 既要不断提高信息的相关性、透明度, 更要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 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 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究竟会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考虑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意见, 共同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不断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 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公允价值的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目前, 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分布较为零散,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 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传统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已严重制约着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 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 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3) 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为确保会计计量的可靠性, 就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而职业判断又取决于职业水平。因此, 要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各种培训等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 扩大知识面, 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 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4) 建立应用公允价值的风险控制机制。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 将对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 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 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 因为表内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 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 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5) 建立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随着企业新业务不断涌现, 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 因此, 必须加快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 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 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论

篇4: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摘要:我国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使用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由于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突然降临,使得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金融界有关人士极力反对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错了吗?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内涵及意义进行相关论述,并对公允价值对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相关性

一、对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界的主要观点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陡然升级。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在危机中倍受损失的华尔街银行家指责它是危机加剧的重要根源之一,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的账面损失,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使得大多数投资者非理性地大量抛售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使危机加剧。因此,他们呼吁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使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与意义及其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应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则强调,资产和负债应当以当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金额进行计量。例如,2007年1月,甲企业用暂时闲置的资金以30元/股的价格,购入中信证券100万股股票,若不考虑相关费用,甲公司共计支付 3000万元。假定 2007 年 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仍然持有这些100万股股票,而在 2007年末,中信证券的市价已经升值为89.27元/股。那么甲公司应当怎样在会计报表上对报表使用者报送公司拥有的该项股票资产?两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在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的列示则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所列示的金额仍为当初购买时的3000万元;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假定甲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甲公司则应以2007年中信证券年末收盘价作为依据,对外报送该项股票的价值。2007年12月28日,中信证券的年末收盘价位为89.27元。因此,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投资所列示的金额应为 8927万元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甲公司的该项资产价值增加了5927万元。同样,甲公司的利润表可因计量模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利润,即公允价值模式比历史成本计量多出5927万元的利润。

上述例题可以看出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原则对该项股票以 3000 万元的价值报送,已完全不能反映甲公司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其滞后性显而易见;而公允价值计量则体现了甲公司持有该股票当时的市价,符合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相关资产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学界的反攻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四、公允价值的局限性以及个人的观点

客观地说,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如前例,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甲公司的资产虽然反映了 2007年末公司资产的市价,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多出来的 5927 万元的会计利润是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吗?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高走的股价是否在投机炒作,非理性投资的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参考文献:

[1]徐蕴颉: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3期.

[2]俄召娣: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359期.

[3]柯于珍:浅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及其财务影响.《技术探索》,2008年3月.

[4]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丛, 2005,(05).

篇5: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简论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改进问题研究

1.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优势

1.1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在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据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但是,历史成本属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一些局限性就成为问题和缺点。比如,当价格明显波动时,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当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波动引起的持有利得;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低估,这种报表就不能解释实际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

1.2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根源

投资者整体上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市场效率理论假设的那样老到,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不是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观并不能向投资则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者必须依赖会计提供资产和负债更公允的价值,这是导致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得它能更好地克服历史成本会计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2.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现实问题

2.1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

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刘泉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对整体上市公司的年报产生了波动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担忧,尤其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那么,包含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的施行,是否还会导致大量的利润操纵?我国的市场经济近年来日趋成熟,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改善,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识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从和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难发现。所以,要时刻注意改善我国经济环境,努力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2.2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深入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准则趋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高压,而并非政界、学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规定了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准则制定者的担忧,从而限制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会计学会20学术年会上,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已被宣布为未来两年中国会计学会重大科研课题,并将由中国会计学会召开全国性专题研讨会,表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2.3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

公允价值概念是一个最基础、最复杂、最重大和最迫切的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我国在公允价值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付诸实施了。我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将公允价值与其它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简单并列,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任何解释的做法就严重误导了公允价值的外延,已引起国内不少人的质疑。除了公允价值概念方面的`缺陷外,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迫切需要补充类似于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2.4实施中的估计技术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依赖估价技术,而计量公允价值时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另外,我国当前缺乏一份既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又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执业指南。这些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对策

3.1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体系的理论前提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修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3.2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迅速,20又恰逢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国内也存在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不利因素,新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在这种不同境况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得到施用,方能更显其适用性,并于具体内容层面上寻求进一步完善。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应当持续对公允价值会计在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慎重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从而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应加大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的探索、改进和完善。

篇6: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含义与特征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上是由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应准则给出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资源双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也即在非强制性或清算性出售中,买卖一项资产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所采用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通过这几个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公允价值要求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交易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是公平交易。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公允价值的特征是公允性。

这种公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道德意义上的公允性。对于会H-信息来说,必须是公允的,真实的;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人员必须谨慎地编制财务报告以确定企业财务信息能够充分恰当地披露; 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说,也必须体现公允。第二,经济意义上的公允性。由于不同的对象和群体之间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会计信息不可能对Ni:有的使用者都是公允的。

这就需要各种利益相关者在竞争和协调中,经过反复博弈,最终形成一种均衡即经济意义上的公允。

二、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计量中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项目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融T 具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性房地产中。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运用。金融212具被定义为既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确认的或未确认的),又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T 具(确认的或未确认的)的任何契约。长期以来,由于金融T 具波动非常剧烈,无法计量而不能被纳入报表要素,也就不能反映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对金融T 具的计量和披露只是针对初级金融工具,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是为了使金融]_具的信息更加符合经济事实.有必要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成公允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T 具. 要求当一项金融资产或一项金融负债最初确认时就应当按该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计量。但是对金融lT 具的后续计量则需要区分以交易性为目的的金融T 具和非交易性目的的金融T 具,对交易性为目的金融工具应当时刻测算其公允价值并调整账面价值.然后将差额反映在当期损益中。而非交易性目的金融T 具则不同. 只需要在初始的计量价值基础上进行调整。

(二)公允价值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运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对两类合并规定了不同的会H-处理方式。如果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即属-p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

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m 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应确认为商誉,在以后4g-期进行减值测试;若小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期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购买日确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同时,母公司还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中包括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一般来讲,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它债务条款和混合重组。尽管在不同方式下.债务重组收益进入损益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运用公允fir值计量。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低于债务账面fir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fir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fir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fir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减计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

(四)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运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计量换人资产的人账fir值. 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换人资产的人账fir值既可以以公允fir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人账。也可以以换人资产的账面fir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人账。准则对于以公允fir值为基础计量换人资产的成本规定了相当严格的条件。只有在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或换出资产的公允fir值能够可靠计量时,该资产才能以公允fir值计量;只有在换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Nt,险、时间和金额7J-面与换m 资产显著不同. 或者换人资产与换Lp,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 且其差额与换人资产和换 资产的公允fir值相比是重大的。我们才认为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而在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fir值能够可靠计量时. 换人资产的成本就应当按照公允fir值进行计量. 公允fir值与账面fir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人损益。

(五)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新会计准则规定: 如果投资性房地产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fir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 应当采用公允fir值属性对其进行后续计量。但同时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当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fir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于有r,YO凿证据表明用途发生变化的房地产.准则做Lp,如下规定:

存采,qq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 其他资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fir值差额部分计人当期损益;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的.公允fir值小于原账面fir值的,其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大于账面fir值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首先丰富了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 应用指南》,资产类科目中增添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可供m 售金融资产科目,这是依照第七条规定对金融资产分类方式进行的扩展。公允价值的变动被计人报表以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例如交易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会根据当时的市价或者依据合理折现方式获得的现值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波动。同时,企业对于所套项目的预期将以其合约到期时的实际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权益和损益情况。

(二)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于计量属性的变-fg。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人损益。在能够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条件下。即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重组债务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将全部计人损益。当企业以存货、股权投资等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务重组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异仅仅体现在计人损益的会计科目上; 而当企业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清偿债务时.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法下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将完全一致。

(三)非货币性交易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新准则中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非货币性交易中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m 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m 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m 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性交易将增加企业的利润;相反,当换m 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时. 非货币性交易将对企业的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四)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在新准则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 — 公允价值。这一属性的采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 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由于在我国目前房地产业非常景气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损益表中得到确认,巨大的利润将显现出来。这将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导致地产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投资性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篇7: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一、公允价值与股利政策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围绕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介绍、评析以及相关背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规范性文字分析,实证的文献很少。关于公允价值与股利政策,郭凯(2009)选取公允价值损益变化占利润总额比例较高的公司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发现利润分配与公允价值损益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李育红(2010)在对2007 年深证A 股、上证A 股中具有向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时,证实了向上的公允价值调整与现金股利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调整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分析前述国内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对于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企业股利分配行为变化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一)加剧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会计利润与同一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在数量金额上产生了不一致。公允价值的应用将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公允价值计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新会计准则设置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核算采用公允价值变化给当期会计报告带来的损益。准则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核算分成三部分:第一,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第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本年利润;第三,处置时将前期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累计数转入相应损益账户。根据准则,期末须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余额转人“本年利润”。按照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在终了时应该将“本年利润”的借贷发生额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人“利润分配”科目。这说明准则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视为当期已经实现的利润,也就是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等同于已经发生了的销售等交易行为带来的损益。销售等交易行为意味着资产或者负债已经完成了从非现金状态到现金状态的转移,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依附的资产负债依然停留在非现金状态,这就加剧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

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2007 年,由于在首次执行日将原按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转换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在年初一次调增了企业的留存收益,加之2007 年的股市和楼市基本上是处于牛市状态,2007 年末很多上市公司又确认了数额不小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年初和年末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得不少上市公司2007 年的利润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翻身仗,不少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分配利润做出了较为丰盛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实际上是未实现的潜在的损失或收益,在资产或负债没有处置前,这一部分收益是没有现金支持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利润表,特别是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其净利润中水分太多,除了不符合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外,还可能导致随着现金股利的分配使实际的资产流出企业。如果以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净损失数额较大时,企业的现金可能会断流,不要说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可能难以正常进行,将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为操纵报告利润提供条件

新会计准则规定将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在有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频繁而且表现为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值,如投资性房地产价值估计有一定的合理波动范围。但是在会计报告中必须确定一个精确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状况选择公允价值范围内的高点或者低点来报告该项资产负债的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记入利润表,使得企业只需要选择公允价值范围内的某个具体金额就能操纵当期利润表的最后结果,在以后的相应期间,也可以进行类似操纵,直至企业处置该项资产负债时,才将以前各期计提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人其他损益类账户。

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尽管两权分置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股权集中度依然相对较高,仍然存在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发放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套利的机会和平台。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大股东可能利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利润操纵,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可以为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分配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找到合法的途径。原红旗(2001)认为由于我国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

谢军(2006)发现第一大股东增发现金股利的激励会随着持股的增加而强化,并且公司会根据企业的成长性状况调整现金股利发放率。陈洪涛等(2005),徐国祥等(2005)也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可能选择较多的现金股利支付。杨淑娥(2007)对沪市584 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表现出大股东对利益侵占性的现金股利政策的偏好。叶建芳等(2009)对于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可以根据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实现盈余管理和为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这表明现实中公司的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这一因素,调整报告利润,以达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三)为公司股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现金流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存在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公司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两种情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有较好的后续投资机会而高估公司的价值,导致公司股价上涨。相反,公司在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差,从而造成公司价值被低估,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为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财困难,这两种情况为公司股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研究表明,现金流量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条规定,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状况后,向投资者分配。这就说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除分配股票股利外),要动用的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储备。如果只有账面利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现金流入,或利润的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可以选择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公司在利润管理中应更加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一方面,要依据现金流量评估会计利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使公司股利政策建立在可靠的预期现金流量基础之上。

(二)公允价值估价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避免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报告利润和通过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公允价值信息若能由企业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来提供,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显然是最好的,但受信息成本不足和及时性差的约束,这种方式通常无法采用,而只能由企业内部专设机构或专职人员来提供。为保证公允价值获取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企业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企业资产估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最好能够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使公司管理当局或财务负责人无法干预企业的资产定价,资产估价委员会的组成应符合专业性和代表性两项基本要求,一般由会计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独立董事、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或于每一会计报告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估价,以获取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中重要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要以能否持续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为前提。同时,上市公司应充分披露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度。

(三)加强对股票价格的管理

由于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现金流量的较大差距,导致净利润与现金股利不一致的情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有较好的后续投资机会而高估公司的价值,导致公司股价上涨。此时,一方面,公司可以利用宽松的理财环境,抓住机会进行资本重整;另一方面,在公司未来利润缺乏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应注意股价回落造成的理财困境。相反,公司在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差,从而造成公司价值被低估,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为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财困难。此时,公司应及时调整股利政策或通过增加企业的利润等可行且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不利局面。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篇8: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综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 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 要求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进行废止。他们认为, 按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了大量的未实现损失, 正是这巨大的账面损失误导了广大投资者的心理, 造成了投资者大量非理智的抛售金融机构的股票, 从而导致次级市场崩溃。根据公允价值计量规则, 金融机构必须在账面上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造成了恶性循环, 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 Federal Reserve、FSA、IMF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 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美国银行家协会 (ABA) 于2008年5月致信FASB、8月致信四大联邦银行监管机构、9月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强烈要求立即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而FASB和IASB指出, 金融机构抨击公允价值准是一种寻找替罪羔羊的做法, 这是为金融创新和失败的风险管理逃脱责任。FASB的主席罗伯特·赫兹 (Robe Herz) 在2008年4月召开的“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表示, 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公允价值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FASB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工作小组 (EITF) 主席卢塞尔·戈登 (Russell Golden) 也认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关于衍生金融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 (Sir David Tweedie) 指出, 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横加指责, 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只有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会计根本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

纵观这场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 金融界和会计界论战的焦点在于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金融界人士有的认为是公允价值引起了危机, 即它是“元凶”的角色;有的人认为它是危机的“助推器”, 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只不过是一项计量工具而已, 金融危机是金融问题引发的, 与公允价值无关;还有不少人士指出公允价值是揭露次贷危机的“功臣”, 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 将其揭示出来为世人所察觉。“元凶”论是荒谬无根据的。要揪出金融危机的“元凶”, 就要看金融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导致它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才是罪魁祸首。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所以, 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元凶”这一论断完全是栽赃。而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危机的观点确是事实, 正如诸多金融界人士所指出的那样,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助长了危机的加深和扩大, 恶化了金融形势。

二、雷曼兄弟案例分析

从1999年开始, 雷曼公司就将其资产作为抵押进行了大量借贷, 再将资金贷给私募股权基金, 打包发行给投资者。金融危机发生后, 雷曼手中积攒了大量的次贷资产, 却难以出手。在2008年的第一季度, 企业卖掉了大约五分之一的借贷款, 同时又将企业的资产抵押贷款为客户进行其他固定收益产品的交易。但是房价的持续下跌使得一切努力皆于事无补, 反而加剧了企业的经济压力。企业第二季度卖出了1474亿美元的资产, 且又承受了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雷曼兄弟主要有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三大业务, 而资本市场业务是其中的主导, 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该业务。在2007年第二季度以前, 其资本业务占总收入的65%以上。资本业务又分为固定收益业务和权益业务, 前者的收入变化对资本业务的收入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以固定收益业务为例进行研究。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 固定收益部净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 2007年第三季度继续大幅下降, 随后跌幅速度加快, 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亏损已达46亿美元。这一过程也正是因公允价值变动巨额计提减值损失的过程。2008年第一季度, 固定收益部公允价值净损益为负24亿美元, 相较于2007年第四季度, 减计额度为16亿美元, 同期固定收益部净收入额下降5.6亿美元, 总净收入则下降9亿美元。2008年的第三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 固定收益业务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计额度达到30亿美元, 且固定收益部净收入下降了16亿美元, 总净收入下降22亿美元。可见, 固定收益部公允价值净收益的持续减计是导致固定收益部净收入和公司总净收入下跌的主要原因。

固定收益部净收入及固定收益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据一览表如表1所示:

单位:亿美元

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是金融危机中受公允价值计量影响最深的一种资产, 由于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引起的资产减值使该资产的价值平均减少了26%。

从表2可以看出, 在2008年第二季度, 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R资产减值了20亿美元, 第三季度时则上升到49亿美元。由此可知, 按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资产减计对公司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 公允价值并不是雷曼兄弟破产的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的恶化和其自身的经营失误。前者表现在从2002年到2007年间, 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大,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持续膨胀, 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经营风险。雷曼的失误又在于:一方面, 过快地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房地产市场, 发行房产抵押等债券导致失去控制, 因净资本不足而导致杠杆率过高, 所持不良资产太多, 短期内大幅贬值;另一方面, 对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应对失败。第二, 公允价值加剧了雷曼的破产速度。由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使得企业陷入资产减值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并最终导致其破产。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在公允价值三个级次的确认方法中, 最公允的当属第一级次, 即市价法。所以, 对于在公开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工具和股票等资产应选用实时市价作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不过,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不能简单地选择期末的即时价格, 而是以动态持续的市价进行计量。具体地说, 应每月月末计量一次, 月末计量时以月初和月末市场价格平均数为计量依据, 年末时以年末和年初的平均数计量, 这样的计量方法既可以反映资产从最初上市到计量时的整个期间市价的变化情况, 更能够体现会计计量的公允性。

针对公允价值易于操纵问题, 应当统一同类事项会计处理的方法。同样是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 企业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它们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有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有的计入了资本公积, 而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够重新分类, 这样就能轻易达到调节损益的目的, 因为可以重新分类的“一定条件”并限制不了管理者。

未来公允价值的发展必须要在可操作性和全面性之间做出权衡, 同时, 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解决好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建立公允价值风险预警系统, 其是防止危机产生和治理危机扩张的“警报器”, 是抵御风险和整治局面的有效手段。最后, 经济决定金融,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 也是解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 杨祎.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新审视.金融经济, 2009 (24) .

[2]安红梅.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再思考.中国审计, 2009 (15) .

[3]高超, 宋加升.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用研究[J].财务与审计, 2014 (01) .

[4]葛家澍.公允价值会计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11.

[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 1997 (12) .

[6]侯晓, 红陈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12 (08) .

[7]谢嘉琦.针对我国金融工具分类变化的思考与探讨[J].经营者, 2013 (05) .

[8]钟骏华, 李缙东.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03) .

上一篇:节能器下一篇:辞职,不要摔门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