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作业

2024-05-03

高中生物作业(精选十篇)

高中生物作业 篇1

一、通过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巩固并深化课堂内容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因此, 设计好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对巩固并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 在教学“染色体的变异”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其中便有“温度的骤变”可以诱导“多倍体”的产生。通过“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还知道低温能够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 学生们不难想到, 温度骤变分为低温骤变和高温骤变两种情况, 既然低温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那么高温是否也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呢?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像高温是否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 将此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过程交给学生课后回家去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此实验前给予相应的指导:首先, 提醒学生实验前要自行假设, 可以假设高温“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 也可以假设成“不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其次, 要进行选材和对材料进行科学处理。材料的选择可以继续用大蒜, 也可以选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 温度的处理一定要注意梯度,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50℃;再次, 设计出实验的内容和步骤, 要考虑好设计出不同组别的不同温度下的对照性实验, 观察记录后, 要对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最后, 分析并讨论实验的结果。

二、通过调查研究性的作业, 延伸并拓展知识面

经验告诉我们, 在生物学习活动中, 调查研究性的作业是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因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可行的调查研究性的作业题目。比如, 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有关内容后, 学生对遗传病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他们知道多指、白化病、先天聋哑等都是遗传病。但是, 很多学生在学习遗传病的有关知识之后, 仍然对高度近视的遗传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接的认识, 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高度近视与遗传的调查报告做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交作业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周。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 统计出发病率, 并试着写出这种病遗传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式的作业, 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 了解到遗传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对巩固课堂中所学的内容非常有帮助。

三、通过问题研讨性的作业, 拓宽并延展所学知识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仅凭一个人的力量, 仅凭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往往无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要想使知识得到拓宽和延展, 需要借助于其他材料, 借助于集体智慧。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在争议中, 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比如, 在学习了基因、遗传物质DNA和RNA等知识后, 设计一道讨论题: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是否就是人工造就了生命?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 应该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 并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的学习组。一组为“正方”, 一组为“反方”。分别根据自己组别的需要, 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人造病毒”的资料, 一周后利用生物课时间进行“辩论式”讨论。并根据讨论内容, 试写出一篇“人造病毒”的利害分析类的小论文, 题目自拟, 字数在2000字以上。通过这个作业, 学生们懂得了判断某事物的利与害, 不能轻易采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一定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人工合成病毒也具有两面性:既可以研制出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也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 合成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制做生物武器等, 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

高中生物作业 篇2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的根据是()A.部分DNA发生了重组

B.某一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C.重组DNA控制一种蛋白质的合成

D.有些基因足以使植物体内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解析:导入新基因后,合成了该生物体内本来没有的物质,可能会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D 2.下列体现了转基因生物引发的食物安全性问题的是()A.转基因猪的细胞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因而猪的生长速度快、个体大 B.转基因大米中含有β胡萝卜素,营养丰富,产量高 C.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引起个别人过敏 D.让转基因牛为人类生产凝血因子,并从牛奶中提取

解析:过敏是人的一种病态反应,因此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引起个别人过敏体现了转基因生物引发的食物安全性问题。答案:C 3.某转基因玉米能高效合成一种多肽类的蛋白酶抑制剂,积累于茎中,使取食它的害虫体内的消化酶受抑制,无法消化食物而死。下列就该玉米对人类的安全性评定中,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安全,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对人体的消化酶很可能无影响,因为人体消化酶和害虫消化酶结构上存在差异

B.安全,人类通常食用煮熟的玉米食品,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已被高温破坏,不抑制人体消化酶

C.不安全,玉米的食用部分也可能含蛋白酶抑制剂,食用后使人无法消化蛋白质而患病

D.不安全,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细胞内表达,使人无法消化食物而患病

解析:玉米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人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完整的基因不会进入人体。答案:D 4.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其他植物体内,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A.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生殖细胞中

B.植物杂交的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C.转基因植物中的质基因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D.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

解析:植物之间的杂交主要是核基因的重组,花粉中不含叶绿体,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可有效避免通过杂交所造成的基因扩散。答案:C 5.实验人员将一段外源DNA片段(包含约850个基因)与丝状支原体(一种原核生物)的DNA 进行重组后,植入大肠杆菌,制造出一种“新的生命”。该生物能够正常生长、繁殖。下列有关该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以制造某些微生物,用于生产药品、制造染料、降解有毒物质等 B.由于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人造生命进入自然界并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C.人造生命扩散到自然界,有可能造成环境安全性问题 D.此项技术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从而危及人类安全

解析:外源DNA与丝状支原体DNA重组后植入大肠杆菌,形成的新生命为转基因大肠杆菌,转基因大肠杆菌与丝状支原体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大肠杆菌与转基因大肠杆菌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 6.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培养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最主要的意义是()A.防止基因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 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C.避免出现新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解析:四倍体鱼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它是一个新物种,有可能破坏水体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将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鱼杂交,得到的是三倍体鱼,三倍体鱼没有生殖能力,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答案:C 7.有人认为转基因生物势必会打破自然界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下列哪项是对上述观点的完全反驳?()A.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种植抗除草剂农作物,可以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C.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合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D.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明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对转基因生物在环境安全方面的争论,一方的观点是现在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处于自然和谐的动态平衡之中的。转基因生物势必会打破自然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另一方的观点是转基因生物转移的只是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外源基因,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充其量只能说明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 8.转基因作物是通过转基因对农作物进行精确的改造而产生的,转基因作物一方面在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方面有显著改进,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存在着危害。你以为下列说法欠妥的是()A.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技术的一种产物 B.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了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反对转基因技术

C.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D.国家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

解析: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科学家必须在现有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国家必须对转基因 作物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有效控制。答案:B 9.下面对转基因生物的叙述中,不属于安全性问题的是()A.可能出现滞后效应

B.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 C.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D.含有动物蛋白基因的蔬菜可能侵犯素食者的权益

解析:含有动物蛋白基因的蔬菜可能侵犯素食者的权益属于伦理道德问题。答案:D 10.下列选项是科学家对自身克隆结果的预测及理由,其中正确的是()A.克隆产物是科学家,因为克隆是形成完全一样的产品

B.克隆产物是普通人,因为科学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 C.只能克隆部分器官,不可能克隆完整的人,因为克隆技术有限 D.克隆产物与该科学家完全一样,因为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科学家

解析:科学家对自身克隆的结果应该是得到与科学家生物学特征基本一致的人,而这个人不一定会成为科学家,因为科学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动物的克隆已经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克隆人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答案:B 11.下列不属于克隆技术的是()A.一小块胡萝卜经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的胡萝卜植株 B.将人的DNA片段植入细菌体内后获得大量人的DNA片段 C.农业生产上利用马铃薯的芽繁殖马铃薯 D.小麦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解析:克隆属于无性生殖,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属于有性生殖。答案:D 12.下列关于基因检测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测定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方法达到基因检测的目的 B.生物芯片的广泛使用,使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更加快速简便 C.基因检测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基因歧视 D.基因检测疾病时,一次只能检测一种疾病

解析:基因检测疾病时,一次可以检测多种疾病。答案:D 13.基因检测对下列哪种疾病适合?()A.家族性黑蒙痴呆病 B.肝炎 C.流感 D.伤寒

解析:基因检测针对的是由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肝炎、流感和伤寒都不是遗传病。答案:A 14.对于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争论,原因是()A.经济效益不同 B.社会效益不同 C.价值观不同 D.法律、法规不同

解析:由于不同地区或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各不相同,但这不是争论的根本原因。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决定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因此才引发伦理问题的争论。答案:C 15.下列哪项不是中国政府的态度?()A.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B.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C.禁止设计试管婴儿

D.允许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不育问题

解析:与生物技术有关的伦理问题有很多,中国政府在相关研究上有明确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允许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不育问题。答案:C 16.世界上第一匹克隆马——“普罗梅泰亚”于2003年5月28日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市繁殖技术与家畜饲养实验室顺利诞生。“普罗梅泰亚”的诞生在科学界所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当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这主要是因为,这匹克隆马是世界上首例哺乳动物生下自己的克隆体。自体克隆马的顺利诞生预示的意义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挽救狮、虎通过杂交生产的狮虎兽 B.挽救大熊猫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C.保留和扩大某种哺乳动物种群中出现的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类型 D.使动物园中的雌长颈鹿在缺少配偶的情况下繁殖后代

解析:动物克隆目前主要用于濒危物种或特殊种群的繁殖,且需充分发挥雌性个体的繁殖潜力。答案:A 17.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原理是()A.阻滞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阻滞神经元内局部电流的形成 C.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 D.引起肌肉麻痹

解析:肉毒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活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动物的排泄物内。其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分子可以阻滞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肌肉麻痹。答案:A 18.下列有关克隆的实际意义,不正确的是()A.生物学和医药研究

B.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实施克隆,保护生物多样性

C.可以克隆出许多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将和各类优秀人才,为社会服务 D.获得更多的优秀动物个体用于生产 答案:C 19.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发生争论,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密切关系。下面关于基因的相关知识中,不可能是争论原因的是()A.对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制等的了解仍相当有限 B.所转移的基因有不少是异种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 D.DNA重组技术需要有精心设计的“分子工具” 答案:D 20.接种过疫苗的人,在遇到同样的生物战剂(用于战争的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时,仍然要再次接种疫苗,原因是()A.这些人已丧失免疫力 B.这些人体内没形成记忆细胞 C.原来的接种不成功

D.这些病原微生物突变快,变异性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12分)自1984年第一例转基因鱼在我国诞生以来,转基因鱼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例如,转入生长激素(GH)基因的鱼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率高,但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研究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及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最近,我国科学家只是将三倍体的转基因鱼投入自然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鱼通过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取得较高的特定生长率,以致生长速度高于非转基因鱼,蛋白质转换效率也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鱼。其可能的原因是。

(2)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试分析引起生态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是。

(3)多倍体鱼类对控制过度繁殖是有效的,最近培育成功的三倍体“湘云鲫”,其形成过程是

,试从保障生态安全性问题分析只投放三倍体鱼的原因是。

解析:当转基因鱼与野生鱼杂交后,有可能使野生鱼成为优势种,造成生态危机。三倍体鱼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进行正常联会,于是不能生殖,避免了杂交,保护生态系统。答案:(1)合成了大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2)转基因鱼与同种野生鱼杂交,使野生鱼带有转基因,具有生长优势,使其捕食对象大量减少,而与其他物种竞争,引起生态危机

(3)转基因的二倍体个体加倍为四倍体个体,然后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形成三倍体 三倍体鱼不能繁殖,可以人工控制养殖数量和范围,避免发生杂交,引起生态危机 22.(15分)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育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的过程中,①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是

,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2)可通过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分泌的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基因表达载体中,人生长激素基因的首端必须含有

。③过程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采用

技术,培育出多头相同的转基因犊牛。

(3)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时,Ⅱ最可能是

细胞,Ⅲ代表的细胞具有

的特点。

(4)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如果采用愈伤组织细胞,则与采用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是。

(5)要确定目的基因(抗虫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能稳定遗传并表达,需进行检测和鉴定 工作,请写出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过程:。

(6)如果转基因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则将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包括()①生物安全 ②环境安全 ③食物安全 ④伦理道德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1)①是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②是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2)基因表达载体的首端必须有启动子;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进行胚胎分割,这种方法可以培育出更多相同的转基因犊牛。(3)从图中看,Ⅱ最可能是浆细胞,Ⅲ是导入prG的重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特点。(4)愈伤组织细胞与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全能性高。(6)花粉中若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通过昆虫的采集,沿食物链传递,最后可能进入其他动物或人体内,引发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物安全,与伦理道德问题无关。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显微注射法

(2)(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胚胎分割(3)浆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4)全能性高 植物组织培养

(5)让害虫吞食转基因棉花的叶子,观察害虫的存活情况,以确定该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性状

(6)A 23.(12分)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更不受限制。请回答下面有关胚胎工程的若干问题。

(1)在胚胎发育中,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

、、三个阶段。

(2)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生理学基础主要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3)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

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美、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

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

,所利用的病毒称为。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干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作

。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克隆人”,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

、、、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解析:(1)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可分为桑椹胚、囊胚、原肠胚三个阶段。(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等。(3)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4)胚胎干细胞可用于治疗性克隆。

答案:(1)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2)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答出两点即可)(3)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胚胎干细胞 目的基因 载体

(4)治疗性克隆 不赞成 不允许 不支持

24.(11分)我国科学家采用“昆虫抗性基因克隆”技术,在1999年8月成功地从昆虫细胞内克隆出解毒酶,只要将三氯杀虫酯(一种常用农药)加入其中1小时,便能解毒58%,几小时后便可将毒性完全降解,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昆虫的抗性基因是通过

产生的。

(2)长期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使许多昆虫的抗性逐渐增加的原因是。

(3)你认为“昆虫抗性基因”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答案:(1)基因突变

(2)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对害虫的抗有机氯农药的变异类型起了选择作用,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形成的

刍议高中生物作业的优化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作业形式;作业内容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作业对于巩固教学成果,反馈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成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业设计工作是每个教师都应当重视的问题。然而,审视当下高中生物作业现状,我们会发现作业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作业的内容大多是以重复教材内容为主,像是抄写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等等,这样就使得作业失去了本身应当具有的功能,不仅如此,这种简单重复的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异常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努力改变当下的作业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进一步优化生物作业设计,以保证作业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一、注意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

现如今,生物作业主要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并且书面作业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化,基本上都是以教材中现成的作业或者稍加改编而成的作业为主,这种作业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灵活性、新颖性,从而很难引起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再加上很多教师在求量不求质的题海战术思维下,一味地给学生增加作业量,使得学生对作业更是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也是很多学生出现抄袭作业、应付作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即使是书面作业,教师也要注意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业题型,让学生能够通过量少而质高的作业从中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有效拓展思维。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绘图类的作业,通过绘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这种图文并用的作业形式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减轻了作业的负担。除了书面作业,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如让学生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调查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类的作业中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用以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始终是我们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在进行生物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生活性、应用性较强的作业,这样不但可以丰富作业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围绕着光和色素的问题,笔者从“秋天树叶变黄”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关于树叶变黄是由于叶绿素被低温破坏,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耐低温这一结论学生并无多少异议,但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了“秋天为什么枫叶会变红”这个问题,这时候,学生的意见开始出现了分歧,于是,笔者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用显微镜自己亲自观察一下,然后再得出结论。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的作业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适当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往往强调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作业练习掌握解题的方式,而在作业的答案标准上也呈现出封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这种作业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前提下尽情地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原”以及“细胞膜”的知识时,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验证细胞的死活。只要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就可以,对于具体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式笔者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潜能,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作业,这种开放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可能打破常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的作业评价理念往往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且在评价方式上也较为单一,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为了提高作业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创新作业设计理念,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另外,在具体的作业评价方式上,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作业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提升作业的效果。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优化作业设计工作放在显要的地位,努力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作业设计来赢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林聪.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性探析[J].成才之路,2010年34期.

[2]杨婷.关于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年59期.

[3]张俊莲.关于高中生物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刍议高中生物作业的优化设计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作业形式,作业内容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方法,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效的作业对于巩固教学成果, 反馈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成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因此, 作业设计工作是每个教师都应当重视的问题。然而, 审视当下高中生物作业现状, 我们会发现作业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很多作业的内容大多是以重复教材内容为主, 像是抄写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等等, 这样就使得作业失去了本身应当具有的功能, 不仅如此, 这种简单重复的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异常单调,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我们要努力改变当下的作业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 进一步优化生物作业设计, 以保证作业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一、注意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

现如今, 生物作业主要是以书面作业为主, 并且书面作业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化, 基本上都是以教材中现成的作业或者稍加改编而成的作业为主, 这种作业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灵活性、新颖性, 从而很难引起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再加上很多教师在求量不求质的题海战术思维下, 一味地给学生增加作业量, 使得学生对作业更是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也是很多学生出现抄袭作业、应付作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 即使是书面作业, 教师也要注意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业题型, 让学生能够通过量少而质高的作业从中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 有效拓展思维。另外,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绘图类的作业, 通过绘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这种图文并用的作业形式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又减轻了作业的负担。除了书面作业,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 如让学生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调查活动等等, 让学生在实践类的作业中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 用以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以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因此,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始终是我们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在进行生物作业设计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生活性、应用性较强的作业, 这样不但可以丰富作业的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在讲到“光合作用”的知识时, 围绕着光和色素的问题, 笔者从“秋天树叶变黄”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关于树叶变黄是由于叶绿素被低温破坏, 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耐低温这一结论学生并无多少异议, 但紧接着, 笔者又提出了“秋天为什么枫叶会变红”这个问题, 这时候, 学生的意见开始出现了分歧, 于是, 笔者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 让学生课后用显微镜自己亲自观察一下, 然后再得出结论。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的作业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实用性, 还能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适当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往往强调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作业练习掌握解题的方式, 而在作业的答案标准上也呈现出封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这种作业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 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让学生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前提下尽情地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例如, 在讲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原”以及“细胞膜”的知识时, 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验证细胞的死活。只要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就可以, 对于具体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式笔者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 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潜能, 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作业, 这种开放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样,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可能打破常规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作业评价理念往往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并且在评价方式上也较为单一, 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为了提高作业的效果, 教师要注意创新作业设计理念, 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还要重视过程的评价, 另外, 在具体的作业评价方式上, 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 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作业进行全面的评价, 以提升作业的效果。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质量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把优化作业设计工作放在显要的地位, 努力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作业设计来赢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林聪.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性探析[J].成才之路, 2010年34期.

[2]杨婷.关于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1年59期.

高中生物作业 篇5

【目标导航】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群落的演替及演替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③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③实例: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和弃耕后的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预计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知识点一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环境适宜条件下所 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形成的终极群落均是森林。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知识点二 群落演替的原因及过程 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该群体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答案 C 解析 群落演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海洋中与陆地上的群落都是在不断演替的。知识点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B.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植被 答案 C 解析 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是为了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答案 C 解析 群落的演替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不能任意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答案 B 解析 原来的群落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取代并不是群落的代替,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答案 A 解析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生物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生演替。

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答案 A 解析 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初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4.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 D 解析 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是发生在裸岩上且不存在土壤的条件下,由地衣等生物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次生演替是从土壤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开始的。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会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 答案 C 解析 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高,有利于群落的正面演替。能力提升

7.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答案 C 解析 演替分为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8.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 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 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杂草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初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的慢;群落演替主要受内因决定,外因也影响演替;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属于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试回答下列问题:(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________就会取而代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________按照不同于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1)经济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2)过度消耗 优质牧草 杂草 群落演替 自然演替

解析 群落演替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

12.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__(“促进”、“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点对应的放牧量。(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3)乙图中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A~D之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C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演替 促进 A(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解析 放牧引起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一般正常的放牧,能促进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根据放牧引起的演替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原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子,为提高植物覆盖度创造条件。实验拓展

13.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目的:探究酸雨对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探究过程:

a.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进行标号,即为A、B。向A烧杯加入________________;B烧杯加入________。

c.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察,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________进行观察并记录。d.分析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2)加入干稻草并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观测到的生物来源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图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时,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②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群落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b:适量的SO2溶液 等量的蒸馏水 c:相对密度(2)①灭菌 ②提供有机物(3)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4)①滴虫 肾形虫 ②由复杂到简单

高中生物作业 篇6

一、纸质化作业

这类作业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采用的,包括随堂练习、单元练习、单元自我检测、模块练习、模块终结性测验、寒暑假作业及诊断性测验等。这些作业来源于教材中现成作业的改编或根据新情境材料命制。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或者选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开阔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生活化作业

教材中某些思考题是生活化作业的重要来源,这类题是理论联系生活的桥梁和枢纽。例如必修一“酶的特性”一节中旁栏思考题:“酶为什么这么娇气?”可以将这个问题设计在学案中,让学生谈谈发烧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马上想到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再如必修三“其他植物激素”的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可改编成:“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成熟了,这是为什么?”教师可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资料,然后完成作业。

三、可操作的作业

例如,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一节“问题探讨”,教材提供的是经典的漏斗式渗透装置。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重新设计实验,有的学生通过查资料,作了如下的设计:用鸡蛋“卵壳膜”(一端1/3卵壳面经过盐酸处理后露出卵壳膜,另一头敲出一个约1-1.5cm2的孔,能向内倒入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尝试实验。当学生惊喜地看到漏斗液面在上升,看到蔗糖溶液从卵壳边缘流出时,问题就自然产生了:烧杯内的水为什么会进入漏斗(卵壳内)呢?亲身经历实验后学生对渗透作用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渗透作用发生条件的理解完全是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四、阅读类作业

1.阅读教材

作业的布置应以问题提纲的形式出现(体现在学案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对教科书进行精读。精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核心概念、原理的阅读。例如,必修一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一段文字,阅读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能够独立复制、独立转录和翻译吗?有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和成分吗?试想一下,合成的蛋白质种类能满足它们自身的需要吗?最后得出结论:它们叫半自主性细胞器。②相近知识对比阅读。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相近知识进行对比阅读,有利于提高识记、理解能力,例如DNA和RN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相近知识。

2.读笔记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随堂笔记、摘抄笔记、批语笔记(在教材空白处记下对原文的理解)、观察筆记、听报告笔记等等。

五、学术性作业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通过让学生亲身操作、参与研究,直接体验生物科学探索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和体验方法。教材中有很多作业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常见的有三种类型:①追循科学家科学发现、发明的步伐,体验科学实验研究。如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技能训练与拓展题,教学时以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类实验虽然科学家均已做过,但学生通过此过程激发了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②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和课题,指导学生设计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试验,通常布置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实施实验研究。如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拓展题与“科学·技术·社会”部分,将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人工胰岛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及糖尿病、兴奋剂等专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经验。③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热点,布置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如学习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我市马陵河污染的原因及提出治理方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观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初探 篇7

1.作业内容要具有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每位成员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成长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生物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将课后作业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练习题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难度和深度的题目,这一层的习题主要针对那些生物成绩比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对生物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而言,主要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这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是一些较为灵活,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主要为变式训练而设计,这一层次的练习题是针对那些成绩较好,对学科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而言;第三层次的练习题是最基本的练习,主要内容是一些基础题型,针对的是那些生物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这份适合自己的课后作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课后作业评价标准要有层次性

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做好作业评价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非常重要。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后作业评价的重要性,往往是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却忽视了对课后作业的评价。针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比如说,对于一个生物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我们用对待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那样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反之,如果我们用低标准去要求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又会使他们感到毫无挑战性,没有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比如说,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于优等生,我们应该给予点拨,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尽量做到答题的准确和完整;而对于学困生,我们要引导他们来进行探索,争取找到答案,与此同时,一定要记得及时鼓励他们,当他们得到了一点进步时,要表扬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后作业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更是要充分联系实际。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里面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内容。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充分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生物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到生物知识的存在,从生活中收获知识、巩固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设计自主加酶洗衣粉的广告,但是要求既体现该洗衣粉的优点和好处,又要做到广告用语的科学性和语言的优美性。这样的题目体现了紧密联系生活。洗衣粉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生物作业,比如说,学生可以提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出现向地生长的现象”“为什么伤口较深时要打破伤风疫苗”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三、课后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活动来为学生设计一些可以亲身实践的作业。这种作业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较为枯燥的书本作业,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自发参与到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更多的实践作业。例如,在教学“人类与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当地受到污染的河流、湖泊、森林等资源,或者是通过上网、看新闻、报纸来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讨论环境污染后对当地的动、植物及人类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针对这些不利的影响,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和解决。又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之后,让学生调查周围熟悉的部分家庭中遗传病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谈高中生物多元化作业的设计 篇8

一、差异性作业

古语有云:“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有人善思考, 有人善记忆;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 这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就不能“一刀切”, 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拓展作业。

以《伴性遗传》一节为例, 可设计如下作业:

1.基础作业 (由全班同学完成) :①写出XY型性别决定的过程;②写出正常色觉以及红绿色盲男女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③写出女性正常和男性色盲的婚配过程。

2.提高作业 (由基础较好的同学完成) :①根据遗传图谱, 以色盲为例, 归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②写出女性携带者和男性色盲的婚配过程, 并找出后代患病的规律。

3.拓展作业: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 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什么?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他们所生的孩子中, 男男孩子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以上三个层次的作业, 目的很明显, 一是让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理解并记忆最基本的知识点, 增强学习的信心;二是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消除 “吃不饱”的现象;三是给完全掌握知识点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挑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二、生活实践性作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口号。生物是一门为生活服务的学科。大多数的生物学理论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把每个活生生的生命现象展示出来, 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去探索, 从真正意义上体验生物学的生动性和实验性。例如, 以《细胞呼吸———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例, 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了酵母菌的生活史, 知道它的有氧呼吸是为了繁殖, 它的无氧呼吸能生成酒精。教学该知识点时正处秋天, 18℃~25℃正是酵母菌和葡萄生长的适宜温度。课后给学生布置“酿制葡萄酒”的课外活动, 绿葡萄、红葡萄, 谁才是酵母菌的“最爱”?葡萄与酵母菌, 谁才是这场“游戏”中的主角?是“酒”是“酸”, 如何掌握?这项作业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把课本上的生物知识转换为学生生活的操练。不存在粗制滥造甚至抄袭, 使学生切实锻炼了技能, 增长了见识。这种作业形式, 既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乐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探究性作业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中学生不喜欢单调, 他们不喜欢一眼就得出的答案, 他们的好奇心迫使教师把答案保留。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例, 时值准备过年, 家家户户都养有富贵竹, 哪个浓度的NAA (生长素类似物) 能让富贵竹的根长得最多最茂盛?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预实验, 找到大概的范围, 学生自行将浓度范围再细分, 观察、换液、计数、记录、制表、画图, 将数学的思维与科学的严谨结合, 完成不一样的作业。再以《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血糖调节为例, 教师提出:正常人的尿液中一定不含糖吗?每个人一天中血糖浓度如何变化?你可以通过什么手段知道血糖的浓度在变化?本作业来源于一个简单的实验原理———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能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探究性作业关键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一项简单的作业, 激起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欲望。没有固定的答案, 所有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探索者逐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四、辩论型作业

自然科学本来就是鲜活的, 生物作业除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有明确的对与错之外, 有时候也可以用输与赢来衡量。例如, 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之前, 可进行问题探讨: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 流落到一个荒岛上, 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0kg玉米。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①先吃鸡, 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 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 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学习新课前, 存在“两派”意见, 有人根据小说原型阐述, 有人根据“生活常识”争论, 但不一定有理论的依据。这样的辩论虽然不一定有结果, 但却成为学习新课非常好的“导火线”, 为新课埋下了伏笔, 比教师发问更直截了当。显然, 这是一项成功的新型作业。设计这类辩论型作业,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资料搜集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明是非、辨黑白。

五、合作探讨型作业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 设计并布置合作探讨型作业, 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传统发酵技术》中酸奶的制作为例, 学生分组协作, 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 从设计制作酸奶的实验步骤, 讨论材料, 计算配方, 记录数据, 分析结果, 各司其职。过程中, 如果制作失败, 小组共同探讨失败的可能原因;如果制作成功, 小组成员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总结成功的经验。这个实践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比理论知识更丰富更具体的知识,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功之余, 还能邀请家中长辈一起品尝, 更是促进了家庭的和睦。甚至能进行义卖活动, 募捐资金帮助有需要的同学。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 学生不仅可以自觉地完成实践作业, 而且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同学之间, 取长补短、互助互爱, 使作业完成得更深入、更完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 教师应该形成一个认识: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 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化体验。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教者有心, 学者得益。”实践证明:教师要树立新的生物作业设计理念, 才能拓展学生的课余学习空间,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为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学习增添活力与魅力。

摘要:生物作业是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 通过作业可以消化及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就教师而言, 通过作业可以检查教学效果, 适时调整教学。但当前的作业不仅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而造成学生厌恶甚至痛恨。为了改变此现状, 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 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引, 大胆尝试对生物作业实现多元化设计。

关键词:高中生物,多元化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树虎.高中生物多元化作业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 2011 (13) .

[2]章龙珠.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初探[J].数理化学习 (综合版) , 2009 (3) .

高中生物作业 篇9

高中生物作业是学生完成生物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阶段生物知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应用于实践的尝试,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对学生初步学习的评价手段及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有误,把作业等同于习题。高中生物课堂内外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课本上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且数目多,难度大,重复率高。这样的习题作业使学生挣扎于题海中,使生物学离生活、社会越来越远,大部分学生对生物作业失去了兴趣,从而使生物作业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使作业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很明显,这样的生物作业违背了生物科学的本质涵义,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标准》[1]中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提出了“注重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人文精神”等要求。因此,作业的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STS教育理念为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设计基于STS理论的创新型高中生物作业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响应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二、STS教育开展需要在作业环节中渗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STS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STS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各个层面都有渗透。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应通过STS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地观观察察社社会会中中的的种种种种矛矛盾盾和和问问题题,,并并通通过过科科学学的的分分析析,,探探索索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STS教育实施的难点。虽然课堂渗透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但是高中生物课每周只有三节,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能在课堂上做的实验绝大部分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进行探究式教学,从时间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说,均达不到STS教育的目标。

生物课程中实施STS教育需要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访问、调查、实践和模拟等活动都要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所需时间无规律性,内容具有不定性,组织难度大,不可能安排在每周三节生物课内。实践证明,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仅靠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STS课程注重课堂外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实际情境应用就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三、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特点

(一)作业目的多元化。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不但要考虑生物科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科技素养目标等。STS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作业目的是:

1. 让学生在完成高中生物作业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 让学生了解技术对自然及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并会处理、分析、运用和分享信息。

5.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参与这项事业。

6.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等。

(二)作业内容紧密联系STS教育内容。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选择:

1.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广泛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2. 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3. 著名生物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发明过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4. 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与前沿问题等。

当然,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STS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去发掘。

四、渗透STS教育的高中生物作业类型

(一)STS信息收集与交流。

STS信息收集与交流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前沿动态、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的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并交流STS新闻。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举行“生物科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作简要介绍,并对自己作简短评价。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STS黑板报和手抄报,并在学期末进行STS信息评选活动。这样的生物作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培养学生自主了解生物STS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开展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小实验。

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微观形态下的,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制作小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习“细胞结构”[2]时,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位置和比例,还要搞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STS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三)STS专题讨论。

因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有些STS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易讲清楚,但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普遍感兴趣又乐于接受的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方,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充实论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辩论会。例如,学生学习完《探索生命》[2]这一章的内容后,教师提出“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利还是有弊”这一辩题,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正反方进行STS专题辩论会。这样的辩论式作业,即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由于作业以辩论会形式展现,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社会调查。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加强生物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或让学生选择给定的STS社会调查题目,设计一些小的探究性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3]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亲戚或邻居或是朋友的家庭(每人至少调查两个以上的家庭)遗传病情况,调查结果按遗传系谱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成图,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并用学过的知识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能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切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其参与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合作意识。

(五)STS实验探究。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索和验证。教师应针对某一生物学知识点,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索。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市场上常见的不同功效的洗衣粉,每人至少选择三种,按照实验要遵从的等量、条件控制、对照等原则,实验不同功效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去污效果,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对于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塑造,以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六)编制STS习题

高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的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有条件让学生一一去亲自实践。教师编制一些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紧密联系的STS习题,同样能起到STS教育目的。应用性的STS习题作业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下题:

2001年4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预报,4月21日,《焦点访谈》栏目又率先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我国政府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此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等亦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防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出现,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当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是的因素有哪些?

(3)列举出一个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

(4)简单解释什么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

摘要:高中生物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 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 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 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 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 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STS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1分子与细胞) [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高中生物作业 篇10

一、高中生物学科特点

高中生物知识的编排是按两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很多学生感觉高中生物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逻辑关系没有数学、物理等学科强,数学、物理这些学科只要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逻辑关系不错,推导得出的最后的结果也应该不会错。但在生物学科中,不仅要分清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组织、器官、个体等有哪些特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分清,特殊情况下,个别少数组织、器官、个体等又有哪些特点。再加上生物学科包含的范围很广,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生理、遗传变异、环境等分支学科,知识点又比较零散,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感觉比较困难。因而要多给学生安排作业,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提高生物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1.改进作业设计,降低学生的参与门槛

改进生物作业,既要达到目的,但又不能变成题海战,或让学生完全进入“炼狱”,以加重学生负担。

少而精:作业练习要从紧扣重点、加强探究、注重选择、 把握难度等方面进行精选。教学中,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强化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举一反三,以一推十。精选作业,减轻负担,力争举一反三作业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复习,也是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及加深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杜绝随意性、盲目性,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布置的作业,要按照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安排,由模式题到综合题,由基本题到变化题,逐步加大难度、广度,有意识地配备一些在解答过程中要用到的有关旧知识的练习题,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沟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有限的。 有层次: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表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自然也会存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解决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然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特别是会出现缺交作业或是抄袭作业的情况,这样作业的反馈作用就大大的消减了。

学生的作业要实行量化管理。作业量要恰当,严格要求并指导学生按量、按质独立完成作业,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无故不做者要教育其补做,有困难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予以帮助。按照有关规定安排作业,不得以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惩罚学生,确保学生睡眠时间。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应该关注那些作业只完成了一部分的学生。他们多数是不会做暂时空在那里的,如果此时得到的是教师的责备,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为了避免再次受批评而去将作业抄袭完成上交。实际,学生只完成一部分作业,已经给教师一个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此信息纠正教学方向。教师应该在班上大力表扬这样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作业,向教师展示自己真正的学习状态。

教师应该关注不交作业的学生。我做的第一步是放学后留下这些学生,重新布置较简单的作业给他们,必须完成当天的作业才可以离校。开始实施时,作业的要求相对降低,只要字迹清楚,作业本清洁,能够写出与正确答案相关的一些知识点,都算过关。随着时间推移,要求再逐步提高。

3.尝试多种作业的批改方式

传统的批改方式目前还是占据主流位置,批改和分析要准确,使学生找到造成差错的原因,避免重犯类似的差错。

提倡鼓励的作业评语。“很好”“、有进步”……这些评语,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质。可是,这样的评语如果出现的频率过于频繁,学生也会无视它的存在,对于作业结果不大关心。曾有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教师批改过的作业,关注点不再是对了多少,而是错了多少,错在哪里,如何做才是准确的等等。教师精批细改后,除了表扬学生的优点与进步,更应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简短文字,提示学生,点拨到位,才能让学生略有所悟。

提倡当面批改。在学校里我们发现。为什么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得好,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反而学得不好?显然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学习方法没有好坏之别,但有适合与否之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起来如风行水上。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作业面批面改可以使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谈话法或讨论法,有目的地给予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概念理解或解题方法上的障碍。

提倡学生自批。作业的面批面改很难长时间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小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小组成员各有不同的任务, 其中一个担任小老师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老师进行面批面改,帮助他们理解本次作业的目的,指导评分标准,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由小老师对互助小组的成员进行面批面改。

上一篇:血管生成因子受体下一篇:杂交玉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