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2022-11-06

第一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恋爱心理常见的困扰

3.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3.1 寂寞与爱情

大学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离开父母和朋友来到新的环境、对学习没有兴趣或不适应等,常会使大学生人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一些同学会不自觉地希望寻求异性知已,试图以“爱情”来抚慰自已,消愁解闷,寻求寄托,即所谓“寂寞期的恋爱”。

3.2 好感与爱情

好感与爱情是大学生异性交往中经常遇到又难以区分的两种感情。青年人在性发育成熟时,便开始被异性所吸引,对异性产生好感,开始有寻求恋人的需要。这是人生理上的自然本能。但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容易将这种男女之间相互对异性的吸引、好感等同于爱情。其实并非异性之间凡有好感便可产生爱情;异性之间的好感一般来讲是广泛的、无排他性的,而爱情则是专一的、排他性的、具有性爱的因素。好感常常表现为人们一时出现的情绪感受;而爱情则是长时间的相互了解中形成的。

3.3 虚荣与爱情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虚荣心理是一些人试图以追求名誉、荣耀等表面的光彩,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谈恋爱,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男朋友、女朋友,似乎便满足了这种需要。

3.4 友谊与爱情

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大学生把一般的友谊误解为爱情,常有同学讲,那个男同学为什么总是帮我们送报纸、送信;为什么在一些活动那个女生总是对我特别的关心。大学生异性相处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常都会赋予很特别的意义。确实友谊和爱情有时很难严格划分。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

郭秋生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对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下面列举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几个心理误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一、攀比从众、缺乏规划的急功近利心理

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机遇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学生虚荣心较强,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忽视自身特长,盲目攀比,特别是看到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好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一定不能比他(她)们差。因而挑来选去,造成许多同学迟迟不愿签约,甚至到毕业离校时工作单位还没能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同学职业规划不够细致,受社会环境和所谓潮流影响,一味追捧热门,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收入工作,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在得到眼前利益和短暂满意的同时,忽视了长远的职业发展。

例如,某单位来学校招聘,第一次应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样的单位,招聘同样的岗位人才,同样的福利待遇,第二次来招聘时却门庭若市,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存在从众心理的学生缺乏判断力,认为多数人喜欢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如果大家都不想去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二、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去自主创业。

例如,有的大学生找到一个服务性的工作,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工作岗位、待遇都比较满意,但仍迟迟不能决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协议。问原因,是考虑到这个岗位是吃“青春饭”的,几年之后,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这个岗位的时候还要找工作,这种想法阻碍了许多学生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虽然现在的学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就业从过去“包分配”到现在“双向选择”的现实,但在思想上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的重要性,总想找到一个稳定的,能工作一辈子的岗位。其实,在现今这个人才流动的社会,有几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呢?在每一个岗位上面都有管理岗位,只要努力工作,不断积累工作和管理经验,在吃不了“青春饭”的时候,自然会转向管理岗位。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发展,哪怕原单位让你干一辈子,你可能都不愿意了。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四、犹豫观望、徘徊不前的患得患失心理

成功的职业选择往往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有一些同学总认为前面的就业单位不好,后面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的不敢拍板,患得患失,结果走出校门时工作还没着落。有的学生手握几家就业单位的offer,却占着岗位持续观望,不但容易导致错失良职,还会降低其他求职者的机会。

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看重单位

目前的效益、工资水平、奖金、假期、工作强度等,而对其发展前景、培训条件、升职空间极少问津,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考虑不够充分。这种急功近利的求职心态,很让用人单位反感。

六、严重的依赖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缺乏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时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策,更多地依赖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取舍,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带上亲威朋友,将自己的命运交与家长或朋友驾驭。大学毕业生的依赖心理还表现在求职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联系,一味等靠学校、家长推荐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就业面过窄,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七、怯于竞争、听天由命的低就保守心理

还有部分同学缺乏竞争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有的坐在家里,等待机会上门;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甘拜下风,“不战而退”,到了快毕业时草草找个“婆家”把自己“嫁”出去,对单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有的用人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糊里糊涂签订,结果产生上当受骗之感,后悔莫及。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抉择,这将是他们成功就业、顺利走向社会的一个关口。因此,求职择业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与竞争,实现顺利就业。

第三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 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第四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

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三、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自尊自爱。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

6、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

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

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第五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太和县双庙中心学校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对策:1,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2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睁大眼睛,正视别人,昂首挺胸,快步行走,练习当众发言,学会微笑 。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对策: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对策:1,反思你的学习习惯,2,总结你的学习态度,3,总结学习上的知识的遗漏,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5,每天执行计划,坚持到期末考试,6,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让自己每天都有收获。

4.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对策:1,要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2,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3,要注意心理卫生4,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5,多参加集体活动,分散独自喜欢一个异性的注意力,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6,设法摆脱早恋。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③搁臵法:即中止恋情,

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对策:

1、接受师长们的监督和心理老师的辅导。要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我们不进入非法经营的网吧,不沉于网络聊于,不迷恋网络好友,自觉抵制网上虚假、反动、消极的和不健康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增强“防腐拒变”能力。

2、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校园各种活动,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转移注意力,淡化网络的诱惑。

3、严格控制上网时间,遵守作息时间。

4、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来,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利用网上知识促进学习的进步。

上一篇:大学期末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