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2024-04-17

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共8篇)

篇1: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建立农村村务“即时”公开制度,实现农村“五务”公开

“三化”目标

紫金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切实拓宽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加快构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做到公平公正,确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考验党员干部的标杆。

一、背景与起因

近几年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开展五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管理,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解决以往村级“五务”公开形式不灵活,导致农村“五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五务”公开需求问题,以“随时、即时、灵活”为原则,在全镇统一推广农村“五务”即时公开模式。过去的公开栏刷新麻烦,成本过高,给村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理念、思路、方式、手段等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找到新的依托和载体,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做法与经过

具体做法:即改变以往的“固定公开、季度公开”为“活页公开、即时公开”,在形式上改变过去农村“五务”固定模式为活页嵌入式,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工作和群众需要随时灵活更换,实现农村“五务”公开的规范化、经常化、灵活化。

具体实施:

一、统一全镇“五务”公开模式,即在全镇各村统一建立活页嵌入式公开模式。这种的好处就在于灵

活,能即时的公布党务、村务、事务、服务、商务。

二、统一全镇“五务”公开的内容要求,镇委统一明确公开农村“五务”公开内容和要求。

三、建立“五务”公开检查督办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各村和农户对各村“五务”公开进行抽查,即时修正问题。

四、统一全镇“五务”公开建档机制。实行一季度一整理、一季度一存档,实现“五务”公开痕迹管理规范化。

三、成效与不足

通过一年运行实践,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既践行了民主管理机制,又体现了地方特色。使我们的服务主体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民群众延伸,服务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拓展,服务内容由常规服务扩充到农村发展特种需求服务,服务对象向特殊群体、特殊行业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活力,创新了服务发展方式,推动了科学发展。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五务”公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探索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农村各类资源,改变了“各自为政”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拓展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方式方法,搭建了功能完善的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利用和统一服务,弥补了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作风、精力等方面的不足和到边到位不够等问题,使基层党建工作的手臂得到延伸,巩固和扩大了党的覆盖面。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力推进了和谐新农村建设;二是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主人意识,激发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活力,使基

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农村以党建先行,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较好地解决了全镇进程中出现的党员教育管理、环境卫生、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保障和助推作用。

虽然成效显著,但是同样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少数公开的内容不及时和归档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进一步自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考核自己的标杆,真正做到农村“五务”公开的规范化、经常化、灵活化,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进而又好又快地推进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2: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一)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乡(镇)党委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固定公开的内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姓名、职务、分工情况和联系方式;《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党政班子成员廉政承诺情况。

(2)定期公开的内容:党务工作计划;党委上一(上半年)工作实绩;发展党员和党费收缴、管理情况;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党委民主生活会及整改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困难党员的帮扶和救助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3)随时公开的内容:参加上级党组织荣誉评比的类别、条件、方法、初定名单及党员受到表彰奖励情况;党员、干部违反党纪受处理的情况;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测评结果的情况;上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其他内容;对党员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经党组织研究认为可以公开的,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

2、村党支部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固定公开的内容:党支部成员分工情况;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务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党风廉政监督员情况;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廉政承诺情况。

(2)定期公开的内容:重大事项决策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党费收缴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及处理情况;困难党员帮扶和救助情况。(3)随时公开的内容:承诺为群众办实事情况;参加上级党组织荣誉评比的类别、条件、方法、初定名单及党员受到表彰奖励情况;党员违反党纪受处理的情况;村干部述职述廉测评结果的情况;上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其他内容;对党员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经党组织研究认为可以公开的,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

(二)党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

1、公开栏公开。对固定公开的内容,每年公开一次;对定期公开的内容每半年公开一次;对随时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

2、党内公开。对只限于在党内公开的内容,通过召开党委会、支部党员大会、下发党内文件、在党员活动室公布等形式进行公开。

3、网上公开。对定期公开的内容每半年在《抚州廉政网》上公开一次。

4、党务公开的程序。党务公开按照提出、审核、公开的程序办理。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由乡(镇)、村相关责任人提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审核,乡(镇)纪委、村纪检委员负责公开。

(三)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固定公开的内容:乡(镇)政府工作计划;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各职能部门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纪律。

2、定期公开的内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要工程项目安排及招投标情况;乡(镇)经济实体的承包、租赁、拍卖情况;乡(镇)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等情况;计划生育、救济救灾、低保发放、“五保户”供养、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情况。

3、随时公开的内容:上级有关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规定;上级政府认为需要公开的其他内容;群众点题认为需要公开的内容。

4、乡(镇)各基层站所要公开的主要内容: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办事内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时限、服务承诺、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调整、取消以及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依据及标准;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公开的其他事项。

(四)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固定公开的内容:村委会成员分工情况;村工作计划和上工作完成情况;村委会成员廉政承诺情况。

2、定期公开的内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村公益事业建设情况;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售、转让情况;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情况;农户宅基地申报审批情况;计划生育情况;农村“五保户”供养情况;低保发放情况;政府救灾救济扶贫等款物的分配、发放情况;农村医疗救助情况;新型合作医疗情况;村干部报酬情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等。

3、随时公开的内容:上级有关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规定;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村民点题认为需要公开的其他内容。

(五)政务、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

1、公开栏公开。对固定公开的内容,每年公开一次;对定期公开的内容每季度公开一次;对随时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

2、网上公开。对定期公开的内容每季度在《抚州廉政网》上公开一次。

3、其他公开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会议、广播、电视、办事(服务)指南、便民手册、明白卡、电子显示屏、热线电话以及其他便于群众及时准确获得公开内容等有效形式,予以公开。

篇3: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一、制度伦理:概念分析

关于制度伦理的含义, 有“制度中心说”、“伦理中心说”和“双向互动说”等观点[1]。我们比较认可“双向互动说”。因此, 简单地讲, 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的合理性。“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 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中的伦理或者说制度的伦理, 它包含制度的内在制度蕴涵———制度的价值诉求和制度的外在伦理效应———对制度的伦理评价, 制度伦理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合理性及其价值诉求分析, 本文侧重于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涉及的内在制度价值诉求的分析。义务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其中应关注与制度伦理相一致的理念与价值, 从制度伦理视角、运用制度伦理的理念和价值来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 这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 也关系到将来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误区分析

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忽视制度伦理, 从而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 教育质量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教育质量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校班额陡增,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3]。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学点被撤销, 再加上学生基础不同, 水平不一, 导致中心学校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任务繁重, 难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过合理合并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的学校, 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但是, 在各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只是考虑“效率”和“政绩”, 进行“一刀切”式的盲目合并, 使得部分中心学校没有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反而带来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不仅如此,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部分地区辍学率上升。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显示, 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 研究者认为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 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 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4]。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辍学率的上升与教育成本加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布局调整后有些学生只能到距离自己村比较远的中心校读书, 有些贫困家庭无力负担额外的交通费以及食宿费等费用, 导致学生不得不辍学。“只有当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成为有效供给时, 我们才能说它实现了教育的质量公平, 否则, 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5]面对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2) 学生安全问题

学生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有些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 而且还会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困难, 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二, 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许多困难,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6]。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的学生, 上学路途由于遥远和道路崎岖难行, 在上学途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部分地区只是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撤销和合并, 而没有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学生安全问题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 各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

(3) 教育费用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教育费用问题, 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导致“子女教育费用骤增, 农民家庭无力支撑, 难以为继”[7]。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偏远地区一些家庭教育成本负担更重。一方面, 有些偏远地区家庭如果学生不住校就要支付学生往返的交通费用, 这对于经济拮据的一些农村家庭无异于是一笔额外教育支出;另一方面,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 更多农村家庭的学生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不得不住宿, 由此产生的包括学生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以及生活零用钱等费用, 让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在没有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 在本村或本村附近上学的学生不会额外支付食宿费以及交通费等费用, 并且在本村上学的学生还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这样可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由于学校布局调整而产生的教育费用问题是导致学生辍学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一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 没有使他们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误区分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忽视制度伦理, 从而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公平正义”

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另一方面, 促进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不应该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的, “公平正义”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追求的重要目的。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 有些地方政府将“规模效益”作为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目的, 从而忽视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但是, “经济更多的是私利性, 而教育更多的是公益性;经济追求效率, 而教育追求公正。学校布局调整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性:坚持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把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首要要求”[8]。

(2) 注重“政绩”而忽视“长远发展”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主要表现为重视政绩等表面形式, 忽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追求短期利益’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形式化’的表现, ‘撤点并校’、‘巨型学校’建设又将成为新的教育政绩。”[9]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追求短期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而忽视了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性, 对一些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更为本质的一些问题置若罔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绩工程行为”导致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忽视, 导致对教育价值与内涵的误解。因而,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注教育制度的质量和内涵。

(3) 重视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而忽视“诱致性变迁”

在当前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很多地方政府比较重视“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的“强制性变迁”, 却忽视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 一些地方政府大多实施的是强制性变迁行为, 往往忽视家长和村民意愿。“有调查表明:有45.3%的家长表示当地学校布局调整没有征求过包括自己在内的村民的意见;有10.9%的家长认为地方政府采用了强制方式进行布局调整。”[10]由此可见, 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大多是运用了“强制性变迁”的方式, 没有考虑“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方式, 没有赋予群众民主管理的权利, 没有重视家长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三、基于制度伦理视野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思路及对策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应该大力关注制度伦理。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来看,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制度伦理的以下方面。

1. 关注教育公正, 适度调整布局

“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 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 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11]我们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伦理分析时, 教育公正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城镇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标准应有所不同。由于城镇人口较为集中, 人口数量较大, 并且今后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继续迁移, 城市的学龄人口数量将会更大。而与此相反, 农村人口的急剧下降和大量人口的迁移, 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更小, 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入学的实际人口下降, 因此城镇学校的辐射半径应该小于农村, 城市学校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规模经济, 而农村中小学的辐射半径应远远大于城市, 其学校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公平。”[12]因此,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 一方面, 要整体强调集中办学提高规模效益, 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我们更应从教育公正的角度去考虑, 过度撤并校点必然损害教育公正, 我们应该保留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让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好像是不利于规模和效益, 但是不能片面强调规模效益而无视弱势人群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关注教育公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也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贯彻“以人为本”, 提升教育质量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为根本”[13]。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表现为要关注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学安全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真正地体现教育制度的育人功能。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 应该把提升教育质量当作布局调整的重要出发点。有些地方政府从“政绩”出发, 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考虑到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出发, 一项科学合理的政策应该是一项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的政策。因此,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关注学生的利益, 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

3. 注重诱致性变迁, 倡导民主管理

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 一些地方政府大多是采取“强制性变迁”的行为推行这一教育政策。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为导致一些群众的抵制, 也损害了一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各方面观念的影响, 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地方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 不应该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方式为主, 而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 让群众参与民主管理, 形成诱致性变迁的群众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所以, 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式能够更好地实施这一教育政策, 最大效度地减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从而真正把这项政策实施成为一个民主管理的过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有利于农村教育持续和健康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如果能够多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去关注这项教育政策, 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会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应该稳妥推进和合理落实这一政策, 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制度的公正性。如果没有从制度伦理视角去落实这一政策, 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当前, 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也为我们将来落实这项政策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因此,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 应该从制度伦理视角出发, 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意见, 让群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真正保障群众及其子女的利益, 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正。

参考文献

[1]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2]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庞丽娟, 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教育学报, 2005 (4) .

[4]彭冰.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中国青年报, 2004-06-14.

[5]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7) .

[8]冯建军.论现代学校制度的公正性.教育科学研究, 2008 (11) .

[9]万明钢, 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教育研究, 2010 (4) .

[10]贾勇宏.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用与协调.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

[11]惠迪, 鲍尔, 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2]姚永强.基于规模经济视域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代教育科学, 2009 (3) .

篇4:农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首先,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历年来,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比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后续力量明显不足,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再由于30多年来的职称改革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从而导致部分教师颇有怨言,从而产生了消极态度。

此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广大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特点,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要充分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赢得广大教师的理解、认可、拥护、支持。

其次,要做好重点扶持工作。据了解,2000年之后,全国中小学校的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基本上是以年轻教师为主,而有限的高级职称的名额却又偏向教育行政部门中的教师、偏向城市中的重点中小学,导致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的名额少之又少,很多学校甚至多年没有晋级指标,造成符合晋级条件的教师越积越多,从而出现了许多矛盾。这些符合晋级条件的教師绝大部分在30岁到45岁之间,正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年复一年晋不上职称,工资待遇不高,感觉自己前途暗淡,于是农村的想方设法调县城,县城的想进市里,市里的活动调省城,或改到其他单位,另谋出路。这些情况已经挫伤了余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打破这一“坚冰”,就得对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采取“破冰行动”,不仅要加大经济投入,重点扶持,而且每年要派相当数量的优秀高级职称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支教2~3年,把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到贫困边远山区去,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改革教育,提高素质,共建和谐教育,从而打牢中小学教育基石。

再次,要进一步增加透明度。以往的教师职称评定在评审资格上近乎苛刻,不但要求有各种证书、论文、公开课,有的地方甚至还需要教师出专著。由于每年中小学中、高级职称的指标少,竞争激烈,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公现象。而那些一心埋头干工作、老老实实干事、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却不一定能够评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增加评审资格透明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制定出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与此同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在具体操作中要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完善的报送和评聘机制。基层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考核办法,把好报送关,把师德素养、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绩放在首位。

最后,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素质教育尽管已经实施多年,新课改也正在不断深入,但评价机制却相对滞后。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教师是否能够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是用考试分数说话,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致使许多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出人才、压力变动力,这些想法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应让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陷于倦怠。

篇5:农村“四民主两公开”制度

民主选举制度

一、党支部成员实行“两推一选”民主选举产生;即如开全体党员会议,到会人数超过80%以上,推荐支部成员候选人;召开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及党外人士会议,推荐支部成员候选人;按被推荐人的得票多少,差额举行产生支部委员。

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由村民直接选择产生;采取选票直接送到选民

手中,由选民直接填写自己信任的人,最后通过公开唱票,当场计票公布结果。

三、按法定日公布全村十八周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名单,以及无

选举和被选举权的名单。

四、在选举村民和员会前,先产生村选举委员会,由村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

五、选举村委会人员,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按提名多少,公布候

选人名单,最后按提名候选人的名额,进行差额选举。

六、在选举法定日,由选举委员会安排,集中投票、集中唱票按得票多少,最后选出村委会成员。

七、村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村委会不称职的人员。

八、各小组、村民代表直接由各组村民提名产生,最后按提名得

票多少确定村民小组长及村民代表。

民主决策制度

一、村委会进行工作,由村委会成员商量讨论决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

二、总党支、村委会如开会议商量有关村内事情,采取小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不同看法、想法等可以保留个人意见。

三、涉及重大事项以及村民的热点、难点问题,首先召开党员会议将有关事情向全体党员通报,广泛征求意见及解决办法,然后再如开村民组长、村民代表以上会议,广泛听取意见,通过会议表决的形式确定最终处理办法。

四、对重大决策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应及时到街道司法所咨询,由司法所出具法律意见书。然后召开党员会议讨论。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民主管理制度

一、村民会议由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每年召开一次,如果有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提议,应及时召开村民会议,并且就有关事情依法讨论通过。

二、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制订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及村民自治章程进行管理、执行。

三、本村住宅规划,经济发展计划,财务开支、公益事业、五保福利待遇、误工补贴、宅基地招标落实等等,由村两委首先拿出规划、方法、步骤等,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四、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承包制度,积极努力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得侵犯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及生产自主权,保护村民的合法经营收益。

五、保障村民行使民主的权利,选举村委会由村民直接提名产生比较信任的村委会成员。

六、对全村的集体资产管理,详细记录资产的名称、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七、村里配备治安巡逻队员,开展定期不定期夜间巡逻,积极配合派出所实行群防群治,防止刑事案件的发生,积极排查调处民间纠纷,积极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发生。

八、村民遵纪守法,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自我约束,尊老爱幼,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推行殡葬管理。

民主监督制度

一、全村财务实行按月结算,并将有关收支情况公布上墙,接受监督,重大村务事情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实行公布制度。

二、对村内需要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公开、公平招投标制度,邀请村民代表或党员等参加招投标会议。

三、对本村的干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活动,对民主评议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剖析,寻找原因,纠正错误。

四、党总支工作,年初出台工作目标,年终实行报告制度,接受广大党员监督。

五、村民委员会对村内重大事情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尽量使村民满意。

六、党总支成员、村委会成员离任,实行责任审计制度,由上级有关部门检查财务帐目,审计结果上墙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七、设立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监督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财务帐目先由监督小组成员进行审核、查实,然后上墙公布。

办事公开制度

实行办事公开是增加村务活动透明度,监督村班子公正、有效行使职权的措施之一,为了加强党总支和村委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权力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便利的渠道和阵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村务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调支干部、群众参与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办事公开的原则

村党总支、村委会要本着服务人民群众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增

强村党总支、村委会的服务意识,多做调查研究,提高办事效率,做到办事程序规范、合理清晰,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二、村务公开主要内容

(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

(二)村财务收支情况;

(三)村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经营和租赁情况;

(四)征用土地各项补偿费用使用情况;

(五)宅基地的使用审批情况;

(六)村承担费用和劳务情况;

(七)水、电等费用的收缴情况;

(八)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九)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

(十)村干部工作目标执行情况;

(十一)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和承包情况;

(十二)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

三、财务公开主要内容

(一)财务计划及实施情况;

(二)各项财产和债权债务情况;

(三)各项收和支出以及收益使用分配情况;

(四)“一事一议”等资金的征集与使用情况;

(五)村干部的误工报酬分配情况;

篇6:上游小学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增强民主监督意识和能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营造平等、公正、公开和勤政廉政的和谐氛围,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制订学校校务公开制度。

一、组织领导

1.校务公开领导小组

组 长:张小宝

组 员:姚新春、王海英、任绚丽、蒲显芳

二、公开的原则

(1)坚持真抓实干,反对弄虚作假;

(2)学校的重大决策交由教代会讨论通过;

(3)敏感热点问题要加强民主监督;

(4)与教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要提高透明度;

(5)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环节要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制度约束。

三、校务公开的内容

1.公开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制度文件。重大决策包括学校计划、发展规划、总结、校长工作报告等,制度包括教育教学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特别是《职称评审方案》、《年度考核方案》和各类评先评优方案、文件等。

2.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公开

学校实行目标分级层层负责的管理办法。每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方案都须经过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并通过教职工反复讨论,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各种内部管理制度。

3.学校收费工作要依据国家、省、市、兵团有关规定,公开政策依据、项目、标准。

4.财务收支公开

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包括年度财务计划、财务报告和学杂费收支情况、捐资助学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大宗物品采购等财务收支情况,每学期向全体教职工公开。

5.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实行指标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评审结果公开。

6.公开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保障情况,包括提薪、晋级、专业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条件、业务考核和绩效考

核等。

7.学生评优、奖惩、费用的减免、资助、办事标准等方面公开。

8.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公开,教职工出差费用支出情况和涉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公开。

四、校务公开的形式

1.以校务会议、教师会议等形式公开校务;通过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学生家长大会公开有关校务。

2.以书面公告、公示、通报、通知等形式公开书面公文。

3.其它形式:以国旗下讲话、公示宣传橱窗、班队会开放等形式公开校务班务。

五、校务公开的程序

需要公开的校务,应视学校具体情况,由各部门提交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学校各日常工作机构,平时注意收集教职工群众的反映、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要对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采取不同的渠道公开做出答复或说明。

六、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

2.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校务公开需要处理的事情按分工由主管部门进行解决。

3、制定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和方案,研究公开的相关内容,研究解决校务公开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抓好整改工作。

4、查校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对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收集群众对校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5、校务公开的各项内容、时间和形式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按制度规定制订。

6、根据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意见,按时公开各项校务工作。

篇7:小学校务公开制度

凡有关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普遍问题、社会、家长普遍关心和反映敏感的问题,除党的工作要求和国家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事项外,都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和适的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

一、校内公开事项

1、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近期办学目标及思路。

2、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收支情况。

3、学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过程、结果及工程款结算情况。

4、大宗物资或贵重仪器采购过程、价目、总额。

5、教职工评先、评优、奖惩及年度考评的过程、结果。

6、教师和干部职称评定、聘任和任用方案。

7、教职工工资调整,资金分配,福利安排、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金提交情况。

8、民主评议校级领导的情况和结果,校级领导的廉洁自律的情况。

9、其它应公开并应该和可以公开的事项。

二、社会、家长公开事项

1、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

2、师德承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3、每学期各年级的课程设置、课时计划和教学作息时间安排。

4、收费公开。含收费依据、项目、标准、办法和收支结算。

5、教材及教辅用书征订计划,其他代办收费项、办法、标准、收支结算情况。

6、省、市、县、镇优秀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条件办法和结果。

7、新生入学的录取方法、原则。

8、学籍管理办法和结果公开。含择校、借读、转学、休学、复学常规和手续。

9、学生伙食、点心管理办法。月(季度)伙食费开支情况或学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办法、过程和结算。

10、学生及家长测评师德行风的结果。

三、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校务公开以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

2、学校建立永久性公开栏或公示橱窗。

3、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通过家长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形式推行校务公开。

4、学校认真使用收费登记卡,公布每学期学生应交费用的标准和收支标准。

5、有特定需要时,学校印发告家长书,向社会、家长公开部分特定项目。

6、根据特定需要。召开不同层次的校情发布会,分别公开相关事项。

邓州市城区一小 校务公开制度实施

为切实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规范教育管理行为,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完善公开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依法治校的措施,树立教育良好的行业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校务公开制度:

一、校务公开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推进以法治教,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深化学校民主管理的措措施。

二、校务公开坚持实事求、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规范持久的原则。

三、重点公开的内容为:一是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二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让教职工清楚、明白的事项;三是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问题;四是涉及教育收费、招生及学籍管理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五是除按法律、法规属保密范围及暂时不宜向社会公布之外的其它工作。

四、校务公开坚持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凡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重要任务、重点工作必须在教代会上向代表公开,并听取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五、学校都要设立永久性的公开栏或公开橱窗,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规定、程序、办法及结果等情况,都要通过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

六、设立民主监督信箱,公开举报电话,指定专人管理,定期开启,并做好记录和反馈工作。

七、建立健全校务公开档案,将学校的计划、总结、会议记录、每次公开的内容、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整改措施等形式成文字材料,存档备查。

八、成立由党政工等方面负责人参加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对校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

依据学校章程,实施依法治校,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校内监督制度:

1、学校党支部书记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

2、学校校长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汇报工作。

3、畅通学校渠道,学校所有职工都有权向校长反映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4、全体教职工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5、全体教职工、全体学生及全体家长都可监督学校工作,可采取多种方式,如电子邮件、电话、信件等。

邓州市城区一小 校务公开领导小组

组 长: 袁洪吉

副组长:侯亚臣 李桂莲

成 员: 安桂娟 姜立辉 张 波 张晓艳 民主监督制度

作者:扶余市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间:2015-1-26 21:52:58

更新时 184

邓州市城区一小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精神,规范集团公司的重大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保障科学发展,结合集团公司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凡涉及集团公司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必须由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

(二)坚持依法决策,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党内规章制度及集团公司相关规定,保证各项决策合法合规。

(三)坚持民主决策,领导班子成员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进行决策,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四)坚持科学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强化决策的调研、论证、程序、执行、监督等关键环节,有效防范决策风险,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五)坚持规范决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按照议事规则和各自职责、权限进行决策。

邓州市城区一小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

(一)酝酿阶段

1、充分征求意见。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前期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应进行专家提议、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和综合论证;对与本单位干部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

2、适当进行酝酿。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前,领导班子成员可通过适当形式进行酝酿,但不得作出决定或影响集体决策。内容涉及多个部门的,应事先做好沟通协调;未协调或经协调仍存在较大分歧的,不得提交有关会议讨论。

3、按照程序提议。提请会议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需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提前报项目主管领导确定。除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

4、做好相关准备。相关部、室应在有关会议召开前,将会议议题及有关材料送达参会人员,以证参会人员有足够时间了解相关情况。

(二)决策阶段

1、保证出席人数。领导班子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必须有应到会成员的2/3以上出席方能召开有关会议。

2、充分发表意见。审议“三重一大”事项,应安排分管领导或相关部门介绍、说明情况,并留出足够时间进行讨论。

对有关决策建议,参会成员应逐个表态。领导应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最后汇总、发表决策意见。

3、逐项作出决策。对多个“三重一大”事项,会议应逐一表决。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到会2/3以上成员同意,方可形成决定;发现有重大问题尚不清楚的,应暂缓决策;分歧较大的,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根据不同议题内容,表决可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有关会议纪要,应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会议文件及有关讨论情况应如实记录存档备查。

4、组织列席旁听。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可视情况组织相关人员或服务对象等列席有关会议。列席人员可就议题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表决。

(三)执行阶段

1、分工组织落实。经领导班子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应由班子成员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遇有职责分工交叉的,应明确一名班子成员牵头。

2、严格执行决策。任何领导班子成员都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个人对决策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也可按组织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但在未作出新的决策前,应无条件执行。

3、加强督查反馈。要建立健本单位决策督查制度,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及时向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报告。

邓州市城区一小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三、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四、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五、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六、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

七、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

邓州市城区一小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

学习心得体会

(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一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图景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此背景下,高校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话语能力。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工作创新的力度,更加讲究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高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水平。一方面,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借力新媒体新平台,主动融入师生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网络社区;另一方面,必须建设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这样才可能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为高校党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与领导权奠定基础。要主动走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重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建好网络阵地,通过平等对话和高质量的发言,引导青年,赢得青年。

其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北京大学通过整合管理实践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规划建设全校性的“网络教研室”,着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考量。一方面“系统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网络社会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另一方面“深度启发”,通过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讲授要点,以加快养成网络社会中健康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第三,进一步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等,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近年来,北京大学建立了24小时舆情报送值班制度,设立专门队伍,使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第一时间研究对策,第一时间开展工作,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力争先行一步,尽早采取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四,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推波助澜,把学术问题和群众的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想共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沉着冷静应对,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注意处理好学术与政治、淡化与泛化、堵与疏的关系。对社会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分析,不能把由个别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概说成是敌对势力的煽动和破坏。对政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触及党和国家的原则、底线的言行,要及时、有效、坚决地进行斗争。

邓州市城区一小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

学习心得体会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和创造性发展,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保证、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一)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清理“文革”意识形态,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性重构

历经十年“文革”浩劫,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全面冲击,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全面清理并彻底消除“文革”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不能从根本扭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程,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肃清“文革”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关键是如何对待被林彪、“四人邦”反革命集团歪曲、肢解、篡改和庸俗化了的毛泽东思想。为此,1977年7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拨林彪、‘四人邦’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1]并针对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继续奉行“两个凡是”的极“左”错误路线,为从根本上彻底“肃清林彪、‘四人邦’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2]邓小平把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构建新型意识形态的突破口,号召全党开动脑筋、打破禁区,大力倡导事实求是和群众路线,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提倡物质奖励。彻底冲破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深入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廓清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明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生产力等科学论断。通过对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艺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整顿,“1978年夏季以后,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下,„„逐渐汇成一股解放思想的潮流,对‘两个凡是’的禁区形成了强大冲击,从而加速了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在解放思想进程中国际国又内兴起了一股“非毛化”的右倾错误思潮,借口毛泽东晚年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思想理论战线也出现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异化论等理论观点,文艺界也存在着“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历史和现实的东西”的错误倾向。[4]对此,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厘清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重大理论问题,并针对思想理论战线的精神污染明确提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标志着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全面完成。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从此揭开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的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它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从共产党执政地位说,正因为意识形态能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意识形态工作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维护自然十分重要。从综合国力构成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实力,它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规律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就是有力证明。

第二,要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这些年来的总形势有个全面判断。从主导方面看,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全面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噪音杂音,既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也有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再次,要清醒认识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特点:一是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组织越来越周密,方式越来越多样;二是他们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这些议题大肆炒作,鼓吹普世价值(实际上是鼓吹美国的价值),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对我们党和国家进行造谣攻击;三是他们的基本手法是把个别问题扩大化、把单一问题复杂化、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我国“社会制度弊端”造成的,始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四是他们利用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为渗透的重要渠道,散布大量有害信息,极力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冷静分析。还要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前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很大,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要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主要方面的建设。

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趋同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许多西方学者站在各自不同立场,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意识形态趋同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趋同论”故意抹煞各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随着发展,相似点越来越多,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可以相互妥协、交融,直至趋同。

20世纪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趋同论”向完善、成熟的理论形态发展,并且为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理论说明,其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最先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乌托邦”,应当把它“排斥”或“置于一旁”。二战以后,一些西方学者掀起了否定意识形态的高潮,提出要把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中排除出去”。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后,“意识形态终结论”更是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等类似的标题和口号在欧洲国家出版的一些论著和报刊中随处可见。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大肆吹嘘资本主义的“胜利”,宣告马克思主义已破产”,称“20世纪是最后埋葬共产主义的世纪”。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后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就要终结”,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在没有党派和阶级性的社会共同意识中统一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荒谬性不言而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定阶级、国家和政党根本利益的体现。只要阶级、国家和政党还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趋同”,也不会“终结”。因此,无论是“意识形态趋同论”还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质是要消除、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体化。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反对“意识形态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观点,在这个关系社会主义存亡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含糊。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力量建设。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盛行,马克思主义往往被边缘化。本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高校,有些成了错误思潮传播的场所,这对社会和青年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对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这个思想文化阵地,坚定不移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严格社团、课堂、讲座和网络的管理,坚持研究无禁区、讲课有纪律,坚决反对否定、诋毁、淡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绝不以任何理由为借口,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以确保导向正确。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高校建设成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组织高校理论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及时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拿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要组织高校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理论体系。努力在高校造就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充分发挥在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党对宣传文化教育单位的领导

篇8:完善农村财务公开的设想

一方面, 县、乡 (镇) 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 要把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大事来抓, 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县、乡 (镇) 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并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行措施, 如成立领导机构、宣传政策、规范程序、监督检查等措施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财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 应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的素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创新考核办法, 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 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 使他们从思想上消除各种模糊认识,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学会依法办事,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 农村财务公开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 所以群众素质的高低和依法自治的能力决定着财务公开的水平和效果。因此, 应加强对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村民代表及广大村民的培训教育, 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区财务公开工作的先进经验, 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策水平, 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财务公开工作,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规范农村财务公开的内容, 提高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农村财务公开, 首先要确保公开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我国各地农村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财务公开的内容和重点就需要因地制宜, 视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各地农村应从农民普遍关心的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 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要求, 不断完善、深化和扩展公开内容。各级农村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 制定内容详实、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财务公开示范样本, 细化公开内容, 从而确保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 提高财务公开的透明度。特别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如村财计划、各项收支、干部报酬、债权债务、基建项目、集体资产等项目都应向村民详细公开。

三、规范财务公开的时间、形式和程序

(一) 规范财务公开的时间

农村财务公开应及时进行, 对于发生的各项财务事项,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定期公开和不定期适时公开两种方式。对于常规财务事项如各项财务收支、集体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预决算等应坚持定期公开并对公开的时间予以规范, 如可确定每季度终了后十日内公布该季度的村财情况。对于时效性较强的事项, 则可以每完成一个阶段, 公布一次情况。在坚持常规事项定期公开的基础上, 对一些时限较长和广大村民或民主理财监督机构要求公布的专项财务事项, 应实行不定期适时公开。如对于基建项目、土地征用补偿费、救灾救济款、上级拨款以及其他重要的财务事项, 村组织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详细公开。

(二) 规范财务公开的形式

可采取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为主的形式进行张榜公布。公开栏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群众集聚地点或其他便于群众观看的位置。对于部分规模较大的村, 可以实行多点公开。除公开栏公开外, 还可以用其他灵活多样的公开办法, 如可通过广播、村财情况通报会、村民代表大会、电视等其他有效形式向群众公开。实行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的村集体还可以使用电脑触模屏进行公开。总之, 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 灵活采用上述各种公开形式, 将农村集体财务信息和资产状况等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群众公布。

(三) 规范财务公开的程序

规范财务公开程序的关键是要在坚持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公开内容评议审核的基础上实施公开并进行信息反馈。首先应由村民委员会负责整理财务公开资料, 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然后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对拟公开的内容通过账目、凭证、资产等的审核进行全面、细致的核实, 审核无误后提出相应的审核意见, 最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主管会计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共同签字认可后正式公布。通过规范财务公开的程序, 加强民主理财小组对公开内容的评议审核, 可以有效地避免假公开、半公开甚至不公开的情况。

四、完善和强化农村财务公开监控体系

首先, 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乡镇一级应加大对财务公开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由于目前村级组织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因此对村级财务公开的监控无疑需要政府的介入, 发挥组织监督在农村财务公开中的应有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帮助和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相关制度, 并督促检查各项财务公开制度的贯彻落实。可采取抽查和个别重点检查的形式进行检查, 深入了解各村是否全面、真实地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公开、建立群众意见沟通、反馈机制等。对财务公开工作做得好的村, 给予表扬, 并将其取得的经验在全乡推广;对财务公开不规范或违反有关规定的村则予以通报批评, 提出进一步改进建议, 协助其完善财务公开工作。

其次, 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和广大村民在财务公开监控中的主体作用。理财小组和广大村民对村级财务进行的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 是村民群众为维护村集体利益和自身合法权益, 依法对已公布的村集体财务活动及其结果实施的监督, 在财务公开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民主理财小组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常设监督机构, 要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严把人选关, 成员应在秉公办事、作风正派、德高望重的村民中选举产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财务的审批权、监督权交给村民代表, 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在财务公开监控中的主体作用。否则, 民主理财小组就极易成为“内部人”理财, 使得民主理财流于形式, 无法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摘要:完善农村财务公开的设想的对策是: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水平;规范农村财务公开的内容, 提高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规范财务公开的时间、形式和程序;完善和强化农村财务公开监控体系。

关键词:农村财务,公开,设想

参考文献

[1]师高康, 黎阳.完善财务公开强化社会管理[J].农村财务会计, 2011 (12) .

上一篇:新手游戏心得下一篇:中秋思念亲人的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