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2024-04-26

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关于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九年义务教材初一地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气压、风、气压带、风带”一节的教学,从本人多年教学情 况来看,发现该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对以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广,尤其是在气候方面的影响最大。对 于该节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教好,学生不能学好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涉及有关知识那就更难掌握。从笔 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学校为了提高总体素质,所以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采用同一学科多个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至少安排4个科任教师, 这样就形成了较有挑战性的竞争机制,因此也就激发每个教师的 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针对该节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很好的利用地图逐层分析 ,而是一次性地把全部内容板书黑板并要求学生一定背得的填鸭式办法,这种方法就算学生能够记住,但这种 死记硬背的时间不会持久,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认的反感。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记牢,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 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有地图的章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并在地图的基础上逐层分析,逐步掌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笔者在上此节时分如下两大步骤,教学效果较好。

1 气压、气压带的确定

1.1 在黑板中央画出大圆,然后在相应位置标出赤道;南、 北纬30°(或30°N,S);南、北纬60°( 或60°N,S);南、北极90°(或90°N,S)。

1.2 按照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理和气压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的关系来确定气压的高低。虽 然教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用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气压的高低,但我们可以根据前节或本节有关知识推出。同 时我们可以把赤道与南、北纬30°为一组用气温相互之间的高低推出气压的高低;再把南、北纬60°与南、北 纬90°作为一组进行气温高低的比较而推出气压的高低。大家知道,赤道附近全年高温,那么按气温高低与气 压高低成反比的关系,得出赤道附近应是低气压带。而南、北纬30°附近的气温比赤道附近低些,所以应是高 气压带,因为南、北纬30°它靠近热带但又不是热带,所以在此称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气 温比南、北极90°气温高些,所以它的.气压应是低气压带,因为它靠近极地而不是极地,所以在此标出副极地 低气压带。而南、北极90°附近气温全年很低所以应是高气压带,由此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详图见教材P50在 此不必画出)。

1.3 得出气压带名称及分布之后, 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分布规律。在图上发现:地图上南北半球纬度 相同的地方,气压带名称完全一样。同时还发现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不论从两极还是从赤道数起它们都是一高一 低的间隔分布。即“高低相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有3个低气压带(赤道、南、北纬60°附近) ,4个高气压带,并且有4个气压带还带有“副”字,然后在图上指出它们的名称及分布规律。最后留出2~5分 钟时间让学生消化,以便加深记忆。

2 风、风向的确定

2.1 风的箭头应指什么方向, 同学们都知道水是由高处向低处流,那么风的原理也是这样,风是空气的 水平运动,空气的运动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形成了风,根据这些就可知道地球上不同纬度间的风向(箭头) 吹到何处,一句话在气压带图上凡是标有低气压带的地方就是风向(箭头)指向的地方。

2.2 风向的偏向问题。 按照风从高气压吹到低气压而得出箭头要指的地方,凡是标有低气压的地方都是 箭头所指方向。但在图上却发现那些箭头有偏左或偏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在此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地球是个 球体而且不停的自西向东地自转,所以风向就有向左或向右偏了。同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北半球向右,南 半球向左”的原理,那么风向也就容易掌握了(至于它的原因不必详细介绍,因为它是高中知识的下放,否则 就会使所学内容更加

[1] [2]

 

篇2: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思考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三、自主学习内容(导学单)第一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第二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备用: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备用: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备用: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备用: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第三板块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第四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四、教学成果展示

1、请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对板块一到四的问题发表本组的想法

2、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本组问题答案)

五、总结点评

篇3:“气压带、风带”考点分析

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可以借助三圈环流来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并能用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因此,该考纲内容可细化为三个考点: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理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二、考点解读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分布特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如图3所示:

(1)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2)判断风带、气压带的移动:一般情况下,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赤道低气压带对应赤道,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应纬度30°,副极地低气压带对应纬度60°。在北半球范围内,如果其位置都相对偏北,则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此时是夏半年。

2.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成因: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以判断季节。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规律加以记忆。

(1)对于某地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副热带高压对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影响。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洋面上,保留在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有时位于夏威夷附近,称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相遇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撤,雨带也随之南移。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节性北进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发生干旱。

三、题型回顾

例1(2016年上海地理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荒漠带成因。涉及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运用。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的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参考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例2(2016年北京文综卷)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从而判断出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7月份一天内等温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7月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该山地冬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项错误;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项错误;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项错误。

【参考答案】(1)C(2)C

四、命题预测

气压带、风带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作为自然地理的基础内容,高考各套试卷都有涉及,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和综合题,试题难度系数0.65左右。根据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该考点是高频考点,主要把最新的新闻背景、区域图、数据资料作为命题素材,与大气环流、气候有关的生活、生产知识结合命题。

五、能力测试

图6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读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3)气流比较湿润

B.(4)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2)气流有关

2.若此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C.(1)气流较(3)气流湿润

D.(4)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图7),完成3~4题。

3.受(1)(2)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4.当气压带(5)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南亚盛行东北风

C.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图8),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与干湿性质的正确叙述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6.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B.欧洲西海岸温和少雨

C.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9),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7~9题。

7.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8.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9.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

10.读图10,回答问题。

(1)(1)(2)(3)(4)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3)地草木枯黄时,(4)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气压带、风带”考点分析

1.D若此图表示低纬环流,则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多对流雨。乙处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气压带是由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北进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断右偏,在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下沉而形成的,故D选项正确。

2.B夏季,亚欧大陆的温度高于同纬度的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甲处为陆地,乙处为海洋;此时乙处为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3.B根据(1)(2)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1)为赤道低气压带,(2)为东北信风带,受两者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4.B气压带(5)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当其被切断时说明陆地上为高压,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南亚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5.D

6.C

7.D根据海陆轮廓判断,A位于中国东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

8.D B地为南亚季风区,夏季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势力强盛;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影响时间长,易产生洪涝灾害。

9.B C地为澳大利亚西北沿海地区,当地盛行西北季风时为1月。

10.(1)(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2)(1)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2)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3)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季与湿季。

(4)高温多雨

篇4: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湘教版 高中地理 气压带 风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2

一、基础分析

1.课标分析

一是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地球的自转运动总结归纳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中地理(《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基本掌握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的移动规律;通过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边画边讲解“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联系已学内容探究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材料阅读:“贸易风”的由来。在我国古代,商人搭乘借助风力的帆船完成贸易,逐渐地人们发现海上有一种常年方向不变的风,因此人们把它叫做“贸易风”。这种“贸易风”也就是今天的“信风”,是指它方向不变,守信用。

教师提问:“贸易风”或“信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产生疑问,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由材料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

教师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不均匀的地表受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环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仅受到几种力的作用?分别是哪几种力?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几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哪几种力?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假设情境

教师活动: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画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绘制大气环流图(即单圈环流),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依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程度,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实际上这种现象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又是以什么现象存在呢?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又是怎样绘制呢?

6.启发教学

教师演示:用边画边讲的形式演示三圈环流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即三圈环流)。

7.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绘制南半球大气环流图。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其成果并分析讲解绘制的依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8.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如图,全球有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点评。

归纳总结: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9.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还是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及之间来回移动)”,在这些条件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解决当前问题。

10.演示教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小组展开讨论,联系已学内容,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篇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

地理组

赵黎明

2013年12月6日,地理组赵凯峰老师讲了一 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公开课,这节课是按着高效课堂来讲的,但讲完以后大家在评课时意见不同,想法不一,这一节课算不算高效课堂?课堂内容安排是不是太多?学生的活动太少?----,但焦点集中在如何把三圈环流讲出来,讲到什么程度为好?用什么课件最合适?后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讲法意见,三个老师分别上前讲解。韩春生讲法:它的设计是利用一个空气盒子将三圈环流直观立体的呈现出来,他的优点是直观立体感强,空中转向鲜明直观。缺点是线条太多、课件繁琐、费时、讲解起来麻烦。杜彦成讲法:以北半球为例,把北半球由赤道到北纬90°N抻直,画一个三圈环流的立体剖面图进行讲解,然后再画一个半球图,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标号并进行对照总结。他的优点:简洁明了,用时短,清晰适用,便于学生掌握,缺点:空中的气流偏转需要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方可。李长伟讲法:他将半球图与三圈环流立体图按着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对着画,上课时利用一张纸让学生折叠处平面与高空的气流状况,优点:学生操作性强,感兴趣,缺点:麻烦,费时,不便于老师讲解。

通过本次听课,评课后,我身感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的好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备课经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后会使教师的备课更从分更自如。同时我也反复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从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反思。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在教学准备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要抓实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

要充分地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堂信息反馈、作业情况及课后的交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如,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对于地转偏向力、风、热力环流等这些新知识的运用尚不熟练。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道理进行讲解,用最恰当的PPT加强直观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抓实学习习惯培养。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注意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自主阅读、超前预习、及时复习、规范作业、积极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在复习完上节课知识衔接到本节课知识后,可以 给学生一张PPT的内容展示课程标准: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我要学会什么,我需要掌握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练习设计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4、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设计或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比如:

(1)大气环流的理解可采用温故知新法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可采用启发讲授法和探索法相结合并辅助恰当的版图,如老杜的版图。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可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相结合。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归纳总结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采用知识迁移法: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展示图片简单讲解即可。

在知识拓展的时候,可大胆地做探究设计,以期优秀的学生能够“踮起脚尖,摘桃子”,走进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比如:

设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结果,必有少数几个学生突破思维,在四人组成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找到了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也许术语表述不确切,但意思表述会精准。

5、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在讲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时可形象地做比喻:高空两股气流相遇辐合下沉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6、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节课,可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具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帮助学生获得大范围、动态变化的感性知识,加深了学生理解。黑板上学生的绘图则直观反映了学生的收获和遭遇的困境,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三、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

作业过程没有教师的直接干预,因此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作业质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品质,体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是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显而易见,作业设计对于提升教学品质至关重要。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能清晰地知道大部分学生本节课基本掌握了主要内容。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课堂结束了,教学任务远远没有结束。课后辅导重在因人制宜、分类分层。辅导分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等形式。效果最好但也难落实的是个别辅导,特别是在班级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更难落实。

行成于思毁于随。通过教学反思,我学会了教学要留住成功——精益求精,要记下败笔——日臻完善,要抓住灵感——创新教法,要教学研讨——取长补短。

篇6: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

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第一课时主要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找学生来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图。)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然后就有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太阳辐射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情况。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讲授新课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了不同纬度间、海陆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板画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

在板画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析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同时,学生对照课本34页三圈环流的图,规律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实在归纳不出来,就将规律呈现出来部分字句,让学生填空,然后详细说明)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三、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篇7: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

1.结合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难点】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 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 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 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自主预学】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运动(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全球气流的运动情况怎么样?(画图表示)【预学检测】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课堂导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

两个。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

和2个。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

和2个

。【小组合作探究】

(1)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即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归纳总结】

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a.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

c.高纬环流 【反思梳理】 贵州省屈小锋地理名师工作室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

【自我检测】

试在下图中画出全球三圈环流,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篇8:“气压带、风带”试题解析技巧

1.气压带的成因

赤道地区由于受热多,近地面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由于冷却,空气下沉,由此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主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动力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2.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气压带和风带不移动。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导致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也有季节性的变化。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复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以北半球为例,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如亚欧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

海陆分布形成了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图1就是不同季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季风环流的示意图(虚线箭头表示高空的大气运动方向)。

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 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冬、夏季风势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4.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大气降水的影响:大气中的尘埃与水汽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大气运动的方向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大气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运动,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增大、增多,故降水多;大气从低温区向高温区运动,大气中的水滴因蒸发汽化加强,水滴变小、减少,故降水少。全球各地都处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所控制的大气环流运动之中。因此,降水的一般规律是: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都是上升气流,空气是由下部高温区向上部低温区运动,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多。因此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地区,一般都是降水多的地区。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都是下沉气流,空气是从高空低温区向下部高温区运动,水滴易汽化,所以降水少。因此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区,除了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形成季风的地区以外,降水都少, 极地高气压带地区降水也少。在风带中,信风带和东风带地区降水少,因信风和东风都是从高纬度低温区向低纬度高温区流动的,水滴易汽化,所以不易形成降水。但是,如果信风或东风经过海洋暖流上空,把水汽吹到陆地上,遇到地势高的地区被抬升降温凝结,也能形成丰富的降水。盛行西风带中的西风,是从低纬度高温区向高纬度低温区流动的,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多。表1示意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二、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考查方式

1.考查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例1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2),完成(1)~(3)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M表示3月份、春季

B.N表示7月份、夏季

C.M表示12月份、夏季

D.N表示1月份、冬季

(3)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M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多雨

B.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Q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先根据纬度与盛行风的大致方向判断M气压带为高压带, 再根据盛行风的偏转方向判断为北半球。(2) 图中M气压带反映了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分布状况,N气压带反映了北半球夏季的气压分布状况。(3)图中Q为西风带,P为信风带,受M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少雨;受Q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1)B (2)B (3)C

【规律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来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风带的分布也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2.考查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例2图3示意某时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纬度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 (2)题。

(1)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半球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地中海地区炎热干燥

(2)关于图中2气压带或风带特征的叙述, 下列正确的是( )

A.盛行上升气流

B.气流下沉,炎热干燥

C.在其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D.水平方向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状况,确定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方向。(1) 读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图中1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说明此时气压带与风带明显向南移动,且赤道低气压越过了赤道,到达南半球,所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所以北京昼短夜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向南移动, 所以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南;地中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为冬季,温暖多雨。(2)2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水平方向气流可以由低纬流向高纬,也可以由高纬流向低纬。

【答案】(1)B (2)B

【方法指导】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最大范围约10个纬度,即赤道低气压带完全可以移动到另一个半球。我们常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是不完全对的(这里夏季和冬季是指北半球), 因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果就南半球而言则相反。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为什么向北呢?这就要分析此时极地高气压带的情况了,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北半球夏半年,极地地区有极昼现象,获得太阳辐射量多,所以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势力减弱,范围缩小,因此所有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冬半年极地地区有极夜现象,气温低,所以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势力增强,范围扩大,因此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

3.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例3图4为北半球某季节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当P气压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此时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关于图中P气压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气压中心是一个因气温过低而形成的冷高压

B.该气压中心是副热带高气压中心被切断后残留部分形成的

C.该气压中心对日本的天气没有影响

D.该气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做上升运动

(3)形成图示气压分状况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

D.全球大气环流多样性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位置分析气压带的成因和形成的时间。(1)读图可知,此时欧亚大陆为高压,此高压出现在冬半年,而1月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所以该气压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是在1月。(2)P气压中心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内部气温低,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的冷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可影响到日本。(3)此时,大陆为高压中心,海洋为低压中心,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两个气压中心的纬度相差不大,所以不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的; 此时两个气压中心的形成时间相同,所以不是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造成的。

【答案】(1)A (2)A (3)B

【归纳提升】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夏季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但这两个气压中心的位置不同,所以切断的气压带也不同。在水平方向上,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所以温暖湿润,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陆地,所以寒冷干燥。南半球由于陆地较少,所以等压线基本上呈平行状分布。

4.考查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例4读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图5), 回答(1)~(3)题。

(1)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形态B.大气环流

C.人类活动D.太阳辐射

(2)甲地冬季降水比较多,主要是受到( )

A.副热带高压控制

B.西北风的控制

C.反气旋的控制

D.西南风的影响

(3)乙地夏季( )

A.易发生洪涝灾害

B.以偏北风为主

C.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D.是一年中晴天最多的季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形成与特征的影响。(1)读气候资料图可知, 甲、乙两地气温差别不大(纬度相同),主要是降水的差异,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甲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到大陆气团的控制;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到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所以甲、 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2)甲位于亚洲西部,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3)乙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占全年的比重大,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1)B (2)C (3)A

【方法技巧】气压带与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形成,总体来说,有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也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少雨就是因为终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就是因为受到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影响。

三、能力测试

图6为某地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图7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甲、乙、丙、丁、戊为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月下旬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和图7大致相同

B.图6气候类型夏季受丙控制,冬季受乙控制

C.图6气候类型受丙和丁交替控制

D.戊控制区域大都有明显的旱雨季

2.下列关于图6气候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气候类型全部分布在欧洲西部

B.该气候类型在北美洲呈条带状沿东西方向分布

C.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20°~30°的纬度范围

D.雨热不同期是该气候类型的显著特点

表2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海平面在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的规律。 据此,回答3~ 4题。

3.甲高气压最可能是( )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北美高压

D.亚速尔高压

4.五到六月,该地区频繁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天气B.暖锋天气

C.准静止锋天气D.寒潮天气

每年随着干、湿季节的变化,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就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图8是2013年食草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据此回答5~6题。

5.当1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6.野生食草动物从2地迁徙到3地的时间可能是( )

A.12月~次年5月

B.7月底~8月中下旬

C.10月底~11月底

D.1月中上旬~3月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读图可知,图6所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丙(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乙(西风带)控制;戊控制区域大都为热带雨林气候。

2.D读图可知,图6所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大陆西岸,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A甲为高压系统,且出现在冬半年,所以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4.C五到六月,该地区为低压系统控制, 有锋面存在,且时间长,所以该地区频繁出现的天气系统是准静止锋天气。

5.D据图中位置判断,1地位于南半球, 且是热带草原气候,当1地有充足水源和青草时为湿季,受赤道低压控制。

上一篇:三年级上班主任随笔下一篇:做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