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2024-05-12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精选6篇)

篇1: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attach a document to a letter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二、文言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语后置: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

()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如:“覆之以掌“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

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

14、沛公安在?

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

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

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

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二)文言固定句式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 说明:例(1)属动补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上面的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

6.何所„„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一百零二篇何所造?(同上)

——《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一百零二篇本写作的人是谁? 7.无乃„„乎(与)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 “怕不是„„吧”“莫非„„”如:

(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 9.将„„乎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93年考题)

——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10.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如„„何

若„„何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安顿呢?

(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如: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11.何其„„

一何„„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然你有君主的命令,怎么这么快啊!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3)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12.„„之谓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2)此夫子之谓乎? ——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13.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2)大而化之之谓圣。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如:

(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15.有以„„

无以„„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我多。如: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16.„„孰与„„

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18.有(今)„„于此(斯)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如: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说齐国话。

(2)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

——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 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

三、高考题例:见<<全程>>

四、作业:完成<<全程>>题 组一、二。

篇2: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篇3: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一、判断句翻译技巧

高三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是为了评价某一事物而存在的,判断的对象往往是句子中的主语,典型的词有:

1.“……也”“……者……”,最常见的是“……也”,表示肯定。

例如,《逍遥游》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翻译为“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2.句末的“……者也”,“者”“也”同时出现,其作用在于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翻译为“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强调的是“风力”。

3.以副词为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类型判断句一般是加强判断语气,常见的判断语气词包括“乃、亦、则”等。

例如,《逍遥游》中“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为“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

二、疑问句翻译技巧

高三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是由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引出,其特点是以疑问词作为宾语,常见的特点词包括焉、安、哉、邪等,翻译为“……呢”“……吗”。

例如,《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翻译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被动句翻译技巧

主语与谓语是被动关系,高三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式有:

1.“见……于”被动句式,要求翻译时一定要区分主语和谓语,具体程度技巧将“见”和“于”直接翻译为“被”。

例如,《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翻译为“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2.“为……所……”被动句式,“为”可以直接翻译为“被”,而将“所”直接省略。

例如,《赤壁之战》中“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翻译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会被人吞并”。

3.“被”被动句式,其句式结构为“被+动词”,其中的“被”便是直观上的“被”。

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为“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四、省略句翻译技巧

省略句存在的意义在于精简文章,使文章简短而精致,最常见的省略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介词、宾语和分句。

例如,《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翻译为“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准许臣下满足我一点小小的心愿。”听什么心愿并没有表达出来,而是在后面直接说“庶刘侥幸,卒保馀年”,翻译为“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五、倒装句翻译技巧

倒装句按句子成分倒序分为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句式的翻译技巧

为强调某一动作,通常会将主语与谓语倒置,文言文中最典型的主谓倒装便是感叹句和疑问句。

例如,《归去来兮》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正常语序应该是“胡为何乎遑遑欲之?”翻译成“为什么还要惶惶不安想去哪里?”

2.“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宾语前置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代词作为宾语时,一般将宾语前置,其特点在于句式为否定,句子中会出现有“不、无、莫”等否定词。

例如,《陈情表》中“不矜名节”,正常句式应该是“不名节矜”,翻译为“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其特点是以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句子中会出现“何、安、奚”等疑问词。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乐天天命复奚疑”,正常句式应该是“乐天天命复疑奚”翻译为“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3)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是为修饰谓语的一种介宾结构,为凸显文言文主体特点,会将谓语放置在介词前面。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正常句式应为“聊乘化以尽归”、翻译为“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

3.“定语后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为强调中心词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修饰词,会将定语倒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常见的文言文句型是“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逍遥游》中“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翻译为“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

4.“状语后置”句式的翻译技巧

状语表示一种状态,在文言文中常被放置句子结尾处,起到强调时间等状态词语的作用,在文言文中一般以“‘以’和‘于’”表示状语,代表时间和地点等。

例如,《滕王阁序》中“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翻译为“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六、结语

总而言之,文言文知识博大精深,其句式种类复杂多变,一直是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难点,其句式翻译更是每一年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贾彬华.文言文翻译备考攻略——文言翻译的方法[J].中学生阅读:高考版,2015(11).

[2]陈意良.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

篇4:文言句式复习指要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 ,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分析 “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9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分析 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 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例10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 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12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分析 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 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

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 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分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15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 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16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17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 18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1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 “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20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 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2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 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分析 此句中“殚其地之出……” 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 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六则)

分析 “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竖子不足与谋!”此句 “与” 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 “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 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例32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分析 “奈之何”,即“奈何之”,“奈”与“若”“如”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做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

例33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分析 “得无……乎”,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 ”等。“乎”为疑问语气助词。

例34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 此句中的“其”,并非代词,在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里它是疑问语气助词。“其如……何?”构成现代汉语“把……怎么样”的意思。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例35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分析 “不”通“否”,“不是”的意思。这里译为“不是这样”。

例36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分析 “无以为乐”,即没有什么用来做乐。“无”,否定性动词。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将这些固定结构分为分为四种:

⑴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⑵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⑶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篇5: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资料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2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6: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生版)

教学目标:

理解并熟记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二、命题规律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2005年浙江、重庆、北京单独设题考查,2006年的北京、浙江、广东单独设题考查。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三、修改下列句式翻译失误之处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四、知识清单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能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

1、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3、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4、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 法)《劝学》〈荀子〉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8、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9、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12.以为、以„„为„„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13.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14.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5.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6.“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17.“„„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18.“不亦„„乎?”可译为:“不也„„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9.“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20.“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21.“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句式按表达语气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上一篇:关于初三物理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