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文言文基本句式范文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 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 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

2、 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三、 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 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第二篇: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练习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课外作业:

结合《优化设计》复习掌握好疑问句、否定句、固定格式等其他有关文言文句式用法

第三篇:常见文言文句式

(一)文言文被动句

【概念】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类型】(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 (1)有标志的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为”、“见”、“被”;“见„„于”、“为„„所”)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

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不借助被动词,在概念上表被动)

这类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加“被”意义更明确,但大多数不加“被”也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而被动,所以应该翻译为:天地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二)文言倒装句

【概念】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做倒装句 【类型】(1)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

《晏子使楚》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③用“之”、“之为”、“是”等做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唯利是图

(2)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时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①数量词定语后置

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③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履》

(3)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吧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者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通常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例: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4)介宾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的前面去翻译。 ①动+以+宾

例:贻以金钗

《梵天寺木塔》 ②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③形+于+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文言判断句

【概念】判断句时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是在判断时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动词。 【类型】

(1)有标志的判断句

①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者,„„也”;“„„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

《陈涉世家》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②主语后不用“者”,(“„„,„„也”)

例: 齐人也,坐盗。

《晏子使楚》 ③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表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此则岳阳楼枳大观也。《岳阳楼记》

知之为知之

《论语》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期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 (2)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四)文言省略句

【概念】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这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类型】

(1)省略主语

可分为“蒙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例:又以问著,对如初。

《王著教帝学书》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省略宾语

例:投以骨

《狼》 (4)省略介词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千金市骨》

强化训练

一、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倒装句 D、省略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大王来何操?(

)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4、是以后世无传矣。(

)

5、而君幸于赵王。(

)

6、惟你是问。(

)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8、沛公安在?(

)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15、宋何罪之有?(

)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

)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25、战于长勺(

)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 30、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

32、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

33、惟余马首是瞻。(

)

3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

二、 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

B.1、4/

2、3/

5、6/7/8/9

C.1、2/

3、4/

5、8/6/7/

9、10

D.1/

2、

3、4/6/7/8/9

三、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四、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五、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六、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梁,吾仇也

第四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

命是从"等。 第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

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

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

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式做题三技巧:

技巧一:

用 “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 技巧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技巧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谁、曷、恶、安、焉、何、奚、孰、胡”等。

上一篇:文综教研组计划范文下一篇:我尊敬的人军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