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2022-08-29

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 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 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

2、 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三、 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 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第二篇: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先来看一下07年考试大纲的一些叙述。„„ 第一种形式就是直接考句式的极少,一般都是以第二种形式出现。我们今天主要就是通过具体语境来掌握这四种倒装句式。大家先完成讲义(后附)第一大题的24道题目,根据已有的知识快速判断它们分别是何种类型的倒装句,其标志是什么?语序如何调整?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约定)不偿城. ”就不是宾语前置句。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曷、胡、恶、焉、孰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状语后置就是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如果放在动词后面的就是状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插06年广东卷)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提到介词前。(仲由)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回复、答复)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代词位置在哪儿?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从单个句子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倒装类型及特点后,那在具体的语段中是否也能找出倒装句子?完成第二大题。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译: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喝酒,正喝着高兴时,晋平公感叹地说:“没有人乐意做国君,只有他的话没人敢违背它。”师旷陪坐在平公面前,举琴撞向他,公披着衣服躲避,琴被撞坏在墙上了。晋平公问:“太师,你撞谁?”师旷说:“现在有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就撞了他。”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啊。”师旷说:“这不是人君该说的话。”侍从们请求赶走他。平公说:“ 放了他吧,把他作为对我的警戒吧。”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久而久之,看世间所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宾前 译: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宾前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后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前 多么高尚啊,颜回!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前

6、父母唯其疾之忧。宾前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宾前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戎狄是膺(抗击),荆舒是惩。(《孟子》)宾前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宾前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前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抵御他了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宾前

2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12、子何恃而往。宾前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状后 译: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宾前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定后

17、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后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谓前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后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宾前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宾前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宾前

25、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毛诗》)宾前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宾前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宾前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 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宋濂曾和客人一起宴饮,皇帝暗中派人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了吗?座中的人客人是谁?下酒菜是什么?”宋濂把实情全都禀报了(皇帝)。(皇帝)笑着说:“的确这样,你没有骗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什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倒装句知识总结(课件)

课后完成讲义当中没有做好的内容! 附:

★感想: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 应该是: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所教的内容。他在课堂上就能看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3 ★思考:课后调查发现:

1、效率不高。因为基础的薄弱,对倒装句式仍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本来就对句式掌握不错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找标志的方法,更清楚了倒装结构并准确归类。但对于语法知识近于零概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堂课收获甚微。

2、课堂气氛不够。高三复习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何在,仅仅“个人前途”何以激发、推动他们?我认为即使到了高三,一定的活跃气氛仍然是需要的。只要是语文课,不管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3、师生互动不足。因为经验不足,为完成事先准备的课堂任务,时常在教学提问环节不作选择地提醒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作出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掌握得差不多了,回答很准确,互动很成功。实际上,那是我“扇”动的结果,课后学生对剩下的一些练习仍无所适从。 ★讲义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4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2、子何恃而往。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17、子归,何以报我?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25、吏二缚一人诣王。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 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第三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第四篇: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的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基本一致。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所谓文言特殊句式,这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就倒装句中最重要的宾语前置句展开分析。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指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和“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问”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第五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⑤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⑥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⑦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 ⑥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⑪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⑮命坐于灵虚之下。(李朝威《柳毅传》)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记》) ③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上一篇:物业劳动合同书模板下一篇:我与国培的数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