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2024-05-12

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共9篇)

篇1: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一)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主要内容

1.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供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3)社区救助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建设和管理“慈善超市”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取消不合理收费

7)社区安全服务建立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2.其他面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服务

1)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A 居民生活服务:小吃店、洗衣店、车棚、裁缝店

B 家务劳动服务:保姆、代买粮煤、护理病人、搬运等

C 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组织文化站、图书室、秧歌队、等会、书画展

2)社区自主互助服务

A 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b 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 c 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 d 开展非营利服务

3)社区志愿服务

a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培育服务意识

b 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c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d 明确当前的重点服务领域

4)社区生活服务类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A 支持和鼓励各种社区社会组织

B 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5)社区商业服务

6)有关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设施引导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工作方法

1.社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法

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1)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法

A.协助开展入户调查

B.协助进行民主评议

C.协助进行公示:社区要设置统一的固定公示栏

2)灾害救助工作方法

A.及时报告,协助救灾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原则

B.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协助演练,开展活动

3)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方法

在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中,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

1)开展主动救助服务

2)提供专业救助服务

3)做好预防帮扶服务

4.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方法

(二)社区安全工作方法

1.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

2.协助公安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工作

3.协助消防部门做好安全、防火工作

4.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5.开展无毒害社区活动方法

(三)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方法

(四)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1.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方法

2.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五)社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方法

(六)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工作方法

1.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法

2.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方法

3.组织社区休闲娱乐活动方法

4.组织家庭文化活动方法

5.办好不同类型的社区学校方法

(七)社区调查工作方法

篇2: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

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资源主要是税收。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篇3: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 搞好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管理, 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 既是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适应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起点上, 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多, 城市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城市管理任务也会不断加重。如果不注意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将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也难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是适应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行, 我国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首先, 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其次, 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除了过去少数未就业的家庭主妇和社会闲散人员之外, 又增加了大量的个体户、私营业主、下岗失业人员等。再次, 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必将促使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心向社区转移, 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这使得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3、是为了满足居民全面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通过社区的力量,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4、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

目前, 我国社会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 但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 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增加造成的矛盾等。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解决在基层, 就必须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 发挥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1、在现代社会,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 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 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 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2、社区文化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导向和解决。在文化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 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3、社区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寓教于乐的内容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 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归属感, 进而促进社区各项建设开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1、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 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基石。社区文化应当从深度和广度着手, 形成人人重视社区文化, 人人参与社区文化的良好氛围, 近而形成贴近生活, 可操作性强, 辐射范围广的文化发展格局, 推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文化要向高层次发展, 必须合理优化配置社区资源, 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 促进社区功能的全面开发, 实现社区文化投入多渠道、产业发展多元化, 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与居民共同参与, 共同促进, 协调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区文化发展仅有继承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创新, 使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没有创新文化, 发展就没有动力, 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总之, 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那么, 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管理任务的加重, 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 迫切需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社区文化要向高层次纵深发展, 必须合理优化配置社区资源, 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 促进社区功能全面开发。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2]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

[3]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9.

[4]刘云山.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 2006.

篇4: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关键词:社区;合作;责任

现阶段,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随着社区在城市中的不断深入和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社区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使得农村中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对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做出了很详细的分析和见解,但是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合作和责任。由此可见,农村社区的各方面处于薄弱环节。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概念有好多种,不同的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不同,但都有相通的地方。农村社区通常就是说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功能,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村落为主,规模通常较小。这些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1.2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不再局限于在农村中,它是指一大片区域,有一定的规模,有相似的情况,想法,甚至是工作环境,知识背景等,以多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结合而组成,具有比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3 农村社区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的党支部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内的派出机构。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代表着国家权力,它的行使以国家权力为强力支撑。具体到村党支部日常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为主。这就决定党村支部在乡村社区中代表国家利益,职责履行中更多向上级以及中央负责。社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村委会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但是乡镇政府有权指导。

2 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1 义务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当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农村的孩子可以在更优越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匹配,有的乡村只拥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设施,初中及以上的就学需要去别的乡镇、县市。更有的地方甚至连学校都没有。

2.2 医疗问题

我们在对社区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都对医疗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内没有专门的医疗站,甚至很多农村中都没有合格的医疗所,就医不方便,是最大的医疗问题。即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村有自己的卫生所,但是医生的医术水平却不高,甚至有一些都没有临床经验,常规医疗设备不齐全,设备很旧,医生少,到了晚上没有人值班,很多病人晚上生病也必须等到第二天去看,耽误了最佳就诊时间,很多病人因此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高,一些家庭很难负担得起较高的医药费。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

3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责任

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毕竟农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很多福利待遇还没有辐射到这些边缘地区。教育、医疗、道路这些基本的仍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政府和社区组织需要调适自己的责任,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3.1 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责任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社区建设中,由“划桨者”转为“掌舵者”,也就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建设方向,保证这些政策得到实施,顺利完成。改变政府在社区组织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处理好放权和收权,相信在政府的领导监督下,社区可以做到有效实施,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有多层阶级性,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管理体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运转,实现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直接,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物品。另外,在社区组织的运行机制中,要完善考评机制,改变过去混乱的局面。实现良好秩序管理。

3.2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

党村组织是国家在农村的执政主体,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但是,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供给单一效率低,财政负担大,社区组织需求多样,难唱独角戏,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善于使用“扶持之手”,用激励措施,凝聚势头。第一,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必须全部落实,同时发放农村社区教师补贴,以及贫困生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投入教师培训费,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第二,首先政府要在农村社区建立医疗站或者是小型卫生所,保证一个村有一家,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夜间轮流值班,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医保,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院衔接医院,政府完善社区医院的规划,投入有效资金,使得居民感到满意,感到幸福。第三,政府财政拨款到维修道路上,小到田间小路,大到柏油大路,同时后续的交通设施也要跟上,建立社区内公交设施,途径每一个村庄,设立公交路线,解决居民出行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锦堂.东莞石龙镇农村医疗服务供求问题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12.

[3]卢西.论城甲市社区医疗服务史的政府责任缺夫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医症服务建设为例[D].中南大学,2009.5.

[4]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D].企业家天地,2007.6.

篇5: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精)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资源主要是税收。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宽,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管理力不从心等状况,从改变政府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出发,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甚至社区就业等多项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社区工作已经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服务”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从地方社区建设的实践看,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并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为了探讨并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建设思路,研究、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工作经验多和创新精神强的10个城市的11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期探索中国式社区建设模式,并为其他城区提供经验。

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广大干部对社区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社会管理功能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和社会。企业要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就必须把过去所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给社会。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职能,除了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化的服务实体承接一部分之外,大量的需要城市基层社区来承接。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推进社区建设。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把社区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提了出来。在它的第八个部分,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这部分中指出: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福利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认真落实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抓好社区建设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篇6:社区矫正与社区安全

从监狱矫正为中心到社区矫正为中心的转变将是我国刑罚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一转变使得刑罚执行权向社区运动,这一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系之于社区矫正与社区安全的关系处理的如何。

一 什么是社区矫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以下是社区矫正的规范性界定:“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社区矫正是让犯罪分子在其生活的社区服刑和改造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不同,监禁矫正是在监狱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则是让犯罪分子在其生活的社区服刑和改造。通俗而言,就是让罪犯回家服刑和改造。有的记者同志谓之“放虎归山”这样说是不准确的。

第二、 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并不是让矫正对象放任自流。社区矫正虽然在严厉性上与监禁矫正有所不同,但仍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在专门国家机关的主导下犯罪人的行为仍然受到监管和控制。监禁矫正方式,使犯罪人处于和社会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对其自由予以完全剥夺。作为非监禁方式的社区矫正,则是让罪犯生活在其社区中,服刑环境是开放的,对其自由的剥夺程度低于监禁方式,属于相对剥夺。

第三、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矫正中出现的确实不适合在社区服刑或改造的罪犯,当然还是要依法采取监禁矫正等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目前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3.被裁定假释的。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一定自由,由专门机关执行,依靠群众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

缓刑是对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犯罪分子暂缓执行,经考验期符合法定条件而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

假释是对在押罪犯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经考验期符合法定条件对所余刑期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判处强制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由于出现了法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刑罚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场所和执行方法的制度。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篇7: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第一节社区文化概述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

1.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社区文化的含义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等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二、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社区文化的特征:(1)区域性;(2)群众性;(3)分散性;(4)多元性;(5)归属性

2.社区文化的发展趋势:(1)社会趋势;(2)特色化趋势;(3)网络化趋势

三、社区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1.社区文化的内容

(1)环境文化

(2)行为文化

(3)制度文化

(4)精神文化

2.社区文化的功能

(1)娱乐和健身功能

(2)教育功能

(3)传播信息功能

(4)自我实现功能

四、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及创意

1.关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关注参与性

3.娱乐性、文化性和宣传价值并重

4.传统化与创新化

第二节社区文化的管理

一、社区文化管理的内容

篇8:论社区音乐问题与社区音乐建设

通过文献检索可知, 在我国已有的理论研究中, 普遍认为:现代社区音乐教育的原理在于把音乐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对成员进行的教育过程, 并预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 即使是在已有的以社区音乐教育为主体的音乐理论研究中, 也很难按照其理论描述在现实中找到显现的原型。也就是说, 在社区音乐研究文献中, 对社区音乐教育进行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已有的音乐教育成规中加以研究者对社区音乐教育各方面的一种假设。事实上, 我在对具体社区的实地考察后发现, 社区音乐的“教育”概念基因在于以下方面:成员在音乐体验过程中的互相学习、接受、传播、组织过程。这里面包括了对专业音乐者的请教与接受其培训。因而, 社区音乐教育主要从这个点上外延开来。其强调的是外部因素, 而非其自身的内部要素。因此, 众多的研究理论都缺乏实践意义与价值, 也脱离了社区音乐研究的本体。

诚然, 社区音乐的产生总是离不开普遍地参与到音乐传播中的种种社会因素。一方面, 社区音乐现象是个人音乐体验和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 考察音乐现象, 需要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文化语境来审理其意义。进而, 在音乐文化研究的视野里, 体现出对社区音乐现象的分析中引入“文化”的概念, 也即将音乐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进而凭借对“音乐文化”的思考理清现代社会中人类具体音乐活动的文化性质, 从而达到对当代意义上的社区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 社区音乐类别的选择, 以及类型的表现方式同样受到不同文化层的外

[5]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6]刘凤君.艺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在组合与选择的外在驱动, 同时, 体验者依据自身的感性素质能动的参与、组织、传播音乐体验的类别及其表现形式, 对于社区音乐来说, 也成为核心意义上的内驱力。

一、我国社区音乐发展中的问题

社区音乐活动是我国社区结构中受众人数最多的一项互动交流内容。当前, 数亿人常年参与, 并且, 社区音乐现象所呈现、建构和传播的文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但是, 当前社区音乐自身的取向却不稳定、不明确, 在音乐规范和音乐选择方面陷于一种混乱的境况中, 从而造成了我国社区音乐在文化反映、建构和认同上的危机。当前社区音乐活动、传播中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 从深层看来, 都直接指向音乐文化的这种困境与危机, 而这种困境与危机又直接影响到社区成员的心态健康和价值取向。

这一困境与危机表现为以下两大问题。

(一) 音乐主体的徘徊

社区音乐是什么?社区音乐需要向什么认同?这两大基本问题的含混构成了社区音乐在表征与认同上的困境。这使得社区成员在选择和整合现实音乐资源方面陷于无能为力和随波逐流之中, 使得大众在参与和接受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陷于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破裂与矛盾。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 任何音乐活动得以开展都是因为音乐自身具有表现成员的世界观, 因为表征现实需要使音乐活动的展开与成员文化选择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内在逻辑, 通过这一逻辑来凝聚统合成员各自的音乐经验。然而, 这些都往往表示着不同的音乐观察、音乐认识、音乐评价的取向。传统上, 音乐的任何行动或言论都很明显地受到雅俗价值的牵制, 在我国雅俗音乐的传统认识中, 关于音乐创作与活动的审美标准是最基本的结构逻辑和体验目的, 善恶报应、歌颂功德、弘扬纲纪渗透在音乐中, 体现在节奏与旋律的关系中, 蕴含在音乐体验中的情感态度与审美趣味中, 并形成稳定的、约定俗成的一套音乐模式结构。而在当下, 开放的音乐空间与个人审美趣味的趋同性早已不复存在, 音乐资源的开放性、数字音乐应用的互动性、音乐活动平台的自由性与封闭的音乐教育模式互相抵触,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音乐与社区成员失去了它内在统一性, 失去了它对生活和文化价值的介入能力, 显得支离破碎。

与这种价值失范相伴随的是音乐审美趣味遭遇挑

[7]郭希铨.汉代画像石中的版画语言.http://www.art100

本文系徐州师范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 项目批准号:2010YWB062。

战。在当代中国, 社会文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 信息实现全球共享、文化多元、价值体系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活动的表象更容易显示出对现实的逃避。

(二) 音乐本体的混乱

音乐本体的混乱是社区音乐的另一个表象。

目前, 社区音乐在传播理念上还没有形成学术界广泛认同的一种认识, 但可以借鉴学术界对传播理念上总结的三种基本类型对社区音乐进行归纳。我将社区音乐从传播理念上分为:主旋律音乐、人文音乐、大众音乐。它们分别指向三种不同的文化负载与社会功能诉求:主旋律音乐反映主流政治文化, 代表国家意识形态, 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维护政治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文音乐反映精英音乐知识, 保持对世俗音乐的距离感、批判性和超越性, 关怀人类基本价值和精神需求;大众音乐的特征对应于大众通俗文化, 紧贴大众的欲望运作, 具有浓厚的自由度, 旨在娱乐和自我满足。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音乐元素和结构逻辑, 也就是在不同的去向上明确了社区音乐应该表达什么及如何表达的问题。三种类型社区音乐共存一体, 在相互冲突中相互交融。

诚然, 这种分类是一种既成事实, 它反映了转型期社区多元文化并存、多种音乐力量角逐的社会现实处境, 表现出社区音乐领域内部的文化结构。然而, 这种分类也深刻地体现出当前音乐本体的迷茫, 对当下社区音乐本质属性的追问在这种既成事实面前被悬置或有意无意地回避了, 似乎社区音乐的文化属性就是这三者的合成体, 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甚至混淆了社区音乐到底是什么。

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含糊, 就会导致在社区音乐的本质、审美本质、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认识上产生偏差, 使得音乐观念及文化选择建筑在不稳定的基础上, 陷入社区音乐理论探究的困境中。

当今的社区音乐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出主旋律音乐娱乐化、通俗音乐主旋律化, 社区音乐文化也因此出现了从多元分化走向整合统一的内在要求。伴随着音乐文化属性的混乱, 社区音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音乐意义的失衡。

社区音乐作为一种面向大众传播的互动空间, 在具体的社区音乐形态中, 往往会由于对某一音乐功能的过度强调, 造成其他音乐意义的缺失。长期以来, 主旋律社区音乐更强调意识形态引导, 人文音乐更强调音乐审美关怀, 大众音乐更强调欲望娱乐观赏。在三个层面关系失衡的情况下, 社区音乐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或只是感官刺激和精神虚幻, 或是沉浸于个人艺术感觉和狭隘的文化意识追求中。

二、社区音乐现象的启示

针对社区音乐问题, 社区音乐现象的启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建设音乐主体

社区音乐现象在这方面给我的启示首先在于:立足自身的音乐传统。从文化属性上来说, 传统是自我认同的来源, 同时任何新音乐 (新文化) 的建设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

其次, 传统音乐的现代化, 意为用传统固有的音乐资源及其文化属性去开拓社区音乐及其文化属性的作用空间。

最后, 必须让传统音乐在当代社区环境中得到新的活动形式, 让传统音乐的深层价值观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核心。

(二) 明确音乐主体

明确音乐本体, 承认大众音乐与主流音乐在社区音乐中并非对立, 二者可以互相包容社区音乐提供了一种通过承载大众音乐意志、文化选择而实现自身音乐活动的范示。在这里, 社区音乐的大众化特征, 非但不是社区音乐开展的障碍, 且成为音乐的一种文化认识方式和运用机制。

我认为不应把大众音乐与主流音乐对立起来思考问题, 而应重视社区音乐在娱乐之外的文化建构作用。一方面, 社区音乐活动的展开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娱乐属性, 而且也是强有力的教化工具。另一方面, 必须承认主流音乐只有扎根于大众音乐之中, 才能被大众认同。在目前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的文化转型过程中, 传统的主流音乐意识形态需要借用新的话语来表达和重构才能转化为一般的大众音乐意识形态而被接受, 成为一种主流音乐民间化和普适化的最好载体。

篇9:和谐社区与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区管理;社区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23-02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次来看,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区。一个成功的、各方面关系都和谐的社区,从管理体制创新的方面来考察,应该是一个社区与政府之间以及社区各个主体之间互动都很好的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要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一项就是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即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强政府”和“大社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机制,这种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这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的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管理秩序[1]。

一、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位于市区西北部,东起解放北路,西与盐都区张庄街道接壤,南至建军路,蟒蛇河,北至黄海路,皮岔河。街道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2003年社区区划和2005年街道区划调整,现下辖12个社区和2个村,区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余人。辖区内有商业大厦,第二实验学校,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是盐城市区传统的商贸,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先锋街道党工委下辖党委2个,分别市城西村,东河村。

先锋街道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三者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它所建立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是: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委会构成的街道社区组织的一个领导系统;由业主委员会、治安联防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了街道社区建设的执行系统;由辖区内居民、志愿者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构成的街道社区建设的支持系统。虽然先锋街道利用其准政府的力量在其社区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拓展了社区服务、发展了社区卫生、繁荣了社区文化、美化了社区环境,加强了社区治安,但是它仍然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必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没有转变

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依然是以直接管理为主。街道办事处有明确的行政级别,是一级“准政府”,街道干部由上级任免,所以街道尽管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职能,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很难转变角色,街道管理的事务较多,负担较重。街道不仅要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还要面对区委、办、局下放到街道部门的任务,例如市政管理科对应的区委办局有13个,具体的工作内容有28项。政府管理社区的手段还是直接干预,管得太死效果不佳,也导致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还不高。

(二)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公益性不足

从目前民间组织的活动状况来看,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存在公益不足的特征,当前慈善公益类民间组织只有3家,民间组织难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民间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某些类型数量的相对不足而某些类型数量却相对较多。当前一些群众活动团体占民间组织的绝大部分,而慈善类、服务类的社区组织数量却较少,层次较低的传统型社区组织占社区组织的绝大多数,层次高的现代服务型社区组织比重较小,另外,绝大部分社区民间组织缺少专职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固定的活动场所、规范的组织机构等。而一些行业协会也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我国的社区组织在民主选举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先锋街道以及大部分其他城市的社区还没有做到实行居民直选。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名单事先已被确定,选举过程也不是真正的民主选举,大部分的居民不了解所在居委会的干部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另外因为居民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他们也不关心这些事。既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做出社区相关事务决策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也就导致了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二、和谐社区构建对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诉求

(一)社区服务多元化的诉求

和谐社区构建中对社区服务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的对象从原来的特殊困难群体,已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乃至社区内各类机构,社区服务的内容从简单的单项服务发展成为多元的、全方位的系统化服务,创造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与互助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2]。另外,随着社区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与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社区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快建立各种能够提供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的组织、团体,并鼓励个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这样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可以使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安乐、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社区居民自治的诉求

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居民的自我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和谐社区建设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障社区管理决策的民主性。社区居民自治,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是居民在社区中当家做主人的体现,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各种社区组织,加强群众民主参与,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团结有序,进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诉求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社区的稳定有序,只有社会的稳定有序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区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城市社区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只有社区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和长治久安。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问题也比较多,存在着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把这些矛盾解决在基层和社区,那对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改革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依靠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采取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广大群众的作用。

三、以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为契机,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正因为目前包括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在内的我国很多城市采用的政府导向型社区管理体制有不少的问题,所以需要转变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逐渐向自治型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一)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妥善处理,就是要弱化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调控。一方面,要遵循“政社分开”原则,将社区综合治理的职能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来行使。清理、划分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属于社区居委会的权力还给居委会。另一方面,要按“政事分离”原则,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将行业职能类似的行业进行部门的合并,划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边界,将街道承担的一些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交给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做,不要再层层下放到到社区,街道负责做好指导性工作。同时,还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权限,避免多头多层、交叉重复管理。

(二)扶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实现社区管理自治

社区管理的核心在于政府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个社区主体共同参与下的社区自主治理。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注重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增强社区自治组织自主管理的能力,使社区自治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提高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有关部门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3]。

(三)转变社区理念,鼓励社区志愿活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渴望建立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崇尚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4]。正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使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到了有机地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形式。当前我们所面对的诸如环境、社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和政府不可能全部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而志愿者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社区的治理。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能够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不但为社区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改善了社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使得整个社区不断向着繁荣、进步、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

社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事业,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水平,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可以采取居民直接民主评议和选举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人的方式;或者对所在社区的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做出评价和监督,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这种可操作的参与方式能够极大调动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广大居民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66

[3]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8.

[4]史柏年.社区治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48.

上一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下一篇:小学语文老师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