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2024-05-20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共8篇)

篇1: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段小楼对程蝶衣说:“你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戏中人、但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出生便相当于登上了生命的舞台,死亡,便是一出戏剧的落幕。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是一种选择,程蝶衣选择了与角色合二为一。

中国人似乎从古至今追求者成功与顶峰。做达官贵人,做马云和任正非。人们总是一味的向上爬,永无止境。但许多人却在追求顶峰的同时忘记了生命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它沿途的风景和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体验。程蝶衣在我眼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的生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了京剧。这种爱如此地纯粹不掺杂质。甚至超越了国籍、ZZ、伦理,仅仅只剩下了艺术。他崇尚的是一种美,京剧自古以来传递出的美。他不在意名与利,不害怕___,甚至不害怕失去自己。人世间有几人能活得如此纯粹!

段小楼则是世俗意义上活得现实的人。既能当爷也甘做牛马被人骑。“时运来时我上天,时运不济低下头”。他在历史的潮流中随波逐流,避开风浪与礁石,从不会被撞的头破血流。他确实活得高明。

在___时段小楼被人群围着___时,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不断地内心挣扎。但周围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脑中的神经也随之一松一紧,在最后一刻终于断了。一栋道德伦理的大楼仿佛在他说出菊仙是妓女的那一刻轰然倒塌。一旦溃坝,便万物皆灭。心中的恶魔在被放出的那一瞬间感到了无限的自由,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飘飘然促使着他继续向外倾倒着跳动火苗的话语:“菊仙和我结婚前做过妓女,她才罪该万死!你们快去___她!去!去!”眼睛开始冒出红光,他是如此地兴奋,看到了别的灵魂有着无法抹灭的丑陋。啊!那罪恶的污点!那比他更丑陋的灵魂和过往!

与其说___致命的影响是破坏了经济、传统文化,不如将它看做一场对人性底线的全面测试。只不过,代价是活生生的人,是污浊的鲜血如愿以偿地涌了出来,人们一个个在“罪恶”中死去,人间在此刻变成了地狱。

人性经不得测试,也无需测试。就像那钓鱼执法,硬生生地将人们心中潜在的罪恶勾了出来,人间便会失去美好与秩序。

《霸王别姬》无论从剧情的深刻性,或是配乐的经典,演员对角色含义的把握,甚至整部电影节奏、布景、服装,都几乎完美融合。一部电影来源于生活,最后会影响生活,而好电影则能够引起我们对生活的无限追问和思考。

篇2: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你看看那身形纤弱的蝶衣,看见卖糖葫芦落魄的大婶他也会皱眉,他担心别人的凄苦。他在京成名时期,那爷对袁四爷说:“四爷,到没到人性不分,雌雄同性的境界,您给断断?”一曲霸王别姬他红遍了京城,引得那袁四爷说蝶衣是那真虞姬,令他恍了神。蝶衣呵,只怪你入了戏,爱上了那薄情的假霸王,三番五次伤了你的心。你那么充满希望又伤心却又绝望地对着段小楼喊道:“师哥,你愿意,不是,是我愿意和你唱一辈子的戏,不行吗?你忘了咱们是怎么唱红的,不就凭了师父一句话啊,从一而终!…

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你看看蝶衣,看看他盯着霸王的眼神,那么温柔,留恋,快乐,那是虞姬却又是蝶衣。被那袁四爷称赞为风华绝代的你,被大家拥戴的你,露出了满足,愉快的`笑。可是得知师兄要娶菊仙为妻时,你是多么绝望,哀伤,你流泪,你发泄。你真的入了戏,你离开师兄,和那袁四爷混在一起,染上了鸦片,日益消瘦。你为了解救被日本兵抓走的师哥,替日本人唱戏,没想到却招来了师哥的怨恨,蝶衣,多么可怜的你?!

蝶衣,被养子迫害的你,被批斗的你,被世人取笑的你,被师哥嫌弃的你。我的蝶衣,你对这尘世已经绝望了吧?你的一颦一笑都如女子一般,鲜妍柔软,这么美丽的你啊!是男子又如何,是男子也可以爱上男子啊!这是爱情,这是令世俗暗淡无光的爱情!蝶衣,最后,你选择同虞姬一样在霸王面前拔剑自刎,这一次,是真正的霸王别姬了。蝶衣,我想,死是你最好的解脱吧,你这么善良,应该得到真正爱你的人,让霸王永远不会别姬。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2

这两天学了《京剧》这一课,京剧被介绍的淋漓尽致,作为课外补充,我决定看一场戏。

其实对我来说,戏曲并不怎么有魅力,在幼小孩童的感知里不过是又烦又噪,吚吚呀呀的难听死了。我烦那踱来踱去的步子,那断断续续若干分钟才能唱完的歌词,那浓装重抹的面饰——而今天,已经六年级的学生,深为过去的看法而感觉到羞愧。我要重新在这,认认真真的看一出戏。

《霸王别姬》是被认为是东方美代表的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作为主角演唱的。讲的是霸王的部队已军心涣散,四面楚歌,霸王欲带虞姬杀出重围,可虞姬怕连累霸王,挥剑自刎。看到这里,我竟然感动了……

是啊,他那……不,不如说“她”那嗓音十分好听,圆润优雅,听起来似乎辽远而逼近,又柔和而铿锵。“她”将这感人的画面演出的惟妙惟肖。或许这就是中国的艺术吧!是成为国粹的原因吧!是外国人都为之敬佩的原因吧!

八年了,我从没有仔细的听过一场完整的戏曲。今天,我静静的倾听,认真的品味国剧的美。这是一门中国及至全世界都闻名的艺术精品,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国粹而感动骄傲。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3

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时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声。时间,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哈!想不到我项羽也会有今天!事到如今,我无颜再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百姓们,都是我亲信了刘邦呀!”说完,他久久地凝视着江面,目光如此苍凉。忽然,他抽出佩剑,反手一插,只见一股鲜血迸出,这个曾经称霸一方,无比风光的汉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代霸主项羽难信刘邦,对他过于盲从,最后被刘邦设下埋伏,逼至江边,绝望中自杀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项羽自杀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静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条常识上吗?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他牢记这个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那时利用常识的胜利者。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识。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的关键。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十万兵马,就是利用这一点。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为了不败的王者。

忽视常识如残花,必将凋零,利用常识如雄鹰,展翅高飞。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仰视蓝天,我发现,成败皆因常识!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4

分两三次,终于把《霸王别姬》看完了,电影很长,内容也很多,跨越了四五个历史大事件。

小时候的程蝶衣很悲惨,吃了非常多的苦,小尼姑年方二八,却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话总被他背成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终于在一次重要的堂会时,小豆子在师哥狠下心来的教训之后流着泪念对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从此,便踏上了霸王别姬的一生之戏。

程蝶衣入戏成疯魔,段小楼半戏半生活,历经清代末期、抗日战争、民国、抗战胜利,乃至后来的,最终以悲剧告终。从开始看到小豆子的手被他妈妈狠心用刀子割掉的那一瞬间,心都不知该如何跳动了,只觉得那一声啼叫让我欲哭无泪,痛心万分。接着便是被师父一次次地打骂,逃跑,再到坚定要成为角儿。那万人空巷的场面,在如今也是非常罕见的,可是那戏剧就有这样的魅力,无论穷人富人都争着抢着要去看。自问不喜欢戏剧的那种唱腔,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并不讨厌京剧,反而觉得别有一番韵味,确实是国粹。可同时也在感慨着,旧时唱戏上台的那种艰辛,又有多少人能承受呢?现如今的京剧,又能保留多少精华呢?

如果要问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那应该是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不管是哪个年代,人们都追捧着戏,都尊崇着戏,就算是日本人,也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化给予崇高的敬意,以礼相待。可是,国民党却辱骂和大闹了戏曲舞台,时期,他们却被当做是牛鬼蛇神被批判。程蝶衣自始至终爱着他的师哥,可是那小楼却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变化着,到时还因无法忍受被折磨而指控了他最亲的师弟,还宣告不爱他的妻子,骂她是妓女。最终,一心为他操劳的妻子上吊而去,爱他一生的师弟也自刎在《霸王别姬》里的最后一曲中,剩下的,是他一个人,我在想,他最终又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这痛不欲生的生活,他活下来,最重要的人都已经不再了,还有什么意义吗? 很少有这样的电影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程蝶衣那哀怨妩媚的眼神,还有小楼最后看着他的师弟自刎在他面前的眼神,还有那神情,一切都难以言喻。过去了那么多年,这部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界的传奇,它的辉煌注定永留。那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整部电影,所有人物都是那样鲜明生动,让你无法挑剔,这样的电影,又怎能不被称作经典呢?感慨,依然是感慨吧,哥哥的一生,也像程蝶衣那般,始终未变。尽管外界的所有都变了,可是他依然不会改变自我,最终因抑郁而选择了结终身。他也有最爱的人,但是却无法承受这浑浊的世界,也许,死对于他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我想,这也是为何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他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原因。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5

曾经在懵懂时看过霸王别姬,当时纯粹是从故事片的角度去看此片。而此次活动,让我得以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这部影片和片中的角色。

霸王别姬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是我看过的影片之最,它的故事横跨数十年,又涉及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最快的时期,从清末一直到文ge结束。而两位主角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落落。

两位主角的命运映出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脉络。电影中处处蕴含着变与不变,大到从社会体制到人们思想的变革,小到人们的衣着。同样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同一个剧院演着一样的霸王别姬,连表情和脚步都未变,而底下的观众却换了一茬接一茬从太监,日本兵,国民党伤病,到人民解放军,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不变的戏码,却因为时代的不同,观众的不同得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舞台上的京戏帷幕落下,舞台下更大的帷幕却拉开了。同样的演出错误,在清末时期可能是被投入大牢,在国民党时期是蛮狠的拳脚,而当观众换成了解放军,两位主角惯性般的做好了接受处罚的心理准备,但回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与“前进,前进,前进”的歌声。此时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手足无措和小四脸上从愕然但微笑的表情变化让人记忆深刻。我也被此刻的场景深深震撼,嘹亮的歌声回响在曾经歌舞升平的剧院,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即将产生的变革和在这之后起推动作用的共产党思想的伟大。

程蝶衣在这电影中无疑是灵魂人物,而他跌宕的人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让我着迷。程蝶衣活的是精彩的,作为“角儿”,他为人狂热的喜爱。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一个个时代的烙印也深深的打在他的人生中。在清末,他年幼时为了进戏班而被切去了畸形的手指,为了讨生活,学技艺,忍受着严酷的打骂,成名后又受太监的欺辱。而到了七七事变,日本入侵后,他又染上了毒瘾,无法自拔。在后来,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庭也让人哭笑不得,程蝶衣当庭说自己是汉奸最后法官还是在百姓的质疑声中判他当庭释放。而在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后,他却下起了戒毒的决心,虽然电影中没有说明缘由,但我认为他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社会即将改革的浪潮。

“不疯魔不成活”是段小楼两次用来形容程蝶衣的话。细细品味,程蝶衣对戏的执着是该要我去学习的。其实在电影中,程蝶衣始终只想好好的和段小楼演好戏,演一辈子的戏,无奈,时代弄人。但是他对戏的执着始终未变,他曾问过段小楼,虞姬为何而死。当时我并未想到答案,而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没办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吧,同样这也许也是他最后选择像虞姬一般死去的原因吧。

篇3: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关键词:霸王别姬,梅兰芳,电影美学表达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拍摄的时间整整相隔了十六年, 十六年时光流转, 物是人非:陈凯歌的导演梦在《霸王别姬》之后起起伏伏, 甚难出彩;“哥哥”张国荣斯人已逝, 百转千回的程蝶衣只能在银幕上反复品咂;2008年《梅兰芳》的上映让影界认为陈凯歌想要回归《霸王别姬》的辉煌与艳丽, 演员黎明的启用又让多数人不自觉地和张国荣进行戏里戏外的比较。其实, 经过十六年的岁月风华, 陈凯歌似乎有意在让两部戏拉开距离。本文意从几个角度对两部电影中展示京剧大师戏梦人生的美学表达进行对比, 以期从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中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一、暴力规训向平常人生的转向

电影《霸王别姬》在经过了二十年的沉淀后, 今天再次回味仍然让人惊心动魄, 百转千回。除却演员忘情精湛的表演之外, 几十年的风云际会中, 每个时代都有伶人与时代和命运的决绝抗争, 而这种抗争在导演的镜头中又经常是以一种“暴力美学”的方式呈现的。戴锦华认为, “影片《霸王别姬》几乎成了一座历史暴力的魔影出入其中的迷宫, 这一次陈凯歌似乎痴迷于历史的暴力情景, 并将其视作老中国和谐、迷人的风景线上的一处不可或缺的景观, 同时又似乎难以舍弃第五代及大陆知识分子的经典立场, 对历史暴力的控诉、反思。”[1]

从幼年的蝶衣被切掉胼指, 到京剧科班动辄非打即罚的“规矩”;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集训, 到蝶衣的绣口被小豆子的烟袋锅捣的鲜血四溅, 继而遭到张公公的猥亵。不断的身体和心灵的暴力折磨在逐步升级。蝶衣就在这不断被合法化的暴力下一步步成长为风华绝代的名伶。当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首次出现在镜头上的时候, 那份旦角的娇羞与自负印证了暴力规训的成功。

“文革”时期的到来是暴力的完全裸露登台展示:打砸抢烧, 斑斓的戏衣被烧得火光冲天, 穿着五彩辉煌的戏衣, 被油彩弄花脸庞、显得落魄又狰狞的蝶衣成了牛鬼蛇神, 火光冲天中他哀怨地控诉, 他“以暴制暴”, 让这场已经妖魔化的批斗变成了魑魅魍魉的鬼魅世界。

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 经历过“文革”等一系列社会运动, 他们这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即对“文革”具有难以解开的心结。陈凯歌用美学暴力方式展现的电影手法, 应该说是陈凯歌少年梦魇的异化。他在著作《少年凯歌》中以电影镜头的手法还原了“文革”中的许多鲜活场景, 让人读起来感觉历历在目。其中平静而沉痛的情感又让人久久不能自已。陈凯歌在这小本书中对“文革”的讲述采取了既不是完全否定, 又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 毛泽东是我们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我们对他的爱, 与其说是一种感情, 毋宁说是一种习惯。”[2]“文革”对于陈凯歌的历史伤痕记忆是抹不去的。其实, 这种个人崇拜何尝不是一种“规训”呢?

而电影《梅兰芳》里面对梅兰芳成长历史的展现, 就显得温柔了许多。导演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物与时代对接起来, 但是没有了时代对于人物的挤压。影片一开始畹华收到大伯的信中就提到, 大伯希望他离开梨园行, 不想让他再带上纸枷锁。这明显和《霸王别姬》中展现京剧科班中关师傅教导弟子“从一而终”“人得自个成全自个”的严规戒律形成了对比。十三燕与梅兰芳两人以打擂的方式展现新旧时代更迭, 十三燕的死去是一个旧时代符号的终结, 而他又终结得无怨无悔, 亲手开启了梅兰芳的时代, 这里没有了《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轰然倒地的无奈。

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 其成长必然会经历坎坷和磨难, 但是电影中是以一种写实的、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及其生活, 没有了蝶衣曲折坎坷的戏梦人生, 这也可以说是导演个人心态的一种明显的转化。

二、繁复的隐喻叙事手法到平铺直叙的回归

电影《霸王别姬》里面隐喻众多, 京剧唱段、捣嘴的烟袋锅、冰糖葫芦、宝剑、弃婴小四, 这些在电影里都被赋予了事物本身以外的意蕴。仅《霸王别姬》这个京剧曲目唱段在影片中铺垫演绎的桥段就可见一斑:程、段两人发迹之时、决裂之时、蝶衣和袁四爷媾和之日, 每个情节的转折总有《霸王别姬》不同唱段的铺设;张公公堂会上的宝剑也是两人分离、决裂的信物, 是蝶衣用一生去践行艺术的一个指引物。成角后的蝶衣和小楼出场, 远处飘来悠远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 让蝶衣不禁怅然若失。这是他从戏班离开———回归———成名的标志物。显而易见, 所有的这些是导演传达剧情的需要, 也是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讨得好彩头的中国标识。

电影《梅兰芳》里面少了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铺陈, 只有“纸枷锁”作为贯穿影片的线索。梅兰芳的一生都在这个纸枷锁的里外徘徊, 不论是他的事业还是感情生活, 都没有撕开过纸枷锁。影片中福芝芳说;“从我进了梅家, 我就没见过畹华干什么事是自由自便的。”在整个影片的展示中, “纸枷锁”就成了讲述梅兰芳一生的一个叙事线索, 也成了梅兰芳整个人生、事业、感情的寄托物。但是在整个电影这一个事物的设置并没有让一代大师的成长与历史的冲突及感情的冲击充分展现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认为《霸王别姬》比《梅兰芳》意蕴深厚的原因。

三、从多元主题到单一主题

两部电影的主题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然而《霸王别姬》的主题是多元的。它可以说是一部京戏的电影, 亦可以说是一部人性的电影, 还可以说是关于爱恨情仇的电影。这部电影在筹拍之际, 导演就下了很大的工夫, 甚至自己的父亲也充当了本片的艺术指导。香港作家的故事蓝本, 加上两代导演对艺术的理解, 演员们倾力精湛的表演, 让影片大放异彩。《霸王别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展示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年后蝶衣对小楼戏里戏外的情意及菊仙的闯入, 让整部电影的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和《霸王别姬》多层意蕴主题相比, 《梅兰芳》的主题就单薄了很多。这是因为《梅兰芳》的创作不仅仅是导演的意图, 梅兰芳的后人也参与其中, 这或多或少会让导演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影也就看上去更像一部比较规矩的人物传记片, 失去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样的影片让观众很难像喜欢程蝶衣那样去喜欢梅兰芳这个人物角色。

两部电影都在时代的背景下展示艺术大师的成长经历, 陈凯歌将程蝶衣这个形象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可感性, 尽管他的结局是悲愤与无奈的;梅兰芳的塑造是陈凯歌对艺术的部分妥协, 影片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候就戛然而止, 给了我们一个光明振奋的结尾, 但是这只能让人物具有了一定的缺憾和观众对观影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98.

篇4: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关键词:霸王别姬 梅兰芳 电影美学表达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拍摄的时间整整相隔了十六年,十六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陈凯歌的导演梦在《霸王别姬》之后起起伏伏,甚难出彩;“哥哥”张国荣斯人已逝,百转千回的程蝶衣只能在银幕上反复品咂;2008年《梅兰芳》的上映让影界认为陈凯歌想要回归《霸王别姬》的辉煌与艳丽,演员黎明的启用又让多数人不自觉地和张国荣进行戏里戏外的比较。其实,经过十六年的岁月风华,陈凯歌似乎有意在让两部戏拉开距离。本文意从几个角度对两部电影中展示京剧大师戏梦人生的美学表达进行对比,以期从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中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一、暴力规训向平常人生的转向

电影《霸王别姬》在经过了二十年的沉淀后,今天再次回味仍然让人惊心动魄,百转千回。除却演员忘情精湛的表演之外,几十年的风云际会中,每个时代都有伶人与时代和命运的决绝抗争,而这种抗争在导演的镜头中又经常是以一种“暴力美学”的方式呈现的。戴锦华认为,“影片《霸王别姬》几乎成了一座历史暴力的魔影出入其中的迷宫,这一次陈凯歌似乎痴迷于历史的暴力情景,并将其视作老中国和谐、迷人的风景线上的一处不可或缺的景观,同时又似乎难以舍弃第五代及大陆知识分子的经典立场,对历史暴力的控诉、反思。”[1]

从幼年的蝶衣被切掉胼指,到京剧科班动辄非打即罚的“规矩”;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集训,到蝶衣的绣口被小豆子的烟袋锅捣的鲜血四溅,继而遭到张公公的猥褻。不断的身体和心灵的暴力折磨在逐步升级。蝶衣就在这不断被合法化的暴力下一步步成长为风华绝代的名伶。当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首次出现在镜头上的时候,那份旦角的娇羞与自负印证了暴力规训的成功。

“文革”时期的到来是暴力的完全裸露登台展示:打砸抢烧,斑斓的戏衣被烧得火光冲天,穿着五彩辉煌的戏衣,被油彩弄花脸庞、显得落魄又狰狞的蝶衣成了牛鬼蛇神,火光冲天中他哀怨地控诉,他“以暴制暴”,让这场已经妖魔化的批斗变成了魑魅魍魉的鬼魅世界。

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经历过“文革”等一系列社会运动,他们这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即对“文革”具有难以解开的心结。陈凯歌用美学暴力方式展现的电影手法,应该说是陈凯歌少年梦魇的异化。他在著作《少年凯歌》中以电影镜头的手法还原了“文革”中的许多鲜活场景,让人读起来感觉历历在目。其中平静而沉痛的情感又让人久久不能自已。陈凯歌在这小本书中对“文革”的讲述采取了既不是完全否定,又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毛泽东是我们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我们对他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感情,毋宁说是一种习惯。”[2]“文革”对于陈凯歌的历史伤痕记忆是抹不去的。其实,这种个人崇拜何尝不是一种“规训”呢?

而电影《梅兰芳》里面对梅兰芳成长历史的展现,就显得温柔了许多。导演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物与时代对接起来,但是没有了时代对于人物的挤压。影片一开始畹华收到大伯的信中就提到,大伯希望他离开梨园行,不想让他再带上纸枷锁。这明显和《霸王别姬》中展现京剧科班中关师傅教导弟子“从一而终”“人得自个成全自个”的严规戒律形成了对比。十三燕与梅兰芳两人以打擂的方式展现新旧时代更迭,十三燕的死去是一个旧时代符号的终结,而他又终结得无怨无悔,亲手开启了梅兰芳的时代,这里没有了《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轰然倒地的无奈。

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其成长必然会经历坎坷和磨难,但是电影中是以一种写实的、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及其生活,没有了蝶衣曲折坎坷的戏梦人生,这也可以说是导演个人心态的一种明显的转化。

二、繁复的隐喻叙事手法到平铺直叙的回归

电影《霸王别姬》里面隐喻众多,京剧唱段、捣嘴的烟袋锅、冰糖葫芦、宝剑、弃婴小四,这些在电影里都被赋予了事物本身以外的意蕴。仅《霸王别姬》这个京剧曲目唱段在影片中铺垫演绎的桥段就可见一斑:程、段两人发迹之时、决裂之时、蝶衣和袁四爷媾和之日,每个情节的转折总有《霸王别姬》不同唱段的铺设;张公公堂会上的宝剑也是两人分离、决裂的信物,是蝶衣用一生去践行艺术的一个指引物。成角后的蝶衣和小楼出场,远处飘来悠远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让蝶衣不禁怅然若失。这是他从戏班离开——回归——成名的标志物。显而易见,所有的这些是导演传达剧情的需要,也是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讨得好彩头的中国标识。

电影《梅兰芳》里面少了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铺陈,只有“纸枷锁”作为贯穿影片的线索。梅兰芳的一生都在这个纸枷锁的里外徘徊,不论是他的事业还是感情生活,都没有撕开过纸枷锁。影片中福芝芳说;“从我进了梅家,我就没见过畹华干什么事是自由自便的。”在整个影片的展示中,“纸枷锁”就成了讲述梅兰芳一生的一个叙事线索,也成了梅兰芳整个人生、事业、感情的寄托物。但是在整个电影这一个事物的设置并没有让一代大师的成长与历史的冲突及感情的冲击充分展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般认为《霸王别姬》比《梅兰芳》意蕴深厚的原因。

三、从多元主题到单一主题

两部电影的主题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然而《霸王别姬》的主题是多元的。它可以说是一部京戏的电影,亦可以说是一部人性的电影,还可以说是关于爱恨情仇的电影。这部电影在筹拍之际,导演就下了很大的工夫,甚至自己的父亲也充当了本片的艺术指导。香港作家的故事蓝本,加上两代导演对艺术的理解,演员们倾力精湛的表演,让影片大放异彩。《霸王别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展示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年后蝶衣对小楼戏里戏外的情意及菊仙的闯入,让整部电影的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和《霸王别姬》多层意蕴主题相比,《梅兰芳》的主题就单薄了很多。这是因为《梅兰芳》的创作不仅仅是导演的意图,梅兰芳的后人也参与其中,这或多或少会让导演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影也就看上去更像一部比较规矩的人物传记片,失去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样的影片让观众很难像喜欢程蝶衣那样去喜欢梅兰芳这个人物角色。

两部电影都在时代的背景下展示艺术大师的成长经历,陈凯歌将程蝶衣这个形象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可感性,尽管他的结局是悲愤与无奈的;梅兰芳的塑造是陈凯歌对艺术的部分妥协,影片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候就戛然而止,给了我们一个光明振奋的结尾,但是这只能让人物具有了一定的缺憾和观众对观影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8.

[2]陈凯歌.少年凯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3.

作者简介:

篇5: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学号:08031222

《霸王别姬》观后感

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时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声。时间,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哈!想不到我项羽也会有今天!事到如今,我无颜再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百姓们,都是我亲信了刘邦呀!”说完,他久久地凝视着江面,目光如此苍凉。忽然,他抽出佩剑,反手一插,只见一股鲜血迸出,这个曾经称霸一方,无比风光的汉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代霸主项羽难信刘邦,对他过于盲从,最后被刘邦设下埋伏,逼至江边,绝望中自杀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项羽自杀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静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条常识上吗?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他牢记这个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吗?我们再来看看那时利用常识的胜利者。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识。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的关键。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十万兵马,就是利用这一点。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为了不败的王者。

忽视常识如残花,必将凋零,利用常识如雄鹰,展翅高飞。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篇6: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

1.和家长共同欣赏一出京剧,欣赏完后,写一篇京剧观后感,统一发到自己博客上。

2.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和家长同唱《说唱脸谱》,可以比赛看谁唱得有板有眼,有条件的可以将录像或录音传到博客上。

3.搜集有关京剧方面的知识,为以小组为单位的京剧知识竞赛做准备。

星期六上午,我吃完饭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查京剧的片段。在那么多使我眼花缭乱的京剧片段里,我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霸王别姬】,于是迅速把它打开,静静地等待着······终于开始了!我全神贯注的看着屏幕,一开始上来一个旦角,手里拿着一把剑,开始用秀气的“舞步”在台上表演······突然,“她”的手里又变出一把剑来,这令我的心“怦”地跳了一下,心想:这是在变魔术还是在唱京剧啊?于是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但是紧接着我心里还是响起了鼓掌声,我在默默地为这位演员高兴。

没过多久,片段就结束了,我便打开了博客,写出了这些过程。

虽然看了两遍,但是依然没有看懂剧情,我想这就是我不喜欢京剧的原因吧!

虽然看不懂剧情,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办法知道的,就是从网上查。

剧情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正在项羽和刘邦互争天下之时,刘邦使出四面楚歌的计策。使项羽兵力大损,便想突围,但妻子觉得自己拖累项羽,于是就与他告别,诳得项羽佩剑,而后自刎,项羽便无后顾之忧。

看,多么伟大的虞姬啊!

我觉得京剧是一个很秀气的剧目,让我看起来非常舒服。但是有一点我必须声明,就是看不懂。解决看不懂这个问题,以后我还要多多学习呀!!!在给网上的视频提个建议:如果能有字幕就更好了。

篇7: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作为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电影《霸王别姬》,被认为是陈凯歌导演所拍的最完美的影片。该片场面精致华丽,人物刻画细腻丰满,故事荡气回肠,充分体现了导演驾驭镜头语言的娴熟程度。

程蝶衣与师兄,即楚霸王的饰演者段小楼,共同经历了代到70年代这段风雨历程。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段唱花脸,程唱青衣。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蝶衣自小便被灌输“我本是女娇娥”的论断,渐渐长大的他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与师哥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暧昧情愫。很快,这种局面被一个叫菊仙的女子打破……

故事的氛围营造可以说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满是那个年代的风情,精致的戏服之下缓缓流淌的是惆怅与感伤。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懂戏的陈凯歌,多次巧妙地将戏曲完美的勾勒出影片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氛围。

开头对于“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声音和寒冷的冬天北京城的极力描画,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营造了冷冽而略带悲怆,惆怅而略带苍凉的氛围。画面共三次出现了这充满了京味的叫卖。第一次是在北京灰暗的天空下,风尘女子抱着儿子走进戏班子之前。叫卖被拉得很长,像是画面出现的逼仄胡同。画面以冷色为主,营造了淡淡哀愁的氛围。第二次,在寒气逼人的戏班子外面,女子亲手将儿子怪异的第六指生生的砍去了。暗色的背景,深色的棉袄,与画面上鲜红的血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时的全景镜头缓缓移动,像是一把刀钝钝的,一下一下将人带入刻意营造的带着一丝丝绝望的氛围。画面突然又转向了那逼仄的胡同,京味的叫卖,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神来之笔,原本不相关的情节被紧密联系,仿佛“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叫卖就是小蝶衣的痛苦叫喊,灰暗的天气就是他内心的阴霾。第三次,是蝶衣挥舞着鲜血淋漓的手,一路跑向师傅的厅堂,摁下了学戏的契约。镜头在交待完拜师之后,又移向了胡同。背景音乐适时出现,舒缓了绝望的氛围。冰冷的冬日在有了音乐的镜头下变得有些暖意,之前情节的跌宕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氛围在傍晚的微醺灯光下变得抒情、夹杂挥之不去的怅然。

程蝶衣为日本人唱堂会中杜丽娘的华美唱腔和堂会安静到诡异的气氛,营造了和谐安宁甚至是美好的氛围,在这层表面之下,是巨大的苦楚与压抑。导演用一个移镜头将程蝶衣映在窗前唱戏的身影慢慢呈现,使得巧妙出现了一格一格的移动画面,表情木然的日本士兵把守在门外,这样的画面呈现了流畅的精致之美。画面又回到了堂内。蝶衣的扇若翩跹的蝶纷飞,他的表情是杜丽娘的寂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伤心乐事谁家院!”眼神早已化为千年一曲戏梦中的伤情,也怪不得捧角儿的袁四爷赐与他“出神入化”的匾额。他的戏梦人生全是为爱伤透了心的女子。所以,他也成了女子,成了虞姬,为情所伤。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可下面竟是一群想体验“生活”的日本兵,他们礼貌的用白手套鼓掌,“啪、啪”,沉闷的声音使屋内的氛围变得古怪而沉闷,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梨园文化与日本只会欺凌别国、根本不了解京剧的士兵所碰撞的必然结果。导演苦心安排了一个叫青木的官员,他懂戏。程蝶衣这样的戏痴,将他看成是上宾。以致几乎忘了他的初衷——他是为了救师哥段小楼而被迫唱的戏。在堂会中,青木第一个鼓掌,表现了对于蝶衣的首肯,后来鼓掌的近景镜头让画面呈现略微繁复之感。蝶衣的痛苦,蝶衣对于青木也懂戏的兴奋,在大堂沉闷鼓掌声中交织在一起,巨大的苦楚与压抑在整个空间化成无形的网,压向程蝶衣。

影片的最高潮,程蝶衣声嘶力竭的控诉,菊仙绝望的眼神,段小楼口不对心的呈述罪状,将故事的氛围推向了最高峰,营造了斗争激烈、悲愤绝望的氛围。人性的丑恶,师兄弟之间的情愫,戏子与妓女的爱情,都在那个火盆面前,扑向了盛大的死亡。程蝶衣被压倒在火盆前,妆花了一脸。他望着说着他罪状的段小楼,面部的特写让蝶衣内心活动表现在脸上,惊诧、失望、绝望,从那双眼睛里,所说着太多太多。他突然站起来,“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段小楼,你,自从和这个女人成亲之后,我就知道完了。全完了。……”从他的语无伦次里,从红卫兵“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里,从菊仙惊恐的表情里,所有人性的丑恶,都在这阳光下暴露无遗。陈凯歌导演用人的角度审视了这一场文化浩劫,用直白的几乎像记录片的镜头,表现中国下九流的“职业”中的戏子与妓女不被中国人所认同,营造了悲愤的、绝望氛围。

寂寞的戏梦已伤千年。舞台上的蝶衣表情决绝,一把抽出“霸王”段小楼腰际中的宝剑。程蝶衣在戏中完成了最美的轮回,而霸王,一如千年之前的错愕。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当年,杜牧途经石崇旧居金谷园,见昔日繁华美景,今已满目苍夷,只剩啼声哀怨断肠,落花飘散无情,不由的写下:“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怀思的是为夫而死的爱妾绿珠,而我总会忆起那个比烟花还要酸楚幻灭上千万倍的江边虞姬,在漫天风雨的岁月里回眸浅笑,清唱着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万劫不复...

这出戏在一九二四年的深冬开场,京城闹市,媚态盈盈的妓女抱着一清秀男童,在寒风人群中穿梭,来到敞亮的戏园子里,仿佛这一遭势在必行,她也不想,只是敌不过贫瘠,本以为戏园子能成为孩子的归宿,哪知横生出根畸指,不得已硬蒙住头,闭塞自己的耳朵,刀起刀落,“娘,手冷,水都冻冰了”的呼喊顷刻随着那指一同灭绝。

蒋雯丽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将这个笑中藏泪的母亲演活了,而断指之痛也成为小豆子梦靥的起源。

学徒小豆子成了他全新的身份,凄惨的经历没有被同龄人理解,反而因母亲的妓女形象遭到嘲笑鄙夷,本就脆弱不堪的小豆子更加痛苦,急忙将母亲留下的裘袄丢入火中,宣告着与这妓女的恩断义绝,要知道,这是母亲留下的唯一信物啊,血骨羁绊全在其间,可见小豆子是多么渴望得到身份的认同,多么需要可以依偎的怀抱。就在这时,小石头出现了,侠骨柔肠,英雄救美,暖被窝,挡板子,甘受罚,无时无刻都保护着自己,失去母亲的小豆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尊重,他逐渐将对母爱的渴望转移到了师兄身上,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没有他活不了。戏班的生活很幸酸,想成角就得自个成全自个儿,哭喊着“他们怎么成得角啊,得挨多少打啊”的小癞子没能坚持下去,糖葫芦还未下咽就去了。古人云: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可小豆子却偏偏说不顺这思凡。“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一错道尽迷茫。成长中,缺乏父性角色引领的小豆子从未由孩童到男子顺利过渡,他拼命为真正男性身份的认同而挣扎抵抗,没有人理解,包括小石头,这才是最残忍的。当小石头用烟杆子捣出满嘴鲜血时,他还是为了师哥的骐骥而屈服,转脸眼波婉转,似笑非笑,吟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娇柔,自此,跳进戏子的世界,彻底内化为女性,直到死的那一刻都未曾改变。

孤独敏感的小豆子找到了人生的寄托

这一舔,无意的柔情万种

看着师哥殷切焦急的目光,“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执拗再没有发生,可谁又能预料,他的人生因此而恨错难返

在张府的第一折霸王别姬使他们有了名气,也断送了小豆子的为人路。张公公的淫爪就这样伸向了不解又恐惧的少年,摧毁了他的自我意象。台上小豆子可以纯美若天仙,台下却早已自认不是个东西,这也正是他只愿活在戏中的根本原因,因为现实中他只不过是个被世界抛弃拒绝的孤儿,自我毁灭的情绪蔓延心肺,只有在戏里他、师哥以及两人的感情才是最纯洁的。

张公公对童子尿的执着缘于对男性那玩意儿的渴望,用玩虐同性来满足自己的男性身份幻想实为可恨可悲

时光飞逝,师兄二人成了紫荆城里最风光的角儿,曾经的小豆子已是身戴琉璃冠冕,面抹胭粉红云的程蝶衣,他倾其所有醉身于霸王别姬中,可哪知和师哥演一辈子戏的美好幻境因菊仙的到来灰飞烟灭,而自己心心念念的“如果我是霸王,那你就是我的妃子”只不过是段小楼的一句戏言而已。不仅是作为情敌,菊仙的妓女身份也让蝶衣想起母亲,自然而然,他将对母亲的所有怨恨转移到了菊仙身上,从一开始就表露出鄙夷和厌恶的情绪,更不要说心爱的人被其所夺。当程蝶衣拿着苦苦找寻的剑来到段小楼的婚礼上,祈求对方回应昔日的誓言时,却被那句“又不上台,拿剑干什么”弄得无言以对,这一刻他的心碎了,对面的男人从来不曾理解他的爱与痛,唱思凡时没有,被张公公蹂躏时没有,入戏疯魔时还是没有,段小楼到底只是个假霸王,习惯了活在凡尘俗世中,逆来顺受,演戏是谋生的手段,戏罢就得抽身,然后娶妻生子,求一个安稳。而真正懂得蝶衣的只有袁四爷,他们都是情境中的人,有颗燃烧的灵魂。不论袁四爷的其他劣性,单从京戏这一点,对艺术的痴狂是值得敬仰的,在看戏时,他恍惚了,犹如看到虞姬再世,可见蝶衣对他而言是意境完美的化身,此生的终极追求。可惜,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终归是宿命。

如果他能同他勾一辈子的脸,唱一辈子的戏该有多好,这是他们人生最绮丽的时光,可惜太过短暂

人戏不分,可对方不是,段小楼清醒的很。我们都知道虞姬的霸王只可能存活在那戏中的乌江畔,但程蝶衣偏偏要在这一辈子的执着里醉死梦生

寻到宝剑的欣喜,一心只为意中人

肉体的宽慰和知己二字哪抵得了灵魂的寂寥与空洞

酒过三巡,持剑起舞,泪痕滑落,果真如那四爷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

段小楼跑去卖西瓜,程蝶衣在鸦片中沉沦,本决裂的两人因师傅重新走到一起,又由菊仙的流产而再次分离。时代变迁,波诡云谲,而程蝶衣依然是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子,他为前朝太监唱戏,为乡绅恶霸袁四爷唱戏,为日本人唱戏,为国民党官兵唱戏,为人民解放军唱戏,无论是乌江自刎的虞姬还是酒醉放浪的贵妃抑或死而复生的杜丽娘都被其演绎的出神入化,好似灵魂附体般的奇迹...但凡入了戏,哪还管看官是谁,并非忘却国仇家恨,只不过偏执癫狂到只知道“从一而终”四字,对戏是如此,对戏中人更是,就这样活在自己幻想的乌托邦中,被拒绝至自我欺骗,循环反复,直到段小楼由着第二个虞姬上了台,他不断退却原谅的心彻底崩塌,戏外还能够逼迫自己隐忍,可这戏里的位置竟也被占了去...这一刻,无路可逃,心烧成灰。

人纵有万般能耐,可终也敌不过天命啊,昔日家财万贯的张公公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沦落街头

如同鱼缸中浮游的鱼多么渴望呼吸,蝶衣错乱的在菊仙怀中说出断手之痛的呓语,那是对母亲矛盾纠缠的念想,恨爱难分,全都一股脑儿投射在菊仙身上

然而,伴着喧哗与躁动降临在这片土地上,那是中国最黑暗可怖的时代,也是导致程蝶衣终结生命的爆发点。批斗大会,人们像疯狗一样互相撕咬,丧失了最根本的人性,一切都印证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所以,群体最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段小楼在死亡威胁下挖开了蝶衣内心深处最痛的那道疤,血淋淋,往下流,似陨落红叶,模糊了火光中扭曲的妆容,也散去了旧梦里的最后一丝余温。当然,被段小楼摧毁的还有菊仙这个刚烈重情的女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段小楼和菊仙是同一种人,都是市井中的凡夫俗子,但菊仙虽为妓女,可比霸王坦荡的多,甚至更懂程蝶衣。她代表了传统女性对幸福的坚定追求,从纵身一跃的死心塌地到风雨不改的陪伴追随换来的却是义正言辞的“真的,我不爱她”,这是何等的悲戚,也唯剩屋梁上的断颈绳和那袭红嫁衣以作见证罢了...

“连你楚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那这京戏他能不亡嘛?他能不亡嘛?报应!报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是婊子和戏子,有情有义才会被这炼狱摧残至死,才会被火光烧的面目全无

二十二载飞逝,戏台方寸间,再次翩翩起舞,千娇百媚,柔情似水流,刹那间,寒光闪过,碎的一声,他终于圆了愿,了了结,于戏中羽化重生,永远的活在了霸王的世界里。

袁世卿有心提醒那是真剑,段小楼却浑然不知,唉,“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死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毕竟,虞姬怎么演,都是得一死的

内心世界空灵无杂物的蝶衣是不可能在这个充斥着欲望的罪恶之城得以存活的,这是个人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我永远忘不了那绝美双眸下飞蛾扑火的灵魂...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春去冬来,就让这往事,留在风中...

曲终人未散 虞姬是 哥哥亦是

张国荣之于中国就像虞姬之于霸王

是几世修来的福分恩典

定当铭记于心 流芳百世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经过了数千年的锻造中文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是从平平仄仄的发音,形象柔美的象形字体,还是从恰到好处的释意来看,皆是所有语言难以企及的。它用“氤氲”形容“气蒸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用“馥郁”形容夏天的香气浓烈;更用“姽婳”形容女子的娴静美好的样子,将女性特有的气质美推至极致!

何为“姽婳”女子?姽婳女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卓尔不群,眉目清淡。生来就有一种芳香凛冽的气质。晓荷灵气般脱俗从容,她们会写汪洋恣意的文章,会抚琴当月吟唱恬静的曲子,出入于事物之间,不染红尘。

就如同虞姬。

虞姬,这位集万物之精华,聚八方之豪气意气风发的楚霸王的女子。当年,项羽困于垓下时,汉军包围了楚营唱了整整一宿的楚歌,歌声凄婉而悲凉,令楚兵军心大乱。楚兵皆仓皇逃离。惟有乌骓马,虞姬及八百壮士留下,项羽让乌骓马走乌骓马不走,项羽让虞姬走虞姬也不走。项羽仰天叹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到这叹息,泫然泪下。她最后一次为项羽斟酒,最后一次为项羽舞剑,悲伤唱道:“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毕拔剑自刎以助项羽下决心冲出重围。这样的女子,剧烈而决绝,骨子里那份姽婳女子独有的傲然的气质。犹如一多绽放在战火纷飞而又迅速消逝的夜合,清绝触目。

我相信项羽乌江自刎前想的绝不是形同虚设的权势,纵使他是天之骄子,使他曾拥有天下拥有一切权贵,可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于冰冷的江水了结了他轰轰烈烈而又可悲可叹的一生。或许,此生的颠沛会让项羽懂得来世淡泊明志,与虞姬休憩隐居,珍重那些细微的幸福。

李碧华张爱玲洞悉世间琐事,她们为了记住这姽婳女子,选择用文字见证虞姬为世间留住的微薄灵气,以剧本形式将它凝固成一枚隐忍坚强的内核。细腻地表达了姽婳女子在这世间的美。在几转轮回之后的今天重新演绎了虞姬的千古绝唱。

关于虞姬,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看过戏剧霸王别姬么?角儿用哀转的调子淡淡唱着“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千年前的惋惜再次激起,将悲伤传递千古。

《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范文

大家都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在走入无路之际写下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多麽悲壮凄美的爱情故事呀!

而93年陈凯歌拍的哪一部《霸王别姬》讲述的却又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求而不得的爱情是最让人感动的,即使这是同性恋。

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多小时,但是看着却不让人疲倦或者觉得累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心酸。电影的主线便是讲着一个妓女求着同为下九流的戏班收养她的儿子小豆子,小豆子和小石头长大后成了“角儿”,顿时身价百倍,小石头改名段小楼,小豆子改名程蝶衣,共同出演《霸王别姬》这部戏,程蝶衣假戏真做,认为段小楼就像虞姬的霸王一样爱着程蝶衣,但是段小楼却知道戏终究是戏,娶了妓女菊仙,最后在把这段孽缘了解。

主角程蝶衣在小时候被母亲剁下第六指从而卖给走江湖的戏班班主,而在戏班的孩子们嘲笑她是妓女的孩子的时候果断把她母亲留下的衣服丢入火中,可见是一个多麽自尊的孩子。在戏班里班主对孩子们特别的严厉,所以很多孩子都渴望外面的生活,想着怎样逃跑,而在那个时候戏班的孩子都属于班主的私人财产,逃跑被抓回来后惩罚措施特别的严厉,可是向往着自由的小赖子不断的逃跑,一次机会让小豆子和小赖子逃出了戏班的大门,当看到成名的“角儿”时,人山人海为一个名角疯狂的时候,小豆子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就是成为“角儿”。

想要成“角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中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人们看到的只是角儿的光鲜亮丽,为了这个付出的东西简直难以想象。都说不疯魔不成佛,而长得如此秀气可爱的小豆子便为戏而疯魔了。师傅让他背诵: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美娇娥,到底是美娇娥还是男儿郎,不管怎么打小豆子都背成了男儿郎,当敬爱的师兄小石头把烟斗塞到经常背错的嘴里剿出血来的时候,小豆子成魔了,由男儿郎变成了美娇娥。

第一次在《霸王别姬》的演出在一个公公的府上,师兄看上了一把剑,小石头记了一辈子,他们的出名却是小豆子被心理变态的公公亵玩,在有权有势的人家眼里戏子不过是一个玩物,即使是再出名的角儿,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段小楼和妓女菊仙结婚,程蝶衣和段小楼说:你还记得说过要和我演一辈子的戏吗?一个人要一辈子忠于一部戏一个人。这时的蝶衣是心痛的,曾经以为的一辈子,霸王和虞姬的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现实呢!

互相揭发,这是人民的灾难,在这个时候父子不亲,朋友不信,夫妻不爱。曾经被蝶衣收养的小四儿狼子野心,为了一套头面处处针对他的师父。在这样的背景下段小楼的心理防线被一步一步攻破,最终出卖了蝶衣,而失望的蝶衣 同样被逼疯,揭发菊仙,致使菊仙自杀,这样的揭发把每个人都逼到疯狂。在这个时期毁了的不止是人,还有一种传统,一种文化。《霸王别姬》引起的人山人海又去了哪里?

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故事淹没在了时间的河流里,可是这份情却像霸王别姬一样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看完了张国荣的<<霸王别姬>>的我,一时半刻真的是很难接受的,太悲凉了。让人郁郁不能止。这部电影一开始的确是看得让我真的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又很想看下去,想知道到底是讲什么的,程蝶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如果真有程蝶衣,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生,我要如何去接受。从小被抛弃,挨打苦练,学成受辱,兄弟离叛……而他当时想的却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个想法在现在看来很是平常,但在日本侵华之时,桀骜不驯的他只有碰壁受辱。新中国,那个时候的新中国给他的,是摧残,加上师兄的背叛反目,满目疮痍,他是如何活下来的?最后的死又是一次决绝的心灵告白。观他一生,不忍回想。

那个时代,不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人该出生的年代,他是时代的祭品.人性的祭品。其实说真的,对于这个电影,我真的不能说自己是完全透彻地了解他真正深沉里面的意思。再深的悲,让我承受不了。我想以后不会有程蝶衣的悲剧了,起码时代过去了,说不准的只有人性了。让世界永远祥和安宁吧。

篇8: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一、电影叙事的跨越式转向

在电影《霸王别姬》之前的剧本、小说等各种文本的《霸王别姬》, 几乎无一例外地锁定了英雄项羽作为视点人物, 张爱玲突破了这一叙事传统, 第一次把视点人物转向了虞姬。张爱玲作为女性主体所独有的生命感受与生存体验, 使她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感受着虞姬的生命感觉, 并对女性共有的或相似的生命体验做出合理的想象、揣度从而再现了虞姬的形象。她笔下的虞姬有了理性思考:“每逢他睡了, 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 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 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她活着, 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 他的长矛, 和他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他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 (2) 字里行间闪现出一个女性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深思。张爱玲从虞姬的视角出发展开对这一故事的创造性叙事, 尤为难得地表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之后却发现无路可走的危机意识, 是对女性主体与现代社会语境复杂性关系的一种表征。如果没有张爱玲的叙事转向, 虞姬永远也只能够是英雄身边的一个衬托性符号。张爱玲第一个实现了《霸王别姬》故事文本内的转向, 同时也铺设了《霸王别姬》现代性转向的桥梁。

电影《霸王别姬》叙事转向堪称是一种跨越式的转向。首先, “霸王别姬”的历史英雄故事只是电影的叙事背景, 也可以说是银幕叙事的切入点, 电影的叙事已不再从霸王转向虞姬或其他方式的文本内转向, 而是转向了虞姬的扮演者程蝶衣及其凡人琐事, 转向了程蝶衣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和多舛的命运, 跨出了“霸王别姬”的元故事。其次, 叙事转向社会最底层, 叙述的是惨遭灭绝人性的折磨、凌辱和摧残的小人物的生命故事, 跨越了艺术叙事的一般范畴, 那种在小人物的生命破碎中呢喃的叙事渗透着叙事伦理的思考和关注。再次, 电影叙事超越了性别叙事, 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如果说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叙事转向是对男权话语的颠覆, 那么电影《霸王别姬》也并非如女性主义批评家所指出的男权话语语境下的产物。毫无疑问, 女性主义关于性别平等, 反对性别歧视等都是正确的。但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却是一个坠入“生命的悖论深渊”的人。戏班子不收女孩儿, 而男孩儿又要扮演女性角色, 这其中将一个男孩儿暴力性地改变为女孩儿所经历的痛苦绝不会比一个女孩儿学戏的过程轻松。即使成了“角”, 寄人篱下的戏子特别像程蝶衣这样对于艺术的追求使他与角色处于同化的状态, 更是为当时世俗所歧视, 这种被歧视也是更甚于女性的。程蝶衣虽然是男性, 但他却承受着更大的屈辱。由此可见这种叙事不再是男性或女性叙事的问题, 而是超越性别挑战传统的叙事。

电影《霸王别姬》既实现了叙事转向是跨越式追求, 又系统而完美地展示了各种艺术元素, 使观众领略到一个社会生活中的“虞姬”的人生变故和生命感觉。

二、电影叙事的伦理思考

跨越式的叙事转向有其深刻的艺术目的。陈凯歌导演曾说:“我虽然不是一个社会学者, 不是哲人, 无力为社会提出改革的最佳方案, 但注入我思想深处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使我的内心常常是忧愤深广的。” (3) 确实, 电影创作者们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伦理学家,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用艺术家的方式和电影语言刻画出一个鲜活独特的个体生命故事, 并引导观众进入到那个生命历程中去感受其生命感觉。电影《霸王别姬》在叙事中呈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伦理状态及对于小人物“生命深渊”的同情式的理解无疑是艺术电影创作者的情感折射, 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个体让人们或者观众心碎无痕的同时必然也让艺术家们“忧愤深广”。这种情感投射到创作中, 渗透着艺术家深刻的伦理思考。

叙事伦理是叙事结构、形式、姿态、语调以及叙事意图、功能所建构的伦理空间, 观众在观看电影并与故事内容相互交融或交流而产生共鸣则生成生命感觉。电影《霸王别姬》的叙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而且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极具特色。如果把全片分作三大篇章的话, 每个篇章都由几个小事件构成。以“卖子”为例:北京前门外八大胡同里的妓女艳红要将亲生儿子小豆子卖给京剧喜福成班学艺。科班领东关师傅在查看了小豆子的身体时, 发现孩子的一只手上长有六指, 遂予以拒绝。接下来影片表现的是艳红怀里夹着儿子大步走到当街, 拿过磨刀师傅戗好了的菜刀麻利果决地斩下小豆子的骈指。此时我们只看到冬日街景的空镜头和听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画外吆喝声来做暗示性铺垫。小豆子的骈指被斩断之后, 母亲又将他裹挟回喜福成科班。在院子当中, 小豆子撕肝裂肺般呼嚎着四处躲藏, 却终被戏班子的人们拿下。这时, 画外响起苍凉的京剧“夜深沉”的曲牌声, 而画面上与这弦乐声相伴的是哀嚎的小豆子被强扭着在香案前给梨园行祖师爷的神位磕头, 并被迫用血淋淋的小手在卖身文书上按押。接着在阴森森的中全景镜头里, 母亲迅速地将自己身上的风衣脱下披到跪着的小豆子身上, 然后决绝地迅疾转身出画而去。镜头朝着艳红离去的方向摇出, 门口已无人踪。而屋外却是漫天飞雪, 晴天一刹间变做纷纷飞雪;这晴雪之变其实是一个符号, 象征着小豆子被卖的悲惨遭遇以及与他母亲生死离别的复杂感情。

如同“卖子”事件一样, 《霸王别姬》中每一事件的高潮到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有铺垫、有积累、有过程的展现, 同时, 以十分有效的视听手段将这些铺垫、积累的过程渲染得各具特色, 并同影片中重要的造型元素即京剧的程式化表现手段有机结合。影片充分调动了视听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 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讲述一个繁复跌宕、壮美凄绝的人生故事, 传递出一种无形的极具张力的伦理空间, 让观众在生命感觉中体认到另一种真实。

影片《霸王别姬》以跨越式的叙事转向成功地创造了一部现代电影艺术佳作, 同时也展开了一个伦理空间, 为观众也为所有在此空间中与作者、人物交流的人们带来了真实的伦理思考。

注释

1 (美) 珍·库瓦劳:《<霸王别姬>---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历史、情节和观念》, 李小刚译, 载《世界电影》1 996年第4期, 第49页。

2 张爱玲:《霸王别姬》, 见《张爱玲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第3页。

上一篇:新生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2023新时代中秋节礼品送什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