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2024-05-12

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共14篇)

篇1: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教学流程

1.提供素材,感知现象.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感知运动现象,为下一步逐渐将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数学化打下基础。

2.研究素材,掌握特征.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图形运动的概念,必须经过学生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比较、想象、描述、模拟、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因此,在前面观察各项运动,初步感知运动现象的基础上,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各项运动进行分类、比较,并加以语言或动作描述,然后举例,这个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特征初步有了本质的把握。

3.模拟运动,探究方法.像上面所述,空间观念的培养,几何直觉的发展是要经过各个层次培养的,虽然前面学生经过了观察、分析、比较、描述、举例等一系列抽象的过程,但毕竟还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还没有完成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还是仅仅在研究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因此,本环节需从几何图形这个角度进行图形运动操作。通过从模拟实物运动,到几何图形运动,从观察点的运动到整体的运动,学生逐渐建立起动态表象,逐步体会图形运动的思想方法。经过了这个“做”的过程,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真正得到了数学化。

4.拓展创新,体验应用.学习掌握图形运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应用之美。教师要注重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组织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运动,感受其普遍性,体会其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创作欲望。

篇2: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三)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且对对称、平移等现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本单元安排了四个例题,每道例题的知识点各有侧重,层层递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换内容的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之后深入探究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在方格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一单元的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

2、能清楚地描述图形旋转的过程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和学握新知识,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感知学习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画出把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感受并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拼组鱼图中的应用。

难点:能在方格纸画出把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对称、旋转等方法拼组鱼图。

五、课时安排:共2课时

图形的运动

篇3: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探析

一、探索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仍然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 但教学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 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 对基本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 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观念也大有好处。

下面以圆的面积为例说明以上想法。对这部分内容, 教材的基本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接着, 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和半径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那么, 学生是如何探索圆的面积的呢?下面看一个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 我就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下面是学生的做法:

(1) 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

学生:如图1, 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 但是不知道多余的四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2) 圆中画小方格。

学生:如图2, 我们在圆的内部画出很多小方格, 中间的小方格好数出来, 但是旁边不满一格的不知怎么办。

(3) 教材中的方法。

仔细分析学生的不同想法, 不难发现它们不仅有趣, 而且都蕴涵了重要的思想——化曲为直 (或以直代曲) 。即处理曲边图形的测量, 要将它转化为直边图形。但是要用“直”代替“曲”的话, 就要细分很多段, 这样用“直”代替“曲”的误差才不会太大。这就是为什么教材上要设计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也就是极限的思想。

再看学生的想法。第一个想法, 无论学生用圆内接正四边形, 还是圆外切正四边形, 都是想用“直”代替“曲”, 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对称性, 所以选择正四边形。由于太具有挑战性了, 因此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剩下的四块曲边形像什么图形, 像不像三角形?能不能用三角形代替它?剩下的类似三角形的曲边能不能再用小的三角形代替?这实际上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不断逼近圆, 即刘徽的割圆术。其实, 学生的想法与教材上的方法是一致的, 教材也是在“割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教材把圆割成小扇形后, 将这些小扇形重新拼摆。第二个想法是画方格。学生这种想法应该来自对面积测量意义的理解, 就是要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种想法是最原始的, 但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小方格再细分, 与圆的面积就会更接近。学生的想法中, 既有对面积测量的本质认识, 又有以直代曲的思想, 当然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办法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有的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认为在小学阶段, 学生只要知道同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了, 不需要经历探索过程。在这点上也许无需达成共识, 但鼓励学生经历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还是重要的。

二、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

对图形测量方法的学习, 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则图形上, 还应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实际上, 在这些探索活动中, 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测量 (如面积、体积) 意义的理解, 还初步体验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方格纸覆盖近似测量。例如, 学生可以尝试估计自己鞋印的面积。他们可以在鞋印上画正方形格子, 计算鞋印覆盖住的整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不足近似值;再计算被鞋印接触过的所有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过剩近似值, 鞋印的实际面积介于二者之间。学生还可能认识到方格分得越细, 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越接近, 这种认识实际上蕴涵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学生还可以探索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 (如土豆) 的体积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些测量活动中, 学生可以综合应用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 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考的能力。

篇4:谈谈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28-01

图形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借助图形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生成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学科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为抽象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多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图形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

图形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

二、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具体方式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等方式。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较为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由于难以理解就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种方式,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而具体,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3]。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图形教学指导之后,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活动。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图形的运动(一)》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日常生活当中,车的位移、人的位移等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位移的内涵,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二)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对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感培养方式较难,所以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借助图形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空间概念感[4]。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仅仅是指导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会较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的方式,进行拼接,就能够使小学生加深对平行四方形的认识,使小学生能够在求平行四方形的面积时,同时想到这个方式,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

实际生活当中富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实践活动。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观察物体(一)》中“轴对称图形”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窗户、门、桌子等等小学生校园生活当中的物品。教师可以借助对称的窗户为小学生举例子“窗户是轴对称图形”。在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小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小学生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黑板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班级的门是轴对称图形吗?”等等,使数学图形教学活动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图形学习的兴趣,并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等方式,使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艳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东北师范大学,2012,(03):1-45

[2]崔莹.几何概念抽象的教科书呈现研究——以北师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05):1-56

[3]刘帅.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吉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1-41

篇5:数学《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正确辨认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探索物体和图形的运动形式过程中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会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平移后的`现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运动

游戏一:向左转,向右转。

游戏二:我是你的影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游乐园动态场景。

师:游乐园大家都玩过了吧,可是小蚂蚁们没有玩过,你们能当小导游吗?(可以)

二、新授

我来指,你们来说这是什么项目?边说边用手势或者借助直尺橡皮擦模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二)分类

这么多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并和同桌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预设:分成两类:一类是小火车,缆车,滑滑梯,观光梯。另一类:旋转飞机,飓风车,钟表。

(三)教学平移

我们先来研究平移。

1、质疑:小火车是横向直直地往左移动,观光梯是竖着直直地往上移动,而滑滑梯是斜斜的往下,为什么也分为一类?

小结:只要是沿着直直的线移动,就是平移。不管是往哪个方向。板书。全部边做手势边齐读。

2、同桌讨论:平移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什么发生改变?

全班边模拟运动,边思考。

3、小蚂蚁要和小伙伴玩游戏了。

游戏:蚂蚁移房子。师:什么叫重合?

学生操作。学生上台操作。

(四)教学旋转

1、出示2个问题让全班边模拟运动,边思考。

这些项目为什么可以分为一类?

旋转过程中什么发生改变?什么保持不变?

2、出示钟面。

师顺逆时针转,从12点开始转半圈,转四分之一圈,从5开始转到7。

让学生体会:不管转多少,只要它们都是绕着同一个点转动,就是旋转。

3、体验旋转

(五)比较异同点

小蚂蚁它还想知道这两种运动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师小结: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并且移动中没有改变方向,就是平移现象;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方向一直在变。

三、练习

(一)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小蚂蚁只有判断对了才能获得奖品,你能帮帮小蚂蚁吗?

(二)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三)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贴图贴图相对应

沿着直直的线移动绕着同一个点转动

不变:方向、大小大小

篇6: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篇7: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把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探索图形与几何。教材让学生观察三角尺旋转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旋转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以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观察三角尺的旋转过程,明确旋转的含义,感知图形旋转的特征,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图形。

教学目标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难点: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

方法指导

看——想——说——做(画)

预设流程

具体内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2.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这次又怎么操作呢?

3.引入课题。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照样子转一转。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2)三角尺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小组交流。

(1)三角尺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全班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2.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度数。

3.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1)确定旋转图形的关键点;

(2)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由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确定对应点;

(4)顺次连接上述各对应点。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达标练习。

(1)如图,指针从A开始,顺时针旋转了90°到()点,逆时针旋转了90°到()点;要从A旋转到c,可以按()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时针方向旋转()°。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2)观察图形,填写空格。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①号图形是绕A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

②号图形是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③号图形是绕()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④号图形是绕()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一第4、5题。

板书设计

图形旋转

(二)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篇8:小学数学图形认识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他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在小学阶段,“转化”的内容主要有:立体图形的展开与平面图形的折叠;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与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与圆柱“切割”得到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与圆锥“切割”得到三角形。这些素材不仅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并且又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

总之,把握实物或几何体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利用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探索性质;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二、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这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撕、剪、拼、折、画,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比如,对于长方形特征的探索,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提出一些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长方形的特征。总之,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制作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操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第二,操作可以对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第三,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及其性质的理解。比如,画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看下面的一个案例,仅仅是一个折纸的活动,学生就将从中体验很多图形的性质:

案例:(1)当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裁成一个正方形时,你想过这里面有几何知识吗?

如图1,第一条折痕把一个直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线叫做“角平分线”;第二条折痕比较出了“长”比宽多多少,这叫“比较线段的大小”;把阴影部分裁去,可以看成在“长”上截取一段,使它等于“宽”,这就是“线段作图”;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这更是一个重要结论。

如果把正方形折成相等的两部分,除了图2中所示的四种折法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折法吗?不妨试试:过四条折痕相交的那个点任意地折一条线,看看这样把正方形分成的两部分也一样吗?

(2)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 5, 9,学生们却产生了疑问,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4+5=9, 9与9都平行(重合)了,拼不成了。

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

摘要:小学阶段图形认识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和转化, 同时, 还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巧设疑问, 激发思考,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9: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关键词:空间图形;教学创意;教学策略;自主创新

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呈螺旋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许多教师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没有准确認识,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拙见。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意义

空间图形在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在每个学段都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型,它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特殊,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用好的教辅工具。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工具缺乏。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齐备的教学工具及辅助条件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节约时间,只让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习兴趣。(2)多媒体课件质量低。空间与图形教材都是静态平面图,而实际上大多知识都是动态立体图,立体图呈现不出来,学生无法进行空间想象,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动态的立体图形演示更为形象、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许多教师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课件。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带有新意的、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

为了落实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目标,要明确教学创意的概念。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

1.指导学生注重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教学不同的内容时,选择不同的材料(模型、实物、教具等)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叠一叠、切一切,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图形的特征。

四、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合情合理。

2.充分利用多媒体,化解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空间与图形运动与变化的问题,如,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方位的确定、图形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过程等,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的,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把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切开后重新拼组起来,转化为长方体后,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个推导过程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教师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生动演示这个过程:将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得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巧妙化解了教学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3.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操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的特征,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土豆和小刀,课上让学生切土豆,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得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做中学,这样概念建立得会深刻、有效。

总之,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学习上的效率。

参考文献:

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

篇10: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焉耆县第一小学

尹清菊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微课等,认识旋转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让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本章的主要学习是对概念和性质的辨析,以及利用性质作图。数学的学习是有其枯燥性的,如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主要思路。本章的学习还重在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发现数学的美。因此在每一小节学习完后都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图形,通过图形的设计,加强性质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从生活实际引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信息,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开课,我出示一张学生的照片,但这张照片是斜着的,我预设到孩子们一定会歪着脑袋看,(因为他们必定会对此感兴趣)于是紧跟着问为什么歪着看,从而引出把照片逆时针旋转这一生活化的旋转现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创设了蕴含本课知识点的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根据旋转的特征画旋转图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特别是让学生对于对应线段相互垂直,长度相等,旋转方向要会检验。画法简洁,便于记忆。

画法:一找:找出关键线段。二画:画出对应线段。三连:连线 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不足之处:

1.在旋转特征的教学上用时较多,导致画法练习时间不充分。2.部分学生对于用三角板如何放不知所措,不会进行检验。再教设计:

篇11: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4题。

三、动手操作,提高练习

1、做一做。(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2、拼一拼。(教材“练习七”的第10题。)出示第121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教材“练习七”的第11题。)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

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篇12: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三)一、轴对称

1、轴对称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互相重合的点叫对应点/对称点;互相重合的线段叫对应线段;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重合

3、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定: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顶点、相交点、端点

②数(或量):数或量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描: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连:连接各对应点

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轴的画法

先找出两个图形一组对应点,连接对应点成一条线段,过这条线段的中点作它的垂线,这条垂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二、旋转

1、含义: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旋转

2、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4、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对应角都分别相等

5、画图形旋转90°的方法:找出关键点所在的线段,根据旋转方向作线段的垂线→从旋转点开始,在所作垂线上量出与原线段相等的长度→连接对应点

三、欣赏设计

1、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平移、旋转、对称

2、运用平移设计的方法:确定平移方向、距离

3、运用旋转设计的方法:确定旋转点、旋转角度

篇13: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的问题探析

一、图形旋转的教学重点难点混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图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教学重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能够融会贯通的知识要点。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掌握、难以进行实际运用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往往包含了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并不一定都存在教学难点。数学图形旋转教学要注重图形知识的框架结构,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点置于整个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在观察课堂案例的过程中发现, 单独地看一节图形旋转课程的设计, 精致有内涵, 但相比较于整个图形旋转同一知识体系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图形知识基础相对单薄, 图形旋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方法并没有贯穿于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之中并逐步递进发展, 甚至课程的设计过程如出一辙。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6、67页《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注:《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来自于江苏省某小学教师执教的日常课。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含义,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而教学难点是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方法。透过上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描述,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多地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以“难题”的形式让学生运算解答, 而不是从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的角度考虑教学难点。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涉及图形旋转教学的核心, 学生对旋转90度、顺时针、逆时针等概念的体验与理解不够深刻, 对今后初中数轴、平面几何, 高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三角函数等概念的认知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理解了旋转的特点, 旋转90度的概念, 区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利用方格纸进行想象旋转是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 是学生应试的知识点, 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混淆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影响了学生现在理解图形旋转的答题能力和未来理解图形的思维能力。

二、图形旋转教学的组织设计欠缺

认识构成图形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在经历了图形教学的全过程后, 才能真正体会到图形在数学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意义和价值。不少教师教学图形旋转这部分内容时, 能够关注到学生处于图形教学活动设计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学生在教师的设计环节中处于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地位, 与教师进行教学呼应, 而学生缺乏全班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不能全面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中来。图形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不仅需要教师重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结合, 同时也需要学生拥有全班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因为这种意识的缺失会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的图形知识的探究学习, 不能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 转一转彩色大转盘上的指针, 看看你会拥有什么, 并说出你们观察到的转盘变化。 (课前准备好教具彩色大转盘, 正方形, 有天天向上、聪明可爱、智慧健康、幸福加油四组转盘文字内容,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1:我转到了天天向上, 指针转动方向可以不一样。

生2:转盘是正方形的, 有四个一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真棒!转盘上指针的运动方式, 我们三年级学过, 叫旋转。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旋转。你能举出生活中物体旋转的例子吗?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一说。

生1:秒针、分针、时针都在旋转。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我们来看看风车Flash的旋转。 (生齐答:风车的旋转与时钟的旋转相反。)

师总结:相同点是两种图形的旋转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旋转。不同点是两种图形旋转的方向不一样。 (介绍顺时针90度与逆时针90度的含义, 要求学生完成训练卡第1题: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下图中的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吗?) 。

在本案例中, 学生参与到幸运数学大转盘和风车Flash两个生活场景的数学图形教学活动中, 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 气氛积极向上,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仅仅依靠教学场景活动的堆砌叠加并无法使得学生对图形产生真正的整体思维体验。一方面, 图形旋转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与图形学习之间缺少直接必要的联系, 类似为了教学图形旋转而刻意寻找生活实例支持, 并且这些生活实例已经习惯性地成为教学经验进行宣传。学生观察生活实景中的大转盘、风车, 缺少必要的图形教学背景阐述, 在观察过后引入知识点, 进而做练习作业的过程, 并没有让学生始终地对大转盘、风车进行图形分析研究, 学生更多地是在教师的指引中成为单独的个体在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提供了现成的训练卡第1题练习, 没有关注学生对于旋转方向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的认识, 很容易混淆不清、产生错觉。

三、图形旋转教学的目标评价偏差

学生选择恰当的图形旋转方式处理和分析图形, 了解图形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90度的全过程,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是图形旋转教学所追求的第一目标。学习图形的核心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 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 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但我们应该看到,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取向范围相对狭窄, 仅仅以第一目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图形旋转的依据, 以能否快速准确完成习题的作业结果为教学目标, 忽视学生在图形旋转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学生创造性的旋转过程表示出不关注和拒绝接受的态度。这些对学生参与图形旋转的课程体验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图形旋转教学活动时往往能够创造情境, 但在导引完成课程的知识点之后, 这些情境常常被放在一边, 这样导致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图形旋转情境的解决过程中, 无法培养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使得教师在学生准确地解答练习题目之后, 缺少继续探究为什么准确的动力, 教学活动评价的实效性会大大降低。

教学片断:

1.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 游乐场里有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游乐场的游乐设施吧! (PPT课件演示, 重点展示摩天轮。生齐答:摩天轮!) 对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在这里面呢!大家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

2. 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 你能说出图形分别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吗, 他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摩天轮、大转盘、风车的Flash) 。大家能看出老师的手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用手势表示旋转的两种方向) 。

3. 操作旋转

师:我们来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绕D点逆时针旋转90度, 并在方格图上画出长方形绕B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片断中, 我们看到教师的评价角度和话语非常有限, 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教学节奏, 一般以操作阶段的结果正确作为评价标准。若学生能够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评价标准多偏重于学生的卷面整洁程度;若学生能够回答教师手势旋转的两种方向, 评价标准多偏重于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夸赞学生的智商情商本没有问题, 但背离了图形旋转的课程设置初衷, 这些评价并未能够契合图形旋转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在分析判断学生的对话文本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完成习题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基本就是完成教学进度, 缺少对教学目标的深刻领悟, 他们仅仅关注浅层次的教学目标, 忽视了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即图形旋转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做题的技巧, 更需要锻炼他们的图形想象能力, 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问题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加强对图形知识教材的内在消化, 读懂图形教学的内在价值。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界限需要教师的知识背景, 只有教师理解图形旋转所代表的数学思想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空间思维能力, 才会在教学中区别对待重点难点, 也才会把图形旋转知识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过程, 进而关注知识的逐步传递与发展, 关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体验。

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对图形旋转的模糊认识, 需要从观察感知、动手操作、深化理解三个层次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将空间旋转的基本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使得学生构建准确的图行旋转体系, 而不要将学生的学习异化成个体不断做题的过程。

图形旋转教学活动的评价应以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 体现图形旋转教学的基本理念,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知识储备、空间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1]

参考文献

篇14: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实效性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时空集合体。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注重课堂”。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积极开展科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对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数学平面图形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效性研究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小学平面图形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它能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整合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师生互动的有利保证,使得数学教学手段更加生动有趣。小学数学平面图形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效性研究主要指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活动过程应体现出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和学生自主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的情感的交隔、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积极探求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活跃,使学生乐学、爱学,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手、脑、眼、口并用,真正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整合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代课堂的氛围。

《圆的认识》。通过素材搜集,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有什么特征?然后先让学生在屏幕上观看圆的运动轨迹,最后形成封闭的图形。这样,比单一教师一味讲,什么圆心、半径绕圆心一周,形成的图形叫圆来得生动、形象,学生动画图形吸引,课堂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高,最后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在这节课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中没有办法实现、语言抽象的问题解决了。

信息技术的利用似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教师了。然而实践证明:绝对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把我们带入信息文化时代,这种信息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是有距离的。无层次、无系统、无重点、无目标、针对性差的信息资源,对学生來说,更象是一堆“信息杂物”,堆砌在一起,不知如何梳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很多学生不会学习,自制力也有限,容易受外界的诱惑,教师不能懈怠,信息技术教学并不轻松。整合就是通过筛选、优化信息文化,将它们引入课堂,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信息文化生活沟通,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价值,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总之,主体的绝对化倾向要不得。教师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控,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另外,要防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整合的课堂教学的错误倾向,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现在的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一昧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多媒体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或在上面操作、讲授一个知识的产生、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看。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没有真正地将多媒体的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学生不能亲身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从实践操作中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不要本末倒置。这些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整合有利于提高师生信息水平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1、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2、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课件制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文稿可以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可以用FLASH等。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中,强调知识的获取,并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与同伴或者其他人群进行交流,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信息的分类、分析、判断等能力和熟练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

〔6〕钟启均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上一篇:初中的教师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古代文学与戏曲经典》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