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2024-05-21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难点: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关键: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课时划分: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1课时

2.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1课时

3.练习四 ……………………………………………………1课时

篇2: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看课本第2、3页,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认识正方形。

①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作什么呢?

概括: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3)放手认识圆。

①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圆柱底面的形状。

②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③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作什么呢?(圆)

④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体验深化

(1)提问: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五、总结延伸:

篇3:小学数学图形认识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他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在小学阶段,“转化”的内容主要有:立体图形的展开与平面图形的折叠;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与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与圆柱“切割”得到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与圆锥“切割”得到三角形。这些素材不仅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并且又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

总之,把握实物或几何体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利用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探索性质;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二、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这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撕、剪、拼、折、画,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比如,对于长方形特征的探索,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提出一些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长方形的特征。总之,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制作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操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第二,操作可以对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第三,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及其性质的理解。比如,画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看下面的一个案例,仅仅是一个折纸的活动,学生就将从中体验很多图形的性质:

案例:(1)当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裁成一个正方形时,你想过这里面有几何知识吗?

如图1,第一条折痕把一个直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线叫做“角平分线”;第二条折痕比较出了“长”比宽多多少,这叫“比较线段的大小”;把阴影部分裁去,可以看成在“长”上截取一段,使它等于“宽”,这就是“线段作图”;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这更是一个重要结论。

如果把正方形折成相等的两部分,除了图2中所示的四种折法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折法吗?不妨试试:过四条折痕相交的那个点任意地折一条线,看看这样把正方形分成的两部分也一样吗?

(2)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 5, 9,学生们却产生了疑问,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4+5=9, 9与9都平行(重合)了,拼不成了。

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

摘要:小学阶段图形认识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和转化, 同时, 还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巧设疑问, 激发思考,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4: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关键词:体验;观察;发现;操作;倾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谈一下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的心得体会。

教学这堂课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还不太懂规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所以上这堂课,我考虑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大量的游戏。

通过多次做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课的一个特色。针对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人讲述”的情况,在课始、课中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尾还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颁发小礼品,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注重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较好地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袋子里的东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来。我故意说:“还不愿意出来呢!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吧!”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在考虑到有时学生会在练习题中遇到三棱锥,在给出的礼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锥,并在分礼物时提问:“好像有一个礼物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哪一个?”再告知他们叫三棱锥或者三棱柱。

为了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我让他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说一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在放手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仔细巡视,发现虽然课堂显得比较吵闹,但是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是边摸边说,有些孩子表达不准确,我及时进行了纠正。

在汇报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讲述,我一直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找到各个图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颁发了小奖品。

电脑博士出示了各自图形的特征,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圆柱与球的区别。

在圆柱与球的区分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球是圆溜溜的,很容易滚动,那圆柱容易滚动吗?”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说容易滚,有的学生说不容易滚,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原因。

接下来,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软的,有的学生说是硬的,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

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多边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逐步清晰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呈现:

1.第一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

要求1:其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你能找到它吗?并说一说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找出:

揭示:其他图形都围起来了,这个图形没有围起来。2.第二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的线都是直的,这个图形有一条线是弯的。

第 1 页 揭示:直的线 曲的线 直线图形 曲线图形 3.第三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这个图形只有3条边(3个角)。

揭示:三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4.这些四边形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认识一般四边形。

揭示:四边形家族里除了有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还有其它的四边形。

总结:刚才,找出了与众的三角形。看的是什么? 揭示:边 角 科学家在研究图形的时候,都要研究图形的边和角,看看他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5.进一步清晰“边”的概念

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6.画一画:

如果要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要画出几条边呢?在白纸上任意地画一个四边形。

交流。选择任意四边形呈现。

第 2 页 提问: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7.找四边形。

8.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

分别取个名字。

揭示: 五边形,六边形。9.创造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二、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三、课本练习

篇6: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我执教的《认识图形》这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四分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是一节翻转课堂的尝试课。之所以选择翻转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对于物体上有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并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学生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地已经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稍微陌生一点的是平行四边形,他们基本能分清这五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因此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已经不成问题。不过,多数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同时,想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认字有限,自己看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难培养,但是我们班的孩子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用电脑看视频,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有必要条件的支持而且乐于接受这种形式。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老师发布到学校微课网站上的《认识图形》的微视频,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家找好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物体,并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线,引导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困惑。由于学生在家已经看了视频,进行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交流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和质疑中,学生进一步内化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体验、感知了“面”与“体”的关系,体会了“形”“体”间的联系,更好的构建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剪的平面图形的卡片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特征,而且很自然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很好的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3、第三个环节是,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的拼画,感受图形的美,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拼图的兴趣,进一步感悟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拼图,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4、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同桌互评,课堂总结。在同桌互评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了主人的乐趣。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上与同学、老师协作讨论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前,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辨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更主要的是通过在课堂上交流收获,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篇7: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1、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篇8: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篇9: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认识;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深化图形认识的基础。“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三维立体图形、二维平面图形、一维图形,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思维能力。课堂中“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包括:生活经验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象活动等,但是如何全面准确地合理优化“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对于积极开展图形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下提出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及其注重点,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一、实物操作、视觉观察、空间想象相结合,重思考

在小学“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只有操作和教师的直观演示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学生的数学思考,把经验数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科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它对“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是: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不同学段认知水平,在小学图形教学中,第一学段宜“先动手,再抽象”;第二学段应“先抽象再动手”。例如,第二学段,学习圆锥高的内容时,考虑到圆锥的高是隐藏在圆锥的里面,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有什么方法学生能亲眼见到圆锥的高呢?此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纵切后产生的切面的形状以及高所在位置,紧接着教师纵切圆锥模型,引导学生看到的等腰三角形与圆锥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想象圆锥纵切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对圆锥的实际纵切,使隐含的高显现化,抓住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直接感观圆锥的内部特征,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研究立体图形的实际问题积累知识活动经验。这种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让学生加深了对图形的理解,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相结合,重表达

学生获得图形概念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由于概念的形成是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知识经验出发,并且学生的图形知识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实物和模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概念形成有利于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发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通常在教授“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倾向于用概念形成的教学方式来学习一些数学初级图形概念,常常冷落或忽视概念同化在图形概念获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概念同化也是学生获得图形概念的重要学习方式,概念同化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抽象和概括图形概念,提炼图形的本质属性,辨析和比较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图形概念。“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概念教学中都不宜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式。”学生不把正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图形表象,不把长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表象等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忽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的选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应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图形概念图,理解图形概念间的关系。必须强调的是,教学中也必须强调适时地将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相结合来使学生明确图形的概念,通过二者相结合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几何概念的一般图形表象,也能将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深化理解和运用。

学生几何图形表象的习得,还需要学生语言的协同参与。这一点从朱志贤和林崇德的数学著作中也能够得到验证,即“语言、词在形成表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言,学生能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在学生一定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经历将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了解各图形概念的名称是怎么抽象而来的,学生又能感知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图形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语言表达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表达自己认识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图形语言的概括、提炼和抽象,通过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适时地提供学生语言模仿和习得的机会,帮助学生习得图形概念。

三、标准图形与非标准图形相结合,重本质

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不仅要呈现静态的标准图形,了解一般图形表象所反映的本质属性,还要通过动态的非标准的变式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凸显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和差异性,进行图形辨别和分类。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非标准图形,让一般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显而易见的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例如,第一学段“认识三角形”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标准图形,然后出示各种非标准的变式图形,让学生通过说理对三角形进行比较和分类,寻找三角形的共性和特性。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一般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既按边又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另外,教师也可以改变图形摆放的形式,改变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对图形進行升华认识,加深对图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二维图形与三位图形相结合,重转化

我国数学家张奠宙教授认为: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想象空间物体。因此,在教学“图形的认识”内容时,不仅要静态地认识二维图形,还要通过图形的运动,把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比如,通过面动成体的认识等学习方式,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图形,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教学时,应通过长方形和三角形动态的图形旋转的操作,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感受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的转化,清晰而直观地发现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隐蔽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有利于学生直观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其展开图”这一学习资源时,不仅要通过逻辑分析,也要通过实物操作转化,把立体图形展开分解成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图形转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抽象,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直观几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练习,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加深图形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深化。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需要深刻把握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儿童的数学几何思维发展特点、空间观念形成过程,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来促进“图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有效课堂[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6.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00.

[3]赵东金.小学几何概念图形表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71-74.

篇10: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朝阳小学 熊隽逸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和辨认立体图形,并且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引申的。课本例题一给出的主题图是:有3个同学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用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课本要求教师着重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面在体上”,从而进一步了解到立体图形,这里的了解不再只是直观的认识立体图形,而是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每个表面的特点,从这里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课本例题接着是通过表格进行了平面图形的分类,并且把一般图形直观的画出来,并且介绍了他们的名称。在正方形和圆的分类表中,课本中给与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表格中,课本中给与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但它们是同一类图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了解从“体”上得到“面”的三种方法:拓、印、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面和体的不同及“面”在“体”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立体图形)、学具盒和白纸。

教学设计:

师:今天黑猫警长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他来干什么呢?来教室找好伙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张爷爷生病了,但是他还惦记着菜园里面他养的蔬菜有没有被虫子吃光,病好了之后,张爷爷发现他的菜园完好无损,欣喜之余,张爷爷请来了黑猫警长帮他找到这位好伙伴。经过黑猫警长的仔细勘察,他发现了这四种脚印(幻灯片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1)体会“面”在“体”上,了解从“体”上得到“面”的三种方法:拓、印、描

问:看到这四种脚印,你能想起我们之前认识的哪些好朋友吗?

生: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学生说一个,幻灯片出示一个,当出示“三棱柱”时,在黑板上标注“棱”的拼音,带领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看到这四种脚印觉得它们分别是谁留下来的?

生:一号脚印是长方体留下来的,二号脚印是正方体留下的,三号脚印是三棱柱留下的,四号脚印是圆柱留下来的。

师:谁有不一样的想法?(生:没有)黑猫警长也和大家同样的想法,现在呢,黑猫警长想要请同学们做他的小助手来证明一下,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把脚印取下来,你想怎么取呢?小组合作讨论取脚印的方法,老师要求你们小组合作完成至少取下一种脚印。

师:老师好奇,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取“脚印”?

生:我把我的水杯的底面放在印泥上之后,在白纸上把底面压出来,就得到它的脚印了。

师:刚才这种方法,我们叫它叫做“印”。(板书:印)(全班齐读:印)有谁和他用的是不一样的办法吗?请同学们坐姿端正、举手发言。

生:我是把正方体的放在白纸上,然后用铅笔沿着边边画一圈,就画出了它的脚印。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我们叫它叫做“描”。(板书:描)(全班齐读:描)除了上面印盒描两种方法外,你还有没有新方法呢?有新方法的同学坐姿端正。

生:我是把三棱柱放在橡皮泥上用力压,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剩下的橡皮泥就是我得到的脚印。

师:他用的这种方法是“压”。(板书:压)(全班齐读:压)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想出“印”“描”“压”这么多种方法来取脚印,黑猫警长觉得啊,能想出这们多方法的你们将来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

师:你们已经和黑猫警长一起帮张爷爷通过找“脚印”确认了我们的好伙伴,像刚才留下来的这些“脚印”,都是立体图形上的平平的面,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他们是图形王国里面的重要组成成员,在他们的身上还有许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齐读课题)(2)分类(幻灯片出示一堆乱七八糟的平面图形)

问:老师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这么多,看得眼花缭乱,图形们觉得有点挤,你有没有好办法来帮一帮他们吗?(生:分类)老师已经给这些图形编号序号了,请你按形状分分类,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图形是一组呢?

生:我觉得1、2、9、12可以分一类。(幻灯片给生说的图形涂成蓝色)生:我觉得6、15、13可以分一类。(幻灯片给生说的图形涂成红色)生:我觉得16可以单独分一类。(幻灯片给生说的图形涂成黄色)生:我觉得4、5、7、11可以分成一类。(幻灯片给生说的图形涂成黑色)生:我觉得3、8、10、14能够分成一类。(幻灯片给生说的图形用粉色表示)(3)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师:用刚才你们分好的这五种图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猜一猜”,看看班上哪个小朋友和老师心有灵犀。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指一指上面这些图形中你最喜欢的一类图形,坐在下面的小朋友说说这类图形有什么特点,让老师来猜,你们说得越清楚,老师也会猜得越准确,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请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安静有秩序的举手发言。

生:这个图形是长长方方的,有四个尖尖的角,有四条边。有两条边长长的,有两条边短短的。

师:(指长方形)他心里想的是不是他们?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方形。(板书:长方形)(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长方形”。)生:这个图形没有角,它长得圆圆的,它没有直直的边。师:(指圆)你们说的是它们吧?它们叫做:圆。(板书:圆)(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圆”。)

生:这个图形长得四四方方的,它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它有四个尖尖的角。师:(指正方形)是不是它们呀?它们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正方形”。)生:这个图形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师:(指三角形)你们说的是它们吧?它们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三角形”。)

生:这个图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它跟长方形有点相似,两条边长长的,两条边短短的。它有两条边斜斜的。

师:(指平行四边形)你们说的是这种图形吧?它们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平行四边形”。)(4)巩固图形的认识

师: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有美丽的平面图形,你们看看接下来图片里面展示的分别是些什么图形。

(幻灯片出示摩天轮、帆船等等,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说里面有哪种图形)问:今天学习了五种平面图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它们?你能不能找一找教室里面有没有这五种图形并且说一说呢?

师:图形里面还有许多的秘密,以后同学们还有机会再深刻的认识他们。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5)游戏:猜猜我是谁

猜圆(幻灯片出示)生:我猜是一个圆。师:为什么不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呢? 生:因为没有尖尖的角。师:一起来揭晓谜底!答对了!

生1:我猜是一个三角形。生2:有可能是一个正方形。生3:也可能是一个长方形。师:绝对不会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不会是圆和平行四边形,因为圆没有尖尖的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直的。

(幻灯片展示学生说的三种可能,学生说一个揭晓一个)

师:在我们观察图形的时候不能够凭着一个角落就下结论,而是应该经过详细的分析。(6)课堂结语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4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

(二)》是在一年级上册通过简单的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并且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引入部分:本节课通过“黑猫警长找伙伴”引入新课,学生对于动画人物感觉是比较熟悉又比较喜欢的,一年级的学生总是容易被故事吸引,用带情节的故事导入,自然而然的可以看到他们专注的目光。紧接着给立体图形留“脚印”的操作活动也显得童趣十足。利用故事情景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创新意识和推理能力发展。

新授部分:首先是给图形进行分类,分类完以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再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给他们看一看生活中的图片,以及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图形。

篇11: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三角形 „„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 生2:角 „„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 生2:2号也不是角 生3:3号是角 生4:4号是角 生5:5号也是角 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 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生1:它有两条边 生2:它是尖尖的 生3:它是直直的 „„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 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 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 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 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2.角的读写

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 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 生1:三角尺 生2:黑板 生3:剪刀 „„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1:有

生2:不知道 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 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 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 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 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 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

(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三种角,以及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2)复习巩固角的相关知识。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感与态度

体验“角”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直角三角板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关于角的初步认识,即角的特征及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同时简评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好,小朋友们,我们可以把人分成小孩、青年人和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其实呢,角也有分类的。那,它们究竟可以分成哪几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二)主题活动 1.直角的认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出上面最大的一个角。生:找到啦,是这个

师:好,那小朋友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1:角 生2:直角

师:对,它是一个角,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角——直角。那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在哪些东西上看见有直角呢? 生1:窗户 生2:课桌 生3:数学书 „„

师:好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直角,那我们怎么来表示它呢?首先我们得画出一个直角,老师在黑板上画,小朋友们拿出小手在空中跟着老师画。

看,我们用这样的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即“¬”,它正好和直角的两条边组成了一个小正方形,注意不要把它画成了“¸”。来吧,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2.锐角及钝角

除了直角,我们的三角板上还有另外两个角,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呢? 生:比直角小

师:对,它们比直角小,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但有些锐角只比锐角小一点点,很难用肉眼看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一量。那么,怎么去量呢?下面同学们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探讨一下,并量一量教材第69页上“找一找”的第2个和第3个图形,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找到量的方法。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提供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陆续有小组举手说他们发现了测量的方法,教师待所有小组都进行了探究之后结束讨论,请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生1:我们觉得注意要把这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比较它们剩下的一条边,如果它的另一条边在直角三角形的里面,它就是锐角。生2:我们也是 „„

师:好,其他小组的同学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或者说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3:我们量出第三个图形比直角要大一些,它是什么角呢?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认真的参与了小组合作,并且很积极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怎么测量的,再来看看那个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好吧?

生4,你们这一小组怎么测量的,到投影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带上你的直角三角板吧。

(生4上台展示的同时,如有需要教师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师:好了,生4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测量方法,要注意三角板的上直角的顶点和要测量的那个角的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也要对齐。(教师再次在黑板上演示)

刚才我们量的是第二个图形,生3那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第3个图形比直角大,但不清楚它叫什么名字。那么,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呢? 生5:钝角

师:不错,生5小朋友预习得很好。对,比直角大的角就叫钝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记一记: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板书(分别在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图形下板书):它比直角小,是锐角。它是直角。它比直角大,是钝角。

3.直角、锐角以及钝角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PPT展示张口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一组角,判断是什么角。提问:从这一组图形里,我们可以得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1:锐角小于直角,直角小于钝角 生2:锐角<直角<钝角

师:其他小朋友赞成他们的说法吗? 生:赞成

师:好,那聪明的小朋友得出了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即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那么,老师想考一考你们,锐角+直角=? 生:钝角

师:很好,掌握了它们三个的大小关系,那锐角+锐角=?呢? 生1:钝角 生2:直角

生3:有可能还是锐角 师: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在思考,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好。那老师出几个判断题,聪明的小朋友来抢答好吗? 生:好

师:1.有的锐角大一些,有的锐角小一些。生:对

师:有的直角大一些,有的直角小一些。生:错。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有的钝角大一些,有的钝角小一些。生:对

师:任何钝角都比锐角大。生:对

(三)延伸活动

师:很好,孩子们都准备的判断出了结果。我们知道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那么,看看教材70页上的练一练,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能不能在5分钟以内把它写完。现在开始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学生做练习的情况,有学生陆续举手示意做完了,待都完成时开始评讲——投影展示部分学生做的结果)

小朋友们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好,说明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在上课,都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眼睛去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是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好的,这节课就到这吧,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比较以及随堂小练习等方式,达到对三种角的分辨的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但缺乏学生评价老师的环节。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延伸活动做得不够详尽和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长。

课时三: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的相关知识以及锐角、钝角直角的大小关系的基础之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也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形与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教学理念】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发现其特征。2.数学思考

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3.情感与态度

放手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后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三角板、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纸片、能容下长方形纸片的信封、剪刀(学生自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角的初步认识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好吗?

„„

好了,孩子们都还记得上节课学的知识,那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聪明的孩子们去探索探索他们边角的秘密,好不好?

(二)主题活动

1.剪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剪刀,翻到数学书后面的附页2,把上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保护你们的小手哦。

(注:学生在剪的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受伤。整个过程约5分钟)2.小组合作探索并分享边、角秘密

师:好了,孩子们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了,现在就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一起来探究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哪些秘密呢?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某些小组的同学暂时找不到“发现”的方法,教师就要及时的给予指导:比如通过折一折或量一量等方法,可不可以试一下呢? 整个过程约10分钟)

好,老师看见孩子们都完成了探究。那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呢?

生1:我们发现了长方形有4条边,这条和这条是相等的,这条和这条又是相等的。

师: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呢?能不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呢? 生1:我们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发现的。(到投影上展示量的过程)

师:好,他们小组发现了长方形有两条边是相等的,另外两条边也是相等的,其他小组发现了没有呢?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好,孩子们都很细心。其实呢,我们把这两条相等的边称作一组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画出一个长方形,标出相等的边,说明对边相等)那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发现呢?

生2: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发现的。你看,把它对折之后,这两条边就重合了,这两条边也重合了,说明重合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很好,他们不但找到了方法,还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们发现了长方形边的秘密,那么,它的角有什么秘密呢? 生3: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师:哦,你们发现了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3:我们是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量出来的。你看。

师:很好,这个小组的同学善于利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灵活运用。其他小组的同学认可他们的说法吗? 生:认可

师:好,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边、角的秘密,那么,正方形有什么秘密呢?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4:我们小组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都是相等的,还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出了它的四个角也是直角。

师:好,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折的好吗? 生4:好。(上台展示,将正方形对折)就是这样的。

生5:不对,他们只能说明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不能说明这两条边也是相等的。师:嗯,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那你说说怎么才能证明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呢? 生5:这样折。(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再沿对角线对折)

师:哦,他们是这样折的,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生:他们做的很好。

师:好,大家都认同这种方法,那你们发现了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吗? 生:发现了,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量一量。3.总结边、角秘密

师:嗯,很好。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并参与小组合作。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哪些秘密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好,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孩子们,把它记在你们的教材上吧。

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刚才发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秘密,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秘密呢?

生1:它们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生2:它们的对边都相等。

师: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都相等。但是,长方形只是对边才相等,正方形不但对边是相等的,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那是不是说明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很好,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好吗?

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个长方形,我们先把这个长方形拉出来一点点,现在它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再拉出一些呢? 生:还是长方形 师:那现在呢? 生:正方形

师:为什么变成正方形了呢? 生:它四条边都相等了

师:对,我们把长方形慢慢的往外拉,当它的四条边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那我们再往外拉一点呢? 生:又变成了长方形 师:很好。

(三)延伸活动

师:那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哪些正方形和长方形呢? 生1:门 生2:地板 生3:被子 „„

师:好,孩子们都很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秘密,祝贺你们。希望孩子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这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勇敢的探索,用自己思考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吧,下课。

【设计反思】

本课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秘密”为线索,引导学生展开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探究。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占了很大部分,因而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较为缺乏,这一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课时四:平行四边形与欣赏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征的基础之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

【教学理念】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发现其特征以及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区别。2.数学思考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3.解决问题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以及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4.情感与态度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后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同时结合所学,欣赏和设计出自己的图案。难点在于结合生活实际,解释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活动长方形框架、七巧板(学生自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出活动长方形框架,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你们确定是一个长方形吗? 生:确定

师:好,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了,(教师拉动活动长方形框架,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看,现在它还是不是长方形呢? 生:不是

师:那它是什么图形呢? 生:平行四边形

(二)主题活动

师:对,它是平行四边形。但之前小朋友们说它是长方形,那现在小朋友就和同桌利用你们手中的七巧板,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呢?它们的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在哪。大概5分钟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了解学情,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好了,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讨论的结果啊? 生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2: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

师:很好,孩子们能沿着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路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呢?

生:能。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师:好,我们把它记下来。(板书)那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的总结,再结合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你们能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直角,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

生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都是相等的 „„

师:好,那长方形、正方形可不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又可不可以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可以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呢? 生1:学校门口的伸缩门 生2:楼梯上的扶手 „„

师:很好,孩子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伸缩门要制成平行四边形的吗? 生:因为它可以变形

师:对,因为它可以变形,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不稳定性”,正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我们才可以方便的打开和关闭伸缩门。

(三)延伸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表现很好,那老师要送给大家一组漂亮的图片作为对你们这节课的奖励,请看屏幕:

(PPT展示一组与本单元相关的漂亮图案)

其实呢,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案的,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孩子们了,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来设计属于你自己的图案。最后10分钟我们将展示你们的作品,同学们互相评价。开始吧„„

„„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创造设计为主体,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通过所学创造属于自己的图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与学习数学更有兴趣。

同时,不光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互评的过程和环节,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上一篇: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选做题下一篇:回访总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