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2024-05-22

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通用11篇)

篇1: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活动,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会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这五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纸片。学生:各种图形纸片、立体图形实物。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出示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大家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学生回答)这些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同学们举起相应的物体来给大家看。

2、这里还有一些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谁认识这些图形,叫出它的名字?(老师随机板书图形名称)

3、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探究 主动参与发现(一)找一找

1、学生利用自备的各种物品,寻找上面的简单平面图形。

师引导学生:这些新朋友,非常淘气,他们躲进了我们老朋友的身体上,看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举例画)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我们的新朋友找到,画在纸上。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3、除了这些物体上有我们的新朋友,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他们?(观察教室)(二)摸一摸

1、师:有两个图形朋友非常淘气,出来玩跑丢了,请同学们帮它们找到家吧?为什么这样选?

(引导学生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一个面、平平的,数学家给它们取了名字----平面图形。(老师板书----平面图形)

2、你还知道哪些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老师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找的:直棱柱得到三角形、伸缩门的到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把立体图形放进桌洞里,平面图形放在桌面上,拿出一个摸一摸它的边,你有什么发现?

(三)摆一摆

请用小棒摆出上面这些平面图形。

你能用小棒摆出圆形吗?想要摆出圆形需要用到什么?

(四)分一分

1、以小组为单位,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分类,和组员讨论一下分类理由,再分类。

2、全班汇报交流。

3、教师预设追问:

(1)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2)这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4)当学生把圆分一类时,师问:这个球可以和圆分一类吗?(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三、巩固与灵活用

四、反思回顾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问?

篇2: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赣州市黄金实验小学

陈雪玲

讲评内容: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试卷 讲评目标:

1、通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通过讲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讲评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熟练地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讲评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

讲评过程:

一、成绩情况分析

1、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

同学们,我们完成了第五单元的检测,通过阅卷,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完成的不错,大部分小朋友都考得较好,90-99分的同学有43人,80-89分的同学有14人,70-79分的同学有7人,60-69分的同学有5人。

2、表扬进步的学生

这次测试中,朱文慧、赖滨、梁霖、朱运祥、黄捷宁等同学有很大的进步,在这里特别表扬这些小朋友。

二、试卷讲评

本次测试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考得不错,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题不仔细,解决问题不够灵活,下面我们就对这次检测进行试卷讲评。

1、学生自查

先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如果不知道的,就把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2、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助解易质疑。下面我们进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错误原因分析给小组同学听。(2)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忙解决。(3)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出错较多的题目记下来。

3、针对性进行讲解。

重点针对班上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

4、反思总结,自我改正。

谈话:问题解决了,试卷中的问题现在自己能解决了吗?请你把试卷中的问题改正过来好吗?

三、巩固拓展

出示相应的矫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讲评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这次单元练习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大部分学生成绩较理想。今天这节课是单元练习内容讲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会静不下心来学习,所以课前我也思考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篇3:小学数学图形认识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他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在小学阶段,“转化”的内容主要有:立体图形的展开与平面图形的折叠;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与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与圆柱“切割”得到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与圆锥“切割”得到三角形。这些素材不仅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并且又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

总之,把握实物或几何体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利用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探索性质;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二、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这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如撕、剪、拼、折、画,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比如,对于长方形特征的探索,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提出一些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长方形的特征。总之,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制作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操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是探索图形性质的有效手段;第二,操作可以对通过观察等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第三,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及其性质的理解。比如,画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看下面的一个案例,仅仅是一个折纸的活动,学生就将从中体验很多图形的性质:

案例:(1)当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裁成一个正方形时,你想过这里面有几何知识吗?

如图1,第一条折痕把一个直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线叫做“角平分线”;第二条折痕比较出了“长”比宽多多少,这叫“比较线段的大小”;把阴影部分裁去,可以看成在“长”上截取一段,使它等于“宽”,这就是“线段作图”;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这更是一个重要结论。

如果把正方形折成相等的两部分,除了图2中所示的四种折法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折法吗?不妨试试:过四条折痕相交的那个点任意地折一条线,看看这样把正方形分成的两部分也一样吗?

(2)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 5, 9,学生们却产生了疑问,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4+5=9, 9与9都平行(重合)了,拼不成了。

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

摘要:小学阶段图形认识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和转化, 同时, 还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巧设疑问, 激发思考,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4: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认识;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深化图形认识的基础。“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三维立体图形、二维平面图形、一维图形,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思维能力。课堂中“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包括:生活经验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象活动等,但是如何全面准确地合理优化“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对于积极开展图形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十分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下提出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及其注重点,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一、实物操作、视觉观察、空间想象相结合,重思考

在小学“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只有操作和教师的直观演示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学生的数学思考,把经验数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科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它对“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是: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是: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不同学段认知水平,在小学图形教学中,第一学段宜“先动手,再抽象”;第二学段应“先抽象再动手”。例如,第二学段,学习圆锥高的内容时,考虑到圆锥的高是隐藏在圆锥的里面,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有什么方法学生能亲眼见到圆锥的高呢?此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纵切后产生的切面的形状以及高所在位置,紧接着教师纵切圆锥模型,引导学生看到的等腰三角形与圆锥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想象圆锥纵切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对圆锥的实际纵切,使隐含的高显现化,抓住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直接感观圆锥的内部特征,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研究立体图形的实际问题积累知识活动经验。这种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让学生加深了对图形的理解,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相结合,重表达

学生获得图形概念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由于概念的形成是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知识经验出发,并且学生的图形知识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实物和模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概念形成有利于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发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通常在教授“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倾向于用概念形成的教学方式来学习一些数学初级图形概念,常常冷落或忽视概念同化在图形概念获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概念同化也是学生获得图形概念的重要学习方式,概念同化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抽象和概括图形概念,提炼图形的本质属性,辨析和比较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图形概念。“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概念教学中都不宜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式。”学生不把正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图形表象,不把长方形的一般图形表象看作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表象等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忽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的选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应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图形概念图,理解图形概念间的关系。必须强调的是,教学中也必须强调适时地将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相结合来使学生明确图形的概念,通过二者相结合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几何概念的一般图形表象,也能将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深化理解和运用。

学生几何图形表象的习得,还需要学生语言的协同参与。这一点从朱志贤和林崇德的数学著作中也能够得到验证,即“语言、词在形成表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言,学生能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在学生一定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经历将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了解各图形概念的名称是怎么抽象而来的,学生又能感知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图形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语言表达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表达自己认识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图形语言的概括、提炼和抽象,通过概念同化与概念形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适时地提供学生语言模仿和习得的机会,帮助学生习得图形概念。

三、标准图形与非标准图形相结合,重本质

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不仅要呈现静态的标准图形,了解一般图形表象所反映的本质属性,还要通过动态的非标准的变式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凸显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和差异性,进行图形辨别和分类。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非标准图形,让一般图形的非本质属性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显而易见的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例如,第一学段“认识三角形”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标准图形,然后出示各种非标准的变式图形,让学生通过说理对三角形进行比较和分类,寻找三角形的共性和特性。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一般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既按边又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另外,教师也可以改变图形摆放的形式,改变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对图形進行升华认识,加深对图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二维图形与三位图形相结合,重转化

我国数学家张奠宙教授认为: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想象空间物体。因此,在教学“图形的认识”内容时,不仅要静态地认识二维图形,还要通过图形的运动,把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比如,通过面动成体的认识等学习方式,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图形,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教学时,应通过长方形和三角形动态的图形旋转的操作,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感受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的转化,清晰而直观地发现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隐蔽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有利于学生直观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其展开图”这一学习资源时,不仅要通过逻辑分析,也要通过实物操作转化,把立体图形展开分解成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图形转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抽象,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直观几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练习,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加深图形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深化。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需要深刻把握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儿童的数学几何思维发展特点、空间观念形成过程,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来促进“图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有效课堂[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6.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00.

[3]赵东金.小学几何概念图形表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N].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71-74.

篇5: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1)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优良品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正确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和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难点:减数小于差的20以内退位减法。 3、关键:引导学生动手摆,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2课时 十几减九……………………………………………………………………2课时 十几减几……………………………………………………………………3课时 用数学………………………………………………………………………2课时 整理和复习…………………………………………………………………3课时 1. 十几减9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难点: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2、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听算 (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 ◎◎◎◎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篇6: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民币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课题一

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

教具、学具准备

,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小明长大了)

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电脑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人民币。

生:①纸币、硬币。②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

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师:“同学们都见过什么面值的人民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币。

生1直接说出几元,几角,几分,教师板书。

生2说几分,几毛,几块。教师引导:平时说的几分,几毛,几块在数学上还可以说成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b.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出示1元人民币)“谁认识这张人民币?”

师:“你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

学生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认识。

师:“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小组合作:拿出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组内互相交流。

师:(电脑出示2元、10元、5元、5角、1角)。

“谁能给同学介绍一下这几种人民币?”

c.归纳整理。

师:“同学们把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师:“你能把人民币分类吗?”

学生可能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可能按面值分为元、角、分;也可能把元、角、分再细分。

师:“老师想知道以元为单位有几种,以角为单位有几种,以分为单位有几种。谁可以帮助老师?”

学生进行介绍。

2.人民币兑换。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小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妈妈想考验一下小明,于是说‘小明,东西买完了我们还有些零钱(同时出示一分一分硬币),你去买一块橡皮吧!’小明来到商店一看,橡皮上只写着‘1角’,他为难了。谁能帮帮他?”

生:“拿10个1分就可以买一块橡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角是10分,10分就是1角。”

师:板书

角=10分

师:“如果老师这里有许多1角1角的人民币,我想买一把一元的小刀,应怎样付钱?”

生:“拿10个1角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是10角,10角也就是1元。”(板书

元=10角)

师:“这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呀?”(出示卡片。)

3角等于几分

5元等于几角

0角等于几元

80分等于几角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出示大额人民币)。没有1元,怎么办?

生:“可以换成1元1元的。”

师:“谁可以帮小明换一下?”生用学具人民币边摆边说。

电脑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______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电脑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______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换几张?”

应用

.兑换游戏。

a.1元换成零钱,怎样换?思考后,指名回答。(多种答案,略。)

b.小组合作。把零钱换成整钱,或把整钱换成零钱。

2.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的钱。”

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

师:“没买到玩具或买玩具剩下的钱,你们打算怎么办?”

生1交学费,生2买文具,生3捐给希望工程等。

师:“老师想给灾区小朋友写信,要8角钱买邮票,谁能帮我拿出8角钱?”

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指名取8角钱。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谁表现的好?

课题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玩具等。

教学设计

设境激趣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元=()角

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教师给予鼓励。

情景对话

(出示)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吗去啊?

明明:我去买空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过渡进入新课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生讨论

生A: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

生B:还是多。可以用10个一角换1张1元,2个1角换1张2角。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出示)

3元8角=()角

26角=()元()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4.师: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师: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学生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师: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出示)

本子 0.50元

8角

墨水 3.00元

1元2角

书包 35.90元 9角

尺子 1.20元

5角

橡皮 0.90元

3元

铅笔 0.80元

35元9角

5.师:你们看,聪聪也来了。

(录音)聪聪:“听说有一些小朋友上不起学,我就拿着我的零花钱也来买一些文具,送给他们。”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8角+5角=13角=1元3角

元2角+9角=21角=2元1角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答案(略)

(录音)聪聪:我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生:10-3=7元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7.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实践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反思:

篇7: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3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3)人教版

第四课时: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教学准备: 例9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 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38张 45张 90张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32张 15张 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五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例10的课件、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36里面有()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1页“做一做”。 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篇8: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篇9:小学数学第二册《图形的认识》教案

一、创设情境,为课堂打好奠基石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在课始激起学生想学、想自己去探究的愿望。课始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四人算二十四点的游戏,从四人的位置关系上让学生初步感受“相对、相邻”,接着通过牌面、方桌面的观察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面的动手操作做了铺垫,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其特征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感性认识也比较多,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度量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人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别去找其特征,充分发挥了操作对理解概念与启发思维的桥梁作用。在导人特征认识时,为了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什么奥妙呢?你们想知道吗?”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为顺利进行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讨论,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为此,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前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肘,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想象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课始,我让学生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进行动手实践。这一过程,使学生迫切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蕴含着哪些奥妙,以此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明确地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方面的特征呢?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利用这张表格的内容讨论研究,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多种方法,验证了其特征。例如,在找长方形特征,学生说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时,我追问:“你怎么知道对边相等?”有的学生说用尺子量,有的说把纸对折一下,学生们都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学生还知道了不同的证明方法,每个人都在亲自实践中体会感悟其特征。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与发展,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发现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过程是学生自我表演的阶段,教师只是一个观赏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与了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得新的知识。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又进一步加强观察、判断操作,帮助学生强化特征的印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点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两个学生戴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头饰,并配上一段富有童趣的对话。如:“请问我是谁?我们俩长得像吗?哪儿像?”学生对这样的教学会比较感兴趣,通过他们的问答,得出相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与巩固。

三、巧设练习,为活用知识导航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一课的例题和练习的编排,特别注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培养空间观念与实践能力。在这节课的练习中,体现了针对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一组练习“让学生用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图形特征及它们间的相同点。接下来又设计了一组游戏题:在小动物背后藏着图形,知道其中一边的长或两边的长,让学生说其余边的长度。学生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边玩边学,知识在不经意间得以掌握。最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数图形的题,给学生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学习效果比以往的教学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更容易让学生主动接受。每个学生都在参与、都在思考、都在探索,都找到了各自的价值。

篇10: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理解数位的意义,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十位”、“个位”标签。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第三课时: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满100以内的数目表,复习100以内各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篇11: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6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6)

第六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少几)的应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 P74―76的4―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难点:使学生初步进一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口算 56-9  45-30  74+20 68-7  37+8 18-5 59-9  26+9 42-30 教师让个另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作业 1、完成P74页的第4题。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先算左边算式的结要,然后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大小。 2、出示P75页的第5题。 (1)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第一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后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三个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3、出示P75页的第7题。 (1)请学生看图口头编题。找出题目睥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明擦的桌子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要求小青比小明少擦了多少张课桌,也就是求小明比小表多擦多少张课桌?该怎样列式?12-9=3(张) (3)学生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明比小青多擦多少张?   小明和小青一共擦了多少张?   ………   4、游戏――找朋友。   给十们同学每人发一张算式卡片,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得数相同的同学站在一起。   5、出示P76页的第9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口述画面内容。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6、独立完成P75页的第6题。全班进行讲评。 三、全课小结。   4.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P78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2、难点: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 位和进(退)位口算。为了使大家进一步的掌握各种口算方法,今天这节课安排100以内口算内容的阶段复习。 二、综合练习1、课件出示P79页的`第1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这些题目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42+30 提问:结果是多少?说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76+8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2、课件出示教科79页的第2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的?这些题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72-50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41-3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3、学生独立完成78页的第1题   在统一时间内开始。   4、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应该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即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十位数加、减十位数。要算得既对又快,必须分清不进位、进位及不退位、退位的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第79页第3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2、第79页的经4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P78页第2题,练习十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2、难点: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也就是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答简单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 (2)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让学生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可选择性的进行解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6题。 (1)57比75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小”就是指57比75少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58比39大(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大”就是指58比39多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7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并把它改编成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分组讨论这道题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的出示完整的应用,让学生逐一列式解答。   4、课件出示第80页的第8题。 (1)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想一想要求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需要哪两个条件? (2)让学生根据口头编的题,进行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分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全课小结。

上一篇:小学科幻作文:未来的笔下一篇:提高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