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2024-05-22

《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是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直线、射线、线段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几何图形。它既是线段内容的延续又是其它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内容的铺垫,所以学好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导课的形式,以前学生已经接触到角,对角已有初步的认知,而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又是学生所常见的,通过钟表引入角,再说一说生活中的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角的表示”的课堂设计,角的表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写得既分散又含糊,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探究提示自学>总结:角有哪些表示方法,每一种表示方法需要注意什么?再根据两个小题让学生具体表示角,通过表示角对每一种表示有了具体的感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表示方法的注意点,我认为效果还是较好的。

第三、比较好的应用了“五步释疑”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这节课后,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角的定义这一部分,学生认知角,没有给学生指明,我们经常说的角在没有特别指明的话应该是0°~180°之间的角。

第二、缺少一些激励性的肯定性的语言。如课堂上一名男生说:大角可以用一个字母,小角不能。其实角的表示是一种规定,书本上也没有写得很清楚,此时应该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思考:“你认真思考了,只是角的表示在数学上不是这样规定的”,这样学生自己虽然说的不正确,但因为乐学、善思而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积极思考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

篇2:《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

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

篇3: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探析

一、探索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仍然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 但教学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 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 对基本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 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观念也大有好处。

下面以圆的面积为例说明以上想法。对这部分内容, 教材的基本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接着, 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和半径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那么, 学生是如何探索圆的面积的呢?下面看一个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 我就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下面是学生的做法:

(1) 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

学生:如图1, 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 但是不知道多余的四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2) 圆中画小方格。

学生:如图2, 我们在圆的内部画出很多小方格, 中间的小方格好数出来, 但是旁边不满一格的不知怎么办。

(3) 教材中的方法。

仔细分析学生的不同想法, 不难发现它们不仅有趣, 而且都蕴涵了重要的思想——化曲为直 (或以直代曲) 。即处理曲边图形的测量, 要将它转化为直边图形。但是要用“直”代替“曲”的话, 就要细分很多段, 这样用“直”代替“曲”的误差才不会太大。这就是为什么教材上要设计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也就是极限的思想。

再看学生的想法。第一个想法, 无论学生用圆内接正四边形, 还是圆外切正四边形, 都是想用“直”代替“曲”, 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对称性, 所以选择正四边形。由于太具有挑战性了, 因此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剩下的四块曲边形像什么图形, 像不像三角形?能不能用三角形代替它?剩下的类似三角形的曲边能不能再用小的三角形代替?这实际上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不断逼近圆, 即刘徽的割圆术。其实, 学生的想法与教材上的方法是一致的, 教材也是在“割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教材把圆割成小扇形后, 将这些小扇形重新拼摆。第二个想法是画方格。学生这种想法应该来自对面积测量意义的理解, 就是要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种想法是最原始的, 但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小方格再细分, 与圆的面积就会更接近。学生的想法中, 既有对面积测量的本质认识, 又有以直代曲的思想, 当然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办法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有的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认为在小学阶段, 学生只要知道同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了, 不需要经历探索过程。在这点上也许无需达成共识, 但鼓励学生经历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还是重要的。

二、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

对图形测量方法的学习, 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则图形上, 还应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实际上, 在这些探索活动中, 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测量 (如面积、体积) 意义的理解, 还初步体验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方格纸覆盖近似测量。例如, 学生可以尝试估计自己鞋印的面积。他们可以在鞋印上画正方形格子, 计算鞋印覆盖住的整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不足近似值;再计算被鞋印接触过的所有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过剩近似值, 鞋印的实际面积介于二者之间。学生还可能认识到方格分得越细, 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越接近, 这种认识实际上蕴涵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学生还可以探索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 (如土豆) 的体积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些测量活动中, 学生可以综合应用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 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考的能力。

篇4:《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测量

测量是通过数值量化物体的属性,让抽象和具体相互联系。测量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的思想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涉及比较、分解图形、量化物体面积和长度。本文主要针对测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测量能有效地描述几何方法

几何主要是对空间进行探索和了解,其中涉及平面和空间两大主体,物体的形状以及状态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测量可以有效地描述几何的形状,比如,大小、长短。在测量中能够有效地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似性、全等性等),也能够探究物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长方形、正方形)。测量构建几何的基础,也是进行空间描述的重要工具。

二、测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1.测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应该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测量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小学生在没有接触测量之前就已经有关于测量的诸多体验,这为测量意义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有形物体的运用中依赖具体环节,比如,生活中运用手掌估算长度;抽象的数学符号测量距离;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的长短,理解标准的长度单位体系,这样可以把日常数学上升为学科数学。测量和数学有密切联系,并且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的需求下使数学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测量讓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并且能够体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测量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空间的相关表现是学生逐渐在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于空间的整体构建能力不够,所以,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创建几何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在估量坚果的大小时运用硬币,打破了传统的估量方式;另外,学生在学习矩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先把复杂的图形进行分解,并分析其中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正方形可以划分为两个三角形,梯形也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测量中空间观念感有所增强。在测量过程中学生接触更多数字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等,也对十进制的换算有了一定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课堂教学中,测量内容逐步增多,测量中现实情境很浓厚,在几何基本方法运用中,可以为代数、几何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刘晓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篇5:《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教学,我主要通过列表总结,总结。在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圆周,面积的矩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充,然后返回到交换。......图形和测量是一个审查类,在本课中,教科书对所有图形图形和三维图形的圆周,面积,体积,体积进行了总结,总结,总结,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固有关系。教学,我主要通过列表总结,总结。在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圆周,面积的矩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剩余部分的填充,然后返回到交换。从交流情况来看,学生对圆柱面面积不够,需要加强指导。

在实践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知道公式,而且还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但往往数量错了。因此,在接下来的评论中,应该更多地对一些计算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被认为是快速和正确的。另外,学生理解标题的缺乏理解,标题要求计算面积,很多学生会寻求表面积,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意思,也在我的后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6:《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7:《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首先,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第二,利用教材主题图复习旧知,提炼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图形与变换的知识;

第三,运用教材的练习题,选择了2道有关轴对称的练习和一道综合题。

第四,拓展提升,设计了利用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对图形变换的操作与语言表达和设计图案两部分;

最后是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整个课堂流程还是比较流畅,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第三个的.综合环节没能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出变换的方法(这也是课后跟陈主任交谈感受到的,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应该充分的让学生通过画并能表达出思维过程,平移时要先找到标准点或者线段,然后找准方向平移到要求的格数,最后观察图形定其它的点再连线。旋转时,一定要先找到中心点,定好点,然后找到一条标准图形绕定点旋转,旋转时一定要注意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放大或缩小时主要是根据比例计算出图形各条边的格数,然后根据图形进行描点连线。这些图形的变换最终都要注意图形的形状不能变化。)第四个环节没能让大多数学生去展示思维,去谈自己的如何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本堂课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难点内容,课后通过与领导交流和自己反思,觉得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展示,还可以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同时对后面综合应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教大家边操作编阐述,让学生都明白其中的变换过程,从而突破难点,提升孩子们的思维与各种能力);“设计图案这里不应该拿复杂的图案去展示,这就显得比较假了”这是陈主任跟我说的,我当时也是慌乱之中乱投医,的确,课堂更应该接近真实的生活。

本堂课最大的成功点是孩子们都比以前更有进步了,回答问题时声音大了,表达清楚了,这说明孩子们只要是会的知识肯定会胸有成竹些,平时很难答出是因为不够自信和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我自己开始的教态和语言都还行,可后面还是因为时间有点慌了,还是自己基本功欠缺,平时锻炼少了,思想懒散惯了,有时真是不逼自己不会成长。

篇8:《图形与测量》数学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由于面临升学和中考、高考的压力, 分数的高低往往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也是家长分析学校教学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缺乏等客观原因, 部分教师侧重于经验教学, 对教材结构缺乏深层次理解, 教学过程实行流水化、机械化, 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我为主, 教学形式单一。这些因素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思维机械而麻木,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反思性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究,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些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解题能力的提升。数学反思性教学特点是具有创新性, 是研究型教师的必然选择, 是一种教学习惯[2]。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个部分课程内容之一, 通过小学几何教学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3]。利用数学反思性教学, 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师的认知结构, 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对自己既往的教法等做出反思和调整, 推陈出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期间, 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几何练习题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反思性教学, 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反思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学习完圆的面积之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愈发显得突出, 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简单的图形, 而是相对复杂的组合图形, 相关公式无法直接使用, 在教学活动中发现, 学生对此类问题有畏难情绪, 解题步骤和方法不明确。

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活动前, 首先进行的是教学前反思, 教师需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 是教会学生做这一道题还是教会学生做这一类题。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相关辅助教学手段能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 反思围绕课堂教学特点进行, 几何题目往往面临一题多解,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 进而引导学生解决相对更加复杂的组合图形问题。课后通过教学后反思进一步总结经验, 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 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 学生习惯利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 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面积, 然后相加得出结论。但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每个三角形面积求解中条件不足。这是认知问题, 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 转变思维方式, 多角度思考问题。将图形化繁为简是重要的思路, 求组合图形面积有切割法、添补法、割补法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把两个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组合到一起 (如图2) , 同时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割补的过程, 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方法。

逆向思维也是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将所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等价问题, 求解等价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放弃直接求解阴影面积, 转而去三角形DEC的面积, 随之所求面积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DEC面积, 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兴趣也随之提高。

在化繁为简、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在加以反思, 能否再提高一步呢?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如果进行逆向思维, 能否解决问题呢?如图3, 添加辅助线, 分出了两个小的平行四边形, 问题似乎更加复杂了, 但每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 面积问题随之而解。

通过以上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分析, 体现了反思性教学在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还要反思教学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之一。

三、结论

反思性教学需要具有真实的反思内容, 来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 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不断收集学生处理类似问题时的不同反馈。为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也同时映衬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在每次教学时能够准确记录下学生思维的节点并进行反思, 并在后续教学中作出改进, 做到常教常新,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性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数学反思性教学成为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杨骞.论学校中教师的反思[J].教育科学, 2006 (2) .

[2]王翠萍.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浅析[J].电子世界, 2012 (12) .

上一篇:学校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