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题总结

2024-05-07

家庭教育课题总结(共9篇)

篇1:家庭教育课题总结

乌梁苏小学礼仪教育课题总结

自礼仪教育课开展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小结如下。

一、.学礼仪知识。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守则》、“坐、立、行”正确姿势、待人接物的规范等等。利用上课时间交流学习《礼仪教育》内容。学生对礼仪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懂礼仪、有礼仪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产生主动参与学礼仪的活动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学礼仪榜样。首先由教师示范,通过直观形象的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给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如:升国旗时要严肃,立正站好,目视国旗;接待客人来访要有礼貌,主动问好;上课举手发言,起立回答问题,向他人请教习题,上下楼梯右行,让路右退一步,请长辈或客人先走等等,教师以规范化的动作示范,学生仿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再请做得好的学生示范,各班自行比赛,评选出“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上给予奖励,佩戴绶带和胸章。学期末学校由各班推选出班级“礼仪之星”,张榜表扬。让全校学生学习先进,赶上先进。

三、实践体验。在礼仪行为规范训练时,我们将礼仪行为进行分解、逐一强化练习,以达到学生能掌握具体行为的目的。利用课上讲解文明礼仪课,参考本校编写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参加如“做客”“课间游戏”练习,要求学生准确用好“请”“您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由教师细心指导学生谦让、开门、走姿、坐姿等,使其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行为文明。

四、故事启发。爱听故事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在礼仪教育中,我们提倡教师充分发挥语言和情感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讲礼仪故事,对学生深明道理,强化道德认识有较大帮助。再请学生收集交流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我们身边的礼仪小故事等,用故事中人物的正确礼仪来感染熏陶学生,把外因作用逐步转化为内因动力。

五、环境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学校努力创设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礼仪教育的育人氛围。如礼仪教育格言、黑板报、摄影等围绕礼仪教育进行宣传。

六、家校配合。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学校编写了《礼仪手册》,每月一次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再发回家里由家长结合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家校紧密联系,使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篇2:家庭教育课题总结

——倪家营中学积极探索实施快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办学体制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2009年秋季提出将“快乐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成立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快乐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的研究。2009年9月,此课题被列为县级科研课题。近一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教师的勤奋努力下,“快乐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良好,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展开,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各处室主任以及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的课题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管理课题研究工作。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全校10个教学班,20余名教师。本课题研究预期为2年(2009年9月~2011年9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一、学习调研并重,为课题实施打好基础

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为了做好研究工作,我们首先结合教师业务学习,采取自学、讨论、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使课题组成员了解了“快乐教育”的理念、结构、特点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等。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认识到“快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主线,贯穿“生活、学习、交往”三大领域的一种教育方式,符合师生共同活动的教育过程的规律,在寄宿制小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从而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欢快乐园,使学生愿意来,留得住,学得好。

2、深入开展调研,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围绕学校教育工作重点和我校办学体制的变化,课题组成员带头深入家长、学生、课堂,就实施 “快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在调研活动中,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共听评课堂教学40多节,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最终形成《倪家营中学“快乐教育”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褚校长从“快乐教育”课题实施的必要性、课题的理论依据、如何营造新课改下的快乐课堂、实施快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让每位教师明白“快乐教育”的基本内涵、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激趣导入、预习定标、合作达标、互动展示、小结强化和反馈强化的六个教学环节。以上学习,为课题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分工

1、分解设立子课题,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和研究内容,课题组在课题启动之际,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将课题分为“快乐阅读”、“快乐课间”、“快乐课堂”和“快乐班级”建设四大板块。子课题的确立,使课题研究的条理更加清析,操作更加具体,四项子课题之间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2、合理分工,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施。根据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课题组将“快乐阅读”、“快乐课堂”交由教导处负责开展研究,教研组长参与,“快乐课间”、“快乐班级”建设交由政教处负责,年级组长参与。将课题研究纳入到学校工作这盘棋当中,从而使课题研究和两处工作达到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和各项子课题实施方案、活动计划及进度计划,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责任,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三、抓好计划落实,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快乐诵读”活动成效明显。时间上,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课前“快乐阅读十分钟”时间,通过开展快乐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内容上,以古诗词为主,根据年龄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补充儒家经典警句和近现代优秀诗歌,并精心选配教师指导精编了《经典诵读简易读本》校本教材,易于学生阅读,也弥补了我校无校本教材的空白。活动方式上,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按照规定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督导上,教导外安排专人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会同年级组每月开展一次效果抽测,每学期进行一次“诵读之星”评选,保证活动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2、“快乐课间”活动扎实开展。根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体例》的要求,遵循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对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了合理地划分和安排。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分别安排成趣味活动、游戏、艺术和影视教育、自我发展四大板块,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活动。举办“快乐体育”运动会,从学生日常活动中选取部分项目,展开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快乐课间”活动中来。将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和值周检查当中,督促各班和全体学生踊跃参与课间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不定期开展各类趣味性运动比赛,鼓励学生在参与中竞争,竞争中获得快乐,快乐中投入活动。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学校课间课余活动得以有效持续开展。

3、“快乐课堂”构建初见成效。一是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结合“月末相约新课堂”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了“快乐课堂”专题系列活动。二是课题领导小组结合小学部教学实际,确定了构建“快乐课堂”的基本思路,就快乐课堂的表现形式、学习组织、因素挖掘等展开积极研讨。三是通过积极宣传、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营造了浓厚的实施“快乐教育”的氛围,开展“我的课堂我反思”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结合构建“快乐校园”,明确提出教学行为的“四少四多”和教学设计的“三少三多”等要求,使课堂相关要求具体化。四是将快乐课堂的构建和教师业务培训相结合,通过展示课、汇报课、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凝心聚力,发挥团队攻关作用,有效地解决了研究中一些突出问题。

4、“快乐班级”建设循序渐进。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首先要创建特色班级,我们要求班主任按照班级酝酿、形成方案、展开实践、适时总结的工作思路,确定各班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学校在此项活动中,通过理论引领、讲座培训、示例分析、定调挂牌、督查指导、评比验收等具体措施,推进此项工作。现已完成了各特色班级的挂牌,形成有突出风格的特色班级4个。学校每学期组织对特色班级创建进行评估验收,评估结果纳入班主任考核。在“七一”来临之际,举办以“特色活动展风采”和“我创作品献给党”为主题的创建成果展示活动。

四、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1、基本实现了学年初“小学部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自课题实施以来,学校通过对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多方关注,尤其是《实施快乐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实施后,小学部基本无厌学弃学现象,根据调查,98%小学生称“喜欢”当前学习生活环境。

2、学生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首先,通过近一年的“快乐诵读”活动开展,学生已形成了每天必读的习惯,朗朗的诵读声体现着学生的活力和学校的朝气,学生的课外名篇积累量不仅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言感受能力、领悟表达能力等。其次,多种形式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乐学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小学部无一人流失。三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讨论、合作等学习在课堂上能得到顺利实施,课后学生的团体精神、学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

3、学生的锻炼主动性得到激发。通过课间活动、快乐体育运动会、年级组趣味活动竞赛等形式,无论是课间,还是课余活动时间,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多了,喧闹声大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得到释放,活泼天性表露无遗,校园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

篇3:家庭教育课题总结

《网络教育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学习观优势互补研究》是我院承担的

势互补研究》的子课题, 于2002年8月立项, 2002年12月26日开题, 在学院内外和阳泉市内外的大中小学校的近40名教师的参与下, 于2006年7月通过由总课题组组织的专家鉴定, 圆满结题。现就对此课题的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经过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的认真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进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粗放教育”和“粗放评价”概念, 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 人的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和养成才是教育的真谛。并认为教育评价要倡导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评价——“人文评价”。

指导理论及研究的方案、方法

指导理论: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育教学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的方案与方法:首先成立包括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课题组和课题顾问组的课题组织机构。由学院党政领导担任课题顾问和课题领导组的组长, 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的成员和指导组组长, 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领导和教师担任课题组的成员, 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汇报和讨论。课题组成员本着“我要研究”的原则, 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设计专题、潜心研究, 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问题, 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对收集的大量关于网络教育的和传统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分析和反思, 对整个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院教育教学的特点, 我们重点以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学习观”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对网络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 提出了虚践学习观 (隐性学习观) 与实践学习观 (显性学习观) , 即务虚学习与务实学习应互补优化的观点, 并提出了“学习观是天下第一观”的观点。

研究的主要过程设计

讨论了如何运用当前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及设备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教师如何运用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学生如何把握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1. 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设计

整合学习 (B-learning) 即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进行优势互补。

学会发现,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即要将网络作为我们创新的平台, 去尝试和探索“异步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异步设计, 即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习设计, 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同一模式、同一方法和同一进程, 从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学习速度等方面进行的个性化设计。

同步激励, 即评价激励要一致。使得每个独特的个体在异步学习的过程中, 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同步的激励和评价、指导和促进, 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 即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以人的优化学习观为指导。

2. 课堂“3-1/3”和“2-1/2”探索研究

课堂“3-1/3”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课堂结构划分三个1/3:1/3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3教师让学生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内容,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总结归纳;1/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第二, 对学习群体设计三层目标, 使得每层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2-1/2”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课堂结构划分两个1/2:1/2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2教师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组织个性化学习。第二, 根据学习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计二步目标, 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

“n-1/n”是动态建构概念, 是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异步课堂完全是由教师自主建构的, 可以拓展为多步甚至n步, 根据学生个性、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自主设计。

在实验中, 我们选择家中拥有接入了互联网的电脑的学生和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组成了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下的动态学习实验小组, 利用网络学习和传统模式进行整合学习, 实现课下积累“量”, 课上提高“质”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共享资源, 在课下大量地积累资料、知识、方法和思想;充分发挥异步设计的作用,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 提高学习质量。

3.“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与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从学生首先是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人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评价倡导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 如, 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 以了解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与训练方面, 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的特点, 采取了异步训练的方法, 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训练题目, 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以致达到可持续发展。

篇4:教育的均衡,永恒的课题

台湾教改 “劫富济贫”又何妨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教育的话题在台湾很热。公立名牌大学贫困生比例越来越小的现象引起公众注意,教育主管部门正研拟改善措施;有媒体称台湾社会弥漫着“劫富济贫”的情绪,也有民众抱怨台湾教育体制整天改来改去,越改问题越多。

台湾教改的总体目标,用大陆的语言表述,无非是实现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两大类,而二者之中更易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的,是教育均衡也就是台湾所说的教育公平。台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即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消灭了“没钱交学费”现象,但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年来,台湾有关部门实行“积极性的差别待遇”,即采取多种措施,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之间、健全人与身心障碍者之间等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均衡进行补偿性“纠偏”。

这种对相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总体上得到台湾社会大众的认可,但也每每遭遇一部分人的“反弹”,尤其是当弱势群体的“弱”不那么“显性”时。反弹最激烈的还是“明星高中”学生,他们担心被成绩差的学生拖累,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滑。

“明星高中”学生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理解。但着眼教育公平的大格局,这样的想法就未免太自私、太小气了。早年间,台湾整个教育和考试制度相对单一,只要清寒家庭的孩子有学上、够努力,在学习上不难脱颖而出;如今人人都有学上,但清寒家庭无力花大价钱到明星学区买房、租房,也没有那么多钱去上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想追上谈何容易!台湾高校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公立院校,收费低廉。但如今清寒学生往往与收费低的名校无缘,只能花大价钱上收费高几倍的私立院校,上学期间还要打工赚学费,不能专心学习,日后在就业市场上也处于劣势,如此恶性循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不改怎么行呢?!

改革尚未有穷期,风物长宜放眼量。既然不断有问题出现,一改再改也属正常。至于“劫富济贫”之说,台湾有关部门当泰然处之。教育均衡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说是“劫富济贫”也未尝不可。当然均衡并非搞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如何在“均衡”的前提下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准,是政府永恒的课题。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6月15日,有删改,作者王尧)

【一句话点评】

教育均衡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而要做到教育均衡,可谓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它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拿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稳健的举措,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素材运用】

反思精英教育、寒门难出贵子、一枝独秀与满园春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普及与提高、共性与个性、公平与效率……

反思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其层层筛选的选拔机制、残酷的高淘汰率、过于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带来很多问题。精英教育不能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这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

寒门难出贵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市场经济格局下,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贫寒子弟越来越难以脱颖而出。教育原来具有的公平杠杆作用已经很弱,甚至走向了反面,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一枝独秀与满园春色:教育应面向社会大众,不能只满足少数精英。教育资源要尽可能地向弱势群体倾斜,教育较发达的地区要帮助较落后的地区一起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动人。

篇5:养成教育课题阶段总结

其实,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的。

XX年是我区“习惯教育年”。因此,本阶段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紧紧依托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而开展的。课题组的全体研究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无处不在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中,在有的放矢的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中,在所有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已初建成效。

一、开展“净(静)月杯”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工作中,我们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并做到经常引导教育,及时检测反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有效解决。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地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年来,学校开办了校园书吧,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读书的最佳条件。以4月2日——世界儿童读书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教育和培养。确立4月份为“读书感悟月”。各班开展假期读书汇报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积累展示活动。如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卡个人展示活动、读书感悟文章的评选活动等。每班推荐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读书演讲活动,学校进行总结表彰。为了进一步创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校两次举行校园书市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全校学生的读书、买书、卖书的热情,还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商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开展“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的习惯。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班级进行文明礼仪大讨论,明确学校生活、公共场所、家庭生活等文明礼仪具体要求。班

班制定“文明礼仪公约”,达成共识,共同遵守。在全面落实本项活动的同时,三月份开展了“出入有序文明在脚下”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下楼和课间游戏等行为习惯。四月份开展了“垃圾不落地 文明在手中”活动,培养学生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五月份,开展了“学用礼貌语文明在口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六月份开展了“尊重你我他 文明在心中”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友爱习惯。

四、开展 “校园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崇尚艺术、热爱生活的习惯。

以“庆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露一手”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如有生活能力露一手:高年级“包饺子比赛”、全员参加的利费手工作品展、“课前一支歌评比”、等。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我校规定每周五3:00--4:00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铜管乐、书法、剪纸、歌表演、羽毛球、乒乓球等共计37个活动小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每人辅导一个特色项目,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同学们踊跃参加,参与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8.65%。真正使艺术教育起到了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五、开展“阳光60分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 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作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核心内容,既是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向规范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做到了“三个落实”和“三个到位”。“三个落实”为:一是活动时间落实,二是活动器材落实,三是活动安全落实。“三个到位”为: 一是指导到位,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三是班级管理到位。

为规范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质量,我们采取“活动促提高”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单项活动:如“间操规范班评比“ “小绳比赛”、“大绳比赛”、“小篮球比赛”等,夯实了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为了将活动有效地延伸,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还把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内容巧妙地穿插进去,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如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就可以把一些特色操或广播体操的动作安排进去,有针对性地练习纠正。另外,大课间活动中的一些班级活动内容也可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演练,这样就拓展了大课间活动的练习空间与时间。

六、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习惯。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例再我市的出现,传染病防控工作是开学以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严防疫情在我校出现,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建立了甲型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从领导到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做好甲流防控工作,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如“爱眼知识问答”、“拒抽第一支烟”、“食品安全知识测试”等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每月定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饮食卫生、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学校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班会等阵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了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活动,把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逐步养成关爱生命的习惯。

七、在学生中开展“成长日记”活动和“修养随感”活动。

为了让养成教育发挥其“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还在全校同学中开展了“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主题征文活动。全校学生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自己平时的“成长日记”和“修养随感”中赛选优秀的日记、随感参赛。篇篇征文感人肺腑,学生用他们直白的话语道出了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付出与收获。在文章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在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下,学生的行为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行为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他们知情懂礼、文明有礼、自律自强、团结友善。而所有这些改变,都源于全校教师不离不弃的教育与引导,源于学校为学生的习惯养成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篇6:目标教育课题工作总结

涪陵江东凉塘小学织总课题组

自2009年我校开展目标教学工作以来,全校教师积极投入,研究热情高涨,收到了较为好的效果。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2010年我校又提出来了“目标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将目标教学纳入到了目标教育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在办学理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更具有统筹性和全面性。

一、认识到位;

目标教育,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定位,让我们不再迷茫。学校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校领导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研究中来,都把研究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的工作中去,领导齐心,上下一心,让目标教育在我校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让“目标”真正引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专家引领;为让“目标教育”扎根我校,不会成为水土不服之物,我们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邀请规划办的专家来我们指导“目标”工作,使我们对“目标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具体工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它们是:办学理念:理想确立方向,目标决定成功;特色学校定位:目标教育;校训:目标成就未来;校风:今日事今日毕;政风:目标造品格志向铸业绩;教风: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学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校办学目标:市级品牌学校,区级名牌学校,对外窗口学校;教师培养目标:德艺双馨,务实高效,立足科研;学生培养目标:目标宏大,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开拓创新。通 1

过提炼和解读让我们师生对目标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各项工作用理论来作支撑,用实践来升华。

三、分组实施;为让目标研究工作做到条理化,让目标工作做到有研究的重点、难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分组,各小组成立子课题研究项目,具体分工情况如下(子课题名称):

1、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管理体系与方法(揭示目标教育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目标教育的办学规律)。

2、研究目标教育中学生成长途径与方法(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模式)。

3、研究目标教育中教师成长途径与方法(自我规划、自我反思、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研究目标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计、导入方法、实施、检测)。

5、研究目标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子课题分工: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管理体系与方法

组长:丁道友

副组长:陆友明、唐安平

成员:张廷华、游小娟、朱虹、彭智一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学生成长途径与方法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朱虹

成员:冉小玲、盛智超、汤和平、王敏、常正凤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教师成长途径与方法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张廷华

成员:蒋毅、杨光、卢文春、谢陵、徐卫民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张廷华

成员:冉小玲、冉毅蓉、盛智超、陈美英、陈雪梅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组长:丁道友

副组长:陆友明、游小娟

成员:袁林、洪琼、蒋毅、黄欧娅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四、具体工作扎实有效。在各小组主研人员的辛勤工作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管理组召开了工作会议,基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撰写。

教学组成绩突出,一是开展了目标教学研究课;二是各学科提炼

了教学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让学习目标进入课堂与学生见面,“教”的标存于教师的心中——即“心中有目标”;三是对提炼的目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将提炼的目标与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不断的完善各课时目标;四是人人撰写了目标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对目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成长组,研究深入。一是设立了教师成长档案;二是开展了活动,比如,师德培训、教师礼仪培训等;三是完成了教师成长研究行事历;四是完成了教师成长路途图的研究。

学生成长组,工作扎实。一是设立了学生成长档案;二是完成了学生目标成长主题月研究指南的设置;三是完成了各段成长目标定位研究;四是认真开展各项活动,档案袋研究工作已经分段进行,学生成长目标主题月也已经在学校全面推开。

篇7:海洋教育研究课题总结

五.三李克钰

最近,我们开展了海洋教育研究活动。下面,我来对这次活动做一次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的形成。

海洋的资源: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与海洋空间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海洋资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以及海水直接利用等。

海洋的形成: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

篇8:家庭教育课题总结

当代大学生对为什么做课题, 怎样做课题, 课题的概念, 课题的内容及可行性, 课题的调查方法, 课题对其的作用和帮助等问题较为模糊。高校更重视大学生申报、研究课题,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 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能力上的教学与实践没有受到重视, 尚未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去探讨课题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针对上述现状, 我们有必要调查研究大学生课题意识和课题教育。通过两者的统筹调查, 为课题研究开拓途径。

二、调查对象、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为调查样本,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 回收890份, 有效问卷868份, 问卷回收率达98.9%。

(二)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课题知识

目前, 大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步骤基本清楚, 但个体间还是存在差异的。根据调查,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3.95%的人清楚课题的研究步骤, 有7.89%的人不清楚课题的研究步骤, 此外对课题技能的掌握程度, 有58.99%的人初步具备课题技能, 而有37.79%的人基本不具备。这些调查结果说明, 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对课题知识及相关技能掌握的较好, 但有一部分人还是有必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二) 课题行为

根据研究, 我们发现做课题时经常与导师沟通的占总人数的22.37%, 偶尔与导师沟通的占69.74%, 基本上没有人总是或者从不与导师沟通。小组所做的课题主要内容来源于组员的有86.49%, 少部分来源于导师。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 做课题时学生的自主性较强, 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仍有待提高。

(三) 课题态度

针对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小组, 超过50%的小组认为他们做课题时最缺乏的品质是创新精神, 48.68%的人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很缺乏。此外, 大部分人认为做课题时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兴趣、实践精神都非常需要。

(四) 课题教育

如果学校设置与课题相关的课程, 37.79%的人会积极参与, 56.68%的人参与热情不高, 5.53%不愿参与。说明有必要创建高效课题教育新模式,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四、构建高校课题教育新模式

(一) 加强课题教育宣传, 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社团、科研部的作用, 经常性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 请已结题的同学分享在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是渗透课题意识教育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课题宣传月活动, 多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申报, 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 扩大宣传力度。此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鼓励机制, 举办不同类型的课题比赛, 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多提供研究的平台, 促进课题意识深入人心。

(二) 开设课题教育课程, 增强学生课题意识

学校需要重视课题研究能力上的教学与实践, 结合大学课程建设, 增加开设课题教育课程, 突出系统性和时代性。依托选修课, 以小组做课题的形式作为课程要求, 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其次, 开设偏实践的有趣新颖的课题研究的课程。现阶段, 课题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段, 不少同学希望在大一阶段涉猎课题教育课程, 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了解和开展课题研究。

(三) 注重实践创新, 提升课题质量

大学生课题应尽量避免形式化、课题方向的跟风化和一味热点化, 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注重实际意义。课题研究者要学好专业知识, 培养团队意识, 突出创新。不要闭门造车, 应走出去, 到社会及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严格把关, 精选课题, 提升质量, 经常检查, 注重引导。增加大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自信心和紧迫感, 导师提供指导, 学生扬长补短, 注重实践创新, 提升课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课题立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好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112-113.[1]张丽萍.课题立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好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112-113.

[2]李德平.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2) :19-20.[2]李德平.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2) :19-20.

篇9:全民教育:来自世界的课题

【关 键 词】全民教育;宗迪恩大会;达喀尔行动纲领;“E-9”会议;“两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34-03

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这表明,“全民教育”这个舶来品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透露,报告中的这句话是由温家宝总理亲笔添上去的,足见我国政府推进全民教育的坚定信念。那么,全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在全球发挥作用的,它所倡导的理念对于我国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是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

一、共同的承诺: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

1. 世界全民教育的兴起

“全民教育”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初。当时,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但全球仍有近10亿成年人不会读和写,近1亿儿童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他们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推出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并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联合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史称“宗滴恩大会”。会议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重要文件,提出了在20世纪末消除性别、民族和地区差别,普及儿童基础教育、成人扫盲教育等六项目标,要求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起这一任务。“宗滴恩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全面评估“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并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纲领》,重新确定了2015年前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的六项目标。目前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发展,“全民教育”所传播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21世纪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达喀尔行动纲领》等重要文献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处理教育政策问题的重要参照。

2. 全民教育对“人权”理念的扩展

尽管“全民教育”是在“宗滴恩大会”上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却可以追溯到1948年联合国大会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宣称:“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宗迪恩大会”重申这一权利,把“全民教育”定义为“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并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作了如下阐述:(1)“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2)“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每个人都能继承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遗产,推动社会正义事业发展,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并为维护普遍的人权和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3)教育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可以发现自己的特性和价值;(4)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民教育把行动纲领定位在关注处境不利儿童、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降低成人文盲率等基础性指标上,反映出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全民教育改善世界人权状况的强烈愿望。

3. 全民教育的进展与挑战

以千禧之年为界,全民教育行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于1990年的 “全民教育10年”和始于2000年的“全民教育15年”。当前,“全民教育15年”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半,其进展状况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并与《达喀尔行动纲领》确定的六项目标相对照,可以看出:世界全民教育成就与困难并存。

(1)关于“幼儿的保育和教育”。《2008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全球幼儿园入园人数显著增加,已经从1999年的20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2亿人,其中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67%和61%。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全球毛入学率(GER)从1999年的33%增加到了2005年的40%。但从全球看,幼儿教育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只有53%的国家制定了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官方幼儿保育和教育计划,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则倾向于将幼儿保育和教育视为家庭或抚养者个人的责任。

(2)关于“普及初等教育”。据监测,从1999年到2005年,小学入学人数从1.3亿增至1.35亿,增加了4%;失学儿童正在减少,2005年未接受教育的小学学龄儿童为7200万人,与1999年的9600万人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初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来自40个国家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在其中2/3的国家中,城市的初等教育就学率普遍高于农村。另外,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2004年,在所能收集到数据的国家中,小学“续读率”不足87%,南亚和西亚最高年级的“平均续读率”下降到79%,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更是下降到63%。

(3)关于“满足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2008年的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主要是通过扩大正规中等和高等教育来满足青年的学习需要,大规模的扫盲计划得到了普遍实施,扫盲教育通常涉及生活技能和生计领域,贫穷国家的扫盲计划得到了实质性的外部资助。

(4)关于“识字程度和识字环境”。监测报告指出,在全球受监测的7.74亿成年人口中,64%的妇女为文盲,妇女识字人数是男子的89%。而且超过3/4的文盲集中在15个国家,其中包括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8个人口大国。

(5)关于“消除性别差距”。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在全世界188个能收集到数据的国家中,有118个国家的初等教育实现了性别平等(占63%),而中等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国家仅占37%,高等教育则不足3%。

(6)关于“改善教育质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一项“全民教育发展指数(EDI)”,共包括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性别和教育质量四项指标。2008年的监测报告显示,在能收集到1999年和2005年两个年度“EDI”数据的44个国家中,有32个国家的“EDI”有所上升,平均上升幅度为3.4%;而另外12个国家的“EDI”则略有下降。

二、合作与磋商:全民教育的运行机制

1. 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

“全民教育”是一个涉及一百多个国家、惠及几十亿人口的宏伟蓝图。如何设计一种有效机制,使这一构想转化为行动,是推进全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回顾近20年的全民教育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有两个,即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2000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是它们决定了全民教育的历史进程。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要举办一届“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讨论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发布联合公报,协调各国的全民教育进程,因而被视为监督和指导全民教育目标实现情况的主要机制。

2. E-9会议

“E-9会议”的全称是“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九个文盲率最高、人口最多的国家(简称“E-9”)列为“特别优先对象”,并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高峰会议”。会议期间,九国代表分别签署实现本国全民教育目标的承诺文书,共同发表了《德里宣言》。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隔两年都要举行一次“E-9会议”。前三次会议分别于1995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997年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2000年在巴西累西腓召开,第四次会议于2001年8月在北京由中国政府承办。最近一次即第七次“E-9会议”于2008年3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教师教育与培训”。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率团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聚焦农村教师》的主题发言。所谓“E-9”,是指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这九个人口大国。它们的总人口超过世界的一半,文盲人口占世界的72%,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未入学儿童也都集中在这些国家。“E-9会议”不仅直接推动这些国家落实本国的承诺,而且“E-9”国家的全民教育经验对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计划

这项计划是在“宗滴恩大会”上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推动全民教育的进程。这项评估计划分两期进行:1996年6月进行了“全民教育10年”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并发布了评估报告《安曼的重申》;2000年所作的是对“全民教育10年”的总结性评估。评估工作从1998年开始,耗时3年,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教育评估活动。这次评估选取18个监测指标,分“国家全民教育进展评估”、“地区及分地区评估”和“全球评估”三个层次进行,最终形成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并于2000年在“全球教育论坛”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评估结果表明:在全民教育计划实施10年后,全球分化成“三个教育世界”,即进步中的“第一教育世界”、处在停滞状态的“第二教育世界”和受危机或武装冲突影响而出现倒退的“第三教育世界”。《达喀尔行动纲领》据此调整世界全民教育行动计划,重新确定了2015年之前达到的六项目标。这六项目标包括:(1)扩大和加强整个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尤其是最易受伤害和处境不利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2)确保到2015年所有儿童,尤其是处境困难的女童和少女,都有机会免费享受良好的初等教育;(3)确保所有青年都有机会参加传授实用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课程;(4)到2015年使成人(尤其是妇女)的识字水平提高50%,并使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和进修教育方面享有平等机会;(5)到2005年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到2015年实现性别平等;(6)提高教育质量,使全民教育取得重大成效,这主要体现在识字、计数和必要生活技能的掌握上。为确保这六项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要发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对全民教育提出咨询性评估意见。其意见不仅帮助各国政府了解世界全民教育的进程,并据以调整本国的基础教育政策,还为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实施教育援助提供决策依据。

三、责任与义务:高质量推进全民教育

1. 中国始终站在世界全民教育的潮头

“全民教育”一经提出,就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我国派出国务委员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率团出席大会。李铁映当选为大会副主席,并与来自155个国家、33个国际组织和125个非政府组织的1500名代表共同见证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签署过程。此后,历届全民教育国际会议都是我国履行承诺、展示成果的重要舞台。2001年8月,我国还承办了第四次“E-9会议”,这是我国自恢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法席位以后首次举办的部长级会议。会议的议题是“用远距离教育和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会后发表了《北京宣言》。2005年11月,我国又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主办,世界银行、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粮农组织、艾滋病规划署等专门机构协办,议题是“扫盲与农村教育”,来自世界各国的41位教育部长及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联合国女童教育计划技术工作会”、“第三次消除童工现象圆桌会”、“快车道计划合作伙伴会”以及“中非教育部长论坛”,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公报》,即《北京公报》。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世界全民教育的行动,不仅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也表达了中国全面推进全民教育的决心与信心。

2. “两基”为世界全民教育树立了典范

在我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历来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全民教育的宗旨,而且它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全民教育起到了有益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一是“两基”与全民教育全面接轨。“两基”与“全民教育”目标一致、任务重合,因而“两基”目标的实现对推进全民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2000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预定的“两基”目标,这也标志着“全民教育10年”行动计划在我国得到了全面落实。2007年11月,中国政府再次宣布:我国如期完成了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任务。这同样标志着“全民教育15年”行动计划在我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这使得全民教育在中国一落地就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运行。不仅如此,我国还十分重视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立法工作,提升了全民教育的层次。如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6年,我国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落实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我国“两基”目标的实现,生动阐释了全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全民教育在中国的成功,同样也鼓舞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教育的信心。

3. 推进高质量的全民教育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描写秋天桂花优美段落下一篇:观《飞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