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2024-05-17

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共7篇)

篇1: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水泥检测作业指导书.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土建] 水泥检测作业指导书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1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1.检测项目名称

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包括: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物理性能检验。

3.检测依据

3.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3.2《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 1345-2005)。

3.3《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4.试验环境

4.1 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4.2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

4.3 试体养护池水温保证在(20±1)℃范围内。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一次。

4.4 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温度每天至少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次数可以酌减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5.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5.1 适用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由游离氧化钙造成的体积安定性检验方法。

5.2 主要仪器设备

5.2.1 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 729-2005的要求。

5.2.2 标准法维卡仪和盛装水泥净浆的试模:符合GB/T1346-2001的要求。

5.2.3 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240mm×310mm,篦板的结构应不影响试验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 mm。箱的内层由不易锈蚀的金属材料制成,能在(30±5)min内将箱内的试验用水由室温升至沸腾并可保持状态3h以上,整个试验过程中不需要补充水量。

5.2.4 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另一根针的根部再挂上重300g质量的砝码时,两根指针的针尖距离增加应在(17.25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2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2.5)mm范围以内,即是2X=(17.25±2.5)mm,当去掉砝码后针尖的距离能恢复 至挂码前的状态。

5.2.5 量水器:最小刻度为0.1ml,精度1%。

5.2.6 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是g。

5.2.7 雷氏夹膨胀测定仪:标尺最小刻度为0.5mm。

5.3材料

5.3.1 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

5.4试验条件

5.4.1 试验室的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5.4.2 湿气养护箱:应能使温度控制在(20±1)℃,湿度大于90%。

5.5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按GB/T1346-2001进行)。

5.5.1 试验前必须做到:

5.5.1.1 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5.5.1.2 调整至试杆接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5.5.1.3 搅拌机运行正常。

5.5.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先将水泥净浆搅拌机的搅拌锅和搅拌叶片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将锅放好在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拌15s,同时将叶片和锅上的水泥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后停机。

5.5.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将试杆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1s~2s,然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杆自由沉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的6mm±1mm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用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5.6 凝结时间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5.6.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3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5.6.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6.5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内。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5.6.3 初凝时间的测定:

试件在湿气湿气养护箱内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将试模从养护箱中取出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沉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1mm时,即达初凝状态。

5.6.4 终凝时间的测定:

为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一个环形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的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 min测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由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终凝状态的时间分别为该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5.6.5 测定时应注意:

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圆模内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一次,两次结论相同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得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

护箱中,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5.7 安定性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5.7.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为75~85g的玻璃板两块,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5.7.2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h±2h。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4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5.7.3 沸煮

5.7.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

5.7.3.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腾并恒沸(180±5)min。

5.7.3.3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应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5.7.4试饼试件的成型

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部分净浆,分成两等份使之呈球状,放在涂油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过的小刀,由边缘向饼的中央抹动,做成直径70--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接着将试饼放入养护箱内,自成型起,养护24±2小时。

5.7.5沸煮

由玻璃板上取下试饼,在试饼无缺陷的情况下将试饼置于沸煮箱内水中的篦板上,然后在30min±5min内加热至沸,再连续沸煮180min±5min。在整个沸煮过程中,使水面高出试饼30mm以上。煮毕将水放出,打开箱盖,待箱内温度冷却至室温时,取出检查。

5.7.6结果判别煮后试饼经肉眼检查未发现裂纹,用直尺检查未发现弯曲,称为体积安定性合格,反之称为不合格。

6.细度的测定

6.1本细则选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理硅酸盐水泥及指定采用的其他品种水泥。

6.2 仪器设备:80μm负压筛筛析仪;最大称量为100g的天平;80μm筛筛子。

6.3 样品准备:水泥样品应充分拌匀,并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5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6.480μm筛筛析法(按GB/T 1345-2005):

6.4.1准备好80μm筛筛子(附透明筛盖)和负压筛析仪(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以及天平(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0.05g)。

6.4.2 把负压筛放在筛座并上盖,通电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

6.4.3 称取已过筛水泥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上盖后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如有试样附在盖上,可轻敲其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6.4.4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6.4.5 水泥样品的细度以筛余物质量占试样原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结果计算至0.1%):F= ×100

式中: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率,%;

Rs—筛余物质量,g;

W—试样质量,g。

6.5筛余结果的修正

试验筛的筛网会在试验中磨损,因此筛析结果应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将计算结果乘以该试验筛标定后得到的有效修正系数,即为最终结果。

合格评定时,每个样品应称取二个试样分别筛析,取筛余平均值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3%时(筛余值大于5.0%时可放至1.0%)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7.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按GB/T17671-99进行)

7.1 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查。

7.2 仪器设备:

7.2.1水泥胶砂振实台:应符合JC/T682-1997要求;

7.2.2DKZ-5000型电动抗折仪:应符合JC/T724要求;

7.2.3怛应力水泥压力机BC-300D-600:精度要求1%,有2400N/S速率的加荷能力。

7.2.4抗压夹具:夹具应符合JC/T683要求,受压面积为40mm×40mm。

7.2.5试模:材料和制造尺寸应符合JC/T726要求。

7.3 胶砂的制备:

7.3.1胶砂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450g),三份标准砂(1350 g),半份水(225ml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6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饮用水)。胶砂以行星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7.3.2把水加进搅拌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并升至固定位置把标准砂预倒进搅拌机上装砂容器中。

7.3.3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30s后砂子自动加入至60s后转变高速拌30s,然后停拌90s,利用此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跟着又高速继续搅拌60s结束。整个搅拌过程共240s。

7.4 试件的制备:

7.4.1胶砂制备后立即在振实台成型。将空水泥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把搅拌锅里的胶砂分二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用大播料器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

60次。

7.4.2移动模套,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90°角度架在试模顶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出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直尺以近水平角度将试体表面抹平.7.5试件的养护:

9.5.1将已作好试件编号的试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取出脱模。

7.5.2将试件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朝上),试件的六个面都与水接触。

7.5.3到龄期的试件应在试验前15min从水中取出,并用湿布盖好。试件龄期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以下时间进行:

3d±45min

7d±2h

28d±8h

7.6抗折强度测定:

7.6.1将试件一个侧面放在抗折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N/S±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试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7.6.2抗折强度Ff以MPa表示,按下式计算:

Rf=1.5FfL/b3

式中: Ff—折断时施加于试体中部荷载,N;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7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mm;

b—试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

7.7抗压强度测定:

7.7.1以最大荷载为300KN的压力机和符合JC/T638要求的夹具,在折断后的半截试体的侧面上进行抗压强度测定。

7.7.2半截试体中心与压力机受压中心差应在±0.5 mm内,试体露在压板外的部份约有10 mm。

7.7.3在加荷过程中以2400N/S±200N/S的速率均匀加荷直至破坏。

7.7.4抗压强度Rc以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

Rc= Fc/A

式中:Fc—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受压面面积,mm2(40×40=1600 mm2)。

7.8试验结果的确定和计算:

7.8.1抗折强度: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0.1Mpa,以一组三个试体抗折结果的平

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1Mpa)。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7.8.2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试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计算于0.1MPa)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精确至0.1MPa)。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应剔除后取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则此组结果作废。

8.试验筛的标定

8.1水泥细度标准样品

符合GSB14-1511要求,或相同等级的标准样品。有争议时以GSB14-1511标准样品为准。

8.2仪器设备

80μm负压筛筛析仪;最大称量为100g的天平;80μm筛筛子。

8.3被标定试验筛

被标定试验筛应事先经过清洗,去污,干燥(水筛除外)并和标定试验室温度一致。

8.4标定

检测公司

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号:CB-01-2006

共8页第8页

第 一 版第 0 次 修 改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发布实施日期:2006年03月06日

8.4.1标定操作

将标准样装入干燥洁净的密闭广口瓶中,盖上盖子摇动2分钟,消除结块。静置2分钟后,用一根干燥洁净的搅拌棒搅匀样品。称量标准样品25g精确至0.01g,将标准样品倒进被标定试验筛,中途不得有任何损失。上盖后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如有试样附在盖上,可轻敲其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每个试验筛的标定应称取二个标准样品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插做其他样品试验。

8.4.2标定结果

二个样品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值,但当二个样品筛余结果相差大于0.3%时应称第三个样品进行试验,并取接近的两个结果进行平均作为最终结果。

8.5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C = Fs /Ft „„„„„„„„(A.6-1)

式中: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s——标准样品的筛余标准值,单位为质量百分数(%);

Ft——标准样品在试验筛上的筛余值,单位为质量百分数(%)。

计算至0.01。

8.6合格判定

1当C值在0.80~1.20范围内时,试验筛可继续使用,C可作为结果修正系数。2当C值超出0.80~1.20范围时,试验筛应予淘汰。

篇2: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1.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2.参考标准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

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

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可变)渗透剂:HD-RS(可变)显像剂:HD-EV(可变)

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

1.工艺参数

(1)检测方法:ⅡC-d;(2)渗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 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

(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

(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4)显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

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

1.表面准备

(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

(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2.预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3.干燥

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

4.施加渗透剂

用喷涂法施加渗透剂,喷嘴距工件表面20-30mm,渗透剂要覆盖整个被检部位。并应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5.去除多余的渗透液

在清洗被测表面以去除多余的渗透液时,应注意防止过度去除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去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渗透结束后,先用卫生纸将大部分多余的渗透液擦拭干净,再将清洗剂喷涂至卫生纸上进行擦洗。直到将多余渗透液擦洗干净,但不允许往复擦洗(朝一个方向擦洗)或将清洗剂直接喷涂被检部位。

6.干燥

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0℃,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或采用压力低于0.2Mpa,温度低于50℃的清洁干燥的空气。

7.施加显像剂

显像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薄而均匀的喷涂在被检表面(以显像剂正好覆盖掉工件本色为佳)。喷嘴距工件表面300-400mm,喷嘴方向与被检表面的夹角为30-40°。

8.观察

显像时间结束后,对探伤部位进行观察,在容器内部检测时使用手电筒照明(禁止明火照明),必要时用3-5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9.缺陷记录

发现缺陷后,用记号笔在工件上标出,并用草图在探伤记录中标注或拍照。10.缺陷评定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相关条款进行分类及评级。

11.探伤结束后,清除工件探伤部位的渗透剂和显像剂。

六、操作要求 6.1预清洗

6.1.1在工件表面处理后,用溶剂对工件表面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且保证施加渗透之前不被污染。

6.1.2清洗后检测表面上遗留的溶剂必须干燥,采用常态自然蒸发方式进行。干燥时间为5~10分钟。6.2施加渗透剂

6.2.1用压力喷罐进行喷涂或用毛刷进行刷涂,并使工件被检部位充分被渗透剂覆盖。6.2.2 在10°~ 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分钟。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附录B(规范性附录)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6.3去除多余渗透剂

6.3.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6.3.2水洗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 30°为宜。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采用冲洗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应不超过 0.34MPa。

6.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 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

接在被检面冲洗。6.4干燥

6.4.1多余渗透剂去掉后表面应采用擦拭,自然挥发或强热风干燥。但工件表面温度不得大于50℃。

6.4.2干燥时间通常为5~10分钟。6.5施加显像剂

6.5.1本工艺使用速干式显像剂,并采用喷涂的方法施加。

6.5.2显像剂使用前应搅动均匀,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确保整个被检表面覆盖一层薄而均匀的显像剂。6.5.3显像时间从显像剂涂层变干开始一般不应少于7min。6.6观察

6.6.1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干燥后7~60min内进行。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七、质量评定、检查记录和报告签发

7.1 缺陷显示痕迹等级评定,应符合NB/T47013.5-2015规定或有关标准以及图样设计要求。

7.2 做好原始记录。

7.3 渗透检测评定工作由II级人员担任,报告要有检测人,责任人员签字并加盖无损检测专用章才能生效。报告必须内容完整评定准确。

篇3: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1 以作业标准化为核心, 抓好 “立标、学标、执标”

岗位作业指导书的根本用途即为指导现场作业, 关键是要紧贴现场, 将规章制度分解成简明、实用、具体的作业流程和方法。以作业标准化为主线, 着力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学习和执行三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 力促作业标准的有效落实。

1.1 加强作业指导书修订随着铁路运输和修程修制改革的发展, 现有的作业指导书在规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瑕疵, 因而需要不断加以修订。在作业指导书的修订和实施过程中, 以问题为导向, 形成“初步修订-集中研讨-现场试行-动态修订”的闭环过程。通过组织作业人员对作业指导书的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评价作业流程是否符合现场操作、作业工序是否流畅规范、作业项目是否覆盖质量要求、安全风险是否防控到位, 为指导书编制者修订改进提供了切实依据。

1.2 推行作业指导书视频化为克服传统纸面作业指导书存在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弊端, 推行视频化进程日益迫切。一方面, 视频化作业指导书可以将作业流程、重点工序等关键要素通过直观的形式全面展现, 方便职工学习;另一方面, 可将日常演练与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视频对比, 反映出演练中出现的程序颠倒、工序漏项等典型问题, 辅以讲解纠正, 更加入脑入耳。

1.3 强化执标过程管控为深化过程管控机制, 通过科技手段和考评机制实现常态化过程管控。一是施行信息化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通过TPDS、KMIS等关键数据分析, 深化安全风险研判, 强化按标作业。二是以作业执标为源头, 抓好考评机制常态管理。开展以岗位作业指导书掌握程度为必要条件的综合岗位星级评定, 直接与收入挂钩, 切实形成以作业标准化为核心的考评机制。

2 以Z99/100 次乘务为例, 做好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修订

针对乘务作业管理点多面广、流动性大, 按照车次分别编制乘务作业指导书, 下面以Z99/100 次为例, 探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修订:

2.1 初步修订, 优化作业指导书编制结构体系

重点从结构调整、内容优化、关键提示等方面入手完善编制结构。

2.1.1 细化作业单元, 增加作业流程图将上海至九龙乘务往返作业全过程划分为出库、始发、途中巡视、站停作业、站折、入库折返、到达入库七个标准单元。将每个作业单元按照作业分工、项目分解为作业步序, 以流程图形式进行串接, 分别制定作业流程图, 保证各工序要点清晰、流程规范, 方便乘务员对照执行。

2.1.2 制作《风险提示卡》 结合运行区间、季节特点和车辆状态等从库内作业、始发作业、途中列调频点更换等11 个方面全范围涵盖乘务途中的风险点, 制定《车辆乘务员一次出乘风险提示卡》。

2.2 集中研讨, 强化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指导书的初步修订后, 召集技术专职、车间分管主任及现场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研讨, 逐项审核修订, 重点加强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对应落实。

2.2.1 梳理《行规》条款根据Z99/100 次客车途经区间, 针对各局行规差异点进行归纳, 确保行车规章掌握执行到位。其中, 旅客列车制动故障关门限速及热轴处理的规定差异较大, 结合乘务途中作业实际情况, 在Z99/100 次乘务一次往返作业指导书中明确按总公司 (铁总运〔2015〕131 号、运辆客函〔2015〕275 号) 要求执行, 确保行车管理规定执行的统一性。

2.2.2 规范技术检查和瞭望确认标准原作业指导书未结合站停时间对具体作业做出明确规定, 现在明确要求以停站时间为依据, 6 分钟及以上的, 乘务需执行技术检查, 6 分钟以下的, 执行瞭望确认。

2.2.3 明确安全号志设撤要求原作业指导书中对红旗设置要求为“来车方向左侧”, 但在实际执行中极易造成误解。根据新《技规》相关要求, 在作业指导书修订中明确了红旗设置在机次位非站台侧、尾部站台侧, 及处置故障车的站台侧中部。

2.3 现场试行, 动态修订, 提高指导书与现场作业的适应性

根据“标准按照做的写, 作业按照写的做”的思路, 增加现场试行环节, 查找作业指导书在现场作业的不适应。结合试行现场反馈, 及时修订、持续跟踪, 不断做好作业指导书的动态完善。

2.3.1 明确双人作业分工乘务员作业反映作业指导书未对双人作业内容进行细分, 1、2 号位作业人员需自行商定分工后再进行作业, 导致作业职责不清、劳动效率不高, 存在作业漏项风险。为此, 对1、2 号位作业内容予以明确, 确保分工明晰、作业有序。

2.3.2 纳入尾部风管吊挂要求结合乘务安全风险研判, 为了防止乘务参与制动试验后遗漏尾部风管确认造成隐患, 在作业指导书的修订中, 强调乘务员在出库、始发、站停等作业单元中, 制动试验后对尾部软管进行吊挂并确认的作业要求。

2.3.3 纳入供电故障处置标准为解决DC600V供电故障处置过程中车辆与机务职责不清的问题, 对供电故障处置流程进行明确。供电请求时, 从首尾供电通讯连接线的发光二极管直观判断供电请求信号和电源是否到位, 在摄录后并去除通讯连接线后再申请强供;规定除短路、过载故障外, 利用供电请求的集控作用, 直接测量DC600V主干线绝缘情况, 缩短应急处置时间。

2.3.4 明确在线绝缘检测作业针对2012 年之后新造车随车配置DC600V在线绝缘加测装置, 在作业指导书中增加了关于在线绝缘检测装置的巡视要求, 确保作业标准覆盖全面。

3 以典型抓编制, 以学习促执行, 推进作业标准化

总公司在规章体系规范、客车源头质量和客车检测技术上的有效推进, 为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明确了前进方向。通过更加规范编制作业指导书, 切实提高职工指标能力, 有效发挥作业指导书的唯一标准作用, 将为行车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工作的本质要求, 作业标准化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保障。不断优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修订, 促进作业人员学标和执标是实现作业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篇4: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摘要:在技师研修中,通过对企业作业指导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各个知识点,并由学生编写自行设计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的安装作业指导书与调试作业指导书;再按照自己所编写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与调试。同样作业指导书也能引入到专业实训课中,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做,在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关键词:作业指导书;编写;应用

【正文】

一、背景

维修电工技师研修是我校电气系六年一贯制技师班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技师研修,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技术、工艺相距甚远,平时也缺乏从专业相应岗位群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性技能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连贯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此,在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产品开发、设计和组装调试的综合训练中引入企业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

二、企业编写作业指导书的目的

企业员工的流动如同营盘里的士兵,新接替员工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培训。即便经过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做事的方式和步骤相同,但标准依然会有差异。

通过施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操作内容固定化、标准化。新员工只要根据作业指导书中的要求步骤一步步操作,能够很快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工作。

三、作业指导书的作用

1.作业指导书是新员工用来上岗培训的教材,并起到时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3.使操作过程控制规范化,保证操作过程的质量。

4.能有效降低耗材成本,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企业案例贯穿技师研修教学

通过走访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王店小家电企业、被誉为“世界工厂”的Autonics(奥托尼克斯)电子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塑料防爆电器企业创正防爆电器有限公司等,对企业生产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案例进行缜密分析、总结和整理,确保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完整、简洁直观、容易理解,并把它引入到技师研修课程教学,让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企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讲解,展示实际案例的功能和效果,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对学习不再感觉抽象,使学生更清楚、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各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作业指导书编写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作业指导书编写与应用

1.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1)以小组为单位编写自行设计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初稿。

(2)教师对所有编写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初稿进行分组点评。

(3)学生根据老师点评意见,小组人员讨论后,修订作业指导书。

(4)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样机的安装与调试:由各组长安排,按照所编写的安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企业称之为样机安装);安装完成后,按照所编写的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调试。

(5)根据样机安装、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修改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

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增强真实感,加深对作业指导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内容,使学生明白学习案例中的知识点只是开始,如何灵活的把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去才是最终目的。通过自己动手编写,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他人的经验与技巧转为自己的经验与技巧,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锻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作业指导书的运用

严格按照已修订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调试剩余产品。

作业指导书的制作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不过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生精心编写,使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装配与调试过程中,各工序操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导线的截取过程中严格按照装配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导线规格及尺寸要求,有效降低导线的耗材;在试过程中严格执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调试流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六、交流

1.企业交流

在与企业的走访和沟通中发现,当企业成批量生产产品时,会编写出图文并茂、能够让操作者一看就明白怎样操作的作业指导书,并张贴在每个工位上。作业者按照指导书进行作业,确保能正确、快速、安全地完成作业,生产出的产品标准化、规范化。

当企业生产产品很少时,一般不会编制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只有编制工艺文件,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经验的熟练工了,同时生产出的产品也没有标准化、规范化。

2.引入作业指导书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但他们模仿力强,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所需的相关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我们可以在专业技能课中根据不同任务情境尝试采用各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供学生学习和操作使用。例如:电子技能课中可配置《电子元件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分立元件安装标准作业指导书》《电烙铁操作作业指导书》等;仪表使用中可配置《万用表使用作业指导书》《示波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等;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中可配置《拖动接线作业指导书》《模拟机床排故作业指导》等。事实上,作业指导书是操作过程的动作分解,只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这种强制性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夏胜权 陈伟中 饶思红.基于作业指导书的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2]杨丰玉 陈英 杨柳 苏曦.企业案例贯穿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 年18期

篇5:车辆外观检测检视作业指导书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增加,各零部件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腐蚀、疲劳、变形、老化等现象;其结果不但使汽车动力性下降、可靠性降低、经济性变差、排放污染加大,而且影响了车容市容,甚至影响了行车安全。因此,对车辆外观进行检测的目的是:控制车辆外观技术状况、性能符合有关标准,确保汽车综合性能良好,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和保证行车安全。1.2 检测(检视)判定标准规范:

1.2.1.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2.GB18565《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2.3.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1.2.4.GB/2186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1.2.5.JT / T19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3 1.3 外观检测(检视)方法

1.3.1 车辆唯一性识别:

核对车身及牌照颜色、车辆类型、厂牌车型、牌照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车辆识别号等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与行车证记载是否相符。经核对,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相符后,方可进行该车其它项目检测;唯一性标识系统不符,则终止该车检测。

1.3.2 直观定性检视:

检查车辆各部件损伤、渗漏、松旷、卡滞、脱落、失效、漏装、脏污、润滑等情况,作定性判断。

A.车架车身驾驶室表面:一二级车无锈迹、脱掉漆;三级车无明显锈蚀或变形。

B.车门车窗玻璃:一级车应完好无损;二三级车不得缺损。

1.3.3 仪具定量检测 ——先目测、手感,必要时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检测:

(1)用钢卷尺测量:整车外形长度尺寸和前后轮距应符合原厂规定,左右侧轴距差应≤轴距的 1.5/1000(一级车应≤轴距的 1.2/1000)。并判断能否适应检测线。

(2)用钢直尺、高度尺检测:车体周正度;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在离地高 1.5m 内测量)高度差应≤40mm(一级车应≤20 mm)。

(3)用钢直(卷)尺测量:制动及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应符合原厂规定。

(4)用钢直尺、深度尺检测轮胎磨损:胎冠花纹深度,微型车应≥3.2mm,其它车转向轮应≥3.5mm、其余轮胎应≥2.5mm(三级车——轿车和挂车应≥1.6mm,其它车转向轮应≥3.2mm、其余轮胎应≥1.6mm);胎面和胎壁不得有长度超过 25mm、深度足以暴露胎帘的破裂和割伤。检视:轮胎不得有因局部磨损而暴露胎帘,同轴左右轮胎规格型号花纹应相同、磨损程度应大体一致,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转向轮不得使用翻新胎。

(5)用轮胎气压表测量各轮胎气压,应符合原厂规定。顶起车桥用百分表测量车轮的横摆和径跳:小型汽车应<5mm,其它车应<8mm。

(6)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手段,检测其它有关项目

和参数。

1.4 . 外观检测完毕,检测员必须在“外检单”上签注检测结论和姓名。

篇6:静载检测现场安全作业指导书

1、安全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2)、二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系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3)、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4)、不懂电气和机械的人员严禁使用和玩弄机电设备。

(5)、吊装区域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吊装机械必须完好,扒杆垂直下准站台人。

(6)、起重吊装时起重变幅应平稳,严禁猛起猛落避杆。

(7)、钢梁吊装时,密切注意其平衡状态并应及时同锚筋焊接固定,钢梁安装未稳定,人员不得进入其下部操作。

(8)、起重机行驶时注意地坪耐力,预防车轮或支墩塌陷。行驶时严禁人员在底盘底盘走台上站立或蹲坐以及堆放物件。

(9)、静载试验或吊装时,先对液压系统进行试运转,检查整机各部位全部正常后,再进行安全操作。

(10)、主次梁支墩应堆放平稳、牢固。(11)、锚筋与次梁钢筋焊接必须牢固。(12)、注意用电安全,电线不准随地乱拖乱拉,电源线应架空。(13)、支架及主梁下部支墩必须平稳、牢固,支墩底部地基地耐力必须满足荷载要求。

(14)、堆土必须平稳,并符合要求。现场荷载增加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交底指挥,不得由普工随意操作,严格控制及时观察托架的稳定性,以防倾翻。

(15)、土堆放应平整、均匀、无倾斜,四周设警戒线,无关人员禁止在四周走动。

(16)、爬蹬检测架前,先检查检测架是否稳定安全,在上面检测操作也要小心注意。安放检测仪器要稳妥,吊装用具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17)、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18)、检测人员出门要注意安全防范。

2、安全保证措施

(1)、人的安全:检测人员进场前,进行安全培训。让每一位检测人员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进入施工现场遵守安全规定,配戴安全防护工具。现场试验中应设立安全警示,非试验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2)、设备的安全:设备主要包含检测设备及其配套设备、交通设备等,设备的安全是测试工作的基础,确保运输过程设备的安全,确保检查设备能够在现场正常运行。避免设备在过低的温度、湿度下运行,避免设备淋雨、雪,或被水浸湿,避免设备受到过度振动,避免暴晒,避免雷击等。设备吊装要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范,注意高空高压线路,确保安全作业。高荷载、高油压状态下,应密切注意刚梁设备的变形以及油路系统的渗漏

(3)、数据的安全:对与纸张记录的数据及纸张资料要保证清洁并避免油污及其它污染。对于采用计算机的储存检测数据,要及时做好备份并做好储存位置的说明,避免数据丢失和混乱。

3、工文明环保措施

(1)、按照按照设计统一规划、建设单位要求和施工环保的要求进行实施。严格在设计核准的用地界和工程监理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开展检测作业活动,绝不随意开挖、碾压界外土地。

(2)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弃至施工专用弃土场。

(3)、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必须弃至环保部门设置的垃圾场内。

(4)、国家环保法规有明确处理规定的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顶使用操作规程

1. 将千斤顶在试验位置点正确对正放置;并使千斤顶位于下压和上顶的传力设备合力中心轴线上。

2. 用高压油管将千斤顶与液压控制阀连通好,液压控制阀通过高压油管与高压油泵连通。

3. 对电动油泵应先接好外接电源线,检查线路正确无误后再通电试机,将止通阀搬向“止”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检查油泵是否能正常运转。

4. 当油泵运转正常,且贮油箱内有充足的备用油后,将止通阀搬向“通”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使油管内充满液压油,并在预留油管接口处见到有油漏出后,拧紧该油管接口。

5. 正式实施加载工作,加载量可由油压表读数控制;或用荷重传器控制。

6. 当试验过程中出现突然停电,应检查止通阀是否锁紧,以使荷载维持稳定,然后将高压油泵打向卸压档,使高压油管卸压。最后将电动高压油泵更换成备用的手动高压油泵,继续试验。

7. 卸载:当荷载加到预定值并决定开始卸荷时,应扳动止通阀手向“止”方向慢慢移动,使千斤顶内高压油向油泵的贮油箱内流动,当荷载至要求值时,将油泵止通阀手柄向“通”方向搬动。

8. 需将千斤顶卸荷至零时,完全打开止通阀手柄。这时可以切断电源,折除油泵的外接电源线路,并将电源线盘好。

篇7:建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外观检测员

1、维护好外检区的检测秩序;

2、指导客户填写车辆登记表;

3、对照行驶证信息,确认外检表内容和车辆信息是否相符;

4、检测车辆要检查轮胎有无明显缺气,左右气压是否一致,轮胎有无裂痕及划伤,是否夹有杂物及过多沙石;

5、检查车辆进、排气系统,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不得有任何破损、泄漏,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等应无液体渗漏;

6、确定车辆驱动形式,断开ABS和防侧滑(ASR),和引车员做好交接,提醒引车员驱动形式;

7、检查车辆的机械状况,无影响安全或引起试验偏差的机械故障;

8、关闭空调、暖风,音响等附属装备,装备牵引力控制装置的车辆应关闭牵引力控制装置。受检车辆不能载客,也不能装载货物;

9、判断受检车辆所适用的检测方法。

(二)录入员

1、熟悉汽车检测工艺流程、检测业务和检测技术;

2、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本公司的检测业务范围内的机动车相关参数,耐心答复解释送检车辆单位提出的询问,做好对外窗口的文明服务;

3、开启计算机及服务器电源,对设备进行预热,并填写开机记

录;

4、信息录入做到迅速而准确;

5、核对外检单信息,对照车辆行驶证信息确定检测方法,并准确无误的录入信息并入库;

6、对外地转入,异地委托审验的车辆,应符合相关检测要求,并留行车证或车辆登记证书证书复印件;

7、严格遵守《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登录计算机操作规程》。

(三)操作员

操作员负责电脑仪器的操作,引导引车员、辅助员完成检测工作。

1、设备预热

(1)在开检前半小时打开控制柜后面的电源开关,开启电脑、测控仪和尾气分析仪,启动检测程序,按照电脑提示输入正确的操作员用户名和密码进入检测程序,进行检测系统预热,测功机预热时间为10分钟,分析仪预热为15分钟。填写开机记录。

(2)对台架进行加载滑行和空载滑行试验(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

(3)对五气分析仪进行校准(调零,密封性检测,低流量检测)(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预热完毕后,分析仪进入清零、检漏程序,此时应堵住尾气取样探头,检漏过程为17秒,如有漏气,系统会提示“有泄漏,请堵塞取样探头”,并重复进行检漏程序,如无漏气系统会提示“无泄漏”,(4)对流量计进行校准和自检,(流量检测,流量计【O2】量

程检测)(每天一次)填写使用记录。并上传。

2、车辆检测

(1)进入检测程序:输入操作员代码,进入车辆信息界面,等候引车员将车辆开上台体;

(2)准备:向引车员收取外检单,核对被检车辆外检单,确认检测方法,放下举升板,让引车员将车辆摆正并进行相应的车辆预热;

(3)选择车辆:对照外检单和上线车辆,从“待检记录”里面选择车辆,认真检查车辆信息,核对检测系统的信息与外检单是否相符,车牌号码、车牌颜色、与本车是否一致,是否延缓,基准质量与驱动形式信息是否相符等。检查无误后,正确输入引车员姓名。

(4)开始检测:辅助员插好取样探头及辅助设施后,点击开始检测。密切注意被检车辆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警告及切断电源。检测完毕后,将外检表交还引车员;

(5)检测结束:升起举升板,发出检测结束指令,示意车辆驶出台架。

★注意事项:操作员在检测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车辆及周围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警告及切断电源。操作员每天要记录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技术负责人。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标定,根据电脑提示距下次标定的时间提前在下午下班后进行标定。每天下班检查电源是否关闭。

(四)辅助员

1、抬起检测车间入口档杆,示意引车员驶入车辆。车辆驶入后

及时放下档杆。

2、核对外检单,确认检测方法,并将外检单递交给操作员;

3、引车员将受检车辆驶入台架并摆正车辆位置后,在非驱动轮垫入垫块,在合适位置插好防侧滑装置;前驱车必须将防侧滑装置插在最靠近前轮端面的两侧;

4、核查排气管有无泄漏,以免影响采气管采气,造成数据不准确;

5、车辆停稳后将发动机冷却装置靠近车辆发动机进风口500-1000mm处(不得影响尾气排放的采集),打开风机电源开关,调整气流方向角使其处于最佳位置,并锁止脚轮以防移动;

6、插入采样探头(简易瞬态工况的套入流量计套管,双怠速检测的应接入油温传感器和速传感器),双排气管的要插入双探头,插入深度为400mm,并固定;

7、接转速仪,点烟器信号灵敏的,转速仪连线直接插入点烟器,在点烟器中无法取得转速信号的,将连接线接在电瓶的正负极,油温传感器插入发动机机油尺管内;

8、发出准备完毕信号,并站立在受检车辆后侧,及时关注受检车辆状况;车辆检测期间,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检测场所;

9、检测完毕后,拿出垫块,拔出限位装置,将探头及流量计套管放回指定摆放地;

10、收起油温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抬起检测车间出口档杆,示意检测完毕。

(五)引车员

引车员必须是专职驾驶员,必须持有符合准驾车型的驾驶证驾驶车辆,应该熟悉各种车辆的基本性能和驾驶操作要领。

1、基本操作流程

(1)核对外检单,要按照外检表的内容对车辆的离合、油门、制动踏板和灯光开关等性能状态进行确认,检测前关闭车内空调、冷热风、收音机、ABS等设施,并确认检测方法;

(2)待检区车道车辆限速 15km/h,注意邻近车辆动向,以防发生刮碰事故;禁止倒车及逆向行驶。

(3)检测车间车辆限速5km/h,保持安全车距,原则上不准倒车;

(4)检测车辆沿车道标线行进,将受检车辆缓慢驶入车间,积极配合操作员,按提示及时正确操作,不得拖延;

(5)接受操作员发出的指令,按照司机助的屏幕提示开始操作;(6)检测完毕时等操作员发出指令后缓慢将汽车驶离台架。

2、按照不同检测方法划分操作程序 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

(1)接车: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

重物品。然后开车慢速驶上台架,置驱动轮于滚筒上。把外检表交给操作员;

(2)驶入台架:待举升板落下后,将变速杆推至1档(自动档车辆将档位推至“D”档),在怠速状态下将车摆正,使方向不要左右摇摆(如方向摆不正的车辆不能强行检测,防止发生意外,应让其维修后再检),摆正后,前驱车拉紧手刹车(后轮驱动的车辆不能拉手刹车);

(3)按照试验运转循环开始进行试验和车辆预热;(4)按照制造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启动发动机。

(5)发动机保持怠速运转 40s。在 40s终了时开始循环,并同时开始取样。

(6)怠速 :怠速期间,离合器接合,变速器置空档,自动挡车置N挡。

(7)加速 :进行加速时,在整个工况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加速度恒定;手动挡车辆根据屏幕提示“请置一挡”将离合器接合并挂一挡,按照屏幕模拟的加速路线运转车辆。自动挡车辆置D挡按照屏幕模拟的加速路线稳定加速。手、自一体车辆若加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应按手动变速器的要求,操作档位选择器。

(8)等速 :从加速过渡到下一等速工况时,应避免猛踏加速板或关闭节气门。等速工况应采用保持加速踏板位置不变的方法实现。

(9)减速 :在所有减速工况时间内,应使加速踏板完全松开,离合器接合,当车速降至 10km/h时,离合器脱开,但不操作变速杆。

如果减速时间比响应工况规定的时间长,则应使用车辆的制动器,以使循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如果减速时间比响应工况规定的时间短,则应在下一个等速或怠速工况时间中恢复至理论循环规定的时间。

(10)检测结束:循环终了时(车辆停止在转鼓上),变速器置于空档,离合器接合,自动挡车辆置N挡。将车驶出台架至出口外将车交给车主,并告诉车主到环保审核办公室查看检验结果。再进行下一辆车的检测。

检测过程中,引车员应不断观察水温及油温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中止检测)。引车员抬起油门,此时注意不能踩刹车,等待车速自然下降并停止,(自动档的车要等车速降下来后,再将变速杆推至“N”档)车轮停止转动后,等举升板升起,辅助员拔出取样探头,取下转速仪连线和油温计,取出固定车轮垫块。

ABS无法脱开的车辆在检测后ABS警示灯和防侧滑及手刹车的警示灯不会熄灭,应告知车主,车辆在行驶几公里后会自动熄灭。

双怠速检测

(1)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重物品。将车开至检测线,外检单交给操作员;

65(2)按照规程进行预热,保证发动机油温达到80℃,继续试验;否则,汽车重新跑温度,以达到规定的热车状态;

(3)引车员将发动机从怠速状态加速到70%的额定转速(重型车一般为2500rpm,轻型车3500 rpm),运转30秒钟降至高怠速状态,开始计时;

(4)进入高怠速测试,按照屏幕提示稳定好车辆高怠速转速。(重型车为1800rpm,轻型车2500 rpm),在后30s内读取测试数据。

(5)降至怠速状态,根据提示抬起油门保持怠速状态运转45s;(6)检测过程结束,辅助员取下转速仪和油温传感器,撤出垫块后,将车驶出车间交还车主,告之车主到环保办公室领取检测报告。

不透光烟度法

(1)在待检车位接车,从送检人手中接过外检表查看是否已交费和登录。查看外检表,确认车辆检测方法。查看外检表的详细内容,对车况全面了解,不熟悉的车型向车主及外检员详细了解车况,并要询问车主是否缺机油,水温表工作是否正常,注意倾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查看水温、机油表的状态,提醒车主随身携带好车内贵重物品。将车开至检测线,外检单交给操作员;

(2)预加速:按照操作规程,将车辆置于空档,迅速将油门踩到底加油3次进行反吹;

(3)开始检测:按照检测程序,根据屏幕提示,迅速但不猛烈的将油门踩到底保持3-4s后迅速抬起油门,屏幕显示“第1次测试”,约10s显示“第1次测试完成”;

66(4)连续进行5次检测测试:

第二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二次加速; 第三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三次加速; 第四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四次加速; 第五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五次加速; 第六次测量:重复上一动作,第六次加速;

(5)检测结束:按照提示完成检测流程,在辅助员取出采气探头后,将车驶出台架至出口外将车交给车主,并告诉车主到环保审核办公室查看检验结果。再进行下一辆车的检测。

(六)检测方法变更流程

对于部分车辆,已经通过外检员、录入员及辅助员审核后,在进行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时由于ABS和防侧滑(ASR)系统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工况法测试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变更检测方法。

1、引车员发现无法进行测试时,通知操作员停止检测,并将车辆开出检测车间,驶入外检区;

2、外检员和单位技术负责人,现场对该车辆重新进行外观审验核,确定新的检测方法,外检员将外检表内容进行修改,并签字确认;技术负责人对修改后的外检表进行重新审核,并在相应的表格中签字确认;

3、技术负责人携带外检表通知录入员进行车辆信息的录入变更,收费人员相应进行收费的变更,将多余费用返还车主;

上一篇:贫困寄宿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2019届高考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