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研究

2024-04-27

问题分析与研究(通用6篇)

篇1:问题分析与研究

乡镇政府债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赵伟书 荣伏林 高志远

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总额巨大、偿还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了乡镇政权正常运行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如何化解这颗乡镇“疾瘤”,使乡镇政府能够彻底甩掉负债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力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财政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河北省沙河市乡镇债务现状、特点、成因、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对策。

一、乡镇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5个乡镇办,290个行政村。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市由于历史等原因,现有乡镇债务21928万元,占2006年全市年财政收入的28%,占全市可用财力的47%。乡镇债务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

截至2006年底沙河市乡镇债务构成图 单位:万元 从债务构成上分析,沙河市乡镇债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乡镇普遍负债,包袱沉重。沙河市乡镇债务覆盖面广,全市15个乡镇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平均每个乡镇负债1462万元,其中,负债最多的乡镇达3539万元,最少的有数十万元。二是时空跨度大,累计时间长。乡镇的债务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有的乡镇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延续至今,其间由于乡镇拆并,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晰,因此,短时期内要划清债务界限,还清债务十分困难。三是债务构成复杂,涉及面广。从乡镇债务统计表上可以看出,乡镇债务的主要构成多种多样,涉及领域甚广。主要有:发展乡村企业,修建村级学校,实施普九教育,修路办电、计划生育、文化卫生设施等公益事业,支付拖欠乡村干部工资、养老金和补贴,垫付农业税费,化解农村基金会,欠农业综合开发及周转金,办公经费超支等。四是债务性质多样,利息较高。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有向农行、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有向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个人借款。而这些集资借款和个人借款利息较高,债务的消化十分困难。五是债务统计不科学,透明度差。对各乡镇债务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统计方法不是十分科学,如:对村级债务的统计,将已经破产和正在生产经营但尚未还清债务的企业全部纳入村级债务之中,这样做有欠妥之处。因为,正在生产经营的村级企业,虽然还没有还清债务,但它还有生产的商品可以销售,还有其固定资产可以折旧冲抵债务。另外,因个别乡镇政府出于政绩或“面子”的原因,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乡镇的债务透明度有待提高。

二、乡镇债务的问题及成因

乡镇债务的形成,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体制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原因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的浪费,等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县乡财源薄弱,乡镇财力不足。由于农业比重较大,财源单一,沙河的财政收入虽总体在邢台各县市区中排名靠前,但财政类型仍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不少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和各种摊派收入的全部取消,部分乡镇财源严重萎缩,仅靠转移支付度日,面临的困难很大。

(二)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晰。从全国范围来看,分税制改革后,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严重不适应。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包括人员、办公经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沙河结合本地实际,执行“统收统支加激励”和“分税制”并轨运行的财政体制,虽然基本确保了乡镇政府正常的运转,但要缓解乡镇历史债务,还存财力不足的困难。

(三)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负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大力发展乡镇经济,部分乡镇政府在缺少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举债融资来直接投资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导致现在多数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调节冲击,或关停倒闭,或巨额亏损。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只能转化为巨额的乡镇债务。从沙河乡镇债务构成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发展乡镇企业而造成的债务数额,将近占了乡镇债务总数的一半。

(四)缺少社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负债。乡镇政府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对社会和民众的力量考虑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民间的资本投入,而是将本来可由非政府机构投资并通过收费取得经济效益的设施,如:道路、桥梁设施等项目建设,在超出乡镇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全部揽到乡镇政府的“怀中”,举债投资,导致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规模越扩大,负债规模就越下不来。

(五)公益事业投资和公共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农村学校建设、打井开荒等公益事业投资也只有负债进行。同时,乡镇机构庞大、干部人员臃肿,在加上垫付乡村干部工资,开支把关不严,会议费、办公经费等,巨大的公共开支数额都已成为乡镇的沉重包袱,使乡镇财力仅能保证“吃饭”,无力分身解债。

(六)社会事业项目资金配套形成的债务。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县乡政府投资于农村建设的硬性指标也越来越多,如:每年用于农业、教育、计划生育等硬性增长比例,造成支出基数越滚越大。另外,“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视”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都需要县乡给予一定规模的配套,虽然这些都是便民、利民、惠民的英明政策,但同时也增加了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

(七)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乡镇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家底、超前负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造成的债务。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实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时限不长,导致现任乡镇主要领导对前任或者历史积累债务的化解缺乏积极性,片面追求个人任期内政绩工作,这也造成乡镇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

三、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乡镇债务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化解债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彻底化解乡镇债务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措施。近几年来,沙河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严禁各村盲目举债搞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按照“遏制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与农工、农业、税务、司法、法院等部门的协作,制定了《沙河市财政局关于进行乡村两级债务清理的通知》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欠债的追缴力度。同时,财政局还不断加大调研力度和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债务化解的新思路。

(一)培育财源,壮大经济,增强偿债能力。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发展壮大乡镇经济是解决乡镇债务问题的治本之策,乡镇政府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不但可以有能力清偿旧债,还可以降低乡镇财务运行风险,遏制债务规模的继续扩大,防止新的乡镇债务的发生。在如何加大财源建设方面,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县乡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二)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稳妥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理顺事权财权关系,促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化解乡镇债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沙河市财政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统分适度,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主要方法有:选择经济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个别乡镇率先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其他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将收支纳入县级财政统管;充分考虑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财政收支水平、乡镇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将各乡镇分为一般、中等、较好三个档次,按不同的档次进行转移支付;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问效,确保该项资金不外流、不挪用。这样不仅防止了乡镇政府继续举债运行和农村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还保证了乡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有效化解人员负担压力。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及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化事业组织体系,精简压缩财政供养事业单位规模,减轻财政负担。近年来,财政局和政府编办等部门联手,从强化人事编制管理的建章立制、增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出发,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灵活工作方式,运用“撤销、合并、转中介”的三种手段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管理工作。一方面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臵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使之与财政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超编人员,政府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间,全市共清理财政供养人员1073名,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和减轻了财政负担。

(四)推进“村财乡代管”工程,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有效控制债务新增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管好用好村集体资金,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沙河市财政局自2005年以来,立足本市实际,坚持“三不变、三不准”(即: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准利用职权平调、借支、挪用代管资金)的原则,采用“一村一账一柜”的村级账务管理体系,依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记账科目、统一记账薄设臵、统一记账地点)探索实施了“村财乡代管”,并要求各村定期对本村的财务情况上墙公示,做到了群众满意,干部放心,进一步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防止乡镇债务反弹、化解乡镇债务的长效机制。彻底化解乡镇债务不是一朝一夕,靠单个部门积极运作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来完成,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宣传,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发展是政绩,偿债也是政绩”的新从政观,抛弃新官不理旧帐的落后思想。二是加强对现有债务管理,明确债务责任主体,本着“谁的债务谁负责、谁化解”的原则,明确责任,区别解决,逐年解决。必要的时候付之于法律手段进行解决。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节约”两字,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次序和比例。四是积极盘活乡村资产。对经营不善的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通过公开拍卖变现;对集体的荒地、荒山等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的方式来开发利用。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等部门对各乡镇债务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检查出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坚决避免旧债未除,又添新债情况的出现。六是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统计和报告制度。沙河市财政局对各乡镇债务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了规范、全面、科学的统计制度,制定并印发了《沙河市村级组织债务统计表》、《沙河市乡(级)债务统计表》、《乡镇债务构成统计表》、《乡镇债务用途统计表》、《化解乡镇债务情况统计表》等相关报表,使对乡镇债务的摸底调查进一步细化,提高乡镇债务的透明度。

作 者:河北省沙河市财政局 赵伟书 荣伏林 高志远

篇2:问题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城镇;失业率;失业问题;政策建议;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我国目前城镇居民的失业状况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显性失业主要是指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绝对数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476万人激增到2001年的862万人,规模上翻了近一翻;相对数上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2.8%上升到了2001年的3.6%。但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因为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失业率,它将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人员和城镇隐性失业人数排除在外,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因此,这个数据是不完整的,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考虑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和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包括政府机关富余人员、产业结构调整的下岗人员、定编定员定岗的冗员和停产、半停产厂矿企业的职工),那么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人数就不再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而应该再加上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和隐形失业人数,即: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城镇实际失业率也应相应调整为:城镇实际失业率=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员人数×100%。通过对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整,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失业率严重偏高,就业相对不足。

(一)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1.分布面广。我国各省、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都有失业人口及其贫困人口的存在。

2. 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这一问题就相对严重些,而且受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流向的影响,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征。另外,发展较早的省区和城市,工业结构往往落后,新兴产业部门较少,失业人口明显多于发展较晚的省区和城市。

3. 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了一些企业破产、减员,使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成为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

4. 增加速度快。随着城镇经济体制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城镇失业和贫困人口继续呈增长趋势。

5. 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技术素质低的人口与较高素质的人口相比,失业和下岗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6. 中高年龄者居多。在失业人口中,中高年龄人口由于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也大得多,往往也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分布状

全国各地区登记失业率分布差异甚大,西部地区和重工业地区登记失业率过高。1996年全国这一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青海为7.2%,其次是贵州为6.2%,甘肃为5.5%,宁夏和陕西5.2%,海南4.3%。

失业青年构成登记失业人员的主体。从年龄分布看,15岁─25岁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62.8%。

3/5的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 型。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6个月以下人员占总数的40.1%,6个月以上人员占总数的59.9%。

我国不少地区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型,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比重过高。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比重最高地区是天津市,为71.9%,其次是上海,为70.1%,内蒙古为69.7%,浙江为68.7%,甘肃为68.2%,北京为65.6%,辽宁为64.0%,四川为63.8%,安徽为63.6%。

每个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太低。据统计,1996年全国城镇发放失业救济金为13.87亿元,发放失业救济人数为330.8万人,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用 35元。其中黑龙江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最多,为62.1万人,人均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最低,只有6.5元。这反映了中国搞了近50年的社会主义,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失业保险制度是“有名无实”,无法承担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职工一旦失业就等于失去一切。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登记失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非农业户口;(2)在一定年龄内(男性为16~50岁,女性为16~45岁);(3)有劳动能力;(4)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作为分母的城镇劳动人口包括:(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3)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5)城镇失业人员。

(二)失业可能导致的问题

1.低估了真实失业程度

(1)虽然名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在统计口径上其并非属地统计而是身份统计,仅包括城镇本地非农户口的失业人员,未包括下岗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口、城镇外来人口中的失业人员;(2)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统计之外(通过媒体、熟人、亲身去企业求职以及网络等方式的也都不计算在内),由于劳动部门登记的只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显然它低估了真实的失业程度。

2.党的阶级基础将会动摇

如果目前大批的城镇下岗职工得不到工作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状况得不到缓解,将导致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从而将使越来越多的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同时将使党失去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使党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大打折扣,最终将导致党的阶级基础的动摇。

3.国家的长治久安将受到影响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近千万人。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4.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1999 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抵御失业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尽快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一)失业保险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失业保险能为失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

(二)实现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最主要的支柱之一,对于保障失业和下岗人员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欧美国家曾经建立过非常慷慨和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比较高的福利待遇。但过分慷慨的失业保险福利支出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诸如抑制了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影响了经济效率以及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等。因此,近些年来,即使高福利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和改变,从高福利支出逐渐转向强调实现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主张实行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积极的福利政策,在失业保险方面就是主张把生活福利改变为工作福利,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而是创造条件促进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为失业和下岗人员提供福利支出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更应该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包括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统筹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等等。

(三)失业保险能对促进再就业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中,失业保险仅仅是保障失业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能满足其他的需要,所以要想生活质量提高,就必须通过再就业,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来实现。我国失业保险从建立起就把发放失业救济金与促进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和生产自救密切结合起来,避免了失业保险与就业脱节的弊端。1994年以后,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更加突出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鼓励非国有企业发展,拓展各种就业机会

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发展轨迹看,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降低,私营和外资企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职能划分越来越清晰,多数产品的生产将通过市场和私营部门解决,政府对市场竞争和生产领域的干预会越来越少,而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会蒸蒸日上,私营和民营企业吸引的劳动力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能为社会提供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为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同时应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新毕业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到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同时,还应创造条件鼓励个人自我创业和拓宽就业渠道,除了正规就业方式,即全日制、月工资、固定工等以外,应鼓励个人从事各种非正规就业,即非全日、非固定作息时间、短期的阶段性就业、非固定工作场所等的就业。此外,根据中国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方面,可以结合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政府支出扩大与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城镇失业状况对策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着手治理失业问题。失业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上的失衡,即供给大于需求。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

(一)在全国各城镇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中国目前虽在334个大中城市和494个县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政府角度在经济上切实保障了部分城镇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是一项较为基本和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覆盖面仍较窄。(仅占全部市、县数的22%),尚不能彻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保障。因此,可采取对高消费品或高收入者征收特种附加税的办法,作为减少贫富差距悬殊的一种调节手段,同时,以确保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的来源。

(三)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

解决失业问题的另一途径是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60~7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O%左右,而我国1999年仅为26.9%。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就业比重,就能增加就业机会1000万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 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是保障劳动力流动, 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 间的壁垒, 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 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任何用排斥外地劳动力进入保护本地居民就业的做法, 从长期看都破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会使当地工资上涨, 企业因此会减少用工, 反过来影响就业;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劳动力市场职业搜寻成本。

(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从短期来看,就是对工人进行在职培训,或者对由于技术不适应而失业的工人进行培训。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旌促进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的需要。

结论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镇下岗人员被释放出来,形成对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城镇失业状况迅速恶化。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势力丝毫未有减弱,因而出现城镇失业率不断提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被各国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闲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失业或寻找工作期间,政府如果能提供足够的失业保障,可以帮助失业和暂时没有工作的人维持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篇3:农网建设与改造问题分析与研究

第一, 农网建设与改造造福百姓。

农网建设与改造, 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农村百姓的用电问题, 在改造之前, 农村电网存在很多的问题, 收费标准, 电压等等, 电压过低无法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 最重要的是, 农网建设与改造很好地解决了村民的用电费用高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还没全面走向小康, 一些偏远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还是过低, 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也还甚低, 电费过高给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彻底解决了农民的这个经济负担, 农网改造, 对农村的农业化建设, 对整个乡村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只有解决电网问题, 农村才能实现农业规模化, 农村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因此, 农网建设与改造首先造福的是农村的百姓, 解决农村的用电问题, 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很有帮助的, 城乡经济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容易导致很多的社会问题, 党的新目标是要大力发展新农村, 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电网问题是第一步, 农网问题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普遍问题, 只有搞好农网的建设与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 才能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 农网建设与改造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农村面积还是相当大的, 农村电网还未全面完善, 并且农网的覆盖面积大, 投资大, 规模也大, 农网建设与改造无疑是给我国电力企业拓宽了市场, 农村是电力企业的一大潜在市场, 开发好这个市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是相当可观的,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靠建设好农网这个潜在市场为主, 解决农网问题, 对电力企业的效益将是长远的效益, 另外, 农网的建设与改造势必促进农村经济改革, 推动了城乡的经济发展, 反过来也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农网改造对电力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 企业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农网建设与改造对电力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企业要靠技术革新, 设备更新等手段才能完成农网建设与改造任务, 农网改造工程势必为企业带来技术上的革新, 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电力企业在开拓好农村这个市场之余,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增强了我国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 从技术上实现突破,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更好地发展农网的建设与改造, 做好这个工作, 将翻开我国电网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 农网建设与改造要落实到实际, 要全面改造。

目前我国农网的建设与改造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 农网建设与改造要大胆创新, 要反对保守的思维方式, 保守的思维会阻碍电网建设工作的进行, 无法实现我国电网发展上的突破。农网建设与改造只有在总体布局合理、局部设计科学的科学规划下才能顺利完成改造工作。要做好思想工作, 调动民众的积极投入热情,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以造福民众, 解决农村用电问题为主要目的, 落实在实际工作之中, 要时刻把握这条原则, 要以百姓的利益为主, 不能违反党的宗旨, 另外, 农网建设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要加快农网的建设工作, 要提高工作效率, 高效率地完成这项工作, 尽快解决农网建设与改造问题。农网建设与改造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 这是实现城乡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农网建设与改造在实现同价前, 要首先为城乡同网创造必要条件, 只有解决同网问题才能为后续的同价奠定基础。实现同价后, 农网就肩负着为向农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 质优价廉的电力, 农网的建设与改造才能回到核心内容, 即充分满足农村用电的最大需求。电力企业自身在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上, 实现技术革新为的就是要在供电量一定的条件下把各种损失电量降到最低, 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 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电网改造的规模, 确保电网的安全。

相关部门的监管, 控制作用是很重要的, 相关部门不仅要贯彻好党的方针, 监督下属执行部门做好这项工作, 更应该把控好电网改造的规模, 一切要以安全为核心, 电网的规模不能超过限度, 另外, 设备的更新也好特别的注意。农网的设备存在陈旧, 损坏问题, 线路也存在着相关问题, 农网改造问题是长久性的问题, 这项任务是艰巨的, 也是长远的。农网建设与改造要适合当地的用电需求, 要符合规定的规模, 不能只追求突破和利益而忽略安全问题, 另外, 相关部门要严管严罚, 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不能庇护, 一定要从严管制才能落实好这项工作。农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不能耽误, 不能搁置, 相关的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就要做好这项工作的监督工作, 农网建设与改造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做到最好的效果, 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 同时, 要争取最大的利益。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建设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项艰巨的任务一旦全面完成, 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效益。

摘要: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进行到现在已经有好些年头了, 这项工作也一直在持续进行阶段, 要保持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不能一时松懈, 完成全面建设农网的工作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 技术革新是很重要的, 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 农网的建设与改造才有意义。要把握这项工作的本质与核心, 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

关键词:农网建设与改造,经济效益,落实工作,把握原则,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刘春伶.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后期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8.

[2]农网建设与改造[Z].北京电力公司年鉴, 2005.

篇4:基于植物造景问题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植物造景; 园林绿化; 应用

一、前言

我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南北方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受到重视,植物造景成为园林设计的重要部分。如何提升园林造景的技术水平也更加的重要。

二、植物造景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来说,植物造景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当前虽然我们在许多景观设计当中看到了诸如玻璃、石材、金属以及其他人造材料,这些材料也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很好的造景效果,但是这些材料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周围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带来沉重的压力甚至污染。而植物造景不仅能够为我们营造出舒适、美观的景观环境,同时还能够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实现生态有序保护,例如能够有效缓解水土流失、泥石流以及其他方面的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强度,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少人工创造对自然的认为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还能够通过有效运用植物造景来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提升。

其次,在审美感受方面,植物造景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植物能够通过自身的时令性特点很好的表现季节交替。第二,植物外观千姿百态,将不同外观特点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能够实现良好的空间营造作用。第三,不论是对大型植物的单独种植还是小型植物的成片安放,都能够实现观赏景点的有效创造。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仅南北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及特性也各有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有效运用具有极强地域性特点的植物来充分展现景观的地方特色,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

三、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础上,为缓解环境恶化的现状,结合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由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同的自然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从而大大提高绿化成活率,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并且节约成本,是对生态学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应用。

2、美学原则

多样统一的原则。统一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风格等,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根据园林主题来确定一致性的程度。十分相似的园林组成部分会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相似程度小的园林组成部分让人感到轻松活泼;协调与对比的原则。协调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对象有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对称与平衡的原则。这是指在园林的整体或局部空间里,通过和谐的布置达到感觉上的对称,使人舒适愉快。植物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植物的对生叶;二是辐射对称,如菊花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表现出了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植物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和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或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四、植物造景的具体方法研究

植物造景不仅仅是将植物放置在空间环境中那么简单,在植物放置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植物生物特性研究、手法运用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来说,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研究力度。

1、加强植物自身特性研究及应用

植物不同于无生命的建筑材料,想要实现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需要土壤、养料、气候等多方面的条件,而想要让植物能够有效运用于造景工程当中,就更加需要从生态学、植物特性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要正确分析哪些植物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落叶植物、哪些喜欢酸性环境、哪些喜欢碱性环境,哪些喜阴、哪些喜阳,这样才能够从设计宗旨和植物特性两方面出发更好的达成将植物应用于造景工程当中的目的,更好的发挥植物与环境的自身优势,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的就是,植物造景往往不是只应用单一物种,多物种混合种植在植物造景当中也非常常见,因此物种与物种之间的习性差别以及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对彼此产生的影响也都要充分考虑和加强研究,这样才能在确保植物都健康生长的同时凸显植物造景的使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2、加强植物文化研究

中国是一个喜欢讲求文化寓意的国家,而且尤其喜欢运用动物或者植物来表达某种良好的祝愿、体现一些积极的寓意。运用植物造景表达美好寓意、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许多古代文人就喜欢用竹子来装点自家的庭院,竹子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高节、谦逊等寓意,更有千古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我们现在在运用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也应该重视这种文化寓意的表现,具有文化寓意的大型植物不仅有竹,还有松树、梅树,在花草类当中也有寓意高洁的兰花、寓意富贵的牡丹等,加强对植物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寓意的研究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植物造景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表现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带给游人更加愉悦观赏感受。

3、加强对植物自身色彩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种类数不胜数,植物的色彩也繁多而缤纷,运用植物进行造景不能够像使用其他材料造景那样自由的进行色彩喷涂,因为给植物进行填色往往会给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人工色素怎么都比不上植物自然的色彩来得更加美丽动人。所以运用植物造型也必须加强对植物自身色彩的研究和配比。最为常见的就是在常绿灌木中进行拥有鲜艳色彩的花卉种植,所谓万绿从中一点红,赏心悦目、抓人眼球。此外运用相同色系但深浅不同的植物进行画面设计,还能够获得如水墨画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审美效果。

4、巧妙运用植物季节性特点进行造景

除了一些常绿性植物之外,绝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季节性特点,在不同季节所表现出来的外观和颜色都非常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将其巧妙运用甚至可以收获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果。例如将花期、果期不同的植物栽种在一起,可以让人们在不同时节都欣赏到果叶相连的美丽景象,而将花期不同的花卉放在一起,可以获得时时花不同、月月花相连的审美感受。总之将不同生长特点及形态色彩特点的植物交错设计在一起,能夠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枝干遒劲,让同一空间呈现出更为多彩的美丽画面。

五、结束语

好的园林不仅需要好的设计构想,同样需要设计师了解植物的特性,对植物造景有着一定的来了解,掌握原则及规律,从而设计出完美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彭卫强.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J].中国西部科技.2010.

[2]陈名雄.探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J].城市建设.2010

篇5: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村经济管理现状……………………………………………………………………………1

二、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困惑……………………………………………………………………1

(一)认识不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法规不健全…………………………..………………………………………………….2

(三)权责不对等……………………..……………………………………………………….2

(四)队伍不稳定………………………………………..…………………………………….2

(五)经费不保证……………………………………………………………………………...2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2

(一)必须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必须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3

(三)必须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3

(四)必须保证农经工作开展经费……………………………………………………………3 结束语...........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内容提要】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一项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与分析

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和调解农村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这些经济利益关系直接反映在农村的土地承包及流转、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只有将这些经济利益处理好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厂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健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经部门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两大主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农经工作主要突出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抓工作:

一是强化减负责任,落实惠农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严防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规范村财管理,加强村财审计,从严查处问题,进一步理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基本制度,抓好土地承包,拓宽工作思路,搞好土地流转。进一步放活土地流转市场和做好土地经营文章。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发展模式,切实有效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是完善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教育管理,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建设一支风清气正的农经干部队伍。

二、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困惑(一)认识不到位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少数基层领导不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减

负就是给乡镇找“茬”,村财乡(镇)代管是给村干部出难题,土地换证、土地流转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做起来应付了事。乡镇经管干部大部分时间充作乡干部使用,不知如何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农经工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二)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职能。执法内容多。任务重。政策性强。但由于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农经部门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农民负担监管、土地合同纠纷调解、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责权不对等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工作面广、工作任务重、工作责任大,尤其是农民负担监管,是“四个确保”之一,可谓责任重大。但农经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无地位、在领导心目中无位置,在工作开展中有责无权。

(四)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经干部调换随意,人员调换后不能及时补充,导致乡镇农经干部短缺。农经干部随时被乡镇抽去从事统计、办公室等其他工作。导致无法安心工作。

(五)经费不保证

农经工作虽具有一些行政执法职能,但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部分乡镇财力有限,农经工作正常运转艰难。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一)必须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经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长久不变 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民负担工作更要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大力开展审计监督,这就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它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各级政府切不可忽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解决当前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农民负担反弹问题、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土地延包纠纷问题,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只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使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二)必须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

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都是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虽有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几部法规.但农经部门配套的法规少,执起法来仍无章可循,不敢理直气壮。应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确保农经执法顺利开展.确保农村经济秩序大局稳定。要加强对农村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农经部门的一

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热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大力推行“村账乡代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账目不清、收支不明、监督不力的问题,要继续抓好财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内容,完善财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逐步实现农村有关经济事务的全方位、全时段公开。要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每个乡镇至少要选择2个以上的村作为审计对象,重点开展对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农村“一事一议”及其它专项资金审计,要加大审计处罚力度,对违犯纪律、触犯刑律的一定要移交纪检、司法部门依纪依法处理。要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

(三)必须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农经部门工作职能多,工作任务重,工作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线长面厂,队伍现状与担负的工作极不相称,亟需加强队伍建设。要配齐配强乡镇站所人员,解决“有人干事”和“能够干事”的问题;要保持农经队伍稳定。解决农经干部 不务正业 的问题;要加强农经队伍的管理,强化农经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逐步提高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作风踏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农经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加强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没有完全到位,“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远没有从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随时都有可能反弹。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强化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农民负担不反弹。特别是财政部门要保障减负工作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纪检、监察、物价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减负执法检查活动,对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要实行重点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各涉农收费部门要严格执法,定期向减负部门如实汇报收费执行情况,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要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负责制和涉负部门“谁分管、谁负责”的部门分工责任制。

(四)必须保证农经工作开展经费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还是偏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财政扶持标准低。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经费短缺.农经工作保正常运转艰难等等。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事关农村经济运行安全,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应保证业务工作经费预算,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结束语

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过去大集体时期,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的今天,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的时期,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6:问题分析与研究

该文结合西直门交通枢纽建设,研究了西二环(西直门~阜城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改造原则、提出改造方案.归结出快速环路改造在立交选型、车道数匹配、出入口设置、公交设站、强化同向主干道系统等方面的相应对策.

作 者:杜传金 钦丽华 Du Chuanjin Qin Lihua  作者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100082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U491 关键词:快速环路   交通拥堵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饱和流状态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目录下一篇:《中外学前教育史》总复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