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俗语

2024-04-26

江苏俗语(精选14篇)

篇1:江苏俗语

【打死会拳的,掩死会水的】指人不能逞能。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强调长辈说的话是经验之谈。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不自立,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丑妻是个宝】指丑妻不招惹是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性再好,也不如笔记永久。

【闷声大发财】不吱声发大财,处世低调的人明志。

【呆有呆福】是对纯朴人生的祝福,本本分分地做人,定有好报。

【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会遇见生活中不同的烦恼和困难。

【青菜豆腐保平安】青菜豆腐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多种维生素、蛋白质,长期食用,养身健脑。

【富不过三代】中国从古至今有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深层的社会原因。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指一家人长像或生活习惯相同,包括非血源关系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日子长了长像和生活习惯或趋于相同。

【老实人没的肚脐眼】意指没有真正的老实人。

【皇帝是假的,福气是真的】形容人有福气。

【请神容易,送神难】指因一些事情请人来帮忙,事后,来帮忙的人不好打发。

【人怕狠的,鬼怕恶的】形容人欺软怕硬。

【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形容欠债多的人破罐子破摔。

篇2:江苏俗语

【宁冇(mao))一村,不冇一家】向人赠予某种东西时要么不赠,要赠一家不少,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经验之谈。

【人上一百(be),形形色色】人群里什么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人都有。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萨送着】有钱多花,钱少少花,这是南京人的消费观念。省,是节俭是贬值;用,是理财是投资,是经济投资是教育投资是健康投资。

【吃苦吃在明处】这是一部份南京人的处世哲学。

【人不走运,放屁都打脚后跟】倒霉的人往往倒霉透顶。

【喊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劝人要有礼貌的说辞。

【棒槌底下出孝子】孝子是用武道教育出来的。

篇3:江苏俗语

一、霍恩比的综合法

综合法最初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1987年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中提出的。霍恩比的主要观点是:翻译研究不是任何学科或理论的分支, 而是语言、文化和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用原型论 (prototypology) 取代类型论 (typology) , 承认模糊边界, 主张用连续体 (spectrum) 代替翻译的二分法 (dichotomy) 。综合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霍恩比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来研究翻译。人们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 即一个格式塔体系, 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单纯的加和, 对孤立的部分的分析并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翻译是个动态过程, 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对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语言是从系统 (system) 到规范 (norm) 到具体文本 (text) 的一个连续体, 翻译研究必须是个综合的跨文化学科。

二、《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大多数人认为, 杨宪益的译文比较贴近原文, 重在直译, 而霍克斯则表现出更多的语言和文学技巧, 重在意译。霍克斯是英国人, 所以他必然受到英语文化中翻译规范的制约。英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 这种背景之下, 通顺和透明就成了重要的翻译规范。然而, 中国文化从清末开始处于弱势, 翻译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充分性, 杨宪益、戴乃迭当然受到中国翻译规范的影响。两译本的译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文中大量俗语翻译采取不同的策略。

1. 与物质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1)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第十六回)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杨译)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 (霍译)

(2)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杨译)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霍译)

例 (1) 和例 (2) 都涉及中国的饮食文化, 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 对表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名词作了不同的翻译。大部分中国人用“碗”吃饭, 杨宪益为了保留中国的饮食习惯, 将这句译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更忠实于原文;而英国人则用“dish”吃饭, 霍克斯按照英国的饮食习惯将其译成“吃着碟里的还看着长柄锅里的饭”。

中国大部分地区以“米”为主食, 因此“米”是有中国饮食文化的词汇, 杨宪益采取直译, 将“米”译成“rice”, “粥”译成“meal”;英国人和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同, 主食多是面包、牛奶和肉类, 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巧媳妇做不出没有面的面包来”, 则更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2. 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3) 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六回)

If the King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杨译)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霍译)

Yama是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王, 霍克斯将其拿来用于中国名著的翻译, 是为了让说英语国家的读者看懂, 应为“king”这个词, 在英语里一般是指国王、君主, 而不是掌管阴间的神;再有, “更”是特指中国古代时间的衡量单位, 杨译成“watch”, 但是英国人和我们计量时间的单位不同, 所以霍把“更”换算成以“小时”为单位, 更容易被读者读懂。

霍克斯在翻译俗语的过程中多处采用意译, 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换成了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 译文流畅、传神, 是地道的英语, 但由于他过多地注意了读者的感受, 因此原文俗语中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显得有些浅淡。而杨宪益在翻译过程中, 大量保留了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但可能会给读者理解带来难度。如果把两个译本放在文化的大语境下看, 我们会发现, 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受不同的规范支配, 无从比较高下。

文化与人的行为及所参与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并依赖于社会行为准则和语言使用准则。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 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综合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杨宪益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2]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2 (5) .

篇4:江苏俗语

关键词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文献语言理论

曾昭聪新著《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该书共分十章,44万多字,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块: 一是以辞书学方面的研究为主,包括绪论、编纂体例研究、明清俗语辞书比较研究、明清俗语辞书与当代语文辞书编纂研究;二是以词汇训诂与词汇史方面的研究为主,即以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为出发点,进行方言词、外来词、异形词、词的理据、同义词及汉语词汇史方面的研究。《研究》是曾昭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结项时获评“优秀”。通读全书,感觉此誉不虚。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明清俗语辞书的结晶,体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 深厚的文献研究功力

文献是研究的重要基础,对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文献尤其重要。明清俗语辞书中语料的重要性学界共知,却少有人去研究。其原因之一即是因为大多数语料没有排印本,更没有可检索的电子版,而只有影印本,要研究就得下苦工夫。作者脚踏实地,从文献学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引文复核、查考语料来源,也包括对俗语辞书的作者、版本、著作的性质及成书年代的考证等。该书绪论中关于明清俗语辞书及相关研究概况的讨论、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编纂体例研究的部分内容即属这方面的研究。在关于词汇训诂与词汇史方面的研究中,也常牵涉到文献研究。《研究》在文献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献来源广泛且对之做了深入考察。《研究》材料来源广泛,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乃至古今方言口语,无不在其参阅之列。例如,《俚言解》卷一“犯土”条: “世俗营建宅舍,偶有疾病,辄云‘犯土。虽未营建而忽然身肿,辄云‘土注。”《研究》指出此条内容或本于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一“缮修犯土”条,又引《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其状,土气流注皮肤,连入腑脏,骨节沉重,遍身虚肿,其肿自破,故谓之土注。”由此证明了“土注”的确切含义。(232)又如“男左女右”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研究》考察了《礼记》郑玄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五、明胡广等《礼记大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中的相关内容,梳理了该词语的语义内涵与历史源流,材料十分广泛。(222)

又如,关于《谈征》的作者,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在其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解题下说: “著者在自序末题‘外方山人,其他序跋作‘西厓先生,姓名无考。”学界称引此书时亦沿袭之。《研究》考《谈征》王(王玉树)序: “昔余著《说文拈字》成,西厓序之;今西厓著《谈征》成,余亦序之。”复核王玉树《说文拈字》,发现书前有伊秉绶序: “岁己未,余守惠州,王君松亭适权通判,观其进退以礼,循循然君子也,意必有所撰著。久之,出所撰《说文拈字》七卷……嘉庆六年夏五月,汀州伊秉绶拜撰。”复考《清史稿·伊秉绶传》相关内容及《谈征》所录,均相一致。又考伊秉绶号“西厓先生”,其原因当是因为追慕明代书法家、诗人李东阳。李东阳号西涯,伊秉绶行书师法李东阳,故去其号中“涯”字之三点水而号“西厓”,或为自谦使然。至于其自称“外方山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福建宁化人,又曾官广东惠州,远离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文人追求“心远地自偏”之境界使然。(6—8)如此考察,证据确凿,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二是文献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结合。例如《研究》引《谈征·事部》“烧火盆”条,考察发现唐孙思邈撰、宋林亿等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已有用例。但此例并不能证明唐代已有此词: “清末发现的《孙真人千金方》和在日本发现的《真本千金方》未经宋人校改,但无此语,详《孙真人千金方(附真本千真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故本书引文或为宋人所加。”(247)通过文献考察探求词语产生的历史年代,严谨求实,不匆忙下结论,学风可嘉。又如在考察“二形”“二形子”“二形人”时指出: “《容斋随笔》或《俚言解》所引‘《大般若经》……其类有五云云,不见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中仅有‘半择迦之语),而大正藏般若部其他佛经更无此语。经查,《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 ‘黄门般咤,无形二形。原注: ‘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又引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等材料,指出“二形”一词,在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中已出现,提前了“二形”书证的时代(《汉语大词典》仅举清代文献)。(276—277)又如《直语补证》“肉瘠不安”条: “俗音如是,盖阢陧之意。或云局蹐之讹。按《北史·平秦王归彦传》: ‘额角三道,着帻不安。义正同,音亦无异,当从此。”《研究》考《北史》原文发现“着帻”乃直言其事,非“局蹐”之义,《直语补证》未确。(418—419)《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考察解决了不少语言研究中的问题。

二、 严密的语言研究功力

《研究》主要是一部语言研究之作,语言研究是该书的主体部分,全书共用了六章的篇幅从词汇学、词汇史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研究成果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面的广泛。这反映了作者语言研究能力的宽广。《研究》中从词汇训诂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进行研究的内容最为广泛,其中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方言词、外来词、异形词、词的理据、同义词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取得的成绩也较明显,相关研究材料与结论可以拓宽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可以为汉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有益的前期研究成果,对现在的权威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形音义研究功力。音义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核心,抓住了音义关系分析,后续的研究才有说服力。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字形往往令人混淆。《研究》中对形音义关系做精彩辨析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讨论异形词“那移”“挪移”时,通过对语料的历史分析指出: “‘那移‘挪移均为宋代所产生之词,则《汉语大字典》‘后作挪之说尚需继续讨论。”然后进一步考察: “‘那表示‘移动义究竟是怎么来的?《说文·手部》: ‘捼,推也。从手,委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玉篇》《广韵》引作‘摧也。)该字《广韵》有奴禾切、儒佳切、乃回切。‘捼由‘推义引申为‘移动义应该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古今音变的原因,宋代表此义时写作‘挪: 《正字通·手部》: ‘挪,俗捼字。即‘挪是‘捼之俗字。但因‘挪最早见于宋代(宋本《玉篇》最早收录),人们或疑其为‘那之后起字,故表示‘移动时或‘复古书写为‘那。”也就是说,“那”表示移动应该认为是“挪”的同音俗字。(359—360)如此考察,形音义关系均得到了贴切的解释。又如在考察“恐猲”“恐愒”“恐喝”“恐曷”“恐嚇”“恐赫”“恐呵”一组异形词时指出: “‘嚇‘赫在铎部,‘曷在月部,均为入声;‘呵为歌部,平声。虽然差别较大,然上古音‘歌‘月为对转,‘铎与‘歌、月则为通转。”虽然通转现象比较少见,但《研究》据王力《同源字论》“也有比较常见的,例如鱼铎阳和歌月元的通转”,认为诸词的语音相近是可以说得通的。(361—363)又如在讨论“话欛”“话霸”“话柄”“话巴”“话靶”“话把”“话榜”一组异形词时说道,“‘榜为阳声韵,‘欛‘霸‘靶‘把‘巴为阴声韵,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且近代汉语乃至当代方言中的阴阳对转不是个别现象。”(393—395)再如在讨论“醖斗”“熨斗”“熨”“煴斗”这组异形词时,首先从语音关系分析: “煴,《广韵》於云切,平声文韵,影母。熨,《广韵》纡物切,入声物韵,影母。二字虽有平入之分,但影母双声。且熨又音尉,可证二字音近。”又引清毛奇龄《易韵》卷三: “蔚音畏,与尉同,然又音愠,与煴同。考尉字在《汉[书]·王莽传》‘威斗,即尉斗,此音畏之验也。然在《隋书·李穆传》‘奉熨斗于髙祖,加火字则俗称煴斗,为於郡反,此音愠之验也。”因而指出: “‘熨从於胃切变为纡物切(均用《广韵》反切),今音yùn。‘煴从於云切(今音yūn)变为纡问切(今音yùn)。二者语音上均有小变。”(402—403)如此,可见其异形词的语音关系不是凭空乱说的,有实实在在的根据。

三、 可喜的理论研究功力

汉语史研究与传统训诂关密至为密切。作者对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从辞书学、词汇学、词汇史研究入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独到的理论思考。

一是从语言研究的具体材料出发,纠补当前学界的片面观点。例如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数量,有人以为“从汉代到清代,一千多年间,专门收集民间方言俗语的著作传世者极少。到清代中叶,才出现了《通俗编》等几部专著”。(1—2)这一观点是武断的。从《研究》所引用的大量明清俗语辞书来看,上述观点之不妥勿庸辩驳。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目的,学界多以为只是简单地寻找方言俗语的最早用例,因而算不上是系统的词汇研究,但《研究》对明清俗语辞书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认为其编纂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探求词的得名之由,揭示词的最早用例;二是有意记录方言俗语,并做深入考证;三是为查检之目的而将俗语辞书作为工具书来编纂。(39—49)这三条结论不同于以往凭感觉来说话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又如,词的理据一直是当代语言研究的热点。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中古汉语之后,复合词的发展十分迅速并占主导地位。有的学者没有对汉语词汇史和俗语辞书史做深入研究,主观地认为古人的释词对象仅仅是“有所涉及合成词”。《研究》在“明清俗语辞书中词的理据探讨的特点”一节中批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具体实例证明了明清俗语辞书往往是从构成双音节合成词的重点语素出发来解释合成词的构词理据。(423—427)这样有具体材料的论证才是令人信服的。

又如学界关于俗语词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俗语词”的界定则争议较大。《研究》对明代俗语辞书《世事通考》中标为“俗语”的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世事通考》“俗语”类所收词语的来源从历时的角度来说很广泛,既有明代新产生的词和明代产生新义的词,也有从上古至唐宋元时期产生的新词和产生新义的词。作者做了数量上的统计,发现前代产生的比明代产生的更多。明人的《世事通考》已认定这些词是俗语词,《研究》继而由此将俗语词界定为“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词”(492),即只要是流行于当时口语中,即使是前代产生的,也一样可以认定为是当时的俗语词。这一界定建立在封闭的语料基础之上,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是从研究的独特语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纠补学界不妥的观点。例如《研究》考察了明清俗语辞书的收词与释义情况,发现有不少辞书以书证为主,或无释义,但这并非不足,而是体现了编纂的“原则中心论”。所谓“原則中心论”,是强调辞书的总体设计。明清俗语辞书无释义,并不是编纂者不懂得其义,而是故意不写进辞书,因为他们认为俗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因而觉得释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些不同于通语、雅言的俗语词或熟语分门别类地收进辞书。(75—77)这是从辞书史的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原则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关于“语词分立”与“语词兼收”,《研究》赞同后者,因为这一做法不但符合中国传统语文辞书的编纂体例,也符合语言哲学的“意义使用论”。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词”“语”的划分尚不可能精确的当下,语词兼收自有其合理成份。(59—61)以上观点,从独特的语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界做更全面的研究。

又如,有学者从外语词典研究的角度强调“词典学”与“语言学”的密切关系,以为“就目前我国的情形而言,词典编纂得益于语言学的成果似乎并不显著”。《研究》指出,对外语学界来说有可能是这样,但与古今汉语研究和辞书编纂历史完全不符,因为汉语语言学与辞书学一直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196)由此我们想到,做任何语言的理论研究,要顾及多方面的语料,做多方面的考察,如果偏执于有限的语料或单一的学科,其结论显然是不妥的。

总之,《研究》在文献研究、语言研究、辞书理论研究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果,是关于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的第一部较全面、深入探索的专著。该著作的出版对于明清俗语辞书、方言辞书乃至整个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都会起到持久而强劲的推动作用。

当然,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研究不是到此为止了。《研究》成绩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可吹毛求疵之处。

其一,有些地方的参见工作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例如第429页“阳沟”条,《研究》补全《俚言解》所引明郎瑛《七修类稿》原文,又增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例,指明“阳沟”是与“阴沟”相对而言的,从而否定了《中华古今注》对“杨沟”“羊沟”的错误解说。按,关于“阳沟”的构词理据,明周梦旸《常谈考误》已有讨论: “人家水道呼曰‘阳沟,有书为‘杨沟‘羊沟者,皆有所祖,而皆不类。《中华古今注》曰: ‘杨沟,植高杨于其上也。又曰: ‘羊沟,为沟以阻羊之觝触也。语皆别指。今称当是阴阳之阳。盖水入地潜行曰阴,出地显行曰阳。不然,何以又有呼阴沟者乎?”(《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2178)此例证明古人对此已有正确的看法。

其二,正如作者所言,“由于明清俗语辞书以及不少相关资料的检索还是纯手工操作,因而许多内容还只是举例性质的”,因而想到,如果能够建一个明清方言俗语辞书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就会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同时,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明清俗语词面貌的全面描写及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比较研究也才能够提上日程。单靠手工操作,用举例方式进行研究,虽然也是可行的,但离“全面、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语料库建设的工作量非常大,有待后续的团队工作。

附注

括号中阿拉伯数字表示《研究》的页码,下同。

参考文献

1. 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994.

篇5:经典的江苏俗语

把人吃嘎传四方,自己吃嘎传屎缸

八万不搞呀千儿里红(八万千儿指两张纸牌)

把戏人人会仿,各有巧妙不同

把狗子吃嘎还摇摇尾巴

把钱看嘎有磨盘大

白鸽子拣亮处飞

板板六十四

板凳桌子一样高

半个人脸,半个狗脸

捧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包包扎扎收起来

饱汉不知饿汉饥,只怪饿汉没力气

抱不动冬瓜抱瓠子

抱的不哭的伢儿

备酒容易请客难

比死人多呀口气

别人偷牛你摸桩

别人搀不上轿,自己爬上轿

病人床上睡,死人路上行

不看棺前站的,还看棺里睡的

不要气,只要记

不屙屎,占茅缸

不说不笑,不成老少 不说不笑,错过青春年少

不曾吃过猪肉,也听猪子噪过

不经厨子手,有点酱喷气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睬你,如逮你

不倒呀麻田里,也倒呀菜田里

不知趣的麻苍蝇

不是你肚里的蛔虫

不怕你头上长嘎角

不是来看新娘子,倒是来闹新娘子

不请是个闲和尚,请嘎是个忙和尚

不做中,不做保,这个便宜哪块讨

不中公婆意,单在公婆面前放臭屁

不请不约,将将一桌; 不多不少,将将正好

不要寻虱子头上挠

不曾吃过过溜水

不是偷的,不是抢的,阎王老爷赏的

财来板门挡不住

财来精神长,霉来瞌睡多

财神菩萨打门,你回他不在家

苍蝇蚊子面前飞,七雌八雄都晓得

槽里吃食,圈上擦痒

插嘎野鸡毛的

篇6:江苏俗语

集杭州俗语诗

作者:黄增  朝代:清  体裁:七绝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篇7:俗语造句大全

造句:虽然这学期她取得了好成绩,但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在下学期也取得好成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到老虎的洞穴中,就得不到老虎崽子。指不敢于冒险、不经历艰难险阻,就不会取得成就。

造句:为了完成这次的艰巨任务,长官决定派小王去当卧底。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相信这次任务一定能完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造句: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上我们要互相交流、补缺自己的不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造句:这道题我半天都没有想出来,而你一下就做出来了,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

独木不成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造句:所谓“独木不成林”,我们要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成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造句:我们做事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犯相同的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造句: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该抓好培养人才这件大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感到太少了。

造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知识,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资源可以养活当地的人。

造句:这个山村风光优美,农民淳朴,这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造句:我们要记住玉不琢,不成器这句古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早日成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造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份见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用于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造句:因为买劣质产品吃了不少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劣质产品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造句:我们学校刚组建的篮球队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完成了比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大的恩情报答。造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的话不该忘记;我们在困难时候受过谁的恩惠,就要去加倍报答。

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造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我们现在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成绩。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造句:再学习上,我们只有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使学习扎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造句:老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造句: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造句: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造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的道理。篇二:俗语解释和造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是并把一个地方冰冻的很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造句:小红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我向她询问成功的秘诀时,她说了一大堆,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例句:造成今日的结果,只能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每一个人在平时就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是不进入虎穴是得不到小虎的,比喻义是不去努力是得不到成绩的。

造句:班超在作战前对士兵们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是人越多力量与大。

造句:我们一起劳动,不一会儿就把任务完成了,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热心捐助正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力量。

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意思是世上没有什么很困难的事,只要你坚持下去就可以成功,和“有志者事竟成”意思相近。

造句:这道题我已经想了三个小时了,可是我还没有想出来,但我不灰心。应为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

怕有心人”

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5书到用时方恨少: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例句: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6吃一堑,长一智——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造句: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是针对有心人而言。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造句: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人人都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短处。8初生牛犊不怕虎——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造句: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9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造句: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是针对有心人而言。老人经常对我们说:人要讲情义,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造句:当学生的就应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篇三:俗语解释及造句

俗语解释及造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冻冰了的话 ,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冻上的 , 需要日积月累 , 这和水滴石穿意思差不多 , 都是需要一个过程。

例句: 1,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错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2, 练二胡要从小练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这个道理。3, 所有的明星成名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的。

4,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错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5, 会造成今日的结果,只能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每一个人在平时就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6,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们感情的决裂,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7,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一定是先前做了什麼事,现在才会发生这种事。8,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不是你从前太过蛮横,今天大家也不会联合起来抵制你。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例句:为了节约一些钱,我买了劣质的商品,吃了不少亏,真是吃一堑 , 长一智,以后再也不贪小便宜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也有不足的时候,一寸也有多余的时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各自都有可取之处。

例句: 1,俗话说得好 : “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人有所长 , 也有所短。2,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例句: 1,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

2,想发达就得有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精神准备。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例句: 1,满意答案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2,我的哥哥小小年纪就去闯了一番事业,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例句: 1,我们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使功夫日益纯熟。2,我们学习上要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例句: 1,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2,直到中考作文的时候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啊!

【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例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的道理。

新增俗语的解释和例句

1.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大意是说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各种问题。

①“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并不高,只要准备充分,我们谁也不怕。”

②几乎所有的留言都是“前程似锦”,“大展宏图”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倒是另有一番意味。2.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大意是说一个人贪欲过强,一边占有着,另一边还想着继续占有。

①人天生只会珍惜失去的和没有得到的东西 , 这话实在精辟。换个民间通俗的说法人的本性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②已成全国三强的苏宁电器还不满足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地里。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大意是说一个人善于见风使舵,阳奉阴违,随时改变自己对策。

①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来比喻写文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到了上海,生活环境变了,但我认为人应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尽快适应。4.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的借鉴。

①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日本政府应以史为鉴 , 用实际行动消除教科书问题造成的影响。

②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理性面对已发生的事情,及时汲取教训,才会警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5.磨刀不误砍柴工:简单说也就是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①累了就先休息一下,等精神状态好了再学。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②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却很难坚持去做。6.大意失荆州: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①每次我去参加考试,母亲嘴边总爱挂上一句:“答题时千万别大意失荆州。”

②关羽“大意失荆州” , 然后“败走麦城” , 父子同死 , 让人不胜欷觑。7.独木不成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①人生活在这世上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正所谓“独木不成林”。

②一个优秀的个体只有存在于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才会更出色,所谓独木不成林嘛。8.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①习近平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务实精神,确保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马术比赛热烈、精彩、成功;

②日前在上海结束的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韩国队后来居上第三次蝉联桂冠。功亏一篑的中国队不幸应验了领队华以刚赛前说的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①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的成绩。

②律师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当事人不堪其苦。

1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①这时我悟出了老话说的“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原来只有一块优质的玉料是远远不够的,配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的雕刻,才十全十美。

篇8:关于报恩名言俗语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母爱最高尚。(德国)

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篇9:股市经典俗语

守住线,炒股不赔钱

顶部日,底部百天

断头铡刀,逃之夭夭

小阳,小阳,必有长阳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

暴涨不买,暴跌不卖

炒股要炒强,赚钱靠头羊

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

涨时重势,跌时重质

牛市除枚火上浇油,熊市除权雪上加霜

富人的财宝,由饿鬼管理。

人要财宝,宝要管理。

夏日注意铁器,冬日注意陶器。

衣服若无折子,新的也象旧的。

若要房子牢,夏日多看顶。

篇10:天气的俗语谚语

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十雾九晴天。

4.早雾晴,晚雾阴。

5.朝霞雨,晚霞晴。

6.好中秋,好晚稻。

7.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8.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0.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1.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2.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3.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4.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5.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16.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17.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18.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9.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20.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21.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22.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23.星光含水 雨将临

24.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25.对时雨 连几天

26.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7.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28.燕子低飞 天将雨

29.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30.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31.蚂蚁搬家 天将雨

32.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33.猪衔草 寒潮到

34.狗泡水 天将雨

35.鸡晒翅 天将雨

36.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37.蚯蚓封洞 有大雨

38.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39.风吵有雨。

4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41.雨来雪,不停歇。

4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4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4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4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4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47.大雨无雨,明年旱。

48.立春落雨至清明。

4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5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5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52.乌头风,白头雨。

5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54.东北风,雨太公。

55.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6.春雷十日寒。

57.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8.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9.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0.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61.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62.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63.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64.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65.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66.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67.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8.蜜蜂低飞,有雷雨。

69.打雷,梅雨终结。

70.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71.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72.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73.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74.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75.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76.九月九港风。

篇11:探究真理的俗语

枯刺柴底下,兔子看着天。

酥油作的人,何需晒太阳。

身和影子在一起,善与罪恶在一起。

乐时经不起乐,苦时经不起苦。

姑娘被母亲打扮得油汪汪,被父亲带上首饰闪亮亮。

篇12:潮汕话俗语谚语

七月七,多年乌,龙眼必。(多年即桃金娘,龙眼即桂圆,天热多水果,也喻成熟或变色)

无好家神通外鬼。(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烧骂无好话,烧拍无好槌。(生气激动时,会不顾一切)

拍别人,哭胶已。(明明打了别人,却假装被打而哭)

到许时,骑许旗。(到时候随潮流转变,也可喻随机应变)

茶薄人情厚。(受到热情招待,就不会嫌茶水清淡)

有银纸烧无银纸夫。(喻货币贬值损失大,钱不值钱了)

手心内写个火字。(以火烧赤壁的故事喻英雄所见相同)

豆酱无虫,世上无人。(喻是必然现象,但实际上是因为不卫生才长虫)

兵头将尾。(以兵先于将上场,喻贤人先当兵后当将,或能者慢登场)

目刺毛着知打浮。(指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清醒,也用于吵架时放狠话)

无厝骑,起厝赔。(自己没有房子住却还要建屋赔给别人,比喻无力赔偿)

哙圈猪,卖喷火,哙梭圆,卖烙粿。(比喻干活干得太累了)

苏秦不第有三叔蒙正后科无此人。(吕蒙正未中举时赊肉祭灶神,屠户竟与他拿回熟肉,只好肉汤祭神,灶神上告玉帝说不能再等一科,喻帮助要及时)

求人如吞三尺剑。(求人就像吞剑一样,喻求人很难)

篇13:有关行动的俗语

1、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

2、人好象一只表,以行动来定其价值。

3、烈火中炼金,语言上看人。

4、思考就是行动。

5、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6、语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

7、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8、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9、未加一番思考,不要信口开河。

10、好把式不在嘴会说。

11、光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

12、熟能生巧,巧能生妙。

13、与其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14、母亲能听懂不会说话的孩子的语言。

15、一样事儿百样做。

16、语言不是蜜,却可粘住一切东西。

17、要有所行动,然后认识你自己。

18、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19、嘴巧不如手巧。

20、多做强似多说。

21、订目标,做计划,大量的行动。

22、巧匠手里无弃物。

23、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的人。

24、慢慢酌量,快快行动。

25、外出旅行,语言最要紧。

26、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27、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28、耳闻不如眼见,能说不如能行。

29、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

30、语言只不过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31、好说不做,等于欺骗自己。

32、说大话者,决不会是大实行家。

33、话要说得瘦一点,事要办得肥一点。

34、巧匠手里无弃物。

35、语言并不能代替行动。

36、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37、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做的。

38、行动才能成功,教练改变人生。

39、少说话,多做事。

40、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

41、烈火中炼金,语言上看人。

42、讲在口,做在手。

43、君子看自己的行踪,孔雀看自己的花翎。

44、大言不惭的总是行动最少的人。

45、未加一番思考,不要信口开河。

46、行动是果实,言语只是叶子。

47、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

48、人好象一只表,以行动来定其价值。

49、在平坦地方不会走,便不会爬梯子。

50、慢慢酌量,快快行动。

51、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52、行动是知识特有的果实。

53、最简短的回答就是行动。

54、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55、一样事儿百样做。

56、行动比言语响亮,百说不如一干。

57、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8、行动是知识之佳果。

59、好舵手能使八面风。

篇14:春天的谚语俗语

2、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3、春雨贵如油。

4、一年四季春为首。

5、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6、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7、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8、春季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9、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10、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11、春占冬十日。

12、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4、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15、早春晚播田。

16、五月走山

17、雷打立春节。

18、惊蛰雨不歇。

19、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20、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21、正月展春流

22、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23、立春晴,雨水均。

24、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春季行事。

25、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26、四月初八太子尿。

27、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28、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29、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30、早春晚播田

31、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32、二八好行船。

33、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34、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35、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36、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37、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38、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39、一年之计在于春。

40、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春季行事。

41、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42、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春天要是刮东风,那将是春雨绵绵;夏天要是刮东风,将雨水短缺,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

43、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44、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45、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47、未惊蛰先耳真 雷,四十九日乌。

48、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49、春天后母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江苏俗语】相关文章:

俗语复习04-18

俗语故事04-21

潮汕俗语范文05-16

方言俗语范文05-16

趣味成语俗语04-10

俗语100句05-01

成语词语俗语05-02

粤语俗语谚语05-03

潮汕话俗语范文05-19

闽南民间俗语范文05-30

上一篇:物业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篇:公共知识练习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