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俗语对照

2024-05-02

韩中俗语对照(精选2篇)

篇1:韩中定语对照研究

关键词:定语;对比;相同点;不同点

一、绪论

韩国语名词性短语中,为使特定名词(中心语)所指称的内容更加鲜明,而在名词前添加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韩国语称为冠形化,这类成分韩国语中被称为冠形语,在汉语中被称为定语。关于韩国语定语的分类比较简单,首先,在韩国语词性分类时,可以把具有冠形意义的词汇统称为一类,即冠词。还有一种构成方式,即由体言(在汉语中指名词和代词)构成的定语结构和由用言(在汉语中指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定语结构,后者是最一般性的定语结构形态。

本文首先阐明韩国语和汉语的定语结构形态,然后以韩国语为基准,与汉语作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差异。作者希望通过此种比较,使韩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两国定语的构成方法。

二、本论

1、韩国语定语

1.1 冠词的定语结构

1) 定义和分类

韩国语名词性短语中,为使特定名词(中心语)所指称的内容更加鲜明,会在名词前添加具有修饰作用的词语,韩国语中,这种现象称为冠形化,这一类词语称为冠词。冠词分为 指示冠词﹑数冠词﹑形状冠词,“이책”﹑“모든차”﹑“새글”中,“이”为指示冠词, “모든”为数冠词,“ 새”为形状冠词。

2) 构成条件

冠词要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使用。通常紧跟冠词后面体词的性质和状态大多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为抽象名词的可能性很小。

(1) a. 그 성실

b. 무한

(2) a. 그 성실한 사람

b. 저 무한한 공간

通过以上例文可以看出,冠词后的名词短语所指称的内容为实体事物时,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前使用冠词的情况比较常见。

1.2特殊冠词的定语结构

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说明。一种是体词形冠词,一种是汉字词形冠词。体词形冠 词包含名词、代词、疑问代词和数词,例如“동생의 책”﹑“내 친구”﹑“하나의 조 국”。汉字词形冠词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即“汉字词+ 적인/인+体词”例如“거국적 운 동” ﹑“나라꽃인 무궁화”。

1.3有关体言的定语结构

体言的定语结构中,可以添加惯性助词“의”, 也有很多不添加“의”的情况。

1)“의”的省略结构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在体言的冠形构成中可以省略“의”的构成形式,省略“의”的结构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复合词,另一种可以省略“의”,但不是复合词

(3) a. 중국의 문학

b. 학생의 문제

(4) a. 중국 문학

b. 학생 문제

(4)从词汇的构成角度看,被认为是复合词,但处于名词性短语和复合词两者之间的“复合词”究竟是看作一个词语还是两个词构成的复合词很难判断。

2) “의”的添加结构

(5) a. 승리의 여왕

b. 이별의 부산항

(6) a. 승리 여왕

b. 이별 부산항

(5)中的“승리, 이별”等带有抽象意味的名词T与“여왕, 부산항” 等Y 没有任何 意义上的联系。 T的意义属性是根据话者的经验性认识而选择了Y与之搭配。例(5)b就是其中的代表,朝鲜战争之前并没有这种说法,朝鲜战争之后才被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意义所接受。因此,(5)结构中, T与 Y之间介入了话者的意识,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关系的语言单位。.

冠形助词“의”把相互没有关联的T和Y联系起来,使T成为Y的定语,生成新的意义,这就是“의”的作用。

(7) a. 군인은 조국의 방패

b. 독서는 마음의 등불

(8) a. 조국 방패

b. 마음 등불

(7)中,T和Y本身并不是比喻关系,由于“의”的介入,使T和Y联结为一个意义单 位,并使之具有了比喻的意味。因此,这里出现“의”也与(5)担当相同的角色。

1.4 有关用言的冠形构成

用言的冠形构成是文章中修饰后面出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冠形化现象。因此,从句子类型看属于复合句。首先看一下承担冠形化任务的冠形词尾以及所赋予的意义,然后再探讨用言的冠形构成结构。

先从语法的初级阶段开始看起。

(9) a. 가는 사람

b. 간 사람

c. 갈 사람

“는,ㄴ/은,ㄹ/을”具有修饰名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表示时制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设 置冠形词尾“는, ㄴ/은, ㄹ/을”,其意义把握仍需和时制问题相联系。

1)(으)ㄴ

(10) a. 밥을 먹는 철수

b. 밥을 먹은 철수

(10)中可感到“는,은”相对立的意义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现在,过去”,或者“进行,完了”的对立。

(11) a. 예쁘는 꽃

b. 예쁜 꽃

(11)中“는”不能够与状态动词相结合,并且,(10)中表示过去或完了的“은”与状态动词相结合时表示现在时制。

2) (으)ㄹ

(12) a. 밥을 먹을 너

b. 나무를 쓰러 뜨릴 바람

根据韩国语“时制,相”的语素分析,(12)中“(으)ㄹ”是与“겠”相对应的要素。因此,“(으)ㄹ”是表示未来的语素。

2.韩中定语对照

1.共同点

1) 词性

韩中定语最大的相同点是能够成为定语的词类几乎一致。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冠词和短语都可以承担定语的角色。下面通过图表说明其共同点:

2) 助词

韩国语助词“의”在构成定语中起很大作用。汉语助词“的”与“의”具有相同的作用, 在构成汉语定语方面占据最大比重。下面通过例文说明:

①친구의 책

②나의 친구

以上例文可以直接翻译成中文“朋友的书”, “我的朋友”。即韩国语“의” 大部分可以直接翻译为汉语“的”。

2.不同点

1) 词尾

韩国语中心语前是体词时,通常添加助词“의”。中心语前是用言时要添加词尾,这和汉语不同。即“用言+词尾+体词”。这里,词尾不仅承担组成定语的角色 ,根据词尾不同,也包含时制意义。例文如下:

① 구경하는 사람들은 모두 박수를 친다.

② 나는 공장으로 갈 사람들을 기다린다.

③ 나는 친구들이 제기한 의견을 받아들였다.

例文①“구경하는사람들은”中,中心语是“사람들”,“구경하다”是修饰中心语的用言。“는”是把“사람들”和“구경하다”相连接的词尾。从时制角度看,“는”是表示现在进行意义的词尾。②中的“ㄹ”,③中的“ㄴ”和“는”一样,也是形成定语的词尾,分别表示未来和过去。

汉语中没有此类词尾,以上例文翻译成汉语如下:

① 观看的人们都在鼓掌。

② 我在等待将去工厂的人。

③我同意了朋友们提出的意见。

即,汉语中用言修饰中心语形成定语时,不用词尾,使用助词“的”。

2) 副词

汉语副词不能构成定语,韩国语在副词后添加一定的助词或者词尾可以构成定语。例文如下。

①그 것은 아까의 일이었다.

②선생님게 걱정을 끼치게 된나는 스스로의 자책으로 잠들 수가 없었다.

例文①中“아까”为副词,后面添加助词“의”成为定语。例文②中,是副词形词尾“게”+补助动词“되다”(“된다”是形成定语的变形形式。) 翻译为中文如下:

①那是刚才的事。

②给老师增添了麻烦,我感到内疚,久久不能入睡。

①中的“刚才”在汉语中不是副词是名词。 例文②直接翻译为“给老师增添了麻烦”,相比之下,上文更自然。

3) 语序

韩国语和汉语中都会有这种情况,即修饰中心语的定语不是一个是多个。多个定语不能随意排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韩国语与汉语的语序不同,例文如下:

①오래 교수 경혐을 가지고 있는 훌륭한 우리 국어 선생님도 이번 회의에 참가하셨다.

以上句子直接译为汉语如下: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种译法并不符合汉语习惯,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译法如下:

“我们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韩国语定语与汉语定语语序的差别。韩国语定语语序依次是:①不表示从属关系的名词,②表示从属关系的名词,③形容词,④动词短语;汉语定语语序依次是:①不表示从属关系的名词,②形容词,③动词短语,④数量词,⑤表示从属关系的名词。

三、结论

本文以韩国语定语构成方式为基准,通过与汉语定语作比较,找出了韩中定语的异同点,相同点分为两点论述,即修饰中心语的词类基本一致,以及韩国语助词“의”与汉语中“的”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不同点主要分三个层面论述。第一,用言修饰中心语时,韩国语要在用言后添加词尾。第二,韩国语中副词可以作定语,而汉语中副词不可以作定语。第三,韩中定语语序也体现出很大差异。希望通过此种比较,能够对语言学习者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⑴韦旭升.韩国语实用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⑵宣德伍.朝鲜语实用语法[M].商务印书馆,1994.

⑶刘月华等.使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篇2:韩中被动表现对照研究

关键词:对照研究;韩国语被动句;中文被动句;第一被动句;第二被动句;第三被动句;统辞性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中图分类号:P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92-02

当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学习韩国语抑或者是学习中文时,普遍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关于被动表现的问题。诚然,被动表现的问题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之中,但是构成被动表现的方式与方法却存在着较大明顯的差异。本稿旨在通过分析韩国语与中文的被动表现形式,揭示两国语言的异同点。换句话来说,便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被动表现形式,以此来对互相学习两国语言的学习者们在语言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韩国语的被动构成方法在???(1937)中提到,韩语的被动大致可以分为:依靠接尾词的被动,依靠-??,-??,-???形式的被动,以及依靠补助动词而实现的被动,被依次命名为第一被动,第二被动,第三被动。一些学者主张认为,如果从语法范畴来看,韩国语并不存在被动法一说。相应中文的被动表现方法也有许多种。中国学者们对待被动的定义以及范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中文中可以通过附加一些前置词来表达出被动的语义。或者通过使用本身就具有被动性语义的自动词来实现被动。换句话说,那就是中文的被动大致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通过统辞的被动表现形式,以及通过词汇的被动表现形式。统辞的被动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被”字句,“让”字句,“给”字句,“由”字句。词汇的被动表现形式一般是通过使用具有“遭,受”含义的被动含义的他动词来实现。“主题(受取者)+主语(行为者)+动词”以这样的句型出现,与英语的受动文可以互相替换,尤其是当文章的主题是无情名词或者是抽象的受取者时,非特定的或者不重要的行为者可以进行省略。而此时,中文的很多文章中,表现出被动语义的被动标志是省略的情况很多,并称之为无标识被动。通过大量的语料研究,整理韩中两国语言中的被动文的形式,以及相应的对应关系,以及其相应的对应关系成立与否,以及对应成立的条件,以及局限。并且无论是韩国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被动法究竟属不属于语法范畴之中。韩国语和中国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中国语是孤立语,单词几乎不发生形态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单词的排列顺序的手段产生被动句。与之相反的是属于粘着语的韩国语,拥有发达的词缀,单词的形态变化多种多样。被动句是一种组成结构与用法意义都十分复杂的动词谓语句,引起结构特殊,用法多变,成为第二外语学习时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更好地学习两种语言,对照研究学习很重要。韩国语与中国语的被动句拥有不同的体系特征,二者被动句有很多共性,同时各自也有很多自己的特性,所以造成了很多针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者的错误应用。两种语言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快速掌握被动句这个特殊的句型。本稿主要针对韩国语'-?,?,?,?-','-???'被动句和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希望对今后一些语言学习者能够提供一点帮助。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历史悠久,出现在有标志被动语句之前。在现代汉语中,无标志被动句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有标志被动句。人们对无标志被动句的研究尚不深入。韩国语的'-???'被动句也是备受争议的特殊被动句。所以本稿先对前人关于韩国被动句和中国无标志被动句的各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同时注明了本文的资料来源。被动句在中韩两国语言中占据特殊的地位,而其中韩国语的被动句和中国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的使用。中国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多用于口语,书面语不出现。二者都是为了突显原主动句的宾语而将其放置句首起强调引起注意的作用。正确地掌握韩国语和中国与中特殊被动句式的差异,将对第二外语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两国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促进第二外语学习者掌握好韩国语的'-???'被动句和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是本稿研究目的所在。被动意义的表达在世界语言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达被动意义的特有形式。汉语和韩语的语言类型不同,因而这两种语言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语言类型是根据语言系统的整体特征给语言划分的类别,语言类型的不同必然是在比较不同的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不同的语言实施反映着语言在类型上的区别特征,对不同的语言类型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事实之间的差异。当然,也能更好地发现隐藏在不同语言类型后面的语言普遍现象。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希望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相近的语义语法范畴,从而得到对语言特点和语言共性的近一步认识。本论文采用对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两种语言进行对照,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类型,句型及文章成分进行了对照研究。韩·中被动表现的对照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到研究一种语言所不能了解的语言的特性,还能找到语言间的普遍性,进而了解到语言的本质。而且将这种研究成果应用于两国语言的教育,也能更好提高教育的效果。本论文在对照分析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过程中,把韩国语设定为基准语言进行对照研究。具 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归纳出韩·中被动表现中存在的句型,将两种语言的句型进行对应。对应的过程中找出韩语的被动表现主要与汉语的哪种被动表现相对应,是否形成规律性对应,形成不规律对应的约束条件是什么。韩语接尾词被动句和汉语的被动句的构成成分,主语,状语和谓语的特点进行了对照分析。韩国语的接尾被动句和中文的被动句分别是两种语言最典型的被动表现形式,在被动句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形式标志。韩国语接尾词被动句主要依靠派生接尾词‘-?, ?, ?, ?-等标识构成,而汉语被字句主要靠介词‘被来形成,所以两种被动表现在构成上存在着共性.但他们又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必然也会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本章对这两种被动表现形式进行了对照分析。将韩语的‘??, ??, ???被动句和汉语的‘遭,受,挨被动句的各构成成分进行了对照分析。这两种形式的被动表现在被动态构成上都采用‘动词+动作性名词的构成方式来表达,意义上也存在着类似性,所以对这两种被动表现进行了对照研究。对韩国语的‘???被动句和汉语意义上的被动句的各构成成分进行了对照分析。这两种被动表现虽然在构造上采用了不同的构文形式,但在被动表现的实现过程中都比较偏向使用无生命体名词成分作为主语,而且动作主一般不出现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两种被动表现存在对照的价值。对韩国语和中文的被动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目前为止,关于韩·中被动表现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对韩语接尾词被动和中文被字句的比较研究。像本文这样大范围的综合性的对照研究还不存在,所以期望本论文对照研究的成果可以增加对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认识,也可以促进韩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并对以后韩·中被动表现的研究做出帮助。韩国语的第一被动句,第二被动句,第三被动句,同中文中的各类“统辞性被动句”存在着不规则的对应关系。但是这其中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韩国语中的各种被动表现形式都与中文中的“被”被动形式存在着对应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被”被动形式有极大的生产性。一直以来许多中国的语学家也都支持“被”字句应该在语法范畴上属于被动法这个观点。但是大部分都以“变形生成文法”为依据进行论证,论据不充分。

参考文献:

[1]???(1986),『?? ?? ??? ???』, 仁荷工業專門大學.

[2]???(1989),『????? ????』, [????]25-1, ????? ?????.

[3]???(1990),『?? ??? ???? ??? ??』, ???, ????.

[4]???(2001),『??? ??? ??』, ???? 月印.

[5]???(1998), “??? ??”, 『????? ??』, 621-664, ???.

[6]??? ??(2004),『?????? ?? ?? ???』, ???.

[7]???(2009),『??? ?????? ??? ?? -???? ??? ????』,?????.

[8]???(2004), “?????? ?? ?? -‘把??? ????? ??? ???????”,『??????』 ?28? 25-42.

[9]???(2001), 『?? ?? ???』, ???.

[10]???(2004), “????? ????? ??? ????? ??? ??”, 『??????』?29?, 67-88.

[11]???, ??? (1986),『???????』, ????.

[12]???(2007), “國語 被動? ?? 考察”, 『語文硏究』?35?, ?2?, 89-113.

[13]???(1935),『朝鮮語學』, ???????.

[14]???(1978), “??? ??”, 『???』7, 47-70.

[15]???(2010), “‘X??? ?? ??? ?? ??” 『??? ??』?84?,321-339. ???.

[16]???(2009), “???”, 『??? ???? ???-????? ??????』,45-64,

[17]???(1991),『現代中國語「被字文」小考』,?????? ???

[18]???(2009),「?? ?? ‘??, ??, ???? ??? ??」, ????? ? ?? ??????.

[19]???(1994),『????』, ??????.

[20]???·??? ?(2008),『?????Ⅲ』, ???? 月印.

[21]???·???(1983), 『國語文法論』, 學硏社.

[22]???·??(1999), 『???????』, 學硏社.

[23]陈平(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81-84.

[2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5]邓思颖(2004), “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中国语文》第301期 291-301.

[26]范晓(1996), “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长江学术》2006年 第2期 79-89.

[27]范中华(1991), “论遭受类动词及遭受句”,《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 第02期,311-317, 339.《功能主义与汉语》.

[28]范剑华, 论现代汉语被动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9]吕叔湘(1944/1982),《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30]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800句》, 商务印书馆,

[31]李珊(1994),《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柳英绿(2000), “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6期 33-38.

[33]陆俭明(2004),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2004年 第02期.

[34]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 商务印书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韩中俗语对照】相关文章:

韩中有关“말/马”的俗语中马的形象意义对比09-11

韩中遇见你范文05-20

俗语复习04-18

俗语故事04-21

江苏俗语04-26

常用俗语谚语05-24

中国谚语俗语05-24

潮汕俗语范文05-16

方言俗语范文05-16

趣味成语俗语04-10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下一篇:数学实验心得体会